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声一、关于自己的矛盾:“理想生活——意外、不如意(失聪)——愤怒、偏执——尝试接受——不甘——抵抗——接受不理想生活”这历程,和很多人的生活有挺多的相似,不相似的部分在于,我们很多人在接受“意外和不如意发”生前,从没有到过自己内心中理想生活的状态。
从未得到,与得到后再失去,世人与主角的各有各的不幸。
二、关于世人与世人的矛盾:主角面对失聪采取了向外寻求解决途径“失聪人群社区”面对失聪,选择的是向内寻找解决途径。
借由管理人之口说出的“教会资助的是有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信教的人”,表现了但是在解决路径上的本质分歧,使得原本没有矛盾的人们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隔阂。
即“世俗者”与“非世俗者”之间存在原生的不可调和的分歧,不会因为人们的是否善良而发生改变。
更宏观来看,其他原生对立的人群也是同样,即便各自群体内善良的人,也会因为理念的不同,无法达成一致。
此为世人与世人的矛盾。
三、关于自己和爱人的矛盾主角的抗争是为了能够和爱人回到过去“流浪”的生活,但在爱人在体验到不同的生活状态以后,选择了更简单的生活方式看起来是很残忍的事情,但本质是人对于生活理性思考的结果,当观众也平静接受男女主角分开时,便构成了观众自我的“爱情”和“理性”之间的选择四、最后金属之声既是一切的开始,又是一切结束,当主角选择把欺骗大脑的拟声设备摘下时,他又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未曾到过的境地,我们所面对的生活亦是如此,经历过了,然后只能继续想着未知出发。
其实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乔在鲁本去而复返时说的那段话。
乔在问鲁本,也是在问所有观众。
“在我的房间坐着的那些下午,你没有感受到片刻的平静?
”
保罗拉西演的是真不错对每个人而言,在人生的关键阶段,能否感受到这个平静的时刻,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这个简明扼要的点来组建的。
静的反面,一个是噪,一个是焦虑。
一个是声音层面,一个是内心层面。
于是,里兹阿迈德被设定为一个金属音乐的鼓手,嘈杂的不能再嘈杂,噪到不能再噪。
然后又让他失聪,短时间内失去听觉。
正常人失聪后尚且惶恐不安,更何况是一个以音乐为生的爆裂鼓手?
精巧地设定给了阿迈德很大的发挥空间,鲁本被他演绎得非常有层次,大大的眼睛,消瘦的脸庞,他就是为大荧幕而生的演员。
电影的背景和反差,是第一个静的反面,声音层面的。
电影的声音效果切换也为诠释静和静的反面,发挥了卓越的作用,人们适时的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处境,虽然刻意,但是有效。
电影的主体,是第二个静的反面,内心层面的。
大段的时间用来讲述鲁本初失聪时的焦躁,以及他假装渐渐接受失聪事实的内心想法,到最后听觉修复效果和之前天差地别的落差感。
对于鲁本内心的焦躁和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因为是设定剧本,电影也因此显得非常闷。
在陪伴鲁本走过煎熬的一百分钟后,电影迎来了尾声。
鲁本独自坐在喧闹的大街上,摘掉含混不清的助听设备,这一刻,世界瞬间安静了下来,再也感受不到教堂的钟声,孩子的喧闹声,以及各种嘈杂的声音了。
鲁本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这一刻,静的不止是声音,还有鲁本失落的心。
当一个人真正静下来,才能拿出对自己最有利的主意。
礼记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生而为人,无论古今中外,心灵感悟,殊途同归。
【影评】《金属之声》神奇的地方,就在于电影中大篇幅的无声影像。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安静的场面。
失聪鼓手自暴自弃后安静坐在二层小楼看窗外的树和风。
他陪伴聋哑救助学校的师生一起玩耍,教他们击鼓。
教在课堂上调皮的男童,他们一个在滑梯上,一个在滑梯下拍击滑梯。
和女友的分手也非常有趣。
和女友长时间接吻,但中途女友故意咳嗽,故意喝水。
相拥一晚,第二天男主自己提包离开富二代女友的家,卸下花了4万刀的助听恢复器。
从尖锐的金属声,回复到无声状态。
金属之声(Sound of Metal)是Darius Marder导演的一部长片作品。
我所在的电影课上有幸请到他在线上分享金属之声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Marder导演的电影哲学,他对于电影饱含的热爱以及对电影制作的谦虚态度。
以下是此次交流的大致内容。
为了更简洁地呈现导演的想法,我对内容进行了部分删改。
Q(教授):你能否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影片的创作源泉?
