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并没有看懂这个电影,慢慢往后才发现它的时间线是宋小宝的日记,类似于回忆录的这种样子。
宋小宝作为主角,演的真的很接地气。
生活中很多的父亲都是这样的,没有偶像剧男主的帅气,没有精英的能干,就是普普通通湮没人群的模样。
这部剧很真实,在小宝为了赚钱当水鬼的时候,在小宝为了卖女士内衣扮女人的时候。
但是这部剧又有些不真实,随便救的一个老爷爷就把他们带到自己家里住,随便碰到的一个女人就会在生活中帮助他们很多。
不可否认,毫无血缘关系的四个人在同一个屋檐底下确实是很温情,但是现实哪里有这么美好。
沙溢演的二哥也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从一开始被小宝搞黄了工作,到和小宝一起养育天意,到最后发达了也不忘记小宝,他身上有小人物的缺点,也有小人物的优点。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更觉得这个角色是小宝幻想出来的,可能是我太过现实了吧。
在小宝失意喝闷酒有二哥来安慰他,开着豪车,带着好酒,但是现实中被压力压着的人不是谁都有这样的一个二哥。
包括最后二哥为了小宝真的一个人打八个人了。
天意浪子回头,误会消除。
这是我们大家很喜欢看的圆满结局,但却不是那么现实的结局。
宋小宝第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作品,还算蛮不错的,称得上是一部用心之作。
本片剧情总体上非常连贯,叙事节奏也较平和,没有太多起伏的片段。
向观众近距离展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普通老百姓纷纷去深圳寻找机会,创造自己新事业的故事与时代背景。
宋小宝的表演能让观众从头笑到尾。
前半段有很浓厚的喜剧色彩,后半段也非常好哭,但没有强行煽情。
这个电影真的值得看,完全颠覆了我对宋小宝的印象,故事由一本日记横穿整体,描绘了一个想进城发财,取媳妇的小人物的故事。
整个故事看起来很温暖。
我们欠小宝一张电影票。
整个电影节奏还是很清晰明朗,里面搞笑的梗也设置得很好,时代感强烈~小宝一辈子都为了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而奔波,而对于孩子不求回报。
整本发财日记记录的是孩子的成长历史,让人忍不住笑中有泪。
2021春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春节中,看电影成了为很多人的选择。
而春节档电影首日票房超越了历史最佳则印证了今年春节档的火热,而我最期待的就是《唐人街探案3》。
然而就在我满怀期待准备去看的时候,票价昂贵、影评两极分化确让我成功的避开了它。
昨日同事给我推荐的一部《发财日记》,让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在春节档的喧嚣中能看到如此真诚的作品实属可贵,而作为宝哥导演的处女座,虽有很多的缺点,但是在这样的一个阖家团圆之时,能给我们一份满满的感动我觉得足矣。
故事是从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上开始说起的,它记录着作为一个父亲的宝哥挣钱以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我想要是每个父母有个这样的小笔记本,那都会是多么深切感人的故事啊。
故事的前半段主要是讲宝哥为了发财从东北农村来到深圳,因为那份傻劲把二哥的工作弄丢却意外捡来了一个孩子。
面对襁褓中的婴儿,他们也想过放弃,但是因为宝哥心中的善良终究放心不下把孩子给别人,于是他们带着孩子在桥洞下开始生活。
都说城市套路多,不如回农村。
但是我想人和人的相处中套路和技巧不过都是表面,想得到真心只能靠真诚。
也真是因为这份真,让小宝救下了中暑晕倒了的老人,而这位老人也因为这份感动给了这对奶爸一个住处。
而接下来就是漫漫成长路。
我真的不清楚父母这一路上是如何走来,但是高烧、大雨那一幕在我的生活中确实出现过,同样是我的爷爷,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因为我的高烧冒雨把我送到医院,当时在爷爷背上的感觉或许已经消失了,但是那份感动会深深的留在记忆中。
孩子在成长,宝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换过很多份工作,他摆过地摊、做过餐厅服务员、做过建筑工人,甚至为了天意的暑期费用去做了工程潜水员,真的是拼了命。
一方面工作很忙很累,另一方面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小马和宝哥的感情也在升温,为此他们让天意住了校——没有妈妈受人耻笑,爸爸很忙疏于照顾,而为了弥补这份感情的缺失他们用了善意的谎言去欺骗天意。
但是天意真的不知道吗?
