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

Moonlight,月亮喜欢蓝(港),月光下的蓝色男孩(台),月光人生,蓝色月光,月光

主演:崔凡特·罗兹,安德烈·霍兰,马赫沙拉·阿里,娜奥米·哈里斯,加奈儿·梦奈,艾什顿·桑德斯,贾雷尔·杰罗姆,艾利克斯·希伯特,杰登·派纳,段·桑德森,艾德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月光男孩》剧照

月光男孩 剧照 NO.1月光男孩 剧照 NO.2月光男孩 剧照 NO.3月光男孩 剧照 NO.4月光男孩 剧照 NO.5月光男孩 剧照 NO.6月光男孩 剧照 NO.13月光男孩 剧照 NO.14月光男孩 剧照 NO.15月光男孩 剧照 NO.16月光男孩 剧照 NO.17月光男孩 剧照 NO.18月光男孩 剧照 NO.19月光男孩 剧照 NO.20

《月光男孩》剧情介绍

月光男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奇伦(艾什顿·桑德斯 Ashton Sanders 饰)的母亲宝拉(娜奥米·哈里斯 Naomie Harris 饰)吸毒成瘾根本无心照顾孩子,奇伦从小在孤独中长大,因为过于瘦小的身材而时常遭到周围人的欺侮和作弄。一次偶然中,奇伦结识了毒贩胡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 shala Ali 饰),从此,胡安和其女友特蕾莎(加奈儿·梦奈 Janelle Monae 饰)的住处成为了奇伦的第二个家。 凯文(贾雷尔·杰罗姆 Jharrel Jerome 饰)是奇伦唯一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感情渐渐超越了友谊。然而,为了隐藏自己的性取向,凯文不得不在同伴的怂恿下对奇伦大打出手,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一晃眼多年过去,奇伦忽然接到了凯文打来的电话,两人终于决定正视各自心中真正的感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子的篮球第三季炼狱校园庞尼因·塞尔文:第一部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狱前教育同妻俱乐部第七季巴尼·汤姆森传奇甘草叉罗斯维尔第三季春风沉醉的夜晚诡奇村庄犯罪心理第十五季送葬人黑客狙击乐园之夜了不起的甄高贵汉普斯特德公园悄然走进你的世界贪嘴意大利第二季一村之长之从头再来来自新世界生活似流水赤松山魂奇侠义士剑出江南无敌拆伙王我亲爱的小淘气日照妮儿女主播风云青涩花开终有时

《月光男孩》长篇影评

 1 ) 月光下的我们都一样

(在有道云笔记里偶然翻到的一年前写的随笔)当我开始动笔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离我第一次看完月光男孩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

当时看完想说很多话,但是却懒得动笔,可能是春节在家太过安逸,又或者家本来就是一个无法让我成为自己的地方。

某天失眠翻查自己的豆瓣主页,注册满十周年,阅片量最大的题材是“同志”,但是从2010年进入大学之后就鲜少看这类影片。

或许同志题材电影更适合填充自己中学时幻想而空洞的生活,进入大学之后的自己找到了另一方自由的天地。

同志电影里那些永远悲剧结尾的不得善终的故事,挑不起我的感伤或愤怒,那些青涩又激情的戏份也不再是青春的致幻剂,让我向往外边的世界。

现实生活太过忙碌和疲惫,这些年少时最喜欢的戏剧人物逐渐从视线中流失。

但是月光男孩似乎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和Boyhood相似的叙事结构,但是体量和历史跨度小了好几个段位。

有人说如果全片换成白人演员,这个故事兴许就平淡得不值一提了。

但是戏剧本身就是经过设计的偶然,你无法假设另一种设定的发生,黑人男孩的眼睛在月光下明亮清澈,这本就是全片的基调和情绪。

说回来为什么特别想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一是主角少年时的经历像极了自己,小镇里软弱的男孩,有点不合群,与其他男孩格格不入,这与肤色或国度无关,引发了极大的共鸣。

二是最后成年的段落,主角在餐厅里见到旧相识的那十几分钟,暧昧和隐忍表现得如此到位,实属难得。

校园霸凌和凄惨的童年确实不是什么稀罕的题材,你总能翻着花地想出新的视觉冲击和道德审判,在大的历史框架下审视这些社会议题,总会忽略了其中单独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伤痛与愈合。

是的,愈合似乎是一个更美好的画面,不过当他被迫向起点处和过往张望时,伤痕绽开,似是又一轮成长,他的人格和自我迸发出更强劲的力量。

这部片子的观众可能牟足了劲期待一个拥吻甚至更加大尺度的戏份。

但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他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一个小男孩该有的矜持和委屈,找到一个归处可以依靠倾诉便好。

成年的自己少了许多对浪漫和激情的向往,若是站在人生的回旋点上,还会选择成为现在的自己么?

哈,人都喜欢做这些没有意义假设。

或许选择另一条路径的自己已经不能如此云淡风轻地谈论这一切了。

 2 ) 一段人间

看完了。

剧情停留在那难以名状的海边。

蓝色的月光照耀着一片大海。

Chiron生活在疲惫的险境当中,麻木,警惕,他回头的那一瞬间,就像是忽然醒来的一刻,看到亲爱的人的面孔,忽然眼神明亮。

蓝色的月光照耀着一片大海海边是和月亮独处的好地方,可以向月亮哭诉,向月亮袒露心扉。

月亮不语,看着所有人的命运。

海边是和月亮独处的好地方,可以向月亮哭诉♪“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 is not ours to see”(顺其自然吧,未来不是我们能预见的)这句歌词或许不仅仅是安慰人的话。

不伪装的人往往让命运更加坎坷。

可是善于伪装的Kevin终究也没有飞黄腾达。

他们将来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

谁的人生又像谁期待的那样发展呢?

