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Season 1,约翰·威尔逊的生活指南

主演:约翰·威尔逊,Cynthia Larson,Ron Low,凯尔·麦克拉克伦,Gabrielle Merken,Niko Nelson,Yanjaa Wintersoul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剧照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2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4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5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6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4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5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6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7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8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9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20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这是对生活细微的极致的热爱

所有的“how to”的发问,所有的寻找答案的过程,以及作者对纽约城里生活的一个个普通人的探索,都在那些看似平凡甚至潦草荒唐、但其实每一帧都倾注了情感的镜头后,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而这是很多成年人早已失去了的东西。

我羡慕约翰的这种细微的感知力和好奇心。

回想自己过去的生活,好像从来没有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纽约包罗万象的底色,才得以孕育且保留各种“奇形怪状”的创造力。

抑或是与环境无关,只是我的心灵太过麻木。

好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多与世界连接、多发现“为什么”、多迈出“怎么做”的步子。

 2 ) Through John‘s lens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可以说是UGC的巅峰了,对生活拥有如此高的感知和观察,能将普通的生活也活成有趣的诗。

希望俺也能继续保持!

摘录了一些触动到我的碎碎念:交流情感会让你在还没做好心理准备时就被卷入人际关系的湍流之中,所以一定要懂得如何引导这种互动,从而缓和氛围。

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在感到不满意的时候发声,除非不得不做出改变。

过去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方式,并不总是我们经历的那种方式,只要人类还需要记忆一切,就会存在一些记忆的偏差。

所以,趁着还有机会,享受这种想象吧,如果你今天过得不开心,当明天到来时,这份记忆总会被自己美化。

人类会自找很多麻烦,只为让自己觉得,他们在掌控着环境。

对一样东西太过珍视实际上会让你没那么享受,而且会带来一种低沉的、熬人的焦虑,你永远无法逃脱。

当你无计可施时,就会很自然地盖点什么在那个东西上面,但也许我们这么做是为了避免面对最根本的问题,这只能给我们一种掌控一切的假象,此时世界正慢慢分崩离析。

好像以后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你为了活下去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一定的风险,世界上已经没有纯粹主义者的位置了。

当你必须抛开所有的东西时,你也该抛弃追求完美的心态了,你只需要做感觉正确的事情。

 3 ) 一个充满“废话”的纪录片

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

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

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

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

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

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4 ) 孤独的纽约客

一位认真记录自己“small talk”技巧实践的社恐纽约客,仿佛看到千千万万个孤寂都市男女。

片中看似杂乱无章的日常随手记录视频,却与风趣俏皮的台词异常切合,引人会心一笑。

特别谈论“敞开心扉”的话题,匹配的画面是消防水泵的水喷涌而出,可他人对自己的心事如那个丢弃的纸杯一样毫无波动。

本片把美式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也像英式冷笑话。

开篇说“small take ”的大忌——谈话感情生活、聊天气等,可他去旅游后遇到一个小哥,他在在海滩上不但重提别人丢手机和包的伤心事,还把朋友去世的悲伤事都聊出来,甚至还比着惨跟小哥尬聊下去,他把小哥尴尬得脚趾扣沙的镜头也记录下来了哈哈哈哈两人最后还合影了,两个孤独的人在陌生的旅游地进行了融入社会的社交尝试。

看完此片,感觉每个孤独的原因跟自己都有自己的小宇宙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奉行着不改变只换人的“高效”社交原则,因此每个人看似外向内心却很孤独。

 5 ) 个人记录 | 边看边碎碎念

Ep01. How to make small talk“第一步是打开家门,然后寻找一个愿意与你聊天的人”。

讲一些能让别人与你产生共情,并且说完后又会很快忘掉的话题,当然只能讲述那些美好的事情。

那个穿着黑白拼接皮草的光头小哥,真的是人不可貌相,竟然真的是个在脸书上抓恋童癖的。

从网络猎捕恋童癖的过程中get到的一个闲聊小技巧:聊天时如果有必要可以讲一些谎话,那样会使话题更容易进行下去。

两个人想要保持亲密关系就一定要分享私密话题吗?

