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

下海,Bitter Flowers

主演:耿乐,齐溪,王茜,曾美慧孜,山姆·米尔胡塞尼,曲高位,樊力哲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瑞士,中国大陆语言:法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下海》剧照

下海 剧照 NO.1下海 剧照 NO.2下海 剧照 NO.3下海 剧照 NO.4下海 剧照 NO.5下海 剧照 NO.6下海 剧照 NO.13下海 剧照 NO.14下海 剧照 NO.15下海 剧照 NO.16下海 剧照 NO.17下海 剧照 NO.18下海 剧照 NO.19下海 剧照 NO.20

《下海》剧情介绍

下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便不惜背上巨债出国。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偶然遇到她们,进行了长期调查,并找到王小帅任监制,以此拍摄出电影《下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七根心简少了一些人大境门海岸村恰恰恰山田君与7个魔女OAD伊甸皇城神鹰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曼德拉效应惊声尖叫6移民国度无人机战场宗师卜六老姑婆的古董老菜单肆意射杀雨天遇见狸忧郁万花筒绝望主妇第六季情怨3皮奥里亚王子八大豪侠夜宴纽约,我爱你剧情提示请恋爱最遗憾是错过你我没有失踪盖亚神鬼八阵图汉纳·盖茨比告别秀:娜娜灵镜传奇

《下海》长篇影评

 1 ) 无法上映的华语大尺度,这片真敢拍

下岗,现在听来略带“过去时”味道的一个词。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它却是“进行时”,甚至还形成了一股“潮”。

调查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中,总共波及的城镇企业职工多达2278万人(统计数据截止至1999年)。

记性好的观众,应该记得不少国产片里,就出现过被“下岗”的情节。

比如《万箭穿心》里的马学武,《钢的琴》里的陈桂林,《暴雪将至》里的余国伟等等。

《钢的琴》剧照往近了说,前不久上映的《地久天长》中,咏梅所饰演的王丽云就是下岗浪潮所波及的一员。

不只是电影作品,那时候的各种艺术形式里,都难以避免地要提及下岗这一主题。

1998年,刘欢写了一首鼓励下岗工人的歌,他唱到:“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1999年,黄宏在小品《打气儿》里也说道:“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但是,下岗对一个工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吗?

并不。

当时的下岗潮所影响的人,大多是年纪不小,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普通工人。

上有老,下有下,有一大家子人需要养活。

《万箭穿心》剧照根据一份1999年,对多地下岗职工的调查显示:“在这些下岗工人,80%至90%都是进入社会声望较低的传统零售、服务业,或是临时就业岗位。

”男人们,尚可出卖劳力,做一些苦脏累的活。

而一些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的女人,就从“下岗”走向了“下海”——

这是一部注定无法在国内上映的电影,因为尺度太大。

由一名法国导演执导,曾经在2017年的釜山电影节上展映。

但,片中的主要演员都是中国人,喜欢看文艺片的影迷应该不会陌生——饰演男主角的演员耿乐,之前出演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往春天的地铁》,以及前两年的《嘉年华》、《相爱相亲》等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另一名女演员曾美慧孜,去年曾凭借电影《三夫》提名金马影后。

《三夫》剧照《地久天长》的导演王小帅,担任了《下海》的监制。

巧的是,在《地久天长》中饰演茉莉的齐溪,在此片中饰演了女主角张丽娜。

张丽娜是一个东北人,结了婚,有一个小孩。

不幸的是,她下岗了。

90年代末的下岗工人,很难再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就算找到了薪水也相当微薄。

但是张丽娜听说,去法国当保姆,每个月能挣2000欧。

折合人民币两万多一个月(90年代的汇率),这是在国内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于是,张丽娜抛下丈夫儿子,甚至还为此借下高利贷,启程去了巴黎。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漂泊的不易,经历过的人都懂。

更悲惨的是,现实还给了她重重的一巴掌——拨通第一个招工的电话,对方告诉她,一个月薪水500。

第二家打过去,甚至连500都不到。

她懵了,这和当初说的2000也差得太远。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你不做,别人还抢着做。

