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问了一个问题:“导演究竟想说些什么?
”我和我爸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人性呗。
人性这个非常庞大的概念是中外导演们最喜欢反躬和叩问的母题之一。
拍的人一多,如何从不同的切入角度做出新东西就成了一个大学问。
应该来说,导演在创新性上并没有非常超群的表现——废土世界中人性秩序崩坍的设定不如《疯狂的麦克斯》系列诡谲宏大,人性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并非首创,借助公路片外壳的表现载体也显然是取法自前人手笔。
不过,这样的局限性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质量过硬的电影。
在我看来,个中原因正在于这部作品对于“人性”的描摹相当细致入微,触及了多层面、多维度的探讨,这是许多同类型电影无法企及的。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故事发生在人类文明几乎毁灭的“后末日”世界。
连同钢筋水泥森林一同灰飞烟灭的是人性中的道德伦理。
资源的极度匮乏让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倒退回了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生存的需求仿佛一声尖锐的口哨,标志着“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卷土重来。
没有道德和法律的世界里,溃退的人性让位于弱肉强食的野兽丛林法则,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便遭到了挑战。
主人公芬奇正是目睹了太多兽性蔓延的互相残杀,才养成了一种根除信任的反馈机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场比物质材料丧失更加可怖的悲剧。
往小了说,观众不难发现导演在电影里分别阐述了三对能够体现“人性”主题的对子:第一对是“人与动物”。
在主流西方的话语环境里,动物(尤其是宠物)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他物”,而是一种可以反映人性之美的有灵之体——人们把符合自身道德标准的优秀品质投射到动物的身上,而这部分被“寄存”的珍贵人性被动物本身因智识有限而呈现出来的“纯洁”放大,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火种”式的意象。
在这部电影里,小狗就成为了芬奇的最后希望寄托。
在它可爱的眼神里,仿佛还倒映着整个人类文明对美好的全部记忆。
第二对是“人与机器”。
在电影里,芬奇制造了一个通晓人性且可以自己进化智能的机器人来在自己死后继续保护、陪伴、照顾爱犬。
我并不赞同这部电影在这个对子里展现出来的是“人性之美”。
相反,我视之为人性自利的根源性表现。
我说它“通晓人性”而不是“拥有人性”是因为芬奇在本质上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有智能的工具,而非一个全面拥有自我价值的个体。
这样说来,杰夫和Siri、阿尔法狗、扫地机器人等现实可见的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在外部表现上更加智能了而已。
它们之所以被制造出来,是因为制造者需要它们作为一种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可悲的是,它们本身并不能成为目的。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里就指出,人的智性应当得到尊重,关键就在于人应被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只要这些机器人仍然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工具或手段,它们就只能是被人类意志所凌驾的服务仆役。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当濒死的芬奇发觉自己的造物杰夫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中愈发靠近一个完满的人格时,他是否想过自己创造的四条原则其实是一个捆缚性质的悖论?
第三对是“机器与动物”。
从两对的底层逻辑中,我们不难发现电影里的机器与动物其实都是人性的外化。
不能违逆人类指令的机器物件和承载人类主观情感的动物顺理成章地和谐共处,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人性”在不同表现形式间的共振。
芬奇是这个人性崩坏的大环境里为数不多的“拥有人性者”,但他的精神和肉体也在时刻遭受飞沙走石的侵蚀,他创造出杰夫来替自己照顾爱犬,实际上是一个移植和保存自身尚未磨灭之人性的过程。
最后,他的肉体彻底死去,而他所珍视的那一抹难能可贵的人性光辉被杰夫全盘继承,并因为杰夫的物理构造而再难受损。
他是一个有大爱的“好人”,也是一个会怯懦、会犯错、会自私的普通人,这是主人公相当动人的真实之处。
导演究竟想说些什么?
