《战争机器》改编自已故记者迈克尔·哈斯汀斯的畅销书《操纵者:阿富汗战争的可怕内幕》,影片将以黑色幽默的形式聚焦美国军工联合体。
原著中的核心人物为以美国前任驻阿富汗美军最高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为原型的四星上将。
据悉,布拉德·皮特将饰演该角色,他策划并发动了阿富汗战争。
为了以全新方法赢得这场“不可能”的战争,将军与他的下属们可谓煞费苦心。
他们一方面要主导国际联盟,掌控军事需求以及华盛顿的军事政策,还要满足媒体的报道需求,更要花费精力“管理战争”——要时时刻刻与身在战场中的人保持联系。
1.惊鸿一瞥的配角们:《移动迷宫》的威尔保尔特,《禁闭岛》的本金斯利,《本杰明巴顿奇事》的蒂尔达斯文顿,《角斗士》的罗素克劳……个个出彩,险些错过他们2.男主:真正的麦克马洪就是这样的公鸭嗓、一只眼高一只眼低?
3.战争机器?
:人家还等着看军界政界商界……相互纠葛、剪不断理还乱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呢!
还不如吊轨的美剧套路……
全片从里到外都透漏着一股拧巴,连音乐进入都透漏着一股怪异,皮特的表演让我想起12猴子。
但是但是,我真的蛮喜欢此片的。
高完成度,荒诞讽刺中蕴含着严肃的本质。
不过对阿富汗当地人民脸谱化的刻画确实败笔,却也推动了剧情的进展。
这部电影让想看喜剧,战争,政治,剧情的人绝对失望无比,然而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最低限度,比国产片好太多。
不晓得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欣赏导演的幽默。
看了几个评论觉得你们没能领会故事主线很可惜。
这个的的确确很好笑:当主角兴高采烈的去机场想跟奥观海面对面谈谈,却被奥观海算计,抓住他猛拍照,个人觉得奥观海老谋深算啊,完全不把这个老古董,老顽固,老疯子看在眼里,一句话 我很忙 就把主角挡在了外面,我当时就笑喷了,哈哈哈哈 当然这后面还有很多深层的缘故,我就不多说,大家都懂。
第二呢,去欧洲的故事,宴会的时候那个大使馆武官,想讨好主角,被骂了一顿,虽然觉得好笑,但觉得没毛病啊,说的都在理啊?
骂得好啊,三观很正啊 为什么你们不喜欢主角 不喜欢主演的演技?
在酒店的时候得知妻子在房间等他,他突然慌张,紧张兮兮的去见妻子 不是很可爱吗?
有主角妻子这么强的后盾,这样被理解,主角不爱才怪。
在此很气愤评论里有人说他和妻子怎么怎么怎么。。。
我想说你们太年轻了。。。
爱一个人不一定每时每刻都陪在身边,而是当各在天涯海角,两个人都在为彼此关心,彼此理解,见面了还能这么恩爱,这比现在好多年轻人强多了,电影撒了一堆狗粮,够我吃了。。。
还有就是最关键的 整场戏的主心骨那个记者的问题,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你是一个好人,但是你不能有野心,我质疑你的一切行动目的。。。
OMG!就好比问狼,我怀疑你捕猎吃肉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你自己的野心,你捕猎只能维持你自己的生命所需,不能有其他目的。。。。
我想问她你这话应该问希特勒。。
呵呵呵呵 还有 我觉得讨厌有好笑的还有旁白,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在经历什么,从来没外人(记者,作者,其他人员)能这么近距离去跟现在的美国军队高层在欧洲的生活接触,其实美军在全球各地吃喝玩乐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主角这么好心给你机会采访他,写他,他不知感恩,记者真不是个东西,所有记者都是,唉说什么好呢。。。。
战争机器主要是讲美国前任驻阿富汗美军最高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他是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之一的四星上将,却因为在滚石杂志发表对白宫不当言论,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一个只喜欢打仗的男人,在阿富汗的重拳出击仿佛打在了棉花上,跟结婚三十年的妻子在一起还不如跟士兵们在一起自然。
战争机器除了布拉德皮特,还有荒野猎人的威尔·保尔特,逃出绝命镇的勒凯斯·斯坦菲尔德,女王蒂尔达·斯文顿,还有最后一闪而过的罗素·克劳。
这些你都认清了吗?