“巴黎最不缺的,就是来这里当保姆的中国女人。

想到欠下的高利贷,以及在老家的丈夫儿子,张丽娜忍了。

她来到雇主家里,进门就惊呆。

对方给她安排的住处,是一个杂物间。

床旁边就是洗衣机,头顶是柜子,连站直了转个身都困难。

而保姆这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家务全干,还要带孩子,一个月只休息两天。

到了第一个月发工资时,雇主还以摔破花瓶为由,扣了她100欧。

“你们这些东北人就是这样,粗手笨脚的,啥也干不好。

”张丽娜终于忍无可忍,要了工钱,背上包就走了。

失去工作,张丽娜又开始在巴黎街头漂泊起来。

幸运的是,在街边的餐厅,她认识了一名东北老乡李玉梅。

三两杯酒下肚,俩人产生了“他乡遇故知”的惺惺相惜。

李玉梅带张丽娜回到住处,找了个落脚的地方。

一个不大的房间,摆满了上下床,一个床铺每周的租金是120欧。

李玉梅交了租金才发现,这里住的全是来自东北的中年女人。

她们都是从事性交易的站街女。

一开始,张丽娜对这群人充满排斥。

不和她们说话,不一起吃饭。

她仍然想找一份正经工作,为此跑遍了巴黎有华人居住的大街小巷。

可结果都相同——每一家都把她拒之门外。

迟迟找不到工作,家里欠的贷款又催得紧。

张丽娜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彻底击溃。

她开始尾随李玉梅,观察她是怎么站街的。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很快,张丽娜就向沉重的现实妥协了。

短短几天时间,她就成了一名业务熟练的站街女。

男人的眼睛一瞥,她就知道对方的来意。

比个手势,谈好价钱。

几秒钟的时间,一笔交易就谈妥。

张丽娜彻底“下海”了。

但,她可不敢告诉家人。

于是工作的时候,她就浓妆艳抹,媚态十足。

到了和家人视频聊天时,就卸掉口红,扎起马尾。

脸上也终于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

站街这事儿于一个女人而言,无疑是耻辱的。

有时候,还会遇到不尊重女性的客人。

这些苦楚,张丽娜无处可说,只能把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

她知道,等她赚到还上高利贷的钱,赚到开一间店面的钱,她就能回家和丈夫儿子团聚了。

张丽娜原本以为,生活会这样渐渐平静下来,没想到家里又发生了波澜——张丽娜的弟妹(丈夫的弟弟的妻子)听说巴黎当保姆赚钱,也想来这边干活。

更突然的是,还不由得她劝阻,弟妹已经把来巴黎的手续都办好了。

张丽娜要如何面对弟妹?

如何掩盖自己的谎言?

在这里就不多剧透了。

肯定会有人想问,既然她们在巴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什么不回去呢?

其实,这些站街女各有各的难言之隐——张丽娜是因为憋着一口气,不想回去让别人看不起。

李玉梅是因为要独自抚养一个上大学的女儿。

其他的女人,要么丧偶,要么离异,都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于是选择出卖身体赚钱。

像电影中这样的女人,现实生活中并不少。

据调查显示,90年代在法国的华人性工作者有600余人,到了2016年,这个人数增长到1300人。

而她们赚取的嫖资,一次仅有20至60欧,有时候甚至还更低。

此前,就有不少新闻报道过这类边缘人群。

其中不乏一些触目惊心的标题——

不少电影作品,也将镜头对准了这群人。

比如《上海,美丽城》、《站街女》以及今天介绍的《下海》等等。

拍摄《下海》的法国导演奥利维耶·梅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迷。

他的纪录长片《发高烧》,关注中国河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

《去不息》和《猴年》则将记录了一户三峡“移民”家庭的真实生活。

奥利维耶·梅斯(右)来中国交流学习《下海》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片中也有一些玩转中文的情节。

有两处谐音梗,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张丽娜第一次来到李玉梅住处,问这里的女人是干啥的。

李玉梅的回答是:“给逼的”。

一语双关,都是被生活给“逼”迫的。

片尾,张丽娜来到丈夫的住处,俩人给儿子煮面。

张丽娜问丈夫:“要(有)蒜吗?