诱饵法: 用特定行为引诱别人向你搭话。

“当你和某人闲聊得够多,你俩最终就会变成熟人。

当好这个熟人,你需要有广泛的兴趣和让人感同身受的缺点。

”去大家都向往的热门景点去旅行,以获得谈资。

别人向你搭话时你经常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回应,你感到自己将要毫无准备地被卷入一片感情的漩涡,你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旅行让人们邂逅一些人,然后彼此迅速变得熟悉亲密,旅行结束后他们又各自离开。

这样的旅行有意义吗?

旅行需要探讨意义吗?

还是只是享受当下的愉悦就好。

“……每个人都一样,没有人是真性情。

在这里甚至和人聊天都很难……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忙碌着沉迷于追随主流(being typical)”-So, do you like New York?有些人来到新的环境也可以迅速找到归处,有些人精疲力尽却无法找到。

fluffy真的去世了吗?

不管是开启一段聊天还是开启一段亲密关系都会令人不安,但是只要找对了那个人一切就都值得。

情绪不断累积,筛掉你的坏情绪然后扔掉它,你的境况就会好转。

Ep02. How to put up scaffolding?几乎每种文化都赋予了脚手架自己的文化意涵,每个人也在赋予脚手架独特的利用价值和意义。

以脚手架为载体的艺术装置,每个人花22美元来欣赏这个艺术作品并以其互动。

“我估计把如此寻常的物件变成不寻常的艺术装饰应该也花不了多少钱吧……”这个艺术装置附近的博物馆外面也围绕着脚手架,可人们似乎并不想和这些脚手架互动。

这让我想到了不少所谓的艺术人和策展人,就是热衷于围绕着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的,深深融入人们生活里的那些事物进行创作,向人们提醒着它们的存在,感受它们的价值。

一个艺术作品可能在创作时没有投入多少金钱,但蕴含其中的创意和试图传达的理念才是最昂贵的,观众也只愿为其买票。

不过,或许免费的脚手架旁也会有精彩的演出和新奇的体验。

很多电影里会出现脚手架的镜头,特别是动作片,似乎在脚手架上打斗是件很司空见惯的事情。

电影画面里出现的恢宏建筑,在现实里却被脚手架层层围住,像是被黑漆漆的脚铐牢牢禁锢在原地,虽然它确实也哪里都去不了。

我们人类身上也有脚手架,牙套是牙齿的脚手架,石膏是四肢的脚手架,胸罩是胸部的脚手架……身体内部也有支架蛋白质,离开它人类无法存活。

但建在住宅门外的脚手架,人类如果没有它一定会生活得更好。

大多数人能接受脚手架带来的不愉快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暂时性的,但对于残障人士来说这种不愉快是永久性的,他们只能无奈地去接受现实。

现代社会应该对残障人士更多的包容。

确实我在路上也很少见到肉眼可辨的残障人士,这是不好的预兆,因为残障人士的数目是不会减少的,我在外面见到的越少就说明他们中选择外出或者能够外出的人越少。

要是有一天能在街道上看到不少遛弯的残障人士,就说明这个城市有做到有爱无碍。

“接受不喜欢的事物真的很容易,因为如果你从未承认对某事不满意,那么你就无需做出改变……我们中大多数人在不满意的时候并不会发声,但后来事情开始不断累积,直到你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你可以选择结束一段对你无益的感情,或者也可以永远待在那段感情里,因为走出来实在是太难了。

”脚手架到底应该存在吗?

脚手架本来的存在意义是为了在建筑物暂时施工时保护路过的行人不受伤,但纽约市里大多数脚手架并不是暂时性的,它们变得更像是类似于房梁这种看似对房屋建筑来说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在外形设计上它们并不显得不可或缺,反而格格不入。

新奥尔良市里的脚手架和建筑物融为了一体,但是非临时性可随时拆卸的脚手架就是可以合理存在的吗?