你是如何想到如此设计声音的。
A: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我朋友所制作的、但并未最终成型的纪录片。
故事本身很有意思,而对于声音的探索其实是我一直所感兴趣的。
很多电影中有第一人称镜头(Point-of-View Shot),所以我想有没有可能去实验一种Point-of-Hearing的声音设计,来让观众更好的和角色共情。
而Ruben听障的“人设”恰巧和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产生了反差。
所以这部作品更像是我两种兴趣的巧合的结合。
同时,Ahmed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演员。
他完全知道他应该做些什么。
他身体上的纹身也花了我们很长时间去完成化妆工作;在拍摄过程中,他也一直带着那些纹身,因为这也是Ruben这个角色重要的一部分。
其实我更好奇你们(指学生)是如何感知这部作品的?
你们可以提一提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Q(学生):你也拍摄过很多纪录片。
你觉得你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你拍摄虚构叙事电影的风格?
A: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记录“真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什么都不需要做。
我一直认为,世界原本发生的事情才是真实的,而当那些事进入摄影机时就变成了假的。
举起摄影机试图什么都不做来记录“真实”是不可能的;纪录片和虚构片都是如此。
所以这两种体裁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你都需要做些什么,让摄影机中本身虚假的东西变得更加真实。
我的兴趣点恰巧在于“真实”,所以这可能也是虚构片和纪录片对我来说并没有天差地别的原因之一。
其实影片分成了三个部分,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
这三部分分别是:Sound, Of, Metal,其实也就是片名的三个词汇。
Sound,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影片一开始的那种“噪音”,也就是Ruben原本生活的世界;Of指的是他进入到了聋哑人社群,于此成为了一个群体的一部分;Metal(此处Marder导演“采访”了几个同学对这一部分从何开始的看法)指的就是人工耳蜗那种金属般的声音;其实也是和摇滚乐那种金属般的声音的一种对比和反差。
我们的身体对声音有着记忆,并且从身体内部感受声音。
我对我们的身体如何感受那种记忆很感兴趣。
影片的第一人称听觉有三种形式:失聪前正常的听觉、失聪时的无声、人工耳蜗的金属声。
第一种和第三种声音形成呼应,而失聪的无声和结尾摘掉人工耳蜗一镜形成延续。
影片实则是对这种唤醒观众对声音的记忆的探索。
Q(学生):你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如何决定何时使用第一人称听觉、何时使用客观的声音?
A:在电影中,你可以很容易地在几个故事线之间来回穿梭。
你不想一直聚焦于一个角色身上,因为这会让观众产生幽闭恐惧(claustrophobic);并且,只关注一个角色会导致无法灵活的操纵时间线。
但是,完全聚集于一个角色可以让观众更极致地和角色共情(Hyper-empathy)——这是Roger Ebert所提出的。
我很关注电影中的“共情”。
电影是一种共情力很强的媒介。
但这种共情力是有条件的。
我经常拿Morgan Freeman在March of the Penguins (2005)一片中对企鹅的论述当作例子。
这种过度解释影像的方式放弃了让观众在身体内部感受电影、并且切身带入并成为那个角色的力量。
金属之声这部电影是想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就是Ruben,否则的话影片的结尾就会变的很平、很无聊。
当Ruben摘下人工耳蜗时,如果你们没有觉得自己就是Ruben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要在乎这个时刻呢?
Q(教授):所以这也是我一直说的:角色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座椅上的观众。
那么通过这样的一个结尾,你想让我们得到什么、如何感受?
