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亚马逊上买的原作《My Abandonment》到了,还是忍不住想写一下我做的阅读理解(观后感。
太喜欢这个故事了,平平的讲完整个故事出来之后心里满满的,想了很多,关于怎么去定义”好的生活“,关于怎么去定义”对的事“,关于怎么去定义”有意义“。
故事里安排的每一场戏都值得回味,很久没有看完电影有这种感觉了,更多时候都是在看剧情是不是有故事性。
“好的生活”好像什么时候开始默认了「更多钱」、「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好的生活,但看到他们的野生又基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没有好的保障,会因为环境,天气,受到伤害受到威胁,也并非就是不好。
养小蘑菇,看书和大自然做朋友,养蜜蜂,反正都有时间,没有人在背后追,慢慢都会好起来,伤口都会愈合。
如果真的没有好起来的话,也不算个大事,没有痕迹地走过这一生,多数时候也是自然规律。
同时,看到这种「恶劣」的野外环境也总是可以征服的,我才想起来人类毕竟也是动物啊,也是有适应性的。
并不是更好的生活之下才能更有安全感,安全感还是人和自身、和周围之间的关系。
受伤和与世隔绝很危险,但是也不意味着就过不去了,蜜蜂也没什么好怕的,狗也没什么好怕的,人到底还是皮很厚。
“正确的事”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大概就是「合群」,影片里出现的一些人就像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人一样,在输出「正确」,试图干预你去和人相处、工作、使用电话,接受分离。
所以但最后结局很温柔地没有用这个标准来设定爸爸的人生。
PTSD错了吗?
对错那么重要吗?
最后妹子有了自己的成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爸爸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两个人都哭了。
或许会再重逢,或许就在这里结束,郑重其事的告别,心碎又动人,很美。
也是这两种不同的选择,结尾还是给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间——我们也可以「不正确」。
很疗愈。
我喜欢这个电影在「正确」之间没有立场,没有硬要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
最后在回味里这种温柔的力量爆发了,很感动很震撼——不一定要「正确」,不一定要「快乐」,不一定要「有意义」。
有的话很好,没有的话也不是就无路可走。
电影好多细节,好多场景一幕幕慢慢地记录下来,想起了是枝裕和的笔触。
也很喜欢中文译名,我觉得很好地解释了两层意思,leave no trace和live in the forest。
最后记一句喜欢的台词:学校的意义不仅仅在培养智力上,还包括教会你怎样和人们交流和相处。
顺手拍了配乐单
影片让我想起书籍(瓦尔登湖),人大多是群居动物,但“离群所居“是否就意味着他“身心不健全“?
人们试图用一系列心理测试题,以此来判定男主是否“正常“,以及找出他“问题所在“。
人类设一些法律法规来约束你(住在公共公园是犯法的),也用婚姻制度来约束人类的“本我“ ,让人类维持“秩序社会“.但这一定都是对的吗?
我以为,人只要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选择何种方式生存,都是可以的。
父亲和女儿,想要的生活方式不同,那么彼此尊重,彼此“分离“,未尝不好。
人,终是“独立而存在“.
人生短短数十载,选择怎样过一辈子的人都有。
电影《叶落无痕》中的一对父女,隐居在森林之中,他们选择过简单的日子。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这里的森林倒不至于是荒山野岭,而是比邻城市的森林公园。
电影中的父亲威尔选择这样的城中树林,是为了正在成长的女儿汤姆。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森林公园里面能采集到的食物填不饱汤姆的肚子时,威尔就带着她去城市里吃顿饱饭,顺便买些补给。
威尔总有办法弄到钱,因为流浪者的世界已经自成一套生态系统。
威尔和汤姆离开森林前往城市的时候,他们就像潜行在林中的动物,掩藏好自己的巢穴,拂去留下的足迹。
像电影的另一个片名《不留痕迹》所描述的那样。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但是我更喜欢《叶落无痕》这个名字。
威尔竭尽所能地离群索居,只有汤姆和他相依为命。
威尔越来越依赖独居生活。
但是,随着身体的成长,汤姆愈发向往安定的生活,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在森林公园中居住是不合法的。
父女二人遭到护林员逮捕,正是因为汤姆对定居的渴望。
汤姆被长跑者意外发现,却抱着侥幸心理没有告诉威尔,因为她喜欢现在的巢穴,不希望离开。
整部影片除了抓捕那一段,没有激烈的对抗,这是一部如山林般深沉的电影。
深沉却没有沦为乏味。
电影开始的一顿烤蘑菇、一条海马项坠,预告了一场不可调和的冲突。
观众一开始就可以察觉到冲突的气息。
在随后的每一个看似琐碎的日常事件中,观众都能感受到逐步升级的张力。
这些事件像一条条枕木,将父女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轨道铺向无可避免的分叉口。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维尔和汤姆的分离无法避免。
威尔自始至终追寻着自己的信念,汤姆则是从父亲的信念中萌生出新的愿望。
汤姆从最初追寻父亲的脚步,到寻找两个人之间的折中点。
最终她停止跟随父亲,如同大部分经典女性电影,走上寻求自身完满的旅途。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 The End -如果你喜欢逐年追影的文章或许会喜欢逐年追影的微信公众号随时欢迎你来看看搜索微信公众号:逐年追影或者搜索微信公众号ID:dianyingnian 你的关注和分享是对逐年追影最大的支持请不要忘记留下宝贵的评论!
