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喜欢看战争片,但想看Colin Farrell,就硬着头皮看下去了!
说实话影片的拍摄角度很独特。
首先,影片里的纳粹的军官不总是邪恶的,他有事还挺和善,很有教养;美军上校也不总是那么完美,为达到一些目的不择手段;主角Hart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但他的勇敢吧影片推向了高潮……这部影片感动了我。
一直很排斥战争片的我第一次喜欢上这种类型的电影,以前看国内的一些所谓战争片看的心里都有阴影了:比如只要是坏人最后肯定死的很惨,好人肯定胜利!
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前一个小时,没有明白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单纯的战俘营电影?
或在战争中的种族歧视问题?
都是俗套或狗血的题材。
直至哈特发现了那个地道,似乎迷雾中露出一点点清晰,同时又有了太多的问题:军官们,那些虽是战俘却仍有不同待遇的人,借这一场煞有介事的审判去逃跑?
那是只有反映人性灰暗才写得出的情节。
直至,上尉回来。
大雾散尽,虽是黑夜,却见了人性的光辉。
上尉带着35个人,挖了一条通往兵工厂的地道,他们,逃出去,是为了炸掉敌人的兵工厂。
上尉为了哈特,为了那些不明真相却为他们争取到了时间的战俘,又回到了这必死之地。
突兀的枪响,近距离的射杀了上尉。
一个纯粹的军人再没了支撑,倒了下去,没有什么造型,所有的人,慢慢的向这纯粹的军人敬礼。
是的,他可以不回来,他可以带着他的人远走高飞,可他还是回来了。
具体的,也许他不是为了哪一个人回来的,只为了他那毫无瑕疵的生命,直至失去它时,他仍然不希望那生命落入怯懦的灰尘。
无论是上尉还是哈特,还是黑人飞行员,他们都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寻找着自己责任与荣誉的表达方式。
每个人都有权力在那样的环境里屈服,他们却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勇敢和荣誉的追求。
是的,人必有一死,人在面对死的瞬间,多希望曾有的是毫无暇疵的生命,是让自己可以安然面对的结局。
哈特是幼稚的,在审讯中的屈服让他有深深的羞耻感。
或者,最后坦然面对死亡的他,是想给自己证明那生命不是猥琐而软弱的,想让自己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有责任与承担。
那些与生俱来的关于责任和荣誉的迷恋,那些不甘灵魂死去的人快失去它的时候,一定会拼命地抓住它。
是的,这又是一部从战争中挖掘人性的电影。
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的电影,英雄主义,包括关于荣誉与责任的追求与向往,在人性中是根深蒂固的,除此,人与其它动物又有何不同。
充满责任感的活着,让人迷恋,毫无瑕疵的生命,于许多人,便已宛如天堂。
纷飞的雪花飘扬在欧罗巴大陆的上空,愤怒的火焰照亮远方的漆黑,远处的大地露着坚硬的棱角,枪声刺破寂静的夜空,不屈的只有军人的灵魂。
一曲军人赞歌终了,魂归战后甲子余年。
这是关于荣誉,勇气,责任与牺牲的诠释,是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带给人的无限回忆与感叹。
当诺曼底的大兵瑞恩浴血奋战的时候,当黝黑的U型潜艇Das Boot的时候,无论是盟军还是交战的对方,都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
然而远离那片弹火纷飞的战壕时,战争还在吗?
Lincon Scott,黑人飞行员军官,在身受种族歧视却仍只记为国效忠;Tom Hart,当人性与军人的责任冲突的时候,选择了牺牲自己;Macnamara,他用这场战争诠释了什么是荣誉,勇气,责任与牺牲。
战争,的确很遥远,但战争带给的需要人深刻的记住。
该片融合了众多的催泪弹,融入了众多的值得深刻探讨,让人回味的问题和看事情的角度,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通过法庭辩论不断解开的谜题,最后达到剧情的高潮和结尾。
并且为每个人物都准备了足够的大义凛然。
看到最后结局,发现的,感悟到的,是那种男人内心散发出来的,不用说而只需意会的那种意境。
荣誉就是尽忠职守,勇气就是牺牲!
这部豆瓣评分只有7.5,仅6k人观影的不起眼电影。
题材也是不怎么吸引人的纳粹集中营,完全不会出现在我的Short List里的电影,竟然把我看哭了。
在没有硝烟的战俘营里,他们却用生命阐述着勇气、荣誉和男人间最可贵的感情!
