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真的如看上去那么温情脉脉吗?
恰恰相反,它的底色可能是相当灰暗沉重的,前提是理解女儿病后晚上和母亲在床上讲的那个故事,然后通过片中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与各种碎片拼凑出这个家庭曾经发生的悲剧。
这个悲剧可能是这样的(主观推断):女儿在幼年曾经拥有一个无比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研究考古,一个研究文学,这种幸福在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戛然而止(故事发生在2014年,女儿65岁,母亲85岁,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这个家庭各人的大概年龄)。
父亲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最后含冤自尽,而女儿和母亲很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扮演了帮凶角色(告密、见死不救、亲手迫害,甚至女儿可能就是当年的HWB),这件事也成为了困扰母女二人,尤其是女儿一生的梦魇,女儿的终生未婚未育,她生病前的沉默寡言,对于出版父亲考古日记的执著很有可能与此有关。
女儿生病后的那些看上去的胡言乱语,包括与母亲的冲突矛盾,究竟只是单纯疾病发作的症状,还是内心深处某些潜藏意识的萌发觉醒呢?
女儿生病后在床下说着猎枪这种词语,对看望自己学生的恐惧,未发病之前极度的内向寡言木讷,生病后对母亲的各种埋怨指责,是不是内心中某种深藏已久秘密的外露?
另外,片中的一个比喻很有意思,父亲是不会游泳的鲸鱼,女儿是水,母亲是大海,水滴终将汇入大海,女儿终将成为母亲,不会游泳的鲸鱼搁浅在海滩死去,成为无辜的蒙难者。
这部电影许多地方营造出的诡异气氛,让我想到的是王小帅几年前的那部《闯入者》。
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推测,女儿对父亲的迫害,很有可能与母亲有直接关系,母亲当年很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唆使或与女儿合谋造成了父亲的身亡,这也让母亲这一形象在女儿心中发生了彻底的颠覆与崩塌,让她对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变得毫无信心。
这样暗黑剧情的猜测并不是毫无根据,导演上一部《春潮》的剧情便是如此展开的,成长于WG年代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前途,告发了父亲,女儿对此心怀怨恨,以未婚生女成为单身母亲,游走于各种男人之间的方式向母亲报复,母女二人的裂痕直到一方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都未能弥合。
这部电影最后,母亲推着病重的女儿来到老年人中心,那些老人在失忆与融入集体后,终于获得了“幸福”,这是不是某种暗示呢?
而母亲和女儿最后在海边的画面,是不是暗示着已经“失忆”和“失能”的她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赎罪与对抗世界呢?
哪些高知退休后易得老年痴呆症日本《area》杂志介绍,以下“高知”或上班族退休后易患老年痴 呆症1、对年节送礼馈赠非常热心。
2、对上司绝对服从、对下属相当严厉。
3、喜欢将部下的功劳归己,将自己的失败归别人。
4、假日与家人外出时习惯穿西装打领带。
5、对演艺界绯闻或家人闲聊话题完全摸不着边。
6、不善闲谈、不会讲笑话、缺乏幽默感。
7、一点也不觉得猫、狗等小动物可爱。
8、不被同事或部下喜欢。
9、对同事或朋友的升迁反应过敏。
10、对音乐、电影毫无兴趣,并且对玩电子游戏嗤之以鼻。
11、生活步调相当固定,每天走过的街道几乎一成不变。
身为女儿和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家人,我还是有话想说。
从电影的角度,认真批评,而非吐槽。
我相信有许多人像我一样对电影《妈妈》十分期待,渴望出现一部国产电影,替病人,替照护者诉说出他们心中难以言说的痛苦,让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人得到慰藉,同时也能让普通人对阿尔兹海默症正确地看待和理解。
然而我没有想到,《妈妈》让我经历了今年以来在影院中最失望,最煎熬的109分钟。
在全网几乎一边倒地赞扬时,我却越来越感到,这部电影既没有尊重疾病,也没有尊重女性,更没有尊重电影。
视频目录:章节1: 与我有关章节2: 用影像拼凑“阿尔茨海默症”章节3: 伪女性电影章节4: 细思极恐为什么一部烂片都在夸?
