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八十年代的印象相当浅薄,总结起来只有糖稀、画片、拔老将、小豆冰棍儿、《红楼梦》、《西游记》,还有风靡大街小巷的《射雕英雄传》和没完没了的《恐龙特级克塞号》。
电视剧《我们的八十年代》所描述的是八十年代初期一群化工厂年轻工人的生活,这“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对我正好是不上不下卡在中间的哥哥姐姐辈,但我偏巧又没有兄弟姐妹,生活原型有点陌生;可我真没想到,这电视剧能让人越看越来劲,工厂里那些鸡毛蒜皮疙疙瘩瘩的破事儿,竟都那么生动活泼,令人难忘。
故事的主人公是天海化工厂四车间的捣蛋大王段玉刚,他为了一个给大师兄的承诺,在大师兄因爆炸事故入狱期间照顾保护车间女工丁惠茹,总带着一帮哥们儿与其他车间的工人打架,还不服工厂保卫科和厂领导的管束。
新毕业的大学生满晓星被分配到工厂下基层实习,刚一来就在一场打架中被段玉刚误伤,手臂脱臼。
段玉刚的二师兄,四车间副主任秦光明十分欣赏满晓星,使出百般手段开展追求,可没想到在频繁的接触中,满晓星和段玉刚倒互生情愫,令秦光明愤懑不已。
再加上当年爆炸事故的宿怨,还有二者对工厂三盐设备改造未来的分歧,秦光明与段玉刚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师兄师弟也愈行愈远……和故事的大情节比较起来,最好看的还是人物性格与工厂生活的细节。
段玉刚尽管义薄云天,是个血性方刚的男子汉,但他缺乏文化,遇事往往感情大过理智,冲动战胜逻辑;段玉刚身边一群兄弟个个性格鲜明,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思博饰演的老兄弟,两只绿豆眼一瞪,歇后语从不离嘴,简单的对话趣味盎然,比如“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薄,就是皮裤没有毛”,还有“腰里别副牌,逮谁跟谁来”,典型的卫嘴子形象,一看就乐。
第一反面人物的秦光明虽然行事阴郁甚至龌龊,但他真是一位优良的政治工作者,要不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某些地方过分的渲染了其小人得志的一面,按照他的处世原则,不交永恒的朋友也不树永恒的敌人,一切以利益为上,是真该飞黄腾达的主。
而工厂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如男女职工轮流使用一个澡堂子洗澡,拆毛线手套编制毛衣,比如保卫科抓旷工打架斗殴催写检查,工厂文娱活动文体竞赛,再比如车间之间的明争暗斗比拼竞争,大学生的金贵,一线二线工作调动等等,往往一环套一环,从一个事件进入下一个事件,从小事慢慢滚动到大事,配合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大环境,非常生动的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故事没有宣传说教,也并不像其他的青春偶像剧一样炫耀物质生活拿精神贫瘠人格堕落当时髦,而是立足于每一个人物的立场身份背景,自然而坦诚的展示出了那份八十年代的精神。
全剧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是段玉刚的师傅严昌泰去世前对满晓星慨叹时代的变化,说一个工厂,对于下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只是一个工作的地点,不喜欢便走;但对于过去的老工人来说,工厂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全部。
也只有在真正以厂为家的传统精神鼓励下,那些工人才能自觉履行与车间同生死的豪言壮语。
这份对工作的投入与对荣誉的凝重,现在已经没有了。
主演夏雨的表现相当精彩,但最出众的我看还要数饰演秦光明的张洪睿。
秦光明的初出场还是相当春风化雨的,举止得体,言辞大方,面对高高在上的大学生满晓星不卑不亢风采翩翩,比起鲁莽的段玉刚实在要高出几个台阶。
可随着剧情的发展,秦光明的小手段小绊子一个个被抖露出来,先前的高大正确逐渐变成了危机四伏,同样一张脸,从阳光移入阴影,简直让人望而生厌。
张洪睿把这样一个复杂矛盾心机深藏的秦光明表现得丰满可信,着实值得称赞。