最经典的反战台词:纳粹上校对美国上校“IT LOOKS LIKE I AM LOSER?
” “WE ARE ALL LOSER, AREN'T WE?"
本以为是二战题材的枪战片,飞机、坦克、鲜血;结果看到最后发现是情感片,勇敢、荣誉、责任。
一部战争片,表面上打着种族歧视的幌子,里面是暗渡陈仓的故事。
盟军的上尉特别高尚,除了科林非常厉害的演技以及年轻生涩的颜值以外(PS刚到战俘营那段回忆审讯真的是演得太棒了,哪怕知道他是懦夫还是满满的心疼),纳粹上尉的塑造惊人得有人格魅力,痛失儿子的父亲、可敬的对手、热爱音乐的耶鲁学长、心思缜密的秃鹰,以及冷血的屠夫,很不一样的纳粹军官形象。
上一次看到如此人格丰满的纳粹军官还是在无耻混蛋里面,默默吐槽一句,德国人长得,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啊,太尖锐了。
当士兵不容易,当军官不容易,当个好军官更不容易,作为战俘当一个不停止战斗的军官那就简直如同上青天了。
He made it。
起先我以为只是讲战俘营的生活,看一阵后又以为是讲反种族歧视和坚持正义的,再看一阵后我以为是讲战俘营逃亡的,到后来才知道,这真的是一部战争片。
不如于大多数我喜欢的战场片,然而那最后轰隆而起的烟花更甚于战场厮杀悲壮的豪情。
一个战争狂人,一群在战争狂人领导下的疯狂战士,进行着一个疯狂计划。
谁能料到,身处囹圄的他们还能进行完一场胜利的战斗。
作为战俘的耻辱完全洗刷刷...尽管都曾被自已人误解,却心甘情愿被误解乃至站出来牺牲,到最后,长官没有丢下任何人,回来负起全部责任。
枪声骇人响起,生命如此匆匆结束,躺在冰冷的地上,战果与他无关。
荣誉的种子已深植进每个战士的心底--每个人将为自已有这样的长官而自豪。
可以想像那些参与爆炸的战士最终也将全部牺牲,然而他们也是光荣的。
想了一会,想到一句话:一生一火花。
(写于2007-06-29 13:04:38)二战电影,本以为是部主旋律的战争片,炮火纷飞,兄弟情谊。。。
况且还有布鲁斯威利斯。
看过才发现,先前想当然的定义与实际影片相去甚远,可以说是独辟蹊径。
影片前半部分有些沉闷,随着冲突、矛盾的凸显和加剧,情节也越来越扣人心弦。
几个主要人物刻画的都很精彩:1.主人公哈特:哈特并不是什么冲锋陷阵浴血杀敌的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美军中尉的名字,并且是个曾经对德军“招供”过的战俘。
其实看片子的时候心中就一直很困惑,变节者能不能被原谅呢?
哈特戴着“叛变”的帽子进入我们的视线,在战俘营的经历让他逐渐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义务和荣誉。
当最后为林肯挺身而出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这战争是来自他内心的自责和挣扎2.林肯:林肯在被审判时的那段独白相当感人,黑人在美国大陆所受的歧视一直延续到了战俘营,哪怕他是个军官。
在美国的德国战俘都可以去包厢看电影去餐厅用餐,而他们即使穿着军装也不行,这是怎样的不公平啊?
那些黑人战士们努力奋斗拼搏,摆脱厨师掏粪工这样的角色而在美国军队中求得一席之地他们同样为国捐躯,奋勇杀敌,却仍然无法摆脱“黑鬼”的命运。。。
演员的表情眼神都恰到好处,听得我同情心大泛滥,眼泪哗哗的。
3.麦克拉马拉相对于前两位人物,我反倒觉得布鲁斯威利斯的角色魅力打了些折扣。
作为一个领导阶层的军人,他很出色;能在最后牺牲自己拯救哈特众人,也算是种宿命吧4.纳粹军官菲瑟尔残酷与教养,优雅与邪恶相结合,说实话,个人还满喜欢这个角色的。
(小小的鄙视一下自己的花痴)最后说点莫名其妙的地方,一向残忍的纳粹军队除了枪毙几个战俘,几乎没有什么过分的举措,甚至还邀请麦克拉马拉到屋内饮酒,任由战俘在黑夜里四处流窜允许三番四次的庭审、辩护,试想在战争还没有结束,囚犯们生死一线的集中营对于一个普通战俘是否清白,纳粹们真的会有这么大的兴趣吗?