善于伪装的Kevin终究也没有飞黄腾达这部电影和断背山有几分神似。

感情都有点吞吞吐吐。

都是一个撩另一个。

都是被撩的更长情更专情。

都有永生难忘的感觉。

他们的人生都有一点惨兮兮。

虽然Chiron看起来不缺钱,可是却生活在枪不离手的行当。

虽然Chiron看起来不缺钱,可是却生活在枪不离手的行当。

♪“如果不是遇见你,现在会是在哪里,日子过得怎么样,人生是否要珍惜”如果没有Kevin,Chiron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呢?

感觉有的男生对一个人的执着和非他不要,和一般意义上的操守是不一样的;反而有点像心有所属。

Chiron to Kevin: Chiron对Kevin说:You the only man that's ever touched me. 你是唯一曾触摸过我的男人。

You're the only one. 你是唯一一个。

I haven't really touched anyone since. 事实上,从那以后,我还没触碰过任何人。

你是唯一曾触摸过我的男人

♪“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 乱世风云乱世魂”一顿晚餐过后,一同回家,三瓶红酒下肚,在Kevin倒出穷困潦倒支离破碎的生活后,Chiron鼓起勇气,向Kevin表达了他对他不曾甄灭的情感。

Kevin定住了。

Chiron简直就是对Kevin说,那么多年来我依旧爱你。

此处最怕就是Kevin对Chiron已经毫无感情,可是幸好不是那样,否则结局会悲哀很多。

此处最怕就是Kevin对Chiron已经毫无感情,可是幸好不是那样我对Kevin的感觉是,他有点渣,会迫于压力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比如把女生形容得很饥渴、打Chiron。

但毕竟是迫于压力,Kevin从小就教Chiron反抗,然后打Chiron的时候彻底慌了,还提醒他不要站起来,表现得已经被打趴下了,好结束挨打。

Kevin从小就教Chiron反抗Juan和Teresa是少年Chiron的庇护和港湾。

Chiron信任了Juan和Teresa。

在被同学霸凌和被母亲虐待的水深火热苦海中,能有片刻的宁静,至少还算见过光明,爱和希望。

Teresa不喜欢看到Chiron垂头丧气,而希望看到他的爱和骄傲。

Teresa是少年Chiron的庇护和港湾

被母亲虐待Teresa to Chiron: Teresa对Chiron说:Stop putting your head down in my house. 停止在我的屋子里垂下你的头。

You know my rule. 你知道我的规矩。

It's all love and all pride in this house. 这个房子里都是爱与自豪。

You feel me? 你领会我了吗?

Chiron: What's a faggot? faggot是什么意思?

Juan: A faggot is... a word used to make gay people feel bad. faggot是一个用于让同性恋的人感到懊恼的词。

Chiron: Am I a faggot? 我是一个faggot吗?

Juan: No. You can be gay, but you gotta let nobody call you no faggot. I mean, unless... 不是。

你可以是同性恋,但你不能让任何人叫你faggot。

我的意思是,除非……Chiron: How do I know? 我怎样才知道?

Juan: You just do. I think. You'll know when you know. Hey... You ain't gotta know right now, all right? Not yet. 你就是知道。

我想。

你会知道当你知道的时候。

Hey... 你现在不会知道的,好吗?

还没到时候。

剧终。

 3 ) 《月光男孩》2017.1.23

《月光男孩》就是我理想中的那一类电影,或者说我喜欢的那一类。

不太直白,也不晦涩,我能触碰到文本的心跳,也能留给我很大的想象空间,它有自己的气质和观感,灵动迷人,又带着生活本身所承载的沉重,独特,或者普世。

影片开始的前十分钟,我还是一个欣喜的旁观者,品味镜头里渗出的东方美学的味道,以及对于男主角生命初期的好奇。

可是往后,我就变成了参与者,说实话,男主经历过的事情我一个也没经历过,然而我与男主之间却建立了某种联系,莫名其妙且不易忘却,可谓心神荡漾。

这就是影片最大的迷人之处了吧。

面对母亲喜怒无常与校园霸凌,男主角希隆从小就沉默寡言,内敛坚忍。

在影片的三个章节,无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希隆的气质一直如此。

就像影片告诉我的,人们在成长中不断埋葬以前的自己,不是埋在别的地方,而是埋在心里,即使远去也没有消失。

little篇的小男孩在胡安面前第一次开口说话,就是袒露心声。

到了chiron篇,希隆的一切都开始启蒙,关于性,关于自我,凯文无疑是希隆世界里的一抹亮色,在不幸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男孩,把性启蒙初期的小小爱果当做唯一的慰藉,可就是这唯一的救命稻草最后压倒了他,当凯文一拳挥到他脸上时,少年惊讶心痛,希冀落空,却也一脸坚忍,直到他在教师办公室里的痛哭呢喃,我们才看见,他的外壳无一幸免,全部破碎。

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从逃避躲闪,到奋起反抗的蜕变,也完成了性向与反叛的初意识。

不难想象,这也影响了他看世界的眼光。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成长与蜕变”展开,男主一边寻找,一边逃避,被动读出命运的唱词。

文本上,采用了“三段式”的线性叙事,把男主角希隆人生中的几个重要场景展现出来,再用细节加以润色。

它并非大段大段地讲故事,而是点到为止,甚至有大量的留白——导演没打算告诉你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但你又好像知道他为什么会变。

这其中的想象空间,令人迷醉。

表达是隐忍的,情感是克制的,但这非但没有影响人物生命历程的展现,反而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角,加深了影片的内涵。