你想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A:结尾其实很开放的,这取决于每个观众如何感知。
我不想告诉观众他们应该怎么想。
我也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每个人的共情是真的因为每个个体的不同背景而千差万别。
我现在在法院的一个屋子里,然后我刚刚在走廊里碰见了一个人。
他说:“哇!
你是不是就是那个电影的导演?
我有一个想法要告诉你!
”我说:“好啊。
”他说:“这是个很有趣的电影,但我就是不喜欢那个家伙。
”(观众笑)我说:“哪个家伙?
”他说:“就,就是那个主角!
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主角。
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真的很棒。
”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评论。
我问他:“你喜欢迈克尔柯里昂吗?
”他说他很喜欢。
我觉得这很有趣,因为他喜欢杀人的角色。
(观众笑)所以我们对角色的好恶真的很有趣。
当Ruben摘下人工耳蜗时,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这个结尾非常的讽刺;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个结尾很悲伤。
还有一些人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是Ruben的话,他们会想回到聋哑人社群中。
我很喜欢观众们的这些反应。
他们的感情不是被设定好的,而是自发的。
Q(学生):请问你是如何去做影片背景的调查研究的?
如何让你的电影更加贴近真实?
A:对于我来说,真实是最重要的。
我有和聋哑人社群共处多年的经历;我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硬核、朋克音乐。
除了聋哑人社群的世界之外,影片中的摇滚音乐的世界也是真实的:不是笼统的音乐世界,而是一个具体、真实的音乐世界。
我们能够达成第一次看到Ruben听力受损的那一幕,其实是很真实而且很难得的。
在拍摄过程中,如果一个不该说话的人说话了,制作费会因此而提高。
有个叫Surfboard的布鲁克林乐队和另外一个叫Farmakon的乐队实则是在那一场戏中的。
拍摄那场戏的技巧被我们称为“五五开”:我们不拍场记板(clapperboard),所以录音和摄影并没有“官方意义上”地工作,但其实已经秘密地开始录制了。
所以那两个乐队的成员并不知道自己在戏中——他们处在一个很真实的状态下。
而且大部分的制作团队也不知道我们偷偷开始了拍摄。
所以,一旦有一个不该说话的人在那场戏中说话了,我们就完蛋了。
我这样做的初衷是想让场景变得更真实;而Ruben突然从那个真实的世界中“退出”,看着他熟悉的生活从身边溜走。
而场景的真实需要真实的乐队以及乐手间真实的交谈。
所以,那场戏看起来很简单,但想让它真实其实需要花费很多精力。
我很高兴我成功了。
当我在看那场戏时,我可以感觉到从平凡生活中“出局”的那种失落感。
而对于聋哑人社群中的戏来说,真实也是同样重要的。
聋哑人是无与伦比的、最好的演员,因为他们“听”得很认真,也更会“听”。
他们在对话中更加的专注,因为他们不可以分神。
你不可能一边打手语,一边看手机;你必须非常地投身于对话当中:不光是眼神交流,还是身体上的交流。
这种在交流中的“存在感”是聋哑人所独有的特质。
我们是被邀请进入聋哑人社群,而非直接闯入;影片亦是如此,观众是被邀请进入聋哑人的世界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Ruben刚刚进入聋哑人社群时,没有字幕来解释手语的含义。
因为对于有听力的观众来说,他们在社群中是少数群体(minority)。
只有当Ruben会了手语后,观众才得以得知他们交谈的内容。
Q(学生):电影中没有明确给出Ruben在聋哑人社群中所度过的时间长度。
你想让观众感受到的消逝的时间是多长呢?
A:你觉得度过了多长时间?
Q(学生):大概是一年?
A:你能感觉到如此长的时间流逝是很好的一种感受。
我觉得你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第一,在影片的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加入字幕来阐释时间这一概念。
但这样做的目的/结果是让观众察觉到“作者”的存在。
作者每一次将信息直白呈现在银幕上,其实是在展现作者对信息的掌控力。
是否以此方式呈现电影决定了观众如何“视听”(原话为muscle):他们的自发的视听是否被利用?
