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文作为我“登陆”豆瓣的首文,由于第一次没保存上,还要在写一遍。
我不是电影发烧友,所以对电影的看法比较浅显,在我看来,触动人心灵,引发人思考的电影就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以两个热爱马拉松运动的日韩异国人为线索,以三场二战著名战役为背景,讲述战争年代的爱恨情仇。
战争的场面是宏大的、是残酷的、是血腥的。
但张东健不是这个线索的主角,小田切让的情感起伏带动了这一部分。
他从一军统领、枪杀逃兵的光荣的大日本帝国军官,到苏联战俘,被劳改、被毒打,甚至命垂一线,当他看到苏联统领拿枪射杀逃兵的时候,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他整个信仰转变了,也许从他知道天皇不管他们的时候就开始动摇了。
总之,他的感情从骄傲、绝望、不屈、震撼,到后来的喜悦、感激、痛苦,再到重生,战争改变了他。
而张东健扮演的是一个对梦想坚持不懈,无论何时都坚持练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成梦想的角色,尽管他身处战争之中,但总觉得他和战争是两条平行线,只有回去报信和救人的那几段感觉到点交集。
众泰的角色也是不错的,而范冰冰的角色是不让人理解的,觉得可有可无,还有就是登陆之日这个名字实在是不理解,还没有英文名字更切合电影,不如叫回家的路吧!!
还有一点挺大的感触就是,尽管有人说韩国的片子把韩国人的角色美化了,比如说张东健救人啊等等,但总的来说,我觉得影片还是以电影为本的,没有太大的意识形态内容,无论战争的哪一方,导演都没有刻意的贬低,都有值得人感动的地方。
相比国内的战争片,一边倒的迹象太明显,总是歌颂我们自己,贬低对方。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也是一种主流。
三年前,无意看到此片,顿觉题材巧妙,视野宏大,在世界大战之中演绎相互仇恨的殖民国家间跑者的精神,彰显人性的弱点与善良!
或许是因为自己喜欢马拉松比赛,或许是因为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充满兴趣,竟常常将这部电影温故,每次去观看,总能发现更新的意义或不一样的价值观,为自己汲取灵感与力量!
虽然是战争片,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至少对我个人而言如此。
当我们奔跑在漫长的赛道上,除了相互扶持,还有什么能支撑我们冲向终点,开启新的篇章呢?
战争是残酷的,看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倒在枪口之上,整整一代人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没能享受美好生活便已离去。
凡有良知的人类总能勇于反抗,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不灭。
这是一部在战争中相互仇杀、愤恨,用跑者精神彰显人性之美、之善的电影。
此类题材,My Way是最好看的,没有之一!
好胜、自负、优越感极强,辰雄从小时候第一次见到俊植一直到被苏军俘虏,都是一副典型的军国主义甲级战犯的嘴脸。
这种人最后能性情大变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他应该带着大日本帝国的荣誉感切腹自尽的。
俊植一直很平和,除了青年时显得有一些反叛。
这种生不知何处时的平和甚至有一些矫枉过正。
正好和辰雄那种极端暴戾的气质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感。
两个人一起当日本兵,一起当苏联兵,一起当德国兵。
辰雄的性格用来发展剧情,他一直在改变;而俊植的性格用来展现主题,不管干什么,不管和谁干,我只有一个目的,活着回家。
与大多数主旋律国产抗战片不同,这里没有什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砍头很要紧,回家最重要。
辰雄作为上将第一次出场,就逼曾下令撤兵的队长切腹,并亲自介错,手起刀落毫不手软。
而后种种强硬政策,直到苏军偷袭,他射杀逃跑者。
这样性格的人应该是宁折不弯的,实在难以想象他会因为被枪指头就换上苏联军服。
而俊植在逃出日本军营之后,就因为看见苏军偷袭就跑回去送信,当然并不一定是为了救辰雄,也可能是为了救上百的朝鲜同胞。
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那样的地方能逃出来还会再主动回去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众泰让我想起了《太极旗飘扬》里的张东健,但却更加真实。
因为他并未迷失自我,他只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他才是被战争摧残精神后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像辰雄原本暴戾,在经历屈辱之后大彻大悟,蜕变成完美人格;还是像俊植从来温润,即使坏境恶劣也不改本性。
都太过理想化,都是主角光环使然。
而众泰,在日军和苏军时两次救下了要被枪决的俊植,并在和德军的战斗中,死前压在俊植身上,以便让他躲过一劫。
他一直是善良的,他所做的那些看上去不好的事情其实都是为了让伤害降到最小。
电影的场面很宏大,由于背景不断变化,在朝鲜国内,在日军,在苏军,在德军。
不同的背景,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会不断变化,这样戏剧冲突也在不断变化。
高潮递进很有层次。
这是我近期看的比较好的一部战争片,战争更多的是拷问人性,战争永远是丑陋的,根本没有所谓正义之战,那是新闻稿,而不是刺刀见红的战场。
按照剧本设定,戏不妨这样演下去…… 按:米军登陆后,张昆仑同志被俘,然后就地被老大编入作战序列,一路杀过莱茵河,解放了万千在元首魔爪之下受苦受难的高卢、比利时和尼德兰亲们。
然后作为美帝占领军一员,张昆仑同志回到他的祖国——宇宙无敌思密达大帝国,很自然的被新成立的南棒子军挖去当教官(开玩笑,人家那可是在苏德战场和西欧战场见识过现代化高水平战争的一流人才!
