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看这个电影,是因为有五月天在里面跑龙套。
看着看着,突然发现瑄瑄的家看着那么熟悉,看着看着,终于发现,那也是我的家。
在人人网还叫做校内网的时候,看到同学分享视频,五月天的《时光机》外景取在了哈尔滨。
还不习惯听歌同时看mv的我,看了好多遍,仔细辨认画面里的场景在哪条街。
外地人对于哈尔滨的了解,除了寒冷,冰雪,还有什么?
我初到沈阳念书的时候,当我向室友怯生生的介绍到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的时候,有几个辽宁本地人一脸茫然的神情,我想我也许应该说得再详细些,于是我进一步介绍道,我家在哈尔滨。
她们恍然大悟:哈尔滨省是吧?
我听说过。
我不禁哑然。
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帮她们这些纯理科生温习中国行政区划,这些都是后话了。
只是,当时除了对于她们地理知识匮乏的震惊之余,了解到,哈尔滨远比黑龙江闻名得多。
这部电影的在2004年上映, 那时候,哈尔滨还没有换市长,没有重新规划,道路没有拓宽,没修地铁,瑄瑄爷爷给小朋友发橘子的那片棚户区还在。
顾乡大街大概还没有完全拆毁吧。
但是我的爷爷已经去世了。
瑄瑄爷爷说五月雪像极了家乡的大雪。
人只有思念家乡的时候,才会把见到的一切都跟家乡比较,就好像心里一直念着一个人,看到某个陌生人,哪怕只有体型相似穿衣风格相似,也会觉得她像极了心里的那个人。
也许瑄瑄是在收到爷爷寄给她的《摇滚本事》之后,才愈发强烈的想去见见五月天。
那张让瑄瑄爸爸痛哭的车票,让我想起了,爸爸收集的火车票,那些从我上大学起,每次回家用的火车票。
整个电影的剧情从头到尾我都猜得中,却偏偏猜不中我也想家,我也想念爷爷了。
本片因五月雪展开,在雪景里收尾,加上内容,算得上是部比较纯净的电影。
有点淡淡的微言大爱的感觉。
看前一半就以为是个青春偶像剧,帅小伙和漂亮姑娘网恋了,然后见光了,然后春心荡漾就完了,就像是五月花飘零在风里,然后归于沉寂。
不一样的是,加了个台湾爷爷,这个深度就不一样了,什么乡愁啦,什么温馨的亲情啦,什么海峡两岸骨肉心连心啦,就全都说的通了。
所以编剧就高明在这了。
有一点,爷爷买书的时候是不是穿越了?
好像开头在诚品的桥段啊。
然后爷爷去看了阿信,我觉得挺雷的。
但是阿信好像没觉得特雷,只是对那位爷爷表示了敬意。
阿磊经过情窦初开的洗礼,能写出好听的歌了,可见追女孩的时候会催生灵感。
常识告诉我们,恋爱中的人智商会降低。
那么,是不是因为爱的作用,有一部分智商转化成灵感了……可能是和蓝色大门的人物设定相似,陈柏霖又演了个没心没肺的小子。
我很少会给一部电影如此高的评价,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认为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由于我对影视的兴趣很低,按我以往情况,是绝对不会去看《五月之恋》这样一眼便感无趣的电影,看完这部电影已经一个月了,但我心中的震撼没能缓过来,也许是因为这部电影打上“青春”、“爱情”“纯爱”等抽象的标签,让我对它的期待值很低,所以它远远超出期待才会令我感到惊喜。
首先是美感,无论是对于主题的表达方式、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塑造、人与景的碰撞、电影场景的选择,总体呈现的是一种清新脱俗、柔和细腻、淳朴自然的和谐美感。
我想,即使冲着剪辑、画面、构图美感我也会很乐意去看,因为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从心底里叹出的一个字:美!
这部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整体美感和节奏变化如同记录四时变化的纪录片!
或者古早动漫?