每年因脚手架事故死亡的人多达80例。

不管脚手架做得多漂亮,都无法彻底阻止大楼的坍塌。

“如果你为了保护自己而搭建了太多脚手架,也许结局反而是被它埋葬。

”“但如果我们非常努力地尝试把脚手架拆掉,一点一点地,终有一天脚手架会全部消失。

只有那时,我们才能判断脚手架是否只是表面功夫。

”Ep03. How to improve your memory我也一直有同样的烦恼,我该如何珍藏那些宝贵时刻,让它变得永世难忘?

约翰也是个记忆不好的人,他选择用记事本记录自己每天做过的事情,每页纸被分成数个格子,每个格子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

记忆力超群的人都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记忆技巧,耳熟能详的记忆方法之一是记忆宫殿。

选择一个你很熟悉的实体空间,想象你走进那里,利用房间里陈列的物品去记忆。

约翰尝试用这套技巧记住购物清单,然后在超市里他遇见了十分有趣的人,和曼德拉效应。

记忆中的食品包装袋上的太阳明明是戴着太阳镜、记忆中尼克松遇刺时车上是有三个人、记忆中的电影名字是Sex in the City而不是and、记忆中的Coca-Cola中间没有dash、记忆中的品牌名Febreze中间应该是不止一个e……如果你居住的街区正在拍电影,一切令人头脑混乱不清,你该如何分辨哪里是现实哪里是电影呢?

这种混乱让人不由得思索,我们一些混淆的记忆会是有人刻意而为的吗?

比如为了保证感恩节电视节目正常播出,纽约大街上本已漏气回收中的麦当劳叔叔气球在观看电视的观众眼里却是正常的。

在第一届曼德拉效应交流会上,大部分人并没有把这种记忆的混乱归结于自己,有些人更愿意将其解释为平行世界的证明,具体来说是人在进行量子跃迁时还保有原来时间线的记忆而导致的结果,这些人也由此产生了身为少数人的优越感。

“你的记忆力越差,人们越喜欢你,而且他们会不遗余力地让你觉得被接受。

”约翰回家后把自己以前的日程本全部看了一遍,发现自己多年以来只是个例行公事的人,还发现自己曾一直想忽略的关系模式,之后便陷入了一种糟糕的心情中。

我每次在翻看自己以前记录的文字时也会这样,也许正如约翰说的一样,试图保留一些事情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只要人类需要记忆,记忆总会出错的。

不如趁次享受,特别是当你在度过糟糕的一天后,那份记忆总会在第二天清晨醒来时被自己美化。

或许记忆里的Febreeze也是有人刻意制造的混乱呢?

 6 ) 生活的观察者都是哲学家

个人记录,不喜勿喷,好走不送。

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马上回去把后面几集都下载了,忍不住感叹,这绝对是我的菜。

He's absolutely a genius.Hey New York!

101闲聊指南从纽约到坎昆。

可以谈天气,但是不能说气候,可以谈广告但是不能说新闻。

聊的次数多了就成了普通熟人。

这个时候依然要注意你和对方的谈论话题,简而言之,交浅勿言深。

天啊噜,又是看了卡司表才发现的惊喜,第1季刷不过去地铁的那个老人家(对不起,居然是双峰的agent Cooper!!!

天啊!!!