其实不止张洪睿,整部剧集中几乎所有的配角都表现优越,比如前面提过的逗哏老兄弟(李思博),憨厚正直的“晃悠”(任帅),苦口婆心严厉又慈爱的老工人严昌泰(张洪杰),心直口快尖牙俐齿的小丁儿(齐襄),毫无心机八卦第一的胖曹(杨晓丹),一心想调动工作先窝囊后愣子的大汪(周翔),还有充满了文学气质的小徒弟闻安(迟佳)等。
选角的得当,演员与人物气质的紧密切合是《我们的八十年代》最值得称道的方面。
对比工人们的活泼生动,饰演女主角大学生满晓星的左小青的表现则差强人意。
左小青的问题并非是不像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而是那份大家闺秀的单纯过为做作而单调了,在配角们光芒四射的衬托中,这种平淡表现一下子就被压了下去。
相对的,夏雨的表现则有一股蛮劲支撑着,虽不很突出,但那阳光灿烂的笑容依然足够令人心动。
33集的长篇剧集当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结尾的急躁。
不论是对小丁儿还是对秦光明的处理,都过于戏剧化脱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
这样安排的意图当然是为了呼应工厂爆炸案的大悬念,但因为牵强反而使得这个从一开始就埋下的伏笔显得小题大做,也使严昌泰对秦光明的前后态度难以自圆其说;更为遗憾的是对秦光明性格的处理,不太吻合他多年谨慎而执着向上爬的努力——其实秦光明的飞黄腾达配合着八十年代精神的衰落虽然会令结局黑暗,但现实讽刺力量则会大大增强。
二是一些镜头处理,尤其是多人物对话的镜头切换,比如小丁儿跟胖曹去满晓星家探望满家母女一节,构图非常杂乱,缺乏章法,造成了视觉上的混乱,让人不知道究竟谁在对着谁说话。
三则是整个剧集的长度。
虽然工厂中鸡毛蒜皮的事情富有趣味,但这些小状况平行反复发生超过了一定限度则显得琐碎冗长。
故事本可再精简紧凑许多。
满晓星与段玉刚的爱情一直围绕着舒婷的《致橡树》展开,毫不回避的提出了门当户对的问题,很令人耳目一新。
故事对满晓星与段玉刚的文化差异门第差别的处理挺有意思,一个退一步,一个进一步,虽然有点不够爽利,但转念一想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致橡树》中那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风中彼此致意的平等情爱。
这份对爱情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对平等的尊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巨变中依然保存的对精神力量的崇敬,就是八十年代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1989年达到了高峰,进入九十年代后在现代化至上物质至上的大潮中逐渐式微,进入二十一世纪,就更看不到了。
1、段玉刚与秦光明对白的唇形设计:段玉刚对白唇形没有控制,强调话语过程的朝向对方的直接表达方式及其外向的人格类型。
秦光明对白唇形的控制,强调话语过程的朝向自己与朝向对方的两重动机方式及其双向的博弈人格类型。
那个年代的爱那个年代的责任那个年代的兄弟之情我们在拍那个年代的情感我们在看那个年代的表达我们是在回顾那个年代的纯真还是在感慨这个年代的冷漠突然听到 周启生的我们的八十年代突然看到 他对现在这个年代歌坛的评价突然觉得 爱 初的好歌 是老的好 朋友 还是小的好...
八十年代的时候我还小,但我很向往那些曾经的岁月,我觉得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和现在人比显得很单纯,那时候的工厂真的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吗?
再看看我们如今的工作场景:哪有什么兄弟姐妹啊?
那简直是一个隐含着无数硝烟和陷阱的战场,你来了或者走了,你活着或者死了,没有人会惋惜或者记得你!
所以说,那时候的人们,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敢说敢做,去关心集体,也能感受集体的温暖,哪里像现在,所有的人都麻木不仁,在一起的时候真的像一堆木头一样,唯一的区别只是官职的不同!
我喜欢剧中阳光帅气的玉刚,心灵手巧的美女小丁,美丽清纯的晓星,为官正气的侯厂长,善良耿直的严主任,能说会道的老兄弟,憨厚老实的晃悠。。。。
,甚至于从某个角度上我也能理解秦光明,毕竟人人都想向上爬嘛,但他的名字叫光明是不是太讽刺了一点!