《妈妈!
》的问题细思极恐_哔哩哔哩_bilibili
很神奇,在4月7号在我回深圳扫妈妈的墓的飞机上因时间关系看了一部半的电影,一部是《依然爱丽丝》,另外半部是这部国产电影《妈妈》,主题都是关于阿兹海默症的影片,而我的妈妈在临去世前半年多,因为脑出血也出现脑组织萎缩,有一段时间她忘记了全家人,医生说她很可能会老年痴呆,只是没到那一天,她突然心梗就走了。
《妈妈》看了一半,在前两天终于找出来看完。
很微妙的巧合。
看这类型的电影,可想象这是一个没有更好答案的故事,是一个注定让人绝望的电影。
相比较两部电影,他们处理得都很温情。
我老公的奶奶就是一名阿兹海默患者,在长达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她逐渐从一个和蔼热情宽容的老太太变成一个谁都不识谁都不认生活逐渐失控的老人家,随着她健康状况的急转而下,整个家族为此鸡飞狗跳。
生活不能自理精神不受自控,于是需要家人的照护需要家人无时无刻的耐心陪伴,所以即使在此之前,整个家族和乐融融,在这种情况下,人性的复杂性就呈现出来了,曾经的和睦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让人不禁嘘唏不已。
我身为这个家族的外来人,目睹这一切,很是悲伤而绝望。
所以两部电影拍得足够克制而温情,充满了慈悲的想象,爱丽丝在丈夫的陪伴下完成自己失智前的最后一次成功的演讲,女儿在妈妈的陪伴下完成父亲考古日记的出版,电影似乎在安慰我们,及时完成人生理想后即使走入苍白也就没有遗憾,又或者安慰我们,即使知道绝望在前,我们依旧不要放弃理想?
让人不禁在思考,理想是什么?
人活着又是为什么?
人真的有灵魂吗?
为何人生如此之苦?
那次演讲那本日记的出版,对于她自身的意义有多高?
失去尊严我们是否还活着?
回到这部电影,画面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画面足够温暖干净,两位老演员表现足够稳而稍显克制。
故事讲述稍显神话,特别是那段小偷姑娘来家里打扫卫生,可有可无,人做好事存好心,很大可能不一定能获得收获,电影的这段叙述稍显刻意为之了。
导演,你这设定只能让人觉得这是催婚催育啊。
感觉导演在暗示很多,譬如关于WG,女儿和爸爸之间的问题,女儿和妈妈如此冷漠的原因,就感觉吧,也有点画蛇添足了。。。。
最后那幕,母女俩在海边,真是让人泪目。
妈妈,最后还是自己依靠,让人难过又绝望。
那些老人家在回忆妈妈的时候,那种自然而然浮现宛若孩童的天真的表情,真是让人好哭一场。
是啊,妈妈,这个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那个天使,多想要永远生活在你的保护下啊。
妈妈。。。。
电影最后收录的现实中的阿兹海默患者的片段,很美好,希望大家都能对他们友好一点体谅一点。
希望医学早日能攻克这个疾病,让我们老无所怕。
你爱的是春天,我爱的是秋天。
春天是你的生命,秋天是我的生命。
你那绯红的面孔,像春天盛开的玫瑰,我这疲倦的眼睛,像秋日暗淡的光辉。
////////////////////////////////////////我应该向前一步,再迈一步向前,那时我就跨上了,冬季冰冷的门槛。
假如我后退一步,你再迈一步向前,我们就一起跨进,美丽而炎热的夏天。
同时考虑历史背景和审查制度才能在院线*看懂*这部电影。
裴多菲的诗一首,影片中读了前半首,也拍了前半首。
朗读前半首的镜头是过分文学化的又过分显明的隐喻——母亲被指派为春,而女儿被指派为秋,影片在表面上自此开始了对于春—秋身份倒逆的讲述。
而未读出的半首里,周夏被指派为夏,也许父亲被指派为冬。
我以为周夏的戏份——通俗地说——是在为过审而大摆其烂。
从红发到黑发标志着性情由“非主流”到“正统”;被请客时说出根本不符身份的台词;回来探访恩人突然开始与上下文完全割裂的歌舞桥段……不敢相信哪个神智正常的导演会在2022年这样处理。
“美丽而炎热的夏天”的幻景或许沦为了审核制度的牺牲品,彻底被涂抹成了阳光沙滩的加州风情画。
冬天则被掩盖了,它隐而不显,只在春和秋的对话中以碎片形式一点点浮现。
冯济真在床上的忏悔中吐露:她当时退了一步,在还是春天时退了一步——于是永远落入了冬天。
我们完全可以以同时代的哪个故事来补全冬天的故事,在漫长的严寒里,个个悲剧都面貌相似。
春和秋的故事,即《妈妈!
