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含剧透)先洗一下关于男主抛妻自杀,其实是无可奈何,原因两点:1.最终之战后迎来和平,男主发现土著文明生活的人类也能很幸福,也不会从根本上憎恨哥斯拉,他们将哥斯拉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没有破坏地球的存在因素,哥斯拉就没有攻击性。
但是男主自身放不下对哥斯拉的憎恨,他被设定成‘英雄’且被异次元基多拉锁定。
在和平的当下,主角自己是多余的,主战派也只剩他一个。
2.让主角决心自杀的原因:结尾那个机甲使用优子的活性纳米金属复苏,男主又连接到了基多拉频率,这才醒悟到危机并没有过去。
纳米金属复苏意味着哥斯拉会苏醒引来其继续破坏,无论谁胜谁负都不是好事,这会造成之前的战争循环,而且主角也察觉只要自己还存活,基多拉就会再续降临带来毁灭。
所以主角开着机甲(身含活性纳米金属)、包含自身(基多拉召唤祭品)、优子(身含活性纳米金属),这样三要素冲向哥斯拉选择牺牲,死前咆哮发泄对哥斯拉的仇恨,然后最后一幕主角笑了,笑中包含解脱,也意味着此后是真正的和平,地球与仅剩的人类才能安稳的繁衍下去。
至此,主角才真正当了一回英雄,同时,主角这一刻才活得真实活得有价值。
至于普遍都说男主低情商低智商还很中二,比如主角每次磨磨叽叽犹豫不决,害死优子那一幕,跟神官嘴遁那一幕等等都想让人喊句mmp。
骂骂就算了那只是强加上的设定而已,包括主角全都是一群乌合之众,要的只是剧情需要的立场角色,从而引发人性与剧情的思考。
毕竟看片不能先入为主了,若是他人经历那一刻的选择,不知是否能比主角做得好。
哥斯拉三部曲,全程的观影感受是压抑与恐惧,事后却后劲更强,整个人都和sm一样观感。
我们先剥离此片来看,哥斯拉这个名片是什么,哥斯拉是人类基于对未来人类发展的恐惧,而假设存在的怪物,以此来报复人类。
说白了就是人内心的丑恶。
整片让我重温了eva那种真实血腥感,为了方便大家识记,我简化以下三种人,人类,纳米人,沟通者。
我们来梳理一遍剧情 哥斯拉的出现,逼迫人类离开地球,之后人类、纳米人和沟通者一同在宇宙流浪寻找新大陆,然而无功而返,又返回了地球,以晴日为代表的主战派,认为能打赢哥斯拉,又一次降临地球,然而真正的哥斯拉大了6倍,第一次作战失败(人类方案第一部)。
第二次作战,纳米人希望通过纳米吞噬掉哥斯拉,然而后者纳米自身也会成为下一个哥斯拉,被拒绝执行失败(纳米人方案第二部)。
已知科技失去了希望,沟通者利用宗教,蛊惑人心,召唤基多拉,消灭哥斯拉,然而基多拉最终目的是消灭地球,被最后一个祭品(晴日)所拒绝,沟通者方案失败(第三部)。
以上三个方案,都是不同利益者出于不同目的而和哥斯拉争夺地球统治权。
然而这三者何尝不是下一个哥斯拉。
在哥斯拉没出现之前,人类就是哥斯拉,万物的主宰,所以地球的生物以臣服人类的形态的存在。
当文明发展失控时哥斯拉就出现了,所以后来的地球生物又臣服哥斯拉的形态而存在,所以对于新地球人而言他们适应哥斯拉,对哥斯拉没有仇恨。
纳米人吞噬自我的科技发展来地球,作为生物的本体成为纳米系统的傀儡,整个只是个机器。
沟通者,超高度文明所有者,当先祖穿越时空发现所有文明最终结局都是毁灭,自暴自弃,选择献祭,反正都是死,死得要有仪式感,而且越早越好。
大白话来说就是反正我100岁肯定死,所以父母生下来就掐死我好了,这样对我也好,它忽视了生命经历过程的认知意义,也是最后一个祭品无法同化原因。
本片想表达什么,科技发展最终会腐蚀人类,类似黑客帝国,而这一切都是人类那无穷无尽的仇恨!实质是反战!!!本片惯用日本式情节,最终就是大部分死翘翘,影片出现的原子弹,就是因为仇恨引发的二战而制造出的。
如同沟通者说的那样,只要仇恨在,基多拉肯定会再来,这个基多拉我认为是比哥斯拉还恶劣都象征即人类总灭亡时刻,哥斯拉象征核战争打起,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不知道什么样,但第四次一定只有石头了。
我可以忍受黑暗然而我却看见光明,也是为什么最后男主要自爆,人类的记忆如同鸦片,会再次诱惑人类走向灭亡,就像现在的历史问题,人类反复在历史问题纠缠,加剧着仇恨。
厌世的宗教,大家一起死去,就大同了,也是宗教蛊惑人心的一点,沟通者高度的文明没有选择抗争而是坦然接受,还继续为基多拉引路,也是我们历史上例如纳粹主义帝国主义等小国接受大国的摧残而同化。
为什么我们要有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就是为了防止某个哥斯拉再次主导我们的世界,我们还感恩戴德以为他是对的,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背后还是那无穷无尽的仇恨,当然宗教的圣母是不可取的,这里强调维护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与尊严!这三部基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实在是少有的佳片,哥斯拉、机械哥斯拉、摩斯拉和基多拉以新形式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纯看打斗,请出门右转美版哥斯拉,庵野秀明日版《哥斯拉》也是相当玩味的政治讽刺片,当然不是爆米花人所爱的.....
一口气看完三部曲,果然符合老虚一贯的风格——给你讲道理╮( ̄▽ ̄)╭三部曲看完以后,我饶有兴趣的跑到豆瓣下去看评论,本以为会有很多哲♂学探讨,但很失望并没有,多数是对作品结尾表达不满( ̄へ ̄) 但我对三部曲还是挺满意的,你不可能通过一部电影就渴望找到人类未来的康庄大道,一味追求美好结局无异于粉饰太平,也最终沦落为一部普通的哥斯拉商业电影而已。
电影探讨了很多问题,人性是其中一点。
老虚第三部的某些观点,我看与富坚老贼的猎人蚂蚁篇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那深深的人性之恶。
人类的贪婪孕育了哥斯拉,人们把哥斯拉视为死敌,想当然的要消灭它,但当发现自身能力犹如蚍蜉撼树般渺小时,不由得向事实妥协,无助中想要从神明处寻找答案。
很多人吐槽第三部的一个点,就是电影开始像神、宗教这样的方向发展而理解不能,认为这样过于虚幻。
何为神明?
既是人类心灵救赎之处,又是人类能力之外的浩瀚未知。
试问,你能肯定,在宇宙的某个地方真的不存在类似基多拉这样的“神明”吗?
你真的以为这个宇宙的一切都犹如我们看到的一样,自生自灭、万籁俱寂吗?
自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自从人类创立量子力学开始,就注定我们这个宇宙还有着无尽的未知。
看过《星际穿越》的小伙伴,或许都曾对里面震撼的场面不由感叹过吧。
这也就不难理解牛顿晚年为什么要研究神学了,或许才智超群的他,冥冥中对未知宇宙有着超越人类几百乃至上千年的第六感吧。
只不过,当人类最终选择祈求神明来消灭哥斯拉,那便失去了身为人类最后的骄傲,所以这些人成了祭坛上可悲的祭品;而如果选择不惜一切的对抗,则有可能面临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甚至可能忘却曾经身为人类的感觉。
何去何从?