对于剧情,我希望看到的是丁慧茹没有死,她最终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大师兄幸福地结婚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她香消玉殒呢?
我怀疑导演的观念是否有问题,她的那点事情放到现在算什么啊?
在那个年代却背了个“破鞋”的骂名,被人歧视,最终含恨而去,这样的结局对她来说公平吗?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我喜欢这首诗!!
人物群像式塑造,语言非常有特色,男人之间哪种相处的力量,朋友义气,八十年代特有的师徒情分,同事情分刻画及其生动。
大力推荐。
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一直有着最为浓重的怀念情结。
总觉得彼时的太阳特别温暖,彼时的人情特别醇厚,彼时的明星也特别光芒万丈。
隔得久了,慢慢认定是回忆情结作祟,因为怀念彼时的天真与烂漫,怀念微微悸动的忐忑,美化与放大了那个时代。
渐渐地,觉得自己老了。
很久前,写下上述文字,只是,写的时候,心里也怀疑这个年代是否真实存在过,亦或这种温暖仅仅存在于我的想象?
因为被《生死线》烦死,下决心抛弃249。
东看看、西看看,却实在看不进新剧去,十月围城也好,闯关东也罢,乃至最后选的美剧,一律入不了脑。
一气之下去看网友推荐的《我们的八十年代》,基本上,对这类电视剧我不抱太大希望,年代不远又不近,细节不真实马上穿帮,可要真实还原,在三年大变样的今天,哪有那么简单?
加诸我自身,对八十年代怀有特殊情结,彼时,家长里短,上海的居住条件真正像72家房客,俺们家当时住亭子间,三层楼里住满无数房客,但,无论是隔壁娘娘晒台纳凉讲鬼故事、还是跑船大哥拿四喇叭给我们孩子听邓丽君,现在想起来,那种暖洋洋仍然能直击心房,叫人酥麻至最深处。
所以,不是不怀疑的,唉,算给任帅面子,看一眼吧。
真是庆幸看了这一眼。
那真是部好剧,第一眼,就让我恍若回到彼时。
那些车间厂房、那些简单衣服、甚至是团委教授的十四步,彼时,以孩子眼光,我全部亲历全然见识过。
而此剧深深、深深打动我的,还有弥漫全剧的温暖、纯净与向上感。
八十年代,之所以叫我如此深爱这般留恋,原就是因着这种气质与这份暖意。
酷似姜文的夏雨,戏好得让人吃惊,而女二号之人选,更是深得我心,当然,我最爱的,还是任帅的晃悠,外冷内热的稳重男,一直是我软档。
最叫我窝心的,是演员们的神情。
统共没有今时今日屏幕上常见的厌倦、冷淡与做作。
他们眼神明亮,笑容纯真,渴望真实,从内心勃发出蓬勃生机来。
当然,故事有点弱,巧合不少,反派之坏也似乎淋漓尽致了点。
慢慢看下去,看看最后是否兜得圆。
急功近利的年代,能遭遇这样一部诚意之作,已足够温暖我心。
那真是个温暖年代,这不是我的错觉,也不是我的怀念,它确实真实存在过。
二十年来,我日日怀念,夜夜思慕的,原来果真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与无限可能的年代,我为曾经遭遇这个年代而深感庆幸,即便,彼时,我仅仅是个小小孩童。
且待我细细品来。
港片有个腻味的地方,就是好人都过于骁勇,坏蛋则为坏而坏,最要命的是黑帮片,正派的一方上窜下跳地维护世界和平,反派则被迫拖着老脸装坏,像成龙老师的片子,看多了憋气,坏蛋无辜到死:谁他妈乐意飞车炸楼杀人火拼了,那不都是你们家神勇无比的成龙给逼得么。
才看罢《媳妇的美好时代》,为憋屈的第三者李若秋老师舒了口气,就又为秦光明老师着起了急,段玉刚是够刚,秦光明就不光明了是吧,为了制造冲突尽让人家光明哥使小手段了,人家是那气急败坏型的么。
《我们的八十年代》是年代戏,大概齐是要说个人和体制冲突,一个颇有血性的工人,在人际关系为王的旧工厂里处处碰壁,使坏的是“踩着人上”旧体制下的普遍心态,把人往“地富反坏右”窄道儿上挤兑的遗毒未肃,个人诉求和体制需要是冲突甚至是斗争的。
从这个角度上讲,秦光明这个人身上的戏味儿会比单线条的段玉刚更有嚼头,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为了个人发展,在这个搞关系、熬资历的环境里,被迫走到道德方面的反派上去了。