本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以用以下两大内容十小点来概括:一、美国的政府和军队都很蠢,不仅蠢而且极其自负:1)美国上下从政客到军官全都活在“美国战无不胜,为野蛮落后地区送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梦里,而且死都不愿醒过来,完全拒绝承认自己只是一介战争罪犯的现实;2)美国的行政体系和指挥体系也早已僵化,政客和军方互相扯皮,互相鄙视,互相拆台,都认为只有自己在干人事儿,而事实是双方干的都不是人事儿;3)美国的所谓“盟友”只是空屁,没有任何国家愿意为美国发起的侵略战争出工出力,而美国早已被国际社会孤立的现实,那些政客和军人也不愿意去面对;4)美国军人认为自己很重要,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战争、所为之奉献的事业很重要,其实都是放屁,根本没有意义,他们盲目自大而已;5)尽管阿富汗战争的失败是注定的,但美国高层却拒绝承认这一点,他们总是认为只要换一个将军、换一种方法就可以获得胜利,然而事实终将证明:他们是在做梦。
二、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到最后必然会失败而且只会以失败告终:1)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其本质是侵略,所以它必然会输,哪怕再优秀的美国军人也不可能打赢一场侵略战争,更不可能在侵略中建设一个新的阿富汗;2)阿富汗农民在战后只能靠种罂(那个)粟来维持生计,因为美国资本不允许阿富汗人种除了罂(那个)粟以外的其他任何农产品,最终使阿富汗变成了毒窝;3)阿富汗的民选政府和国家元首只是美国人扶植的傀儡,总统卡尔扎伊面在美国军方跟前就像一个瘪三没有任何尊严,他自然也不可能代表阿富汗人民的利益;4)美国军人以为自己是在和阿富汗的暴恐分子作战,作战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阿富汗的平民百姓,但事实上他们是在和反对美国侵略的全体阿富汗人民作战;5)美国人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只要给阿富汗人建造学校、医院并维护社会秩序就可以得到阿富汗人的支持,但阿富汗人民自始至终只需要美国人滚出阿富汗,一个不留。
以上说的这些就是《战争机器》这部电影在我个人看来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最大的缺点:觉得它好是因为本片真正就阿富汗战争的性质和美国的邪恶本质进行了彻底的反省和直截了当的讽刺;觉得它不好是因为本片想表达的内容太多了,又多又杂,光是把要点单独列出来都可以写一篇小论文了。
开始觉得阿富汗战争对美军都是一视同仁的,跟伊拉克一样,直到开始的时候就被小兵一句话惊到,对于战争的质疑:我是陆战队员,我是被训练用来杀人,现在要颁发奖章让我克制杀人,I confused.是啊,有多少大兵在那个地方迷失自我,和平时代对于士兵来说确实是最痛苦的,何况你根本分辨不出谁才是敌人。
从战争跳出来,其实general一直在麻痹自己并且尝试荣誉而退,其实他也悟道了,但是可能也是不逢时,美国已经不是越战的美国了,不是随便相约架就约架的,何况还在奥巴马的治理下。
所以失败是必然的...至于皮特的演技好多人说,感觉是最尴尬的演技了,但是我只能说皮特的兵貌似都是一个制式,可能跳不出无耻混蛋了吧。
但是我就想问除去走姿,谁能讲一个眼睛近闭另外一个眼睛放光的说话?
而且下意识的动作生硬但是却又寓意?
其实我是看到不少导演要表达的意味,黑色幽默了很多东西,ladygaga和奥巴马误机,和在巴士上大兵的放浪形骸,其实说的也很明白了,和平年代政客和将军已经势不两立了,民众也分成两派,中国又何尝不是...客观观影很有必要...
