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大文豪的严冬(港),文字欲(台),Dovlatov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米兰·马里奇,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海伦娜·萨和卡,阿尔图尔·别夏斯特内,叶莲娜·利亚多娃,安东·沙金,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彼得·戈萨沃斯基,伊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语言:俄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18
简介:Milan Maric将饰演前苏联著名讽刺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影片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短短六天,呈现了70年代苏维埃的政治酷寒和动荡。多甫拉托夫将为了捍卫自己的天赋和独立而战,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却纷纷离他而去。唯一和他站在一起的人是他的朋友约瑟夫——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详细 >
要是不接上海电影节的剪辑项目,怕是不会在这个时间点关注到这个导演,粗略屡了《纸兵》和《电子云层下》真的觉得是一个有大师气质的导演,以后一定细细拉片。这个片子室内调度和景深控制很精致。创作或艺术道路不得意时总是用大器晚成的前人来安慰自己,这怕是所有艺术从业者的通病。
符合心目中文学群像录的方方面面。如何娓娓道来,如何哀而不伤,悲愤处理得好,时代就这么缓缓流过,才子也好,天才也罢,不同的是有人成名有人被没,同样的是难逃慢慢钝化变老互相推荐治病的药。柏林观影目前最佳,几场聚会调度绝了。
可能这就是苏联吧
生活清贫,偶尔才华横溢。
在当代俄罗斯电影里寻找共情...
3.5
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文化管控下:一方面是艺术家对自我的认同坚持,互相之间未必认同但互相尊重;文豪们打下的基础,让当下艺术家有所坚持,被集体利用的丑态百出。另一方面是艺术家的生活状态,男主视线一直在四处游移观察(包括聊重要事情时),对女性表现出明显兴趣但并未出手,观察者也许疏于、甚至畏惧表态,直到最后鼓起勇气骂了编辑众人;对同事和朋友的若即若离,是只对艺术负责的状态,对现实忽近忽远,游离于想象与责任之间;一直记得女儿的大玩偶,唯一放不下的现实层面
思考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主义。观感有些像《一九八四》,会不会有人也梦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上古盛世呢?不过电影本身确实像艺术家圈子那样让人有隔阂感,晦涩拖沓
传记片是这样的,在没有创作的土壤中蹉跎
未通过审核的稿件,铺满了杂志社后院的整片空地。一个工作人员过来,对挨个念着作者们姓名的多甫拉托夫说:你能不能做件好事,帮我把这些垃圾清理一下。
有好多次电影都在反射男主如同梵高的境遇 但我仍旧无法体会主角身上所带来的不安与迷茫
雾锁真实,不辨方向,一片容不下自我的土地。
人间一周游
这片土地上人们都已死去,活着的只有语言。#68berlinale
各方面都很不错,尤其是群像非常出彩,冷幽默一个接一个,高潮部分情绪渲染的刚刚好,画面颜色和配乐我也很喜欢。1971年11月初的列宁格勒,满地白雪,这一周过得压抑又迷茫。"我时常从地狱一样的梦中醒来,但真正的地狱是人的灵魂"。 8.5/10 18.02.2018@Berlinale
没有情感曲线的平铺,战斗民族还真冷感
一个时代
对七十年代苏俄政治高压的社会景观呈现十分迷人:白芒、肃静、工业建筑。浅焦镜头让人物站在莫名空旷的画框之中。浮光掠影地记录文人插科打诨的日常琐碎,自以为英雄气的个体反抗多是徒劳。不过问题就是太过琐碎,缺乏某种凝聚的轴心,耗尽了观众的震撼感。
流畅的镜头和调度像一个回溯的视角,时代沉浮中的文艺工作者如浮萍般随着历史长河漂流而过,疯狂成了新的常态却没有出口。从难以摆脱的创作困境到寻求存在的意义,几日的思考让他透过时间的罅隙暗中观察,在矛盾交织中觅得真谛。只是我书读得太少,少了些观影体验。生活清贫,偶尔才华横溢,这不也正是豆瓣用户的写照吗。
"18.12.07“这一周结束了 烦恼很多 快乐很少 我坐在车顶 想着 我们终究是存在的 穿着破旧的大衣和鞋子 喝酒 不断争吵 生活清贫 偶尔才华横溢 我们曾经存在 以后亦将存在 无论发生什么 无论遭遇什么 我也在想 唯一的诚实之路 必定伴随着错误 失望 与希望 ”最近观看传记篇也不下四五 相对而言 简单朴实 古往今来文人生前失意死后闻名也是数不胜数 故事都是这三三两两 毫无新意 如果没有最后一段自白升华 可能会打两分 我实在是吃了文盲的亏 不懂欣赏这作家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