这片子光看前半部你会以为是一出黑色幽默,一帮子美国战俘为了黑人白人之间的矛盾居然在战俘营还开庭审问,一帮德国士兵还两头帮忙。
但看完全片,你却会为这中黑色幽默所做的铺垫而深深感动,战俘营中也有战争,也有牺牲,更有荣誉。
我感觉,本片的目的其实是表现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德国美国都是法治传统极为深厚的国家,所以,在德国战俘营中,争议也依靠法律来解决。
这是国防军的战俘营,不是党卫军的集中营,所以,本片也反映了西方对德国普通作战部队和反战争罪的党卫队的区分态度。
当然,本片为了表达法律至上的理念,把战俘营的德国军官刻画成了一位信仰法律的人(还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
在历史上是否德国战俘营真的如此公正,我不清楚,还有待查证。
阿凡达男做小配角~~~~
This is the real war
怎么说呢,很难想象这是战俘营而不是夏令营,纳粹会配合你审判法庭,最后炸了工厂上校以极具个人英雄主义的步伐走过来说杀我一个吧,底下的士兵满眼都是崇拜,最关键真就杀了他一个,只能说老美太高贵即使是纳粹也不能全动。
别老说人家是个人英雄主义,人家也能舍小家为大家
挺无聊的片子,台词劲劲儿的,战俘营都能这么管了?一个个的俨然都是战斗英雄了哈。。
7.4/10
我偏好涉及法律题材的电影,所以打了高分。但这部片不只是关于法律,也不是关于种族、道德、阴谋。直到最后影片才揭示,这一切是关于荣耀。
烂片
奥巴马和贺锦丽们也太厉害了吧,竟然将“种族歧视”拍进了希特勒的战俘营,这也太搞了吧?我只想弱弱滴问一句奥巴马和贺锦丽们:这跟希特勒的“种族歧视”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哈哈😛哈哈哈😆不过,老实说,最后两次反转,还是转到了美国人民的所谓主旋律——第一次反转宣扬了奥巴马、贺锦丽们的左派观念:为了集体,为了大局,可以牺牲个人、局部利益,甚至生命;第二次反转才转到“荣誉、勇气、责任、牺牲”这些宏大叙事上来了,唉,太难为奥巴马、贺锦丽们的脑筋急转弯,或者辩证法上来了……哈哈😝哈哈哈哈😂
2017年5月30日看过,非常好的电影,讲述的故事有些复杂。被俘后在战俘营以一场审判为幌子而要进行的逃出,在逃出这个背景下又套着一环实际上他们是要去炸兵工厂。这个故事就是捏合着种族问题,不断地又拷问着观众们,什么是责任和信仰。
For my hero Mr. Bruce Willis!
凡是男人片,帅哥都密集得像鱼雷似的,这到底是为嘛呀为嘛呀……亲爱的Bruce!嘿嘿……
Honor and courage, duty, sacrifice.
真正让人震惊的是,种族歧视可以高于战争的仇恨。而且这个电影宣扬了一种信念,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个人,为了多数人的生命可以牺牲一个人的生命。作为军人,使命就是为了战争奉献一切,不惜一切手段。在所有这些被战争扭曲的观念里,实在看不到真正所谓荣耀的东西。
中途以为是披着二战集中营外衣的悬疑破案片,末尾发现太亮了
几乎涵盖了所有主题,连背景点都是二战的战俘营,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得不够有力,这里的柯林法瑞尔真是嫩得能掐出水来。
片头那个给埋怨自己上不了前线的男人,提醒长官带香槟的天真耶鲁法学院二年级生,不肯穿死去士兵的袜子和靴子单鞋在雪里走了六天的男人,到最后站在了剧院法庭,质疑着这个世界所有的真相。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意图将所有归置原位,最后却只化为一个军礼,致敬已死去的人。
看了前面以为又是一部种族歧视的片子,直到最后半小时才发现原来是类似《越狱》的片子,最后还返场来了段《刘胡兰》太强了,推荐。
二战电影中的独特视角,战俘营中的战争!结尾很不错……出乎意料! 那个德国军官演得很棒!
少见的多层次战争片 荣誉和责任在此发挥到了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