评论里很多人觉得黑清教徒一般的将领Glen就是本片的主旨。
真有意思。
导演如果真的是讽刺Glen大概也没必要拍摄那么多Glen的正面内容。
Glen坚持锻炼,Glen试图爱戴阿富汗平民,Glen试图尊重阿富汗当地政权(虽然是傀儡),Glen 尊重和理解每一个普通士兵(尽管不能解决那个confusion)。
之所以加上试图,因为他从没真正尊重阿富汗平民和政府,否则他就会从内心认同阿富汗人说的那句话“你们做的很好,我喜欢你们修的路,可是你们走后我们会变得很糟。
你们走的越晚,我们变得越遭,所以请离开,请离开,请离开。
”导演全部要说的话,恰恰建立在“Glen是数一数二最优秀的将领”这个基础上。
Glen好像一条追逐影子的猎犬一样,跑得越快,越追不上。
美军想在阿富汗完成的目标太多,而这些目标实现的前提是撤兵,这是Glen作为将领唯一做不到的事情。
Glen有个人野心,没什么错的,只是将领解决问题的方式永远是打仗,所以女记者站出来提醒他,你说的都对,但是牺牲是无谓的,因为你没办法修改战争的性质:侵略战争。
你可以扶持起一个傀儡政权,但是你不可能真正让他独立,否则你大半夜跑人家卧室去要求对方同意你的军事行动,对方否决了,对方让你撤兵,怎么办?
Glen对傀儡总统怒吼“领导你的国家”可是国家元首耶,还得听外国将领的话,怎么领导国家?
电影的最后,对Glen的召回更是讽刺,小报作者想揭露的是侵略战争本身的不可胜利,而不是Glen本人的丑闻,而美国国内却只关注到后者。
把Glen换成了Bob,只不过是另一个悲剧循环的开始。
不过无论如何,将领仕途会受到影响,政客手套略然尘埃,美军可能有零星伤亡,美国耗费巨额军费,最后蹂躏的是阿富汗人的家园。
而全剧中西方人从上到下,包括反复强调Badi存在的Glen本人,对阿富汗人都没有真正的尊重。
话说很多对Glen的评价换成日军和伪军岂不也完全成立?
日军在中国也搞了不少建设,所有的扫荡都可以解释为狡猾的游击队,那么是不是一部反映日军的失败的电影,也是左胶抹黑我们的土肥原大大?
很多日本侵华将领可不都是抗日神剧里描写的能力那么不堪。
他们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军人,可是踏上了侵略这条路,他们注定无法取得胜利。
不过日本相对美国可能更容易取得胜利,美军始终扭扭捏捏的不愿意像昭和日本那么没人性,总是要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选政府(尽管美国人很崩溃的是:民主无法赐予,当地根本没有民主的意识)。
最后拖了八年造的孽真的比日本少多少吗?
日本至少在台湾和朝鲜半岛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句话绝对不是给屠杀原住民、强征慰安妇、强征战争劳工、抹杀当地文化和皇民教育洗地)。
好长时间没有看过一个电影想要写文,这一个想写一点,这个电影第一遍看完就觉得拍得不错,可以看出是非常用心的拍摄,不管表达什么题材,战争主题还是家庭琐事,用心去做才最可贵,从这一点上讲,比这一段时间看过的绝大多数国产和外国电影都要好讲述一个4星上将麦克马洪在阿富汗地区的事,人物刻画却让人完全搞不懂意图,布拉德皮特演了一个声音沙哑,动作古怪,鲁莽,积极,真诚,略显笨拙的人,很明显这不是皮特的演技问题,一个非专业的演员让他演一个米国将军应该都会比皮特的这一个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让人接受,那么只有一个原因,皮特演的这个形象恰恰就是电影想要呈现出来的,这个将军的形象,我们恐怕已经不能用连贯合理的逻辑去思考那个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有那种表情,说那样的话,然而这反倒让我感觉是一个真实的形象,或者说电影想要塑造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这一特点与其他众多电影里近似脸谱化的人物形象有极大反差,这很难得,我们几乎已经厌倦了各种电影里毫无新意的人物形象,渴望能看到一些更接近真实的东西,而这个行动笨拙,跑步姿势古怪的将军倒让人感觉有点真实了,看了一下网上大家写的文字,好像说电影人物的原型就是他演的这样,对此我不去否定,只是存在另一个疑问,很难想象这样的人能成为部队高级领导干部,有一点可以确定,他这样的人能当上将军,肯定不只是如电影所说,单纯依靠勤奋和守纪就能实现的,这一点%100确定,具体靠什么,电影里没说,我也没去查人物原型到底有什么才能,反正很令人疑惑,为什么疑惑我下面就会讲尽量遵照电影剧情,尽可能少的牵扯实事和政治电影开始10分钟左右介绍完出场人物,就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剧情,将军去见米国大使麦金农,和几个米国政要,我猜的,剧情没有具体介绍他们都是谁,干什么的,或者我没注意到,左边那位说,要让将军想出解决阿富汗这滩烂事的办法,方法是首先进行走访评估,评估结束后要有方案,告诉我们做什么,需要什么,还没等说完,让右边那位打断了,右边那位说什么具体方案,被旁白覆盖了或者说忽略掉了,但是说了最重要一点,反正不管你做什么,要什么,就是不能要更多军队,不能有更多兵力投入