”丈夫不做声,扭头指了一个方向。

“算”了吧,生活再一地鸡毛,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

泰戈尔有句诗:“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回报以歌太难,能够做到像张丽娜、李玉梅这样,在生活的重压下好好活着,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当然不是鼓励这样的做法,但是,当指责这些女性为了生活出卖肉体时。

那些把她们推下海的无形双手,就不值得反思吗?

海里或许很脏,但笑贫不笑娼的岸上,也干净不到哪里去。

*本文作者:张不才< END >

 2 ) 下海

法国 巴黎 街头 充斥着对生活的向往 东北 下岗 平穷 一如既往苦不堪言的一切以为会进入色彩斑斓的千禧年 却停留在灰暗年代和当时众多底层人民的生活中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过 试图改变 无法改变 一些普通人的无奈 我佩服导演的勇敢 把当时底层生活的真实感 真真切切表达出来 真实到让人害怕 齐溪也真的是很好的演员

 3 )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上世纪90年代末 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 耿乐饰演的丈夫就是个懦弱的普通人 不去拼搏 不去改变窘迫的现状生活 齐溪饰演的妻子丽娜 为了还清巨额外债 选择去法国打工 可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在法国做保姆 打零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找 人性冷漠 社会残酷 几乎要吃不上饭了 要流落街头了 但并不甘心就此回国 终于在老乡的帮助下 无奈沦为了站街女 从此确实脱离了窘迫的生活 并时不时还往家里寄钱 家里债务还清了 也盘了新店面 装修进行得如火如荼 丈夫的显摆 让曾美慧孜饰演的同乡新婚小媳妇去法国找妻子 让妻子给她在那里找自己“保姆”那样的工作 妻子没办法拒绝 也推脱不掉 更不能告知实情 曾美慧孜来了以后 妻子也曾努力帮她找工作 但是当然不好找了 自己当初都没找到才被迫沦为站街女 最后没办法 妻子告诉了同乡妹妹实情 并要求保密 并把打发她回国了 谁知新婚夫妇哪有秘密呢?

在妹妹丈夫暴力加持下 妹妹最终出卖了妻子丽娜 妻子攒够了改变生活的钱回国后 丈夫得知她在法国做站街女赚的钱 丈夫愤怒 不离婚 也不原谅 而是一直逃避……齐溪很会挑本子 题材很好 故事很有深度 齐溪表演也很好 角色扮演得很有层次 内心戏很到位 影片用独特的视角反应了底层小人物的无奈 为了生活拼命挣扎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 到底要怎么面对?

 4 ) 【观影日志】《下海(2017)》:活着最大,冷暖自知!

比利时导演根植于现实的虚构,描绘了90年代中后期东北下岗女性的温柔挣扎和痛苦妥协,面子比身子更重要。

没有对道德做出判断,而是专注于她们面对无情现实的心理描写。

心中向往美丽的茉莉花,而梅花香自苦寒来。

当生活需要付出“尊严”来维持的时候,你已经没有选择!

海水冷,海上更冷!

巴黎的天阴冷,辽宁的天冷的真真儿!

电影在做饭声中戛然而止。

有蒜吗?

当然是算了,耿乐选择原谅齐溪。

这是神来之笔:风雨还没有结束,但生活必须继续。

演员齐溪有种非常尖锐的枯美感。

 5 ) 生活在一处

真实有且有力。

电影中人物角色从设定到表演都没有任何出戏和做作,故事如此真实。

无论我们生活在何处,总有人生活在另外一处,谁都不能评判对错,我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我。