编剧的办法倒省事,直接让他人品刷刷直降,小手段使个没完,虽然完成了“总得有个坏蛋招人恨”的观众期待,但是一个丰富的杯具反派没有了,这本该是个招人恨更招人同情的人物嘛。
秦光明和段玉刚其实就是一体两面,在一个没奔头的腐朽工厂里,段玉刚保持了正直善良,也保存了近乎幼稚的天真,在被别人误会的情急之下,他甚至会自残以证清白,实在是个心智未熟的可爱青年。
而另一个秦光明,则被“把你们都踩死,就轮到我上了”的旧观念成功俘虏,但是无论编剧和观众如何期待,秦光明才会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而段玉刚则出路有限,问题青年到了中年,那些曾经还显得有那么点儿可爱的问题就难看了,所以终究他也只有秦光明的路可走,除非你乐意看到一个混混大叔的熊样儿。
时代总是进步的,即便只是进展到“虽然也很糟糕,但总比过去好了那么一点点”的地步,段玉刚和秦光明不用再像他们的师傅一样,把工厂当作自己的家,把一生都耗在里面了。
老师傅的真情是很感人,但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情绪,即使现如今要做出一个抉择仍然非常艰难,但一个人总有了点儿选择的权力,积极向上的好青年秦光明,就算不靠整人也能上了,一想到此,又为生错了时代的秦光明叹一口气。
有一种美丽叫做化茧成蝶——丁惠茹VS闻安小时候,我不喜欢悲剧。
大概四五岁左右吧,在一本残破的书上看到一页插图,是个小女孩儿。
妈妈将那本书上的故事讲给我听:这个女孩儿被妈妈寄养到一户人家,生活很悲惨。
但是她的妈妈在远方,完全不知情。
这户人家编出各种理由向她妈妈要钱,她妈妈为了让她生活得好一点,先卖掉了秀丽的金发,再卖掉了自己的门牙,最后还死在了远方。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从此不敢再翻那本书,更有好些个夜晚从噩梦中惊醒。
一直要到25岁以后,我才渐渐学会欣赏悲剧美,才懂得那些痛苦中暗藏着的深刻力量,也方才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将那些至大伤害深切无奈看作是人生的磨砺,并且努力调适心态,从痛苦和烦恼中固执地找出亮点来。
这样的觉醒其实来得有点迟了,如果早那么十年八年领悟,也许人生还会有些不一样的精彩。
前些日子,看《我们的八十年代》,看着丁惠茹和闻安在痛苦里煎熬,我不禁想,要是在十来岁的时候我就看到这部戏,看懂这部戏,那我说不定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迎来一些转折。
我说不定会早一些懂得——有一种美丽叫做化茧成蝶。
丁惠茹,一个善良热烈,好强美丽的女子。
中专毕业以后分到了天海化工厂。
在那个年月的工厂里,一个中专生已经很了不起。
她的人生,如果没有意外,将是一片锦绣。
可惜,她爱错了人。
是的,她全部的过错就在于她爱上了一个可耻的懦夫。
有个男人,是厂里的技术员吧,隐瞒了自己已经恋爱的事实,让已经谈婚论嫁的女友和丁惠茹同时怀孕。
然后,这家伙居然不堪压力,自杀了。
还留下了遗书。
他的女友和他的家人跑到厂子里大闹,大庭广众之下,将丁惠茹痛打。
丁惠茹就这样落下了一个“小寡妇”的诨名,落下了一身洗也洗不掉的作风污点。
被下放到一线,进了四车间。
这一段过往由闻安告诉给满晓星。
那是一个夜晚,路灯底下,闻安那孩子一样纯净的声音饱含理解和同情,娓娓道来。
我觉得那路灯霎时就迷了我的眼,有一两秒钟,我眼前几乎什么也看不见。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内地,工厂,一个女子犯下作风错误,比死还要痛苦。
她将用一生的时间去为这坏掉的名声付出代价。
且,那年月的人们都是植物——一旦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被种下,便是一生一世的事。
不象现在,我们拥有一双自由的翅膀,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那时的单位几乎是一个人大部分社会关系的总和。