生活总会路出马脚,而当这一切被拆穿的时候,天意的心中只有怨恨,怨恨没有人在乎他的感受,怨恨为什么自己被欺骗。
我想这样的桥段在大家的生活中肯定也是司空见惯了,所以我想谎言终究有一天会戳破,真诚才是一切的解药。
我们可以有善意的谎言,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主动找时机把事情讲明白,因为披着谎言的真情日子久了就变成了怨和恨。
小马和宝哥两家是窗对窗,两家发生的事情可谓声声入耳,但是感情的窗户纸不是捅一捅就能破的,两个人也不是串串门帮帮忙就算走到一起的。
小马有这一个混账前夫,凭着胡搅蛮缠的功夫总是在小马这里拿钱。
小马为此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宝哥看着那落寞的背影,悄悄地送上一碗豆花,躲在暗处希望小马能看到这碗豆花接受这美食的慰藉。
我想只有像宝哥这么可爱的人,才会在无声处暖人心,在细微处表深情。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就是这个意思吧。
生活中并不总是平淡的柴米油盐,总会有些意外和凶险。
一日小马家起火,宝哥发现后奋力踹开窗户把宿醉中的小马扛了回来,但是走到马路上的小马说了一句:我的箱子。
宝哥像得到一份圣旨似的,又冲进了火场,“摸爬滚打”,在爆炸声中、在坍塌声中——一只铁箱被扔了出来。
而待到随后到达的消防员用漫天的水花把火扑灭也没见到宝哥出来,小马已然明白这是一个愿意为她付出生命的男人。
是啊,一个大难处显担当,生活中展温情的男人,这样的爱情夫复何求!
经历生活种种,最是真情难负。
天意看了父亲的《发财日记》,小马看到了宝哥的一片真心。
在病床上,天意将两人的手放到了一起,而另一只手握着二哥。
这或许是宝哥最幸福的时刻吧。
亲情、爱情、友情,宝哥付出了太多,而在这一刻他们都回到了宝哥身边。
所以我想说人生浮沉几多,最是真情难负。
希望大家都能真心、真情,真实的过好这一生。
本来是想着看部喜剧的,笑料都挺老,不过胜在演员演得自然。
后半段就满催泪的。
一个好好的孩子从小懂事,为啥会变得跟个小混混似的感觉这个转变我挺想不通的,周围那么多爱不该那么叛逆。
整个故事虽然老套但是还算流畅。
马丽,沙溢,小宝演的都挺好。
兄弟情挺感人的。
剧中各种客串的角色都挺惊喜的,随便一个小角色都是个腕儿来演的
讲述了90年代一个年轻人 从深圳回到老家,跟朋友们吹嘘在深圳过得很好,赚钱很快,众多兄弟中,有一个相信了并羡慕不已,于是求二哥带上自己去深圳,去了发现原来二哥在深圳也只是个司机,由于自己无礼和不谙世事,导致二哥连司机的工作也丢了,从此两人一起流浪,有一天睡在桥下,醒来发现多了一个小孩,原本一贫如洗的他们不忍心孩子一个人在桥下,于是收养了他,取名天意。
背着孩子摆地摊,小孩大一点的时候送了学校读书,他去工地一把汗水,一把泥地工作,想赚钱给天意买房子住,不料随着年龄的增长,天意在同学们的取笑下有了攀比心理,欠下巨债还埋怨爸爸不爱他。
在他看到日记中爸爸怎样将他带大,怎样忍饥挨饿…此时追债的发来追债打他爸爸的视频,他疯了一般跑回去找爸爸。
国产喜剧之光 简直是这几年难得的佳片 乐的合不拢嘴的同时还到处是温情脉脉 你让我找一部与之比肩的喜剧作品确实是很难 有很多人就是不愿意承认赵家班 带着傲慢与偏见只能看到‘东北男人在深圳教出京片子’ 比尔盖茨站在你面前你也只会说你怎么连中文都不会说呢这部片并没有尬笑的桥段 宋小宝蛰伏三年带来的银幕首秀确实诚意满满 平凡的小事堆砌起底层小人物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旅途就是一件件看似阴差阳错 实则早已被性格注定的事件拼凑而成的 影片内容丰富 短短两个小时的影片囊括了一个拼凑家庭深圳打拼十数载的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 