102脚手架搭建指南这一集的絮絮叨叨更有伍迪艾伦的风格了。

说是搭建指南,不如说是纽约丑东西大赏。

他对脚手架的感情,完全就是我对厦大门口路障的感情。

那么美的照片,占据C位的永远是那些丑陋的塑料路障,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要么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要么建筑之外就不应该增添这些丑东西。

隐藏在脚手架后的奢侈品店,大概会感到歇斯底里的崩溃吧。

脚手架设计大赛中,最好看的是路易威登门口的脚手架,毕竟还是有点审美品位在的,与其说是他们门口的脚手架最好看,不如说是他们对门口出现丑东西的忍耐程度最低。

尽管时尚常常也是一些人不能理解的丑东西。

对于电影中脚手架打斗场面的观察可以说是相当细致入微了。

躺枪的蜘蛛侠平行宇宙太好笑了,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大规模的脚手架打到场面了吧。

103记忆提升指南一个事无巨细都会记下来的纯宅男。

我们记录下的生活和我们记忆中的生活是否是一回事。

就像我记梦一样,如果不去记,我大约永远不会想起来,如果回去看我那些词语式的只言片语的记录,我就会瞬间回到那个恍惚迷离的世界。

从记忆提升记忆宫殿到超市管理系统到曼德拉效应到平行宇宙量子力学。

你怎样回忆过去就说明你是怎样的人,你怎样阐释记忆同样说明你是怎样的人。

最荒诞的部分是那个女子问我不明白电脑是怎么记住东西的,硬盘是什么东西就是晶体吗?

荒诞好笑的同时又让人觉得可怕。

字节是否能够等于记忆,即使字节会跳动。

最有趣的部分是结尾,不知道是谁,持之以恒地给超市商品贴上新标签。

104家具保护指南在这一集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每一集虽然不到半个小时,但信息量是如此之大。

被猫抓坏的家具,特殊定制的塑料家具保护套。

此时不得不插播一句,中国人民在这方面才真的是领先世界,无所不能套。

塑料胶家具套将家具掩藏在了一层透明的厚厚的几乎可以说是水火不侵,猫爪不入的隔膜之后。

而中国人民的万能布套则将家具彻底掩藏在了另一番独特审美之下。

我还以为只有中国人有,原来世界人民都有想要物品保持原有状态的心理,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穷人才有的一点点挣扎吧,想让他们的物品看起来永远光泽亮丽新鲜。

富人们往往不会有这种烦恼,东西脏了只要买个新的就好。

就像我们说,有钱人喜欢浅色衣服,因为他们不需要为打理而操心,没钱的人喜欢黑衣服,只是因为两个字耐脏。

富人的烦恼也只体现在当他们所拥有的物品是稀缺资源时,比如珍藏的古董名画。

小学和初中时,我都特别固执地想要把所有书都包上封皮,让它们保持和新书一样的状态,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外书。

虽说封皮总是保存得很完好,但是看过的书记过的笔记总是会从侧面形成黑白分明的界限。

课外书往往还不明显,但教科书颜色过于分明,不禁怀疑我读书的时候手到底是有多脏。

不仅是书,对待衣服和鞋子,尤其是鞋子,我也是如此。

穿着新鞋时,走在路上,不舍得踩一点点脏的地面,遇到水坑一定要跳过,或者宁可不走。

我妈总是借这一点来嘲笑我。

我那一点点自尊心就碎了一地,她嘲笑我的时候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是我对我的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所能做出的一点微弱反抗。

等新鞋一旦脏了些许之后,破窗理论就开始大行其道。

事情的转变大约出现在初中吧,有一次借了66班学霸的语文书,惊讶地发现他的书并没有包封面,干净整洁的同时有自然的破损。

是那种好看的时间留下的有纹路有痕迹的破损,而不是我那种和书籍内页完全不相称的在封皮保护作用下留存的虚伪完美。

你以为我从此就不用封皮了吗?

