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年来看过的最像散文的电视剧。
《深夜食堂》,小林薰主演。
日本的深夜剧,一集三十分钟不到。
摇晃的镜头里是日本的繁华夜景,然后慢慢静下来,转到深巷一家小小的食店。
食店的设定其实有些做作:菜单上永远只有一样菜,但无论你要点什么,老板都会给你做。
这样做作的设定一下子把这家小店从现实里抽离了,我们于是知道,又是听故事的时候了。
只看了前两集,赤色香肠,猫饭。
独立的单元小故事,有些传奇的色彩,但表达得像极了这个民族的特色:清冷,疑惑,含蓄。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想尝试一种浮世绘的风格,想用影像再写一本浮世澡堂或浮世理发馆。
从这两集来看,每一集都有一个主线人物,爱吃某一道菜,日子似乎平平淡淡,话不多,但身世传奇。
结局总有些忧伤,但非常克制。
它的文艺味道在于有众多的“看客”。
食店总有各式各样的吃客,都是些平凡卑微的人物,连传奇都不可以有,但他们在评点传奇。
他们有一些再平常不过的思考逻辑,也会一时兴起说出意味深长的话来。
这种细细碎碎的平庸在加上主角细细碎碎的传奇,不知怎么,非常打动人心。
好像日子就会这样过下去,悲伤也好,痛苦也好,开心也好,得意也好,都没什么值得痛不欲生或欣喜若狂的。
同样的电视剧处理办法各地自然也有,因为围绕一个固定的场景展开故事可以使叙事集中,比较好处理,但往往流俗:店长就是男女主角,吃客不过是配角,大家都陷在男女之情中不能自拔,中途又有若干小人拨乱其中,到头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
但《深夜食堂》终于有了一个不谈恋爱,没有身世(不过我想总有一集会说到他的身世的),对发生的故事不进行任何评价的店长。
而吃客的故事也不过就是一点人生际遇,往往和爱情沾不上边的。
日本人拍这样看似意味深长的作品总能拍得非常好:什么都提到一点,但什么都不能解,人生人世千头万绪,到了最后依然没办法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像极了日本的冷食,颜色清净明亮,很舒服,很善意,但你知道它是冷的,甚至有些腥。
谁也说不清人这一辈子是怎么一回事,只能说就是这么一点清冷的味道,与任何人无干。
对了,也许像日本的诽句。
我们这种从小念惯了唐诗宋词又对日语一窍不通的人读起来会感觉非常莫名其妙,因为你几乎说不出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但你有不得不承认有它的美感在,美感就在形式里,在词语本身。
当然你也不必把它想得太超凡脱俗,电视剧没有超凡脱俗的权利和义务,他要赚钱,要赚眼球(尤其在这色情电视剧泛滥的深夜时段),他不会以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为主角(如果有这样一个主角,她必定要红杏出墙或者出别的什么事),所以第一集有艳舞女郎,有黑社会,有男同性恋,有黑夜里的杀人未遂事件;第二集有漂亮的女孩子,有一夜成名的童话,有绝症。
这都是所有电视剧都不会放过的因素。
但导演的聪明在于,这些热闹的元素回归到了一个很安静的几乎是凝固的终点:深夜食堂。
这好像是对日本急功近利的“现代病”的一种无言批判,又好像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惆怅。
如果实在厌恶那些嘈杂而且千篇一律的电视剧,《深夜食堂》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深夜食堂,一个听起来就很落寞的名字。
在疲惫的夜晚,饥肠辘辘需要食物来抚慰心灵的人们聚在深夜食堂,喝几杯清酒吃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彼此间不问来处也不需要知道归处,只是短暂的喘息和片刻的放松,得到一份来自陌生人的友善就足以。
我特别喜欢日剧的的这份情结,生活有时真的很沉重压抑,一丝希望一点温暖就足以支撑我们走的很远很远。
这部剧也是我希望永远不要完结的剧,它就是我的深夜食堂。
在一个急功近利又冷漠残忍的世界中,中国一直遥遥领先的跑在最前面。
我们的脚步太快,把灵魂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所以我们看到温馨的片刻,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会眼眶一温;我们窥视这个社会的美好,哪怕只有窄小的一个角落,也会内心一紧。
我们的心已经坚硬很久了,外表的盔甲不断加厚,只为护住内心一点点的柔软。
但不能也不敢承认的是,这盔甲如此薄弱,稍有不慎,就会泄露心底的软弱。
《深夜食堂》就是那种能够瞬间击溃一个人坚固心房的电视剧。
我从来都在两个方面非常的佩服日本的电视作品,一个是励志,另一个就是煽情。
好像日本人的生活无论哪个面都能与这两者联系起来。
在这方面,中国的影视作品即使有表现,其结果也是生硬的徒有虚表,无碍乎是宣扬大爱和家庭和谐这一块的。
我想,如果这深夜食堂是国产出品,想必老板一定是拖家带口的问题一堆,在圣母的解决所有食客喜忧的同时,自己的生活必然随之升华,并且在最后一集取得大团圆结局。
从这个角度想,《深夜食堂》的老板就显得“冷血”了很多,多数时候,他只是坐在那里,抽着烟,听着你说话,然后为你准备一份需要的美食。
他是每个事件的参与者——很多人在他的店里遇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但他同时又是旁观者,绝不喧宾夺主,终究,那个舞台是其他人的。
老板与每一个食客之间,保持着亲密又恰到好处的生疏,他见证了一切,却从来不插手。
某种程度上,这个老板不就是如神一般的存在着呢吗?