希隆用暴力报复霸凌,被警察抓走之后,用失望痛苦,诘问,甚至有点仇恨的眼光看着凯文,然而影片并未在这撕裂的痛苦之中停留太久。

黑屏之后,成年的希隆已经满身肌肉,满口金牙,开车行在路上。

我们不难想象,这个曾经瘦弱的少年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付出了怎样的汗水,才勉强切断与过去母体的脐带,获得新生。

不仅在文本上,影片的场景同样值得讨论。

镜头语言是丰富的,细腻含蓄地表达着时空间的情绪,也处处昭示着导演受东方导演影响,对于诗意表达的执着。

little篇,胡安教他游泳,水花浮在屏幕中央,配乐庄严,让人联想到那是父亲给儿子教授人生道理,寄予厚托。

chiron篇,两个少年坐在沙滩上,说着微风真好的无聊话,感受着彼此的吸引,含蓄克制的性体验,他靠在凯文的肩膀,手里抓着细沙。

black篇,成年的希隆被噩梦惊醒,健壮的体魄之下,创伤仍有隐痛。

俯视镜头里,孤孤单单只有他一个人,这哪里是清心寡欲。

三个章节里,海滩与水,是出现最多的意象,意境却不尽相同。

当他接到凯文的电话,那个充满着平淡又丰富的交谈之后,希隆开车行驶在公路上。

此时的配乐是那首神奇的《鸽子》。

公路上没有汽车,向前延伸,到天边仍旧没有止尽,仿佛这是他必须独自一人才能完成的和解。

然后,镜头滑动,缓缓落到希隆的身上,看着他驶入阴影,直到车子与海边嘻戏的孩子重叠,又向上,出现蓝色的天空,与明亮的皎月。

公路并非没有尽头,它的尽头是一场十年之后的重逢,导演刻意营造的形式感与戏剧性在这里达到了巅峰。

希隆进门,镜头给了轻响的铃铛一个特写,南美风情的音乐随之响起,这浓浓的墨镜风格呦(心都化了)希隆满怀忐忑,带着与过去和解抑或留恋的心情走进来,坐下。

此时凯文并未察觉到希隆的到来,仍在做事,并且走过他身边,说了一句,先生,请稍等,我收拾完那边就过来。

此处,我要给导演加分,这看似没有意义的细节让我会心一笑,诚然,这一段是充满形式感。

他是男主的初吻,是他的性启蒙对象,是唯一碰过他的人(结尾处男主的台词),而凯文又在青春期为了保全自己挥拳打了他。

这样的两个人十年后相见,怎么可能平淡如水呢!

但诸如眼含热泪拥抱原谅又有点庸俗。

这一细节就是个缓冲,就像餐厅的音乐,大方向来讲确实无关紧要,却是影片自然,细腻,灵活的验证,深得我心。

重逢之后,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无处不在。

对话与眼神尽数展现含蓄的东方美学,那个好像是在向墨镜致敬的镜头——凯文靠在墙上吸烟,光线昏黄迷幻,他的脸微侧,表情若有所失。

凯文的状态不难让人想起《春光乍泄》,他年少时是个话唠,却和希隆一样渐渐被人生磨成了欲言又止的男人。

重逢时的两个面部特写,两个相似的表情,好像一下子凝结了他并未被描绘的十年光阴。

在影片之外,性向与肤色的“政治正确”自然吸引眼球且倍受争议。

但当我注视着小男孩蓝色的皮肤,沉溺在庄严悠扬的提琴声中时,所有的争议都被影片所展现的人类共有的情感化解了。

成长是易碎的瓷器,人生则是一睹坚硬的城墙。

被霸凌时的痛楚,初次性体验的酸涩,遭遇背叛的绝望。

它们已经渐行渐远,但成长的痕迹仍然留在深处,共同构造了现在的他——一个成熟的个体。

影片最后一幕,铺满月光的海边,蓝色的小男孩回头望向身后,眼神依旧如小鹿般无邪,也带着贯穿一生的坚忍。

然而我们都知道,昔日的少年已经长大了,伤疤未曾淡去,只是一切都往着好的方向发展,“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我如何变成现在的样子”这些最难的,也许耗尽一生都无法解开的谜题,就在小男孩回头的那一刻解开了。

而观看这部电影的我——一个忙着成长的人,也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停下来与成长中的自己打了声招呼,温柔地说了一声,嗨。

 4 ) 月光男孩

月光男孩:2017年 第89届奥斯卡第一部分 小不点 胡安在毒窝发现小不点奇伦被孩子们追打骂死基佬 胡安把奇伦带到女友特瑞莎家第二天送回家 胡安教奇伦游泳 黑人无处不在 黑人在月光下是蓝色的 胡安来自古巴 奇伦母亲毒窝吸毒与胡安争执 奇伦找到胡安问他什么是基佬问他贩毒吗 第二部分 奇伦奇伦长大 课堂被同学侮辱 好友楼梯间和女同学打炮被发现 奇伦母亲晚上接待客人不让他回家 奇伦去特瑞莎家 胡安死了 瘾君子母亲管奇伦要特瑞莎给他的钱 海边与凯伦抽烟接吻解开裤子打飞机 凯伦管其叫小黑 同学让凯文打人到处挑衅让凯文打奇伦 奇伦被打不起诉 第二天奇伦在课堂用椅子打了挑衅的同学被警察带走第三部分 小黑奇伦成为毒贩 厨子凯文给奇伦打电话 奇伦看望母亲之后开车去找凯文 餐厅相见 凯文做饭 奇伦摘金牙套 凯文结婚有了孩子 奇伦问为什么给自己打电话 凯文有有客人进来点唱机点歌 凯文放歌 凯文带奇伦回家 奇伦说这一生只有你抚弄过我

 5 ) 不是简单的all the “Oscar Thing”

我肯定是先入为主地欣赏了这部电影:首先All the Oscar Thing的电影。

其次传说中导演崇拜王家卫借鉴着拍的这个电影。

最后还有同性恋内容。

因此我观赏的乐趣就在于:每次一听有同性恋内容,“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是我最关心的问题,科科!