人性呗。
当Finch抚摸着狗狗死去,他将所有关于善的念想留给了一部机器和一条狗,他说“你们玩吧”。
当机器比Finch的同类更值得托付,电影的整体基调里就有了一抹摆脱不了的灰色。
但Finch对人类的看法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拒绝、惧怕、唾弃人,另一方面他却要Jeff花时间搞懂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构成了本片的张力。
Finch的价值立足点有点类似于二战之后的某种反思思潮:作为一个物种,人类是有罪的,单个人作为它的成员都因此而蒙羞;但Finch这个个体,除了蒙羞以及有罪,他还试着接近可以为人类进行辩护的东西——他独自承受人类的苦难和希望。
在Finch死后,电影里没再出现过任何一个活人,这意味着当Finch的奋斗结束,人类整体的悲剧已经不再能够超过Finch这个个体所承担的悲剧。
Finch个人的末日早已注定,他因风暴而不得不展开旅程,但如果计算Finch生命所剩的天数,就会发现时间少得可怜,这是一趟名副其实的Death Marching,只是Finch带上了他最后希望——Jeff。
因此,如果想要在感动和感叹之余更深地理解本片,就需要明了:到底Jeff的“成长”的内涵是什么?
Jeff首先必须是一个“好”机器人,只是它还需谨守“Rule 4”,这是一条看起来是专为狗狗而设的规则,但如果把它放入上下文以及全片的背景中来理解,就会发觉它隐含着Finch对世界的悲观:在他身故之后,狗将要与之相依为命的对象,不再是人类。
由此电影旋即展开了围绕Rule 4的困难,而其中最难以克服、也一再被Jeff提到的是:狗狗并不喜欢自己,并且原因在于它还没能懂得并获得“信任”。
此处若以某种评价人工智能的眼光来看,以“信任”对一部机器进行图灵测试的金规则也是颇有道理的,而另一部揭示了信任的反面——欺骗——的《机械姬 Ex Machina》几乎可以作为本片的暗黑姊妹篇:机器会撒谎意味它提供的信息有了真正的属于它自己的目的——为了掩盖真正的动机。
一想到机器有了自己不愿被人类知晓的动机,名副其实的“不可告人”,觉得毛骨悚然。
那么信任呢?
有意思的是,《Finch》这部电影似乎在说,信任与欺骗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切信息全然公开,所谓“没有秘密”就会带来信任。
为了说明这点,以下将结合电影来做一些说明。
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a,Finch讲的那个关于信任的故事;b,Jeff研究狗狗的语言;对于a,Finch其实讲了个完全没办法让Jeff这个机器脑袋明白的故事,Jeff在听完故事之后忍不住提问:老大,你说的故事恰恰说明了你不信任你的团队啊,你怎么说是信任呢?
对于b,Finch告诉Jeff这么做事徒劳的,“不存在狗语这种东西”,只是“它还不信任你”而已。
a+b,这对于Jeff来说就有了根本的挑战性,说它具有根本,那是因为a、b两条其实意味着:明白信任就要能适应矛盾、理解不一致信息,能在在非分析、非语言、非(线性)逻辑之外获得另一种理解,换言之:成为人,或者说拥有人类的心灵,因为“我们人类就是充满矛盾”。
机器人能行吗?
不能。
但在Finch来看,能。
为什么?
因为Finch那个关于信任的故事最初是关于他自己的,他提到了一个把整个团队困住了的难题,他说这个问题有它的特殊性质——“不是团队所认为的硬件的问题”。
注意“不是硬件问题”。
因为机器人按照它的逻辑电路的设计——“硬件原因”——来看,是不能学会“信任”的,但Finch能解决这种问题,如何解决虽然没说,却特别提到他是独自一人解决的。
严格按照Finch所说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人类的集体有一种倾向,他们最终会将难题都指向“硬件”问题——指向物质、外部;其实面对难题,唯有独自面对,它的性质才能转变,变成是内部的、心灵的、属灵的。
到这里为止,Tom Hanks本人的一贯命题已然出现:属灵的尘世遗民如何获得在世安顿,且听他在电影中一开始的哼唱:
因此,《Finch》的全部谜底就在这里:对凡人灵魂的拯救,对高于凡人的东西的礼赞。
我想起在《阿甘正传》中片头飘落、又在片尾处高飞的羽毛,多年以来,如出一辙,令人感佩。
好了,现在的问题就剩下Jeff到底能不能做到了。
继续看到:c,Jeff是个超级好的模仿者,一个excellent prentice。
d,Finch死了。
关于c,Jeff的表现可以让任何一个带过孩子的父母都会由衷地感叹:孺子可教也!