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每个人的故事又丰富了别人的故事二哥火炕吹b 火车遭遇劫匪 ktv被媳妇调戏 捡孩子又不舍弃 做生意被当变态 救老人被收留 打工没人要 误打误撞卷入走私案 二哥投机倒把 火中救马丽 给老人洗脚 二哥发达不忘小宝 孩子反目 二哥一个打八个 剧情紧凑一幕幕历历在目 这是别的流水片不会带给你的记忆小宝 二哥 老爷子 马丽 人物塑造的都极其丰满立体 尤其是一个广东老爷子的融入 让这部戏增添了几分真性情 接纳外地人的同时又性格严厉 有种日韩影片里配角的那种生动细节十个有趣的人八个是东北人 还有两个是被东北人带跑偏的 所以在黑(嫉妒)东北的大环境里 这个评分实属不公 绝对分数可以有八分 相对分数在喜剧片里可以有95%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
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好人,火车上抓小偷、河边上救病人、捡孩子抚养大、肯吃苦待人好。
人物身上没有任何可以挖掘的东西,就只能靠吃苦、拼惨、被误会、被耻笑来强行展开剧情。
观众看到的就是一开始是个年轻的好人,结尾是个中年好人。
途中总是碰壁但最后终会圆满,但无论是碰壁还是圆满,似乎都与主角自己无关,他一以贯之的按照他的行为模式和道德水平做事。
碰见霉事就听之任之,化解误会靠机缘巧合。
越是没有内容越是想要说教。
没有反思,没有成长。
就是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告诉观众,我地起就是个好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总会苦尽甘来。
所以你们还是要做好人啊。
还是拿沈腾作对比,沈腾所有的角色一开始都是有问题的,小市民,贪便宜,自私,势利。
然后经过遇过之后,他会转变。
发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
甚至有的时候结尾处他还是有些贱贱的小坏,来给你余味,但人物首尾是有转变的。
而宋小宝这里,没有转变,他一开始就是一个大大的好人,结尾还是。
这种传统式的主人公人设,八十年代后估计大家就看腻了。
既然主人公没有任何转变,那剧情推动就需要外力,所以沙溢妥妥的工具人。
带来深圳是他,说破救人功劳是他,带着走私是他。
生活稳定点了他来借钱,生活落魄点了他来送钱,遇到讨债的他来解围,打的满脸血了他送医院。
整个过程沙溢的人设在不停变换,有时是小丑,有时是同伴,有时是苦手,有时送温暖。
总之,这是一部一眼到头的电影,剧情走向AI生成一样的模式化。
很多草根出身的明星都很难再放低姿态。
他们会毫不顾忌的扮丑,但却很难让自己展现出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心态。
或许在曾经艰辛的生活里让他们更不愿意提及的,并不是彩衣娱众。
- [ ] 故事交代 宋小宝饰演的(原名出演)是一个在东北农村长大孤儿,从小无依无靠的他靠帮村里百家干活、吃百家饭长大。
一次机会,村里二哥(沙溢饰演)在大伙面前吹嘘自己在深圳“发家致富”的成就,于是小宝对深圳产生了向往和沉醉,幻想跟着二哥就能从此发财,于是发财日记的就此开写。
跟着二哥从火车到深圳这一路上的了解以后,发现二哥真的只是个吹胀的牛皮而已。
由于宋小宝喝酒后更耿直的性子,直接把二哥引以为吹嘘资本的司机工作都搞丢了。
90年代住宿、租房不是像今天一样,有钱有身份证就可以,是需要暂住证的。
没有暂住证的他们只能睡在天桥下,却意外地被人把一名男弃婴放在身旁。
