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礼涛每年都出好几部,有的夹带私货,一看就是他拍的,但是跟以前相比,质量也是在急速下降之中。
然而每年还有几部别的邱礼涛。
第一,是不是他拍的,还是他就冠个名然后拿大头?
第二就是是他拍的然后糊弄事。
无论哪一种,都很无下限。
都不差钱了,就别这么玩呗。
晚节这种东西在钱面前真是一文不值。
香港的这批导演就是借着工业化无限的搞钱,完全没有满足的时候,可以说是毫无节制。
珍惜希望国家别再给他们拍烂片的钱了。
最可悲的是,这还是个什么动作片,屁啊。
咱们就说谢霆锋。
好家伙,当年声称要扛起新一代香港动作片的大旗。
结果呢?
这才多大岁数就虚了,光做西餐玩女明星了。
看那几下动作让他拍的,又慢又乱,这还是上肢套招那,都不敢拍全身的动作吧,怕跟不上再闪了腰。
要说人家也是精英生活,肯定天天健身。
结果还整这样,要么是没拿这个电影当回事,要么是岁月不饶人。
倒是有一个细节挺像邱礼涛私货之王的手笔,就是刘雅瑟演的那个泰国女警。
整个破案有了转机就是靠的人家使用间谍色情。
这个女特工绝对不能是国产,屎盆子还是扣给了港片老旱厕--泰国。
文戏与武戏的强烈割裂可能是《海关战线》带给很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它更像是两种风格迥异类型片的强行混搭,交接处粗糙丑陋,看不到任何精心融合的迹象,满满的都是漫不经心。
片子的一手是邱礼涛近年来已经拍得近乎纯熟的广义警匪动作片,充满了各种经典话题之作的既视感,有诸如《怒火重案》里谢霆锋个人的功夫秀,有致敬同行林超贤、吴京《红海行动》、《战狼2》的域外军事行动,还能在抢夺陀螺仪、街头追杀、货轮撞港、潜艇大战等场面里依稀看到《速度与激情》、《泰坦尼克》、《007》的影子。
说到底,在武戏部分,邱礼涛这次依然是正常水平发挥——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拍出了最大气的格局和最精彩的场面,最大限度的保住了一部暑期档商业电影应有的娱乐性。
但终究,这种正常水平发挥也不过是对《扫毒2》、《扫毒3》、《绝地追击》的一再重复。
《海关战线》更值得一说的反而是它的另一手文戏部分。
毕竟此前的《拆弹专家2》让观众对邱礼涛有了太高的期待,而接连几部警匪题材里对一个“受伤”的警察(公职人员)这一母题的持续挖掘也让人好奇在《海关战线》里邱导又会如何表现他内心郁结的某种愤怒。
但可惜的是,《海关战线》与去年的《扫毒3》类似,也是匆匆忙忙的搭出了文戏的大致框架,让人产生某种不切实际的想象后整体剧情迅速急转直下,故事变成了引出动作场面和调节节奏的工具,甚至最后草草了事以烂尾收场。
以本片来说,剧情上便存在几处无法忽略的基础性漏洞,这漏洞已经不能简单用港片的癫狂和商业片的特性来解释,而是对观众智商的挑战,简要罗列几处:1.97后境外势力可以光天化日之下开着飞机在香港强抢走私军火,开车当街杀人越货,最后开着货轮撞向维港,结果到头来只有海关缉私队几个人在顶着,请问港警和驻港部队为何缺位?
2.片中,吴镇宇和林嘉欣是事业上的竞争关系,存在激烈的明争暗斗,但张学友又是吴镇宇的下属,然后张学友和林嘉欣又是地下情人,请问事业上明明更成功的林嘉欣为什么会选择固执古板甚至患有精神疾病的张学友作为情人,难道真的别无所图吗?
他们两个的办公室地下恋情真的会密不透风?
对此,电影并没有过多解释。
3.张学友为什么要死心塌地的去帮助林嘉欣?
难道只是因为林嘉欣说了一句想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所以他就冒着违法的风险去勒索货轮公司,然后以此赚取不法财富?
难道只是因为林嘉欣和吴镇宇在事业上互相竞争,所以他就要用走私军火的重要情报去帮助林嘉欣战胜对手?
这种无药可治的恋爱脑好像不应该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应该有的。
事实上,从影片一开始军火走私案案发,引出海关内部负责情报联络部门的林嘉欣与负责实务稽查部门的吴镇宇的对抗,能看到导演似乎是想有走《寒战》这类非典型警匪片路线想法,拍派系斗争,拍内部倾轧,拍利益纠葛,以不常见的办公室文斗取代常见的兵贼武斗作为影片主线,其后对于张学友这一游走在高层与基层之间,不同上司之间夹缝人精神状态变化的细致描述,也能看出导演有意想做一部偏心理偏黑色的警匪片。
但可惜,倘若以张学友取代谢霆锋作为主角,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影片的整体气质将从火爆硬朗的警匪动作片变成压抑沉重的黑色悬疑片,对于影片整体的商业表现将是致命性的打击。
何况,在合拍港片愈发建制化的今天,对海关这一公职群体的负面刻画将为过审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尽管熟悉邱导的人都知晓其血液里流淌的愤世嫉俗、无政府主义和现实主义人道关怀,但终究在当下他只能以成功匠人之身份立足,而非可以随心所欲畅抒心绪的一代大家。
想到这里,片末张学友所言的那个到一个能做自己的地方生活的小小愿望,以及做人守住自己底线的劝诫,是否又有了电影之外的某种解释呢?
是否,那也是邱礼涛自己的愿望与无奈?