更多逐渐追影的豆瓣影评▼2019《小丑》现象级热度成因解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42059/《自卫的艺术》9张漫画风格长图速览⬇️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613429/
喜欢一部电影往往是因为某一个片段让人产生情感投射,进而有了共鸣。
不留痕迹是一部没有太多情感笔画的影片,但父与女之间的情感令人动容,告诉孩子丛林生活的技巧、给孩子多盖一棉毯、耐心地教孩子骑单车、因为自己受伤让孩子担心而感到抱歉、离别时决绝又不舍的眼神......对父女间互动的每一次刻画都细腻且克制,也让父女俩最后分开的结局变得合乎情理。
患有PTSD的父亲生养了一个坚韧独立的女儿,今后即便没有父亲的照应,我们依旧有理由相信女孩会坚强地挺过去,而决然走进深林的父亲,像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英雄,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两个人的表演都好棒。
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对父女生活在一个城市森林公园中,而他们犯的一个小错误使他们被人发现,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是一部非常丰富的影片。
其内容除了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战争后创伤老兵重新融入社会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等,这个影片还做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实验,那就是,在当今社会,在完全不合群的状态下,你能逃多远。
《不留痕迹》是一部难以名状的电影,它没什么大开大合的情节,而更多的在展现一种氛围,一种象征,像一则短小的寓言。
它的故事异常简单,一对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园里生活,野炊、帐篷,原始、简陋、自给自足。
于他们二人而言,这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但于旁人而言,这就是无需辩驳的流离失所。
这片林地属于国家用地,在此生活违反相关法律,他们偶然被一个施工队发现,警察前来将父女二人带走,从此,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了。
故事的首尾,有巧妙的呼应,最初的时候,父女间联手“演习”,躲避前来寻找自己的警察,他们配合默契,女儿永远跟随在父亲身后,而最终,分别的时刻,两人只能默默对视彼此流泪,谁也无法挽留谁,但他们仍然知道让对方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尾。
这是一部非常丰富的影片。
其内容除了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战争后创伤老兵重新融入社会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等,这个影片还做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实验,那就是,在当今社会,在完全不合群的状态下,你能逃多远。
影片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因创伤后遗症而从心理和生理上都无法融入社会的老兵。
与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不同,远离人群,逃避社会是他主动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并且由于他当兵时的训练,他有着强大的野外生存技巧,使得这个选择成为可能。
若只是他一人在林间生存倒也没什么。
可他还还是个单亲爸爸。
在创伤后遗症把他逼上绝境的同时他还必须承担照顾女儿的责任,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然而神奇的是,他做到了。
女儿健康快乐的在丛林间长大,出落得好似大自然的精灵。
然而,社会工作者们带着猎犬找到了他们的藏身处,用铲车摧毁他们的小家园,逼迫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开始合群的生活。
社会工作者们心地善良地为他们找到了免费的住处,为父亲找到了一份暂时在林场的工作并为女儿安排入学。
女儿对这一切感到新奇并很快的融入社群生活。
可父亲却在被迫合群的过程中重新唤起创伤,日日受着煎熬。
虽然他尝试着为了女儿的幸福而坚持,最后还是因为无法与内心的恐惧抗衡,带着女儿再次开始逃离人群的征程。
你说他不爱他的女儿么?
