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Karim 是一个有着柔软内心的男人。
他会跪下来给他那个听力有障碍的女儿Haniyeh系鞋带并承诺会帮女儿修好她的助听器以考试。
他会在妻子Narges 哭泣时为她唱情歌以安慰她。
他会在屋顶拿着天线时也不忘对妻子 Narges 说说情话。
他会在刚到Tehran 时,对那些骑上他的摩的人说多少钱随意。
他会想要购买公路上那些小孩所兜售的那些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他会在看到他的一双儿女在公路上兜售玫瑰花,心疼的发疯到要打他们。
他会在自己受伤后摸着小儿子Hussein 那双磨出了水泡的小手陷入沉默。
他会在自己被辞退后把唯一的一点补助(一颗鸵鸟蛋)烹饪好后送给亲朋好友。
他会在知道自己急需很多钱的情况下把冰箱送回去。
我还想说说,Karim 他们可爱的一家:妻子 Narges 美丽温柔。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每次都是偷偷地观察着自己的丈夫,即使心生疑虑,也不主动问,而是默默地看着自己的丈夫。
她会在丈夫拿回电冰箱时说自己并不需要,她会将那扇蓝色的门版送给邻居,她还会在丈夫违背了自己的意思时一个人静静地哭泣。
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妻子呀!
儿子 Hussein 聪敏活泼。
他想要成为百万富翁,为此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努力。
与小伙伴们清理家里的水窖,做小时工,即使当手都磨出了水泡,他依然快乐的笑着跑着。
我想这大概就是梦想的力量吧!
当梦想坍塌时,他哭了,流泪了,我觉得那一段拍的特别的美。
之后,他开始挽救自己的梦想,当他看到自己唯一的一条小鱼游进水窖时,他再次满足的笑了。
女儿 Haniyeh 乖巧孝顺。
她会为了弟弟不挨打,为了爸爸不再担心,而欺骗爸爸说自己的助听器已经修好,全然不顾助听器对她的重要性。
她会为了弟弟的梦想,家庭的生计,跟弟弟一起去公路上卖花,跟妈妈一起整理菜。
相互深爱着的一家人为能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地生活着,可爱的让人心疼。
看完电影,想到了一个词,叫讨生活。
男主一家之主的责任感,养活一家人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也希望更好的生活,所以希望孩子的时间是在学习上,而不是工作上,赚钱就应该是他的工作。
养鸵鸟,本可以周而复始的过一辈子,但意外来的也很快。
打破舒适圈,很多时候都非自愿,但也只有打破舒适圈,才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能力。
摩的也好,运货也好,捡建筑工地的废料也好,形形色色,有开心也有不开心,但只要能养活家人,担起责任,还是会继续好好奋斗,但是自己喜欢的吗?
或者没那么重要。
男主应该是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吧,结局可以回去养鸵鸟很圆满。
男主的责任心,诚信,善良,温暖很让人感动,这些特质并没有因为自己困难就丢掉。
男主也很真实,贫苦下,只能先顾自己家,舍不得送的门,舍不得给小女孩的钱,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男主多拿的小费多买的果子,回去路上就丢了,是不是也预示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是留不住的。
男主不断的运回免费的建筑材料,最后被砸伤,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不要贪得无厌,只保留自己需要的就好,或者应该学会分享。
电影中金鱼出现过很多次,所以我在想金鱼代表什么,可能是梦想吧。
小男孩为梦想努力。
梦想或者很远很大,但付诸实践,总归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干净的水窖感动了男主,同时努力搬花去賺鱼苗钱,确实也买了,只是可惜在路上鱼散了,这不就是梦想吗,可能不成功,但也不会一无所获。
或者看一遍的我有点肤浅,但导演在内容的设计上,人性表达上确实很厉害。
麻雀是普通人,是你我,平凡而伟大,加油吧!
电影,有的让人看到未来的方向,有的让人找到当年的影子……这部电影就属于后者。
作为一个90后生在农村的我来说,看到不少儿时的回忆……贫穷但是快乐!
