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好片。
影片整体的基调沉闷、灰暗,令人昏昏欲睡。
这不是贬义,这个正是那个破败的美国工业小镇的基调。
男主是个钢铁厂蓝领,爱父亲,爱女友,爱弟弟。
正是这些亲情或者说美国传统的家庭理念支持着他过着碌碌无为但安于现状的生活。
男主以为这些就是生活的全部,直到生活将这些全部夺走。
由于受到中国廉价钢材的冲击(影片中是这样介绍的),男主所在的钢厂濒临倒闭,而钢厂又支撑着小镇绝大部分人的生计,于是,小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如此背景之下,有什么能够支持着我们继续乐观地生活?
恐怕只有亲情。
父亲去世,男主哭了,但他没有绝望,因为他还有女友和弟弟;女友离去,男主哭了,他仍然没有绝望,因为他还有弟弟;弟弟被新泽西黑帮打死了,男主没有哭,但他已然绝望。
于是他不再信任体制(黑胖警察),不再信任来自于任何人的任何美好承诺(他的叔叔和酒吧老板),选择拿起枪,自己决定命运。
影片中的小镇是个缩影,大背景是后工业时代美国底层阶级的绝望。
这个小镇让我想起在克里夫兰的日子。
这个曾经的美国工业重镇,如今已荒凉不堪。
大量的空置的破败厂房,随处可见的身背氧气袋的老人,无所事事的黑人青年,诸如此类。
这是美国底层人民的绝望。
工业时代的老去导致大量的产业工人被时代抛弃。
他们依然相信那个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国梦,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们当头棒喝。
美国梦,中国梦,终究只是梦,梦醒后,该何去何从?
最后,贝尔出狱后与女友重逢的那场戏,堪称经典。
单凭这场戏,就足以拿小金人了。
真是委屈的贝尔。
导演:斯考特·库伯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卡西·阿弗莱克 伍迪·哈里森从罗德尼被杀开始影片的基调急转直下,前半部影片就像一部文艺片似的将一个小镇几个人物的生活娓娓道来,细致入围的在镜头中将角色渐渐的丰满起来,不留痕迹的铺垫着后面的剧情。
虽然这是一个灰色的故事,但导演并没有致力于挖掘故事的黑色潜质,影片几乎在没有任何悬念的牵引下带着观众走了近1个小时的时间,习惯了被事件或冲突牵着走的观众估计会对这样一部片子有些莫名其妙,相比剧情本片从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入手的难度其实更大,若非导演对本片剧情有绝对的自信是不会如此处理的。
这个小镇的天空被钢铁厂的浓烟熏染的灰蒙蒙的,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却有着刚硬的性格,无处不在的雄性激素在这个环境中倒是恰如其分,男人和男人的故事中总免不了要充斥着酒精和荷尔蒙,唯一的女性角色也不过是在罗素和韦斯利的关系中平添了一丝复杂的成分,本片每组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比剧情更值得一看,全片的精彩之处都在于人物关系的张力之中,罗德尼和罗素的兄弟之情无疑是故事发展的主线,两人的对峙和关怀贯穿始终,以至于罗素最后的一枪射的百般的艰辛,两人的内心在与自我的较量中做困兽之斗,情感与情感之间碰撞出复杂的火花,导演没有浪费这些演员的出色演技,几乎所有的表演都很隐忍,不轻易爆发出的冲动却令观众通过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察觉到了。
导演用难以置信的克制和细腻将这个五大三粗的故事讲述的细致入微,在镜头中我们看到的仅仅就是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在与生活的较量中或成功或失败,这不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火爆大片,但绝对是一部可以令人刻骨铭心的电影,尤其是那最后一枪。
总的来说,很难将蝙蝠侠的便签贴在贝尔身上。