还是被动的接收信息。
但我认为,我们人类喜欢去调动脑子的肌肉,主动的参与进电影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能感知时间的流逝唯一的途径只是银幕上的信息。
当此种电影语言被运用时,观众是更靠近(lean forward)银幕,而非远离(lean back)银幕的。
这其实是Paul Schrader的电影语言。
我很喜欢他的理论。
他主要研究transcendental filmmaking(沟口健二、布列松、德莱叶为代表),其实就是关于我们是主动参与电影还是被动接受电影的。
我很喜欢观众需要主动参与的电影。
回到刚才你问的问题,我们其实可以通过银幕上给出的信息来推断时间的消逝:第一,Ruben会打手语了,所以他至少得在聋哑人社群大概5个月左右了。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人工耳蜗的完成以及Lou的态度转变,这证明时间一定是很长了。
但具体的时间在这里其实并不重要。
Q(学生):我很好奇制作的三个环节分别完成了声音设计的多少比重?
有多少是在拍摄完成后重新设计的?
A:如果说所有的都是按原计划那样进行的,那我一定是在说谎。
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postproduction中完成的。
有很多声音都被削减了,虽然我知道原本的声音会更加深入人心。
影片的首映是在多伦多,有位观众心脏病发作了,随后去了医院,因为影片的声音太“过度”了(too much)。
我在制作过程当中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声音能够小小地伤害到观众,但又不至于伤的太痛。
这其实是和观众在声音上达成的协议(contract)。
这种协议也是我做电影很感兴趣的一点。
金属之声的结尾也是对我这种理论的一种检测。
这种协议简单来说就是用声音来界定Ruben的世界和外部世界。
我在影片的初期就和观众打成这种协议,于是观众便能更好的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
作为导演,我很讨厌我们在拍摄前就以为我们什么都知道了;拍电影的过程就是我们发觉自己并没有那么聪明的过程。
最后,很高兴可以和你们进行交谈,祝你们在这个美好的电影世界中有好运。
它真的很酷。
7片名与剧情是反期待的吧,而且也是反高潮的叙事,反而更贴近现实。
有点类似于《NRSA》的味道,生活就是这样冗长无趣甚至沉闷,偶然有开头那样的放肆激情。
如果换成查泽雷,音乐肯定换成爵士,两个人的感情会更突出,但前面已有《爱乐之城》,也不必再重复。
本片则和《漩涡俱乐部》有点相似,都有一个人美歌甜的法国女友。
父亲出场时,有点期待他把男女主分开,比如让女主有新男朋友,也许更有戏剧性,但最后鲁本只是平静地离开了她,幸好是离开了,绝对不想看到两个人继续在一起。
结尾李姐静静地看着远方,让人想起《CMBYN》结尾甜茶的“壁炉凝视”桥段,而正是这一点让人物丰满了。
并且最后平静地坐在长椅上也呼应了剧中老人让他静坐。
李姐出演失聪者,安东尼出演阿兹海默症患者,两人都奉献出不错的演技,李姐也值得一座奥斯卡。
开头就是李姐特写,我想总有人会注意到,也有人注意不到胸口文身“Please kill me”,而后房车上面也有繁体的“自杀”字样。
也许刚好契合重金属文化,但也和全片相衬。
有人提到类似于《骑士》自我救赎,但二者内核相反,骑士最终救赎了自我,鲁本却失去了一切,只剩下混杂着尖锐噪音的耳蜗。
生活就是这么无趣,没有太多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平淡的日子。
最后片尾曲很好听。
《金属之声》是一部由达里尤斯·马鲁德执导,维果·莫腾森和艾莉森·托尔曼主演的电影。
该片以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为主线,讲述了主唱鲁宾因听力问题逐渐失聪,最终在乐队成员的帮助下,找回自我、面对困境的故事。
电影通过鲁宾的视角,展现了失聪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挑战。
在音乐的世界里,鲁宾是舞台上的王者,他的嗓音犹如金属般锐利,充满力量。
然而,当听力逐渐丧失,他开始感受到与世界的隔阂。
这种隔阂不仅来自于外界的喧嚣,更来自于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影片中,乐队成员与鲁宾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了故事的核心。
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也伴随着冲突和误解。