怎么不是呢?
任何教育总是不断地矫枉过正。
比如,要孩子学会诚实,我们其实不可能一开始就告诉孩子说“你有时候得撒谎,有时候要诚实”,那孩子就乱套。
我们其实总是先告诉孩子:诚实是绝对的、是好的;然后,再慢慢地让他看到谎言在生活中各种场合的“合理乃至优质的存在”。
孩子若是能整合得好,他就“成熟”了。
Jeff正是这样的存在,他的机器脑袋很神奇,一方面,他能100%地理解和执行所获得的第一条命令,另一方面,他又能整合接下来获得的与第一条命令有矛盾的指令,关键他还似乎了解如何“视情况而定”。
这当然是让现在做AI的工程师们掉下巴的事,但在电影中一切又很合理,毕竟归根到底,Finch对Jeff的命题是这条:看着我,学着点。
连Finch一边开车一边咳嗽都模仿的家伙关于d,d很感人。
但在此处的分析语境中,它是对“看着我,学着点”指令的终结,否则只要Finch还在,Jeff就会执行“看着我,学着点”,现在Finch没有了,Jeff就迷茫了,但惊人的一跃突然就发生了,它的萌生的一句自问,让它成为了他。
“惊人的一跃”说出了信任发生的条件,它不是撒谎的反面条件:人不是通过排除一切问题、获取一切信息来信任他人的,任何基于过往经验、能力胜任度、方法有效性的判断都不会带来“信任”,当信任真的发生,人需要危险的一跃,对未知敞开自己,正如Finch说的,我们是在完全没法预料的场合里,通过自己的行动才真正认识自己。
所以,信任的发生需要理由,但与其说理由,从本片来看,不如说更需要契机、体验。
Tom Hanks的观点,最终趋向于某种道家式的玄妙,这在西方非此即彼的思维中真可算是人中翘楚,而这也许正是Hanks本身所参透的真谛。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Finch给Jeff输入的资料,除了电影已经明白展示出来的“世界之书”、“狗狗美容大全”、“旅行车指南”……还有一本一晃而过的“自我防卫技巧”。
这本书的存在,意味着Finch对Jeff的初始期待和设定只是某种保守的目标,最多只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式的保卫者,但是后来他大概意识到那是远远不够的:要成为狗狗的照顾者,Jeff不仅仅需要首创性(initiation),还需要真正具备人类的心灵——简而言之:在矛盾之中体会善。
最终,Finch的死引发了这个目标的实现。
当他让开,狗就把球交到了Jeff手中,Jeff最终在非语言、非线性分析的、由死亡这一标志着人类生命中的终极矛盾的顶点处,在那个场景下,获得了狗狗交给的网球。
Jeff,这个与众不同的机器人,同时也接过了Finch抛过来的无形的球,相信、盼望与爱,但基调是悲悯。
Finch留在世上的最后的话,其实是这么一句:“不,不”,这是他对狗狗说的,意思是“你下来,你跟Jeff玩,去玩……”,但他其实也是对Jeff说,意思是:“它是你的狗了,我放心你照顾它了”。
……
我思忖着,这世上,说到底还是有某些独自进行着、善的人,他们发下致广致大的愿,然后奋勇地精进。
在不同的时空里,人类这种就算被毁灭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物种,由这些人一路支撑着。
这个片最大特点就是看了和没看一样,当然我是因为看见豆瓣高分满怀热情观影所以没有中途睡着。
但是即使中途睡着我也觉得不会影响看剧情(如果有的话)。
故事情节我感觉写个3-5段话就能写完,高考作文如果是写科幻电影剧本大纲的话我感觉用这个片上能拍上下集。
剧情比较弱的情况下基本上就看演员演技和导演对科幻的理解,是不是有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我并不是说汉克斯演技不好啊,相反他演技很好。
问题是电影只有他一个人,你如果坐着看一个人絮叨俩小时怎么也会烦。
外加一个比较弱智的机器人是不是更烦?
