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名很好,Iron man,美国佬有钢铁侠(Iron man),我们也有铁人,我们就是要旗帜鲜明的和西方国家争夺舆论阵地。
而且我们这个铁人强在精神,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小罗伯特唐尼那是啥嘛,只不过靠一个高科技的乌龟壳逞能罢了,哲人有云,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二、为啥非得要在冬天开工?
为了突出东北的冷和条件艰苦么?
那不是说明我们的领导决策不科学?
盖以为其实领导是考虑到这个因素的,主要是为了磨练我们的同志的吃苦能力,玉不琢,不成器也。
三、为了展示铁人精神,频繁出现工伤和事故,这不是和安全生产工作过不去么?
四、刘思成这小伙子估计就二十来岁吧,从他们健身房里的福娃推论电影里的时间应该是2008年左右,他爸1960年的时候估计也是二十多岁,这么一推算岂不是他爸40岁左右才生了他?
山村民办教师的生活确实不容易啊。
五、黄渤和漂亮的女医生是两个的亮点,也是铁人炼成之路上最大的两个绊脚石,所以后来都被导演踢开了。
六、软弱的逃兵“小知识分子”和朴素的工人阶级代表王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来确实是知识越多越那个啥。
七、王铁人说,“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是什么,是家里的孝顺儿子,是下地干活的,不是在家享福的!
”很好!
八、相对来说,王铁人这个形象倒是比较丰满,突出他朴素的一面,多少有点“平民英雄”的味道。
而刘思成同学的转变就好像太突然了一点,就好像他也和我们一起在看电影,然后被这部电影给打动了,毅然决定做个优秀的接班人。
九、豆瓣网友说“感动完,就是无限的朝鲜式空虚”。
看来我们的宣传工作看来还是任重道远啊。
十、这么好的电影当然要拍续集了。
相信有了组织的支持,《铁人2》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一定可以超过《钢铁侠2》。
本片把焦点聚焦在了我国的石油工人身上,同时将上世纪五十年代和现在的钻取石油任务完美地穿插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两个年代下的石油工人们人生处境的差异与联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石油工人们怀揣着一颗富国强民的大理想,也坚信我国不是贫油的大国,用着最简陋的设备和匮乏的生活医疗设备开展着钻井工作,将青春挥洒在了东北的大油田上。
而现在的钻井工作条件与几十年前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各种条件都非常齐全和先进,但是不变的是那“铁人”的精神,是那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特质。
这种精神必将永远传承下去,被每一代祖国的石油工人们继承和发扬。
跟想象中不一样 不是个纯粹的人物传记电影 更复杂一些 老一辈全程鸡血呀 基本输出全靠吼 却异常真实可爱 冰天雪地里的蒸腾雾气特别美和梦幻 吴刚老师的“铁人”很有人情味 咧嘴一笑满口花牙特亲切 被人群抛起时脸上的表情真实得朴素 最喜欢送“小分子”走的那一场戏 脸上的情绪特别到位 感人 失望 愤怒 依然把身上所有的吃食给最器重的徒弟 很难过还是最终放他走了 很戳人 私以为其实到小刘送走父亲那里就可以结束了 再往后气倒有点儿泄下去了
他们造人,我们造神去年回家,听说有个电影要在家里的一个采油厂取景,我就惊讶了,家里那边还拍电影,一问,是《铁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庆人,就是那个生产石油的城市。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看这部主旋律电影。
今天老爸的大学同学说找我出来过端午节,一个活动就是看这部电影。
我没报什么期待,看海报发现编剧是刘恒,我松了口气。
比起《焦裕禄》,《孔繁森》什么的,电影还是有突破的,王进喜同志还算平易近人,尽管高尚得没有一点人性。
这个电影对我来说还是感到很亲切的。
我从小就能看到磕头机(就是那种黄色的抽油机)分部在家乡的各个地方,甚至我住的小区里边还有一个,我记得第一次去哈尔滨的时候,感到大为惊讶,我问我妈,这里怎么没有磕头机呢?