依然按照惯例,假想一个可能存在,可能会拍得更好,但也可能不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可能故事大纲:张学友在海关工作多年,为人勤勤恳恳刚正不阿,但也正因此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多年来只能当海关内部一中层干部,不幸的是,不到40岁时,他的妻子因意外离他而去。
单身一人后张学友只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以工作麻木自己,在高强度工作中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严重的躁郁症,但他隐瞒此事,在同事面前装作正常。
几年后,当年与张学友一同参加工作的吴镇宇和林嘉欣,一个成为了实务稽查部门的老总,是张学友的直接上级,另一个则成为了情报联络部门的老总,两个人因为仕途成为了直接的竞争对手,为了副关长一职,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明争暗斗。
因为做人做事不够圆滑,张学友在吴镇宇手下工作得并不如意,甚至屡屡沦为吴镇宇的背锅侠。
林嘉欣知晓张学友此时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发现张学友可以成为击败竞争对手的重要棋子。
于是她主动出击,向张学友示好,与其成为地下情人,真实目的是希望通过张学友了解吴镇宇部门的动向,破坏吴镇宇部门的工作,从而有利于个人晋升。
常年单身的张学友耐不住寂寞,主动投入了林嘉欣的温柔乡,很快成为了林的忠犬。
林一次逢场作戏,告诉张自己未来的梦想就是退休后和情人一同到某个小岛上安静度过余生,张信以为真,便想到利用个人工作之便利牟利。
张与利用货轮走私军火的KCS集团建立联系,成为其保护伞后,张逐渐发现KCS集团的交易对象是国际著名军火贩子罗博士,而如果能够直捣罗博士之老巢,将直接助林和自己的事业平步青云。
于是林和张合谋,扣留KCS集团运输潜艇的货轮,引诱罗博士登场,试图一网打尽,以此作为二人政绩。
不料行动并不顺利,反而引起上峰怀疑,启动对海关的内部调查,一时间,谁是内鬼的猜测搞得海关人心惶惶。
张和林试图诬陷吴,将调查之火引向竞争对手,但阴谋并未得逞。
随着调查愈发深入,张和林的情人关系,以及他们的种种下作手段走向败露只是时间问题。
张走投无路之下,只能选择自杀。
林因为张的自杀,摆脱了内鬼嫌疑,更因为成功查办罗博士一案击败吴得以职场更上一步。
作为张徒弟的谢霆锋,在充满危险的调查中逐渐了解了故事背后的这一切,张和林并非是什么中年人的突发激情,不过是猎人猎物间的老套游戏,看清了身边人虚伪面目下的丑相,他逐渐懂得,这海关战线,原来不只是在茫茫的海面上,更在深不见底的人心之中。
邱禮濤多產,人盡皆知。
有好的劇本時,他能拍得工整,且總能放進去一些他自己的東西(俗稱「夾帶私貨」),不會讓人失望,上映近一個月的《談判專家》,改編自荷里活經典《The Negotiator》,算是他近年拿得出手的作品。
沒有好的劇本,那就會因應預算的多少而有不同的爛法:沒預算,血漿的錢還是有的,於是爛成了cult片;有預算,就爛成《海關戰線》,堆砌爆炸、槍戰大場面。
身為一個資深搖滾歌迷,邱禮濤心裏大概永遠有破壞一切的憤怒,由內而外,變成炸紅隧、炸青馬大橋、炸警署……這次撞中環碼頭。
一部講海關的電影,他將海事博物館撞成了廢墟,難怪有個大陸觀眾看完《海關戰線》,覺得不對勁,說這麼大的軍火走私案,警方完全消失,邱禮濤根本「一身反骨」。
這位比邱禮濤更憤怒的觀眾,給電影一星評價後,又呼籲不要再讓邱禮濤來大陸拍電影。
「爛片之王」早已名聲在外,但邱禮濤的爛片,卻也常予以那些善於癲狂的演員(如黃秋生)盡情揮灑之處,但這次的主要演員,卻都放大了各自的缺點,像《掃毒3》裏的郭富城,只能讓人發笑。
本來最癲狂的吳鎮宇,也只是客串了一個不太重要的角色,無甚可看之處。
張學友和謝霆鋒的演技,可謂三十年如一日。
張學友仍然是三十年前《旺角卡門》裏的烏蠅哥,怒目圓睜著和戀人林嘉欣告別,「我哋下一世一定會再重逢」,真是個恐怖情人;而謝霆鋒演起哭戲來,和剛出道時拍MV沒什麼分別,十分愛耍帥,卻令人尷尬,但這是他首次擔任動作指導,指導的能力不說,不用替身、親自上陣演動作戲耍帥,還是值得肯定的。
片中的林嘉欣,我還是蠻喜歡的。
她演過剛強的女人,但卻幾乎沒演過穿制服的女人,在本片又同時保留了小女人可愛的一面,她和張學友在家中對話的那場戲,頗有些《男人四十》的味道。
說起來,年少時還看過林嘉欣和謝霆鋒一同主演的所謂奇幻愛情片《戀愛行星》,當時我尚是謝霆鋒的歌迷,仍未厭惡謝霆鋒的chok。
如今我真是很難想像,那部電影的導演是林超賢。
《海關戰線》這樣的電影,交給林超賢拍大概也沒什麼分別。
《谈判专家》还没离场,《海关战线》就已围拢,邱礼涛在创作者普遍减产的当下,「高产」「劳模」成了晃眼的高频词。
又或者再好事者一些,添一个「合拍片」。
其实,作为港片的多年拥趸,很难不去珍惜邱礼涛的活跃,以及仍能普遍高于平均线的发挥。
尤其是近些年,他所兑现的行动力与凝聚力,不只是把一部部作品拍出来,推出去,而且在于聚拢许多难得的演员,让他们与影迷相互需要的关系得以延续。
《海关战线》的配角阵容就有米雪、关智斌等等很少在港片,尤其在大制作里出现的面孔,哪怕角色依然相对浮光掠影。
毕竟,更大的看点是两大男主,特别是八年没在大银幕与观众见面的张学友。
双男主的卖点乍看之下,有对他的敬重在,因为他饰演的高级监督张允南,戏份还没到大致持平的地步,但妙就妙在,偏偏是这样一个比预想要提前退场的人物,最终成了电影表达的核心。
至于谢霆锋饰演的助理监督周正礼,从因为失去所以动摇,到因为成长所以(不得不)坚毅,有充足的篇幅来呈现他的正派,呈现他作为不二主角本身需要承担的浩然正气,而正因「正」得微妙,反倒让人在颂歌里听到一些更有深度的杂音。
得让这两位人物从这些层面融通起来,他们才能达到另一维度的平衡,或者说互补,这属于邱礼涛这些年隐晦的意趣所在。
而谢霆锋的新身份「动作指导」,给他与这部电影增添了更多理所当然的焦点,并且给他与张学友整体上更为匹配的功用。
谢霆锋拍动作戏,从第一部电影,十八岁那年的《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就已开始。
坊间最记他的玩命——很多高危动作戏都是亲身上阵,很快就一身伤,拍戏十一年就有了风湿,还罕见地位列香港保险公司「黑名单」。
《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千禧年后,香港影坛曾经有意栽培打戏接班人,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不难看到很多「队友」离场,这有市场与环境的原因,也有机遇以外的个人原因,谢霆锋倒是不仅在屡次转变赛道中坚持下来,而且从动作演员,做到了动作导演。