纪录片一般的美感在电影里不多见,这令我欣喜若狂。
不论是刘亦菲出色外貌、戏曲扮相的人物造型美,电影里画面中山林与车轨交错、白雪皑皑的哈尔滨、乡村老旧房子的淳朴。
既在推进剧情、表达电影的宗旨与主题的同时又不失美感与风格。
其次是主题,我想来想去觉得乡愁二字最能概括。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一部青春爱情电影,但我看完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最当之无愧是亲缘线,大陆哈尔滨与台湾的两岸亲缘、瑄瑄家庭分割两地的复杂亲缘线、甚至男主阿磊与哥哥的亲缘线亦是一个亮点。
这部电影中大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靠亲缘构成,甚至影片的关键点阿磊从台湾飞往哈尔滨,大部分把这看作爱情关键点,我认为失之偏颇,阿磊不仅是因为好感瑄瑄,更是要把去世爷爷对孙女的思念带给瑄瑄(台湾奶奶的画和话)。
这部电影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愁,这样的哀愁很熟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电影中的车票一如诗中的邮票,遗憾的是电影中的爷爷的车票没有用上,这样的遗憾如同树叶一片片的凋零落下,淡淡的却无力抗拒。
电影中有两个片段让我落泪,一个片段是年迈的瑄瑄爷爷为从未谋面的孙女去五月天的演唱会挤在满是年轻青春的人群中的画面,一个衰老蹒跚的爷爷和一群年轻活力的粉丝,极致的对比令我潸然泪下。
另一个片段是瑄瑄身着戏服登台演出时的场景,这个场景没什么特别的,它令我感动在于传承二字,年轻的戏曲演员传承了老一辈的戏曲艺术。
最后由于篇幅所限,我简单表述一下爱情线,我认为《五月之恋》中爱情线是一条辅线,并且这条辅线很好的赋予了某些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例如阿磊去哈尔滨找瑄瑄),它没有对亲缘线的剥夺感,反而使得这个“乡愁”的故事更加丰富紧凑。
五月是一个特殊的月,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不仅是电影有中五月天乐队的这一层意义,五月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旧与新交替,意味着生命与成长,同时五月也是传统节日最多的一个月份,这与电影中有表达的“传承”不谋而合。
所以我想五月之恋中的恋字不仅是爱恋,更有思念的深刻内涵。
08年,在《海角七号》,《囧男孩》,《九降风》等佳作集体发力之后,台湾电影终于有了那么点复苏的迹象。
虽然不清楚这股暖湿气流能持续多久,影响多大,但由它们的出色表现看来,至少发出一个可喜的讯号,文艺片绝不只是亢长乏味的闷片同义词。
它在艺术上获得认可的同时,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它一样可以拍的很好看。
尤其是《海角》,它的奇迹不止是超过5亿台币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而是相信以后若干年它都将以一个商业和艺术取得平衡的文艺片标杆出现而备受推崇。