然后是寻找春光乍泄的一影子,最后看看这片儿是否真的那么舔奥斯卡。

我有一个经验:对于一个新电影,或任何新事物。

总要迅速的翻看一遍,看有没有动心的点。

没有就放弃,不浪费时间。

有,就仔细看看。

这个电影打动我第一个点是:他在我提前看的黑乎乎和男同学嘿嘿之前,他其实和妈妈有过一段:妈管他要钱的经历。

看两个黑人同性恋嘿嘿嘿,我得承认我的心态是猎奇的,觉得啥也看不清楚,这干啥呢,这是啥?

那是啥?

把屏幕调最亮研究。

但当我看过他和妈妈吵一架后,才发生的这事,我心里挺难受。

要知道锵锵三人行经常请的嘉宾:犯罪侧写专家李玫瑾老师说过:不管你搞啥,只要是在你不要孩子前,都行。

因为她多年对犯罪的研究,一个孩子如果爹妈都不疼不爱的,这个孩子这一生多半是悲剧的。

所以我看到他妈妈跟个歇斯底里的疯子一样我真的感觉到了这孩子的痛苦。

在这我看见点王家卫:不把事说全。

之前她母亲跟他儿子说:你可不能跟家带着,晚上我有伴。

这已经是很冷、很伤害孩子的行径了。

结果孩子在死去胡安家借宿一晚,第二天他妈就莫名其妙地被锁在了家门外,天知道她经历了什么!

一个惨成这样的,如此尴尬的母亲,紧接着就是歇斯底里管自己要钱。

我跟你说,你到了三十岁,你妈这么对你你都得心颤、心凉,完全伤透。

可这孩子也就初高中那么大,在学校被欺负,曾经庇护他的大哥哥胡安也没了,她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完蛋,他带着这瓦凉瓦凉的心,无依无靠如同风中的破黑塑料袋。

他的生活稍微的幻想,唯一的暖:只有这个叫他Black的好基友了。

恰巧那天月光正蓝,海涛平缓。

好像这世界就这一次对他温柔了一次。

这就是打动我的地方。

我真的心跟着冷~热~然后第二天,同学间又一次霸凌了他,我的心又跟着冷了。

这种起伏造成了我的心动,从这开始我又仔细看了这片,我得说:它不是那么简单的All the Oscar Thing。

我想它能冲奥是因为它探讨一个最近比较流行的观点:男女平权中,男性刻板印象对个性的伤害。

尤其对黑人族群,他们一般给人的印象是:sex machine,特别狠,能打能杀,撒钱金链子,玩女人。

然而这部电影展现了在这些铁板印象下,黑人男主角作为一个人正常的反应。

对不正常的家庭,对于缺乏关爱,对于贫穷,对于被社会排挤和淘汰,他记录了一个人的反应。

貌似电影的路线是小时候贫困交加,然后男主应该开始练肌肉,开始贩毒,一夜十八郎的起范逆袭started from the bottom now we here小曲唱着。

然后影片结束。

其实,You don't even know~他心里的小确幸其实是:为妈妈的道歉流泪,并永远记得自己的好朋友。

这个电影没有拍逆袭,也没负责让观众觉得“同性恋爱真美好”这类任务。

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部很新颖的电影。

我想奥斯卡颁奖并不是简单的颁给一个完美电影。

他总是颁给那些推动人类认知,但如果没有奖项光环就不会有人爱看的电影。

比如《达拉斯家买家俱乐部》,谁会在周末拿着爆米花带着女朋友去关心艾滋病呢?

又如《月光男孩》,谁会去关心一个黑人毒贩不是纯爷们的心路呢?

同样有个片叫《神探亨特张》,如果没有金马奖,估计连排片都没有。

正因为有了这些光环四射的电影奖项,我们才争相一睹这些涉及边缘问题的电影。

才care抽出一点点时间想想:艾滋病人为啥不能直接被人道毁灭呢?

黑人为啥并不是除了女人豪车和钱就没别的呢?

人类就是这样,药得放在糖衣里才愿意往嘴里送。

这些lalaland不需要,lalaland自己就是味道美好的酸三色,放哪都有人看。

所以这片得奥斯卡没毛病,片本身有毛病。

但值得凑着奥斯卡光环看一下。

对人生还是有启发的。

最后加一句,一个家庭再穷,只要成员间彼此有爱,那还算有资本。

如果彼此间连爱都没了,那是真的赤贫。

 6 ) 为什么《月光男孩》才是奥斯卡最佳影片?

奥斯卡颁奖典礼已经落下帷幕,《月光男孩》拿到了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奖项。

但在颁发这个奖项时却闹了奥斯卡史上最大的乌龙,颁奖人拿错了信封,错将最佳电影颁给了《爱乐之城》,《爱乐之城》的主创者发言到一半时被临时“赶下台”。

《爱乐之城》与最佳电影失之交臂,令国内不少影评人愤愤不平。

从国内的影评风向来看,《月光男孩》并不受影评人待见,豆瓣评分仅7.2分,笔者的豆瓣友邻(影评人居多)平均只有6.3分。

但相反,《月光男孩》在欧美影坛好评如潮。

在奥斯卡之前,它收获了包括金球奖最佳影片在内大大小小数十个奖项,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佳”榜首,甚至在一向苛刻的的媒体评分网站Metacritic也给出了惊人的99分。

国内不少影评人认为《月光男孩》完全是题材占据了优势,电影聚集了各种热点争议因素:种族、毒品、同性恋、底层、弱势群体,依照好莱坞和奥斯卡一贯的“政治正确”,《月光男孩》才得到了如此虚高的分数。

可事实是否如此简单?

