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写影评的,碰到这个二货导演是在忍不住要吐槽了。
整部戏的高潮时刻突然穿插起了尬舞。
节奏都被带乱了。
让人看着真是心烦意乱啊!
什么导演啊,这么好的题材糟蹋成这样。
动作戏拍不好可以学学其他人啊,哪怕就是抄袭好莱坞的二流动作片都比你这么瞎造强好不好。
节奏全乱了,真的看着很恼火,完全是一种很憋屈的感觉。
导演你这个二货!
影片的背景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策划了一次劫机事件。
而且为主的两个居然是德国人,这一男一女,纯粹是带着切•格瓦拉的革命精神做的这事。
他们因为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困难,所以自觉自发地为巴解工作。
劫机后,他们带着飞机上的几百名乘客到达了恩德培,在那里好以色列政府谈判,要求对方释放巴解的俘虏还有其他的。
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是“和平斗士”;对于以色列而言,他们是“恐怖分子”。
当然,恐怖分子,无论如何政府都不愿意采取谈判的方式,因为一旦谈判了,就将有越来越多的“劫持”事件。
以色列军方决定要武力解决,最终通过了,并且成功解放了一百多名以色列乘客。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包括当初俄罗斯解决车臣恐怖分子劫持学校师生的事件(印象深刻,当时电视居然还直播现场)。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似乎只有那个假装怀孕两个月顺利获得离开的姑娘,真正为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当然,更智慧的是,她看到劫机者同意小孩子上厕所,所以才这样做)。
其他的人,真心没有什么大概率存活。
毕竟政府一般都不会真心谈判。
以色列总理,对得意洋洋的国防部长说了一段话:如果我们永远不和其他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艰难的博弈。
2018/6/29 �6>�,j�???T}
导演才气不足,人物刻画平淡,好好的一个故事被拍成这样,记得看过探索频道介绍这个事件,对以色列突击队的行动感到惊心动魄,堪称反恐教科书!这部电影却把行动跟现代舞搞穿插,弄得我尴尬的要死,真的看这部电影不如看记录片,什么元素都想加进去,就会变得四不像!另外,这部电影也考量了政治性,不敢得罪穆斯林,不敢得罪非洲国家,轻描淡写,最后就成为啥都不是的电影,最近的导演都怎么了?敦刻尔克拍得令人失望,这部更糟糕,同样是以色列的故事,慕尼黑至少甩了这电影几条街!
电影中一直有舞蹈的穿插,其中的集体舞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影片的结尾,用了一段双人舞,或者可以说是跑者为背景的单人舞,原谅我对舞蹈一无所知不过我想每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有各种不同的解读me too我认为跑者象征着战争,它总是一开始就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因为战争是解决纠纷最原始的手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男舞者象征和平,和平总是在战争中一点点萌发,开始的力量总是最弱的,因为它耗时长、见效慢、所得少战争总是在一如既往的进行着,平淡无奇,但是不会停止和平总是来的迟,但是一旦被接受,就会是印象深刻的,表现绚烂的,大众会被一时的和平吸引住眼球,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和平,渴望看见他跳着一段自己的舞蹈,在历史中留下短暂、美妙的时刻战争总是在和平背后做好准备,人和人之间缺乏信任,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敌人和平总是被不谋好意之人利用,也是被其推翻战争一直都在但是和平不知何时再会出现!