他比谁都爱。
在艰难的丛林环境除了要自己生存还要照顾一个孩子是非常困难的,但他咬着牙做到了。
除此之外他还教女儿读书写字,甚至让她在知识上比在学校正常上学的孩子还要优秀(也侧面说明了父亲从前必定也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人才)。
在女儿抱怨被雨水泡的双脚冰凉时他捧起女儿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肚皮上暖热。
毫无疑问在遇到生死考验时他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去救女儿。
然而可惜的是不管一起经历了多少生死攸关的时刻,人群的温暖却像涓涓细流一样冲开了父女间坚实的纽带。
蜂群是一个很好的隐喻。
女儿感受到了蜂群的温暖。
当她骄傲的给父亲看的,父亲表情复杂。
他又何尝不知合群的好处,而他别无选择。
在无法忍受的心理疾病和照顾女儿的责任之间,他只能选择放弃责任。
回归开头的话题。
在完全脱离社会的情况下,你能逃多远?
本片中的父亲为了逃离人群不得不像通缉犯一样东躲西藏,并且要忍受骨肉分离之苦。
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位父亲如此严重的问题以至于要完全脱离人群。
可我们或许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真希望我可以逃避一段时间,躲到深山老林里去。
当我们生活不顺或者压力太大时,这样的念头或许能让我们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是我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而,本片用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告诉你,你做不到。
长期进化的人类社会已经像一张蛛网一样将你牢牢困住。
如果你试图逃离社会,人们会千方百计把你抓回来,因为你的异常心里而像审问罪犯一样审问你,逼你去教会(逼你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以为"为你好"地为你提供社会人的"标配"(房子,工作,车子等)。
直到你像一只忙碌的工蜂一样重新开始为蜂巢的建设而努力,最终变得友善而合群。
"不去做"和"做不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绝望的男主还在为挣脱社群之网而努力,让普通观影者对创伤后遗症的老兵有共情可能不太可能。
但最起码当意识到我们的自由是有边界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再做一只快乐的工蜂呢?
男主可以开治疗应激创伤类药物,且之前善于团队合作,合理猜测他应该是一个执行过外派任务的军人,回来之后有点心理问题,主要的收入来源应该是复员军人的补贴之类的,不够花也饿不死。
出于某些原因,男主厌世,他只想远离人群,和女儿一起在林子里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
这恰恰说明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混蛋。
他当然爱他的女儿,就像我爱我手里的这对儿核桃,他只想把她放在口袋里,让女儿24小时陪着他而已。
他对女儿的未来从没任何打算,对女儿的思想也毫不关心,救助组织为他提供了住处和工作,他也只是因为怕和女儿分开装了一阵子,在意识到女儿开始接触文明社会里那些他无法提供或者嗤之以鼻的东西,并且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需求的时候,他再一次近乎强迫的拉着女儿进了林子。
他始终没有给女儿解释过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也没有给她选择的机会。
只是告诉她我们要离开了,我们应该在森林里,他从没真心实意想为女儿提供一个正常一点的生活环境,让她自己在现代社会和深山老林这两种生活环境中做出选择。
他考虑的全都是自己!
男主自己保留的那些所谓的重要文件,也全都是那些自怨自艾的狗屁玩意儿,目的就是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伤害了你,你不适合在正常社会里生活。
他压根就没有为了女儿改变自己、委屈自己的念头和毅力。
即便他生理上表现得像个人猿泰山一样强健,可他的心理却像林黛玉一样的娇弱敏感。
即便他能适应糟糕的生存环境,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窝囊废!
当女儿真正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也没有委屈自己,自顾自的离开了,即便他表现得非常不舍,可终究是他自己更重要。
从始至终他根本没有为了女儿努把力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人索性就让他不知在何时,不知在何处慢慢的腐烂吧,毕竟他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混蛋窝囊废。
这样的人离开了自己,肯定不会是坏事。
Well, have to say it's a fairly good film. Beautiful and peaceful. We all come from somewhere, we are all different, even can be so different from the people just so close to you. 就是觉得这小姑娘是上辈子欠了她爸了吧。
不过如果能没有手机电脑的长大,很难定义是好是坏诶。
不过还好长大了,也正好慢慢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能够做自己的选择了,终究是件好事吧。
蜜蜂的部分好可爱,However it is not only about trust. 可能更多的部分,是怎么面对自己吧。
sigh 节奏很慢,多少需要点耐心,故事徐徐展开,稍微有一点点长,不过在承受范围里。
后半部分其实还蛮桃花源的,生命进入到某个阶段,能过这样的生活应该很享受吧。
虽然最后也没说她妈哪去了,不过这些可能是影片之外的东西了,主题的探讨没有这部分也可以了。
四星。
另外一星想鼓励导演+独立片噢还有!