当鲁宾陷入困境时,他们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通过音乐和陪伴,帮助他重新找回自我。
这种情感纽带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友情的真挚,更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勇敢。
《金属之声》还探讨了听力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听力问题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障碍,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担。
鲁宾在面对听力丧失时,经历了从困惑、挣扎到接受、克服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更让他学会了珍惜当下、拥抱未来。
电影中的音乐元素也是一大亮点。
重金属摇滚与失聪的主题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音乐在电影中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心灵的慰藉。
通过音乐,鲁宾与观众建立了情感上的联系,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金属之声》是一部充满力量与感动的电影。
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失聪与重金属的碰撞与融合,通过情感的纠葛与音乐的渲染,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与珍贵。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思考了听力问题对个体的影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勇气和坚韧的力量。
由于在观影时是对照着中译版的剧本看的,所以在看到成片对于故事情节上的处理时候略显失望首先,是Rubernt的女友的离去。
原剧本中,是Lou主动打电话给她的父亲的,结合后面Lou父亲解释女儿和她关系的缘由,我们可以理解为Rubernt曾经给了Lou一个乌托邦的港湾,但如今港湾破碎,他不得不回到那个他出逃的地方。
只是尽管如此,也有点牵强,Lou对自己生活的和解未免也太快了,唯一能让我觉得舒心的理解是Lou作为一个理想的符号化的象征大于她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而在成片中,Lou离去的动机理由更显突兀。
在房车上,Rubernt和Lou争吵时,Lou突然就收到电话,然后Lou就离开了,这么的处理总感觉人物弧光的转变实在太快了。
其次是Rubernt在康复中心的好友,灰衣女。
相较于剧本,灰衣女的戏份几乎被删完,虽然这对于全片的剧情理解,故事推动而言无伤大雅,但是如果能够保留这段支线剧情将会为Rubernt融入了社区环境提供更合理的动机,也会对刻画Rubernt在决定离开社区这一人物弧光转变更显合理。
在我看来灰衣女的离开其实对于Rubernt来说是他主动离开的一个契机,一个转折。
尽管对着原剧本看有点失望,但整个观影下来也不得不佩服导演对于影片的把控。
本片最为津津乐道的部分莫过于声音设计,相比于大部分影片通过视点的转换来进行叙事推进,本片通过听点的转换来暗示人物内心环境,故事情节走向更显独特。
主观镜头与听障声音搭配使用,完整直接的把人物送到了观众面前,让人很难不代入。
最后讲几个我理解的小点。
1.Lou抠手代表着她内心的焦虑,也暗示或许她有自残倾向。
在影片倒数第四场戏中,从她和Rubernt对话可以看出。
此外Lou前后妆造的变化也证明了Rubernt失去的不仅是女友,更是以往的那种生活。
2.Rubernt曾经十分渴望戴上助听器,认为那样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然而事实上,带上之后的声音如同金属噪音一般(呼应片名以及他和Lou的金属乐手身份),在最后他摘下了他迫切想带上的助听器。
3.Rubernt摘下耳机那刻或许真的到达了Joe说的God of Heaven,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努力的一切最后化为泡沫,回不去的生活,糟糕的财务,破碎的音乐梦,渐行渐远的女友。
他和解了么?