因为它与传统文艺片相比,一点也算不上另类,甚至不少地方不自觉地让人想起以往的台湾电影,比如说“五月”,老少两代人,以两条线索展开的情节,抹不开的陈年伤怀心事,如同历史重演般的离情别绪与两难的抉择。
连镜头下流露出的那抹温情的底色都是相似的。
然而两者境遇却迥异。
这可能是突然兴起重温五月的动力,说实话,很久没看了,特别是毕业以后,那些青春,飞扬,的字眼越来越遥远,所以原先看得兴致勃勃的东西却好像变了味,美丽但不真实。
但也许因此可以真正平心静气的审视这部电影,而不是被美女迷的五迷三道。
电影以萱萱——阿磊作为明线, 一次偶然的台湾之旅,两个年轻人之间产生了若有若无的情愫。
那时正值五月,油桐花开的时节,如同鹅毛雪一般的油桐花翩然飘落,将两颗悸动的心系到一起。
如果电影仅止于此,那么这只是一出电车男的青春简化版。
讲述网络时代下,一个头发蓬松,自卑,有点二的少年如何获得靓丽可人的京剧小花旦垂青的故事。
显然导演的野心并不只是构造一个梦幻童话,这也不符合文艺片一般规律。
于是导演埋下了一支暗线,萱萱为何选择在书店碰面,为什么一个人跑到三义,为什么油桐花下的独自清唱却有着不符其年龄的凄楚悲怆,它都给以了解释和足够的动机。
原来萱萱的爷爷退居台湾的国民党军人。
全片一以贯之有着五月雪譬喻的油桐花正是他之于乡愁的寄托。
由角色的选取不难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一个是台湾最具人气的新生代,一个是内地迅速蹿红新晋女星,这对南北少年组合演绎的恋恋风尘,给人以新意,有助于其拉动内地市场的商业诉求,而旨在促进两岸情谊的主题也符合电影局老爷们的口味。
我们并不排斥主旋律,可是有时如果立意太过献媚,不但倒人胃口,也使电影失之造作,生硬。
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其糟糕在于情绪铺垫不到位,感情爆发又过于刻意。
在回忆萱萱爷爷的部分,影片一直以一种含蓄而且克制的基调,回到哈尔滨,与亲人团聚,场面上虽然热闹,轻快,但仍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屏障,冰冷无法逾越,这是长久分离,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的隔阂,镜头这时大多运用远景和剪影表达人物的孤寂矛盾,不被理解的内心。
萱萱的爷爷在五月天的签售会上一点小煽情也是到位的,一众处于半痴狂状态追星族当中白发苍苍的老人,阿信对他轻轻的点头以示敬意,大多数看到这里都忍不住落泪了吧。
这手以静制动也堪称高明。
煽情之难正在于必须恰到好处,过或不及都无法达到效果。
片中人哭稀里哗啦,观众却没有共鸣显然不是导演的原意。
然而在末尾处就犯了这个毛病,爷爷带着哭腔着说道,票早买了,我不是不想回去……为点题而点题,深沉内敛的情感被撕裂,只剩下浓重的政治宣讲, 导演过度的自我企图盖过电影本身,充满了说教意味。
比之《海角七号》里,友子拿起信之后立即嘎然止,予以观众无限怅惘,伤感的余韵,实在是高下立见。
据说《海角七号》里面的七封情书全部由导演魏圣德亲自操刀,以其老辣的文学功底,创作这个关于伤逝爱情的典型性案例。
对于男女主人公,它无异于一部反面教材。
笔者的无奈,伤心,追悔,痛苦都感同身受。
因为他们面临的同样的困境,也必需作出抉择。
于是两线叙事有了交集,仿佛跨越六十年光阴爱情顿时有了种宿命般的美感。
双线叙事的好处在于二者可以作为互文式的映照,可惜的是,五月中的两条线索仍旧是割裂开来,虽然冶于一炉,却无法融为一体。
阿磊是个怎样的少年?