他的存在对于很多都市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当一个人开始与你熟识,不管你想不想,他就已经准备进入你的人生。
经常光顾的餐馆老板若是记下了你的脸,下一步就会在每一天的光顾中认真的询问你生活的如何。
楼下超市的阿姨若是知道了你是单身,没到节假日都会忧心忡忡的问你真的没有约会吗?
如此,他们便很难再把你放在一个顾客的身份上加以尊重。
《深夜食堂》的老板则不然,他安定的谨守自己的位置,像自己的小店一样,并不张扬。
他会提供意见,但不会加以干涉你的人生,给你恰到好处的安定与温暖。
论坛里有人说,看深夜食堂里的美食制作方法一般,大概味道也不会特别好吧。
我想,之所以很多人喜欢,并期待着能够遇到个小林熏这样的老板,就是期待拥有这份适当的熟悉与尊重。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一条不可跨越的线,我们希望有人无限制的靠近这条线,又同样希望他们都不要跨越雷池半步。
这种安全感才是深夜食堂美好的真正意义。
我常常想,午夜到清晨,不必回家睡觉,会在固定的店,吃固定的食物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身上应该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吧。
比如,有一份不怎么主流的工作,和家庭或者家人有些故事,有些固执念旧,等等,总之,是在这个有着各种诱惑、无限选项,每个人都被赶着向前走的世界里,有些掉队,或者说是游离在外的人。
对某一种味道念念不忘,并不会腻烦,连吃饭这种随机随性的日常行为,都带上了某种仪式感。
曾经有过一些时期,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握,便通过吃东西这件事来寻求一些确定感,来抗拒某一种未知和荒谬,来建立某种在陌生城市里假想的关系。
十年前,某次众所周知的重要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和一位面相很老的朋友星期三中午总会一起去食堂,他吃鸡蛋捞面,我每次吃的都不同。
我不记得自己吃过什么,只记得他总是吃鸡蛋捞面。
没有什么眼界和志向的少年,被告知必须为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局压上全部。
周围的人全力向某地冲去,我却还没有反应过来。
问问大家去哪,前面有什么,也并没有人理会。
某种成功学的观念在那段时间被大量兜售,不过以我当时的出息,似乎并没有想成为什么,既没有天分,也没有努力的能力,有时也会立下远大志向,有时想想又觉得,算了。
在这段脱节的时光里,周三中午的一碗鸡蛋捞面似乎成了某种罕见的、可以确定的事情。
不过也得承认,这一段记忆经过无数次的回放和演绎,被加上了很多魔幻色彩,也许实情并不是这样的,我可能和他只去过那么两三次,可能那并不是高三,也可能是高二,也可能和作文课没什么关系。
总之,现在回想起来,并没有什么热血青春,只有一碗鸡蛋捞面。
七八年以后,经过了很多曲折,我到了一个大家都说另外一种语言的城市,这个城市一年有8个月都是夏天,人们每天有5个吃饭的时间,商店11点开门,大家晚上都不睡觉。
我有了一份薪水很低,上班时间不固定,大致从中午到夜里十点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世界的时间概念已没有了作用,不仅语言不通,也永远赶不上早晚高峰。
合租室友晚上都关机睡觉,如果忘带钥匙,也许只能露宿街头。
我就像被一颗陨石砸中后,生活到了一个平行的世界中的人,和这个世界的人失去了联系。
没有人等我回家吃饭。
虽然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苦难,不过日子过久了,人都昏昏沉沉的,不知道要去哪里,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尽管本来也并没有什么意义。
有天中午上班路上在地铁上睡着,车厢门打开,突然闻到了一股鸡蛋捞面和新鲜黄瓜丝的味道,恍惚觉得回到了老家。
这显然是我的幻觉,在这样高大上的国际大都会,怎么会有这种北方家常食物。
那时候经常去公司附近的一家茶餐厅吃饭,餐厅都是些广东粉面饭。
老板是个小个子的四川人,粤语已经非常流利,老板娘年轻漂亮,身怀六甲,依然身手了得,腾挪辗转收盘算账不在话下。
他们是如何在这个地方扎下根的呢?