《小鞋子》里因为鞋子的丢失让兄妹两人焦头烂额,而本片里让父亲焦头烂额的事情则是女儿助听器的损坏和父亲在管理鸵鸟的工作中不慎让一只鸵鸟跑调从而被离职的窘境。
本片的故事围绕在父亲这个角色身上,作为一个扛起家庭重担的男人,妻子身体不好、女儿听力残疾、儿子善良但又自我,再加上贫困的生存状态,父亲可谓从头忙到尾,直到把自己忙伤.......即使如此,父亲进程打工时始终坚守的道德底线,骑着摩托运冰箱结果运丢了,但他依然坚持物归原主,而不是卖给其他商贩。
在一个陷入困境的故事中,与《小鞋子》不同的是本片融入了不少幽默喜剧元素,比如父亲假扮鸵鸟来吸引逃跑的鸵鸟;趴在房顶上举着天线让孩子在家收看电视;骑摩托载客遇到赖账的甚至倒打一耙的不要脸乘客;面对大方的乘客多给了钱试图还回去但对方已离开,于是用多给的钱买了两斤提子结果袋子破了一路漏到家.......这些喜剧元素夹杂着生活的艰辛让人只能微笑而不是大笑。
姐姐为了避免弟弟挨打而假装坏掉的助听器是好的,但“鸡贼”的父亲让姐姐转过身听自己的喊话,避免读唇语,结果露了陷.....这样有爱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乐观与坚韧。
摔伤的父亲面对飞进屋的麻雀,他含情脉脉的放走了麻雀,这个段落让我想到了《爱》里最后飞进屋的鸽子。
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座谈会纪要/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1月19日(星期六)上午10:45—11:10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以乐、王犀灵、高磊、金爱武、陈杏生、陈丁、刘明、徐峰、钮少晴、范大茵(观影者:姬伯庆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钮少晴影片实际展开的两条线索;影片片名的所指与含义范达明: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又名《小麻雀的假期》。
这部影片让人看了悲喜交集,写的是伊朗当代农村最普通平民的生活,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
影片实际上同时展开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父亲的线索,从丢失了鸵鸟被开职以及为女儿去城里修理与购买助听器到不经意中变身为城里的摩托车载客车夫来挣钱养家;一条是儿子与其他小伙伴清理蓄水池养鱼,期望积聚资金成为“百万富翁”。
影片很有可看性,导演拍过《小鞋子》等名片。
片名的字眼“麻雀”,指的就是影片里的主人公们,按照《小麻雀的假期》的片名,好像又是指儿子及其同道的那群小朋友,因为只有小朋友才有所谓寒暑假的假期。
下面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看片的感受。
马以乐:影片不复杂。
它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
路,都是人闯出来的。
影片写人很细腻,说的都是很平凡的东西。
主人公卡林像麻雀一样,一点一点从城里收罗废品,天线,门窗等等,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说明人的贪欲或追求是无限的。
王犀灵:我国在新中国初年公映过一部影片叫《乌鸦与麻雀》,乌鸦指上层人物,麻雀就是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这部影片说的麻雀,也就是影片的主人公们,包括父亲卡林以及儿子等小孩子们,他们也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本片与阿巴斯的影片感觉相似,影片很淳朴,手法不绚丽花哨,把底层人的生活很细腻地表现出来。
当然比阿巴斯的影片更通俗、更有故事情节。
影片一喜一忧,让情感的冲突很强烈;是真正用了感情来拍这个片子高磊:影片一喜一忧,把两者叠加在一起,让情感的冲突很强烈。
譬如他在帮忙搬运东西的时候把衣服弄破了,而得到了新衣服时又很开心。
鸵鸟的走失与回归,也是一喜一忧,是构成影片基本矛盾的一个大的冲突。
金爱武:影片朴实、自然,反映了社会最基层人们的生活。
大人的行动感动了小孩,小孩的行动也感动了大人。
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显得温馨。
导演是真正用了感情来拍这个片子,充分调动了演员的表情、动作来刻画人物。
譬如小孩子在父亲上了石膏的腿上画上图案,这些生活的细节的发掘,都很有情调。
这部片子我已经看过,这次再看没有看不下去,仍然看得令人感动。
影片的基本思想:对于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陈杏生:影片以很平淡的故事做了很细腻的体现。
片名很贴切,影片中的大人、小孩都是麻雀。