这是人类本性造成的,并不是汉克斯不好。
另外值得点评的是电影里的唯一的一只狗也不太灵性。
除了嚎,捡球,就是嚎。
那么就是最重头的,导演对末日科幻的理解,是不是逻辑自洽,是不是有创意,是不是能吸引观众 我想这块导演可能太大意了,或者太托大了,或者并没有专心设计。
总之里面实际上没有太科幻的内容。
2个小时的独角戏,关键点比如末日的原因等等都是寥寥几语带过,内容也没任何特殊的地方(反正就是告诉你地球毁了,还有一个都是人类自己作的)。
自主意识的机器人机器狗都是高度工业文明的产物(尤其这种几天不用充电还能卖苦力的机器人我觉得特别厉害)。
老哥还弄了个专门扫描纸质书的仪器来给机器人灌故事,请问导演你知道世界上有个叫电子书的东西麽?
最不太理解的是,老哥最开始的地方,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所以老哥开启了末日模式可以理解。
但是最后幸存者(不能说剩下的人了)跑到了xxx大桥(不透露剧情不说名字了),都花开四季了,还四处无人,是不是有点讲不过去了?
合着大家都喜欢躲大楼里玩躲猫猫不愿意跑外头过正经日子?
所以你看,虽然他剧情很弱,但是还有硬伤。
这就有点不太能说的过去。
只能说明一点:欧美的导演们已经不知道再怎么拍科幻片了。
沙丘拍的再气势磅礴也就是人海战术砍大刀的水平。
当然能坚持看两个小时不睡觉已经很厉害了,为自己点个赞!
本想给两分的想想老哥拍的挺不容易给3分了。
这个片,拍的是真累!
想了想,再补充几点1、老哥造机器人的原因是为了老哥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想给狗子找个保姆结论:老哥如果把造机器人的精力稍微回收一下,往南找找,就会发现地球上已经存在了适宜生存的地方,狗子没人照顾也能活。
造机器人必要性其实没那么大2、老哥之前待的地方,看地图基本上全清空了。
然后老哥守个风电塔电力有了好说,可是老哥开的这个重型卡车可是油耗子。
那玩意没一个固定加油站可供不起。
时间看老哥这种情况也不短了,所以油从哪来?
然后老哥守在风电塔的原因除了有电还有要造机器人。
不过个人说,有这样相对恒定的电力供应,大概水也还可以,干嘛不种点东西呢?
嗯学理科就是这样不好,达不到导演想要的文学性
听朋友推荐的时候还以为又会探讨什么定义智能之类的话题,但是看完全片发现其实重点并不在此,还是在讲人文。
机器人感觉就是个功能性的角色,最主要因为它很多重要设定都没讲,情节需要有它就有了,主角和它的互动也更多地在体现主角对往日的怀念、最后愿望的追逐、烦躁与自责等等情绪,次之才是机器人智能成长的过程(它学习开车的方式也很不机器而是像人)。
它声音从滑稽到少年音的变化也很像大力士小朋友慢慢长大哈哈哈哈哈(此处突然想起肌肉哪吒)。
全片最让我共情也是我觉得最明显的主题是珍惜当下,环境、亲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等等。
最后主角死在路上机器人替他达到,感觉是一种传承,我还以为会是人类的挽歌的时候又说可能还会有别的幸存者,看来导演还是想传达曙光希望哈哈哈。
感觉全片确实一贯如此,从一开始的配乐就比较欢快,中途险恶但也有机器人贡献各种奇怪的笑点,整体有一种严酷冷峻的事实下乐观积极的态度,就像Jeff最后说的,“还有没有其他人不知道,但只要去看看”(大意如此),只要立刻去行动,一切都还来得及改变~总的来说很不错,意外看哭了还糊在我的睡眠面膜上[捂脸]。
不得不说,这么长的电影,一个演员担起了重任,(当然还有个机器人组成相声搭档),演技一直在线,一个背影,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让人立马进入到电影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情境之中。
可是呢,只要一开始思考周遭的一切,疑问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将出彩的人机组合表演给淹没。