男主选择了与异族发明的未来科技同归于尽的方式。
这种结局很多观众不买账,但我觉得这体现了人类应有的敬畏之心。
人类文明的尽头,也许正如梅特菲斯所言终将走向毁灭,但明知毁灭却依然前行,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体现,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之法。
老虚深知人类欲望的强大,但他警告世人,不顾一切的任性为之,将把人类带进一个可怕的未来。
于是他选择让男主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或许也是思考良久后的无奈。
其实对于非怪兽粉来说,虚g三部曲绝对是更有趣的入门向作品,也更浅显易懂。
但这不是说这部作品没有内涵,事实上虚g电影并没有背叛哥斯拉的本质,即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省去了对时事政治的讽刺,虚g更多的表达的是对人类文明与自然的矛盾。
可惜的是,这部作品显然没有完美的还原基多拉与哥斯拉的大战,经费与创作理念的差异导致结局草草收场,着实可惜,但基多拉的降临简直是逼格满满,没有之一。
结局男主作为背负对哥斯拉仇恨的最后一人,带着人类复兴的希望纳米金属走向灭亡,这样反套路的结局其实与庵野秀明的哥斯拉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不得不学会与哥斯拉共处,甚至不得不放弃文明与繁荣。
没有了屈辱与欲望,人类反而能自由自在的活着吧,虚g三部曲更像是人类时代的结束曲,坦诚的接受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主宰这一事实,凭这一点,这部作品值得给高分,也值得被记住。
所以,无论哥斯拉粉们如何diss,这部作品绝对会在哥斯拉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也是未来创作绝对绕不开的重要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3487597/影院好讀版
「如何將概念化為具體的形象?
」、「什麼又是好的具現?
」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將會影響我們對此三部曲的評價,《哥吉拉:噬星者》作為作品的終章,必然仍然是兩極化評價了,而且必然會受到強烈的誤解,比如說:「老虛你又發作了!
」然而如果我們從「愛的戰士」的正面意涵,而非諷刺意涵來切入作品,我們將會理解終章是那麼正向。
一個思想從發端開始傳播,就註定是變質的,因為思想是從生命而來,故即便思想的生造者多麼希望思想「純淨」思想都必然會變形。
艾克西夫在一部曲與二部曲中都一直保持的超然,在三部曲得到了解釋,他們乃是行星的「觀察者」,同時也是「時空的旅者」,這當然是一種隱喻,也就是宗教家們最希望追求的「智慧」、「真理」時常不是複雜的理論或者枝微末節的知識,而是一種武斷性的結論,一種統合性的結論,用來概括現象的本質,故是超越性的,而艾克西夫人的形象則是一種綜合,有古代日本人的「美豆良」髮型,以及金髮與白膚(基督教)還有佛教(最終決戰後的坐姿),這樣的綜合是要拿來替代整個宗教的,因為它的預設前提是「所有宗教最後都會變成一神教」,結合梅德菲斯所言:「所有科學到最後都會變成宗教,只是你們認為的宗教是怪力亂神,而我們的宗教是精密計算後的必然結論。
」於是裡所當然基多拉便成了「基督教」(這裡的基督教是一種寬泛的基督教,一種象徵性的基督教,接近尼采《反基督者》裡提到的基督教。
)的象徵,從頭到尾我們看不到牠的軀體,當牠出現時天空中開了三個洞,並連接在同一圓內,這便是紮紮實實的「三位一體」的呈現,而這個怪獸本來是毀滅艾克西夫人星球的怪獸,後來卻在艾克西夫人的引領下吞食了一個個星球,便暗指基督教(或者說一神教)本來的神明只是地方神,後來卻變成了世界神,都暗指了基督教從一個民族的產物成為帶領該民族統治世界的神,這個宗教的力量如此強大,即便牠早已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仍然能以其他民族的土地與其他民族的內心作為力量的來源,進而達到無窮無盡的狀態。
可是為什麼必須是基督教?
基督教不是熱愛生命的嗎?
神不是愛世人的嗎?
然而在尼采的脈絡下,基督教卻是一個反生命的宗教,甚至是一個欺騙的宗教,將人類拖入深淵的宗教,甚至他在《反基督者》宣稱世界上只有一個基督徒,但那人已經死了,他就是基督,而在基督死後,保羅將基督教變成了可怕的東西,那就是基督教異化的轉折點,於是自我犧牲變成要人犧牲,對生命的熱愛變成對永生的熱愛,尼采指責基督教早已用恨替換了愛,卻還聲稱自己充滿了愛,試想,什麼樣的宗教,會崇拜末日的來臨?
並口口聲聲要著解脫?
而梅德菲斯為了安慰榊晴生,說的是哥吉拉並不可怕,因為還有更可怕的基多拉,這不正是基督教常見的套路嗎?
世間的一切惡都可以被原諒,因為這些惡之於上帝都無足輕重,當基督教從地方到世界之後,這個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凌駕於一切,惡人算什麼?
連惡魔都是上帝的產物,死亡算什麼?
連死亡上都是上帝的計畫,而在最終審判時,所有的惡人都會在地獄裡燃燒,所有的善人都會在天堂裡喜樂。
基督教要人忍耐一切,他們說服了人類有更大的報復在後頭,於是這便使得所有接受基督教的人們必然是虛偽的,當他們不斷的歌頌「永恆」實際上卻是歌頌「虛無」。
他們最常說的話語是什麼呢?
「讓上帝住進你的心裡。
」然而這個動作跟邀請惡魔沒有兩樣(西方的惡魔挺禮貌的,如果你沒有邀請祂,祂不能進門)梅德菲斯作為傳教者,正如保羅一般,用謊言欺騙眾人,但卻認為是必要的欺騙,因為眾人的智能不能理解這一切的意義(試想一開始就告訴眾人,你們得迎接為了虛無的死亡,你們出生,就是為了死)基督教既是先知,也是置眾人於大夢者,試想如果眾人發現一切並沒有「終極意義」,所有支持他們的一切都將煙消雲散,就像基多拉只能被觀察到,卻不能被觸碰到,偵測到一樣,關於神的種種體驗……如果都是虛妄?
如果神不存在……我們又有什麼價值?
我們或許得回頭思考,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是什麼意思,鴉片本身並非一無所用,還有替人解決痛苦,熬過艱困時刻,然而鴉片同時也是癱瘓人生命力的,鴉片是一種工具,卻主宰了主人,正如宗教是一種發明,卻主宰了主人,艾克西夫藉由犧牲到達光榮之路的思想活脫脫是(自殺是不被允許的,因為耗費了生命力,然而戰死或殉教卻是光榮,因為是為了神。
)基督教的翻版,基督教的問題也不在謊言,而是在於它在賦予人的勇氣的同時,也奪走了人對生命的熱愛,本來,生命之間的紛爭競逐本是常態,然而在弱者的苦痛之中,一種「終止這一切吧!
」(即便在馬克思的思想中,既繼承了黑格爾的成分,也繼承了基督教的成份,有著追求靜止世界的衝動)的呼喚產生了,對於弱者而言,無盡的失落,無盡的剝奪,生命就是無盡的痛苦,而既然邏輯上只能有一個最高者,那麼不如將這個最高者從自己的同類中移開,投向一個「另一個宇宙」的存在,直接為其而生,為其而死,不就也能比強者更強嗎?
或者說致強者於死的虛無,難道不是在本質上更甚於強者的嗎?
於是我們看到基多拉對哥吉拉的種種攻擊全都是薄弱的,卻同時都是有效的,因為牠吸收著哥吉拉的生命力。
民族主義、基督教、或者其他種種要人先放棄自己而從其他事物上尋找意義的歸宿的思想根本上都是虛無主義,然而他們時常偽裝成自己是活生生的,但當我們剝開他們的皮相,我們會發現那些「活生生」的力量全都來自我們自己的生命力,然而基督教又是有強大魅力的,因為基督教說出了某部分的事實「所有人都是弱者。
」故將所有人的苦難都意義化了,正如佛教見到了人間普遍的苦難一樣,並都給出了解脫的道路,他們都是關懷弱者的宗教,但同時也是讓人持續作為弱者的宗教,當這個教裡最優秀的人都為了基督教而活,為基督教而死,更別說那些只希望藉由「信教」改變自己生命的人,當然,在此我們已經看不到任何民族優越感了,因為有了更高的價值來源,代表宇宙的上帝,所有侷限一地的原生土地神(行星意志產生的怪獸)都成了笑話。
對生命的否定可以瓦解民族優越感,但同時也瓦解了克服民族優越感的意義,根本上,這是「用一種信仰,打倒另一種信仰」但打倒之後呢?