》的标题所涵盖的故事,是诗化的。
但春和秋毕竟只是两个季节,只面对两种际遇,所以只有“半首诗”。
半首诗聚焦的知识分子母女作为女性和市民具有尽可能好、尽可能体面的处境,以至于其对话在粗粝的世俗间显得不真实。
她们试图清醒而自觉地对抗病症,以种种优雅的布景负隅顽抗,试图在注定失败的反抗过程中维持良好自足的生活。
观众在这个层面上可以领略到古典式的悲剧意味:冯济真在清醒时为自己做的形同后事的准备在病中纷纷宣告无效,四处贴起的纸条挡不住她将房屋幻想成各种他处、整得纷乱不堪;当初平静地说出可能将妈妈视作姐姐,可是最终竟将妈妈视作了别人的妈妈,更添一番可悲。
剩下半首诗——关于夏天和缺席的冬天的诗——毋宁说是反诗学的。
关于母女高知身份最清晰的符号表述来自于影片开头读诗的桥段。
痴迷旧版简装书,讲究译本,对于文字和阅读的老派热爱被清楚呈现。
然而,作为知识分子象征的文字在之后的剧情里逐渐崩坏。
冯济真撕毁父亲日记——作为治疗病症的道具“出版”日记——冯济真失去读写能力,三个阶段里,文字/诗越发缺席,越发缺乏维持体面生活的力量。
三个阶段也许对应冯济真意识深处回避过往之罪——母亲不论因何原因成为女儿遮掩过往的共谋——无力遮掩过往,将要开始最后的遗忘和忏悔。
这三个阶段绝无知识分子的体面可言,与尽可能维持诗意的负隅顽抗也毫不沾边,它只是冷冰冰的历史斥责。
影片在结尾处回到了海的意象,纵观全片,海并非是一个和阳光/沙滩……并置的,因而可以定义的词语。
海也是冬季的,浪潮阴沉,水色晦暗。
它像前面出现的众多水面一般制造着幻觉,但它的幻觉更大、更终极,需要整个人投身才能领略。
冯济真在梦魇中打捞着父亲的遗稿,这是诗。
当她在失忆中说出了过往的罪孽,当母女历经几十年的忏悔和清洗,换上正装,一身清白地步入大海,和投湖的父亲会面,她们绝不会是优雅的。
记得突兀地插入的那些纪录片式的水下镜头吗?
她们会在那种混沌蒙昧中作动物性的挣扎,然后死去,就像父亲的命运。
蒋玉芝:(和女儿一起吃冰激凌)我女儿真棒。
冯济真:您真客气,可妈妈只有一个。
蒋玉芝:嗯,对,我是妈妈。
冯济真:你是妈妈,可不是我的妈妈。
蒋玉芝:那我是谁?
冯济真:你是我。
蒋玉芝:那……你是谁?
冯济真:我是你,可你不是我妈妈。
蒋玉芝:真真,你好好的看看我,我不是妈妈那我是谁呀?
冯济真:你非得这么说我也没办法,你看你像个小孩似的!