举几个自己感觉明显的例子吧:1、主角开着车,在车里晒着太阳,说明当时的科技已经开发出了隔绝紫外线的玻璃(看玻璃上有特殊的纹路,应该有独特作用),那么说明只要造一个用特殊玻璃覆盖的建筑就可以开始基础的农业种植。
当然,为了防备飓风等恶劣天气,应该造一个可以开合的顶部,细节不赘述。
主角在如此环境下依旧可以生存这么久,环境还没恶化到人类拼命努力也还会灭亡的程度,这里却看不到任何人类的努力,感觉是将人类弱智化,换成一群大猩猩还比较可信2、像主角这样一个人,也能搞出一个这么厉害的机器人,那人类科技应该已经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智能机械化,也就是说使用机器人从事各种人类在恶劣环境下无法进行的活动,而人类只需要生活在建筑物和建筑物的阴影底下,那就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不需要到影片中如此废土的地步。
时间已经过了15年(我没记错的话),城市里依旧有很多建筑物存留,自然的破坏力并没有达到能扼杀一切基础的生产,影片中所有人却被设定为苟延残喘到只能互相掠夺,有点为了末世而强行末世的感觉3、在美国中部寸草不生人食人,到了西部就忽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了,影片里没有解释,让人比较费解。
或许这就是本电影的设定。
但是那里环境这么好却还是荒芜人烟,而当地紫外线强度适宜,眼前至少应该是大片农田的农村生活场景才对(假设一切生产活动才刚刚重新建立),电影中的场景则是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废了多年长满各种其他植物的城市,明显的不合理本片的一切都显得很美,主角每天去外面搜索资源回来养狗做机器人,但只要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主角的结局是注定落寞的,在完全不进行任何生产活动,只靠捡人类残存下来的工业品过生活,饿死病死的悲惨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不只是主角,还有主角周围环境里的人,嗯,当然,还有那条主角最爱的狗狗,这才是隐藏在美丽画面底下的残酷的现实。
一想到这些,那些美丽和温暖就如同梦和泡影一般不再那么美丽,反而像哄小孩入睡的童话,像无味的鸡汤,总是浮在空中,没有能落地的踏实的感觉,也就没法真正走进心里,产生共鸣。
很棒。
在一个由人、狗、机器人组成的家庭中,成员之间如家人般相处,三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三种互不相通、难以揣摩的情感,人与狗之间比较常见,科幻电影看多了人与机器人之间也不难理解,而机器人与狗之间就是个全新的领域,也不是全靠想象,本片借助了人来打通这第三类情感。
但作为桥梁的人仅仅存在了很短的时间。
故事背景是世界末日,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汤姆汉克斯设计制造了一个机器人并训练它,以便其爱犬能在其死后仍被很好地照顾。
这电影让我相信末日根本就不存在。
无论到什么时候,只要有爱,世界就能迎来新起点,只要有家人陪伴,就不必对死亡抱有恐惧。
唯一的缺憾是机器人和狗之间无法繁衍后代。
所以这个电影的结尾仍是比较绝望的。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有流泪的冲动了...这个拥抱将成为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银幕时刻之一,芬奇行将死亡的绝望和令人怜爱的可怜杰夫。
故事不落俗套不陈旧,依然还是那些人生的道理,但是与时俱进非常的舒服精彩的故事,吸引人的观感一样都不落下。
他们怎么就有这么好的演员,怎么就有这么好的电影,怎么就有这么好的故事?
杰夫创造出瓦力之外又一个非常惹人怜爱的机器人银幕形象,所有创作者都应该问自己:你的人物有杰夫那么惹人喜爱吗?