在尼采所生存的時代,威廉二世嗅到了德國人民的自卑感,尤其是對法國的自卑感,於是利用了這點從俾斯麥身上奪回了主控權,並改造德國為一軍國主義國家,在這點上,德國是日本的前輩,於是舉國沉浸於此氛圍,然而尼采對卻對此憂心,人們充滿對祖國的信心這有什麼不好的嗎?
但是尼采在這身上看到人們仰賴「德國」這個「信仰」的獻身之危險,這是此哥吉拉三部曲,土地、人、怪獸(神)關係重疊的其中一例,尤其尼采與華格納的決裂除了私人情感,更是發現彼此在叔本華的思想上有了不同的解讀,對尼采而言,叔本華是他的啟蒙者,也是拯救他生命者,然而他的學說卻是他必須超越的對象,而對於華格納而言,叔本華是他的偶像,同時也是他用作品闡發德國英雄精神的重要導師,然而對於尼采而言華格納的「英雄」卻是不足夠的強者,他甚至恥笑卡萊爾的「英雄崇拜」於是我們談到「英雄」這個詞,便來到本作的脈絡了,究竟什麼是真正的「英雄」?
在尼采生活時代的脈絡下,那曾經是重新詮釋耶穌形象的學術鬥爭(同時那也是流行刊物而不只是學術刊物)而在艾克西夫的脈絡下,「英雄」是與「怪獸」戰鬥者,但「英雄」更重要的作用是作為眾人凝視的對象,其他人會願意為了追隨英雄去死,而「因為希望死,所以追隨英雄與因為追隨英雄,所以死」實際上是不同的,但梅德菲斯以致艾克西夫卻刻意顛倒這兩件事情,正如梅德菲斯的種種隱瞞與謊言,反正這都可以讓眾人不畏死亡,獻出生命,並獲得艾克西夫人所認為真正該追求的東西「平靜」,唯有平靜,是不會被奪走的,天堂就是死亡,而如何達到死亡則成了人唯一需鑽研之事,將生命奉獻於教義,等待上帝降臨於人間,生命就能臻於完滿,所以在本片中所有獵奇的畫面都是旨在將此概念具象化,人們在信仰中走向獻身於神的道路,並獻出了對神而言毫不重要的肉體,人想要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神想要什麼,如果此前畢魯薩魯多與人類的道路尚有該種族意志之實踐的正向性,艾克西夫之路則完全放棄了正向性,因為這個宗教從根本上就放棄了鬥爭,或者說給予鬥爭一種反直覺的型態,當祝福等於毀滅,那麼也無所謂詛咒了,既然人生如此悲慘,不如有意義的毀滅,尼采指責這種泛基督教的思想的本質是虛無的,而且是懦弱的,因為他們是厭棄生命的,作為工具而被發明的宗教最後帶來人的頹廢,而不是人的強健,這是可笑的!
所以在此尼采的思想與叔本華有了分歧,叔本華見到意志的強大並覺察了人本質的不自由,所以他認為人若能藉由認識迴避人本能會造成的痛苦,那麼人也就是幸福的了(一種減法的概念)而尼采見到了意志的強大,卻認為一昧迴避痛苦的結果就是人會消滅掉自我,而鬥爭並非一無是處,然而在鬥爭中採取的態度卻決定人了人將變成了什麼,因為挑戰失敗而厭棄「一無是處」的自己,進而詛咒整個人世希望人間盡早滅亡,神帶來「正義」,還說是為了「愛」(一種自作主張,替他人卸下重擔,使他人永遠是弱者的愛在尼采看來是一種惡意。
)其實更接近「恨」,於是梅德菲斯對人類的描述並沒有任何偏頗之處,那是一種基督教智慧的呈現,這個宗教比任何宗教都了解人的軟弱,也因此更加不信任人,於是凡是的成敗皆定於「神的旨意」,這是完美的謊言,讓神卸下了人的重擔,同時永遠奴役了信教者,而能理解這一切的基督教智者,卻又不願戳破這件事情,某種程度來說,他們的「謊」是為了護生,但當一個人走向懸崖,就算必然墜落下去,他難道不該有權利知道自己的位置嗎?
他難道沒有資格「認識」嗎?
這便是主角榊晴生本集在作的思想鬥爭,他必須在兩個誘惑間做出選擇,一個是打倒哥吉拉的誘惑,在這結果下基多拉將會消滅一切,另一個是放棄在「此刻」打倒哥吉拉,認識到自己的弱小,認識到人類的弱小,但同時與伏斯亞種族在地球繁衍生命,那麼總有一天還會有挑戰的機會與戰勝的可能。
對於伏斯亞而言,哥吉拉(民族優越感)就像其他於人類有害的事物一樣,可怕,但不值得怨恨,他們是不懂「怨恨」的種族,因為怨恨的要點在於,我打不倒你,但我又想打倒你,並不接受我自己「目前」打不倒你的事實,甚至我只想要我的「神」打倒你,而不是我打倒你。
基督教用怨恨戰勝了他們的敵人,迫害基督教的民族也漸進成為基督教的俘虜,主人與奴隸顛倒了過來,因為他們獲得的越多,越害怕生命,然後在生命還沒完全喪失之前,就將其全數託付給宗教,將其重量,託付給基督教的神「基多拉」。
所以當哥吉拉在本片逐漸在基多拉的啃咬下飛起,這是個相當重要的畫面,因為在一二集中哥吉拉的「重量」與「不可動搖」都是被反覆強調的,然而在本集他卻飛了起來,彷彿被「掏空」一般,從第一集到第二集給我們的訊息是,哥吉拉每次的瀕危都是自己造成,第一集那只是自爆而死,第二集則是即時將電磁波換成熱能而活,於是我們知道第三集那也是哥吉拉自我否定而瀕死,尤其當我們看到他招牌的破壞光線與種種揮擊都傷不了基多拉時,或多或少我們可以感覺到哥吉拉的失落(眼睛的特寫)而旁觀的人們也悄悄移動了自己觀看的位置,在此之前人類是不擇手段要打倒哥吉拉,並且嘗試各種道路的,然而他們此時卻看到他們所要打倒的對象被逐漸渺小化,進而察覺自己的生命也有所危險,同時本來在夢境中快被梅德菲斯說服作為基多拉永久媒介的榊晴生,在看到核彈落下之後砸在地上後的危急瞬間見到了摩斯拉的影子(摩斯拉三部曲不是以蛋登場,就是以影子登場,而當其是影子這件事情便與同樣由影子而生的基多拉成了對比,基多拉吞噬了人的生命力,摩斯拉卻喚醒了人的生命力)於是榊晴生的記憶完整了,過去毀滅的種種圖景在他眼前一逝而過,他彷彿第三者般看見了那些曾因絕望而被壓抑的一切,自己的歷史,自己的記憶。
原來,自己是受著祝福來到世上的,是因為他人願望來到自己世上的,他的名字「榊晴生」說的是春天綻放的紅淡比,那是日本用來祭拜神明的花朵,而在日本神明中地位最高的神明,就是太陽神,於是一切就接合起來了,尼采在曾多次讚揚的太陽與日本人的傳統信仰結合在一起,那是生命之神,而對生命的讚揚是比日本民族優越感還更本源的「傳統」,於是梅德菲斯的話語不再能蠱惑榊晴生,然而榊晴生並沒有怨懟梅德菲斯,因為他理解關於人性梅德菲斯的觀點是正確的,他的同輩人還不足以打倒哥吉拉,而那不只是物質的問題,於是哥吉拉還是留在大地上行走,而地球還是一樣危險,而榊晴生與夥伴則與伏斯亞族與地下生活,如同我在第二部的心得文所說,伏斯亞作為「科技古國」的形象,代表著一種if路線,這樣的設定彷彿是在說對於現代世界,當時榊晴生象徵的日本那代人本應有更多的時間漸進的進入,卻毫無機會去適應,導致了不良的結果,所以才在這裡弄出個「科技古國」給他們待著,因為在宇宙的艦船也已被基多拉毀滅,彷彿是一場「歸零」。
然而電影並沒有停在這裡,當人類學者找到最後一架戰鬥禿鷹,即人類與畢魯薩魯多科技產品的最後剩餘,他興奮的告訴榊晴生「只要激活這些奈米金屬,他們就能繼續繁殖,我們就可以返回以前的生活,甚至有再挑戰哥吉拉的機會!