没有看到苦难,没有看到矫情。

批判或者赞扬,不适用于这部电影。

“没有难处,谁愿意做这行。

”有天晚上打车回家,和一位出租车司机瞎侃说到情色交易,他说了这么一句。

屎难吃,有人陷入自己的困境不得不吃,有人还有选择。

这归根到底,旁人说不清。

就算说清了,哪又能怎样。

关于剧情的评论很多,就不再写了。

这样的故事确确实实存在的与发生过,这是种重要的。

站街女,情色交易,贫富,边缘人群,国家,历史,道德,哲学。

这些词汇如果都扎进去讨论分析,到底是在做什么呢。

看世界,看人间,我只能承认这部电影给我留下这些。

其余的随它去吧,在生活里找到出口。

这样的故事发生了,与太多太多的因素有关。

只愿大家平安,健康,幸福。

 6 ) “認命是北方的哲學”

影片:《下海》作為一個東北人我不得不說齊溪演出了東北女人身上的堅強和倔強。

東北人常常給人一種假意的客套,帶著笑意的為難和尷尬。

麗娜的那句“哎呀媽呀,咋一家比一家低呢!

”瞬間讓我回憶起東北人身上獨有的特征。

我語言的匱乏使得我無從描述這種特征,但是如果你生活在東北這片土地,你會知道東北人比中國任何一個地域的人都知道如何面對苦難。

麗娜身上對苦難妥協適應的態度代表了大部分東北人面對苦難的態度。

和麗娜同樣處境的東北女人,來到巴黎這個異鄉各有各的目的——為了兒子攢買房子的錢、為了供上大學的女兒讀書,歸根到底她們背井離鄉身負巨債只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

東北女人沒有南方姑娘的小家碧玉,她們身上有的是對生命的韌勁,在她們心裏沒有熬不過去的苦日子,生活總會變好。

所以即使丈夫得知實情消失之後麗娜還是可以一邊照顧兒子一邊監督施工中的門面。

在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之后,她依旧可以毫不猶豫的跟丈夫在几平米的房子裡重新生活,這一切的付出她沒有怨言、没有遲疑,只有坦然。

这让我想起李誕的那句:“認命是北方的哲學”,这句话完全詮釋了麗娜面對生活的態度。

東北人,抗爭命運同時他們也相信命運。

這部電影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解讀——女性角度、邊緣人群、強者對弱者無形中的傷害⋯⋯但是对我而言,那片我一直无法认同、无法逃避的故土,让我在观影的时候关注更多的不是“女性”而是东北人面对苦难的态度。

礙於表達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很多東西我沒有表達出來,里面涉及到的‘90年代东北下岗潮’、‘卖淫的合法化’等话题也值得一一研究。

最后我想说一些话:人是環境的產物,生活在不同時代、地域的人都有自身的困境,每一個創作者想展現的是身處不同困境中的人的生存狀態。

希望觀者可以拋開自身膚淺的認知,不要隨意加以評判,也就是俗稱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这句话是对豆瓣某些网友说的。

 7 ) 《下海》:一部无法在内地上映的中国电影

奥利维耶·梅斯(比利时)导演,阿美(中国)、马滕·洛克斯、奥利维耶·梅斯编剧,这部非常国际化的电影却无法在中国内地上映,而是参加了釜山国际电影节,之后在比利时公映。

为什么?

一是这部电影尺度太大,二是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存在污蔑倾向。

影片以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的大规模下岗潮为背景,讲述失业的东北女性不惜借款出国,因为听说法国巴黎容易挣钱。

可是没想到,那里的工作并不好找,被逼无奈下只得去“站街”。

这个故事与18、19世纪的美国梦、淘金梦非常相似,现实主义的手法也使影片充满了讽刺意味。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梅斯的亲眼所见,而他也是常驻北京的外籍导演,并且找到了王小帅替自己监制电影。

作为在中国生活了十年的导演,他虽然不了解东北的生活,却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十分熟悉,在这部电影中也体现出民族歧视、主体认同等多个话题。

既然是根据真实的现象创作的,导演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各个层面都力求真实,他的镜头语言是冷峻的,很少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往往是固定镜头拍摄,镜头只承担交代叙事的功能,而不承担表现的功能。