吃的无非是ABCDE常餐,加例汤和饮料。
我不懂那些饮料五花八门的叫法,因此只学人家喝热柠檬水。
那份工作做了几个月之后,有一天点餐,老板说,都係饮热0水?
(还是喝热柠水?
)。
突然觉得有点想哭。
有人记得你习惯吃什么喝什么,对一个在陌生城市里刚刚开始生活的人来说,真是莫大的温情。
远古人类群居时,可以一起吃饭的大概都是最亲近的人,吃饭的地方也一定是在最安全的地方,因为既不必担心吃饭时被抢夺食物,更不用担心自己被暗算,变成食物。
一起吃饭的人和场所,带上了某种印证你和世界联系的功能。
不过后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活动的半径变得很大,没有固定时间吃饭,不得不吃陌生人端上的可疑食物,有时还要和勾心斗角的人围坐,美味也变得难以下咽。
在固定的地方,由熟悉的人端上可口的食物,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从这种节奏中,可以获得对生活某种虚幻的掌控感。
经过那段时间,日子慢慢好过了一点,我也找到了更好的工作,辞职后去日本旅游了一次。
一天夜里和朋友在京都四条附近漫游,有点迷路,逛到了一家背街的小店,小店卖的是沾面,一种卤子和面分开装的日本面食,口感劲道,有点像鸡蛋捞面的感觉。
三更半夜,正好肚子也有点饿了,就拉门进去。
店面大概就只有深夜食堂那么大,L形台,老板在里面忙活,和普通的日本店家不同,他不很殷勤客气,没什么话,颇有点对自家食物的傲气。
面的味道着实不错。
我们两个外国人半夜在店里滋溜吃面,隔壁有位日本大叔用中文搭话。
他以前曾在北京留学,因此会中文,聊到以前上学的日子,孤身在外,也不免唏嘘怀念一番。
聊天中,有吃完的西装领带男从墙上摘下外套,道声抱歉从狭窄的过道侧身出门,初春的深夜里,门一开就有凛冽清爽的风刮进来。
老板在柜台里用小锅煮着汤,娴熟地忙碌着,锅碗轻碰,客人低声聊天。
半夜煮面给别人吃的人,半夜在外面吃面的人,他们晚上不睡觉,又是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作为安倍夜郎所绘漫画,从日剧形式转电影,展现的深夜食客和店家的关于城市、人情、奋斗、孤独的故事。
《深夜食堂》电影版,展现了三个故事。
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大概可以从现实中,找到相应的类似。
不管是食台上的一见钟情,还是游走城市的落魄,或者是关于纠结的爱情守候。
这座小小的饭铺,每天在熟悉的食客寒暄,攀谈,品尝里,缓缓的讲述着发生在城市里,再普通不过人群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城市最美的时候,是深夜,是人群沉寂,喧嚣褪去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城市,没有了浮躁的虚华,那些灯影阑珊走出的人群,也逐渐私下一日伪装的面具。
走进一间不用设防的饭铺,在消除饥饿的间隙,毫无顾忌去讲述自己的那些心情。
正如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我们把不便透露给亲密人的忧愁,交付给陌生人,然后在毫无交际的人生里,寻求一种安抚和认同。
电影《深夜食堂》,几乎没有戏剧冲突。
整部电影,就像一碗寻常的泡饭,或者一味家常的料理。
娓娓道来那些食客身上各自的欢乐和忧愁。