」這本來是喜訊,榊晴生卻聽見了梅德菲斯得意的聲音。
於是他作出了最後一個決定,他帶著半金屬化的優子搭上了戰鬥禿鷹,飛行到哥吉拉面前,他要求哥吉拉將科技、將自己、還有種種可能會再度陷好不容易定居地下夥伴於死的因素一同抹滅,他臨走前告訴懷上他孩子的其中一個雙子,「有時後輸是必要的。
」然後他消失在白光之中。
「英雄」消失了,他不是為「神」犧牲,而是為「人」犧牲,因為他的死,人們將可以把目光轉向自己身上,也拖延了艾克西夫的計畫,接下來的生活,人類得一方面繼續與哥吉拉鬥爭,並從中獲得自己的生命,這是不會消失的哥吉拉,正如閃電、火山、地震(日本多災多難的土地)一般,如果短期內是打不倒的,甚至克服不了的。
那麼人們真正該學習的是如何在共處與競爭中熱愛自己的生命,並不再憎恨自己土地所衍生出的一切,反倒是該去認識,去理解,至於認同與否則應有各自的選擇。
所有的理解總是帶著誤解,然而所有的誤解都有最個人化的真實,我們的「觀看」將決定我們所「生造」的一切,我們的「信仰」將決定我們所「生造」的一切,尼采所謂:「思想就是行動」的意涵在於,無論我們擊退基多拉幾次,他都會回來,因為他是由對鬥爭的厭煩與對自身的厭惡而生,只要一不注意,牠就會從裂縫中探頭而出,然而只要我們肯追尋過往的歷史,而非因其羞恥或不堪入目而拒絕面對,並直面那龐大而無情的敵人,那麼我們將能從前人的生命以及巨大的敵人學到有益我們的生命的事物,無論用什麼樣的名目,生命不該被他人決定,人該從自己的生命的主人開始做起,該成為自己痛苦與歡愉的主人,因為當我們將自己的痛苦與歡愉交予他人,我們也成為了雖生猶死的活屍(就像基多拉是先消滅人的肉身,再奪走人的意識一樣,艦船被攻擊時,他們發現機器判定不到整艘艦船的生命跡象)哥吉拉三部曲,因謊言與憎恨開始,以認識與愛人結束,悲壯雄偉,盪氣迴腸。
《GODZILLA》三部曲的顺序,是将整个人类历史倒了过来。
人类历史本来是①先有对神的信仰,②后来摒弃对神的信仰而信奉科学至上,③再后来开始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而三部曲则正好相反。
第一部,人类靠自己的力量与哥斯拉战斗,以失败告终。
第二部,人类靠外星的科技与哥斯拉战斗,以失败告终。
第三部,人类靠外星的信仰与哥斯拉战斗,以失败告终。
虽然每一次失败都算不上哥斯拉自身的完全胜利,而是包含了人类自己的抉择,不过就结论而言,这样的结果都是必然的。
可以说是星球选择了哥斯拉,或者说是时代选择了哥斯拉,抑或是这个世界选择了哥斯拉。
人类,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这个故事中的失败者,因为无论最终能否战胜哥斯拉,这个星球都不会再是人类的星球了。
最后哥斯拉成了真正的星球守护者,而人类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已经彻底失去了与哥斯拉继续作战的一切能力与资本。
人类只能放弃地球的争夺权,放弃昔日地球的主人的身份,选择与土著们一起,从最原始的生活形态开始一步一步从头来过。
只是即便从头来过,这一次恐怕,星球也再也不会给人类重新登上万物灵长之位的机会了。
因为有哥斯拉在,即便是日后人类重新拥有了发达的科技,但是如果人类胆敢再一次对星球造成破坏的话,哥斯拉便会毫不留情地彻底消灭人类吧。
男主自始至终都是哥斯拉的敌人,即便是领悟到了哥斯拉的存在意义,男主也仍然选择了与哥斯拉为敌。
影片的最后一个情节,就是男主驾驶着座机、带着再也没有醒过来的女友,一起以自杀式袭击的方式冲向哥斯拉,并最终在哥斯拉的放射炮下灰飞烟灭。
过于文明发达,甚至超越了生命的盛衰。
于是乎,金发外星人放弃了对「发展」「创造」的追求,转而开始信仰至高的「毁灭」(跟型月世界的剪定事象有些类似,只不过他们的毁灭是他们自己追求的。
或许老虚也是在接触型月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灵感)。
在金发外星人他们看来,「黄金的终焉:基多拉」便是终极毁灭的化身,也是他们的文明的终极追求,于是基多拉就成了他们信仰的「神」。
于是自家文明被基多拉毁灭了之后,幸存者们反倒愈加对基多拉膜拜了起来,甚至以「传教者」的心态,在宇宙中到处「普教」,引导着自己们的「神」毁灭一个又一个的星球文明,还自以为这是给大家带去救赎。
照金发外星人的说法,人类一开始就是为了让这个星球上诞生哥斯拉而存在的,人类的存在价值似乎就是类似于哥斯拉的饵料。
任何一个星球文明,发展到极致后,必然会出现类似哥斯拉这样的存在。
而等哥斯拉出现后,金发外星人就招来基多拉,吞噬哥斯拉,吞噬星球。
此前他们也不断重复着这种方法,摧毁了一个又一个文明。
本作其实并没有分出哥斯拉与基多拉孰强孰弱。
一开始哥斯拉处于劣势,纯属因为基多拉是没有实体的形态,哥斯拉的一切攻击对基多拉都不管用。
后来基多拉失去了与这个世界的「纽带」后,基多拉的存在变得不稳定,三条身躯要么被哥斯拉一炮轰碎成渣,要么直接就被哥斯拉手撕掉了。
可以说,如果基多拉和哥斯拉都以同样的存在方式,在同一个时空内的同一个地点进行较量的话,两者孰强孰弱尚未可知。
至于基多拉之所以失去与这个世界的「纽带」,是因为男主破解了金发外星人对他的意识控制。
金发外星人控制了男主的意识后,一个劲地向他鼓吹生命是多么无意义,毁灭才是永恒云云。
最后男主能够清醒过来,也多亏了土著妹子求来了魔斯拉的帮助。
不过,魔斯拉最后还是没有正式亮相。
只是帮助男主脱离了外星人的意识操控,以一种看不清实体的黑影的形态打了个酱油。
看到最后,也没有弄明白「男主对哥斯拉的憎恨,造就了哥斯拉的存在」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没有弄明白金发外星人召唤基多拉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貌似也不是靠纯粹的信仰,似乎还需要祭品,而且还需要这个世界的「纽带(=男主对哥斯拉的憎恨?