并没有,因为我上高中了,开始不用封皮却发现封面坏得太容易了。

这个时候我又不记得自己从哪里学来一种新方法,用很宽的透明胶带完整地覆盖封皮,这样装作没有封皮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保护封皮,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经常打翻杯子的人来说,堪称完美。

同时加上胶带的柔韧性,封皮可以自由地折叠弯曲,会留下一些自然的损耗痕迹。

上了大学由于专业的原因最常借书的地方就是保存本库,那种弥漫着纸张腐朽的味道,飘荡着灰尘,走在书架间就会让我不停打喷嚏的地方。

甚至在公共课上被同学问过,发现你看的书总是很古旧的样子。

这个时候更加喜欢那种饱经岁月摧残的破损美,如果再加个封皮什么的,可能就像是你买了破洞牛仔裤之后被妈妈强行贴上可爱的布贴。

我刚刚想起来,我们学校对破损本的修复就是这个样子。

跑题扯远了,回到这集剧来。

导演去买椅子的时候,对椅子妓院的描述那里好可爱。

他从塑料片上扯下培根形容夏天光着身子坐在塑料套椅子上的感觉,我的背部真切的感受到了那种黏腻的拉扯感。

不愿意靠近塑料椅子的猫,话题就转向了城市里人们对动物的防备乃至驱赶,进而到人。

人总是想要试图掌控环境。

从玩具收藏到无接触洗车,再到恢复包皮,btw为什么要在吃饭的时候看这个,麦艾斯啊。

最后到朋友家做客,有时候你应该放下摄像机做回你自己,打破你和物体之间的隔膜。

导演终于拆掉自己椅子上的塑料套,我正准备欢呼之际,谁知道他能够安心拆掉的原因是他做了一个复制品放在了仓库里。

觉得好笑的同时又很可以理解。

人总是喜欢给自己加一重又一重的没用的保险。

Ps最后那个仓库的场景让我想起了poi里经常出现的在仓库发生的一些犯罪行为。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地方很可怕,就像我觉得地下室那个空间让人觉得很不安一样。

好啦,这集就是这样,但是不得不再感叹一下,尽管z国比美国人民还万物皆可套,但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思考就停留在,有人会写篇文章详尽罗列我们到底都套了哪些东西,从未看到再进一步的思考,哪怕是再进一点点。

这一集写了好多,刚想说算了不想写了,然后突然想起来现场清理人的家具毛毡保护垫的那一集,那也是我最爱的一集,充满了情感情绪思考剧场音乐虚无和生活。

Great things are alike.

105账单分摊指南如何摊账单真的是人类自古以来的难题,这一点上可能中国人就比较会打太极,表面上总是能够为此在柜台面前展开拉锯大战,甚至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这不仅是力量上的角逐,更是内心以及战略上的追逐,稍不小心比对方力气大点你就赢了,稍不小心多坚持一秒你就赢了。

不过,大部分关系良好的人中间都维持着一种人情的平衡,这次我请,下次你请。

你们总是互相亏欠,因而你们的情感连接总是能够继续下去,而不会因为一次的账单而影响下次聚会的意愿和心情。

剧中比较有意思的是,用一群在风中打着漩涡的垃圾来形容聚会场面的混乱。

合理化公务消费以此来避税报销那里最有意思了,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

但是视频中所出现的以及我们大部分人所进行的无非都是穷人的那一点苍蝇腿肉。

这些小伎俩在富人的避税手段面前,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裁判并不是更公正,也不会是更高尚的人。

裁判协会的聚会看得我难受极了。

最后的镜头比较有意思,我们以为自己最差也就是个搬猪的人,实际上我们是被烤的猪,这可能连猪都不如,而是烤猪的炭火。

106完美意式烩饭指南。

超级善良可爱的房东老奶奶。

新冠打破了一切节奏,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二季,life goes on .