汤姆汉克斯是一个非常非常珍惜羽毛的演员,有一部算一部都是精品,也给所有演员做了一个好榜样。
“你已经可以跟我说出金门大桥上有多少颗铆钉,用了多长的绳索,桥有多高,但是只有当你站在上面,看到它的美,听到悬索在风中歌唱,这是一种体验...一种人类的体验,不只是想象,而是生活。
”笔记:在人类的道德和规则崩塌之后,芬奇在一个机器人身上延续人性的率真和生机勃勃。
世界毁灭了,人性却得以重生。
流媒体时代电影也越来越故事片化,导演存在感越来越弱,故事的大数据感越来越强,优点是故事片回归到了“讲好一个故事”这件事本身。
末日是人类咎由自取的惩罚,荒原是生命凋零枯萎的冷床,辐射灼伤皮肤,恶意剜毁善心,灾难下人性受到考验,独处中孤独得到养料,造一个机器人守护小狗,撑一把太阳伞安度余生,未曾到达的旧金山成为最后的夙愿,风景正好的大桥上画下我们的剪影,若你问我还有什么心愿,小狗是我活着的余念。
汤姆汉克斯的演技炉火纯青,足以支撑起这部以他为绝对主角的末世逃生戏,与机器人杰夫、小狗的情谊大于人类,他对人类没有信任,于是将其转托在机器人与小狗身上。
也许他本身有复杂的故事,但一切都在末日的背景下冲淡了。
不过这一部分确实太高,人狗人机情确实感动,契合爱、死亡、机器人的主题,但烘托上比较冷静克制,非属强情感电影,看完感觉淡淡的。
芬奇 (2021)8.42021 / 美国 / 剧情 科幻 / 米格尔·萨普什尼克 / 汤姆·汉克斯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
末日公路科幻煽情片。
最简单的设定,一人一车一狗俩机器人(一个中途损坏了),但是却在相处中迸发出人性中善念、信任、共容的光芒,让人观之异常温暖。
芬奇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悟一点点引导杰夫成为这趟旅程最合适的继承者,杰夫就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孩子,虽然看不清他的面目,但是他的喜怒哀乐都在他滑稽的行动中,敢作敢为的性格里充分表现了出来,虽然有时冒冒失失让芬奇很不开心,但是他得勇敢也让大家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最后他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接替者,狗狗的认同(把球交给杰夫)就是最好的表达。
梦想实现了,但是故事还得继续,那就让杰夫继续书写吧……芬奇在他生活的地方,成天带着一个机器人出去收罗有用的东西,等到了晚上,他就逗逗狗、看看书、吃吃东西,然后就是睡觉。
他正在全力制作一个机器人,正在调试他。
在一个晚上,他终于完成了这个机器人的调试,可以和机器人开始交流并对话了。
这天,突然停电了。
芬奇到他住的地方的顶部去检查,发现一个极端的风暴要来了,通过天气测算,这个风暴要持续40天,如果不离开,只能在这里等死。
于是他尽快训练刚刚研制成功,装上手脚的机器人走路,经过反复练习,机器人学会了,于是他们立刻启程,前往芬奇认为比较安全的旧金山。
先是在不远处,对一家电影院进行搜寻时遇到了龙卷风,在机器人的帮助下,车子被固定死了,没有被风卷走。
紧接着,到了一家饭店,芬奇让机器人在车上等待,自己到饭店搜索,但是机器人好奇,竟然开起了车子,结果车子撞到了车子。
芬奇不能出现在阳光里,就让机器人把防护服给他,好上车开车,但是机器人还是开车,又撞到了东西。
不过芬奇还是原谅了机器人,不但给他取了名字,还教他开车,很快杰夫(机器人)就学会了开车。
芬奇的病越来越重,他几乎病的卧床不起。