应该説是贝尔式的蝙蝠侠,因为看完这部片子,你很难怀疑还有谁适合演蝙蝠侠,因为他就是活生生的蝙蝠侠。
好吧,回到片子本身。
最终的复仇场景真的很另类。
不会嬉皮的那种,属于一个猎手或是説是杀人的那种,充满了思考与冷静的。
发生在美国小镇上的故事,给人很颓废的感觉。
仿佛他们没有生活在我们周遭的这个世界一样。
原生态的美国故事,对于这个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你不能乞求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任何希望再赋予你什么。
当然,这全然不是真正的美国人的生活。
但是,透过故事,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实。
对于亲情呵感情,对于生活的本身。
当我们还是世俗的生活中时,往往忘记了其实人生本身的意义。
但是,有的时候老天真的很喜欢跟人开玩笑,特别跟善良的人。
告诉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
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在这世界上的人生。
这片子并没有特别优良的剧情,也可谓是小制作,几个演员,几个地点,除了贝尔外,都没看出特别需要花钱的地方。
可就是这样一个片子,让我感触很深。
它表达出来的一种意思,我接收到了。
该用什么言语出形容这个意思,我反一时说不出来。
再一次加深了对贝尔的喜欢,感觉他确实要比小李强,小李的角色没有太大的突破,而贝蒂愿意尝试很多不同的角色。
这一次的主角,一个平凡老实巴交的钢铁工人,因为弟弟渴望成功,渴望改变贫困的现况,欠了小头目一些钱。
主角在给弟弟还钱的时候,小头目请主角喝了一杯,后因为酒驾,把人撞死,入狱。
在服刑期间,老爸病死,女朋友跟别人跑了。
出狱后,弟弟还是选择铤而走险,最后被杀害。
就这样一个老爸过世,女朋友跟别人跑,弟弟被杀害,又入过狱的孤苦伶仃的钢铁工人,贝尔演绎得太有感觉了。
主角那最后一枪,我深深的能体会到那一份孤寂。
就算我可以让警察来把这仇人捉住,而我还是选择了在警察面前把仇人杀了——我已经一无所有的,哪还怕失去!
Scott Cooper在Crazy Heart之后四年拍出来这部Out of the Furnace,观众期待过高,可能会影响对电影的评价。
音乐,选题,节奏和基调延续了Crazy Heart的风格,但比Crazy Heart更为收敛简洁,商业性和故事性降低,但是质感会有所加强;从乡村音乐到传统工业,话题和视角从美国文化向经济进行深度挖掘。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老工业区,又称“铁锈区”(Rust Belt),主要位于中西部诸州尤其五大湖地区, 拍摄地在宾夕法尼亚的Braddock。
当地钢铁企业逐渐被中国廉价的钢铁产业挤垮,失业率和犯罪率上升,官员腐败,黑社会沉渣泛起,由此导致的投资环境恶化使得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于2013年12月4日被联邦法官裁决破产保护,这一天正是Out of the Furnace在美国上映的日子。
故事主线中哥哥酒驾导致入狱导致情人离散的情节设计比较唐突,弟弟伊拉克战争后遗症导致赌博导致欠债导致地下搏击的情节设计没那么无厘头,但是跟故事发生地老工业基地的联系就有些稀松了。
伊拉克战争征兵更多来自更为穷困的南部地区。
反派黑帮头子从一开始汽车电影院打人就定位为精神病患者,无油头的暴力抽风无论如何铺垫还是无油头,尽管很酷,但脱离了现实,力度就大打折扣。
嫂子改嫁这段情节倒是圆融很多,警察黑社会化的刻画很收敛,算是不蠢,但是过于保守,还是保留了黑人和SWAT的正面形象,这样一来划着哥哥就只是因猴急等不得才去报仇的。
最后黑帮头子死了,手下的马仔们没有交代,辐射性大打折扣。
由于编剧上现实主义的定位不彻底,导致情节的荒谬之处过多,文艺又攀不上,商业也没照顾好,终一事无成。
Crazy Heart里有明显的“下一代”新希望的概念,Out of the Furnace里全部在女主角的线索上(幼儿园和怀孕),分量太轻。