 7 ) 《约翰威尔逊十万个怎么办》第一季

1.努力做到让自己更安全一点。

但是生命中的真正的危险是无语预知的。

2.记录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个瞬间,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是活力,是意义。

去拍照,去录像,去记录✍️。

3.接纳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的生活,做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即使在别人看来是荒诞的,我们甚至可以改变别人。

4.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做让自己感觉舒服安全的事情,去接受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5.业务能力强的会计,还是很有出路的。

有钱老板会随身带着一个会计,包括业务范围利润税务等。

6.与他人社交的过程中,有侵犯到自己利益的事情,无可避免,甚至连自认为最公平的裁判也会有不公平的做法。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世界就是不公平的。

上层的不公会导致底层的混乱。

每个人都遭受过不公平的待遇。

如果我们不懂得相互支持,我们只能任人宰割。

宗旨:保护自己的利益。

7.好人和好人在一起生活的温暖瞬间,真的令人感动,那时才觉得,有时候世界才是美好的。

8.做美味的食物,为了在意的人去学习,仔细烹饪的过程,都是感受生命美好的瞬间。

9.有时候用相机📷或者书本笔记,才会觉得原来自己没有白白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10.有的时候,如果不去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8 ) 记者的观察点,提出的一些问题很有趣

第一集,讲怎么闲聊闲聊是在需要和其他人共处一段时间时比沉默更好的应对方式。

话题日常、美好,而不是负面的,又或者可以说是没营养的。

身上有显眼的地方可以给其他人找话题,拍一下对方肩膀可以表示自己中断话题走了,追逐大多数人的兴趣爱好来增加话题。

甚至为了拉进距离、接话可以不必说真话。

有目的的交流时不接题外话,直接了当的奔主题。

主持人可太接近普通人了,内向,因为不善表达给不了女朋友想要的爱情然后分手。

社恐,逃避社交,不能自如接话,甚至在最好的朋友之间都没谈论过前女友的话题,明显他的朋友对与他交流这个话题感到不适应。

为了缓解心中的烦闷又或者是增加谈资而孤身去旅游。

常常与周围格格不入,在旁人看来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想要倾述却无人可说,透出屏幕的孤寂、尬尴、淡漠、游离于人群之外。

为了融入而去干些不感兴趣的事情。

像一个外星人理智地研究如何融入人类一样,最后得出要找到对的人倾述,及时清理负面情绪,你的生活就会恢复美好。

怎么说呢,一个人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肯定整个人是不自在的。

那种来自心底的抗拒交流和不适应,别人是感受得到的。

所以没必要逼自己融入,没必要逼自己去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没人倾述可以写文字啊,这是个很好的解闷方法。

不知道怎么接话的话,沉默就好了。

认真注视和倾听对方,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用心倾听,这样两个人相处也不会尴尬。

我们在业余时间应该是关注自身想去干什么,而不是应该去干什么。

相处时把注意力都放在“我喜不喜欢这个人、这个群体,我想不想加入他们”上,而不是“对方喜不喜欢我”,这样也能让自己更自如。

真诚,友善是基本要点。

不侵害他人权利的同时做自己。

像说假话应和方面,如果只是萍水相逢那还好,如果是想深交,那还是得保持真诚才能让你获得真正的友谊。

第二集手脚支架毫无疑问,手脚支架如果是临时用来保障安全或者装饰还行,如果长期使用,那只是建筑的外部一种延伸,并不能保障安全。

如果真的要保护人们不被坠落物砸的安全,应该定时检查建筑情况,然后爆破拆除才对。

第三集 关于记忆嗯……记忆宫殿的记法在最强大脑里听过,也尝试过,但我感觉还是要记忆,只不过把东西转化成了图片,图片再进行联想,这和记本来东西没区别吧。

可能不适合我,哈哈,采访的这个记忆冠军回答好敷衍。

曼德拉效应我倒是也听过,也有过记忆和周围人不一样的情况。

我对我的记忆深信不疑,但我看了梦的解析之后,更认为这是我梦中的场景。

或者说,我的记忆被我自己无意识的串改了。

离那件事已经有五六年了,因为太过迷惑,直到现在还有印象。

我是倾向于唯物主义者,但我对平行宇宙什么的包容性也很强。

也挺有意思。

如果只看视频里的那些证据话,太具有主观性。

还是记者拍摄的麦当劳气球那块的解释有理有据。

的确,如果所有东西都记得一清二楚的话,想记得不想记得的都记住了,那很痛苦。

听说天生有这样记忆超强的人,他们都活不长久。

比起放下过去,忘记反而能让我们自己过得更好,记得想记的,忘记不想记得的。

携带筛选过的记忆前进,总比事无巨细的记得前进的轻松。

双刃剑吧。

第四集关于保护罩包皮很容易藏细菌然后发炎,对女性和男性都不好,这个他们不知道么?