居然没认出她爹是《赴汤蹈火》里的一兄弟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这演员也太changeable了吧!
Leave No Trace,一部美国的独立电影,中文译名《不留痕迹》,是Debra Granik 2018年的作品,获得2019年第34届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特殊的父女。
Will是一位患有PTSD的越战老兵,他带着13岁的女儿Tom在波特兰国家森林公园里隐蔽地生活了4年,没被人发现。
但一个跑步者有次看到了森林里的Tom,他报告森林管理部门,随之而来的警察将父女俩带走。
经过社会部门介入调查,发现Tom身体健康,识字能力超前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同龄人,而且父女关系很亲密也很健康。
社会部门帮助父女俩找了一个僻静之处,允许两人继续共同生活,按社会化的方式生活。
Tom对新环境充满好奇,慢慢融入了社区,开始有了父亲之外的朋友;但Will无法适应这种“文明”生活,他急切地想回到森林。
虽然Tom对新生活有不舍但拗不过父亲,两人不辞而别,再次深入森林无人区。
Will在出去采购途中受伤昏迷不醒。
Tom立即找人求救,幸亏遇见两个开车的,帮着将Will带到文明区,在医生和社区的关心照顾下,Will腿伤渐渐恢复,但他又按耐不住内心对森林的渴望,同时内心希望Tom能跟他继续一起上路;而Tom深深爱上了这个社区的人和生活。
两人何去何从将面临抉择。
最后Tom没有跟随父亲深入森林,而是选择留在社区留在文明社会。
各走各路,尊重彼此,但这不代表选择不同道路的人会相忘于江湖,相反,他们会继续相濡以沫。
Tom会定期在那个大树上挂一袋口粮,补给在森林生活的人。
导演将所有焦点集中在个体意识的表达上,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和“尊重”意识。
坦白说,这样一个特别的故事被如此标签化处理未免可惜了。
电影回避了很多问题的描述,或者没有提供足够的细节。
一开头父女俩在森林里下棋、演练、种菜、生火做饭、看书阅读,这些细节寥寥几笔,没有深入和挖掘更多细节,不仅不足以让观众产生共情,更重要的是观众心中留下了一连串问好。
相比文明生活,Will作为一个PTSD患者是如何更享受野外生活呢?
或者说野外生活的自在是无法在文明社会获得的?
片子明明告诉了观众他呆在野外一样遭受PTSD的困扰啊。
况且在波特兰国家公园的这四年父女俩并没有远离文明社会,相反,他俩定期去医院去超市,可以随时在森林与文明社会间切换,那为何Will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厌恶文明社会,一分钟都不能多呆的厌恶?
父女俩朝夕相处十几年,Tom何以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生长环境产生如此大的转变?
很显然Debra Granik在《不留痕迹》中没有提供足够的生活细节,因为缺乏细节支撑,故事就会单薄,人物形象也会扁平。
缺乏细节的陈述,观众的代入感会有多深呢?
如果没有代入感,一切就如同未经体验的东西,未经体验的东西,其实我们是不明其真相的。
关于生活的观念,关于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是行动带来的。
先有行动,才有答案,才有理由。
导演对很多问题看似“中性”的处理,其实是一种虚伪,一种留于表面的懒惰,其本质还是一种好莱坞商业片的格式化思维,并有向观众灌输意识的嫌疑。
对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或者《无人知晓》,是枝裕和不想借影片批判或苛责任何人,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在细节描述上,用一种真正冷静疏离的语言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传递出去。
通过这些中性的细节描述,观众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代入感并对人物和生活产生共情,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如果没有生活细节的客观化存在,影片必定留于表面。
《不留痕迹》是根据小说My Abandonment改变的,而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
差不多就是Will与Tom的情况,当地警察找到两人的时候,女儿央求让她跟父亲待在一起,而社会部门的各种检查核实也确认父女关系很好也很正常。
父女俩的真情实感让警察很感动也印象深刻,虽然社会调查部门介入后,属于警察的工作已经结束,但他们一直跟踪事件的解决进展,帮助父女俩落实住处,也尽力保护父女隐私,但最终父女还是悄悄离开,据说是因为当时太多媒体跟踪,甚至还有直升机一直在他们新住处盘旋,一方面打扰了他们的新生活,另一方面父亲不希望女儿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所以选择消失。
这个真实故事的很多细节其实比电影《不留痕迹》更打动人心,如果让是枝裕和负责搬上大荧幕,又会怎样呢?!