整体而言,本片只能说是Scott Cooper的又一次诚恳进取但稍显笨拙的作业。
Woody Harrelson,Christian Bale,Casey Affleck和Zoe Saldana飚戏有些看头,个人感觉本来的男人戏中,女主Zoe Saldana反而是亮点,实在是编剧坑爹。
三个基佬只能无奈的摊手吧。
相比起来,同样老工业基地题材的《白日焰火》,情节看似离奇花哨,但细细想来,现实的根基比Out of the Furnace扎得深,所以更经得起推敲些。
同样欲求兼顾个性、文艺和商业,拿捏的不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影片非常的真实,没有主角光环,也没有过多的动作对打,但却让人不由得深深的沉浸其中,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
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影片。
影片中嗯男主是一个老老实实生活的普通工人,出狱后本想老老实实的和弟弟过日子,却没料到不甘于平凡和贫穷的生活的弟弟,因为一次拳击交易被害身亡。
而后,哥哥没有像其他片子一样,把坏人一锅端,而且非常真实非常符合实际的杀掉了坏人。
当影片轮换拍摄男主去打猎弟弟打拳击的画面时,当弟弟临死前说着“l don't care ”的时候,当哥哥打死坏人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不得不说,导演的拍摄思路和演员都表现的非常好,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深思。
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人的一生,到底是该平平淡淡的过生活,还是要放手一搏。
弟弟就选择了后者,赢了拳场却赌输了自己。
推荐。
如此阴暗的题材,应该是拍之前就可以预见与奖项无缘,票房亦不会大卖。
拍成这样,委实是本着想把这样的一件事情讲好的诚意吧。
说的是件小事,本身甚至不值一提,一个人被战争摧毁的人生,一次痛快淋漓的复仇,一段逝去的爱情。
但这就是人生本身,那些等待消息的日日夜夜,自己的亲人生死不明他人不作为的愤恨,没有能够等待下去的爱人,桥上的离别,对自己是简直无法渡过的煎熬,与旁人无关。
整个电影里都是大牌,却没有人身上有之前的影子,大家都生活在那个法律不能企及的小镇里,希望能过只要可以安稳的病死也好却不得安稳的日子。
对镜头的运用尽显功底,音乐亦精心制作,几近无痕的融在整个故事之中,几段分线的穿插令人心惊胆战。
看完看了下导演,发现与疯狂的心居然是同一个……当然是他,几乎用着上帝的视角怜悯的看着世人,说着无法改变必然如此的故事。
镜头语言冗长透着冷意。
老工业时代的悲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沸腾的熔炉这个意象反复出现,既代表工业没落,有代表泥沼缠身。
前段,两兄弟共同的父亲,时日,已经瘫痪在床多时。
正如结局的辉映一样,Russ为弟弟复仇,叔叔替爸爸送终,两对兄弟终将相伴迷途。
中段,猎鹿人的过程和新泽西野人抓住弟弟双线合一,Russ对鹿的不忍心和Rodney被杀同时蒙太奇。
最后,Russ枯坐餐厅,窗外日出日落,融入熔炉。
甫出狱后的Russ准备良多,他焕然一新地鼓起勇气终于找到Lina,Lina却告知她本人已经怀上了警察的孩子。
从满怀希冀来找Lina复合,表达爱意;到听到女友背叛怀孕的震惊,强忍泪意;振作祝福,失落望着Lina离开,强颜欢笑。
整段意难平,他独自承受,体面放手。
起承转合无一不压抑安静,仿佛湖水微波,再无声响。
Russ接到警局的电话,杀人悍匪依然逍遥法外,背景是在家里的厨房,叔叔坐在厨房前安静地陪伴着。
这一刻,他情绪失控,手里的电话像纸质玩具一样被他暴打从墙上扯下敲碎。
这一段,克里斯丁贝尔把一个狂怒的陷在痛失亲人的血性硬汉,演绎得入木三分。
Russ为何不一枪把恶人打死:追逐,告知,在远处击落。
最后的最后,没有潸然醒悟的放下,而是选择复仇,浪漫的带着告别的复仇,最终尘埃落定,找到迷失的自我。