两位德国人为了自己内心的坚持而参与劫机和恐怖组织。
同情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但终究在始终考验其弱点。
这都是英雄的试炼。
人性都有弱点,你可以选择崇尚理想,甚至为此背叛自己的国家。
但家乡的痕迹不会从你的本能里抹去。
一个反叛分子说,我杀人是因为我爱我的国家,你杀人是因为你恨你的国家。
但你真的认为这样的恨意可以促使你杀人和做这些事吗(绑架人质)。
政治之上没有对错,最后让步和进攻。
现在的德国依旧被绑架在过往历史的沉重中。
“他们(犹太人)当然会认为你是纳粹,因为做威胁他们事的你,是德国人啊。
”反思与同情。
选择怎样的路就代表你是怎样的人,永远反思永远坚持你所做的选择。
电影的直译是《恩德培的七天》。
不知道为什么要译成《火狐一号出击》。
讲的是42年前的一次轰动世界的劫机事件。
巴解组织和德国红军派共同策划了这起劫持法国航空的飞机的事件,并且在乌干达独裁者阿明的支持下,降落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
机上有一百多名以色列人。
劫机者以这些以色列人做为人质,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关押在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人。
以色列当局考虑再三,终于决定武力解决。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早已知道。
解救过程很顺利,打死了劫机者,三名人质丧生,以色列特种部队死亡一人,就是带队的指挥官约纳坦·内塔尼亚胡中校。
顺手还炸毁了11架乌干达的米格飞机。
这些战机为乌干达空军的全部主力。
救出了其余所有的人质。
在这个电影之前,已经拍了至少三部关于恩德培行动的电影了。
无非是乱打一气,凯旋而归。
所以,这部影片编导没有循以往常规的拍摄手法去直接演绎这个故事,而是加入了许多人物的思想活动,以及编导认为与这一事件有关联的场景。
如以色列政府的决策过程,劫机者们面临杀死人质前的各种考虑,人质们的种种行为等等。
使得观众没有把视角仅仅停留在解救行动本身的刺激和惊险,而是从政治历史人文信仰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这一事件。
虽然其中有不少是编导自己的揣测,却也使影片生色不少。
例如其中的两个场景。
一是两个德国劫机者的思想活动。
他们俩属于德国红军派。
这个组织成立于1968年,自我标榜为共产主义者。
实际上,他们没有人懂得共产主义理论,只是从一帮子不甘于平淡的左翼青年对现实不满,变成了恐怖主义者。
对于他们,杀人是过程,也是动机和结果。
这两个参与劫机的德国青年也同样如此,脑袋里充满了极端的思维。
但是,当他们接到指示,一旦和以色列政府谈判不成,就要杀死人质的时候,他们也彷徨不安。
毕竟用手中的枪去杀死成百名手无寸铁的无辜人质,远比面对自己的死亡更加艰难。
到现在他们才明白,他们为自己选择的是双重人生。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二是那个自愿留下的法国修女。
与她同行的修女有好几个,都知道走意味着生,留下面临的是死。
而只有她在被释放的时候要求留下来和剩余的人质一起。
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考查她的动机。
和机长乘务员一样,支持她这种做法的或许不是信仰,也不是职业道德,而是人性。
影片中的乌干达总统阿明,纯粹是一个没有信念没有人性的家伙。
仅仅是因为以色列不给他提供军援,他就想黑以色列一把。
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死了45个人不说,还没了空军。
就是这样一个混球,居然还统治了乌干达七年之久。
当地人的文明水平和开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还是先不要说别人,在咱们这里,这种人也不少的。
虽然出现的荒唐事远没有劫机的动静那么大。
影片还着力渲染了以色列政府在对待这一劫机事件中的决策过程。
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的流离失所,几千年的受尽凌辱,培养了这个民族无比坚忍的性格。
默默的生存,默默的赚钱,默默的面对大屠杀。
建国之初,他们也以眼还眼,无情的烧毁巴勒斯坦人民的村庄,驱赶村民,杀害妇孺。
历史就是这样在无情的重复中缓慢前行。
在培养了巴勒斯坦人仇恨犹太民族的同时,也造就了以色列自信和自卑兼而有之、强势和担心孤独兼而有之的品性。
所以,他们的决策是犹豫且漫长的。
如那个舞蹈编导所说:“跳舞就如同生活。
如果你受了伤,你会变得有所顾虑,这可以理解。
但如果你变得过于害怕,以致永远有所保留,就没有了纵然一跃的决心,那你就永远跳不好舞”。
在营救取得胜利后,以色列总理拉宾丝毫感觉不到胜利的喜悦。
他说:“如果我们永远不跟其它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
”生存还是死亡?
这个古老的命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以色列人。
说到舞蹈,这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从头到尾都穿插了一段现代舞的排演过程。
创意很好,舞姿更好。
特别是结尾处,一个男人艰难的用尽全力挣扎前行,去追赶远处奔跑的少女。
把肢体语言发挥到了极限。
似乎象征着犹太民族背负三千年的苦难,去追逐现代文明的脚步。
坚定,不屈,义无反顾。
这部电影里,看看这个舞蹈也值了。
被人评分:7.5。
本片以著名历史事件“恩德培行动 ”为背景拍摄,基本复盘1976年6月27日~7月4日发生的法航客机被劫机,100多名以色列人被扣为人质,后被以色列特种部队奇袭拯救的故事。
但是本片被导演导得剧情稀碎,尤其最后人质解救的高潮阶段,生硬插入一段不知所谓的舞蹈桥段反复蒙太奇,除了给观众莫名其妙的剥离感以及剧情因被打断而产生的抱怨情绪外,什么也不剩。
不得不说本片从编到导都像是败家子挥霍后爹财产一样,浪费这么好的题材背景和投资人的钱,可谓烂片中的奇葩。
看过此片,我不禁感叹,烂片从来没有下限,只有更加的烂,尤其能把好题材拍得稀烂,那是要多么智商离线的大脑才能办到的事儿?