关于这部首作,他不无悲壮地提过,如果自己已经是「死剩种」,他再不做,年轻一代就更没人做了,那么,很快就不再会有人记得香港动作片原来曾经如此威风。
而他说的动作,与特效无关。
不难想象他会继续亲力亲为,在救生皮艇上肉搏,连同货柜一起被吊上天,潜入水底捉犯,各种高难动作,硬撑也要硬撑下来,这其实很能保障动作戏的沉浸感与共情力。
与此同时,他会根据演员特质与角色品性设计动作,好让林嘉欣去玩枪,让平时会打网球的张学友能够额外加上短棍对打。
谢霆锋说不会为打而打,像是张学友的棍戏,确实关乎张允南和周正礼的沟通模式,关乎二人更深层次的共鸣以及平添无奈的分岔。
虽然说实在的,这部电影难免还是会有为打而打的成分。
作为大制作,资方与观众共同期待能有大场面层出不穷的花活,谢霆锋放飞想象的动作戏份落到实地,一方面吻合了邱礼涛这些年院线片全面轰炸的主要特色,另一方面则掩盖了文戏的相对偏弱。
在改编经典《王牌对王牌》的《谈判专家》映衬下,《海关战线》文戏的粗粝与断顿,很容易被放大,所以它还是会回到强打戏与弱文戏的搭配上,而这实际上凸显了打戏的重要。
《谈判专家》其重要性,关系到谢霆锋身为动作指导的可行,但更关系适才提及的香港动作片的传承。
他本身的经历和拼劲,允许他,更需要他在这样的时代,以这样的身份走出来。
得先走出这一步,再图之后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拍戏,他还是需要倚赖多年合作的班底,这就包括年纪过大的威也组。
奈何幕后断层,新血不来,而新血来了也不能第一时间委以重任,很多问题有待一个又一个「谢霆锋」运转、解决,《海关战线》带出了动作戏的好看,也带出了动作现状的不好看。
动作片如此,演员也是。
就举电影里突出的例子,譬如大龄男演员仍在紧守超龄岗位。
张学友的上一部电影恰好是《暗色天堂》,依旧是跟林嘉欣搭档,这难免让人遥望《男人四十》以来始终遗憾的缘分,却也多少显得《海关战线》把他的出生年份定为1979年的滑稽,须知林嘉欣本人生于1978年,还特意为角色留了三四个月白发,二人作为海关的同期生,不是太有说服力,但更没有必要。
背后逻辑还是与断层有关,可总见男演员与可当下一代的女演员配对,就不只是断层的问题。
而这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电影、更多电影人来解决,因此又很有玩味地沉降到拍片数量的层面。
这时候,依然跟香港影坛与市场一样依靠这些戏骨的邱礼涛,同样陷入跟幕后雷同的难为怪圈。
稍微积极点看,邱礼涛拍片勤苦,同样是在更大层面为港片积极续命。
就跟古天乐一样,勤苦与帮扶的背后,不仅仅是为了成为校长,毕竟现在的香港电影,台前幕后都在断代,而持续拍戏,至少是在摸索着应对青黄不接。
事到如今,说邱礼涛在新世代锐意进取,也可以说他是过往香港电影传统的缩影再现。
他保留了那种唯快不破的冲劲,因地制宜的机巧,在他身上,能见到一些黄金时代姿态的浮现乃至复兴。
就拿《海关战线》来说,在很多人的认知外,海关作为香港纪律部队之一,真实地缉过毒,追查过战机、装甲车的偷运。
只是以此为主的电影,恐怕还是要从《海关战线》开启,此前无论是《飞虎》还是《神探大战》,都只是涉猎而已。
能够相准无人开采的领地火速创作,还能说动对方竭诚提供帮助,出借场地以及船只,并在开机两个多月内完成拍摄,这样的港片速度,哪怕贴上合拍片的标签,也并妨碍本土本地的本能发挥。
可以说,他在新的合拍片时代,愈发清楚自己的所能。
很多年前,邱礼涛就对「港片情怀」的命题表示质疑,他不过分器重淋漓港味,更愿意把众口难调的口味抛之脑后,只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放大卖点,植入构想。
总有人说他的电影神一部鬼一部,说到底,口味这门玄学,有时押对了,有时押错了,他也还是一部接一部地拍。
从当年走过来的香港导演,知道有一分钱花一分钱,聪明点的,偶尔能够把一分钱整出两分钱的意思。
邱礼涛渐渐转战合拍片可以从2010年算起,有过《花田喜事2010》《叶问前传》《竞雄女侠秋瑾》这类命题电影不同方向的试水,一直到2017年的《拆弹专家》,才在大市场里摸到一些票房与口碑的门道。
此后《拆弹专家》《扫毒》等IP负责攻城略地,而以动作为主的多种类型不断排列组合地试探市场反应,或有不低的票房,或有不低的口碑,其中要以2020年赢得天时地利人和的《拆弹专家2》为王。
《拆弹专家2》邱礼涛成为备受投资方青睐的熟手行家,更是淡化「合拍片」背后繁杂的意蕴,只认「合拍」即「合作」,反正目标都是拍出好电影。
于是,他也还是很有港人思维的那类导演,有什么拍什么,能多拍就多拍,拍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在规定时间里尽过力,就不多念品控上的遗憾,只等天道酬勤,柳暗花明。
但在杂食背后,永远要念他始自初期cult片的精神坐标。
从《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的士判官》《伊波拉病毒》奠定的病态社会,赤裸袒露「人吃人」的本相,那些广袤的压抑,冲天的绝望,扩散的疯癫,是经验总结,也是未来观望。
绝境轮回,人人自危,却一如现实,被其后更多不再犀利的表达遮蔽,直至遗忘。
《伊波拉病毒》《拆弹专家2》让很多人回想得起那头尚未死去的猛兽,在用尽废弃的社会标准里目光如炬。
比起一般电影按部就班地惩戒习以为常的恶,他是在正统框架里,让戏里戏外的正角走向崩溃,去鞭挞冠冕堂皇的正。
此后他的文本,任谁都愿意从中斟酌隐伏的底料。
同样由李敏、李昇编剧的《海关战线》文戏是弱,因为打戏更强,主题先行,但是弦外之音仍是最后支撑。
躁郁症患者张允南凭借高功能在人前压制自我,掩饰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病态,徒留正人君子的表现,自然是时代病化的外延,而他被功利准则、人情社会反复诘难,对外强化共鸣的同时也在对内收束出路——无非是不想被指指点点,也只能在最黑的夜晚自主死去。
他再一次反衬了周正礼。
在犯险抓人的时候,周正礼反复说服自己的「职责所在」,是在为一个怎样的体系做何等孤独的无奈伟业,倒是略微耐人寻味。
从红磡隧道,到青马大桥、赤鱲角机场,再到中环码头,城市被炸得遍体鳞伤,然而还会有很多电影等在前面,一边复现深渊,一边救于水火。
邱礼涛就跟张允南的情绪那样,迅疾地奔走两极。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海关战线》,香港首部海关题材的商业大片,然而成品效果不尽人意。
叙事很散,什么都想讲多一点但又讲不好,显得无聊。
动作戏,只有一段长镜头搏斗,其余的分镜一塌糊涂,看似很火爆很激烈,但很乏味,让观看者紧张不起来、燃不起来。
为打而打,突然就打起来,逻辑存在硬伤,导致难另观看者情绪代入进去。
而整篇故事是什么类型呢?