配合一道道精致却并不遥远的美食,在咀嚼美食的同时,填补饥肠辘辘,也填补了那些食客寂寞的内心。
有任何不愉快和任何想吃的,请到这里来,深夜食堂为你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顿饭而已。
ep1 黑社会老大和同性恋酒吧吧主的故事。
不是一个世界的又如何,坐在一起吃饭就足够了。
看到同性恋淡淡说不是喜欢不喜欢爱或不爱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在《愈快乐愈堕落》里陈锦鸿问曾志伟是不是喜欢他,曾笑着否认说,活到他那个年纪,已经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了。
不过当介绍说小寿寿在二丁目经营了很多年同性恋酒吧的时候,我不厚道地想起了某爷说,“至于是哪里的二丁目,知者自知”的话了。
hiahia。
这集让叔打了个小照面,客串了几分钟研究花生。
ep2 猫饭一个小姑娘,努力想唱歌,终于被发掘,一炮而红,却不幸即将过世。
人生不过一场梦,但是好歹,经历了那么些快乐的日子,也算是在有生之年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吧。
只是似乎姑娘在成名之后稍稍有些迷茫,也许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去向何方吧。
最终还是回到小饭馆,吃一碗猫饭,然后静静离开。
这集让叔依然纠结了几分钟花生,依旧道出一句哲理语句。
ep3 茶泡饭三个大龄女人的友情和爱情。
坚持自己想要的,可是现实总是让人觉得灰心。
可是没关系,经历了复杂的事情之后,还是恢复了简单,好吃就是好吃。
看到梅子姑娘一个人在饭馆里吃茶泡饭吃到哭的时候,眼泪不争气地就下来了。
究竟该不该坚持,这样到底有没有意义。
看着她,仿佛看到了或许是五年或许更多年后的自己。
知道自己会一直坚持,可是坚持究竟值不值得呢。
ep4 马铃薯沙拉AV男优的辛酸史。
话说我也非常喜欢吃土豆沙拉呢。
ep5 黄油饭简单的饭食,兜兜转转的爱情。
多年后仍在互相等待的人。
吃过山珍海味喝过珍珠佳酿才能明白清粥小菜的美味。
这一集居然开始插播赞助商广告了。
ep6 猪排盖饭拳击手的爱情。
已经用尽全部努力却仍然没有得到想要的胜利。
幸好喜欢的人还一直在身边。
所以这个时候结果如何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让叔终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了。
前一分钟孩子妈妈还在说,没有生意么,后一分钟让叔就对着眼前排成一排的花生喝了一口酒,惜字如金地依然只有一句台词。
(“世间有如沉醉于二人世界的吉野川”??
)ep7 鸡蛋三明治现实并不如电影那样美满,那之后,中岛依旧每天送报纸,但是似乎暂时还吃不了鸡蛋三明治。
ep8 酱油炒面伦子最终还是释怀了吧,对于自己的父亲。
父亲始终是父亲,给自己生命,作为自己儿时最坚实的靠山一直存在着的人。
如果真能偶然再遇上,应该也能坦然地说一句ありがとう吧。
突然发现,小饭馆里貌似经常有名人光顾呢。
p.s. 实用小窍门:炒面前先拿热水烫一下面 炒出来的面会比较圆润和容易入味。
ep9 开两边的竹荚鱼千代子对玛丽琳说:“你应该更加骄傲的。
”ep10 final 拉面原来研究花生是为了做算盘啊,哟西、在一个地方呆安心了就想离开。
最后斗篷男和老板说再见的时候,突然想穿越回去看《东京塔》,好像二人当时演的是一对父子吧。