小宝和二哥三番四次把婴儿放在人多的地方,想引起别人注意或者直接领走,无奈如何做、哪怕下大雨,也无人对这孩子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其实从影片从他们俩坐火车、遇到弃婴到想“甩手”弃婴都颇具时代特色。
我不由得想起在那个年头以前坐大巴和火车,只要睡过去,财物丢失那都是小事。
由于各种理由(大部分是经济原因)对生命的漠视,更是时空见惯的。
感谢进入新时代,满地皆天眼,起码大大减少了这现象了。
宋小宝也许因为自身也是孤儿的缘故,对生命自然有别人理解不了的执着,放心不下这孩子的他,决定亲自抚养孩子。
宋小宝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但是其貌不扬,又黑又矮小,在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劳动力市场里,自然无法受到雇主的喜欢。
二哥整天叼着根烟,夹着个估计根本没钱的皮包,西装革履,一副老板架势,一看就不是做事主,也被雇主无情抛弃。
两个快成流浪汉的人了,也一直对还在襁褓的婴儿(后取名天意)不离不弃,确实让人感动。
以后影片主要围绕宋小宝如何靠出卖劳动力、舍命赚血汗钱来供书上学以及二哥如何大起大落“创业”来展开的。
我就以下几点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 [ ] 人物塑造方面 我个人觉得,这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
题材没啥创新、故事情节也是有点老套,但是胜在对于每个人物,影片塑造得还是相当不错。
宋小宝——老实本分、以诚待人、热心助人,甘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真情。
在自己生存下去都有很大困难的时候,由于二哥的失误差点把天意错给人贩子而漫山奋力追赶巴士从而成功追回天意这一段,确实让我湿了眼框。
这个婴儿是被偷偷塞到自己睡着的身下那张破烂纸皮身旁的,一无血缘二无太深的感情,仅仅这样,就对这个孩子产生深深的责任感,确实难得。
后面为了孩子一个夏令营所需的不菲费用,连命都豁出去了,下到水压力大得惊人的探井,从井上来的时候整个鼻子都是鲜血,氧气严重不足,压强充脑,即使这样,还不忘用那巍巍颤的手伸手要报酬,只为了天意。
二哥——喜欢吹牛,好吃懒做,眼高手低,蜜汁自信地认为自己拥有全部女人都为之倾倒的的魅力。
我个人认为这个角色最丰富又最复杂,最真实又最能引起共鸣。
对小宝死皮赖脸跟着自己来深圳很不爽,没看出来他们彼此有多深的感情,但是在小宝害自己丢了工作,也只是拿绳子想了断自己(装),并无过多责怪对方也没有断交,仍然难兄难弟地一起艰难活着;对于天意并没有像小宝表现得那么热心爱护,但也并没责骂小宝“多管闲事”,在导致天意差点落入人贩子手里而被小宝又踢又骂,居然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认为自己是老板气质、连找底层劳动工作都要“老板装扮”,被逼无奈时也能假装会开船只为一点点报酬,结果吐个半死还误上走私船,差点命都没了;整天做着发财梦,不学无术确还真的让他在股市里赚了一把,也没忘记和兄弟一起享用,真的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其实影片还有二哥很多这种“意料之外”的形象,这里就不写了。
马露——性格刚烈倔强,女强人的形象,外面刚强,内心柔软。
在那个时代就敢于和整天醉酒的丈夫(艾伦友情出演)离婚,一个人打拼创业,终于也算事业有成,在深圳买下房子。
最后被宋小宝感动,爱上对方,但由于天意的误会和执念,也不纠缠而自行离去。