做什么都只是三分钟热度,设计服装,练吉他,学画画都是如此。
自己做的不够好,却喜欢对别人发牢骚,无论是帮哥哥的乐团处理一点杂事,还是发掘到了新人自己没能选上。
队友把关键的一球交给他,他却狠狠将球抛向天空,他就像一个没有定型孩子,什么都随随便便,无所谓,对生活缺乏热情。
通常所做的选择就是放弃,怯懦对于他或许是个比较适合的注脚。
网友要求见面,他贸贸然就答应,还可以看出他冲动,不顾后果。
随后到了碰面的地点,又退却了,暗暗的跟踪一个女生,怎么看,都觉的有点猥琐的气质,尾行可不是个光明磊落的举动。
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他不折不扣是个生活的loser。
但是阿磊只有16,7岁,这样年纪的孩子,什么都容易被人原谅,因为青春总是有无穷的变数。
这是青春片常有的套路,无非是要强调他不够坚持这一设定。
可是他如何蜕变的成熟?实在看不出来,暗线的内容解释了萱萱台北之行中一连串的神秘行为的动机,这说得通。
但是怎么在了解到老人思乡之苦后,他突然变得执着,有了抓住爱情的勇气。
一个少年人的成长,或者说这青涩之恋,与老兵的怀乡情结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
老人对故乡和亲人不能割舍又无法亲近矛盾心理,显然不是坚持不坚持的问题。
而且两人所面对的困境也没有可以类比的性质。
导演在这有点生拉硬凑的嫌疑,逻辑性思虑未够周全。
如果感情戏还是点瑕疵的话,这则是个不算小的硬伤,故事没法相互交融,所以综观全片就少了一个实质性的升华与高潮。
记得05年从本片的预告片惊艳亮相,就整天巴望着电影上映。
后来着实有点小失望。
不过凭良心说,“五月”称的上中规中矩。
因为它与常态中台湾电影一样,叙事上一贯拖沓亢长,影像与细节精致而且颇具匠心台湾虽然与香港靠的不远,但电影丝毫没有沾染港片里那种骨子里散发出的草根气息,总是副文人腔调,故事讲的不温不火,没多少波折。
即便偶尔想情节生动点,也很闷骚的样子,比如书店的约会,萱萱和阿磊都遇到个怪胎,阿磊的那个性向应该有点问题,仅仅也只轻笑置之,逗趣而已,乐而不淫,不要你大笑。
但摄影则值得赞美。
哈尔滨的冰天雪地里,我们看到了壮阔的北国风光,火树银花,高高的白桦树伫立在中央大街,覆盖着雪的索菲亚大教堂上飞翔的白鸽,人在这白茫茫的一片中只是个不起眼的小黑点,那样渺小和无力,雪后万物萧条,更呈现出一种寂静辽远的成熟之美,宛若进入沉睡,等待迸发的时机。
而台北的三义仿佛青春的写照,空山中飘落的油桐花,配合计算机技术的后期制作,绚烂之极,缤纷热烈,隐现在群山绿树之间的废弃车道,混合青草味,落叶,泥土,枯枝,和铁锈气息的空气,错落在乡间具有民俗风味的村舍,一丛丛茶树,少年和女孩在其中穿梭腾挪,隐约传来他们的细语和肆意的笑,长发扬起,多柔软的风,抬起头,耀眼的光迷得睁不开眼。
所以即便故事不那么吸引人,但不能否认它有种炫目的美。
萱萱在春风中行走,花树下清唱,谁也不会否认那是美的,因而不管是不是因为刘亦菲看这部电影,只要认真看完,都无法不被她的美所打动。
就像东京日和里的中山美穗,逆着风走在街上,那种美,都脱俗出世,似乎只是不经意的给影像抓住云裳丽影。
所以宁愿相信那次跟踪,只是出于耽美的小情怀,只是善意的希望美多停留一刻,不被打扰而已。
谁也不能否认坐在街角嘲弄阿磊,嘴角掩不住笑意的萱萱很美,就是撅撅嘴,就是咯咯的笑,青春本不需要太多雕饰,不要多少演技,本真就够了。
那一年,她16岁,这样的年纪出演这样的电影可谓正当时。
那一年,还是青春期的我们又在想些什么,也许只是和女友躲在街角啃棒棒糖吧,呃,大概是这样
很多年以前第一次看,真觉得一般。
后来的几年里,有反复看过几遍。
一遍比一遍深刻。
最近,又看了一遍,因为,我遇见了和电影里相似的情节。
我也想去你的那个会飘雪的城市,看你曾看过的风景,呼吸你曾呼吸过的空气,感受你所有的感受。。
她要回哈尔滨之前一天。
阿磊送她。
她转身离开后,阿磊喊:你会打电话给我吗?你会打电话给我吗?
你会打电话给我吗?