),军衔么……不妨就给个中尉连长。
不久韩战就爆发了,fucking king老爹的北棒子军队伍,势如破竹一路杀到釜山,然后张昆仑同志被俘虏,这是一定的。
俘虏张昆仑的队伍很有意思,乃是天朝恩赐金-日-成的三个解放军朝鲜族师之一,那可都是在林副统帅麾下四野打过仗的精锐啊!
废话,否则以金一世那点军事手腕,如何开战初期势如破竹?
还不是靠了三个解放军朝鲜师以及苏联干爹援助的那300辆T-34-85……那可是远东最强大的装甲精锐啊,天朝坦克兵也木有这么阔!
总之吧,张昆仑同志又变成了光荣的北棒人民军战士!
然而好景不长,米军麦克阿瑟大帅在仁川出手了,局势瞬间逆转,现在变成了反攻的联合国军势如破竹……真可谓王师北定中原日啊!
毫不奇怪的,张昆仑乱军中又被王师中的土耳其第一步兵旅俘虏了,这也是他与穆斯林武装的第一次接触。
跟什么人打什么仗,云山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夜袭,土耳其旅就稀里哗啦了,张昆仑同志十分自然而合理的变成了志愿军,回国后,他就是解放军,过了十年消停日子。
1962年,解放军在中印边界跟三哥开了战,张昆仑就变成了阿三麾下的步兵。
阿三不消停,跟巴基斯坦又打仗,于是张昆仑又变成了巴基斯坦步兵,大概这是1970年的事。
巴基斯坦北部就是阿富汗,1979年,毛子兵入侵了这里……张昆仑同志作为来自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志愿军参加了可歌可泣的阿富汗抵抗组织,当然很自然的他又被毛子俘虏了。
这是张昆仑第二次投靠毛子了,这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么?
下面还有车臣……
男主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是马拉松赛场上的对手,同时也是民族仇人,本以为张东健会在某一时刻复仇让观众拍手称快结果最终成为回家路上的好伙伴。
小田切让是一位被军国主义思想蛊惑违背父亲希望他读大学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而跑去从军的少年,因为有个将领爷爷,再次出现时已经是一名满脑子皇国思想带着胡子的少将。
张和小田切后在自杀式攻击的战斗中被苏军俘虏送到西伯利亚的集中营,因苏德开战被充军送上前线。
战俘组成的部队溃不成军,督战队射杀后退的士兵,小田切让也看到了从前的自己……最终,小田切让成为了张东健,并以他的名字活了下去也完成了他的梦想。
全剧终倒数第二场戏两人一起奔跑的镜头呼应了影片的开头第二场最后一场戏也揭开了第一场戏的迷题并深化了倒数第二场戏的感情色彩。
冲着两大帅哥,冲着配乐和场面,评分不应这么低。
看个电影嘛,学习点东西,娱乐下心情。
电影总有好和坏的方面,你们能不能少挑剔点缺点,多看到那些好的方面。
你们看电影都是看人家缺点去??
看个电影就为了给人家挑毛病?
然后给出个冷嘲热讽的评论,自以为是。
看你们那些尖酸刻薄的评论,真心太会装逼。
看不下去。
1.两个多小时,可以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不竭”来归纳,酷似马拉松跑步全程(巧的是,一场马拉松也是两个多小时)。
第一幕交代缘起紧凑的像美剧,尤其是突如其来过渡到首场战役,叫人惊喜无比,节奏像装了火箭推进器一样嗖嗖的,半秒也不嫌多。
但从进了苏联战俘营就开始洒狗血,几场肉搏没完没了,审美疲劳,应该跟《战地军魂》和《监狱风云》学学。
好在诺曼底登陆没有叫人失望,有罕见的德军视角,也有一笔人性升华,相当于马拉松冲刺的后劲勃发。
2.范冰冰戏份虽少,重要性不可低估。
她在地牢中一段咒骂日本人的独白,看似和影片的主旨格格不入,却是炸开中国大陆市场的重磅火药。
“甭管你韩日友好做了兄弟,咱们中国战士是至死也不放过鬼子的!