快吃吧要化了。
蒋玉芝:真真,你好好的看看我,我做你的妈妈已经六十多年了,我不白忙活了吗?
冯济真:谁能证明呢?
蒋玉芝:所有人,太阳月亮。
冯济真:你不要再欺骗自己了,其实你是谁的妈妈并不重要,重要的你就是一位妈妈,而且是一位好妈妈,我这样说你舒服一点吗?
其实人生就是不如意的,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就像这冰激凌不能为自己辩护一样。
你还吃吗?
不吃给我吧。
片名是《妈妈!
》,两名老戏骨也演活了这对母女,不过我更想谈谈阿尔兹海默症(AD)。
不能忽视的是,这部影片中的AD患者与家属均为高级知识分子,她们对于疾病、衰老、家庭关系、待人处事的认知都是普通人所无法比拟的。
艺术创作来自对于生活的再加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导演选择在这样的家庭再现AD患者与家属的故事,更容易拍出美好、乐观、积极的一面,是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只可仰望、不可期冀。
片尾的短视频集锦,导演的意图是创作来自生活,却也拉低了影片的格调。
AD患者需要更多是理解、支持,而不是像短视频中一样,成为取乐的对象。
毕竟对于大多数AD患者的家属来说,是苦多于乐的。
苦中作乐可以,但过分理想化的展示,容易让人忽视现实中的苦难。
还有,什么时候我们的艺术创作者对于那个年代的疯狂,不再以如此隐晦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艺术创作才可以说是为大众的。
这并不是一部观赏性高的电影,台词脱离生活,过于书面话,还要加入一些俏皮的元素,就像夹生饭。
剧情和表演都不同程度的失真,家庭剧怎么排怎么导怎么演,建议多学学日本一些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山田洋次、松岗锭司、冲田修一等等。
但立意是发人深省的。
75 岁的女儿和 95 岁的母亲住在一起,就在女儿总是为好动的母亲发愁的时候,发现自己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女儿一生未婚,没有家庭和子女。
当这一对母女都进入老年之后,就暴露出了养老问题。
其实他们两个都算是老年人了,只不过一个是高龄老人,一个是老年人。
按照规律,都是那个相对年轻的来照顾那个相对不年轻的,就是这个阿尔茨海默症颠倒了这个赡养的顺序。
每个女人不一定是妈妈,但一定是女儿。
赡养似乎回退成了哺育。
当女儿内急跑到厕所,而发现已经小便失禁的时候,让我触动很大,其实人从婴幼儿发育长大,在某一个时刻,人又会回到婴幼儿的状态,大小便失禁、情绪失控、生活不能自理、器官虚弱。
据预测2035 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突破四亿,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叠加目前经济的情况,十年的时间,一个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应对老龄化的机制吗
第一次从影院里逃跑,我没有看完最后的结尾。
我觉得哭下去实在不是办法,哭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晃晃悠悠的出了影院,很奇怪的脑海中浮现另一部电影的画面。
《地久天长》王小帅2019这是另一个带着无尽悔恨过后半生的女性,负罪感彻底压死了她。
这何尝不是另一个女儿?
失魂落魄试图赎罪之人?