)」。
最后男主选择自杀,似乎也是因为他心里清楚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名「憎恨哥斯拉的人类」了,所以只有他死了才能万事大吉的样子。
本片很多地方看得我昏昏欲睡,虽然特效和音效都很出色,但是还是有不少感到没意思的展开。
尤其是金发外星人和男主之间的嘴炮互动,让人听着又冗长又无聊。
而且最后金发外星人死了之后,男主竟然抱住他痛哭起来,也是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这俩人按理来说也没什么特别深厚的友情才对,而且这金发外星人还是想要灭了你的星球的人,难道是因为金发外星人是美型帅哥,所以就要来一点基腐情节调调味么。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在我看来「还行」,只是看看特效的话还是蛮不错的。
但是这剧情,绝不会让我产生向别人推荐观看的欲望,所以按照豆瓣标准,最后选择三颗星。
我之前已经说了,老虚这三部动画电影绝对不能当作monster fuck human then human refuck monster 或者 monsters fuck each other,你要这么看保准懵逼并且会怒不可遏地持续暴走,呃····听到无数中枪的惨叫声。
好吧,言归正传,老虚的哥斯拉三部曲的主题非常鲜明,就聚焦着一个对象——文明!
注意!
我强调一下,主题是文明!
文明!
是文明!!!
“怪兽”在这里只是指向文明的某种意向和表征,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将把这个系列电影的主要设定和对应的意涵梳理出来,然后尽可能试着深入下去,将整个格局做一呈现: 一、格局呈现:文明与虚无 (一)总体而言,“怪兽”是文明的伴生物,是阴暗面,是文明无法逃避的随行之影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意识到,老虚设定了四个怪兽,对应四个文明,但老虚绝对不是把不同种类的文明摆出来,然后比较一下,告诉我们哪个比较好,哪个比较糟糕,而是有点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三种政治形态(单个人的统治、少数人的统治和多数人的统治)一样,亚氏没有武断地评判它们,而是指出了三种政体的正常形态及其变态,分别为三种正宗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和三种变态政体(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这个思路意味着,老虚的出发点,不是对各种文明的思考,而是反思“文明”本身,不是考察各种文明的特性,而是探讨一切文明之为文明的共性,而探讨的落脚点,就在于老虚发展出来的这个概念——“怪兽”·····这就是第二部中梅特菲斯所点明的,“所有文明发展到最后,都会孕育出他的怪兽”,这是所有文明无以避免的终结,所以老虚的“怪兽”一上来就超越了大多数的末日题材,这种文明灭亡的命运,不是“降临”的,不是外星人,不是小行星,不是天灾,甚至不是偶然的人祸,它,“怪兽”,是从文明内部生长出来的,“怪兽”的概念,一开始就内在地包含于“文明”的概念之内,所以,老虚的这个作品,不是慢慢深入到哲学当中去的,它一开场就是和哲学等深的。
(二)深入而言,既然“怪兽”对应文明,但对应的是文明的什么?
上面已经说了,老虚直指文明的共性,它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那是某种立足于普遍性的整体性,说人话,就是超出人自然欲望所需要的合作规模与深度,把茫茫多人搞到一起去的东西,相关的理论参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或者这几年比较火的《人类简史》,这种东西一般要发挥这么几个功能,才能够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它要给文明体内的所有个体提供一个最高目的、一种完美价值,所有个体的目的、价值都需要向此皈依,从而将众人凝结起来;其次,它需要对“人之本质”有所言说,让文明内部的所有个体,都感知并确信他们共有某些普遍的特性,虽然“人心隔肚皮”,但在一些最为基本且紧要的方面“我们都一样”,如此,相当规模和深度的社会合作才得以可能;最后,它还需要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近乎统一的评判标准,并基于这个标准来架构秩序,在这个标准下,善与恶、美与丑绝对不是纯粹个人性、主观性的,而是一般甚至绝对的。
这样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群体的自我认知,是绝对真理,是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是完满的美和善,是一切我们称之为“宏大叙事”的东西。
如果这是文明所以成立的共性,普遍的条件,那怪兽作为文明的阴暗面实质上是指什么呢?
答:怪兽指的就是这些宏大叙事的嬗变,异化或者丧失。
如果文明是寒冬里的植物,这些“设定”就像是包围、护持、维系着文明的暖膜和支架,它们可能会异化,本该服务于文明的设定最终实质上支配和奴役了文明,它越发展、越壮大、越丰富,文明反而越衰退、越萎缩、越贫乏;它们也可能会丧失,会从所有人心中淡去,沦为虚无,但它却不会彻底消散,它变成一具陈列在所有人面前的尸体,我们嘲讽曾经光芒万丈的它,它也嘲笑并诅咒着行将死去的我们,最终,它从文明的姓名牌变成文明的墓碑。
如此,再对应回“哥斯拉系列”中出场的各个文明(怪兽)我们就能更明确地加以说明了: (三)个别而论,不同种类的怪兽表征着不同形态和特质的文明 1.凝结摩斯拉文明的,是无,或者说是自然本身 摩斯拉和原住民文明象征着自然蒙昧状态,或者说“前文明”,也就是文明的萌芽,所以对应着的摩斯拉始终是未出场的,是一个卵,是“前怪兽”,是怪兽的萌芽。
人类最初的状态就是自然蒙昧的摩斯拉,摩斯拉的“卵之形态”寓意社会合作来自最原始的本能需求,安全自保,多打猎物等等,凝聚他们的是自然需求,也就是自然本身,这种文明群落和蚁穴、狼群没有太大的差别。
文明的将生未生,意味着他们不会将自身视为非自然或高于自然的存在,同时将自然视为某种“它者”,因而他们虽然有所崇敬也有所畏惧,但摩斯拉也好,哥斯拉也罢,对于他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浑然一体的自然观和文明沉睡的自我意识下,既无“我”亦无“非我”,所以他们不知憎恨也并无愤怒。
既然文明尚未苏醒,那么怪兽也依然沉睡 2.凝结艾克希夫文明的,是对彼岸和超感性世界的信仰 显而易见,梅德菲斯无数次提及“彼岸”,并将其作为艾克希夫的最终追求。
这大约对应着人类文明的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所有个体都是从伊甸园中驱逐出来的罪人,他们背负着一般无二的原罪,所以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上,彼岸的“神”(注意,不是什么人格化的偶像)许诺一切人最高的人生价值与目的,提供关于世界、自然以及整个宇宙的观念与知识,赋予绝对的秩序、法则,从而使得文明得以可能;然而与此同时,这样的文明之根,一开始就已经走在异化的道路上,一开始就伴随着它的基多拉。
因为它同时宣布着现世的无意义,划定了现实的限度,它垄断着绝对知识的“真”,至高伦理的“善”和纯粹艺术的“美”,它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指认自身为唯一合法的目的,而对于现实世界的一切,天空不会留下鸟的痕迹,飞过没飞过没有任何差别,这个俗世最终的结局不过是消亡与毁灭,除了皈依除了自我奉献,没有任何出路,它孕育文明,但也在终极意义上否定文明。
3.凝结毕鲁萨鲁多的,是纯粹理性 人类历史上,理性处死上帝之后便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一方面,它贯通所有个体,无论你是什么肤色,什么性别,什么种族,你都能理解逻辑,都能听懂三段论,都无法质疑同一律、排中律和传递律,那么我们就能够在此基础上设定绝对的知识与真理,甚至从理性得出普世的,超越民族国界的价值和道德,创立法则,甚至连美与艺术都不过是某种客观的数学比例关系,是一般的而非因人而异的,并且由于达到真、善、美的能力,即理性一般无二地为所有个体掌握,那么所有人也就是平等的,独立的······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现代文明。
然而,上帝无法完成的,理性同样不能,理性精神的异化我们已经充分讨论过了,上一期重点谈的“机械都市”,和PP中希伯尔先知系统、乐园追放中的乐园,都是启蒙理性向工具理性的异化,再发展到极致的文明形态,没看过或者忘了的朋友们,我贴一段上篇的总结过来,帮助大家理解: 这个纯粹理性具现化出来的庞大系统,它唯一的、全部的目的,就是“增殖”,在空间上更大,在时间上更绵延,在结构、功能上更坚不可摧,所有的个体、资源都要被统一在这个唯一的目的下,然后通过工具理性的编排,像环环相扣的齿轮一样,集约、高效地运转,所有不能被理性认可的目的——爱恨冲动、灵肉欲望、与感性相关的一切悸动、与终极对话的一切信仰,都被扼杀了;所有不能被理性所检验、解释,所有不能被整合进形式逻辑、集成理性的方法——灵光乍现、天才直觉、奇思妙想、无法示人的“启示”、无以言表的“内省”,都被废除了,它是真正的怪兽······· 4.后现代人类文明的根,是无,虚无的无 哥斯拉表征着后现代的根本困境,也就是本系列的第二个关键主题——虚无主义,理性以祛魅之名杀死了上帝而又自立为新的上帝,用科技许诺给人类永恒的进步,把伊甸园从过去搬迁至未来······然而这个新的神祇很快就破灭了,科技发展与财富增长最为迅猛的20世纪,非但不是天堂,而是有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半世纪核冷战的地狱,人们陷入迷茫,绝对真理、普遍价值、最终目的·······全部被消解、嘲讽、弃绝,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坍塌了,确定性被概率性主宰;我们看到“垮掉一代”的指认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宏大叙事、崇高价值和神圣传统被嘲讽倾轧;我们还看到文学中英雄伟人、革命进步、国家民族的主题退场,戏谑、滑稽与荒诞登堂入室;看到艺术当中的和谐安宁、比例对称被扭曲、晦暗、挣扎取代,看到离经叛道的招摇,看到原子个体的孤独,看到自我毁灭的冲动和娱乐至死的癫狂······而这就后现代的境况,这就是哥斯拉,他的构成既像天然的岩石又像闪烁着工业光泽的金属,他的能力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他的存在既是自然的也是超自然的,他和人类的现代文明一道,处在毕鲁萨鲁多的工程理性和艾克希夫的宗教神启之间,处在绝对合理的机械都市和无法言说的基多拉之间,徘徊犹疑,“无家可归”········ 以上是全作的基本格局,好,我们进一步深入。
二、查拉图斯特拉的卡里斯玛——超人的悲剧 我知道这个标题有点莫名其妙,但没有比这个更贴切的了,容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要在上一轮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只怪兽,做进一步的深入阐释,而在此之前,我必须搬出一个人提示给大家,这个人的出场绝对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直击要害的,是理解整个哥斯拉三部曲的关键所在!