都军火走私、跨国追查案件了,格局却还是局限在职场争斗、查内鬼,依然没脱离出警匪片的小家子气,浪费了此题材。
与古天乐那部《明日战记》属于同样的气质,都世界末日将临、有异性怪物祸害人间了,却依然还是一部抓内鬼的警匪片。
这问题是由地缘决定的,一个小小的市级地方,难出大事。
地方小决定了事情小,事情小决定了影视作品格局小。
加上也有历史惯性问题,拍了几十年警匪片了,早已形成了地方本土的味,也就是港味。
叫本土作品脱离本土味,也是件难事。
至于优点,只有一处算不上优点但还过得去的地方,就是最后的轮船大场面,也仅有这个可以拉一点分数回来了。
总体来说,此作品只有50分。
对于港片,总有些声音说 : “大陆审查制度导致港片没落的” 、“大陆资本打压港片才如今这样的”。
只能感叹,讲的人是真的敢讲,信的人也是真的敢信。
民国动荡时期,大陆里接二连三的各种战争,当时香港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于是大陆许多人因要避难而涌入香港,其中包括许多人才,尤其上海影视人居多。
这些人才们在香港发展起了电影行业来,造就了香港电影几十年的辉煌,也就有了当时香港电影大亨邵逸夫说的一句话 : “今后中国的文化中心,至少将有一个时期要属于香港”。
香港电影昌盛时期,与台湾省市场有着巨大关系,其次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
台湾省市场是主要粮仓,其余的都是菜料,当时这些地方的影视行业都没有香港的昌盛。
台湾省片商出钱投资,香港影人制作,电影拍好了就卖给台湾省片商拿回台湾省市场上映,单靠卖版权给台湾片商,就已经能回本了,剩下来那些卖给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在香港本土上映的,就是净赚了。
所以为什么看港片长大的人们看的大多是国语版本,国语版就是为了迎合当时的台湾省市场。
当时港片的辉煌没有大陆的事,1、同时期的大陆经济还不够繁荣,娱乐产业不丰富,院线不多。
2、港片不在大陆上映,因为台湾省不准港片里有大陆演员参演,一旦有,这部电影不能在台湾省市场公映,不要了。
而香港艺人们,要是有去大陆参演过影视作品和什么节目的话,回去后就要写“忏悔书”向台湾省当局谢罪。
不肯的话,那么就在这一行里难混饭吃了,因为香港电影是服务员,台湾省市场是客户。
所以在老港片里,就经常能看到有抹黑大陆和打政治擦边的情节,这是为了迎合台湾省市场口味而拍的。
因此,是香港本土+台湾省+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成就了曾经香港电影的辉煌。
1993年开始,周星驰的《济公》以3000万的价格卖给台湾省片商,结果这片在台湾省市场扑了。
台湾省片商们开始觉醒,认为自己给香港片商们投资的钱太多,对方却爱制作出粗糙烂造的作品,实在是把港影人们养得过肥,自己做了太久的冤种了,是时候该谈谈价格方面的问题了,于是双方约在一起协商。
台方要求拍电影己方的投资设置天花板数字,如有欠缺的话港方负责。
港方当然不愿意,这么多年都这样过来了,这时要来压价,岂有此理?
所以这场协商谈翻。
港片商们知道台湾省电影发展得没香港好,不来买港片回去看,哪能有那么多电影看?
然而港片商们想错了。
台片商回去后,要求文化局放开对好莱坞电影的限制。
在那之前,台湾省是限制好莱坞电影的,每年只引进8部拷贝。
台片商们团结起来呼吁抵制香港电影,好莱坞电影有多少就引进多少,于是好莱坞电影的涌入,冲垮了香港电影市场与台湾省本土电影市场,这是杀敌一千自损也一千的做法。
在那个时候,好莱坞电影已经完成了升级换代,cg技术特效大片做得好,一大堆世人们从未看过的特效大片扑面而来,让台湾省人们不再看香港电影,而香港本土人也一样,都不看自己的电影了。
看了几十年的武侠、警匪、僵尸、江湖打打杀杀类的片,人们早已审美疲劳,当看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简直就是打开了新世界大门,里面的恐龙怎么会做得那么逼真?
而且题材也新鲜。
之后的1994年的《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还有动画片《狮子王》、1996年的外星人飞船大片《独立日》、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新世纪前后还有特效战争片的《指环王》、特效功夫片的《黑客帝国》,早已审美疲劳了的人们不可能不被新鲜出炉的题材吸引过去看的。
加上当时盗版资源盛行,盗版VCD、DVD、录像带。
许多人小时候爱买光碟,一个光碟里面就有十几二十几部电影可看,就是这些东西。
还有电视频道开始好赚钱这点,那时候的电影上映还没多久,就已经可以在电视频道上播放了,削弱了人们去电影院的兴致,以上这两种原因也大大打击到了院线电影的发展。
于是,香港电影在1993年开始显颓势了,之后一路败下阵来。
从那之后,好莱坞电影席卷全球,到处攻城虐地,香港电影的海外市场那些地方都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冲荡。
面临这股庞大势力侵袭,韩国电影奋发图强,1998~1999年开始,出政策对好莱坞电影进行限制,保护并大力发展本土电影,也就有了新世纪后韩国电影的崛起,一样不看港片了。
虽说当今韩影被美国的奈飞侵袭得严重到自身难保,但这是后话。
东南亚的泰国,也开始有自己的戏可看了,甜甜的爱情片、后来恐怖的泰影,港片不再是唯一可看的戏。
还有个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另香港经济陷入低迷状态,电影是需要大投资的产业,经济不行,怎拍电影?