《月光男孩》的故事内核并不复杂,它以三段式的结构讲述了黑人少年喀戎的成长史。

童年时期的喀戎瘦弱,沉默,不合群,受人欺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给他父爱般关怀的胡安,可他竟然是卖毒品给喀戎母亲的毒枭。

少年时候的喀戎渐渐确定了自己的性倾向,并在好友凯文这里体验了爱情的美好;只可惜,凯文为了在恐同的黑人社区生活下去,对喀戎大打出手。

两个最亲密的人,相继背叛了他,他们的善恶无常,令喀戎丧失了情感判断,他也迷失了自己。

青年时候的喀戎已经完全蜕变,虎背熊腰、金牙、大金链,他成为让人腿软的毒枭,没有一丁点早前柔弱的影子。

如果电影到此就结束了,那它的确是国内影评人所诟病的,老调重弹,题材投机,好在《月光男孩》不止于此。

电影的转折是凯文的一个电话,这一下子把喀戎拉到了十多年前。

他与凯文见面,两人都涌动着对彼此的思念,但又克制,含蓄,欲言又止。

凯文质问他,你到底是谁?

终于在爱人面前,被重重盔甲包裹住的硬汉喀戎才再次袒露出真实的自己,他对凯文说,你是唯一碰过我的人。

无论他怎么试图伪装和改变,他终究是他,他终究是那个脆弱、敏感、柔软的喀戎。

他依靠在爱人肩上,经历世事,归来后他仍旧是紫蓝月光下,那个做自己的少年。

《月光男孩》并没有在种族、性向、底层、毒品这些标签上做过多的纠缠,说到底,它是一部讲述成长的电影,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其次才是某种肤色、某类人的电影。

任何电影的确都是关于“人”的,但许多电影中的人,是高大全的人,是空洞的人,是符号般的人,是被抽取了情感和经验的人,而在《月光男孩》中,喀戎的经历却触及到人们最为普遍的成长体验:我到底是谁?

我想成为谁?

电影深入了喀戎的内心,我们看得到他的困惑、不安、脆弱,似乎也能够感同身受,因为他的难题事关生存本身,是生而为人可能都体验过的苦涩。

动人的背后,是因为表达方式的细腻。

《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毫不讳言他是王家卫、侯孝贤的粉丝,《月光男孩》的许多桥段也有着《春光乍泄》《最好的时光》的影子,更难得的是,导演习得了王家卫、侯孝贤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东方导演大师的细腻。

詹金斯充分懂得镜头留白和停滞的效果,他掌握了无声胜有声的钥匙,他让人物的情感在克制中澎湃,在隐忍中深情,比任何直抒胸臆的方式都更动人。

《月光男孩》的确不是那种宏大题材、宏大主题、宏大制作的电影,但它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本质上是电影的胜利。

如今我们谈论电影时,时常谈论电影的制作和形式,却可能忘了电影与人的关系。

电影的人文性,和人的眼泪、痛苦有关系,和人在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有关系,和人的勇气、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怜悯心有关系。

奥斯卡最佳电影行列中,应该有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电影,它不是靠强劲宽阔的叙事取胜,也不依赖于华丽的形式和大牌卡司的支撑,而只是细腻温和地表达人们心中飘浮着的难以言喻的困惑和情绪,经由主人公的人生,它丰富和拓展了无数人的自我意识,让无数人从中照见自己。

——首发荔枝锐评——

 7 ) 在有限的世界里寻找出口

看完《月光男孩》,它给我留下了很多回味的空间。

这部电影并不讲述一个完整的人生,而是截取了一个男孩的成长片段——童年、少年、成年。

尽管只是片段,但这些经历已经足够让他伤痕累累,尽管如此,他依然活着,依然向前走。

童年时期的他,母亲染上毒瘾,他在一个破败的环境中长大。

我甚至无法想象,这样的童年该如何支撑一个人活下去。

他们住在像集装箱一样的房子里,学校里他被霸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和无助。

但在这之中,他的朋友Kevin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Kevin身上有一种松弛感,一种让人羡慕的松弛感。

他或许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但他能坦然接受生活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他也把这种松弛感带给了chiron。

他们逐渐靠近,发现了彼此的感情。

这部分戏让我印象深刻,电影没有过多煽情,而是用一种克制的方式,展现他们的探索和试探。

这种克制反而让情感更加真实、更加沉浸。

看着他们,我会思考,如果我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我又会做什么?

但同时我也知道,这种假设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很容易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想象“如果是我,我会怎样选择”,但事实是,每个人都被自己的出身、成长经历所塑造,很多选择看似简单,实际却布满阻力。

对于生活在那样环境中的人来说,某些事情可能根本没有选项,只有被迫推向某个方向。

Chiron 的人生几乎被所有东西背叛了,母亲、同学、社会,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活了下来。

他最终成为了一个贩毒者,这不是一个符合现代价值观的道路,但我并不想用“对”或“错”去评价它。

因为有时候,这就是现实,它不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是一种有限选项下的无奈之举。

人总要在某种规则里生存,而他只是走上了一条他认为能活下去的路。

电影的最后,Kevin对Chiron说:“虽然我现在赚得少,但至少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他选择了一种普通的生活,过着平凡的日子,甚至有了一个孩子,尽管和妻子已经离婚,但他依然热爱着自己的孩子。

他每天通勤很远去餐馆工作,生活辛苦,赚的钱也不多。

但他的内心可能比以前更安稳了。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或许,平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的,不只是Chiron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种更普遍的、关于成长、孤独、不被理解的经验。

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孤立无援的时刻,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做出只能自己承担后果的选择。

而在这样的处境里,人会如何前进?