或许只有和解这一解释才能让他舒适吧
开头罗德曼和麦当娜在小剧场开演唱会热火朝天,老罗架子鼓敲的如雨打芭蕉。
老罗和小麦开着房车愉快的环游加演出。
幸福来的太突然,一天早上老罗如平常般起来做早点做俯卧撑,突然发现自己失聪了,从此走上了迥异之路。
小麦回到父亲家继续摇滚之路,天天抖音最火的明星。
老罗加入互助组,妄图逐渐适应自己是聋子的新角色,几经融入,老罗学会了手语学会了与其他成员间的娱乐,这里就像个世外桃源。
老罗始终忘不了小麦,终下决心,卖了所有音乐设备和房车,坐了昂贵的设备植入手术。
世外桃源已经不容他了,他毅然唱着一无所有奔赴小麦。
恰逢小麦夜晚开party,面对嘈杂的环境老罗突然明悟,晚上啪啪啪也没有了性质,一大早老罗背起行囊消失在清冷的晨曦中。
生活只能独自面对,失去的注定不是属于你的,要学会适应改变,才能坚强地走下去。
留恋历史永远不敢直面未来!
故事教育我们,别吸毒,即使戒赌4年也会有后遗症,而且不可逆,等到失去健康才追悔莫及,而且会引起一连串失去更多
CC發行的4K版本,配戴耳機觀影,效果絕佳。
作為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很多設定都是反套路的。
金屬樂隊鼓手魯本突然失聰,他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
突然失去部分身體機能的人,會千方百計想要找回失去的機能,這也是一種癮。
電影一開始就是勁爆搖滾樂,以為金屬之聲是搖滾之聲,最後才知道,金屬之聲是怎麼一回事。
教會幫助人,不僅限於幫助信徒,無償幫助,也存在既定規則,打破規則,便不再是受助對象。
檢查的醫生想保留魯本當前兩成的聽力;非營利組織想讓魯本克服認知上的問題,而不是聽力問題,他們認為聽不見不是殘障,只是和別人不一樣,不需要修復(修房子那段或可理解為雙關);收費不菲的醫療機構宣傳能恢復魯本的聽力,魯本砸鍋賣鐵得到的結果是得到不屬於原來世界的金屬之聲。
魯本最後平靜了嗎?
來自法國的女主露在母親自殺後來到美國,認識男主魯本,相互取暖,魯本幫露療癒喪母之痛,露幫魯本戒毒癮,不信教的彼此相互救贖。
男女主組樂隊,買房車,全美國巡演、出專輯⋯⋯魯本聽力出現障礙,露回法國,回到原本極力反抗、逃離的父親身邊。
而男主魯本,似乎都沒有屈從過。
短评字数竟然超了,只能挪到这里今年奥斯卡的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影片,我挺喜欢的。
自我救赎的内核,虽然能猜到个大概,但还是给了我一定的惊喜。
一个摇滚鼓手突然失去了感知声音的能力,这是一个接受自己「从有到无」的过程。
机构负责人说 “我失去了家人,我失去了一切,不过让我失去这些并不是因为我聋了,而是因为我酗酒”,他们不把失聪当成一种缺陷或者疾病,于是教ruben学会和自己独处,用写字把情绪外化出来,这是救赎的第一步,即「他人介入的救赎」影片的前半段几乎没有任何背景音,只有大自然传来的微弱的生命之音,直到ruben决定要做手术的时候,钢琴有了声音,然后调适设备后,世界变得嘈杂而又尖锐。
影片模拟失聪者手术后听到世界的声音,ruben的形容是「又高又尖」,确实如此,医生说你的耳朵功能还是失灵了,但是手术让你的大脑误以为你能听到声音,现在的声音和本来的声音不同,你要去适应它。
直到再次见到lu,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生活再也回不到过去。
很喜欢结尾的处理方式,一个画面,ruben从lu家出来,街道上有一对少年为了滑板吵架,接着远处的钟声传来刺耳的声音,ruben摘下了耳朵上的设备,下一个镜头,争吵的滑板少年和好也预示着rubem与自己和解,世界一片安静,抬头看向天空,太阳依旧耀眼,这是救赎的最后一步,「自我救赎」然后影片悄然落幕。
影片名字也挺有意思的,「金属之声」一个是玩金属乐的声音,一个是失聪后装上“金属”之后的声音,当外部声音和内心之声和谐,自我也能达到和解。
突然想到ruben胸前的那个纹身“please kill me”,孤独感油然而生……
片名里何苦要加金属俩字,有点诡计多端的传教士了,sound of choir
音效设计很精彩,别的就比较乏味了
并非励志,而是治愈,从抗拒到接纳,从不甘到和解。结局拯救了电影,当然还有Riz的脸,他怎么越来越帅了omg
2.5。
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力,你不断挣扎,试着去挽回自己的听力。可你当再次拥有“听力”时,自己听到世界已经不是当时的世界了,于是你拔掉助听器,整个世界彻底从内而外的宁静。
过程毫无新意 非主流长大后的面对现实选择
太喜欢这片子了,我彻底被代入了这种在绝望和希望之间来回转折的生活状态,“三天走不出阴影系列”,很多细节和声音来回切换的处理做的太棒,连里面的十来个空镜头都很棒,这居然是处女作,里兹阿迈德太性感了啪!