所以,那场金融风暴让本就在走下坡路的香港电影更是雪上加霜。
有人爱说是97让香港电影不行了的,非要说97的话,也可以。
不过并非是97回归的97,而是97金融风暴的97。
其实香港电影的辉煌,本就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红利下造就出来的。
它没落,1、是因为失去了天时 : 时局不再动荡,大家都安稳下来好好生活、发展自己了。
2、失去了地利 : 自己不再是人才们需要来你这儿避难的地方了,你也不再是唯一的经济繁荣的地方,大陆发展起来后,院线多了,人口多市场大,许多资方会被吸引过去大陆制作影片。
3、失去了人和 : 市场不需要再看你一家的戏了,有新鲜的好莱坞大片看,每人也发展自己家的戏来看,你失去了很多曾经的客户。
一直以来香港电影的主流是功夫武侠,日本的是武士忍者,好莱坞的则是西部牛仔,大家都是持平的阶段,没有级别差距,只有量上的微差。
好莱坞技术升级换代后一切就改变了,当人们从未见过的特效大片来临之时,与之相比,好莱坞大片就是巨型工厂,其它人的都是小作坊,枪炮时代来临那冷兵器就要被碾压的那个味儿,降维打击。
香港影人也普遍傲慢,辉煌的时候,尽情地拍戏,追求量多不讲质好,粗糙烂造作品泛滥成灾。
当今人们嘴里提到的一些港片经典,那是在成千上万的港片里脱颖而出的,粗糙烂造的那些作品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没有培养新人接班的意识,只顾着自己那几个人抱团在一起拍戏,开始没落了就远赴好莱坞闯,发现闯不了又回到本土,这时回头才发现要是自己老了后,本土就没什么新人可接班。
据说香港大导演张彻就曾告诫过香港影人们 “要警惕外国电影的崛起” ,只能说,香港影人们只有资本家的逐眼前之利目光,没有电影企业家深谋远虑的政治目光。
香港电影没落,实际上就是回到正常原本的位置而已,没有特殊红利下、平平淡淡时候的位置。
“大陆的审核制度限制、大陆资本打压导致香港电影不行的” 这块遮羞布倒是挺好用的。
曾经,香港电影辉煌时候就没大陆的事,大陆没有出过造就香港电影辉煌的功劳。
回归后,大陆的审核制度也没到过香港里去,香港依然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看你想不想在大陆上映了,这由你想不想赚大陆市场的钱决定。
所以,何来的审核制度造成香港电影没落这一说?
相反,自从没落后,大陆资方下场,投资香港电影,拍合拍片,让香港影人们有工开,有钱赚,不然,香港影人们将会面临一场极大的下岗潮。
拎着那块 “遮羞布” 来为自己拍不了好片做借口、说大陆,属于是吃了娘给的又骂娘。
引发 “遮羞布” 诞生的原因,也是有点有趣 : 香港电影开始颓势、回归、金融风暴,种种问题发生的时间点相近,时候刚好撞在了一起。
那么,“是97回归后你大陆弄得我的作品不行了的” 的观点就开始诞生了。
而人群围在一起的时候,有一个心理底层逻辑,那就是有个第一眼看上去容易理解、不费脑、省力、不用去钻研的现成观点在的话,那就捡来用,不捡白不捡。
配合上人们生活中存在的人云亦云框架,那么这个现成观点就广阔流传开来,因为这个现成观点信起来,没有门槛,简单、好理解。
估摸着,未来那样说的人还会有,捡的人还会有,所以,这块 “遮羞布” 还能继续用,港片还会继续出这类不理想的作品。
还有个与 “遮羞布” 相冲的事实问题,就是,当年冲垮港片让它没落的那些好莱坞电影,《侏罗纪公园》、《独立日》、《狮子王》《肖申克的救赎》等等,属于男女老少皆宜,大家看得开心,欢乐地看完走出电影院的那种合家欢电影。
换算成当今的大陆电影的话,就是《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类作品,当年打击到港片的恰恰是这些没有审核门槛问题的电影。
所谓的 “敢拍、敢说” 电影,只会成为一些少部分人的至爱,能活跃电影市场的从来不是这种作品,全世界都如此。
更何况“ 敢拍” 有没有拍好?
“敢说” 有没有说对?
这还是个得另说的问题。
所以,望香港影人别沾 “遮羞布” ,多出点《九龙城寨之围城》这类用心的漫改片、《年少日记》这种文艺片。
《海关战线》这种的,拍就用心制作,拍不好的话可以先把题材放放先的。
这部作品大概是两年前制作好了的,放这么久了直到现在没什么竞争者的时候才上映,看样子制作方自己都不看好这片子,还是选择期待下《怒火蔓延》。
邱礼涛的《海关战线》可以确定,就是一部官方定制的形象宣传片,是邱礼涛电影流水线上众多卖相不错的定制商品之一。
作为工业电影,他水准在线,作为定制宣传工具它完全满足客户需求。
全片海关人员没有反派角色,即使是张学友扮演的内鬼,也因为良心的自责而抑郁,并最终自杀谢罪。
影片剧情不能细扣,吴镇宇扮演的海关官员虽然在前半段戏份不少,但他对剧情没有贡献,是个纯纯的烟雾弹,误导观众用的幌子。
因此在张学友身份败漏之后这个人物就消失了。
可以说整部电影的剧情就是一个东拼西凑的缝合怪。
剧情的合理就不在主创的考虑范围之内。
影片中恐怖份子的火力和嚣张程度堪称军队,但对抗恐怖分子的始终只有香港海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任何国家遭受这样的恐袭,国家军队早就介入了。
这就是典型的命题作文的尴尬,客户要求宣传海关,同时又要求炸裂精彩,把两者强行缝合到一起就是这个尴尬的结果。
值得玩味的是谢霆锋扮演的超级海关战士这个角色。
他的任务线是典型的传统好莱坞的平民英雄人物,比如《虎胆龙威》里的迈克莱恩,以及《尖峰时刻》里的成龙。
他们都是以凡人之身行超人之事。
他们上天入地,主角光环拉满,最后总能以一人之力干掉整个恐怖组织。
但传统好莱坞里这样的角色,往往都是有道德瑕疵的反叛者,他们不服从体制,顶撞上级,乱搞男女关系。
即使《战狼》里的冷锋也被军队处分,甚至开除过。
然而这几年在我们这里情况改变了,就拿谢霆锋扮演的海关超级战士为例,他品学兼优,重情重义,遵守纪律,简直就是一个武力值拉满的道德圣人。
这样的人物设定本质上就是样板戏的再现,是从根本上违反剧作基本逻辑的愚蠢行为。
不愧是“暑期第一炸”,无论你在影厅的哪个位置,相信你都会有非常沉浸的观影体验,视觉震撼和音效应该是今年看的片子里最顶的了,剧情也是跌宕起伏,看得人心潮澎湃。
林嘉欣和刘雅瑟饰演的角色一个叫“莹”,一个叫“盈”,在我看来还真的是有共同点的,业务能力非常强,性格又非常的坚韧,情商高,同理心非常强,是魅力十足的女性角色。
诗雅的角色也是沉稳干练,飒爽英姿,绝非池中物。
片中体现的反战思想也让人很感慨,人文底蕴也很厚重。
几位主演的演技也让角色更为出彩,有感染力。
选择提档也是很明智的选择,暑期档呼唤质量上乘的作品!