剧中的演员都说东北话,而且聚焦的也都是东北女性,在巴黎青旅中居住的姐妹们都是从东北过去谋生的。

不过神奇的是,耿乐、齐溪两位主角都不是东北人,但他们的东北话却并不让观众觉得违和。

齐溪的长相也非常符合东北女人的气质,脸颊宽、各自高挑、骨架大,而且脾气彪悍,这些都是东北女人的常见特征。

演员在这部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观众迅速进入情境,并且颇有代入感。

另外演员对这部剧的牺牲也很大,尤其是齐溪,有很多场床戏,甚至还有一段全裸出镜。

在剧本层面上,导演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也加入了戏剧性。

丽娜(齐溪 饰)在巴黎找工作无门,去餐馆吃饭还发现海外中国人对东北人的歧视,瞬间火冒三丈。

因为这样,她才结识了东北老乡玉梅,并且步入了“站街”行业。

丽娜几日找工作无果,偶然看到了玉梅与陌生男子搭讪后一起离开,于是明白了玉梅以及其他同住姐妹们的工作,便开始尝试了“站街”。

对于丽娜的心态转变,导演并没有详细叙述,但却将重心放在了丽娜堕落后的遭遇。

外国客人并不会对中国的站街女有好脸色,反而进行了非常下作的行为——拍照、强奸,这让丽娜几乎陷入了深渊。

不过在玉梅的帮助下,丽娜的站街工作也步入正轨,并且开始往家里寄大量的钱。

她的“成功”也为她带来了麻烦,老家的人看到丽娜在法国挣了钱,于是朋友丹丹便去法国投奔她。

丹丹的到来对她来说是个定时炸弹,她为了不让老公知道自己的工作,必须要瞒着丹丹。

但保姆的工作并不好找,丹丹反而怪罪丽娜不跟自己说清楚,而且并不愿意听丽娜的劝说离开。

终于,丽娜忍不住了,将自己的“站街”真相告诉丹丹,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火药。

西方导演受到好莱坞的影响很深,因此在剧作上也难免会带有好莱坞模式的影子,《下海》的戏剧性情节完全可以在好莱坞模式中找到套路。

丹丹的到来对于丽娜来说就是一种“磨难”,而后来她们回国后,丹丹跟丈夫坦白此事,也让丽娜的丈夫知道了真相,将丽娜推入了“灵魂黑夜”。

两个男人面对妻子的遭遇处理方式不同,丽娜的丈夫周小东并不原谅妻子,反而离家出走。

丹丹的丈夫选择了原谅,两个人准备去南方做生意。

丽娜一直想要挽回丈夫,却在影片的最后二人也没有和解。

社会悲剧造成了家庭悲剧,使这种悲剧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共愤。

这部电影带给观众很多思考,嫖客与娼女的关系折射出90年代中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侨胞与东北女性的关系反映出东北在中国版图上的边缘化。

提及东北,大部分的观众都会想到的是荒芜、寒冷、贫困,但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时,我所想到的关键词是坚韧、顽强、奋进。

下岗潮没有打垮东北女性,她们仍旧坚强努力地活着。

虽然生活逼迫她们做了“站街女”,但在结束这一切后,她们回到家乡仍然昂首挺胸。

周小东怕戳脊梁骨,所以远离家乡,而丽娜却还可以笑着送别丹丹和她的丈夫。

不是丽娜不知羞耻,而是在她的心中,她对于她的努力、她的牺牲、她的贡献问心无愧,这或许也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一种女性力量吧。

 8 ) 变迁的大地

上个世纪末的大地上,国企下岗潮席卷。

我的母亲是国企的基层员工,正在经历改制的风险。

父亲是吃皇粮的公务员,一家三口住在公务系统分发的老破大。

那时候的我年纪尚小,很多事情虽然经历却没有记忆。

二十年后的大地,内卷日益严重。

学历贬低,年龄歧视,所有成长起来的90后都在面临不亚于国企下岗潮的压力。

而我也真正地,自发地变成待业人员。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女主角的困惑,国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在缩小,可是我们也在面临新的困惑—如何摆脱焦虑。

这过去的二十多年,金钱洒满了每个城市。

普通人的生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更重要的不是变化本身,而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任何一种主义都无法解决。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每个人的故事都和那些微小的感情密密缝。