《不留痕迹》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满眼的绿色。
自由和尊重是什么颜色呢?
对生命来说,绿色最恰当了吧!
再看2010年黛布拉•格兰尼克导演的《冬天的骨头》,影片基调是灰色、棕色的大地色,结合凛冽的空气不仅透露出Ree一家正在遭遇的境况,更突显了才17岁的Ree在困难面前的铁骨铮铮。
在第26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一亮相,获得评审团大奖;在第83届奥斯卡上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
两部片子,导演都聚焦社会底层,关注社会的边缘人,而且似乎偏好讲述父女关系。
好奇,Debra Granik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什么颜色,她对电影的把握上是否会摆脱美式的说教套路,真正深入生活,打动观众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一邊處理工作,周旋於各個微信群,一邊看《leave no trace》,多半時候我需要暫停電影。
一心兩用並不是我的觀影習慣。
已然想不起這部電影什麼時候記錄在我的名單上。
今天有些零散的念頭縈繞於心,比如拜倫那句詩:吾愛世人,自然甚之;比如關於城市和自然的關係,我在回想自己半生來時路,當中隨便一個節點被改變,今天我會置身何處。
我會不會在大土地上,像祖輩那樣。
所以,想看一部這方面的電影,我需要自然的綠色來拯救。
《leave on trace》是這樣的電影,但並不儘然——我不習慣在看之前瞭解任何電影資訊,不喜歡任何劇透。
故事講得比我想像的好,我預設的種種情節都沒有出現。
父親will沒有暴力,沒有強迫女兒tom,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對抗。
女兒也沒有對抗,在現代文明缺失的成長環境裡,她是如此優秀和出色。
她有獨立的主張和價值取向,她在過程中接受新的東西和碰撞,同時懂得如何處理與父親的關係。
——她的優秀,恰恰證明了父親在教育上以及和女兒相處上的成功。
前幾次父親執意繼續選擇以前的生活方式,於是和女兒慢慢有了分歧,女兒說,是你的需要,不是我的。
我想,是啊,父親好自私。
我支持他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女兒不是他的附屬物,是個獨立的個體。
最後兩個人都明白各自內心所需,父親像《荒野生存》裡的主人角一樣,再一次走進森林,尋找心裡的阿拉斯加,女兒轉身離開。
沒有比這更好的關係了。
電影情節是極端的存在,事實上,自己也是will。
生活是另一場戰爭,我們都有PTSD,我們甚至沒有森林可去。
有時候,無需指責生活的殘酷和人們的想當然。
那些試圖幫助我們的人,他們不善良嗎?
他們都很好,但對不起,這些不是我們最需要的。
比爾波特在他的書的序裡寫過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在樓下遇到過一個流浪漢,對方是參加過越戰的軍人,回來之後一直流浪全國各地。
對他而言,他和will一樣,已然無法正常生活。
如果強迫他們像普通人一樣,他們會自殺死掉,他們需要自己的方式自救。
他對比爾說,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樹屋,別再回來。
對will而言,遠離現代文明,就是他抵達內心平靜的方式。
我也希望找到它。
3.5
隽永。精准社科类人文电影。
7.5/10,现代社会给不同人带来不同反馈,失败的人离群索居,隐藏起来害怕被人发现。
3.5,创伤不可治愈,心灵终究回归自然与平静,很平静,节奏有点慢,不一样的视角讲ptsd人群,切入点到最后完成的很好。
托马辛·麦肯齐的表演还好,剧情上还是有些不能自圆其说。人终归是社会化的动物,何况这些隐居者还是需要现代社会提供资源。
和神器队长成鲜明对比 其实内容不错 可惜拍的实在太沉闷 其次我能感觉到导演个人的诉求和寻找在一个closure是多么明显 可是我没有兴趣和义务来感受你的closure 特别是没有这样经历的人 无法共鸣或生出同理心 最后就只是一种亲密的尴尬