在母女身上发生过什么,有可能是《天长地久》也许是《陆犯焉识》——————————————————————————————先不提阿尔氏海默症和帕金森病,因为这部电影不是中国版《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光看海报和电影名称,是有一点点烦躁的。
恐怕又是一部没有男人的电影。
电影开场几分钟从布景可看出这可不是一般家庭,母女皆是高级知识分子。
有屋住有花草有书墙,夕阳照射下蓬荜生辉,但看的出女儿的沉闷。
六十五岁的女儿和八十五的妈妈,这个即将凋零的家庭,只有母女二人。
一天中维系母女二人的唯一一件事,是故去的爸爸和爸爸的三门峡考古笔记。
妈妈对女儿严格要求,笔记不能有半点差池,父亲在她心中分量非常重。
女儿在自己的小书房勤勤恳恳记录所有细节,她的房间里贴满和爸爸的一切。
这些都是后面的伏笔。
———————————————————————————————-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图片前几天一则新闻中,91岁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离世。
他专程去瑞士结束了他认为已经疲惫不堪的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疲惫不堪,在《妈妈》整部电影中缓慢展开着。
电影开场时母女关系是僵硬的,是稳定且一尘不变的。
她们二人合力在紧紧攥着某个秘密,本打算永远如此。
可突如其来的病,让女儿这一方失控了,这秘密才开始松动。
她赶在她病重之前处理了财产等事宜,她努力维系脆弱的现状。
可是回忆不受控的像潮水一样向她涌来,她记忆里的爸爸一次次的出现。
————————————————————————————————-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曾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目睹了一桩惨剧。
所以可以充分的厌恶他,可怜他,同情他,并随着他一起绝望。
可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接受的故事早开场了几十年,我们只能看见细微烟尘。
妈妈处处怀念着的爸爸,女儿心心念念回想的爸爸,原来死在妻女冷漠的门外。
时代的光荣不属于个人,时代落下的尘土,却砸在具体的人头上。
所以我不想一开始由“病症”展开说,是因为,没有心结,哪儿来的病症呢?
没见过一个男人误杀了自己的孩子,怎么能明白悔恨比大海还无边无际呢?
女儿告诉“好人”妈妈,我杀过人,我关上了门。
我让爸爸死在了外面。
“这种痛,果然是无法说说不得更不可解的。
不是这一场病。
就要烂在肚子里了。
——————————————————————————————————————-电影最后意在关注阿尔氏海默症,这当然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但是我以为,关注女性关注身边中老年女性才是更重要的。
不要在母亲节给妈妈叠卡片,不要在重阳节去敬老院,不要在生日那天送祝福。
平日里的关爱,一点一滴真情,妈妈每天都在默默爱着~最后推荐一本书,更真实的多,关于中老年女性面临的困境关于时代大浪下的她们·她们和我们,该如何自处非常值得一读
本片主要发生的事件有:年老的女儿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不断地整理考古日记、女儿被诊断出了阿兹海默症、年迈的母亲重新发挥出母性的光辉,关爱起了女儿。
可以看出片中的母亲自身生活节俭却浪漫,平时主要的爱好还是种种花,当然身体也依旧硬朗,活得非常自在。
然而女儿背负着对父亲的愧疚,生活清贫,一生未嫁更没有子女,只是平时做一些义工的工作。
刚开始女儿对于母亲依旧非常叛逆,直到自己被确诊为阿兹海默症后,才逐渐变得温顺起来,担心自己的病情影响到母亲的日常生活。
后来母亲也跟从前一样,用自身的母爱照顾抚慰起了年老的女儿,让她不再日渐消沉,最终女儿完成了父亲的考古发现,并出版了重要考古著作。
母女之间的关系也愈发和谐,共同度过老年时光。
本片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每一个人物表情、语言、心理描写都格外细致,且极为真实。
尤其是片尾女儿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去海边,海水的下沉也意味着不少痛苦的往事记忆的褪去。
本片最值得大力称赞的还得是吴彦姝和奚美娟两位老戏骨的精湛演技,对于各自角色的演绎实在是过于出彩,从而让母女两人的角色更加充满灵动和生机。
也让观众们看到了都步入老年的母女二人真实的生活以及相处方式。
全程很难带入,对白有时候甚至有点矫情……
【2.5】
不真实,节奏很碎化。期待过高。
吴彦姝和奚美娟的演技是非常不错的。有温度的。到了四十岁。我也开始慢慢地能够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也开始担心母亲的身体,不太愿意跟母亲斗嘴,希望母亲能健康长寿,快乐每一天。
华语片里难得的双女主戏,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症群体,有拖沓煽情,但也有俏皮不卖苦的人物塑造不断为故事注入活力(吴彦殊老师可真好!)。最可贵的地方则是情感以母女关系的纽带静静延荡,却并非只是以亲情的名义唤起观众简单的共情,而是隐晦地传递着那十年的余波,试图唤起人们对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重,在这一层面上,杨荔钠导演非常好。
这么普世的情感为什么建立在这么虚幻的设定上,中产知识分子,优雅精致的生活,舞台剧式的对白,几乎是离此地真实养老生活最远的世界了,知道两位老师演得很好,却迟迟入不了戏
长镜头自动对焦恐怕容易跑焦吧?