😂为了保护某个重要的东西不被破坏而套上保护罩。

嗯……这让我想起《社交服饰》中关于牛仔裤的一集,就是那些复古的牛仔裤正是因为使用过痕迹才让它们变得独一无二,变得有故事感,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

甚至日本牛仔裤那一集,牛仔裤的颜色在使用中某个部分褪色很多,这是你使用过的痕迹,这件裤子因为你的使用而独一无二,才变得有意义。

根据裤子的痕迹猜测前主人与这条裤子的故事,赋予了它价值。

所以用不用还是看个人想法吧,我是觉得买了的东西就是用来用的,而不是供着,但如果买来主要是为了炫耀,那珍藏也没问题 。

第五集 如何aa中国聚餐好像是大家都点一两样,点的都是在场多数人喜欢吃的,然后一起吃,平均付钱。

或者轮流请客。

也遇到过口水翻飞的情况,比如水煮鱼,n多人直接拿自己吃的筷子在锅里搅拌,那个菜跟洗筷子水一样。

这种聚餐我都会吃的很少,去也主要是给面子。

但哪能天天给面子,去了一次两次,最多三次就完了。

下次再邀请直接说想去吃别的,你们去吧。

至于朋友在他生日会上刷税卡的事情,我感觉有可能是记者太敏感了。

如果是真的很在乎记者的朋友,听到他觉得自己把他的生日会当偷税的工具,会很伤心吧。

不过也可能是作者没有感受到他们的用心。

偷税倒也不必聚餐才能享受,按记者展示的那样,日常开销,只要想就可以。

记者这个人情感很单薄啊,他没有感受到别人的真心,会不会是因为他自己也没付出过真心?

也没让别人感受到真诚。

他和他的朋友们很缺乏沟通吧?

他或许需要的是换个朋友圈?

整个旁白很少情感流露,他把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避免受伤害。

敏感又多疑。

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

至于偷税这件事情,真的是靠个人自觉了,公平这件事也是。

打包吃回本这个思想哪里都一样啊,笑了。

第六集 如何做好意大利烩面以做烩面为主线,但重点又不在烩面,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是烩面所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真的表现了计划赶不上变化和物是人非。

想做什么应该当下去做,而不是徒留遗憾。

第六集是疫情初的样子,好奇现在他们的环境怎么样了。

 9 ) 一些会心一笑的画面

2022年劳动节期间北京天气好的离谱,与此同时,半个朝阳的小区实行封控,公共场所需持48h核酸阴性证明入内,全市禁止堂食。

需要做好一旦出门,就再难找到合适落脚点的准备。

机缘巧合,居家看了这部实操性极差的生活指南,却算的上五一期间屈指可数欢乐时光,记一些会心一笑的画面。

第1集 如何开始闲聊

小麦色阳光男邪魅一笑

touch & go

dj布道现场

确实

多线程-奇妙的组合

微笑货箱

枕头山谷

 10 ) 如何做意大利烩饭

疫情已经过去了……都会过去的吧,事情都是这样的,大概总有个头……人在有些事情上总是相通的,不论是哪个国家的人。

虽然拍摄的是一位美国纽约人的生活,但传递出来的生活感受也是自己平常会遇到的:在厨房制作新菜品搞砸,想戒掉或者摆脱某样东西时挣扎的内心,生活的细碎……体会还是那些体会,有些东西确实在轮回,来来回回的重复。

镜头画面风格是生活化的,还原了生活粗糙的一面,但是有线索和故事内涵在其中。

看着很放松,也很有滋味。

学做意大利烩饭那段太好笑了,这不就是炸厨房么?