如何在有限的可能性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影片的结尾,Chiron 和母亲、Kevin 之间有了一些和解。

但这种和解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从此光明美好,而只是意味着,他终于能够直面过去的一切,不再逃避。

这不是童话故事,没有王子和公主的美好结局,但它依然让人动容——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即便世界对他并不温柔,他依然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我想起《公主日记》里的一句话:“我们要踏上一段旅程,这个旅程是关于‘你想成为谁’和‘你能够成为谁’之间的抉择。

”在《月光男孩》里,我们能成为的选项是如此有限,甚至微乎其微。

但即使在这样的限制里,我们仍然要做出决定——接受现实,还是创造现实?

是停留在幻想里,还是踏入真实的世界?

是让自己成为命运的囚徒,还是尝试去改变些什么?

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是一件让人无奈的事情。

但这,或许就是人生本身。

 8 ) 同为同志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为什么是《月光男孩》而不是《断背山》?

2017年奥斯卡终于在乌龙中落幕,最佳影片是《月光男孩》,很多人在问凭什么?

而《月光男孩》主打同志题材又会让人不由得拿它与《断背山》对比。

《断背山》的艺术成就明显高于《月光男孩》,《断背山》在豆瓣电影top250里排名98,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也许都会留下痕迹。

而《月光男孩》最大的的关注点居然是奥斯卡颁奖大乌龙,那么电影本身凭什么得奖?

怀着这样的疑问,我观看了《月光男孩》。

看完之后我才知道了原来《月光男孩》在同性爱情的表达上收敛克制,把更多的内容放在了一个孤独男孩的成长上,借着大量的留白和沉默让观众去靠近和体会主人公内心的成长变化,同性的友情(和胡安的)和爱情(和凯文的)都是这成长过程中的温暖陪伴。

对于同性之爱的表达,《月光男孩》显得甚至有点突兀了,喀戎和凯文在第二小节里在沙滩上接吻的时候,由于前面的情节没有给到合理的铺垫而显得突然。

直到第三节才扳回一城,就是喀戎和凯文十年后的见面,满身肌肉带着大金链子的喀戎在餐厅里见到凯文之后,又变成那个小小少年,眼神里有怯懦和渴望,对爱依然保守羞涩。

而已成厨师的凯文认真为做饭喀戎的样子也很感人,让人感觉这是他从业以来做的最幸福的一顿饭,边做还边瞄一眼厨房外的喀戎。

不说一句情绪却满溢。

即便如此,这部影片的视角还是偏私人,这种私人的视角明明是清新小众文艺片的做法啊。

这样的影片拿奥斯卡最佳影片,还是单薄了。

而《断背山》几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李安用欲说还休的矜持,讲述了怀俄明州广漠的草原和静谧的流水中,一段如歌的爱情与疼痛的秘密,让很多人心碎。

也让那句“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那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抵达的梦”落进每一个对爱怀有遗憾的人的心底。

当年,李安导演的《断背山》口碑超高,甚至因《断背山》而获得大批同性恋评委的好感——其中公开出柜的便有500名左右,但却并没有因此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

有人猜测正是片中的同性题材涉及了奥斯卡评奖的禁区。

《断背山》错失奥斯卡最佳影片甚至被列入奥斯卡历史上几大著名冤案之一。

同性之爱当时还远没有进入好莱坞主流,但李安把它拍出来了,还拍得如此之美,美得所有人都无法扭过头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流文化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近年来同性题材的逐步打开为电影提供了不一样的炫目视角。

同性之爱非冰非火,它是彩虹的颜色,有同样温暖的温度和同样精彩的故事。

因此才有了戛纳的同志棕榈奖、威尼斯的断背狮奖的出现。

这些奖项针对电影节期间所有单元展出的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相关主题的影片,由独立的评审团进行评选。

因此才有了《阿黛尔的生活》斩获戛纳金棕榈奖,才有了《卡萝儿》在2015年声名大噪,才有了《小姐》在2016年上映当时便备受各国影展青睐。

《断背山》出现在2005年,《月光男孩》出现在2016年,所以《月光男孩》赢了。

《月光男孩》的胜利不正是说明了一种时代的进步吗?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为《月光男孩》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将来LGBTQ(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集合用语)的优秀电影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与其说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月光男孩》的胜利,不如说是同性恋文化的胜利,是时代的胜利。

 9 ) 关于成长的诗意寓言

这部改编自Tarell Alvin Mccraney自传性质剧本(甚至不能算是剧本,按照tarell本人的说法,只是artist try to figure things out)的电影,讲述了迈阿密海滩边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

三个篇章,little-chiron-black, 以非连续性的时间,串联起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经历。

故事的开端被设定在Miami的 Liberty City,这个因african american聚集度而出名的neighborhood。

同龄人的欺凌,喜怒无常的嗜毒母亲,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主人公chiron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童年时,生活中难得的温暖来自向母亲提供毒品的毒贩,他解救了被困在小房间里惊魂未定的chiron,请他吃饭,教他游泳,坐在海边讲述自己的童年,温柔地告诉瘦弱缺爱的男孩,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

男孩站在海边,抬起脚,跳进扑来的浪花,红色的衣服在蓝色海面的衬托下跳跃出难得的轻盈。

这是一次点题式的交谈,更是电影中创造出时空交错感的最重要的回忆。

海滩从此成为一个标志,青春期初次身体触碰的忐忑,公路旅行时的叠镜,以及成年后初恋爱人屋外的浪花声,蓝色串联起经历,无比慷慨,摆脱时空的限制。

Barry Jenkins,这个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主人公相似的黑人导演,用区别于一般黑人文化的含蓄而满怀忧愁的诗意,将tarell个人化的瞬间与记忆转换成流畅的视听语言。