丁惠茹在单位里臭了名声,外面的世界也就没有了容身之处——这种事情总是传得比风还快,无论她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耻辱的红字。
这个女人在多次尝试自杀而未果的情况下,选择了执拗地反抗——当皮军叫她“小寡妇”的时候,她冲上去撕扯;当严师傅为她介绍了那个不靠谱的对象以后,她用自己的方式狠狠地拿那个人开涮,同时,她勇敢地和严师傅沟通。
她用一种尖锐和泼辣反抗着这世界的冷眼,但是,她毕竟只是一名毫无背景的弱女子,却往往自保无力。
幸得她身边有段玉刚,一棵树一样的段玉刚。
从她进到四车间的第一刻开始,段玉刚就给了她友情、温暖和坚强的保护。
他一次又一次为她和别人打架。
底层人民的生活规则有时候简单而直接,段玉刚的方式是有效的,至少,大多数人们不敢再当面侮辱她。
同段玉刚的相遇,于丁惠茹来说,当然是幸运甚至幸福的,只有真正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才会明白这样的友谊和温暖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是,这样的相遇在某一段长长的时间中,于丁惠茹来说,又是不幸的。
因为她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这棵树,可是,他并不爱她。
他对她的照顾和保护坦荡磊落,无关风月。
她一直都在他身边,朝夕可见,似乎触手可及——却永远也不可及。
丁惠茹对段玉刚的感情,周围的人全都看得清清楚楚,晃悠,理智冷静又善良的晃悠甚至觉得不忍。
因为他知道,这是一段绝对不会有结果的单相思。
我想,也许,丁惠茹某些时候也是明白的吧,可是,却怎么也放不下。
她做了他的哥们儿,他们分享和分担许多事情,但就是没有爱情这种东西在段某人心底滋生。
连一刹那的动心也未曾有过。
丁惠茹这样绝望地爱下去是一件对自己无比残忍的事。
可是,她放不下。
因了她的放不下,她在对待满晓星这个情敌的时候,颇有些面目可憎,尖酸刻薄,以致于她自己都变得不可爱了。
以致于我几乎要困惑,闻安到底爱她什么呢?
难道仅仅因为她是四车间唯一一个看上去还行的年轻女性?
一直要到丁惠茹又经历了一场生死大劫,真正看开看透,真正放下对段玉刚的执念之后,我才发现她的热情、善良、坚韧、体贴和——柔软。
这个时候的丁惠茹,眼睛干净平和得跟蔚蓝的天空一般,真正拥有了人生的大智慧。
在最后,我看到她为自己做的那件婚纱时,我真的仿佛看见一只蝴蝶,在阳光里扇动绚丽翅膀,美得让人目眩神迷。
丁惠茹从天海厂停薪留职,勇敢地走上街头支起她的服装摊,勇敢地将段玉刚放在了一个兄长的位置。
做到这个,在电视里不过是镜头的切转,台词的交待,可是,在真正的人生里,真需要何等非凡的勇气和决断。
这就象是一次积攒了很长时间的爆发,我们看到的这一刻勇敢,全都是她从前路上无数锋利纠结的带血荆棘中一点一点磨砺出来的。
所以,看到后来,我觉得她真美,真美。
她代表的是工厂中那一类极为坚强坚韧的女性,她从尖刺和冷眼中站起,也站成了一棵树。
我几乎要在屏幕的这一边为这个女人大力鼓掌——只可惜,只可惜,编剧的心肠忒硬了一点,竟然给了她一个那样的结局。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总会有偶然,总会有无常,总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大无奈。
昨夜,在写上一段评论到凌晨的时候,和朋友平客在MSN上碰到,我们说起孩童天真不谙世事之下的惊人直觉,说起他们世事的洞察。
今天,我想,闻安其实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啊——孩童一般的天真纯净,孩童一般地不通世务,孩童一般地脆弱,孩童一般地敏锐……他在那个环境下对丁惠茹的美的洞察和向往就是一种惊人的直觉啊。
闻安,外号脆弱,四车间的青工,18岁。
他还有一个称呼叫秀才,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周边环境中,固执地喜欢文学,热爱读书。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他爱上了丁惠茹。