《东京塔》里印象最深的一直是那个没刷完漆的小木船模型,父子间难得的画面,在这一幕竟然有了闪回的错觉。
————————————没想到这部总共十集每集才二十分钟的深夜剧竟然拖拖拉拉看了两个多月,从2009看到了2010。
这期间有浮躁得完全不想看的时候,最后三集甚至在电脑里沉睡了将近一个月才翻出来,可终究还是看完了。
深夜食堂,深夜剧,深夜里看的剧。
不知自己好坏,不知自己是否正常,这部剧,几乎每一集都是在夜里两三点看的,饿了,就抓起手边的饼干来吃,渴了,就倒杯热水来喝。
熬夜不是好事,可当熬夜成为一种习惯,就像那些习惯于深夜去光顾小饭馆的人一样,觉得安心,也就没有什么特别想要改变的念头了。
如果没有一个温暖的食堂可以深夜去坐坐,那就给自己备好一壶热水,两包饼干,生活,似乎也还不错。
感谢让吧leelee0111的纯独立字幕,谢谢你让我看到一部好片
有些片子在喧闹欢畅之时只会觉得它闷,唯有孤独寂寞的时候才看得出它的美。
如果你曾有这样的体会,这个日剧你一定喜欢。
他开了一家店,没有菜单,可以做给你吃任何你想吃的东西。
店只开在夜晚,他抽一支烟,然后等待每一个深夜食客的到来。
每个食客都有自己喜欢的食物,每个食物都有可以讲的故事,黑道大哥的油炸香肠、等爱剩女的茶泡饭、AV男主角的土豆沙拉、街头歌手的牛油拌饭。
或者一言不发,或者叽叽喳喳,带着对食物的欣赏,于深夜品尝属于自己的那道菜。
他很少说话,也不对进来的人做任何先入为主的断定,只是掀开布帘,迎接每一位常客的到来,细心准备,默默奉上属于你的美食;若你愿意讲讲自己的故事,他会做一个耐心又有同理心的听者。
每个故事都平实甚至微不足道,娓娓道来,悄悄结束,温暖又略带忧伤的主题曲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响起。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东京不合时宜却又在情理之中,火速奔跑的城市总容易让人落下了灵魂,于是那穿梭于广厦间的孤寂灵魂更要在这漫长的深夜来到这个温暖的小店,从陌生人处寻求被理解又不被束缚的温情。
友情、亲情、爱情,其实能用来慰藉的不过是这些情字,伴着属于自己的美食,攒够了温情,再重新投入小店外没有人情的冷酷世界。
伴着这个温暖心和胃的片子,常常是我的一人晚餐:一碗粥和一叠青菜。
我不执拗于某一道菜,但许多记忆中的美食也少不了跟它有关的人和故事,我分不清是因了那香气留住了这些人和事,还是忘不了那人和事才挥不去那滋味。
总之,若我记得那些美食的样子和口感,也一定记得对面一起品尝的那脸庞和声音。
这个浮躁的夏末,从你身边匆匆而过的人不知有没有可以讲的故事。
很多个夜晚,那个女孩都会跟着呼啸的夜风一起到来。
“酱油炒面,加一个煎蛋。
”我自己就是个合格的炒面爱好者兼疯狂的鸡蛋爱好者。
这个学期几乎天天中午去吃炒面,对食堂大师傅的操作已经烂熟于心:点火,倒油,撒入葱花炝锅,香味刚刚冒出来的时候要快快地撒入欢乐的胡萝卜丝、爽脆的豆芽和诱人的小青菜,爆炒到略软的时候就可以放入焯过的面条了,接着就是炒面的灵魂——酱油,酱油要用大勺洒均匀,紧接着放入浇头,我是猪肝的死忠,等到面条吸饱了蔬菜的甜汁、酱油的滋味还有浇头特殊的香气,炒面就可以热气腾腾地出锅啦至于鸡蛋,我和伦子一样,喜欢溏黄的,我没日本人的肚量,磕个生鸡蛋还直喊“欧伊吸”但是我喜欢流动的蛋黄,有一股隐隐的甘香,吃到嘴里也是甜润缠绵的。
直接唆生蛋黄是我的风格,当然把它和面、饭搅合在一起我也喜欢,这样主食也沾惹的蛋黄的滋味与质感,好吃翻倍!