给简单的故事注入了不动声色的力量。

除此之外,细心的观众会在诸多细节中捕捉到这个细腻的黑人导演和东方文化之间的联系。

三段故事里,无论是家中的装饰,旅途中响起的伴奏,或者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厨师kevin,都和王家卫的美学有着相近的气息。

的确,导演也坦诚,《最好的时光》与《春光乍泄》,都是他的心爱之作。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所呈现出的黑人男孩的成长与生活,与以往影视作品中的所描绘的,有巨大的改变和差别。

如果说08年那部medicine for melancholy像是一部出色又极具情绪张力的实验作品,moonlight就是导演对自身审美体系的一次扩充、加强与整合。

对比强烈的色彩,闪回的梦境,某些时刻声音的消失,都能看出他对形式感和诗意的追求。

在纪录片the first Monday in May中,王家卫作为met gala的文化顾问,和当时的策展人Andrew Bolton讲到过一句听起来与鸡汤无异的道理:seeing everything is seeing nothing。

这句话放在这里,似乎能很好的阐释这部电影在某方面所陷入的一种处境:导演尽力在每一处需要彰显情绪的情节中渲染,却终究还未领悟到留白的重要性。

然而即便有这点不足,电影的表达方式依旧是令人着迷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次主人公视角的旋转,前两次是危机中幸运遇到相救的手,第三次则是在微渺的希望中被彻彻底底打倒。

如果少年的觉醒都需要一个时间节点,那么chiron的则诞生于被绝望激发出的反叛意识的实践。

从此以后,未来和过去被割裂,彼此平行于异时空,瘦弱的少年变得强壮,在佐治亚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这种割裂又是极其被动的,觉醒之后的少年并没有得到本该到来的公平和理解,而是在爱恋对象百感交集却又无力的眼神中,遗失了少年时代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章中,镜头下寡言的full grown up man, 拥有着和少年时一样似张非张、犹豫紧张的双唇,独来独往,醒来时身边只有金表和闹钟,看不见俗世定义中毒贩应有的气魄。

对于chiron来说,觉醒只像是饥肠辘辘时反复摩擦的胃壁,纵使成年后努力摆脱年少时被罢凌的记忆,得来的也不过是日复一日的隐痛。

他的内心永远停在了好友kevin重拳相加的那一瞬。

关于背叛,关于谅解,关于告别,在贫民区长大又拥有一个毒虫老妈的他从未有过明朗的认识,然而一片模糊中,世界又给他一次打击。

这样看来,所谓新生活实在像是一个荒谬的玩笑。

在自救的渴望中背离,世界却从未察觉这个年轻人的痛楚。

就算日后练成一副健硕,模仿着儿时的偶像干起了毒品交易,拨开一层层不可摧的外壳,内心的疮痍依然在,而那些奋力修补好的回忆,其实一碰即碎。

因此,那场因突然而至的一通电话而起的旅行,意义更加重大。

旅行的开端,导演镜头里的空气是清冷的,遥遥看去,画面被切成两块,几秒内,某种强烈的情绪由点连成线,再汇集成面,由静止到蔓延,流淌出眼眶,充满整个旅途,却又在被感知的一瞬间,被突如其来的海浪稀释了:万般难言说,化为忧郁,冷静的镜头语言之下,蓄势张力。

然后,车慢慢驶入那一片翻涌的记忆,在模糊中前进,最终消失不见。

一片蓝色中,少年的白衬衫被海风吹起,陌生的背影让人想起另外两个奔跑的孩子,好像又回到刺目的青草地。

追赶,解围,靠近的侧脸,那里有关于爱最接近现实的存在。

十年之前,黑人男孩儿固执的向与家相反的方向走去,可是现实告诉他,逃避并不是摆脱。

于是10年过去,当再次触碰到家的外缘,曾经的little驾车驶过清晨的愿景与黄昏的暧昧,终于发现,一条相反的路代表的,从不是另一个目的地,而是人生给予他阴差阳错的兜转与等待,让我们在推开新的一扇门之前,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敢,去赋予爱以自己宽容的新定义。

chef’s special, 一饮而尽的红酒,逼仄空间里的对视,开启的是真正的成长,爱人的温柔不再是一片斑斓梦境中飘渺的烟圈,而是那一片从来没有被遗忘的海滩,是海浪拍打岸沙,是可以袒露心声放下伪装的哽咽,是终于可以轻靠的肩膀。

影片的最后,站在海边的little扭过头,看向荧幕前每一张被蓝色映照得莹莹的脸庞。

时间从这里开始非线性的旅程,过去与未来,以最熟悉的姿态初开新的篇章。

梦中人拥你入怀,车牌上的nickname不再只是一个贞操般的悼念,而是生活的又一个起点。

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他的眼神坚定,却又缱绻着时间托付给成长的意义,在那一瞬间,人生终于找到了原谅与和解的出口。

而这一个瞬间也让太多人明白,为什么即使瑕疵存在,媒体仍愿意用真挚和热烈的赞美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偷师东方美学的诗意,导演在光影中给了所有人一个看似破碎时则完美的童话,它告诉每一个曾经或者正在试图摆脱惨痛回忆的观众,aching memory是能蜕变为温柔的,这与政治正确无关,与黑人议题无关。