站街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为了生存下去,总有一百种方法。

我们高谈阔论,讨论选择的重要性,有时候我躲在角落,不免觉得荒唐可笑。

大部分人的生活从来不是选择题,是是非题。

当年一脚踏入法国,怀着赚钱的想法勤勤恳恳,屡次遭拒的生活令她崩溃,东北丈夫陷入高利贷不停用电话传达焦虑情绪,好一幅逼良为娼的图景。

流入风尘行业,是生活的镰刀向自己砍来时唯一反抗的途径。

一个弱小的女子,站在巴黎冰冷的街头,满脸寒气氤氲。

电影里的巴黎,不再有塞纳河畔的缠绵,不再有凡尔赛宫的辉煌,不再有蓬皮杜的艺术,只有落寞的女人和狭小的上下铺。

变迁的大地,不仅是东方,还有西方。

陌生的黄种人在90年代后期日益占据巴黎,而如今的巴黎似乎也对亚洲人的钱包日益接纳。

可是这样的故事,被发掘采写传播,有太多变迁的意义。

 9 ) 影评

非常意难平,回想细节更让人唏嘘。

在那间上下床拥挤的小房间里,她们虽说是下海的女性,但都把这件事看做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人有的是为了自己女儿上大学而赚钱,有的是为了自己儿子买房而远渡重洋做这份“高薪”工作,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已经到了有自己生存的能力,为什么要为他们而活呢?这背后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如此,社会的思维定式或者说在他们一代人的思维定式就是如此。

不处于当时的背景,不经历他人的人生,难以揣度他人的想法,纵使自己再多的不理解和无奈。

为了生存,灵魂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在主角崩溃大哭的那一晚得到的安慰是“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我不禁想,或许她们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愿意的吧,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踏上这条路?长久过后,这样的生活已经是她们主要经济来源,人也难以抽离。

即使主角最后因此还清了债务,这段经历也毁了她往后的人生。

如果代入生活,一个现实中的女性中,难以想象的是究竟她需要遭到多少的身心摧残,该承受多大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即使上岸,也永远忘不掉吧。

我仍觉十分悲哀及心痛,她们也只是在边缘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的人罢了,在远洋外,没了生机、没了领略,更没了自己的人生。

“海水冷,岸上更冷”

 10 ) 打工仔

这不是在大城市打工的你我一样样的嘛电影前半部分,处处可见女主付钱的场景,是很现实的表达,金钱社会,身处异国他乡,没有钱你是一刻都活不下去的!

女主满怀憧憬来到这里,以为靠着自己吃苦耐劳的性格,可以赚一笔钱,改变自己家人的生活,可是自己没有文化,没有技能最终被逼沦为站街女!

在大城市的你我,当初也像女主一样,怀着憧憬来到这里,以为只要自己肯吃苦、肯努力,可以赚个大钱,过上像城里人一样体面的生活,谁知干的是最底层的工作,住的是偏僻、最破旧的房子,顶着巨大的压力生活在城市,依旧买不起一间属于自己小小的窝!

话说片中的男人,都是窝囊废物,要自己没能力养家,老婆吃了多少哭,受了多少委屈,才赚到一点钱,自己一点都不去关心,一点也不想去了解!

反过来嫌弃自己的老婆,觉得这样自己的面子才能过得去,自己才算够男人。

啊,呸!

说白了就是那点破自尊给闹得,这样的男人还留着过年吗?

反观女主,那真是即干实事,又能忍让,放的下自己的身段,在老公面前又百般委屈求全!

话说自尊在生存面前真的是一文不值,有时还偏偏会害了人...好在女主最后还是赚到钱,买了新房子,自己都说值了!

但愿还在大城市拼搏的你我,以后不会太惨!

不管怎样,还是要努力鸭,打工人!