我这个观众是在某个丁惠茹送他回家的晚上确证这一点的。
那夜,丁惠茹夸他脑门大,聪明,毛主席和郭沫若这样的大人物脑门儿就大大的。
丁惠茹还伸手抚摸了他的额头,象个姐姐一样。
那一刻,闻安的表情几乎是要飞翔,快活得这个世界仿佛都不存在了。
从这一刻开始,我知道了他对他的丁姐那不一样的感情。
当时我很没有新意地想到了一句话:“少年维特之烦恼”。
是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在男孩子朝男人这个方向挺进的路上,有很多人会爱上一个年龄比自己大的女性。
这里面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早就被几百年来的人们分析了个透彻,我实在不必在此再多说什么。
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爱情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不成熟的,是一时的迷恋,因而看轻在这爱情中浮沉的那个人的痛苦。
可是,这样的痛苦是真的痛苦——在少年的维特时期,他对那个女人的爱包含了情人、姐姐甚至是母亲和女神一般的膜拜情怀,那几乎是他对女性的整个幻想和原始崇拜。
那爱强烈到可以吞噬整个心灵。
可是,这样的爱往往得不到回应——就如同剧中闻安。
他强烈地爱着丁惠茹,可是他的爱不但没有回应,而且成为了她的负担,成为了给她带来伤害的源泉。
这样的结果对于闻安来说,那种痛的程度,外人大抵是无法想象的。
呵,那些年少时候的忧伤啊,在今日今时看来,轻飘得仿佛没有分量,可是在当时,却沉重得宛若死亡一样。
在这样的痛苦中,闻安一点一点长大。
他就是那只渐渐羽化的蝴蝶,痛苦到不知道自己身上正在发生什么,不知道自己前路何在。
好在,在这痛苦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周围有师傅段玉刚,有丁惠茹,有一个一个热情爽朗的工友,有满晓星。
他们一起鼓励他考大学。
他们觉得他可以去得更高更远。
于是,他们用他们的方式,用他们微薄却又汹涌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托起他的翅膀。
闻安终于飞起来了,啊,我不是说他最后终于成功地考上了航空航天大学,而是指他第一次落榜时的表现——他的成熟和飞翔并没有等到用那一纸录取通知书来证明。
当他第一次落榜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是一个脆弱天真的孩子。
闻安,飞吧,飞吧,去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追逐你的梦想——你过往的经历,你年少的忧伤,你的师傅,你的工友,你的18岁,将永远永远为你提供力量。
如果大家认为那是一种精神,可以告诉你们,那是一张伪善的皮,撕破后只剩下腐败的肌体和空虚的灵魂。
中国大陆的80年代,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但是那个时代曾经的自由和张扬就如同北方的春天一样,一瞬间消失了。
消磨了丑陋的灵魂和荒诞的理想主义。
剩下的只有炎炎夏日的酷热和寒冬数九的严寒。
因为考验才刚刚开始。
80年代就是中国最让人想不到的暗流急涌。
所以,千万不要这么简单的通过电视剧看问题。
我们的八十年代,我从看第一集起就被这部电视剧中人物四车间里工人们所散发的一种骨子里的朴实,简单所感动。
虽然他们总是争,总是吵,每次争吵总是那么较真,但是只要到了第二天他们的四车间里一定是有说有笑的。
他们较真,他们粗糙,他们没文化,但是他们纯的很。
正是这纯的很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使我开电脑的唯一目标就是看她们……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男人在那里成长。
段玉刚、闻安、郑伯涛三个男人都因为她而成长。
”引用豆瓣网友的一句话。
丁慧茹是这部电视剧最吸引我的人物,最喜欢的角色。
不是秦玉刚,不是晃悠,也不是满晓星!