为了不让芬奇烦神,杰夫带着另一个机器人一起去探索一家医院,想为芬奇找药。
芬奇醒过来,他们已经出去了,他急忙穿戴好,冲出去救他们。
结果一起出去的机器人损坏了,杰夫虽然找到了药和食物,但是芬奇还是拉着他赶快上车。
杰夫一开始不明白,但是芬奇告诉了他人性的黑暗面,为了不受饥饿,很多人都变成了疯子,把芬奇变成了懦夫,因为他没有去保护一对母女,只是救了她们的一条狗,所以他一定要对狗好。
这次意外的搜索,让他们被人跟踪了,好不容易才躲过了他们的追踪,但是车子的防护罩被损坏了,车子没有防护,大家就不能安全的去往旧金山。
但是奇迹出现了,一场大雨后,辐射变小了,他们甚至看到了好久不见的蝴蝶和漫山遍野的花朵,大家又可以沐浴阳光,自由的呼吸。
芬奇换上了白色的西装,撑起了太阳伞,大家一起望着阳光,惬意地喝起酒。
杰夫说快到旧金山了,梦想就在眼前,可是芬奇告诉他,他快死了,根本不可能看到旧金山的大桥。
并将训练小狗的方式教给他。
但是小狗每次还是回到芬奇身边,说明还没有完全接纳他。
最后芬奇死去了,杰夫烧了芬奇,并反复回忆杰夫会做什么,他喂了小狗,和小狗建立起了友谊,然后带着小狗来到了旧金山的大桥,他发现好多人都来到了这里,留下了美好的愿望。
他也将芬奇的遗愿,那张画有芬奇、狗、杰夫的照片放在了大桥的围栏上,然后带着狗狗开始了新的旅程。
全面浓浓的情谊感动了所有人。
特别是芬奇将小狗托付给杰夫时,两个人紧紧相拥,太多的情感和意义在两个人心中流淌,托付、难舍、信任、害怕……太多的情谊,让两个人的相拥意味深长。
还有就是芬奇离开了,杰夫不停地思索,如果芬奇在他会干什么?
这想不想一个失去父母,手足无措的孩子,他一定是用父母最惯常用的方式去做,杰夫也是这样,喂狗这个抉择是正确的,那个暖心的自动开罐头机器就在心脏的位置,应该也是芬奇安排的,可见芬奇的用心,和狗狗的感情应该是对那对自己没有尽力救护的母女的歉疚和自我救赎吧!
我想经历了这件事后,他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持,越来越果断,就像汤姆汉克斯饰演的“阿甘”一样,一直坚持,不畏艰难,一路向前。
正直、勇敢、善良、善于学习的杰夫一定会活得更加精彩,就像芬奇教他,希望他的那样!
就是担心杰夫在面对人性的黑暗时怎么应对,芬奇对于人类的警惕和戒心好像还没有完全让杰夫明白,至少没有入脑入心,根深蒂固,有点担心他……
1.要乐观我们还在2.人的行为很难预测,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夜间行车意味着不可预测的风险——人。
3.决定我们的不是发生的事,而是我们的回应。
颇有点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意味。
你会遇到很多无法控制的事,原始的情绪会启动,这时你如何应对,采取何种行动,将定义你是谁。
每个人都会遇到,无论我们是否愿意。
4.主观能动性需要常识。
5.生存需求是第一位的饥饿让人变成杀人犯或懦夫。
6. 不要做一个宅男,人生的真谛在于真实的体验,人生的意义不是达成目标,而是每一天的生活。
当你站在上面,看到它的美,听到悬索在风中歌唱,这是种体验,人类的体验,不只是想象,是生活。
我没去过,人类充满了矛盾,我真希望更好地利用了我过往的时间。
不难看,但是看完也属于“大可不必”的那种感受,狗狗很可爱我知道,人间不值得但偶尔也值得这我也知道,汉克斯演这种角色基本上更是可以闭着演了,但8.4分也是吓人,一点插科打诨+一点温情,感觉这种狗片一年能拍80部。
然后,机器人学会了抚摸小狗。
剧情太predictable了,而且身为灾难片没有任何紧张感