仔细看了一下这段,个人感觉,电影有意要把这三个人,比做总统的智囊,传达总统的决定,实际上主要是他们出的主意,故意打断左边那人的讲话,原因很可能是对他所说内容的不满意,说什么评估,什么方案,做什么,要什么,已经跑偏了,要个屁你要,不要再说了,什么都不能要,赶紧想办法找到拉灯,弄死,消灭塔利班,然后从这滩烂事中抽身,这就是米国的最高决策,说好听点,让你想更聪明的办法解决恐怖组织,说白了,就是不想多花钱,不想多投入,还要办成事,注意到左边的人提到一个名字,他说Henry Whelan本意不坏,就是办不成事,这个人估计是前一任阿富汗方面最高指挥,他办不成,换了麦克马洪来办,希望能办成,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增了兵都没干成,结果撤职,又换了一个人来,据历史记录,阿富汗战争2001年开打,打了13年,找拉灯找了10年才找到,而电影有交代故事发生在2009年前后,战争打了8年,而历史上那时米国确实有对阿富汗增兵,那个时候拉灯还没挂所以这个将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接手阿富汗的指挥,明确告诉他不能增兵,他不管,用各种方法手段,让总统派兵,结果还是打不下来,当然这里面有客观因素在,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已经很多次接触这种问题,游击战,持久消耗战,不多说了,当年的**人打不起消耗仗,最终战败,米国人同样耗不起,诚然我这样说是有点马后炮,战争开始前各路专家都预料不到结果会发展成这样,但是可能发生什么结果,总该是能预想到的,作为指挥,必然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不按既定方针,不仔细谋划针对措施,动些歪心思在怎么让总统增兵,现在增兵来了,然而仗还是打不下来,要你何用,专门来背锅的吧,而这个麦克马洪锅背的不算太冤,他就是应该背这个锅这是我理解的,电影想要通过剧情传达出来的意思,可能有错误可以再探讨其实电影传达的内容绝不是像我写得这样简单,他有计划的一波一波抛出一些更深层次和更细微的问题,比如黑人美国大兵(他在<<逃出绝命镇>>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的质疑,有人说他是观念扭曲,荒唐的判断,他很正常,任何一个人到了那样的战场都会产生相同的疑问,但是没办法,问题就这么明显的摆在那里,并且不存在有效的解决办法,再比如,德国学者(Tilda Swinton)在麦克马洪演讲上的质疑声
作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只能给出这样的评价,不然站在我的立场上,我当然希望米国多犯点错误,多干些蠢事,顺便助攻一下天朝经济发展,可那是战争,流的是和我们一样的同胞的献血呀,哪里是一次反恐就能够统一民心,一句反战,就全盘否定战争的意义呢所以应该说,这不是一部单纯宣传反战的电影,也并不那么简单,他确实引发了思考,有这一点就达到目的了,电影一面塑造这个鲜活的形象,一面又挖各种坑,推给你各种两难的困境,表面上好像在树立一座精神雕像,实际上又安排各种剧情,表达满满的吐槽和讽刺,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思考的结果,我认为这部电影,很可能想要通过剧情设置,来表达出对米国领导层,严重的质疑和不信任,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心思想概括,而是构成电影全要素的其中一个要点,电影全部剧情的起因,源自剧情之外,因为选错了人来完成这个烂尾的任务,选错人这个事怪谁呢,我就不资道了你自己缩缩看(上海阿姨上身)考虑到这是米国自己拍的电影,呈现给全美观众和世界人民的面前,那么他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是一个什么样思想开化的虢家,不然想象一下在天朝如果拍一个类似这种情绪的电影会是什么后果
他竟然在讽刺华盛顿你敢信
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从演技到镜头语言都很专业,被低估的原因,我只能说,伟大的艺术都不是当下的人能看的懂的。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四星,虽然戏虐加辛辣,但总体上点到为止。这题材也就观海下台后能见天日,龙城飞将走麦城的事实已无法改变。皮特不但帅,而且还越老越妖了,那个慢跑的姿势太有喜感了,谁设计的?