此片如果在院线上映,请不要去观看,如果要去请自备晕车药,自备医疗保险!
结论:导演拍摄此片,效果犹如壮汉欺负敬老院的老人和打劫乞丐一样,无能且下作!
最后十五分钟的营救段落,导演把一段舞蹈和营救行动剪辑在了一起,观影体验支离破碎,整个段落我都是快进过去的。
实际上本片前半段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恐怖分子内部,人质,以色列内阁,甚至独裁者阿明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丰富饱满。
国防部长极端相信武力,总理作为政客思前想后,飞机上的机械师胆大心细,每个角色都很丰满。
唯独女舞蹈演员与男特种队员的感情在前期铺垫得非常不充分,最后这一段就显得极其突兀,这一段导演明显是想给电影来个升华,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电影#火狐一号出击##恩德培七日#推荐指数:0。
这电影成功的把一次成功的营救行动演绎成一部垃圾片。
垃圾特征1、明明是敌我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非得扯上一个猪队友的无耻无知的善良;2、这电影里摧残人性还衔接头尾的舞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3、打了胜战成功营救了全部人质的军人居然有如丧考妣的表情,导演,你是心瞎了啊。
跳舞就像人生Dancing, it's like life.你受了伤就不敢跳了这没什么You get hurt, you retract. That's okay.但如果你变得害怕总是小心翼翼的But if you become so afraid that you' re always guarded从不肯去冒险and never take a leap of faith 你就不能跳舞了you won't be able to dance.再来一次Again.
以前看过好几个版本的乌干达解救人质事件,这次以恐怖分子的角度来回忆这个著名历史事件,实在非常震撼。
不三不四的掺杂进去以为很艺术,其实真的就是不三不四。浪费了好演员。好好从以色列角度拍好这个行动不好吗?或者好好从巴基斯坦恐怖分子角度拍好劫机不好吗?要不干脆拍跳舞吧。。。
20231226--363
看介绍以为会是红海行动那范儿的,结果…对不起打扰了…整个节奏都很舒缓,史上最有涵养的一伙劫匪,满腹理想又通情达理,人质情绪也挺稳定,小孩们甚至出门嬉戏打闹去了...后方的领导人和军队看起来也优哉游哉的,可能反而贴近真实?不知道。反复穿插一段舞台歌舞其实挺烦的,观感并不舒服。
很机智的重新解读,即便没有大场面也不枯燥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正当的理由,但其实只是被有心人利用的旗子却不自知,都是可怜人
片尾那段舞台歌舞单拎出来表现力很强颇为震撼人心,和奇袭航站楼混剪在一起就显得挺烦人的了。Y
犯搓手者,虽远必诛
到底要讲什么?是不是把能沾上边儿的元素全部堆积在一起,就完事儿了?
解救行动能成功:一方面是以色列突击队NB,一方面是运气,巴解对手很弱,阿明弱智。
多好的题材,排成这样
电影中的舞蹈是有来源和含义的。以色列巴切瓦舞蹈团,chair dance 片段,编舞欧哈德·纳哈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x411k7i3?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有幸看过现场版。舞蹈与电影的结合精妙至极,震撼不已。
虽然故事不是很完美,但还是给3.5星。- 新加坡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总体比较精彩,就是不时的舞蹈让人不解,细节交代也不清楚,莫名其妙的有人受伤了,也没交代4个人质怎么死的,多一星是打给以色列这个让人敬重的国家。
故事没讲透,该突出的地方也没突出。既然把更多的情节放在那两个德国人上,那么就应该全局都关注他们。什么都想表达,却什么都表达不好。
这舞蹈我就觉得没啥必要。
确实是商业片的节奏,但是摄影和前面的节奏都无懈可击。裴淳华也是亮点,但是到了结尾全部瓦解。
没高潮,整部电影感觉就是前戏做了一个多小时,高潮时候被人拽出来拿绳子给系上了,不推荐。文艺范装逼失败的典范。
1976年6月27日,四人劫持了一架法航航班。航班计划从特拉维夫飞往巴黎,劫机者中有两名为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PFLP)成员,另外两名德国人归属于德国左翼极端组织Revolutionary Cells。他们劫持了上百名人质(主要为以色列人),并持续了整整一周时间。他们提出的主要要求是释放40名被囚禁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及武装人员。这部电影重现了飞机降落在恩德培后发生的故事,四位劫机者于此收到了乌干达独裁者伊迪·阿明(Idi Amin)的支持。该片根据最新研究,对劫机经过给出了自己的版本,尤其是关于非犹太人人质的释放过程。同时,影片详细地描述了以色列政府是如何凭借其安全突击队武力终结了此次挟持事件
三星半 视听语言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