成功塑造了一个是敢爱敢恨、敢闯敢干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还有几个中间角色让人动容。
比如因为被宋小宝救了一命的深圳土著独居大爷。
影片没有交代为何他一人独居深圳,身边并无家人陪伴。
大爷也是外表强硬,但是内心善良。
为报救命之恩,收留宋小宝儿二哥天意。
内心渴望亲情,把天意当成自己的亲孙子,从小帮忙带娃一起玩耍,风雨不改接送上下课,多年以后离世也把房子留给了天意,不是孙子却更似孙子。
角色哪怕再小,只要是好演员也能完美诠释,也会发光让人记住。
艾伦饰演的马露前夫,整日饮酒度日,无所事事。
欺软怕硬,因爱生恨(也许只是怕失去马露这财主),纵火烧屋。
被抓后,即将押解上警车那句“别别别,我晕车”,让人又忍不住发笑。
出演短短几分钟,让人过目不忘。
其实我一直都非常喜欢艾伦这个演员,演技精湛,演什么像什么,可惜不知道为何就不火。
- [ ] 也说说影片让人遗憾的地方首先是,题材确实老旧俗套,没有什么很创新让人耳目一新的情节。
电影的走向,其实也很容易猜到。
男主宋小宝,说实在话,单纯的真善美形象是比较单一,以前对这种角色很吃香,现代社会,能对这个角色产生深深的感动,我相信不少,这其中就包括我。
但是能引起强烈共鸣的,我相信也不多,这其中就不包括我。
生活压力大,躺平的躺平,不躺平的辛苦活着。
好人好事是需要建立在完善的保障上,做了好事却被居心不良的人渣利用,这事也不少。
做好事,可以不求回报,但也不能因为做了好事而寒了心。
反而沙溢饰演的二哥,真的实在太出彩了,也能引起共鸣,就是不能成为法盲啊,哈哈,不然你懂的。
影片出现重复性的场景就是他们几个寄住在大爷深圳的家,一开始确实充满了时代的气息。
但是影片从头到尾,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时间的流逝,房子场景依旧如此,尤其经过大火焚烧以后,还是一样,细节处理不够。
另外,起码经过十几年发展,除了二爷以外,人物的变化并不明显,而影片又有采用倒叙手法,所以有点懵圈,只能靠故事逻辑来推时间和因果关系。
最值得吐槽的,应该就是煽情痕迹太重,不符合逻辑,有两个场景实在是败笔。
一个就是宋小宝在舍身冲进火场求出马露后还要再次冲进去帮她拿出红色箱子而无法逃出火场,大火把房子都快烧没了,这个时候其实宋小宝就应该“没了”,居然在满栋房子都烧了很久,消防员灭完火以后还能活着!
实在有点侮辱观众智商。
可以理解是导演想让煽情更深,但我相信收到的应该是更多的吐槽,结果白白浪费了这个桥段。
应该在扔箱子出来的时候,小宝也能跟着一起出来,还能有点作用吧。
第二个情节就是影片最后,小宝为帮二叔扛下放高利贷的黑社会小弟报复的那一棍,被狠狠举过头顶双手用力甩出的粗棍打中脑袋,所有力量不偏不倚全部落在小宝头颅中间,用常识来看,这次也应该“没了”,但还是活下来了。
而且这里已经是影片结尾,就用了一秒画面(主创人员微笑看着病床的小宝)来结束,我真的无力吐槽。
剧情之突兀,让我以为是开放性结局,宋小宝到底活过来了没有。
- [ ] 影片最惹我深思的地方 也许是曾经教育行业以及未来仍打算从事了教育行业,包括自己现在也是为人母亲身负教育重任,影片让我思考最多的就是教育这方面。
第一,善意的谎言未必就好。
不可置否,宋小宝在收养天意所付出的这一件事情上,让人很感动。
他给予了天意新生命,以及在当时深圳本地人能拥有的(比如上好的幼儿园,读书、参加夏令营),他也拼了命赚钱满足天意。
用现在的话来说,完全不输起跑线上。
在宋小宝、“爷爷”、马露阿姨以及二爷的有爱环境里,天意慢慢长大,健康帅气,活波可爱。
但是在送到学校以后,明朗阳光的小天意慢慢不开心,并开始认识到为何别人都有妈妈,而自己没有妈妈而因此有了自卑心理。
宋小宝和马露出于爱意和善意,编织了一个谎言,给小天意写信,告诉他“你也是有母亲的,母亲很爱你,只是因为工作出国无法回来,以后一定回来”,后来那伪造的一封封信给当时失落的小天意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快乐。