”只此一点就足够让大陆观众心潮澎湃,对影片其他反感之处闭一只眼。
3.你可以对技巧和形式诸多微词,但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如假包换的反战片。
《高地战》为了战友而战,《大兵瑞恩》为了拯救生命而战,本片的主人公连这些信念也没有,只为求得生存。
小田切让最终领悟到誓死维护的“大日本帝国”是个虚幻的影子,求生继续长跑就成了他唯一的追求。
“N姓家奴”的屈辱,折射出的是小人物的无奈,战争不神圣,很荒谬。
4.但小田切的转变落入了某种编剧窠臼,在与张东健的数次正面对抗中落了下风(逃跑、搏斗),又遇对方“网开一面”,这才激发出人性因子。
不但俗套,也太一厢情愿,万一张东健逃跑没成功,搏斗中没抢到刀,早就当了冤魂了。
5.战争场面无可挑剔,即使与好莱坞制作相比,但冗长了些。
相较于片长,战争段落少些更精练。
契合反战主题,片中的战斗只有恐怖,没有一丝暴力美学的美感,那血肉模糊的人体被子弹穿射,是血腥恐怖,那漫山遍野袭来的苏联坦克群,是机械恐怖,那铺天盖地投下炸弹的盟军轰炸机,是密集恐怖,都有一种叫人窒息、无处可逃的压迫感和毁灭感。
但镜头给的太多,效果就会打折,好比恐怖片里杀人狂突然出刀将人剁成肉酱,很震撼,如果拍上十几二十分钟他分尸的过程,那就成了黑色幽默,丝毫不恐怖了,顶多有些反胃。
6.中日韩合拍,打的仍是种族牌。
一开始中日韩互相厮杀,你死我活,但一遇到亚洲以外的势力,黄种人间立刻消弭仇恨,共同对敌,曾经互相踢脑袋招呼子弹,转眼就能搀扶着在枪林弹雨中生死与共。
可以想象不久就会有热爱本片的观众对反对派高呼:“人家白人都打过来了,咱们黄种人还互相攻击,还不团结,你就等死吧。
”7.本片投资1.6亿人民币,战场四处,卡车几十辆,坦克无数,飞机无数,爆炸无数,多国士兵目测过千,战舰若干。
以前有传言《金陵十三钗》的六亿成本是公关虚报,我将信将疑,现在彻底信了。
8.马拉松真是一项神奇的运动,只要每天坚持锻炼,你可以做到枪击不死,炮炸不死,西伯利亚的寒风冻不死,棍棒枪托拳头砸不死,带着一身创伤还能勇夺奥运冠军。
唯一对你有杀伤力的,就是好基友那温暖的怀抱。
我必须要说,很长时间没有看这么棒的电影了,画面、声音、特效、人物情感等等,每一个元素都让人热血澎湃。
当然了,豆瓣上貌似对这部片子的酸评不少,不是抄袭就是棒子在意淫,可一个时至今日都只能拿《集结号》这种主旋律商业片当做炫耀资本的国度,实在没有资格来质疑这部透视人性的电影。
范冰冰的出场颇为唐突,明显是为了商业考虑,好在范爷的演技这次没有丢中国人的脸,诺门坎之战彻底改变了东亚战局,也改变了很多棋子的命运,以至于故事的后半部分已经没有人的命运还可以在自己的掌控中,电影中数次出现张东健跑圈的镜头,常理来看似乎又是一部艰辛过后的成功剧,但是导演狠狠地调戏了观众一把,也让从一开始就吹毛求疵的酸气可以少一点。
当我们的历史课本上还在炫耀解放战争砍掉100多万人头的时候,日韩对战争的反思已经上升到人性中理性和野性的对抗,宽容与仇恨的纠结,东莫村是这样,梦是这样,登陆之日还是这样。
忘了谁说,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二战之前的绥靖主义虽是妥协却也是后来外交变革的起点,规避战争的灾难才是正道。
扯远一点,现在中国式沙文主义开始抬头,无数人叫嚣南海战事,虽然这帮人恐怕至死都想不到海疆拓宽也不过是为国内过剩的实体经济和过度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埋单,希望这帮拿生命当豆腐的人可以看一看这个剧。
主人公是一个朝鲜人Yang Kyoungjong...生于1920年3月3日,原籍朝鲜新义州,当时,整个朝鲜已经被日本占领... 18岁那年,他被日本陆军征召入伍,1938年加入日本关东军,在1939年诺门坎边境冲突时成为苏军俘虏,后来日苏双方停火协议签署后,这其中大多数的日本战俘都被遣返。
但苏军扣留这其中的朝鲜人。
他们认为,这些日军里的朝鲜人,并不属于“战俘”。
最后他们都被送去古拉格战俘营进行劳改..... 这其中,就包括了Yang....后被编入苏联红军,1943年夏德军在乌克兰的战斗中俘虏,又进入德军服役。
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时,在“犹他”海滩被美军俘虏。
1945年5月在英国俘虏收容所释放,1947年移居美国…… 综上所述,影片基本符合史实,小人物随波逐流,虽然不时被巨浪吞没,却依然生命力若狗尾巴花一样地茁壮生长下去,令人唏嘘。
————————以下为搞笑的———————— 续集:此人为了绿卡而加入美军后,又参加了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在长津湖战役中被中国志愿军俘虏。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因为战俘交换纠纷,一直被关押在北朝鲜…… 再续集:2012年,骨灰级炮灰的故事,棒子们怀揣国际主义情结和爱国热忱,将其端上银幕。
当然,为了主旋律也要适当艺术加工。
一句话总结:韩国演员演朝鲜人被日本人征兵打苏联,后被打败苏联人的德国人派去守诺曼底的美国人的进攻。
编剧很辛苦,让冰冰打飞机……导演很辛苦,没有翻译跟各国演员咋个交流……观众更辛苦,片子143分钟,是不是长了点……我们的日常躲子弹弱爆了,人家日常躲导弹。
为啥俩男主都撑到了德国,为啥众泰没撑过去?