我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如果我们不对他有所了解,虚渊玄的哥斯拉三部曲,是不可理喻的!
他是, 尼采 下面我会经由尼采的眼光,对两头怪兽——基多拉与哥斯拉进行再分析,进一步深入下去。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0—1900.08) (一)基多拉/哥斯拉——彼岸与虚无 基多拉代指以彼岸为文明之根的最终结局,但其实不仅仅限于宗教文明!
在尼采看来,基督教把彼岸当作皈依而视现世为无稽的观念——这种打造一个温情脉脉能包容所有人其乐融融的承诺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而从苏格拉底尤其是柏拉图开始的整个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彼岸性是高度一致的,这个哲学传统以柏拉图为起始,以黑格尔为最高峰,如出一辙地把真理和至善归于彼岸的理念世界,从而让这个超感性的理念世界像太阳一样高悬起来照耀万物······然而,在这个传统的尽头站着两位伟大终结者,尼采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位你猜?
O(∩_∩)O),所以,当尼采宣称要“杀死上帝”,指出“上帝死了”,并宣布整个世界将进入虚无的时候,这里有两个要点:第一,尼采所说的“上帝”不仅仅是上帝,而代指整个西方文明的价值传统;第二,尼采虽然宣称要杀死上帝,但上帝之所以会死,不是因为他尼采,而是因为上帝自己生来就是找死的,关于彼岸世界的谎言之所以破碎了,不在于有人揭发,而在于它本身是个谎言。
当19世纪下半叶的人们哀叹于基督教的没落导致虚无主义的时候,尼采站出来说,导致虚无主义的不是别人,正是基督教自身,没有谎言的编纂,哪来谎言的破灭呢?
哥斯拉——所有最高价值的消弭,这个虚无的深渊,正是关于此岸世界的真实。
哥斯拉之所以是终极的怪兽在,在于它是一切文明的基底,而基多拉之所以也是终极的怪兽,在于一切文明一但认识到关于此岸世界的真实,它始终面对着投向基多拉怀抱的诱惑,就像艾克希夫人一样,当他们穷尽了这个世界的真理,发现尽头处只有无尽的虚无之时,他几乎无以避免地望向彼岸,在那文明毁灭的永恒寂静中,在文明堕入死亡之渊的尽头,期盼那里有着超越这个宇宙的终极意义,它们的文明不向生挣扎,而是向死求得安宁。
所以,这两只怪兽的对决是宿命般的,只要文明诞生,它就开始用基多拉的萌芽(某种彼岸神话,无论是宗教的神话还是世俗的神话)回避哥斯拉的真实(最高价值的虚无),而一旦他们持续地发展,就一定会遭遇并直面哥斯拉(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基多拉就能够引诱人们自我献祭召唤它来到世上,将文明的果实——繁荣与虚无(哥斯拉)——一并吞食。
我牵强附会吗?
我们不妨回过头再看看设定,以及这让人无语的最终之战吧,基多拉难道不是“不属于这个宇宙“的吗,它难道不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吗?
最终决战里,基多拉为什么水的跟个渣渣一样,梅德菲斯的指引被破除,它的虚幻性被解开后,如果和哥斯拉大战一场再扑街,第三部肯定不会遭受这么多骂名,但是不行啊!
按照尼采和老虚的理念,它!
本!
来!
就!
是!
个!
渣!
渣!
啊!
它是谎言啊!
虚幻的彼岸性一旦被消除,在这个世界本真的虚无之渊——哥斯拉面前,它本身就是脆得跟纸一样!
所以被哥斯拉一碰就碎了!
化成齑粉了啊!
(二)超人 好了,下面要说的不是怪兽,而是我们的主角,晴生。
他在这个故事里和那些怪兽一样,也是一个符号,一个意向,他是查拉图斯特拉,是尼采所说的超人。
尼采是最早一个系统阐述虚无主义的思想家,但尼采最终不是要止步于此,而是要超越,从根本上克服虚无主义。
注意,不是消除,虚无作为这个世界的本真,是无法消除的!
在存在论的范畴内,对一切存在(being)而言,根本没有什么一般的、普遍的,现成给定的绝对真理,至高价值,在这一点上,尼采确实是个“存在论的虚无主义者”;但是,尼采绝不是“生存论的虚无主义者”,而恰恰是在“生存论”这个维度上,尼采展现出对虚无主义的坚决批判!
在尼采看来,如果存在论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是一种深刻的洞见,那么因此将这种虚无覆盖到生命、生存的历程,则是彻底的混淆与谬误!
生存意志,它本身就意味着目的、价值的设定,而这个生的目的与价值绝不是被什么牛鬼蛇神给予的,而是生命意志为自己订立的!
在这样的生存意志下,他就能够直面这个世界的真实,坦然而傲然地面对虚无的真相,因为他不需要别的什么人或者神来指引自己,提供慰藉与终极关怀,他顶天立地,为己而动,向己而生!
他就是能够与恶龙相对搏杀的勇士,是查拉图斯特拉,是超人!
在剧作中,他是晴生!
佐证如下: 首先,当所有人怀着另一个家园的期望逃离地球与哥斯拉时,只有晴生坚决要回来和哥斯拉决一死战,这不是什么主角的强行设定,而是作为超人的晴生懂得,他懂得哥斯拉的实质,他懂得这个宇宙的真相,哥斯拉不是地球的必然,是全宇宙的必然,是无法逃离的,新的星球总会有新的哥斯拉,而超人之所以为超人就在于他能坦然地接受这个真相,他要回来直面虚无,在虚无中为自己的生存开辟道路!
其次,当被梅德菲斯抱在怀里催眠杀的时候,当梅德菲斯告诉他这个宇宙中文明的末路,告诉他虚无的真相,劝他放弃挣扎求生,投入死亡的永恒彼岸获得救赎时,晴生是看到什么振作起来的?