大片看多了,这种电影看了更感温馨。
生活中小小的细节演出了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
应该说,家境尽管艰难,但在男主人公眼光中,生活还是美好的。
范达明:这也代表了导演赋予影片的基本思想——对于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鸵鸟这样一种动物在影片中的出现,通常很少见,这为影片带来别样的特殊感受,一种视觉的与动态的奇观效应。
影片中贯穿出现的养殖场的鸵鸟以及鸵鸟的走失与回归,实际上也隐喻了导演这个思想,并最终通过直接展示婆娑起舞的鸵鸟的优美舞姿,把这个思想集中传达给了观众。
伊朗人的信仰及其作用,主人公的诚实劳动与“鸵鸟”情结陈丁:伊朗电影中都会讲到信仰。
影片中有男主人公在街头席地礼拜的镜头,此时他挡了巷子口的路,后面汽车里的一家人都能有耐心地等候他,甚至还给他送来了饮料。
可见,宗教信仰在他们国家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何等的地位,这看了让人很有感触。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男主人公没有觉得自己这样的工作很辛苦,相反,他是很热爱自己的工作的(不管是在养殖场,还是在城里载客或者送货)。
我们看到他把自己送货带回了家的冰箱,最终没有占为己有,而还是送回了原主,影片在这里让我们看到,触动他良心的是他看到了鸵鸟。
范达明:鸵鸟,是主人公心头难以忘怀的情结。
鸵鸟,其实在这里就是他自己的返照。
冰箱的物归原主,犹如鸵鸟的回归。
主人公有如此的行为,也是因为有这样的信仰。
诚实劳动,既是主人公的信仰,也是他的行为准则。
马以乐:影片有男主人公不想拿多找的钱的镜头,以及把冰箱送回去的情节,都体现了信仰对于人的作用。
生活的沉重与家庭的责任:在与家人对抗性的打骂中流露的是真挚的爱刘明:我的一点体会是,不管生活怎样艰难,主人公都能坦然地接受。
在与自己家人常有的对抗性打骂中,流露的是他真挚的爱。
徐峰:印象很深的是影片主人公脸上的表情。
生活的沉重也刻画在他的脸上了,但更多的还是对家庭的责任。
影片不只是呈现艰难的一面,也会显示黎明前的希望。
主人公卡林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范达明:当然,主人公卡林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他觉得这个家还得由他自己来支撑,家里的一切都得听他说了算。
他妻子未经他同意把那扇蓝色的旧门送了别家,他硬是还要要回来。
陈杏生:大男子主义其实也是他们国家的特色、国情。
男主人公总体上表现的还是勤劳、善良,让人喜欢。
两个航拍的俯瞰大远景与主人公的品格与美德范达明:在刻画男主人公这些品格与美德方面,我注意到影片有两个航拍的俯瞰大远景镜头。
一个是在他在翻越到山顶上寻找丢失的鸵鸟出现的,一个是他从邻居家要回那扇蓝色木门的路途出现的。
尤其是后一个航拍镜头,由于是俯瞰大远景,人在整片的耕地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就凸显了主人公作为小人物的处境。
然而在接着的近景镜头中,我们又目睹了他整个人几乎被这扇门压着,背门扇犹如背着一座山。
这里所表现的主人公脚踏实地、勤劳持家的品格,让人油然而生无限感叹。
镜头画面在此组成的电影语言,涵义非常丰富,它表达出了影片的思想立场,更显示了导演精湛的艺术功力。
2013.1.31-2.1整理
父亲把对一家人的责任揽在身上,骑着摩托车在不熟悉的城市载客,您可穷也不能没有尊严的穿梭在城市中要把冰箱送回店里。
一幕幕有着内心道德的抉择,对儿子的误会到渐渐帮助这群孩子实现梦想……生活的每一次转折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圆满,最后又仍旧回归原点。
这就是伊朗电影刻画的人物,平凡质朴,目的单纯。
孩子们面对打翻了的“梦想”仍然重拾信心,面对生活,尽管我们很清楚的知道,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可他们却始终都尽力在做,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们用尽一切办法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让家人好过点。
他们就是那么的质朴无华,那么的敢于挑战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并依然笑着努力着。
温柔的伊朗故事片,富有浓郁的中东风情,外刚内柔的父亲、贤惠内敛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懂事乖巧的女儿,一个温暖的家庭,在一次次的磨难中迈向幸福,每一次的转折都是为美好的蓄力。
父亲看起来很暴躁,看到他的一双儿女在公路上兜售玫瑰花,发疯到要打他们。