等我的大学同学来大庆的时候,他们问我,为什么大庆到处都是这种黄色的奇怪的装饰建筑呢?
我就在这个随处都是磕头机的城市长大,小时候在输油管道上一边走一边保持平衡,看着路边的油罐车,去老爸老妈的车间傻呵呵地去抱巨大的管钳,车间里到处都是钻头,我却把他们都当成导弹……从小学到高中,学校一直都在宣传大庆精神,我们的作文也充斥着"保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诸如此类的废话。
离家不远,就是铁人广场,中间一个高大的铁人塑像矗立着,双手叉腰,身上破旧的棉袄随风飘起,一脸壮志豪情,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身后,就是铁人纪念馆的新址,可以说是家乡唯一的旅游景点,作为GOV的形象工程,好像也有一两个亿……每当有朋友来家里玩,我就带着朋友去铁人纪念馆,铁人的跳进泥浆池搅拌水泥的录像,铁人的摩托车,铁人被砖头绊倒就睡着了的砖头,那些他用过的被子褥子,喝水的茶缸,就都沉浸在这个充满他豪言壮语的高大建筑里……我从不怀疑他们那时的精神,我爷爷我奶奶当年也是和铁人一样,从山西来到大庆,一辈子一家人祖孙三代石油人,爷爷的骨灰也留在了大庆。
当时的大庆,零下30度,由于地处平原,一刮风就是五六级,物资极度短缺,也没有什么供暖设备……听老爸的朋友说,这部电影里反应的艰苦是非常真实的,在那时,每个人都是铁人吧。
07年,当我去铁人博物馆的时候,我发现王进喜跳泥浆池的短片就像是被导演了一般,我突然感到铁人其实是被制造出来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被制造出来的,就像是现在包装一个偶像一般,但是我不怀疑他的精神,从不怀疑,我相信他也没有怀疑过,如果没有,那就不是一场悲剧。
大庆,一个差不多连续10年都是全国纳税第一的城市,早已不是电影中那么破败。
城市建设早已完善,人民的生活早就达到了小康,街上的好车越来越多,商店一打折人多得好像不要钱一样,而且入驻的品牌也越来越多,到处都是洗浴中心,到处都是大规格的饭店……石油使身处大庆石油系统的员工日子过得都挺幸福,大庆石油总公司的大楼矗立在空旷的原野上,显得与周边的一切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听说这个大楼的服务人员就有2000个多,我们可以看出GOV在解决人民就业问题的力度……大楼旁边的游泳池已经达到了专业体育赛事的标准,水池里的水居然可以直接引用。
时不时就有买断职员跑到大楼门前散步……作为一个东北的边缘城市,房子也被炒到了块5000多一平……我的同学要给他的领导送礼,居然打算送lv纪念版,也就还是个科级吧……我毕业那年,老爸用了一些关系让我回大庆工作,在大庆这种事非常普遍,不知道怎么的,我始终不想回去,结果现在的局面也很尴尬,我知道回家是这么样子,一份收入不错又极其稳定的工作,一个100多平的房子,一辆车,一个门当户对的媳妇……可是我还是放弃了,当年我怀揣着梦想,到底没有回家,如今我又迷惑该不该后悔……“我在单位一般都不怎么说话……去年单位聚餐,20个多喝了30瓶五粮液还有8箱啤酒……靠,我才来一年,我才不会像那群SB刚来就送礼……我要是混得还行,估计过几年也能混个科级,那时候油水就多了……前几天认识了一个姑娘,是XXX的女儿……”那时我毕业半年,跟一个回大庆工作的哥们喝酒,我们不算熟,他反反复复地说这些话,也不知道这兄弟现在怎么样了。
如今再看铁人,我真没有感叹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之类的,我只是觉得早知这么,当初为什么要造铁人一样的神,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不在神下这么卑劣地活着,而是创造出完善的制度。
有一次,一个哥们给我打电话:你说我有了钱或者当了领导会不会幸福一些……我差点说,人就不是幸福的……
这电影我是真想喷,首先为什么是王进喜火急火燎来这东北,结果设备没来,害工人被冻,他直接开始骂这些人没有奋斗精神,我没绷住,我套用李佳琦说的:挨冻而已嘛,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有点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自己被冻了,有没有认真工作,思想有没有进步?