是那个吊坠!
那个象征春天,和他的名字呼应点题的吊坠!
春天不是生命,而是让生命成为生命的意志与力量!
那傲然绽放的花朵,正代表着生存的意志,代表着能够撕碎基多拉的幻象而独自面对哥斯拉的力量!
(三)悲剧 好了,大家要问了,你说了这么多,晴生最后还是死了呀,不像你说的那么激扬振奋啊,最后这个结局别扭就像老虚一如既往地强行发便当一样,前一秒还各种欢乐祥和齐人之福无限希望,后一秒就·······why?
没错,觉醒为查拉图斯特拉的晴生确实已经明白了,哥斯拉是无法消灭的,真正的道路就是要直面着它,为自己的生命立法,既不逃离,也不放弃,自强而骄傲地活下去,为啥最后就想不通了呢,就抱着死去的战友兼前女友赴死了呢?
朋友们!
我还要再强调一遍,因为!
老虚这个故事讲的不是超人啊!
不是晴生啊,故事的主题我再强调一遍!
是文明!
文明!
是文明啊啊啊啊!!!
晴生不仅仅是查拉图斯特拉,他还是卡里斯玛,是英雄······第三部一开始就可劲强调了啊!
他承载着时代精神,背负着人类的历史!
大家要知道,尼采的超人哲学这么积极向上,为什么长久以来被人诟病啊,为什么被指责为纳粹的精神指引?
尼采之所以批判基督教和整个西方文明传统,不仅因为它们是谎言,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弱者和“奴隶”,为了反过来控制奴役强者,压迫超人编纂出来的谎言!
这种宣扬仁爱,宣扬慈悲和舍己为人的道德价值,是生存意志孱弱的懦夫为了让强者服务自身设定的价值!
想想吧,古希腊时代的神是什么样的,他们饱含欲望,顶天立地,强壮健硕,而后来呢?
尼采认为,这种价值理念让人和生命变得颓软,变得萎靡不振,不断窒息、扼杀着强者的意志、生存的意念,所以尼采才说要“重估一切价值!
”,才会戳破谎言,让虚无真正地降临世上,让超人和强者再度站立起来。
但是!
在这个克服虚无主义的路径上,没!
有!
弱!
者!
的!
位!
置!
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就是弱肉强食,是优胜劣汰,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超人才能成为超人,那些所有温情脉脉的价值理念最终都会烟消云散!
尼采的超越虚无之途,没有文明的出路······· 三、他的情怀 我想,通过一系列作品的考察,虚渊玄最深刻的触动与情怀何在已经呼之欲出了,这种形象在切嗣那里已经十分鲜明,到晴生更是推向了极致。
晴生注定是悲剧的,查拉图斯特拉可以直面哥斯拉而活,但作为卡里斯玛就绝无可能,虚渊玄用三部的篇幅创造一个绝望的境地,在接近尾声时通过超人的觉醒,通过生命意志的焕发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但这个属于尼采的强者喜剧,下一秒就被颠覆了,被翻转了,颠覆为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情,却又显得愈发伟大——历史上的强者们总是有着直面天地不仁的伟大灵魂,然而他们对苍生的悲悯,对文明的担当,对历史的承接,注定了本能超脱的英雄们走向灭亡,整个哥斯拉系列就是如此,它是对文明、对历史、对英雄圣人的悲歌、挽歌与赞歌!
看着晴生陨落时依旧绽放的花朵,我心想这个悲剧是如此的必然而深刻,以至于人类历史上所有曾经光芒万丈的太阳们都悲怆着黯淡下来,然而与此同时,又闪烁起漫漫长河里无数的无名星辰,震撼着一代代后继而来仰望者、传颂者与跋涉者······我目眩神迷。
三部,副标题都给人无尽想象以为又是一个鸿篇巨制结果真是瞎了哥斯拉这招牌看完这个系列后吧唧吧唧嘴回味一下给人感觉不亚于看了某电影后面的彩蛋一样对,三部加起来,相当于一个彩蛋男主是个毫无责任心的脑残按照逻辑,人类科技造就甜美果实哥斯拉,哥斯拉被基多拉收割,人类文明献祭,完。
所以貌似结尾处男主以自杀的方式毁灭人类科技理是惊天泣鬼的举动呢可是哥斯拉一直都在呢喂!
你是去找哥斯拉自杀的喂!!!
活下去的选择——《哥斯拉:噬星者》
今天介绍日本动画电影《哥斯拉:噬星者》。
片名Godzilla: The Planet Eater / Godzilla: Eater of Stars (2018),别名GODZILLA 第三章 / 哥斯拉:喰星者 / 哥斯拉:行星吞噬者。
《哥斯拉:噬星者》是哥斯拉动画三部曲第三部,由网飞出品。
该系列根据前传小说改编而来,讲述存在另一种平行宇宙内的哥斯拉。
这个系列一直到这部完结篇才将整个故事讲完,之前花两部电影时间做的铺垫,终于在第三部中得到回应。
在第一部《哥斯拉:怪兽行星》中,主角晴生一行似乎找到了解决哥斯拉的方法,并且在小范围内取得实验成功,流浪在外的人类似乎看到了能够回到地球的可能性。
第二部《哥斯拉:决战之都》则开始探讨人类自身的极限,人类是否能够突破自身极限来消灭地球设置的文明发展极限。
在第二部中,人称(自称)爱的战士的虚渊玄(不是教人拼音的名字)挖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坑。
晴生如果希望舍生取义、突破自身极限去击败哥斯拉,那么自己就成了超越哥斯拉的怪物,如果坚持人性,保持人类的特质,那么他就印证了人类极限无法战胜哥斯拉。
不管如何选择,哥斯拉是人类极限的设定都不会改变。
别忘了和人类并肩作战的联军里还有毕鲁萨鲁多星人和艾克西夫星人。
他们可是为了消灭哥斯拉才和人类联手。
在背景故事里,他们连自己的母舰都牺牲了,就是为了消灭哥斯拉。
现在已经找到可能成功的方法,如果不能付诸实施,这些星际友人岂不是要炸毛。
在第二部中毕鲁萨鲁多星人用实际行动证明绝对理性无法战胜哥斯拉,即便胜利也只是创造出了另一种超越哥斯拉的怪物,陷入从怪兽不断升级的陷阱。
一直神神叨叨的艾克西夫星人同样想要消灭哥斯拉,他们完全信奉他们的“神明”,认为只有祂才能消灭地球进化的终极产物。
在第二部里没有太多动作的艾克西夫星人,在第三部开始发力。
艾克西夫星人借助他们的神明可以窥视未来,预知所有文明的终点都是毁灭。
任何星球任何文明,发展到高度发达时,都会产生类似哥斯拉的极限怪物,这些怪物就是按着文明的极限产生,任何文明都无法超越它、消灭它。
与其憋屈地被毁灭,不如拥抱更高维度的毁灭者。
艾克西夫星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选择侍奉王者基多拉,心甘情愿地充当基多拉的带路党,一路消灭文明、吞噬文明。
哥斯拉可以看做是地球的终极生物,基多拉则是另一个位面宇宙的终极生物。
他们产生的根源都是消灭所在地文明,两者之间的争斗,更像是不同宇宙之间的斗争。
只不过基多拉的维度更高,在有带路党的情况下,可以完成无损降维打击。
晴生在第二部中证明了自己能够达到人类极限,完全符合艾克西夫星人的选人用人标准。
于是艾克西夫星人神官开始用心培养代理人,希望将晴生培养成基多拉的代理人,进而毁灭地球。
爱的战士岂是浪得虚名,晴生尽管对哥斯拉充满憎恶,但从没有忘记对地球人类的爱。
在爱的感召下,晴生成功抵抗了艾克西夫星人的威逼利诱,切断了基多拉与地球的连接,成功将基多拉降维。
大战之后,晴生更加进一步认识到,科技发展是引诱哥斯拉进攻的根源,于是选择彻底放弃科技发展路线,保卫一方安宁。
编导静野孔文和虚渊玄将怪兽电影提升到哲学高度,加入大量对科技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只不过观众们实际想看的就是怪兽互殴,叮叮当当乱打一气,打得越激烈越好看就行。
从这三部动画电影的评分就可以看出,编导对观众的期待有些高。
光靠演员之口输出编导的想法还是会让快餐党觉得乏味,只有简单粗暴的动作场面,才能给这类观众带来刺激。
为了照顾大家对怪兽的喜爱,大扑棱蛾子魔斯拉客串了一下,仅此而已。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晴生最终选择舍生取义,彻底斩断可能吸引哥斯拉仇恨的一切因素。
简单的说就是转向以哥斯拉为终极进化目标的发展路线,放弃以往的科技发展路线。
晴生最后的举动让大家重回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
享受过工业化带来好处的人们这样苟活着会觉得很憋屈,但好歹大家活着,不会被哥斯拉的唾沫星子蹦死。
放弃科技发展路线这种情况当然这只是编导一厢情愿的想法,人类如果满足于温饱,缺乏进步冒险思想,那就不是人类了。
人类社会可不会因噎废食,没点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怎么出征星辰大海?