但是他只是因为心疼,因为自责自己没能保护好他们,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他也会跪下来给听力有障碍的女儿系鞋带,并承诺她修好助听器让她可以参加考试。
在他急需很多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把冰箱送了回去,并且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或许没有太轰轰烈烈的剧情,没有酷炫的特效,但这样一部伊朗故事片却真真切切打动了我的心,它在真实、充满了世俗甚至有些艰难的生活中,向我们传递了温暖的爱,传递了亲情的力量。
卡里姆是一个饲养鸵鸟的中年男子,家里妻儿是他精神的支柱。
一只鸵鸟的走失,使他丢失工作,为女儿到城里修助听器时却意外当上了摩的司机。
他自此周旋于都市现实,慢慢势力精明。
最后他压坏了腿,在家养伤时被亲人朋友感动,而鸵鸟也找到了。
★男主角瑞扎-纳基获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孤独的鸵鸟一个类似中国城乡摩的司机的故事,一个讲述迷失、寻找心路历程与小人物生存困境的故事。
鸵鸟代表着一种纯真,开始时鸵鸟的走失,使卡里姆被迫到城里谋生,慢慢丢失这份纯真。
一次他的车坏掉,跟运输队伍走失,却意外得来一台冰箱,当他想去卖掉不义之财时,却看到了卡车上被运输的鸵鸟用无邪的眼睛看着他,他的良心被唤醒,还回了冰箱。
最后丢失鸵鸟的找回,象征美好品质的再次回归。
结尾时众多鸵鸟奔跑在原野上,如同内心情感的汹涌,而一只鸵鸟的激情生命之舞,是澄明如昔的赤子之心展现。
卡里姆的孤独,在两次寻找中淋漓展现。
第一次是寻找走失的鸵鸟,第二次是抢回妻子送给别人的蓝色木门。
两次有诸多共同,都是弓背俯身,被背负的东西挤压到银幕下方;都是飞机俯拍,茫茫大地似乎吞没一切,渺小的他却怎样也走不出困境。
这个被沉重生活和渴求压迫的人,那么孤独无助,却又执拗难毁。
温情的麻雀“我们会长出翅膀来……您活下去,就会懂得。
有一种感情会使我们从大地上飞升起来的……”屠格涅夫描写爱情的句子,也足以描述[麻雀之歌]中的情感。
麻雀一般用以象征小人物,温情便是其吟唱的歌谣。
天真儿子,一心想要养鱼脱困,他清洗水窖,挣钱买鱼;懂事大女儿,为了不给家中添负担,隐瞒助听器坏掉的事实;温柔妻子,体贴关怀,无微不至;善良的邻居们,患难相助……这些,都是茫茫世间最为重要的相爱相伴相互慰籍者。
在怜悯被滥用,人性关怀成为中庸之词的今天,这种朴质的情感让它更具真实的力量。
虽然生活仍多坎坷,就像儿子散落一地死去的金鱼。
可是还有那条活下来的大鱼,在有新生麻雀小窝的干净水窖里快活遨游。
而看着往玻璃上撞的麻雀,压断腿的卡里姆挣扎起来打开窗户,让它飞了出去。
男子终于不再为生存做困兽之斗,他发现了生命艰辛之处仍有的自由天空,那就是爱。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
从马基德的《小鞋子》到《麻雀之歌》再到《天堂的颜色》,以及阿巴斯乡村三部曲中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由他编剧的《白气球》,前者由家庭困境引出孩子的泪水,在本来已经艰难的生活中不管是无心还是无奈所造成的“屋漏偏逢连夜雨”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却也不忍责怪;而后者则总是在寻寻觅觅。
但这些儿童电影中孩子几乎都有着一样的特质,有些纠缠、喋喋不休,因为他们都太一根筋,有着迥异于成人的执拗、憨厚,甚至傻气。
相较于欧洲儿童电影来说,波兰的《Jestem》,法国的《Stella》《真爱满行囊》,意大利的《屋顶上的童年时光》,欧洲儿童电影最大的不同或许就是母亲一角,母亲多半有些神经质,甚至“放浪形骸”,而父亲角色的抑郁或者直接缺失,多少都导致了这些孩子内心的孤独,注定他们会长成不同于其他人的介质。
孩子们用瑰丽的想象力丰盈着内心的世界,有自成一体的逻辑,他们才不管对方是疯子、是看门人、是臭老头、是艾滋病患者、是垃圾一样的男孩……两个孤独的灵魂的相撞总是能擦出最美的火花。
还有一种类型则将时代背景设置在战争或者政治黑暗时期,法国的《再见,孩子们》,西班牙的《蝴蝶的舌头》以及智利的《那年阳光灿烂》。
我完全不记得和自己的童年时代挥手告别的那一天了。
我们常常感叹纯真不再,可是人生中的分界线不像小时候父母威胁说的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一般,回想起来总是太模糊了。
然而这几部儿童电影的结尾都设置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孩子们陡然长大。
他们一定永远都无法忘了人生中这一场被动的告别。
至于亚洲儿童电影,日本的《奇迹》《如父如子》,新加坡的《爸妈不在家》,台湾的《一一》,则多体现孩子与大人各自及之间的问题,最终彼此都得到成长。
生活在平靜有序现代城市中的人们,被呵护的温柔、相互扶持的温情,人们一边视之为理所当然一边生出新的妄念,将感情尘封在抱怨和沉默中。
有人说,没有钱就不要生孩子。
然而,什么才叫有钱?