在早期的宣传短视频里头,感觉对《海关战线》还是蛮期待的,毕竟歌神这么多年没演电影,演唱会也暴露出年龄偏大体力不支,这种动作片,看一部少一部了。
可是,当看到正片,感觉还是有点失望的,因为歌神演一半。
不过,故事里头,谢霆锋想表现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有些足够让人回味,有些就有点堕入“假大空”了。
至于港片为什么陷入了“假大空”的局面,这个没办法说,大环境的“一致风评”是港片自己不争气,这锅甩得……想要承认,得拿出实力来。
海关战线如果要拍,完全可以拍成妥妥正能量、捅到天花板的主旋律电视连续剧,但奈何,谢霆锋在这个命题作文上,完全不及格。
甚至,还暴露了一些常见的小技巧,这完全是在“暴露机密”啊。
爱情戏方面,谢霆锋甚至都不想再做任何解释。
不想和我结婚?
好吧,下一秒让你噶了。
卫诗雅酝酿的苦情,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就直接领了便当。
吴镇宇在故事里头的角色,绝对是谢霆锋准备的最大伏笔。
跨部门合作,这事儿就讲究个“既得利益”的问题。
如果只有麻烦没有果实,那能推则推。
如果果实丰硕,那必须要抓住主导地位,其他部门必须听我的,到时候功劳才能拿到最大的。
这种事儿,要讲点政治智慧,而不是就靠着一膀子力气。
当年的楚汉相争,结局都看到了。
在这方面,歌神其实也是懂的,既然有泼天的富贵,何必给上司,给自己老婆不好么。
既然大家都觉得这未来果实足以让自己进一步,那必须争一争。
歌神的困惑,大概来源于此。
有一个比自己“上进”的老婆,这压力就陡然上去了。
你觉得与世无争也无妨,但老婆觉得你窝囊废一个,自己摆烂就一边去。
所以,谢霆锋虚构的什么犄角旮旯里头的“国际形势”,无非都是高层“上位”的道具而已。
当下的港片,干货都越藏越深了,赶得上古代人写的隐晦小说,你得深入分析,才能得到答案。
比如,谢霆锋在这里发的牢骚,绝对不是有的放矢。
你开心吗?
对着镜头,不允许你说不开心。
你幸福吗?
对着镜头,不允许你说我不是尔康。
而歌神刚被吴镇宇教育了一波,反过头来,就可以教育教育谢霆锋。
想玩辞职,你想好了没有?
没有补偿,没有失业金,你真的不在乎?
你以为当个厨子还能继续生活,封杀,你体会过没有?
故事里头这一段致敬《黑客帝国》的场景,也是非常有深意的。
谢霆锋被教育了,内心深处,把歌神当做了自己的导师。
然而,当最后真相暴露,谢霆锋整个“世界观”都垮了。
不相信,绝对不相信,这里头绝对还有其他内幕。
相信,当时大部分观众也是这么认为的,至少小编也不信。
然而,最后结局就是如此,歌神,也就是个科级小老虎吧,就是这部反腐剧的最高天花板了。
一个小老虎成为天花板,这一点也不稀奇。
稀奇的是,谢霆锋后来的表现。
那个承诺你这个,承诺你那个,安利你这个,安利你那个的,到最后发现,都是特么的空头支票。
这,才是最大的欺骗。
知道这个“真相”,才是谢霆锋,或者是港人,或者是小老百姓最大的愤懑。
所以,歌神追求的“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地方”,大概不存在吧。
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收你房屋养老金的时候,你怎么也逃不掉的。
最后,我们再看看这位“悲催”的反派吧。
自家祖上传下来的矿,被别人挖了,还不许反抗了。
舊年已經有《潛行》呢啲災難片嚟為已經日落西山嘅港產片出咗份力,估撚唔到過咗半年就有呢齣《海關戰線》嚟接力,好安全咁睇完呢兩齣戲嘅我直頭對未來充滿希望啊屌佢老母!
未睇戲之前,我本身已經對海關呢個職業已經充滿咗敬畏,日日對佢哋神咁拜,羨慕佢哋日日行行企企咁又逗份糧,諗起都夠晒和味。
睇完齣戲之後就擔心緊班海關職員個個準備劈炮唔撈。
邱禮濤上次喺《掃毒3》已經搞到戰爭片咁撚樣,今次可謂更加升級,玩到搞軍火,攪到好耐冇拍戲嘅學友連咪都唔揸,轉行揸槍。
唔知學友係咪好耐冇拍戲嘅原因,有幾場戲仲以為佢做緊烏蠅哥,呢啲三十年如一日嘅演技拍埋謝檸檬由片頭第一秒chok撚到片尾曲唱埋嗰一刻,估唔到真係有种過年睇賀歲片嘅feel,睇完發覺真係好撚頂癮!
再加埋檸檬第一次做動作導演,拍到自己好似成龍大哥搏命咁,但實質就冇場戲打得好睇,日日以為自己係成龍,點撚知隔離伍允龍都打得好睇過佢,加埋日日chok起個撚樣就以為自己係演技派,唯一一讚嘅就係啲普通話講撚到捲晒脷,好明顯同王菲學咗好多晚啦!