那些挂着眼泪走出影院的男男女女,也又一次验证了:原来回归与被拯救的方式,全球,全人类,都通行。

 10 ) 关于成长和面对自我

断续看了快一天才看完,有的地方还反复看了下,总觉得是跳过去了可其实并没有…比如胡安莫名就已经死了…几个演员演的确实不错,但似乎特别打动我的地方并不多。

有一段特别美的,就是胡安教孩子游泳,镜头在水平面上,配着音乐起伏的波浪,让人想到自己爸爸教自己学游泳的样子。

剧情大概就是毒贩也有好人,胡安所行所为影响了男主一生,男主虽然长大变壮也去贩毒了,但面对唯一的好基友仍然保持害羞纯真的心。

男配在男一车里拿刷鞋似的刷子刷胡子,真是挺逗,难道他们都这么刷吗,车里还得备着…政治隐喻之类的我是一点都没兴趣想,所以对我来说它只是一个关于成长和面对自我的不错的故事。

《月光男孩》短评

混乱的成长中穿插了一段简单单纯的爱恋,片子的情感和主角一样收敛隐晦。如果观众同样有深柜经历,有个只会索要但不负责任的母亲,或者关心贫穷社区,可能会更有感触。

6分钟前
  • 查克同志
  • 推荐

这届颁奖季是怎么了?

9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很差

月下已无新鲜事,纯情毒枭俏厨师,难忘初吻那片海,海上Gay蓝潜入夜

1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较差

3.5 沙滩上的那一抓一抹。

1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本年度颁奖季最受关注和提名最多的电影之一,外媒几乎一致满分的超高评价。个人非常喜欢这样温吞内敛又极具内心张力的独立文艺片,剧情并不引人但韵味和意向极为细腻和深邃。欲言又止欲语还休点到为止留下空白,冷色调中有温暖的蓝色,就像月光并冷却渗透黑暗。非常喜欢配乐和摄影。最后的镜头绝妙!

14分钟前
  • Jonathan
  • 推荐

深度并没有,这才是最投机的电影,因为ZZ原因用黑人,同性,毒品,反正就是不拿奖不罢休,还搞什么暧昧的眼神戏,抽烟戏,加上各种复古老歌,学什么王家卫。场景间的剪辑是突然式的很不连贯。

17分钟前
  • 卡卡
  • 很差

简简单单的成长故事,但汹涌的情感就像月光下的海潮。跟肤色无关,跟性向无关,它只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就像一个人跳着“春光乍泄”里的探戈,跳着跳着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会变成我们想象不出的人,但都会记得初恋时的海潮和月光。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你只懂得你生活环境的事,对圈外几乎一无所知。《月光》里的人生是我根本不晓的,有几次差点看睡着,但立刻有一个情节或对话把我拉回来。影片沉重令人心碎,却又和我完全无关,直到最后,Chiron对凯文说:你是唯一和我亲近过的人。我的眼睛一下就湿了。人生的悲苦是一样的。

27分钟前
  • 五月
  • 力荐

2016最佳g影。从little到chiron再到black,是成长并找到情感认同的过程,三个部分像三节诗句,工整,板正不花哨,比如用流畅的正反打展示对话,对话则交待环境和情感演化,不拖泥带水。没那么好,但用政治正确“攻击”它有点过了。无字幕版mark,会再看遍字幕版。

29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同性恋小黑孩的成长故事。三段叙事割裂而跳跃。同性相关情节的叙事较为尴尬,几个桥段的缘起与表达都莫名隐晦。学侯孝贤王家卫还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相比小男孩,毒枭大叔的角色很棒,获最佳男配当之无愧。电影本身波澜不惊平淡无奇,应该是10年来最差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31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颜色好棒。竟然用到了鸽子之歌。咕咕咕咕噜,坎达瓦,啊呀呀呀呀呀。阿莫多瓦啊。

32分钟前
  • jiyun
  • 推荐

最后居然没搞你们还是人吗???

35分钟前
  • 推荐

每天健身锻炼,但是再见到你之后,说出一句“you're the only man that ever touched me”就耗尽了我所有的力气。颁奖季第一部五分电影,深沉内敛又回味无穷

37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有人说这部片子名不副实,倘若换成白人卡司肯定没有这么高的评价——这部片子的灵魂难道不就在黑人这个点上吗?在这部电影里,终于不再纠缠黑白苦大仇深的族裔问题,也不再有过于符号化的黑人形象,让我们只需去关注一个黑人男孩的生活,感受他的烦恼和痛苦,以及见证他的成长

42分钟前
  • Irin❤亲个蛋儿
  • 还行

同志片,用色狠,还《鸽子之歌》,为什么没人会联想到阿莫多瓦呢?另外,绕圈式运镜又是跟谁学的呢?

47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尤其最爱第三段,两位主演根本就是梁朝伟和张国荣在餐馆里说笑着,bgm"hello stranger "选的真是好。相比男主,男配一颦一笑太拿人了、

50分钟前
  • XMAN9125
  • 力荐

讲黑人男孩的成长,他的家庭,情窦初开,幼年和青少年时期遭遇对之后的影响,竟然就会被很多亚洲人扣上“政治正确”的帽子”(在我看来没有丝毫关系),或遭遇“黑人小清新”这样的蔑视性概括。少数族裔也太过习惯白人卡斯,并且觉得没有必要来这么一部全少数族裔卡斯影片。

51分钟前
  • shu
  • 推荐

终于看到了一部不一样的黑人电影,不哭诉,不煽动,简简单单聚焦一个个体的成长,他的烦恼和忧愁。影像风格,配乐基调,都突出一种情绪化的创作意图,同性+黑人在我看来这里跟政治正确无关,两者的关联与互补加强了影片的情绪,使得它清新的同时,带着一股子泥泞的悲伤。

54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过誉了,美国王家卫

56分钟前
  • 可爱猫猫头
  • 较差

我老感觉只要拍同性恋、黑人就可以离奥斯卡近一点……

60分钟前
  • 心道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