意淫完毕……说说老板的炒面,比食堂的炒面要安静很多,配菜不是张牙舞爪的豆芽,是沉默的包菜,切成了秀气的小块,混着粉嫩的肉片,不似我要的猪肝那样肉气逼人,连翻炒的工具也是孤零零的筷子,而不是那种磕到哪里都有金石之音的大铁勺。
末了,加一个黄白分明的太阳蛋,撒上碧绿的海苔,又寂寞,又热闹。
伦子是个特别的女子,一把年纪了,带着无法苍老的娃娃音,固执地点着童年的味道——爸爸做的酱油炒面。
她的打扮其实挺潮的,粗框眼镜,棒球帽,修身合度的夹克和裤子,像一个酷酷的少女,然而她的臂弯里却像一个温婉的妇人一样,挎着一个拼布包,可以从里面摸出零钱和钥匙。
明明是艺人,却好像刚刚工作的邻家女孩一样,到熟悉的小饭馆去大口大口地吃一顿,抱怨一下工作;明明去吃小街巷里的馆子,却又在明知对面有自己的粉丝的情况下,有些傲然而冷淡地离去。
其实她真的不小了,43岁。
可是她的声音,她留在粉丝心中的记忆永远是那个粉红色的,唱着赶跑讨厌的男生的少女。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观众不要你的成熟,不要你的改变,他们要的就是那个鲜嫩的你,能帮他们记住青春样貌的你。
假如有一天你老了,最好死掉,或者躲起来,这样就不会毁灭他们的记忆。
就好像一个食客只喜欢溏黄的鸡蛋,要的就是那个新鲜软嫩,纵然他也会喜欢九蒸九焙成熟干练的海苔,可这是不代表他愿意接受一个苍老到干瘪的煎蛋。
看着青春不再的伦子唯唯诺诺、瑟瑟缩缩地忍受着导演的指桑骂槐,怎么会不心疼。
看着她茫然地坐在木桌前,不知道究竟该不该怨恨自己的父亲时,怎么会不心疼。
我不知道,我究竟该不该恨你。
你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愉悦的童年,让我尝到了我毕生都在追逐的味道。
你是我的父亲,我那么爱你,我怎么能恨你。
可是你抛下我了,没有解释,没有安慰,所以,那一句宽恕在我的嘴边滚了快20年了,怎么也说不出口。
当那把闪耀着光芒的海苔撒到面条上时,她终于明白,自己要的不过是个答案——当年你被迫抛下的是我,是债务,不是爱。
父亲在她不知道的角落里惦记着,牵挂着,却始终没办法站出来相认。
伦子流着泪吃了面。
父亲流着泪看女儿说:“爸爸,我不恨你。
”我流着泪看老迈的父亲颤颤巍巍地站在电影院里,蹒跚着想靠近幕布上的女儿,用近乎贪婪、麻醉自己的情绪去接受女儿的“宽恕”。
他骄傲而心酸地冲身后抱怨的年轻人指指屏幕上的女儿,又指指自己的心,却一个字都说不出。
故事结局,是食堂惯常的风格,淡淡的,似乎是圆满的,但是会有点哀伤。
老迈的父亲在公园给人理发,过着半流浪的生活,小心翼翼地收集着女儿的信息,伦子通过新片加冕为影后,事业迎来新高峰,从一个干瘪的煎蛋变成了华丽的海苔。
影后依旧会来小餐馆吃炒面,和晚风一起来。
我是早产儿,妈妈生我的时候患有不大不小的心脏疾病,虽然妈妈并没有像电视剧里面演的,含着泪告诉我,妈妈是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了你。
但是我知道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绝对是一个奇迹。
出生后,爸爸妈妈很小心得抚养我长大,小时候的我,真的是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走到哪里都会被开玩笑说,爸爸妈妈不给你饭吃吗,怎么会那么瘦。
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和小时候的我真的很难缠这样的原因,有很长一段时候,我都住在武汉的爷爷家。
爷爷喜欢钓鱼,总给我做鱼丸吃,那时候我总吃鱼丸不吃饭。