在这评价别人,自己是一句不说。
其次,尼玛那主角在那说啥?
我只要不想说,那就没有人能逼我开口。
有毛病?
自己不去合群在这怪这怪那的,别人都在吃饭就你在那干活,你在这说你被孤立了,这不他活该吗。
还思考什么工作的意义,你特么全家都吃不起饭的时候你看你看不看的上你的工作。
第三,王进喜助人受伤了,我承认确实,但大家伙们都叫他来休息,硬是要来,你换到任何一个小说里,但凡要是惹到了什么麻烦,你看下他人设崩的多快,还什么你就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认了吧。
说什么你连身体都没有怎么去养活一家老小,你是在歧视?
第四,干活拉设备那段,绳子断了你不去当心人,你去骂人没用,就这点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烂的一塌糊涂,真搞不懂这人设能写这么离谱。
我干了烂事骂你们没吃苦精神,出了事故先说人,先保护机器。
第五:我承认它的思想是好点,但是人物塑造震动不讨喜,这个主角的设定就像以前的我,认真努力,以为只要自己够努力就可以成功,但是呢?
被骂傻子,也确实,从垃圾桶捡起吃,说好听点叫珍惜粮食,说有趣点,要不你去试试?
我主要喷的是前半场的人物塑造,后面的精神写的很好
一、今天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进入集体观影的行列,早已过了需要写观后感的时代,却发现自己还真的有些许的观后感,刘恒让那一句认命和那半个馒头把主旋律变得没那么主旋律了,而西北的大沙漠和东北的冰天雪地也让把年假献给它们的我有相逢并且曾相识的兴味。
二、很多年前集体看的《妈妈再爱我一次》《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等等对当时的我都是催泪剂,没曾想今天看《铁人》也还是会流泪。
三、在大昭寺听过一个导游说:如果人能拿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初恋的激情来做事情,那就没有什么事儿是做不成的。
——当时自问了一下自己的信仰是什么,结果茫然。
今天看刘思成沙漠综合症的挣扎和刘文瑞的背叛与逃离,对比着看铁人单纯朴素的执著与坚持,思索自己的挣扎和叛逃也羡慕那纯粹干净的信念。
缺点一:得配合《国家记忆 铁人王进喜》纪录片看。
缺点二:后半段过于真实,以前没了解过的我还得缓缓。
缺点三:刘烨在剧中的作用与《北平无战事》中一样。
再这样下去,他就得背着“不是主角的主线人物”的烙印了。
这样的讲故事风格不能吸引人了。
优点一:往事黑白纪录片风格,全是满满的情怀。
一九六零年松嫩平原的冬天,只有黑白胶片才能不突兀吧。
优点二:“达康书记”差点看不出来。
饰演的王进喜真实,亲切,让人感觉想投身影片前半段的热火朝天的大会战中了。
优点三:直面困难时期的困难,铁人也是人,普通人更是人。
平淡的表述让我沉下来思考。
每一个有志气的党员和工业党都该来看看。
刘烨扣一颗星,现代剧情扣一颗星。
推荐和《国家记忆》一起看。
最后的高潮戏,选择的沙漠舍己救人,不是“沙漠综合症”的典型事件,很难跟铁人的事迹相比。
倒是感情方面可以再挖掘。
比如谈了n个都吹。
这才是那个环境的典型事件,也是奉献与牺牲。
应该可以挖掘出感动观众的东西来。
遗憾
影片原名叫《铁人》,为了区别于好莱坞的同名大片和日本cute动画片,我擅自补充进了“王进喜”的名字。
在观看前我百度了王进喜的事迹,然而当黑白影像把我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文字描述的场景一幕幕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那种冲击和震撼是如此的揪心和剧烈。
艰苦的条件、落后的设备、匮乏的物资足以消磨一个人乃至一整队人的意志,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要上脱了裤子也要上!