因为德国好车太多……男主牺牲时把名牌给了日本男二,让他装成朝鲜人躲过美军击杀,但是男主忽略了一点……现学朝鲜语已经来不及了……最后男主死了,如果没死的话应该被美国人俘虏,坚持几年被派去打朝鲜战争,最后被中国解放军俘虏。
片名应该改为《被全世界俘虏的韩国人俘虏过全世界》男主跟黄晓明一样,总选不对阵营。
各种政治不正确。各种历史不正确。
范爷是扛着步枪打飞机的女战士,张东健和小田切让真的是不离不弃的真爱。
当姜帝圭把视点由朝韩内战扩大到二战,韩国立场就显得十分尴尬暧昧,整一个战俘流窜史。主角一味高大全,其余人物塑造或是扭曲或是想当然,比如龙套范爷,难以理解一个中国女人会为了一个替日作战的韩国人而去打苏联的飞机。小田切君咱以后能好好选片吗,已经为了你看了多少奇怪的片了,摔!
冰姐姐出场次数未免也太少了 电影里面无比扯淡的各种跳槽 拖沓冗长 毫无可看性 人不过是为了生存的动物而已 战争中的人 竟然没有一点战争的觉悟 垃圾电影
下次在在战争里搞基,搞一个靠谱点的故事来做蓝本好吗?三星半
战争对于日本军人的残酷在于被剥夺了一切兴趣,对于朝鲜被奴役强迫入伍的军人来说更添加一种国恨家仇而又无奈的痛苦。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只有生存下去的动力,无论对手是苏联还是盟军,战争的性质没有任何意义,坚持活下去,坚持跑下去,才对得起自己的命运。
棒子大烂片。棒子这部电影表现欲太强了,简直到了亢奋的程度。非常生硬。
没剧情,没立场,没特色。整个让人失望还不如去看爆米花片
老谋子有的说了,比起#活着#,这电影简直就是一个冒险片。姜帝圭的诉求忒大了,说明民族之间的问题之后野心演算国家仇恨,太飘太那个脱离现实了。
韩式反战片,电影好莱坞水准,战争使每个人丑陋,不丑化敌人这点上,世界观甩我们2条大街~范冰冰打飞机手艺不错~
还是花了钱的。。。
劣质
姜帝圭大概就是韩国的斯皮尔驳壳了,真尼玛矫揉造作。
joe桑就不能接点靠谱的戏吗!!!
故事跨幅有点大,中国到俄罗斯到诺曼底,场面刻画不错,有点太极旗飘飘的感觉,看得是韩语的,多国语言只是懂了个大概,范爷有点打酱油的味道,其他的不错,挺真实挺感人的
片头字幕说是based on true events,导演您还真够胆啊,剧情空洞无力,3国军服,两大战场,基情满满,战争场面没有新意可言,全程啪啪啪嗷嗷嗷,张东健老湿看来您是跳不出在战争题材电影中扮演高大全形象的宿命了,其实对于今天的战争片场面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与其劳命伤财搞破坏,不如认真打磨剧本
单独的个体都是无辜的,普通人无法改变时代。PS:其实南京大屠杀的元凶里很多都来自韩国兵团
特别矬 小田切让接这种戏
剧情无逻辑,场面大制作,内容硬伤多。战争戏够烧钱刺激感官但也无新意。剩下的看点只能是俩男人的基情罢了
完全是瞎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