很闷的,非喜剧片
boring
看完两天连名儿都忘了搜了半天...
差口气 仔细一想是主演问题 黑色幽默和配乐 夹杂着记者好像很有洞见的旁白 哪里不对 太平庸 太平铺直叙太长 太什么都想讲 结尾bob是罗素吗?他演的特别特别好一对比秒杀pitt
不知在讲什么 梗都好牵强
东一笔西一笔四处讽刺一番停留在表面
黑色幽默……
辣鸡,被近似类型的《灵通人士》甩掉九条街。全片风格不统一甚至混搭,剧情节奏混乱不堪。强行搞笑。皮特的表演非常糟糕,强力制造激情将军形象,完全失败。虽然剧中皮特每日健身,但穿上军服却感觉身材走样。小团队的表演完全是堆砌式的。群众演员毫无气质(剧中可都是高端人士)。配乐极为智障。
表演挺用力的,编剧够黑色。
讽刺,封面,音乐,结局
一个特别想要做点事情的将军被管理主义、掮客等所折磨,最后通过努力成功的开除了自己。故事所要表达的就是需要启迪人,从管理学的方面去思考:如何更好的让战争为管理服务?战争的本质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更好的效率,从而有更美好的生活。作者推荐了一本书《Excellence》非常不错!
喜歡
其实讽刺得还蛮逼真的,只是真的枯燥又不好笑又没什么深度,卡尔扎伊修DVD那里是唯一的笑点...
前半部几乎每句台词都反讽荒诞好像奇爱博士,后面转严肃就笑不出来了。皮特的原型是个学者型的禁欲苦行将军,他的著作《Team of Teams》是华为17万员工的教材,他麾下的特种部队活捉了萨达姆打死了扎卡维。他在阿富汗实施亲民战略,常规战争靠军服辨识敌人,打死一个少一个。而在阿富汗,恐怖分子混迹于民,打死一个十个亲戚站起来跟你拼命,所以将军会给不开枪的士兵颁奖,他说“行动的成败不取决于你杀了多少人,而取决于你说服了多少人、多少人没有被杀、多少房子没有被毁。”但入侵者怎么可能赢得民心?他把将相失和透露给《滚石》倒省得替战争失败当替罪羊了。
理想主义军人梦的破灭,片里那个困惑但又大杀四方的黑人士兵是将军内心的映射,但是...都能做到米国战区统领的人,玩政治应该也不会差吧,片里介绍了一圈他各怀专技的团队成员,但影片没太多展开,减分项
不是战争片,不是政治片,既不讽刺,又不喜剧,什么都沾一点,什么都是浅尝辄止。网飞喜欢玩类型融合,这是这回玩的不够力度,是题材的问题,它要讲的事情太浅显了,这个锅必须让写剧本的人背,虽然就是导演自己。
试图用黑色幽默讲述美军在阿富汗的泥沼,但是拍得不够黑色也不够幽默。Pitt试图重现他在无耻混蛋里的军人形象,但是并不成功。阿富汗也好伊拉克也好,政客动嘴皮士兵跑断腿,但是结果总会很丑陋,越南早就被他们遗忘在脑后。
站在喜剧片的角度,这是个不错的片子,让我能不玩手机专注看完,梗很多,客串的熟悉面孔也不少,罗素克劳出来时候我笑疯了。
这个是一个让人思考的片子,皮特一脚踩进阿富汗的泥潭,最后灰溜溜的退场何尝不是一个寓言,大G隐喻了老美对外战争政策的困境,当下一个鲍勃雄心勃勃地迈步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妨看看川普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