感觉就音效下了点功夫,剧情槽点太多,本来以为是关于金属乐,原来真的是字面意思的金属。。
觉得人物转变过程好像不是太让人信服。另外Lou的外形转变也是挺大的,没想到眉毛对于一个人的长相如此重要
重金属鼓手突然失聪后,面临事业、爱情、人生的巨变,不仅是生理更是心理上的冲击。情节和演员都差那么一点,共鸣度不够,能理解但不感动。
#TIFF#平庸,人物没有建立起来就着急把故事往前推,太平了。
还以为又是音乐人飞蛾扑火的炸裂之旅,没想到静下来真正潜入了听障人的世界。Ahmed最后的眼神静如湖水、深似海沟又暗潮涌动,彻底瓦解心房,Olivia Cooke也可圈可点。Darius Marder的编导有12年松林外的冷峻和温情间的平衡,又是一个擅长剖析伤男的好手。 top 2020
鲁本和露最后在床上的那段对话,比全片鲁本的痛苦折磨更让人心痛。一个人的世界安静下来,未尝不是件好事。
让小孩子们摸着钢琴的时候好难过 想起曾经读过形容给blind颜色说red is warm and blue is like your feet in the ocean 天哪爆哭 最后结尾就是the stillness won't abandon you
声音处理只是一种技巧,意味着镜头的主观性。但影片不能因此发生质变,因为主角没有个性,失聪后一切都顺遂发展,偶有情绪波动发泄一下也就过去了。挣扎和痛苦都拍的太表面,给的不够。导致摇滚鼓手这个身份没有必要性,演技说实话也就那样。这种标准应试申奥片也是一种类型,一开始就能望到底,人物弧光和叙事情感已成为另一种流水线批量制作。
无论是从情节上还是主题上来讲这都是一部”安静“的影片。没有起伏诱人的剧情,没有戏剧冲突的表演,而是克制冷静地展现出男主生活失衡后的竭力挣扎,以及拥抱生活与其和解的内心转变。男主陷入痛苦,用尽全部力气,回到爱人身旁,他们热烈相爱,深情相拥,但男主知道过去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于是他放下执念,卸掉对过去的不舍,用 崭新的目光去看待眼前的世界,那世界是安详的,辽阔的,是暴风雨过后宁静的海。
难看死了
鼓手突然失聪,原因是吸毒和酗酒,那我就放心了。
啊 感觉这个片在努力治疗和拥抱听障之间摇又摆最后落得奇奇怪怪... 可能是因为恰巧在行业里面 主角每看一个医生我就啊啊啊啊啊你们有没有对患者仔细说明啊!!! 突发性听障确诊第二天就送去group house??? 人工内耳听起来就是这样的(且不说男主适不适合这么快就做手术)难道比起之前要能听到了这种巨大的进步不值得开心吗!!! 和女主的感情也因为分开之后的安排是回家-爹有钱-不叛逆这种设定有点膈应 反正就是各个地方都不适合我的一部电影 听觉丧失的效果切换其实做得蛮好的 如果我没有知识也没有daddy issue的话其实是可以三星...
6/10。原来摇滚只是一个背景设定,全片关注点在失聪人士的生活方式上。社区也许对男主来说是“乌托邦”,但他心中仍有坚持的梦想。离开女友,放下助听器,他在接受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