脑子里一直挥之不去的张士豪的影子突然就站立了起来。
张士豪对孟克柔的坚持、倔强都还在。
只不过走过了蓝色大门的几年后,小士又遇到了另一个心爱的女孩。
电影到这里就该戛然而止的。
这样就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关于五月里一场青春的心动。
可是....
⭐⭐⭐⭐⭐ten out of ten, 很舒服的一部青春电影,纯纯的puppy love,以及淡淡的乡愁。
整部电影无一处直言“喜欢”或“爱”,但是你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说喜欢,萱萱送票时娇蛮的一句“你一定要来”,离别时阿磊一直追问的“你还会不会打给我”;青春年少,脸上情绪不加掩饰,一嗔一怒一喜,孩儿脸一般,因对方言行而变化,比如萱萱在五月天演唱上开心摇摆,阿磊不开心的嘟嘴,又比如萱萱在阿磊说完“数完三秒,你就会离开这个房间,我们再也不会见面”后留下的一滴泪…… 我们不说喜欢,引得对方猜,却又在言行中释放喜欢的信号,别扭又坦率。
大概十几岁的年纪,最不缺的就是满腔勇气。
所以阿磊可以孤身去到哈尔滨,即使夜深也等在冰天雪地里,怕两人迟一刻重逢;萱萱骑车追在巴士后天,挥舞着生长在台湾的油桐花画,那是爷爷对故土的思念,也是此刻萱萱对阿磊的感情。
配角之间的感情同样动人,祖孙素未谋面,爷爷老赵却因爸爸提过的一句“萱萱喜欢的男歌手乐队”而去听五月天的演唱会,即使他在挤满少年人的现场是显得多么得格格不入;芳姨理解、尊重老赵对故土的思念,在爷爷去世后将他的骨灰送回故乡;爸爸对父亲、女儿的感情,有无奈,更多的有无法抑制的亲近孺慕;以及哥哥石头对弟弟的教导和宠溺。
看完有点甜又有点愁,跨越三代人的事故,爷爷在世时牵挂、羁绊颇多,历史遗留、故土、台湾的爱人和大陆的亲人,难以取舍,近乡情更怯,死后终于如愿回到了故土。
相信萱萱和阿磊没有历史这个因素,他们的故事是更好的结局。
又看了一遍“五月之恋”,感觉还是那么舒服。
第一次看是在无意间,越看越觉得舒服,像是安静道来的青春爱情故事。
故事和“五月天”这支乐队有关,以前没怎么听过他们的歌,但通过这个电影让我有点想了解他们了。
整部影片讲述了发生在大陆女孩萱萱和台湾男生阿磊间的故事:通过阿磊的谎话结识了萱萱,借着萱萱来台湾演出两人相恋,最后借着送画之名阿磊来到大陆与萱萱走到了一起。
看似有些简单的爱情故事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海峡两岸的亲情故事,这无疑增加了整部电影的分量,但他的叙述方式又很独到,丝毫没有说教和做作之感。
这是一个很安静的电影。
清新的电影。
就像是五月的天气一样。
很喜欢陈柏霖的表演,笑料基本上都出在他身上。
感觉他的表演很真实,可能是和他本人很像吧,慵懒的,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爆炸头,说话乌噜乌噜的,正是我想要得那种状态。
刘亦菲就感觉一般了,有些做作,没有东北人的那股劲儿,可能她还是活在古装戏里比较好。
电影本身的情节有些瑕疵,但并不影响到我的观影心情。
“五月之恋”里的景色都很美,像是专门为这爱情设计出来的:比如索非亚教堂,废弃的铁路桥,书店等等。
景,事,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真实,有趣。
总之,现在闭上眼睛还能回想起里面的情节,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一段只属于青春的爱情,那种气息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比拟的。
2013年2月,我看了这部片子,片中男主翻盖的手机令我起疑,继而惊觉这片原来是上映于2004年的暑期档!