😂虽然他居然还做了学习笔记……我觉得我也能做,第一次肯定比约翰做得好哈哈哈哈哈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短评

有点意思,Nerd的脑洞很大的Vblog,即使对纽约各种吐槽也处处透露着对纽约的爱,现代呆萌版carrie bradshaw. 这人的素材库真的大,什么都有对应的镜头神奇了。最后一集有点感伤,我们那个熟悉的世界和规程已经很难回去了

8分钟前
  • 夏小夏
  • 还行

这又荒诞又搞笑的感觉。

9分钟前
  • 国王KING
  • 推荐

三星半。有的比较有趣,有的一般

14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影像或者纪录片的新可能性,视角新奇,思维发散,偶尔有会心一笑之妙。

19分钟前
  • Antihero
  • 还行

纽约奇行种

20分钟前
  • JHenderson14
  • 还行

要说旁白是woody allen戴上变声器配的我真的会信

24分钟前
  • Dzolan
  • 还行

有的想法挺有趣的

25分钟前
  • Woody-木
  • 还行

2

27分钟前
  • 豆友Fxlt5H76tk
  • 很差

感觉抖音快手是个巨大的类似纪录片素材库,就等剪辑师去缝合怪。

28分钟前
  • Kaito
  • 力荐

纽约快手版,最喜欢脚手架那集。觉得国内那些打印店,天津大麻花...也值得这样一个纪录片。

30分钟前
  • picnic
  • 推荐

试图用幽默和存在来表现自己闷骚又深刻,但事实上就是很平淡无聊

35分钟前
  • abyssinya🐾
  • 较差

一些声画关系的小设计很可爱。

36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还行

应该是自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最佳范例吧

39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大概只有扎根电视台多年的小透明,才能写出这种充满人间奇闻色彩的脚本。乍看不思议的素材拼贴下,满是对纽约这颗大苹果深沉的爱,以及由此迸发的生活哲思和随想。e06如此伤感又动容,瞬间召回了20年初汹涌的记忆。

44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力荐

2021.7.11 一刷 三星;2022.10.22 二刷 五星 1. small talk 技巧和套路是一种自我防备 遇到对的人时 不要害怕承担敞开心扉的风险 2.脚手架 没有百分百的安全 真正致命的危险往往无法预测 3.记忆缺失扭曲导致存在危机 但与其追求滴水不漏 不如学会与危机共存 4.保护套治标不治本 如何增强安全感和掌控力?坦然接受时间的不可逆 勇敢面对未来的不可知 5.餐费分摊 不公平来自制度漏洞和人自私的天性 团结合作或许是避免被割的唯一途径 6.完美烩饭 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到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 风险可预测但难预防 与其因追求完美而错失良机 不如提高自己随机应变适应环境的能力

48分钟前
  • cherrypie
  • 力荐

很精致但我不喜欢,始终对生活保持这样细致的洞察力是不是也会感到难过呢?就像憧憬着这个广大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最后带上眼镜去观察发现也不过如此,它就只是这样粗粝地运行而已,没有那么大不了。

50分钟前
  • 🌁
  • 还行

把月曜、发国新浪潮和一个nerd放锅里煮,会获得本剧。嫉妒到不想给五星

52分钟前
  • 🫲🍞🫱
  • 力荐

也是半集弃,今天看了半集《难以伺候》突然想起来这两部很像,特意过来补一个差评。实在无法理解无法共鸣,纽约客或许很喜欢。

53分钟前
  • 朱七
  • 很差

Does he think he’s funny or something?

54分钟前
  • QuietAmbassa
  • 还行

还行吧 感觉没有好到九点几分的程度啊 过赞了

55分钟前
  • 金斯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