”、“我……王进喜!
代表我的井队发个誓……为了让国家永远不贫血,我们自己的血已经烧热了,已经给备下了!
为了让这个家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
”“同志们……都把胳膊举起来,拧成一股劲儿,把落后的穷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让瞧不起我们的人欺负我们的人……统统见鬼去吧!
”句句话糙理不糙的坚定信念由始至终带领着油田工人为着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奉献着自己的血汗。
石油汉子!
一声吼啊!
地球也要!
抖三抖啊!
石油汉子!
脾气大呀!
老天捣蛋!
咱不怕呀!
”气吞山河的劳动号子响彻云霄,久久回荡在大庆油田的上空。
如果整个影片就这样单纯的发展下去,我想我的泪水肯定会在铁人去世的那一刻喷薄而出,然而导演将镜头转到了现代,黄色的沙漠和身着黄色制服的石油工人刘思成,一个承载着父亲殷切希望的儿子、一个顶着铁人战友后辈荣誉的业务标兵、一个认真拼搏帮忙干活儿却被同事取笑的“傻子”。
他寂寞并彷徨,孤独并纠结,能支撑他的只有关于王铁人的收藏品。
当父亲当年是逃离不是病退的事实被旁人掀开,刘思成沉默不语;当相处多年的好友嘲讽他和父亲一样的沽名钓誉,刘思成终于恼羞成怒……一边是冰天雪地皑皑白雪,王进喜苍凉坚毅的秦腔勾起1205队思乡的魂儿,一边是杳无人烟漫漫黄沙,刘思成专注的擦拭铁人雕像窗外一群小伙儿正奔跑在篮球场上……故事在黑白的激情和色彩的静谧中交替上演,铁人精神也在不同的时代里传承呼应。
我以为我有那么点明白导演的心思。
他不是不能拍一部完完全全描写王进喜的影片,可是感动过后震撼之后,我们能回味多久又能学习多久呢?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如今或许还能看见,但豪情壮志的万丈雄心恐怕不复存在,我们说也许会有其他的表现方式来证明我们的信仰,比如汶川,我们多么的团结、多么的热情、80后的表现让社会刮目相看。
我不否认,但代价太过沉重。
我只单纯的希望:往后再有这样的作品,一间能容纳200人的影院里,上座率超过今天。
《铁人》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
《铁人》是一部我先后观看了两次的主旋律电影。
是王进喜的真实吸引了我,是王进喜们在那严冬中迸发的火一般激情深深感染了我。
而最终令我想说几句的却是关于“小知识分子”——刘文瑞的愧疚心理。
1959年9月6日,在东北松辽盆地中发现工业性油流。
这是中国石油地质工作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而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这块油田便因此得名“大庆”。
始于1959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全国人民缺衣少食,1960年苏联赫鲁晓夫集团又突然背信弃义,撤退专家,撕毁协定、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更是雪上加霜。
工业的缺氧,农业的灾害,令我国国家经济陷入了极端困境。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如果说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一代地质学家驱散了笼罩在中国上空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贫油论”,那么,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石油工人是真正挺起中国人宽广脊梁的时代铁人。