英国最近风大,又冷,昨晚大雾都快把整个小城淹没了,没想到今天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晴天,昨晚一边喝酒一边看完了这部电影,彼时完全是冲着贝尔和哈里森去的,并没有怎么仔细看电影的介绍,看完之后有一些感慨,要问这些感慨源自于何处,大概就是去年那部《温柔的杀戮》吧。
必须要说,有些电影,如果抛开了时代的背景,而被单独审视,必定是索然无味的,《温柔的杀戮》是这样,这部《逃出熔炉》亦是如此。
这两部电影的共同背景也很明显——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萧条给普通的个体所带来的影响。
也许有人说我在故弄玄虚,但其实这种片段比比皆是。
在《温柔的杀戮》中,一开始的镜头就是两个不同场景的混接,一面是不断闪回的奥巴马就职演讲,他器宇轩昂、侃侃而谈、描绘着美国的美好未来;一面是一个破败小镇上一个无业游民牵着狗漫无目的地游荡,东张西望、实则脑海里是在谋划着如何将自己偷来的狗卖出去的勾当。
而在《逃出熔炉》中,这样的镜头不多,但也足够了:贝尔替自己的弟弟还钱之前,电视里正有人在给奥巴马拉票,他看着电视里的画面,完全不知道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老酒保调侃着来了一句:“说不定他(奥巴马)也会落得个和肯尼迪一样的下场。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很简单,老人在嘲讽奥巴马的雄心壮志——四年后的现实也印证了他的嘲讽,不过被爆头的是这个老酒保罢了。
不多久就是这部戏的第一个高潮,贝尔酒驾后入狱,四年后,当它出狱后,注意镜头的特写——车窗外一栋栋房屋缺乏维修、破败不堪、廉价代售,当时的贝尔坐在车上,有些迷茫的看着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小镇。
更不要提不断出现的废弃工厂的场景,一切都在暗示着萧条。
《温柔的杀戮》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全职杀手被雇佣,当时他的雇主和他讨价还价,面对皮特的出价,雇主啰嗦了很多,大意就是:“现在金融危机,一片萧条,就叫你帮我去杀个人,你TM看在老交情的份上能不能便宜点?
“皮特想了想,也点头了,那段日子,他生意也不好。
而在《逃出熔炉》中,小镇的居民们面对的,则是更大的生存危机,从太多细枝末节中,我们可以知道小镇的工厂(mill)是整个小镇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
威廉达福饰演的小老板告诫贝尔的弟弟去mill里讨生活,因为“你的哥哥是这样,你的父亲也是这样。
”贝尔也劝弟弟去工厂,即使兄弟俩——甚至小镇的人——都知道职业病是他父亲去世的原因之一,他依然希望弟弟能去工厂”讨生活“。
而显然,贝尔的弟弟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没有什么技能,在伊拉克为国效力,回来之后一样一无所有,荣誉?
来得没社保实在,不是么?
就算如此,贝尔的弟弟依然决定在打完最后一场拳之后就回来和贝尔一起上班——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讨生活“的方式。
可是这一切,也很快就被击碎了:贝尔告诉前女友工厂要倒闭了——”中国货更便宜。
”而这时她的前女友却面无表情地告诉他,“我怀孕了”。
至此,电影中的这个“熔炉”似乎已经达到了最高温,贝尔和他的弟弟就要被烤的体无完肤。
很显然,除了弟弟和老友,贝尔的世界里就只剩下工作了。
显然,在故事里,熔炉的温度还未到火候。
拳赛之后,贝尔的弟弟被哈里森饰演的乡民一枪爆头,埋尸荒野。
在《温柔的杀戮》里,皮特饰演的杀手有一个习惯,他不希望自己要杀的人在死前看着他,向他哀求,因为这会让他“下不了手”。
所以他喜欢远远地突然开枪把人打死,让对方也落得个痛快,片名《温柔的杀戮》便由来于此。
而在《逃出熔炉》中,正是由于弟弟的死,警方墨守成规似的无所作为,才让贝尔只身一人踏上了复仇之路,正是从这一刻开始,贝尔不再希望自己和所有人一样麻木不仁地活在这个小镇里,他要复仇——我想,《逃出熔炉》的片名,也正源自他给哈里森打电话,引蛇出洞的那一幕开始之时吧。