《下海》短评

普通的故事,外国人导演拍的既然比国内的好

4分钟前
  • Mr.Bin
  • 推荐

拍的跟流水账似的,只有故事,没有人物。

9分钟前
  • FUNG
  • 较差

剧情干巴巴,就像里面的几场床戏。拍得很幼稚,我还以为能从里面看出点儿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14分钟前
  • 适者口珍
  • 较差

和《浮城谜事》比照着看很有意思,齐溪在这两部电影中的角色不管是深层动机还是表演方式都有惊人的一致性,万般思绪凝成眉眼中的木讷。然而《浮城》中遇到郝蕾,表演技术被全面碾压,到了《下海》又遇到曾美惠孜,感受力又输了十来个层级,非常可惜。(但你看《万物生长》里和冰冰韩庚飙戏时俨然就是演技女王。

17分钟前
  • 基闹
  • 还行

知道了一段新历史 也想起小时候看的那部保姆电视剧

18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故事很平庸,题材很现实,齐溪付出很大,导演水平很水。

22分钟前
  • 动作院线
  • 还行

这个世界对于有些人的确太难了,但又好像是他们自找的。到底是这个世界的问题,还是这些人的问题。有些事情一目了然,但就是有人自投罗网,还非得觉得自己身不由己。电影拍得很直白,直白到有些不忍直视。但具体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就要靠观众自己悟了。声音同步500ms

27分钟前
  • 容貌焦虑主理人
  • 较差

三星半。还可以,和《榴莲飘飘》很像。

29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题材好,拍得更像是心有余力不足,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家庭内部,抑或是法国和东北两地,都可以有更多展开,结果还是太浅了,这方面可以和陈果那几部对比出优劣。脑子里冒出了中外一堆导演人名,给到他们手上的话应该可以躺进三大,当然能拍出此片还是挺值得尊敬的,惋惜多过惊叹。

30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想起之前更直接的那部「站街女」虽然充斥着地域黑也看不出时代背景 但齐溪和耿乐组合还挺对劲儿 要钱的人没资本选择要脸的事 行交易也算是最简单粗暴的各取所需了

34分钟前
  • M酱
  • 还行

那个丹丹什么鬼 自己硬要出去的还怪人 真够了 (没字幕有些听不太清)

38分钟前
  • 𝗟𝗼𝘂🩴
  • 还行

原始的生存方式,思想停滞,情感真实

41分钟前
  • L.L
  • 推荐

什么被逼的,就是被骗的…

42分钟前
  • dolphinfu
  • 还行

一个法国导演能将这个如今华语影坛中都很难拍成的故事完成如此程度已经不易,但是华语类似电影在我心里有两座大山,一部是娄烨的《花》导演风格与人物情绪互相照应,举棋不定游疑难计;一部是《榴莲飘飘》剧作工整复杂深度更进一步,以“榴莲”这个意象温和表达了陈果最复杂的一次面对内陆的情绪。本片中齐溪演的真好,这部电影中的愁苦都是齐溪带来的一种表现。

45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还行

看过《花》,看过《榴莲飘飘》,看过《下海》,基本也是像飘零姐妹三部曲了。不知怎的还想到了《香港有个荷里华》。片子是很喜欢的。齐溪在这里的表现比《地久天长》好太多。说没有地域感和时代感的人,可能只是没有去过巴黎而仍怀揣着巴黎的美好梦罢了。社会在哪都有底层,花园再美也都有仄逼的角落。好在一些生命力顽强的花朵,用露水养活自己也能生长,还能散发悲观主义的芬芳。

48分钟前
  • 🪐丧甜治多心
  • 推荐

每个人物都是铁板一块,不会变化

51分钟前
  • 兰斯伯格小姐
  • 较差

无聊

52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多听人劝

53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一点一点就成了这样,一个一个就成了这样。

55分钟前
  • wiskyoung
  • 推荐

看的出这个比利时导演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借他之手说出了“下海的秘密”。齐溪也算为艺术献身了,曾美慧孜这么豁得出去的,竟然没脱。可惜影片也只是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太平太素也没什么深刻的内容。从不屑不耻到加入,只能说踏出这一步,本身就是个定时炸弹,至于是不是迫于无奈,这种“付出”引用影片里的总结“值了”。耿乐倒是把一个东北“直男”又当又立软饭硬吃演的入木三分。

57分钟前
  • 八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