連關智斌戲份都多過吳鎮宇,呢齣好明顯係英皇賀歲片啦!
PS:好耐都冇睇過集合晒有廣東話、普通話、英文、泰文嘅國際笑片,唔入場真係笨柒喇你!
綜合評分:1/10
作为邱礼涛常年来的黑粉(又黑又粉),邱和港片之间的关系着实有些难以评价,他在全行业内罕见的超高拍片效率搭配他作为老炮的资源调动能力,让越缩越小的港产片盘子里在每个时段都还能盛满些或咸或淡的食物,但他越来越低下的成片质量也在同时将本来就受众缩水的港片推向了更边缘化的境地。
相对而言,邱礼涛近些年还算可以看得过眼的两部作品分别是主旋律任务片《绝地追击》和原创度极低的《谈判专家》,他自己热衷的题材和类型操作的结果都很差。
这部《海关战线》无论阵容还是选题,都让我一度以为这会是一部不仅有大制作,还结合了邱礼涛个人气质及常见表达的,类似《拆弹专家2》的电影。
可惜实际是这是一部注水严重,制作穷酸,情节松散,人物荒唐,和动作与战争类型几乎无关的网大级别废片。
影片大致有两条主线,A故事是南非两国的交战需要用到的黑市军火在走私过程中以香港为中转站,由此被香港海关发觉并出手欲捣毁背后阴谋。
B故事是张学友由于缺乏“政治觉悟”和办公室斗争意识而在职场境遇不佳,因此帮助涉嫌走私的航运公司掩人耳目以获得大额赃款另谋出路。
主线任务的无聊和单薄让影片完全无法抓住观众,常见于国产战争题材片中的五大三粗的亚非拉小国将军,以及身着一袭白衣莅临战区进行武器支援的中国反派,都是典中典配置,非常装腔作势,浓浓的小孩子过家家既视感。
根本没有人会关心这二位能卷起什么惊涛骇浪,故事的架空感和反派的卡通感让整部电影在序幕起就像个笑话。
张学友的个人支线占据了影片绝大部分篇幅,甚至挤压谢霆锋的戏份到这个角色根本是工具人一个,可是也没有做出任何建树。
在体制内塑造一个职场抑郁严重的人是罕见的,张学友每天在上司的PUA,妻子的厚望,妻子和上司的内斗,下属的情绪不稳定以及黑帮的威逼利诱等压力夹缝中生存,看似是一个很有张力的角色。
可是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告诉我们张学友自己最初的人生方向期望是什么,在被身边人一个个牵着鼻子走之前,这个角色本身的指向是什么?
压力本身是乏味的,因为可写的角度就那么几个,但压力的程度达到极致后引爆的方向可以很精彩,可是邱礼涛放弃了。
《拆弹2》里的刘德华就是很好的正面事例,残疾前他想要“为人民服务”,没想到残疾后被社会和体制“用完即弃”,于是在第三幕他带着社会(大桥)、初心(拆弹)和体制三座大山一起完成了超大规模的自毁。
《海关》中的张学友就无比空洞了,我们不知道他本来做海警的目的,看不到“道心破碎”以及黑化瞬间的细节,只有邱礼涛简单粗暴地扔来的一个“社畜被人欺太甚以至于拧巴到死”的结论。
这也使得张与谢的人物无法形成任何有效的互动,他们未必需要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体两面,但是他们面对职场、体制、爱人和梦想的态度是需要对比展示的,否则只会落得目前全片不含任何真实人类情感的结局。
谢霆锋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为了保证故事完整以及战斗人物有人来完成而加入的标准工具角色,片中他对于一切巨大的变故似乎都没有太多反应。
用了很多场戏铺陈关系的前女友殉职后他的悲痛仅仅在事发当场有所体现,而后的行动方式和情绪内核都毫无变化。
张学友身份反转前后,他既没有在最初表现出排查真内鬼的主动性,也没有在尘埃落定后展现出对张新的看法与理解。
他没有思考张是从哪一刻开始垮掉的,烂掉的,让絮絮叨叨的B故事终于也找不到落点,当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邱礼涛懒得思考。
而在以上两张组成电影大框架的松散的两张皮之外,本应起到填补娱乐效果可看性的动作场面、战争场面则“查无此戏”。
谢霆锋美其名曰动作指导,落到实际执行层面就是不指导,前两幕中只有两场不痛不痒的超小场面软绵绵打斗,第三幕化身夜魔侠5分钟以一敌十,就是全片唯三能称之为有动作含量的戏份了。
邱礼涛之前的诸多影片虽水,但是动作含量起码是不马虎的,《扫毒3》如此之差也打了大半部影片,如今《海关》已是装都懒得装的地步,敷衍的态度涌出银幕。
除此以外,每次邱礼涛粉丝最为津津乐道的“夹带私货”部分我也越来越反感,一方面来自邱电影本身超差的文本之上附带这些内容根本毫无意义,另一方面来自于邱粉每日自嗨的叫嚣(以法兰西胶片为首)。
《绝地追击》和《拆弹专家2》里的反建制和嘲讽体制的表达起码是依托于文本,服务于故事本身的,《海关》这里属于是本身剧作根本稀碎一滩,还要奔着“尖锐的私货”去展示。
这让我对邱礼涛有一种中专生看了两天外网就写各种“针砭时弊”的文章扬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既视感。
另一方面,邱礼涛在每逢新片必被诟病“厌女”的前提下一路走来,终于在《海关战线》中拍出了最能给到观众即刻的、雷霆万钧的不适感的一场戏:刘雅瑟模仿娇喘。
这场戏的设置结合了对女性的性化、物化、丑化,对谍战中女性警探作用的刻板化,以及对男性性功能和生殖器的崇拜,堪称集大成之一笔。
(这场戏甚至还试图用谢霆锋的表情做一个反差式笑点)
总而言之,邱礼涛如今在电影行业内已经把无聊、洗钱和厌女这三个赛道做到了巅峰,通常作品具备这三个特质的导演我们一般推荐他加入麻豆传媒,鉴于邱尤其对男性进行性交的过程崇拜,我就顺势建议他做自己下海后首作的男主角,毫无疑问如果听从我的这番建议这部影片将超越他职业生涯的所有成就。
久违银幕的张学友和谢霆锋+0.5。海关选题还是比较少见,感觉还不错,想了解多些的行政部门。打斗动作挺精彩,文戏节奏有点奇怪。前面前女友的部分感觉可以删掉。后面又开始抓内鬼进入套路,有点审美疲劳。结尾Dr.Raw的结局和两国战斗也没了下文。