辐射把阳光化为毒药,防备令拥抱变成奢侈,遗憾是伏在膝上的小狗,希望是拂过钢索的河风。地下堡垒是兑了冰水的啤酒,地面历险是值得回味的罐头,保持怀疑是岁月予人的能力,原始信任是造物馈赠的奇迹。编写过千万行程序,也算不出告别的方式;清除了百十种障碍,却再没时间重新开始。你需要物理知识来学习行走,也需要自由意志去踩下油门,我需要科学技能在末日避难,更需要艺术火花点燃生命。一枚早已写在尽头的句点,一段再无归期的旅程,我是垂暮之年的传奇,踏上末世的无依之地。
世界末日,一台四驱的老车,一个将死的人,一条无主的狗,一个手工的AI,一条公路……
我不理解,世界末日了最后是60多岁的老头子活下来??又是一个大数据电影,乏味老套抄的很笨拙
电影世界里的机器人,我最爱的是瓦力,现在又多了一个谢夫。
你们想多了的同时想少了 :) 这片就是讲了一个人工智能特温暖,完成了一个孤独的人类所期望的一切的故事。没讲啥道理,就是个洗脑片,让让大众从情感上放下对AI的恐惧,甚至产生好感。完美切合了当下人类缺乏互信的孤独,和对可信懒不还嘴伴侣的需求。
实质讲的还是人的故事
基本是套了个后末世的概念重演《荒岛余生》,斯皮尔伯格的心,泽米吉斯的壳,尽管潦草,万物爱最大。
和《绿皮书》一样让人恶心的作品。无论是白人对黑人、还是人类对机器人,两部电影里所描绘的浓厚感情不过是源于对方的忠诚和付出罢了。把一个能够产生自己思想情绪甚至梦境的机器人仍然塑造成忠诚、无条件付出和憨厚可爱的像一条狗的形象,只能说明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对人类身份自视甚高的优越感和过于贫乏的想象力。更遗憾的是,在这部电影里,如此高级的机器人连条狗都不如,他产生和存在的意义,不过是为了一条狗。吐了
技法圆融,有一种老派的体面,值得尊敬,但也乏善可陈。
这套路……非常讨厌没有内容操控我感情的文艺作品!
好莱坞标准化产品,除了机器人略呆萌其他一无是处
一个男声机器人跟着一个男人,学习了男性视角,行吧,占世界一半的女性算啥呀,不过是剧中一个悲情故事的引子罢了。哦,片中男主害怕被其他人抢劫的心态,不过是男性自私残忍的本性造成的,可是在男主心中这确实“人类”的本性呢。我只能呵呵。
杰夫第一次给狗狗扔球时,我非常担心他太大力,以至于把球扔到了狗狗都不愿意去捡的距离。
已经开始想象如果最后狗狗也去世了,杰夫会是多么的孤独。杰夫最开始喜欢的名字是莎士比亚,或许那才是真正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刻。
明明Jeff没有任何表情,但我好像能读懂他所有的情绪,这个穿着派克大衣的机器人的可爱程度堪比WALL.E,不分伯仲
常见的末日公路题材,挑不出大毛病,就是保守到有点无聊的程度。Jeff“演”得真不错。
纵横美国的漫漫寻爹路,制造取代自我机体的智械补偿缺失的父子连结。新晋戛纳影帝Caleb Landry Jones配音的机器人Jeff在和老人与狗共度的末世公路之旅中渐渐拥有人心的简单童话。Tom Hanks几乎独角表演的演技无可挑剔,狗狗Goodyear更是灵动超凡,然而这就是那种明明在商业配方上攫取热门元素完美作答,精确无误生成火候丝毫不差的风味,却丧失剧作内核动人光芒的守旧之作。极端气候的末日设定只是精巧小品的工具背景,本质仍是暖心的万物共存,人间有爱的温情故事。故事,仅有故事,如果预期没有设想高于细腻柔和的节日电影,作为两大影帝与流媒巨头携手的产物,就像公式调味的狗粮罐头,至少本片在这一点上完美远胜同类竞品。金门大桥和扔球捡球的线索布局扣得正好,但感动的余温和自反的思索也就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