有一次家里没有鱼丸,我生气得吵着爷爷说,没有鱼丸我就不吃饭了。
为了让我吃饭,爷爷发明了这道酱油拌饭。
爷爷的酱油拌饭和其他家的不一样,因为爷爷会把饭捏成饭团的样子,哄我说,你看这不是鱼丸吗快来吃。
从那以后,我从吵着爷爷做鱼丸,变成吵着爷爷做酱油拌饭饭团。
一吃就是一年。
后来爸爸妈妈把我接回了成都。
很多年以后,表弟出生了。
表弟从来不喜欢吃鱼丸。
爷爷跟我讲,你知道吗,你弟弟也喜欢吃爷爷做的酱油拌饭饭团。
可是爷爷你又知道吗,我听了以后好生气,就像小女孩儿的芭比娃娃被欺负她的小男生抢走了般的难过。
酱油拌饭饭团,是爷爷为了哄不吃饭的我而发明的。
我自私得不想与人分享,哪怕这个人是我的弟弟。
第二集结尾的时候,食堂老板看着闯进来的小猫,温柔得说,美幸,欢迎回来。
而我的爷爷,现在只能依靠着透析仪,他再也不能给我做一道酱油拌饭饭团,再也不能哄我说,你乖,你看这不是鱼丸吗快来吃。
我的爷爷,再也不能去钓鱼,再也不能做鱼丸,甚至不能在每年的除夕,塞一个厚厚的红包给我。
昨天奶奶打电话来。
我叫奶奶换电话给爷爷,我跟爷爷讲,我好想吃他做的酱油拌饭饭团,爷爷好像没听清楚,只是说,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不要生病了,我用力得说,嗯。
今天早上起来,就自己做了酱油拌饭饭团来吃,可是饭散散的,怎么也捏不圆。
我一生气,就坐在地上想我的爷爷,为了不让眼泪掉下来,拼命得把拌饭塞进嘴里。
我昨天居然没有跟老头子说声,谢谢。
在武汉的日子很短,跟爷爷一起生活了不过两年。
我记性不好,很多事都是爷爷翻着相册讲给我的。
比如我们以前住的房子门前有一块大草坪,比如每天吃完饭,爷爷和奶奶就会带着我去地质大学,还说以后长大了考来这里,比如有张相片是在长江大桥上拍的,我噘着嘴一脸的不高兴,爷爷说你知道吗,你那时候可淘气了,买了新鞋奶奶不让穿你就不高兴了,也不照相也不走路的。
我唯一记得的是,那一年,我四岁。
现在我长大了,我上了大学,虽然不是地质大学。
我再也不会不吃饭任性撒娇非吃鱼丸不可。
我也不会一脸得不高兴不愿意照相。
可是在爷爷的记忆里,我从来都没有变过。
依然是小小的身躯,营养不良的黄辫子,爱生闷气。
这个小姑娘,最喜欢吃的,就是爷爷做的酱油拌饭饭团,在这之前,她最喜欢吃的,也是爷爷做的鱼丸。
喜欢一种食物,是因为它有记忆的味道,并且它是一段私人的记忆。
就像里面的美食评论家说的,这家店我才不想推荐给别人呢。
记忆,从来都不是一个廉价的几星标签。
就像我的酱油拌饭饭团,它是爷爷和我的记忆。
铃木常吉去世,这位《深夜食堂》剧经典前奏的作曲者不在了,翻出2016年写的东西,聊以慰藉
这部不温不火、节奏舒缓的日剧(第四季)又开播了。
▲食堂老板(小林薰饰)当《深夜食堂》片头,再次响起熟悉的吉他前凑,那种深夜特有的深邃气质就会静静浮现,配合着慵懒倦怠和低沉的歌声,某种情绪开始蔓延,慢慢的包裹了你。
《深夜食堂》是根据漫画改变的电视剧集。
讲述在东京小巷,一家营业时间为午夜12点到清晨7点的食堂小店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店里独特的经营理念——菜单上只有一种套餐,至于其他食物,只要老板能做,就会满尽量足食客意愿。
▲拉面它是关于食物与食客的故事。
店里的食物大都简单平常,常来的食客也都“固执”的点着自己的“专属”菜品,但这来回之间却把大都市小角落里各色普通人们的爱恨别离、生老病死、春秋冬夏、五味杂陈包含其中。
▲红色香肠像往常一样,在小火慢炖、小酒酌饮间,平凡的人们,普通的故事,简单的生活,被不经意的随口讲述。
▲酱油炒面你是一个人吗?
你是一家人吗?
你是一群人吗?