人物和情节都立不住,整个故事也没可深挖的空间,一番谢霆锋,其余人都是花瓶,除了最后的邮轮撞维港,几乎看不出是邱礼涛拍的
邱礼涛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动作爽片里不忘植入人文关怀,在两个上级压力下夹缝生存最终被逼疯的“人”,多像现代城市人的处境。感官刺激度上算是港片中的一流了,两个演员一武一文,谢霆锋继承了怒火里的拼,成龙大哥后继有人,而学友,真不愧是“歌手中最会演戏"的,把张允南的疯劲儿演得张力十足
很惊喜的是这一部电影的动作指导就是谢霆锋本人,动作场面设计的非常漂亮,并且是扎扎实实的实战感,特别是那个一分钟长镜头运输船的动作设计行云流水,拳拳到肉,真有传统港片的力量感,而不是花拳秀腿。故事情节,这次又是一个没有涉猎过的领域,海关。职业片香港是带天赋的,呈现的和传统印象中的海关有偏误修正。影片主题涉及的面很广,除了边境走私之外,反战,反腐,特别是心理健康都有很直观的呈现。呼吁社会关注这样一个群体,一个常常被很多人忽略的群体。演技方面,谢霆锋是一个稳扎稳打的角色,肌肉颤抖的微表情非常的真实。张学友的癫狂和隐忍来回切换,被疾病裹挟。吴镇宇举重若轻,人物性格非常的鲜明。这电影主打的大场面的镜头非特效都实拍,质感和主后期的真不一样。那些熟悉的建筑物的撞击感,很震撼,生猛且真诚。
及格的
动作这一块还得看谢霆锋的,一拳下去你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痛感,旁边的老外吓到往后一靠,好像是他自己被逮着打一样。我说这部片子怎么让我久违找回以前看动作电影的感觉,一查动作指导就是谢霆锋,好好好。
港片老演员们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几场枪战戏给我看得燃起来了!谢霆锋还是那么帅,吊完飞机又上潜艇,上天入海变着花的让人欣赏他拳拳到肉又不失华丽的武打动作,在谢霆锋手上,港片真的打回来了!
突突突电影第N部
拆弹2是炸青马大桥 这次撞向中环天星码头 去找寻自由小岛吧 逃离这里
现在的邱礼涛,活像个香港电影的活化石,无论是“揸生”的因陋就简,行活儿快手的批量速成,靠名角儿刷脸攒局和火爆场面招徕老粉丝,却掩盖不了剧本故事的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所有这些,都是当年香港电影兴亡皆在于此的特点。作为影迷一方面你会庆幸至少还有能过得去的作品让这批人定时露脸有工开,另一方面就像饮鸩止渴你知道这样下去香港电影依然没有活路。学友哥开那么多场演唱会大概真的缺钱,所以暌违8年再拍电影,就角色来说他并不让人失望,不负香港最被低估的影帝的称呼,放在这个剧本里半途嗝了以闪回出现让人猝不及防。谢霆锋+刘雅瑟那条调查线妥妥的模仿007,但是又看不出谢霆锋的作用是什么,何况他的哭戏三十年一如的难看+过火+浮夸(当然这一点也很港片,虽然我真的很喜欢谢霆锋的),这完全就是个很缝合的项目,那么好的卡司都打情怀牌
故事和人设都有点牵强,像是献礼片和港式警匪片的混合产物。整个班底还是港味十足,看到还是那么帅的谢霆锋和很久没演电影的张学友,也是满足了。
wuli涛涛被架空的一集,除了一点《拆弹专家》的体制恐怖老调重弹,其他都是谢家班对林超贤军事广告片的致敬模仿(贬义
看的时候我都快变身弹幕了,霆锋和学友,当学友用熨斗烫自己的时候,我整个表情就是what the fxxk?可能是霆锋和学友,以及邱礼涛和李敏最近几年最差了。
四场重头打戏看下来,初次担任动作指导的谢霆锋博采众长,颇有一套,摸爬滚打融入早年港片谐趣动作花招,枪火激斗借镜讲究战法的那批警匪片模板,独创出极富个人特色的动作美学。着实惊喜,从此动作江湖,有这一派!
文戏有点意思,破坏王邱礼涛这次去撞维港了。
老式香港警匪片的优秀作品了,剧本没有特色,就是人物设定相对出彩些,还有吴妈演着演着就消失了也还是比较奇怪。谢霆锋比较好的完成了动作指导的戏份,有想法但是不算出彩。反派更是搞笑,战掉军火集团二号人物,故事就结束了,整得我一头的问号。比起货轮撞中环,我觉得更出彩的是小谢的技能杀,BOSS战很久没有这么有意思的想法了。喜欢演员的可以去看,反正也不算骗子电影。
清醒、理智、自虐、疯狂,短短几秒钟演绎出张允南的几种心理变化,张学友的演技好顶
都这么多年了港产警匪片依然离不开“内鬼”情节,这次邱礼涛继续新瓶装旧酒,把那些翻来覆去拍了不知道多少遍的俗套情节再次用新的方式讲述出来。张学友时隔8年再次回归大银幕,谢霆锋首次担任动作指导,这是吸引我看这部片的理由,虽然中途有些情节感觉拍的莫名其妙,比如张学友寄咖啡,后来快递车突然被撞翻(后来才明白是铺垫张sir殉职),谢霆锋去中东执行任务这条线看的也觉得很突兀(纯属为了凑剧情时常),但结尾高潮海船撞港口,谢霆锋1挑N动作戏拳拳到肉也还算可圈可点。全片总体乏善可陈,更像是一部杂家着无意义动作戏的职场宫斗剧,拍成电视剧都行。算是那种影响风格化突出(毕竟海关题材还是很少见的目前来说),但内核空洞的港产动作片。
场面是真挺大,剧情是硬伤。
从张允南自杀开始,剧本就丧失了一对最核心的师徒角色关系,反派boss是个扁平的人,货运公司的家族,这些都应该用来铺垫南哥的抑郁,让他在坚持到最后才与周正礼在潜艇上来个单挑,最后死在自己兄弟手里,而不是给自己录一段忏悔影像,这片花了这么多钱炸这个炸那个,让周正礼上位,却在去到一半时就已经失去焦点,最后还上来那段终Boss问周为什么要救自己,而周回答这是我的职责,我心里当场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