……9年后,我看到了……那时的陈柏霖、刘亦菲,如鸡蛋般光滑的额头,那时的我,依稀也拥有青春的尾巴?
情节,已不那么重要了,萱萱的扮演者,初初还以为是董洁,这当然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让我们忆起了那个五月雪的初夏……
五月 曾經最讓我動容的一個月 天氣開始真正暖和 皮膚開始變成暖暖好看 一些生活的驚喜集中一起出現那般 魔法之月 讓人在一種對於美好期待中被期盼 從大學開始 從大三開始 每一年都是如此 直到後來再次歸來 才發現 我不知不覺弄丟了它 從西子國開始 似乎那是一種無形的升級 卻又悄悄被時間偷走了你是否曾經為了一個人飛躍千里之外三萬英尺 只為去交換一本日記 送一幅畫稿 看着曾經在自己城市出現的TA出現在了本該的城市 好像交換了彼此記憶那般 時空對換穿梭不息 可曾見過油桐花的模樣 只是那是一個久遠的時代殘留在如今的記憶 帶著一些期許去一個早已寄託了很多情愫的城市 場景已經幻想了很多次 經過忠孝東路那個橋洞下時 總會想起一首叫做 純真的 歌 旋律在後面我們真正遇見的無數次場景裡回放 那個雨天 我們陰差陽錯 可是後來終究遇見 從沒有看見過蘇菲亞大教堂的屋頂是什麼顏色 因為一直都是白色 老人獨自坐在廢棄的火車站台座椅上 盼著回北方的列車 那是一個永遠不會落雪的國度 卻將思鄉之情冰封在了北方落雪的季節裡 五月花看起來像是櫻花桃花 阿信對著遠處突兀的老人家時微抿嘴巴致敬的謙卑 老人從容而平和的表情 讓人動容那些蕩氣迴腸的愛情穿過了戰火紛飛 或者漂洋過海相隔萬里 最終在時間的波流中被衝激沉澱 最終還是歸於最終的方向油桐花的花語 情竇初開那個時候 我正迷戀着怎樣的少年
五月天的音乐真是神作啊啊!!
因为有80。画面很漂亮,情节很逊。
陈柏霖那么棒,怎么跟王珞丹和刘亦菲就是拍不出来啊。。。看完电影我觉得大陆女人男人都好凶。。。
不喜欢刘小姐。但太喜欢五月天和berlin。
不知所云。唯一可看的是陈柏霖的脸。
我承认…因为五月天…所以认真看完了它…这样的爱情…太不真实……
竟意外地各方面都做到位了,但也仅是到位而已。
萝莉配大叔,正太配御姐,这才合适嘛!把萝莉和正太放一起这明显不搭啊,这片子的组合真的很奇怪。故事情节就不谈了,唱京剧的和唱流行的搞到一起了,我只能一脸黑线……因为五月天加一颗星吧,想去看五月天演唱会了……
亦菲很美,角色很纯,电影很商业...2005
第一遍看的时候 我还没这样疯狂喜欢上五月天。
喜欢清纯的刘亦菲,加一颗星
久违的希望慢点结束,影片的家国情怀升华了主题。他俩太可爱了吧
十九岁的阿磊懵懵懂懂喜欢上一个哈尔滨的姑娘第一个愿望,带我见阿信第二个愿望,带我去三义(闯的是爷爷的房子)第三个愿望,看我的演出
为毛我觉得这片子比五月天追梦好看呀!至少有电影的感觉~
叙事感觉不太流畅啊。。。
...莫不是为了mayday
一星给陈柏霖可爱大男生,他太适合演校园帅哥了,另一星,给大陆台湾断不了的亲情
刘亦菲演技自然灵动细腻,《五月之恋》包含着青春 乡愁 爱情 亲情 !
五月你個大豬頭。最噁心的五月天給你兩星完全是看在陳柏霖劉亦菲身上。
只为了五月天而看~很没意思的片子~一如盛夏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