最后的复仇方式没有太多新意,唯一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就是为何贝尔要等警察来后才给哈里森那爆头一枪。
从我所学来看,这是谋杀,因为当时不存在正当防卫的需要,即使对方已经杀人,这也不代表当着警察的面把已经失去杀伤能力的人打死就是合理的,至少在美国,这是构成最低级的谋杀的,这是典型的overkill,何况每辆警察前都有记录仪。
那时我突然有些激动,也许这才是这部电影的又一个高潮,彼时走投无路的贝尔知道自己即将失业、生活也没有着落、举目无亲,当着警察的面杀了自己的仇人,不仅可以一雪前耻,自己也能顺理成章的到监狱里了却残生。
贝尔拎着枪等警车开到的那一幕却最终没能成为这样一个惊艳的伏笔。
可惜。
回到最后,无论是《温柔的杀戮》也好,还是《逃出熔炉》也罢,终究讲述的都是弥漫全球的危机之下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现状,产业衰退,次贷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恐战争的老兵生活状况堪忧。
对于这些生活在小镇的美国居民而言,未来的生活更是看不到什么希望,可是他们却也随时准备着即使付出一切——也不让绝望将他们吞噬。
这便是美国人的另一种精神——“逃出熔炉”,也便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不能离开时代背景的唯一原因。
忘了提了,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The Low Dweller》,意即:低等居民。
影片是因为看了最近很火的凯西艾佛来克演得所以顺便看了看,结果一看评分才6.3,看完之后我觉得没有那么惊艳到也不差,光看woody演得恶棍就值了,而且整个影片设置的背景时代,最后的故事发展很真实。
凯西演的角色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和海边的曼彻斯特演出确实有些差距。
在美国落寞的工业城市,一个落寞的拉塞尔,钢铁工人,经历的车祸,父亲去世,爱人的离去,弟弟的去世,终于走上了反对制度,个人英雄主义的道路
自己才是自己的hero,靠自己
烂片啊!
好慢的节奏,好无聊。。。
对于这种复仇没什么意思,只有前期被压抑的越惨在后期的复仇才更让人畅快淋漓
装X豆瓣,好电影就这点平均分。你们妹!这部电影是在说剧本单薄吗?看看前面的铺垫吧。
感觉这片子被低估了。。。
乏善可陈,似乎试图拍的沉重;配乐挺好听的
Sometimes your battles choose you.
故事看过后感觉一般。男主出狱后为弟弟复仇的故事。
缓慢的汉子电影,克里斯蒂安贝尔牛逼。。。
很闷呢,这生活状态真的是熔炉啊,就整一个把人慢慢熔了。我其实一直在等着贝大帅哥最后的暴走,但最后的最后也谈不上什么暴走,还是整一个压抑中的压抑,这最后一枪算不上解脱吧。倒是哈里森这个坏蛋演的很传神啊,这真是个恶心至极的王八蛋啊。
雾霾还不是一样严重,冷峻得让人心寒,一对兄弟在命运里惆怅着。
慢节奏,心理刻画到位
偏远而没落的小镇,生活在底层的两兄弟,弟弟被黑帮杀了,哥哥去给他复仇。全片冰冷的色调看的我有点不寒而栗,本以为会有让我很惊喜故事,可是情节发展有点别扭。其实我实冲着Christian Bale和Casey Affleck去看的,兄弟情深,表演上还ok。
冷静的叙事
贝尔也拍烂片
牛逼卡司精湛的演技撑起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有深度和层次的故事.
电影开始两分钟前和65分钟后才似乎要开始讲正事,其实只有前后各两分钟的故事,浪费了一大把卡司来讲这个故事,无奈没同感
影片与《囚徒》的整体风格一模一样,冰冷的画面质感、缓慢的节奏以及苦大仇深的人物,虽然故事没有《囚徒》这么精巧、这么充满设计,但是依然非常捉人。我倒不觉得情节有什么俗套的地方,这种展示某种群体的生存状态的电影并不一定需要多复杂的剧情。
压抑,反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