再说了,我觉得即便有宇宙文明终结者一样的存在,也肯定是直接来一发二向箔完事,不会像哥斯拉一样钝刀子割肉慢慢折磨人类。
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直接一把梭哈,把地球文明拍扁完事,哪有这闲工夫和你慢慢玩打怪兽升级游戏。
毁灭或是生存,活下去的选择。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三部曲无非是三个极端。
第一是极端的理性,科学派,或者说技术派的代表,毫无人文色彩,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和所谓的国家机器区别不大,反正就是不能有个人色彩。
第二是极端的神学,问题是宗教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很极端的,毕竟要相信一个没有实体的某种存在,除了极端还有啥原因?
世界上的任何宗教,但凡相信,其实就是与极端无异。
上帝究竟存不存在?
无法证明,却还是能被说服去相信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然后称之为信仰,很难说这不是一种盲目的极端。
第三是极端的零科技,人类只配活着,不配活着发展,科技的存在除了带给人类毁灭,别无他用。
这不也是一种极端吗?
老虚最后的结尾让男主去死,加上两万年过去的背景还有可能是永恒不死的哥斯拉,都在表明老虚希望人类如同这般原始人一样一直活下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极端啊?
和那两个外星人到底有何区别呢?
当然老虚耍了个小聪明,现在的人类是在为以前赎罪,他可从来没有说过人类如原始人一样生活就是对的,他只是让人类不得不如此。
问题是生物的发展除了最基础本能的繁衍之外,进化,或者说进步不就是必然的吗?
人类是进化了几万年的自然选择,学会了使用工具就是一种进化的表现,现在告诉人类使用工具是错误的,不断进步发展是错误的,这似乎和人类说你的进化本身就是个错误,人类的本身也是个错误?
进而生物的进化本身也是个错误?
生物就不该进化吗?
换句话说,人类就不该进化成智慧生命,应该和其他动物一样浑浑噩噩的靠本能活着才对。
这放哪个智慧生命上都是不可接受的,任何一个非人类的智慧生命让他自我了断也是不可能的,固步自封不再向前发展,和杀了智慧生命有何不同呢?
人类的一切行为在我看来都符合自然规律本身,因为人类本身就是自然产生的一个现象。
如果人类本身有错,为这个错误买单的也是自然本身,所以哥斯拉出来灭世就很奇怪,除非是自然和我说,啊对不起,创造人类是我的错误,现在我来弥补这个错误了。
可是那不也是循环吗?
没有人类一样有其他的智慧生命,一样要发展一样会犯错,除非是自然不打算出现智慧生物。
然而哥斯拉它本身不就是个智慧生命吗?
更别谈零科技了,这个极端就跟抹掉人类本身一样,不发展不往前进固步自封的人类是自然规律的错误表现,因为它创造了无数个这种生命,而人类是唯一一个智慧生命,却要求它和无意识动物一样活着,那我建议人类还是别出现了。
所以这个零科技本来就是错误的极端,和另外两个极端一样别无二致。
大道理讲了一堆一堆的,宗教,环保,文明,人性,多元宇宙,这深度不是一般的深
他们是不是觉得在事态紧急时不停逼逼些乱七八糟的术语显得很有档次啊?是不是觉得不分场合逼逼个没完连人家摊牌了都还在逼逼很有日本特色啊?评论说哥斯拉的形象是敬畏自然我也是笑了,明明就是核恐惧的具象化而已。第三章可算是把真实意图暴露了,我就想告诉日本人,玩这套没用,把那件事映射到任何其他问题、故作深刻地引导到任何方向都没用,也少在那拿核武器来反战,你们不配说“创造文明难道就是为了毁灭它吗”,玩到天边,你们挨那两颗也是活该。
其实有种荒野之息的画风,尤其是原住民们
烂尾了
想太多,戏太少,无聊。
看完三部曲以后才觉得层次清晰,小哥斯拉真哥斯拉一集,钢铁哥斯拉一集,基多拉、魔斯拉一集,2和3其实还是可以的,甚至觉得3的宇宙神棍风格还挺有趣。但是都走到最后了,男主为什么还要恨哥斯拉呢,最应该恨的不是自己么……为什么有这种干什么都咋咋呼呼、说什么都欲言又止,随时随地便秘脸的男主,好讨厌啊。4星都给三大怪兽和宇宙神棍。
除了拒绝科技之外,没有击败哥斯拉之路了吗?晴生你是不是还是被基友洗脑了?
哥斯拉大佬出場太少......很不滿.....
不如前面两部了,最精彩的是第一部
憎恨怪兽,憎恨龙卷风和闪电,是因为人类还太渺小,没能力保护自己罢了,但放弃科技,放弃成长,人类更难以延续生存不是么……23.03.16
从《怪兽行星》到《噬星者》,动画版的哥斯拉三部曲展现了人类回归原始的过程:当自身力量和现有科技不足以打败哥斯拉时,恐惧让人类走上了“退化”的道路,慌乱中人类试图依托于宗教,寻求另一位神的帮助,最终信仰也被击碎了。曾经的侵略者却阴差阳错地变成了守护者,一直以来的仇恨也被消磨殆尽了。从第一部开始追,每部看完都想骂导演,然后期待下一部。可能导演知道观众想要什么,只是不想那样拍而已,但大段的哲学思辨并没有提高这个系列的深度,只让它变得无聊而乏味。哥斯拉大战王者基多拉的场面还是交给今年上映《哥斯拉:怪兽之王》吧。
这个动画三部曲,这部最深刻
三部曲看下来挺失望的。非主流的谜之设定:机械哥斯拉变成了不可移动的纳米堡垒;噬星者基多拉变成了三条黄金海参玩起捆绑play;还有永远活在幻想中,从未露过真身的摩斯拉。标题名字起得牛逼哄哄,结果大场面少得可怜,剩下全是故作深沉的哲学说教。严格来讲这系列更多的是探讨人性,单纯想看怪兽打架的可以洗洗睡了。
神仙一样的剧情。。。
一群愚蠢话痨的人类把我大哥斯拉大戏份都抢完了……
其实这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早就已经过时了,哥斯拉只是套上一层怪兽的外衣继续包装的这个道理。其实片中的其它两个人类种族代表了也人类多元价值观里的一种——依靠外物。无论是神还是纳米技术。但是真正的人类他最强大的力量是自己的内心。这是人类能够生存的理由,是自己。
最后还是打不过
足够深刻,但是更想看怪兽打架
对于关乎文明的探讨是有趣的
最后一部,突然宗教的意味就分明了。也交代了怪兽的来意,这个想法非常大胆,非常合理。在最后的生存阶段,为了自己种族的利益会不惜一切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