我看到这里,心理就咯噔一下,这因为谎言而得到的快乐,虽然是善意的,但一直持续的话,将来一旦真相流露,就会带来更严重的反噬。
一时的善意谎言未必好,长期的谎言必定不好。
所有的期望都建立在虚假之中,希冀都成空中楼阁,换成成年人都未必能接受,更何况只是个刚启蒙的孩子。
以爱的名义却不经意伤害了孩子,是我们为人父母经常都会犯的错。
第二,寄宿不是原罪,有罪的缺少有效沟通 虽然有“母亲”的书信和礼物关怀,但母爱究竟是锦书难托。
本就缺乏母爱的天意,误以为宋小宝和马露在一起,并以寄宿为由“甩掉”他这个“拖油瓶”,从而开始认为父亲不爱自己。
加上宋小宝只知埋头赚钱,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却从未让孩子知晓一切。
以为是为孩子好,却没想到错过孩子心理的最佳发展时期,导致天意成为一个会打群架(殴打曾经欺负过他的同学)、蒙面飙车、泡吧把妹、对家人冷嘲热讽的“坏孩子”。
确实,之前的阳光明媚却被阴霾笼罩,天意不再天真活泼,而是成了彻头彻尾的叛逆少年,太可惜。
虽然影片结局那个阳光帅气的天意又回来了,但是这期间受的心理阴影,实际上估计没那么快愈合。
这一切,私以为,都是宋小宝没能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其实也不能怪他,他也是个孤儿,本身就缺乏家庭温暖的他,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努力甚至可以说超过他的认知给予天意能给予的一切。
可惜,对于一个普通孩子来说,这远远不够。
所以,为人父母,不能光顾着给孩子赚钱,物质上的满足是永远无法填补精神上的缺少,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
第三,教育者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 影片中有两个细节是引起我思考的。
宋小宝二哥带着天意来到幼儿园,想送孩子入学。
当时的幼儿园园长当知道又黑又小的宋小宝是白白嫩嫩天意的父亲时,当着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居然来句“你确定?
”,真是迷之问句。
后来更是神操作,当要求天意妈妈也进来办公室时,二哥略带尴尬站起来时,表示他就是“母亲”。
这位园长没让我失望,居然再次发出来自灵魂的嘲笑“这是什么奇怪的家庭”,接着再配上高高在上的姿态,高傲地宣布自己幼儿园收费每年要一万四,让宋小宝和二哥顿时崩溃。
一万四,那会90年代末,普通人几百元一个月工资就不错了,简直就是天价!
导演设置这个环节也许初心只是体现幼儿园收费高从而表现出宋小宝二哥他们真的特别在意天意以及为后面天意改变埋下伏笔,顺便再来点笑料,说实在话,我一点都笑不出来。
如此让普通民众高攀不起、承担着最初幼儿启蒙教育的神圣使命的幼儿园的最高管理者,却是一副高高在上、对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反而肆意嘲笑的样子,真的深深刺痛了我。
第二个是某天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画妈妈画像,小天意很是伤心无助地把小脑袋埋在书桌里,影片没有笔墨去给到这老师是否有安慰到孩子,但是这一幕却是伤到孩子。
收费如此之高的学校,难道没有做入学儿童的家庭调查吗?
设置这种情景,是否要提前关注和及时安抚“不寻常”家庭的孩子呢?
这不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吗?