在冬日的寒冷温度里,唯有这一道混合着淡淡忧伤、意味悠长的“美食”才能暖你心脾。
▲清酒煮蛤蜊有时候我们需要抛开场面火爆的漫改英雄,紧张刺激的悬疑大片,以及声色犬马的情欲戏码,放缓情绪、放慢节奏,让自己单纯的安静下来,看一看关于普通人的平凡故事,感受其中的暖人慰藉,体会繁华喧嚣下的质朴。
▲猫饭习惯了欧美剧快速的行进节奏、看多了大陆剧的各种撕逼以及韩剧的繁杂冗长,刚开始会不适应这种情感细腻、表现温和、节奏缓慢的日剧。
▲鸡蛋三明治它是那种,每当想起时便会看上一会儿,忘了也便忘了的剧集。
它对观众的态度从来就是不逼迫、不诱惑、不挖坑、不说教。
它就在那里,淡淡的开场,又淡淡的结束,你会被温暖一下,但也不至于被“烫”的火热。
▲茶泡饭在这部剧里,你不再像是往常的观众,而像一名有心结的食客。
同样小店老板也不像个厨师,而是名心理治疗师,默默的倾听,细细的做菜,不附加食客任何的主观想法,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安静温和的治愈他(ni)们(wo)的创伤。
▲厚蛋烧你我也许是某家“店”的过客,也许是另一家“店”的常客,有时会孤独的在午夜吃一碗泡面,有时会三五好友来一场宿醉,外面下着雪,屋里形单影孤亦或热闹非凡。
▲烤螃蟹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平凡的人生如一碗乏味的白饭,有时平庸的令人绝望,但稍加一点点作料和一点点配菜,就足以回味此生。
看过了惨不忍睹的国内版,赶快过来补打一下五星
并没有觉得很好看啊,那些饭一看就没多好吃,每个故事还做做的要命,演员也很难看好伐。
好舍不得都看掉 仿佛始终有一个大叔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 可以为你做点好吃的 还给你许多人生的建议 太温暖了
今天看了最后几集,学会了鸡蛋三明治,当时就做了,还加了american cheese,吐司稍微烤一下,超~~好吃!!这部剧形式挺新颖,但温情故事什么的简直是浮云,人物做作又幼稚,吃什么都哦依稀,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观众仔细看那些简单的日本料理是怎么做的。比这个更好看的日本美食电影还有很多啊~
真的有那么好看吗???我怎么觉得每一集都是一个假么生生讲了一千遍的老掉牙故事,还非得整的语重心长让人大彻大悟的样子。最讨厌了。
第一话就被那个人妖深深滴震慑了O_O 演技。。。该怎么说呢,如果说我国的演技烂代表是捧读的话,那日本的代表性演技烂就是过于夸张了。。。无论是情节还是演技都夸张到让人怀疑这其实是晚上9点给小盆友们看的睡前故事吧。小故事都很平淡,没什么触动,倒是学了几道日本家常小菜的做法。
美食只是看着就好,真正想吃的时候还得自己跑腿各处溜达。人间百态体会就好,真实人生还得自己亲历。天天熬夜想想就好,不是钢铁侠早晚也得是美幸。珍爱生命,远离熬夜,早睡早起身体好,大家晚安。 这剧的分数实在是太虚高了
究竟是我不喜欢日本人的风格还是我不喜欢日剧的风格呢?
最喜欢黄油拌饭和方便面。台词真心舒服,配合舒缓的BGM,适合独享。btw,凌晨吃猪排饭什么的真的受得了吗!
值得一看的深夜故事
矫揉造作。
深夜食堂的本质是寂寞 是无处可去的夜晚可以聊以慰藉的归宿。在那里 每个人都不需要被认识被解剖 在肚子深处的那些不想提起的秘密啊 就着一杯暖汤或者一口热饭咽下去和它中和 就算不温暖 起码也不空虚。其实这样的地方可以有很多代替 一个幽静公园的长椅 一座小寺庙的侧座或者一缕清泉的小畔 可为什么要是食堂呢?大抵就是告诉我们一个永远不会错的道理 无论多糟糕的心情 好好吃饭很重要。
充满古老气氛和温情的小短篇
简单,深刻,动人!
,
老板,请给我来一碗治愈心灵的蛋包饭。
居委会的故事
為什麼我覺得做作 不如孤獨的美食家 更是無法比擬漫畫的精彩和暖心
不是我的菜
太日剧了。没想象的好看,我觉得漫画可能会好看些。有些台词和戏剧冲突漫画里觉得就还好,但拍成电视剧被演员演出来就感觉好装啊~就像网络用语在现实中说出来很恶心一样。看这片子有股看《读者》或者《青年文摘》拍真人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