Thomasin McKenzie演技太灵,小鹿一样轻盈又无痕。难能可贵地没有使用任何先入为主的价值判定来介入,故事自然生成,在岔路口各自分别,是蛛网上凝结的露珠,森林里跳跃的光斑,至简至静,全片镜头一如沉默观察的自然之眼,跟随父女俩穿行林间,足迹遍布落叶覆满的山径。万物自有使命,有人生来就是现代文明自我放逐的异客,有人则能隐入蜂巢成为集体社群的流动因子,基因分歧本无对错,现世系统却判定栖居绿林,独处荒野的自由愿望为不法之举。逃脱文明的「逆流」是社会的歹徒,从笼中脱身,销声匿迹,Leave no trace作为军队野战掩盖行踪的行动方针,也是历经创伤的老兵父亲极力远走集体机器所必须履行的生活准则。雁过留声,在彼此生命里印下的足迹不朽,尊重差异走上陌路,已经是过滤追捕的残酷后最静水深流的呈现。
top 2018
光靠搞气氛是做不出好电影的,为小女孩的演技加一颗星。#被浪费了的夜晚
剧情本身略显平淡,看罢却让人能深思人情冷暖的一部片子。有战后PTSD的男主带着女儿生活在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中,买生活物资不得已才进城,平常就是食野味、住帐篷,直到某天被林业局工作人员发现,后来被政府安置住进森林小屋中,并开始参加社会活动,但父女俩最终还是要离群索居,父亲在外出途中跌落致伤,女儿无奈之下求助于人,接触起来才放下了心理防线。其实爱和善意就形同海报上的那几束光。。。
父女版《荒野生存》,无法理解这种离群索居的人。给两星并不代表电影不好,只是我无法沉静下来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部电影绝对是无聊透顶,纯粹的浪费时间,一些无病呻吟的评论更是如此。看电影还想从中学到什么,领悟什么,探究背后是什么,纯粹脑子有病。这些虚构文学,虚构艺术,的高大上,深刻内涵全都是一些人强自赋予上的。
没有踪迹的是Will再次退回到暗处,宁愿流浪也不再愿回归现实;留下痕迹的是父女间难以割舍的感情,哪怕此后就要分道扬镳。治不好的“心病”无须再去纠结,不愿面对的“光明”就在“黑暗”角落里默默消化。终于又见Ben Foster用心演戏超开心,对老兵PTSD话题寄予的温情关注和山林间考究美丽的摄影抚恤了观影时失落伤痛的心。
十分鐘試播,比較滿意了。
原著《My Abandonment》感觉此名更符合影片的感觉。海报好评,演员好评。7.5分+0.3分片尾曲+0.2分PTSD的影射。我们每个人都有病,不是吗?无需多言,静静的让身体自己康复可好。感人的一幕是,把女儿冰凉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肚皮上暖热。最后的三十分钟慢慢的诠释了父女两各自的心里状态。蜂群是一个隐喻。女儿用手感受到了蜂群的温暖,想让父亲也尝试,然而他身不由己。就像短片《精神分裂症》里面一样,病人的痛苦常人难以体会,我们无权帮他们做让他们不舒服的选择。哪怕是善意的。最后的结局也很棒,如果在国内可能做不到这样,亲情的捆绑,一句“为你好”就可以让你放弃自己的选择。——片尾曲: Moon Boat Kendra Smith & The magician's Orchestra
讨厌这种意义大于内容的电影。
小女孩给片子增色很多,豆瓣竟然还没有条目。导演拍的简直太克制了,好几处很有可能成为戏剧冲突爆发点的戏都被导演刻意抹平,但看完却回味无穷,小格局拍出了大匠气。每个人所要求的生活方式不同,社会需要做到的更多的是包容这种多元的生活方式吧,没有人必须要成为什么人。
海报有纪录片的感觉。伪装三要素:光线、阴影、体态。如果他们因为我的生活方式孤立我呢?他们的想法重要吗?无家可归也算生活方式?感觉到痛说明你还活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t411d7bP
整体不比《冬天的骨头》差,但也没有太大进步。没有前作的故作残酷,成长故事包裹着温和的社会批判(有创伤的退伍老兵选择自行消失"leave no trace"),然而背景依旧悬浮,情节的设计感依然明显,父亲的形象也难免有些被浪漫化。
流水账剧情,说服力不足,渗透性不足,砸了。小型车祸现场。更好的流水账可参看海明威的《最后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