写台词的老师,平时说过人话吗?
有些温柔真挚细腻的戏,整个还是觉的太雅太温了,文淇那条线不止是格格不入,纯粹破坏。
小资电影
妈妈,对不起,妈妈,谢谢你
12th BJIFF No.20@万达CBD。1.将女儿困在时间里的,不止是阿兹海默,也是不堪回首的岁月,和自己在其中曾扮演的角色。于是“抗拒遗忘”在衰老故事之外的象征意义也呼之欲出。这是对前作《春潮》在家庭关系里包裹历史创伤叙事的延续。2.不同于《春潮》中对峙、折磨的母女关系,《妈妈!》中的母女是相互扶持、治愈的,一种坚韧从容的生命力量流溢其中。“每个人都比你想象的更坚强”。3.知识分子身份的设定自然是为了容纳历史问题,但却没有与人设相呼应的深沉反思,而对精致生活细节的强调又削弱衰老的痛感,涣散了叙事的力量。4.“春梦”“春潮”都有明确所指,但本片的原名“春歌”就有些暧昧不明。文淇的角色比较多余,或许除了角色名字:周夏。三春去后,周而复始。5.希望我八十岁也能像吴彦姝老师一样做平板支撑。
演员演技挺好的,但是现实逻辑却不够,这样的家庭遇到这样的问题,必然是先考虑找看护,完全没交代为啥没找看护,而是就是两个人相依为命,她们显然不是缺钱的人。其次,那个小偷女孩的救赎情节的加入得简直可以用“不尴不尬”来描述。
诶呦我的妈妈!台词能好好写吗?
动人的桥段被散乱地丢弃在主线两边,人物关系的很多无效努力很令人惋惜。优化情感逻辑,可以让故事更动人。很多个片刻还是哭了,在妈妈爬进窗子的时候,妈妈说我女儿最好的时候,妈妈为了要多活一天再多活一天照顾女儿而吃药的时候。养育女儿长大的甜蜜和无力感,妈妈都要再经历一次的时候。
能关注到阿尔茨海默病是加分点,但是剧情有些杂乱,后一个小时有点冗长。文淇的角色太突兀了,就算没有文淇的戏份,这个故事都没什么变化。老戏骨的演技是没有问题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感觉角色不够接地气,母女俩人都是大学教授,所以他们住得起别人住不起的海景房养老院,这个感觉距离普通人太远了。
今年中秋唯一能推荐看的电影了,女性作为主体该如何面对衰老与病痛,影片给出了一个轻盈的关于诗的答案,没有刻意煽情,却处处流露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吴彦姝和奚美娟的表演我很喜欢,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戏剧性演绎,而是关于诗歌、生命和自我的真情流露,我想两位主演一定很享受这次表演,得奖实至名归,年底金鸡奖也非常有希望。
With K. 当看到生插很多情节,最终是为了达成四代人排成一列的场景,实在难以不被这种死板弄笑。重拾、错乱又消失的历史记忆。
高知家庭的精准表达(台词的雕刻),和阿尔兹海默症的失语形成了强烈对照,这种选择其实非常中式,如果是日本片绝不会这样选,把台词融化到日常了。这样能看出一种中文创作下的表达的焦虑,反衬出失语症状的恐惧可怕,焦虑相通于电影本身的表达欲,造成纪录片式的直白和影像叙事的留白的相互“冲突”,而冲突反过来成就了病症的焦虑——能说的、说不出的、说错了的,和那句对妈妈的呼喊相互对抗,最终消融进呼喊和回应的力量中去,感动则从中而来
文淇的part有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