确实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注意和警惕的。
也许你的不经意行为,会伤害孩子很久很久。
第四,提前让孩子感知他应该知道的真相 天意之所以后面慢慢“叛变”,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被宋小宝遗弃,是宋小宝移情别恋马露,导致“妈妈”从未回来。
到了后面自己长大成人,得知所谓的妈妈是假的,每一封让他感动流泪的信都是假的,这打击实在太大。
于是在听到马露对宋小宝真情告白时,才有了天意先是冷嘲热讽,后是大声宣泄自己的不满。
宋小宝估计心都凉透了,所以才发生骂天意让他滚蛋,但骂完又后悔。
于是才有了影片最初宋小宝对着天意一脸讨好又害怕的一幕。
我看到这幕时从未觉得天意不知好歹,毫无感恩之心,而是觉得这行为再正常不过了。
谁愿意活在别人编织的谎言里,哪怕是善意的美梦,也是假的呀。
其实,在天意上幼儿园之前,就应该让天意知道真相,他是被收养的,但是大家都特别爱你,你有疼爱你的爷爷、二爷还有马露阿姨,更有视你为己出的爸爸。
对于我这个想法,我还特意翻了翻育儿书来验证,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告知吗?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全书明确有一节就是讲这个问题,因为美国人收养孩子这种情况实在太普遍了。
《老友记》钱勒和莫妮卡自己不就收养了一对双胞胎吗?
书中明确指出,应该让孩子在2到4岁的时候,就应该告知孩子被收养的真相,当然,方式和说辞要根据孩子的发育成熟情况来决定。
另外,它还指出,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文献表明,孩子在同性家庭中可以能像在异性家庭中一样地健康成长,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孩子能获得同样的爱。
在我们传统认知里面,幼儿是无知的、空白的,被安排的。
但是不少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书籍都认为,幼儿对事物的发展能感受到的,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1到3岁的幼儿记忆是模糊的,极少有人能回忆起自己的幼儿经历。
但是这些经历却是像用模具一样刻在了脑海里,孩子也许无法回忆却也无法摆脱,这些经历总会对孩子的成长经历产生无形的影响,时间跨度甚至可以长达一生。
所以,回到影片中,以合理的方式给天意的身世做出有爱的解释,让他慢慢接受,而不是欺他瞒他。
- [ ] 最后的总结 总的来说,《发财日记》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作品,尤其沙溢演绎二哥人物特别生动,电影里的最搞的笑点几乎他承包了。
其他人物可圈可点,剧情虽然俗套但也能引人深思。
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宋小宝给自己电影处女作定的传统美德的基调,是自己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歌颂,肯定中国传统美好愿望——好人有好报,否定不劳而获、投机打把、弄虚作假。
影片结局更是反映中国文学作品长期以来的追求——大团圆式的结局。
虽然结尾有点仓促和有点不符合逻辑,但的确给了我们最大的安慰,好人自有好报。
初次了解宋小宝是在《欢乐喜剧人》上的表演,不对,应该是在辽宁卫视和本山老师表演的小品《相亲》上,那句:“海燕你可长点心吧!
”到现在还能时常回忆起,之后的《相亲2》才是奠定了宋小宝出道的起始点,那时是深夜的《本山快乐营》...
近几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本山老师的各个徒弟也都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程野,宋晓峰---《槑头槑脑》,文松,杨树林,都是属于宋小宝这一批次,赵四(刘小光)《山炮进城》等一系列网大电影频频产出,恰烂钱此起彼伏,但也没希望这些土生土长的人们能做出像“贾樟柯”一样的作品。
这张还很有氛围感 除了《乡村爱情》系列,我的记忆中还有一部剧是《樱桃》,这样的农村苦情戏如同《暖春》一样,抓住你心里柔软的一方面重复冲击,你的悲伤感觉都是出自一处,苦字足以包含,而且这帮人不是没有演技,但你也感觉不到演技,就像在《隐入尘烟》中一样,武仁林就是那个人,他不需要演,也就没什么演技的定义,演的好只是觉得真实,而又以电影这种艺术化的形式搬上银幕,才有演技好的一说,这就好比让这些人演偶像剧一般,怎么演都是喜剧,越正经演越搞笑。
既然肖央在《误杀》中有股韩国犯罪片的味道,我想看象牙山这些人去演国产犯罪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试想一下宋小宝像《新世界》《教父》中大佬一样,抽着雪茄,西装革履从转椅上回身,把搞笑成分降到最低,对手戏都是像廖凡,王景春,余铠磊一样的戏骨拼演技,我想不仅是中国电影上的奇迹,也属于象牙山的奇迹...