我知道在大众的目光中,在世俗的人情里,刘文瑞是个背叛石油战线的逃兵,是个吃不了苦,忍熬不过寒冷和饥饿的懦弱小男人。
他的行为朝小了说是必须受到谴责、指责和孤立敌视,朝大了说就是小知识分子革命不彻底的软弱劣根性。
然而,我要为刘文瑞鸣不平,且无关乎温情的理解和和稀泥式的宽容,更不是你们所谓的开脱。
因为只有有罪的人才用得着开脱,而刘文瑞没有罪。
他的身体离开了油田,这是一个事实,无需再争辩。
而他的心他的灵魂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油田,这和真正意义上的逃兵是决然不同的。
他的身体被饥饿和严寒击倒了,熬不住了,他离开了石油战线。
他并没有从此心安理得地乐逍遥。
换一个人也许自夸自己的“英明”,得意地表白自己真庆幸,终于逃离了那个鬼地方。
然而他背着一生都难还的心债度过后面的大半人生,因为愧疚,他引导培养出了献身祖国石油钻探事业的新一代接班人,因为愧疚,他拖着一身疾患的暮年之躯仍在为深山里的基础教育默默耕耘。
刘文瑞的愧疚恰恰是其一门心思在油田的单纯,而决不意味着某种罪责的救赎。
他战斗过,出过力,流过汗,只不过他只是一名战士,一名成不了将军的战士。
说实话,起初,我对影片对于新时代石油工人王思成的那种所谓的“沙漠综合症”的描述很不以为然,觉得过于矫情。
与同样战斗在石油一线的父辈们相比,无论是生存还是生产条件都早已是天上人间,他有什么理由可“忧郁”的。
然而后来我终于明白,造成刘思成的忧郁和难解心结的既非时人的嘲弄,亦非寂寞无语的茫茫大沙漠,而是父亲刘文瑞几十年的愧疚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重压。
这样一个镜头出现了多次:漫天大雪中,一棵孤单的小树上一只空空的鸟窝。
鸟儿飞走了,是因为寒冷和饥饿。
鸟儿的心始终在留自己的窝里,那个窝是鸟儿们一口唾液一口泥土一根树枝慢慢垒成的,它寄托着鸟儿所有的深情,它才是鸟儿们精神的家园。
202104 #CCTV6 现代和过去对照的结构。想得太多,现代的故事根本不足以与当年铁人的时代对仗起来,轻飘飘地居然落到找人的环节上。刘烨拖后腿,吴刚也拽不动。
极度反感精神压迫,不仅逼着唱歌,还要逼着看片。我相信那个年代朴实的劳动人民有着如此热血的奉献信仰,但若让他们知道如今中国的样子,他们的信仰会动摇吗?唯有自由的意志能得以永生!
刘文瑞的离开,是“叛徒”;赵一林的离开,是合同到期。离开途中,大雪中铁人发疯地寻找刘文瑞,大漠里刘思成发疯地寻找赵一林,都是又爱又恨。黑白彩色,一冷一热,互相穿插,颇有平行时空之感。人物情感很饱满,有泪点。【Berger和社长啊呀(つд⊂)】
5月18日 与宝山
主旋律影片中,让我忍不住要赞的片子!
还有王进喜那样党的干部吗?可以把标准再降一些。
中石油入职培训第一天组织观看。。纪念一下!
不要现代的就好了☺️☺️☺️
比南京!好看多了。再鄙视一下陆川。
中石油招工宣传利器
黑白部分拍得挺毒的,特别是开头,啧啧,邪恶红色帝国的德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用过去与现在的穿插再一次弘扬了铁人精神,就是这画质,不太符合CCTV6的风格呀🤔,以前5、60年代的外国片也很清晰的。
通过一个当代人物,连接一个历史人物,导演否认是传记片,新时期的铁人—尹力访谈,电影艺术,2009第四期
刘烨很适合演傻柱
不太能理解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吴刚当年是不是靠这个还拿了啥奖,打败了张涵予
比较失败的电影,刘烨和黄渤的那几段去掉也许会好点。两星给吴刚的演技和吴刚的那段讲话,其余的,都他妈的扔太平洋里去吧!
good~
我总算想到什么电影能评最低分了,按着你的头让你看的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