不是别人就是丁慧茹!!!
因为走错一步,就是一步,慧茹就成为了工厂里工人眼里异类嘴里的小寡妇,从此抬不起头。
我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这么个遭遇,给一个女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与悲伤。
即使是在21世纪,这样的一个女人仍旧遭受世俗人异样的目光。
突然好想电视剧里有更多的人保护她!
她不堪重负!
她割过手腕,她摸过电门,但是慧茹死不成。
慧茹回到工厂后,来到四车间,刚来的时候,她的心里很担心,担心这里的人和那些俗人一样。
但是四车间让她感到了家的温暖。
可即便是这样,在我看来这样惨白的经历仍会像一座大山压在慧茹身上。
四车间的温暖在慧茹的生命里只是一颗微微发光的星星。
可这点星光改变了她。
慧茹坚韧地生活着。
生活里没什么大不了,是我在她身上学得的。
是的,她很坚强,她很善解人意,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第二次被人堵在工厂里的时候,慧茹又能怎么面对呢?
除了自杀,貌似别无选择。
她一头撞到大卡车上。
命运真是无情,又安排了一次意外而已。
别人的意外是死亡,她的意外是还活着。
到了这里好心酸!
慧茹拿出了直面死亡的勇气~可命运还要她直面再次活着。
醒来那刻,是不是不想睁眼?
我原庆幸慧茹终于可以解脱了。
我是多么希望慧茹完成解脱。
电视剧的33集,慧茹终于开始为自己而活。
去深圳找郑伯涛,找自己的幸福。
就好像自己为自己做了婚纱,给自己披上嫁衣。
“就像出嫁一样”!
这一定是丁慧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因为这一次,丁慧茹终于是属于自己的丁慧茹。
可是狠心的命运,为慧茹准备的是一场车祸。
看到这里我完完全全咒骂命运就不能让她找到郑伯涛之后再安排车祸嘛?
让这个女人感受幸福之后,哪怕只有一秒钟!
狠心的命运就剥夺了这个悲惨女人的全部,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真正的悲剧不是在你最难的时候拿走你的全部,而是在你即将看到幸福的时刻剥夺你的一切。
因为丁慧茹,《我们的八十年代》像极了一部悲剧….
一般
满车间炸药筒子,吵来吵去,都是屁大的事,左小青很可爱,时不时也变炸药筒子。。。
跟着老妈看电视系列……编剧好棒啊太不喜欢左小青了强行减一分🌚
跟爸妈一起看的,还可以吧
当年的热血正直豪气干云,现在已经烟消云散!一切都得给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和物质文化让道…夏雨演技确实很不错,把一个粗中有细,直爽能干,热情仗义,忍辱负重的工人形象都演出来了,其他演员,尤其是小丁,秦光明,等群像都有了,可惜啊…以前的电视剧拍的很认真,选角儿啊,也有故事,有层次,有人物…挺对得起观众的。
古板正直的严师父,正义莽撞的段玉刚,心怀叵测的秦光明,敢爱敢恨的丁惠茹,美丽善良的满晓星,沉稳的黄优等这些人物,我想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仿佛将我带到那个时代,跟着他们一起爱与恨,欢笑与哭泣。
不错
电视版刘思佳
该死的没死 不该死的都死了
蛮喜欢女二的。但结局有点悲惨,莫名其妙就死了。
工厂里的事儿,老爸老妈的故事,看得挺激动,不好意思地说,眼泪掉了好几回。就是结尾太仓促了,有些赶。发现夏雨的戏都还不错。左小青也好看
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
垃圾剧
前边有点意思,后边不好看
败笔在最后一集。
演技不好说,但故事很美。
第一颗星:该电视剧弥补了我出差生活中除了工作、看书和睡觉外的另一选择;第二颗星:该剧仅仅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不需要添加自由、权利等命题;第三颗星:夏雨同志是个好演员,其他演员也很入戏。
夏雨跟邓超的戏都得顶啊
冲着夏雨去看这电视剧~~ 喜欢看她演戏 我是断断续续地看 有一集没一集的 所以也不好评说好不过我最喜欢片尾曲 温暖时光~~~~
非常好,让我想起我的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