原以为的装疯卖傻,几乎没有。诚心之作,大过年的必须加一星。这要是放在院线上映,票房可期。
1.本片告诉我们,外行做导演一定要找个好的摄影师,赵小丁作为本片的监制兼摄影,保证了全片看上去都是电影语言。2.宋小宝没有利用自己小品演员的优势刻意搞笑,也没有攒段子的观感,而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及适可而止的笑点。3.额外要赞一下,本片没有让设定为广州人的演员憋春晚上常见的伪粤普。
怎么说呢虽说是烂片但是还算有诚意 比其他人好很多比如说小沈阳李晨王宝强那种纯粹捞钱的要好点天意爷孙那段是这电影的精华养子单亲问题也值得去思考一番
宋小寶自編自導自演,超出預期。
宋小宝是认真的。他对这个故事倾注的厚重感情,和所选择的并非烂俗恶搞的幽默方式,是值得鼓励的。但毕竟是跨界执导,最终的呈现还是平庸,走网络上线模式还是合适的。
整体来看很不错,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品来说对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在这部电影中能够看到欢笑,也能够看见感人的部分,可二者间的协调性就有那么一点突兀,衔接的并不流畅。在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底层的小人物是如何伴随特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题材不错。
意外的还可以 不过剧情细节就比较拉垮了
6.5/10 分。初看。被“发财日记”这个名字耽误了,我开始还以为是那种小品式的夸张喜剧。。。后面有彩蛋。。。比较完整的剧情,其实上院线基本没啥问题。。。加一星,鼓励下宋小宝。第一次看他还是在《欢乐喜剧人》里。。。
感受到了诚意,多给一颗星以示鼓励
看过最优质的网大,没有之一
3.5。從開頭六分鐘交代父子關係的時候,就能明顯感覺得到宋小寶作為首次執導,對電影的控制或理解能力著實不足,一堆閃回零碎地拼在一起,才說明白了一個很簡單的事情——父子倆有很大的矛盾,所以還好沒有上院線,不然《發財日記》的商業和口碑反饋會下滑非常多。但是宋小寶和沙溢的戲還是很不錯的,長篇處女作加一星。
没啥意思。。。
不得不说,宋小宝初次当导演超出我预期了,竟然还不错,比王宝强的少林寺强了不止百倍。
宋小宝的导演处女作,故事完整,但是略显繁琐超长!还是四星鼓励一下!
没想到比赵家班其他几个徒弟拍的电影有诚意多了,起码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笑点有泪点
说实话,感觉有点黑深圳,二哥发了三次财,分别是靠炒股、靠卖假生发药水,和继承房产……辛苦干活的小黑一直也就那样,对比太明显了,对深圳的不了解太严重了。而且学生歧视把天意搞成了二流子,真是不应该设定深圳这个背景,跟深圳的创业精神一点没挨上。
朋友参投的网大
故事一般,表演一般,节奏一般,笑点一般,非常一般。但是能看出来宋小宝特别有诚意,就是实实在在,没把观众当傻子。这份诚意就值及格分了。
其实还可以 挺适合大过年看的贺岁片,也能看出宋小宝诚意满满,笑点泪点都不算很刻意,还有很多明星,沙溢张一山演技都在线,特别是沙溢太好笑了,虽然最后的那段高利贷大哥上门讨债还是套路的让人尬的抠了一下地板,但也还凑合了吧
这片要上院线可能小黑马,一样是设定特定的年代,一样是7位编剧一起攒的段子,而且很直男癌,为很多过年的普通自信的男子一些英雄气概的可能,而且非常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