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尔蒂·黑尔登
主演:Einar Hillep,Ingrid Isotamm,Laura Peterson,Mirt Preegel,Tarmo Song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语言:爱沙尼亚语年份:2014
简介:根据爱沙尼亚女人厄娜的记忆改编,讲述了大批民众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故事和这批民众如何在饥饿、寒冷、冷漠、失去友情和自由中生存,当所有的希望消失殆尽,他们又如何继续活下去的故事。详细 >
从来没看过这样的场面调度,摄影机围绕凝固的人物群像在运动。巧妙的是人物不是绝对凝固,部分细节在动。凝固的人物就是不朽的历史。 是注目未来单元看到现在最惊喜个一个片。
其实比较喜欢,可能对黑白静态影像最近比较合拍吧。但无论形式还是情感基调都直白有单调,不停用力到后面难免觉得乏味。2015.4.18
很不错
动静结合,悲惨年代,被年代车轮和意志碾压的人们,配乐很棒,最后一幕:献给苏联大屠杀中逝去的人们
题材画面旁白配乐都非常棒,但是这种定格拍摄+黑白画面看的人昏昏欲睡,主角的表演并不能撑起大定格特写,反而最后一段动起来的表演有让我感觉到情绪的转变。总体来说像看了一场vr照片展而不是电影
在风中相遇,形式很艺术,这样的题材和形式短片也许就够了。。
“西边吹来了一阵新鲜的自由空气,我会化作一阵东风吹去,我们会在横风之中相聚。风在哪里相会,我们就在那里。”
运镜非常流畅细腻,感动于关注这段历史的人,形式感很足,但是确实,我看睡着了
“你要向西去,西边吹来了一阵新鲜的自由空气,我会化作一阵东风吹去,我们会在横风之中相聚。”中国内的故事何时能付诸影视呢……
这片太屌了,卧槽!
静止,静默,静静消逝。
可以给两星也可以给四星。约等于用一个镜头扫完了一堆摄影作品,虽然这些摄影作品水平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仍然是不合格的,这种所谓的“形式”甚至带有对“电影”的亵渎与不尊。(资料馆)
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宛如浮世绘般的阅览式观影体验,镜头在辗转之间便实现因果交织,而静态人物与动态风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渗透出「艺术至上」的悲怆之感;配乐和念白成为唯一「活着」的证明,导演把情感和记忆阻挡在镜头处,多出所谓第三维度,抽象的定格方式悄然呼应着等待的终极奥义。
整个观影过程都比较压抑,自己一口一口把气送出胸口。摄影手法的独特,把平和的绝望,缓慢的悲伤拉得又慢又长。越来越,对把一个人的半身像,背后绘着光芒的那种的照片贴在墙上这事,有生理性的厌恶。
被故弄玄虚的炫技恶心到了。人家马利克这么玩可以让观众注意力留在故事上,这片为了在痛呈革命家史上搞出点花样,费老大劲装了次特别失败的逼。
静态3D,几乎全是静态的场景变为一个个造型艺术。未免少了太多的叙事感,作为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的一个旁观者,仅靠着静态影像和旁白,很多情感的传达是单一的,没有吸引力,也少了很多共鸣。但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表达方式,黑白摄影也很赞。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还是很崇拜的了。
风格化的影像
惊人的历史群像,迷人的黑白影像,东欧地下文学的超炫摄影,形式感超强的长片先锋首作!本片完成了我之前“一部完全由矩阵摄影构成的电影”的臆想,空间凝固了,不过是通过造型艺术+摄影机调度来完成的,摄影机如同横风一样穿过每一刹那的时间,缓缓地吹拂着立体的3D活人雕塑。
有声摄影展,多了一点运动的空间。
火锅子想问问每逢散场必鼓掌的情怀狗们一个静态摄影展究竟让你们解读出了什么不得了的内涵。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从来没看过这样的场面调度,摄影机围绕凝固的人物群像在运动。巧妙的是人物不是绝对凝固,部分细节在动。凝固的人物就是不朽的历史。 是注目未来单元看到现在最惊喜个一个片。
其实比较喜欢,可能对黑白静态影像最近比较合拍吧。但无论形式还是情感基调都直白有单调,不停用力到后面难免觉得乏味。2015.4.18
很不错
动静结合,悲惨年代,被年代车轮和意志碾压的人们,配乐很棒,最后一幕:献给苏联大屠杀中逝去的人们
题材画面旁白配乐都非常棒,但是这种定格拍摄+黑白画面看的人昏昏欲睡,主角的表演并不能撑起大定格特写,反而最后一段动起来的表演有让我感觉到情绪的转变。总体来说像看了一场vr照片展而不是电影
在风中相遇,形式很艺术,这样的题材和形式短片也许就够了。。
“西边吹来了一阵新鲜的自由空气,我会化作一阵东风吹去,我们会在横风之中相聚。风在哪里相会,我们就在那里。”
运镜非常流畅细腻,感动于关注这段历史的人,形式感很足,但是确实,我看睡着了
“你要向西去,西边吹来了一阵新鲜的自由空气,我会化作一阵东风吹去,我们会在横风之中相聚。”中国内的故事何时能付诸影视呢……
这片太屌了,卧槽!
静止,静默,静静消逝。
可以给两星也可以给四星。约等于用一个镜头扫完了一堆摄影作品,虽然这些摄影作品水平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仍然是不合格的,这种所谓的“形式”甚至带有对“电影”的亵渎与不尊。(资料馆)
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宛如浮世绘般的阅览式观影体验,镜头在辗转之间便实现因果交织,而静态人物与动态风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渗透出「艺术至上」的悲怆之感;配乐和念白成为唯一「活着」的证明,导演把情感和记忆阻挡在镜头处,多出所谓第三维度,抽象的定格方式悄然呼应着等待的终极奥义。
整个观影过程都比较压抑,自己一口一口把气送出胸口。摄影手法的独特,把平和的绝望,缓慢的悲伤拉得又慢又长。越来越,对把一个人的半身像,背后绘着光芒的那种的照片贴在墙上这事,有生理性的厌恶。
被故弄玄虚的炫技恶心到了。人家马利克这么玩可以让观众注意力留在故事上,这片为了在痛呈革命家史上搞出点花样,费老大劲装了次特别失败的逼。
静态3D,几乎全是静态的场景变为一个个造型艺术。未免少了太多的叙事感,作为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的一个旁观者,仅靠着静态影像和旁白,很多情感的传达是单一的,没有吸引力,也少了很多共鸣。但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表达方式,黑白摄影也很赞。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还是很崇拜的了。
风格化的影像
惊人的历史群像,迷人的黑白影像,东欧地下文学的超炫摄影,形式感超强的长片先锋首作!本片完成了我之前“一部完全由矩阵摄影构成的电影”的臆想,空间凝固了,不过是通过造型艺术+摄影机调度来完成的,摄影机如同横风一样穿过每一刹那的时间,缓缓地吹拂着立体的3D活人雕塑。
有声摄影展,多了一点运动的空间。
火锅子想问问每逢散场必鼓掌的情怀狗们一个静态摄影展究竟让你们解读出了什么不得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