每一个中产都恨不能更有钱。
在欧洲儿童电影中,经济困境通常不是人物矛盾的主要原因,然而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吵、停止抱怨、停止沉默。
我们总是用经验以及既定思维去想象人生的边界,而孩子则是用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去想象人生的无限可能。
就好比在伊朗儿童电影中,清贫的家庭,孩子的懂事让人心疼,他们也会无助,会偷偷留下眼泪,可是人生当中重要的究竟是什么,有人追求事业,有人渴望一个幸福的家,有人梦想升级打怪拯救世界,但真正重要的或许就像《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长镜头掠过的静静的山岗上孩子焦急的跑动的身影,那就是人性。
《麻雀之歌》中,希望就像跑丢的鸵鸟,那一个时刻,我就像再经历一遍看《偷自行车的人》中自行车被偷走时的绝望,几乎不敢继续看下去了。
但有时候人生就是“天无绝人之路”这样的老生常谈,勤恳的人总会有面包的,尽管生活的重负仍旧像那道蓝色的门压在父亲的身上,他坚忍地背负起一家人的责任,眼看着一切就要好起来了,他又从高处重重地摔了下去。
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影片的结尾,家中的几个女孩子在蓝得像天空一样的布上编织起繁星,他听见儿子在为自己成为百万美元宝贝的梦海阔天空,然而梦还是破灭了,他却为一直以来认为的天方夜谭而唱起了歌。
他差点就疏忽了家人之间的温情,如果不是这次意外,生命把人拉出了日常生活,忙碌工作不再重要,凭空多了大把时间去听去看去思考家人的爱。
加缪说,如果这世上还有一样东西让人们永远向往并可及的东西,便是人间的柔情。
当痛苦总会过去,生命再次奔波于生活繁复的脚步中,他还会拥抱着这份柔情,静听生活的潮汐。
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世上从不因我们初衷单纯就不赐予艰难险阻;从不因你水葱似的少女心就不赐给你尘世污浊。
”可是这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头破血流走出去,回头看会发现,命运并非对自己刻薄。
刚刚看完。
本想今晚重温野草莓,结果发现这部片子一直在电脑里没打开过。
马基迪的电影,和阿巴斯的确实不一样。
是一种纯粹的在乡土气息中的磨难,但是小孩子的乐观和坚持令人动容;父亲对于“鱼”从不理解到理解,经历了艰辛,也看到了欢乐。
我想,大多数的鱼确实死掉了,但是最大的那一只,它永远在池塘里。
暖暖的.
i guess 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movie i have ever seen. Majid majidi is a poet.
给这么高分?都TM瞎起哄,纯粹一散文片,整个故事没有高潮的,比国产电影还不如,洗洗睡吧
木有字幕 看的偶快穿越了 还好瞎子摸象也能摸到几分
那张蓝色画布震惊了我,星辰承载着我们的梦。ps:男主骑着摩托看着那群舞蹈的鸵鸟,我在想这部电影不应该叫:鸵鸟之歌吗?
散落一地的红金鱼在慢镜下演示了梦想的破灭,马基德马基迪煽情的功力还是胜出的。
卡林背着比自己大很多的蓝色木门在田埂上走着,像一只驮着食物的蚂蚁。不能忽视的是,蚂蚁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实觉得没有从前细腻了,反而有些流俗了
Majid Majidi,2008,惊喜的伊朗电影。温情却不造作。生活虽然历经苦难,但只有共经苦难的人、共经苦难的真情才会难忘。摄影带给人美的享受,即充满人情味,又蘸着苦乐幽默,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自然的生命,鸵鸟,鱼儿,花朵,二是真实的生命,孩子,亲友,邻居。赞!
如果丢掉纯真和良善就能换来钱财会不会动心?越哥
這三星全部是給鴕鳥的。
苦难永远不会停止,愿所有努力生活的好心人得到幸福。
满满都是爱
1.生活难免发生各种意外,遇到了就想办法解决然后继续生活;2.起初觉得父亲的“摩的”工作太顺利了,后面每每看到他开摩托车行驶在路上,就很害怕他出事,他过马路那段看得我都心跳加速了;3.崩塌事故那段拍得太真实了;4.看到孩子们努力争取才买到的鱼苗“散落一地”,为之心碎,那是他们的梦想啊……-中国电影资料馆
没觉得有任何有趣的地方
6.5剧情不应该为镜头服务吧
妈的这是我看得最纠结的一部Majid电影,总是在想千万不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结果坏事还总是一茬一茬的。最后的那个哪能算什么好消息!全片最大感受:质量不过关的东西坑死人
其实我们都只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生活中的一个细微变化,一个很小的意外都能够打乱了我们之前保持的宁静,于是那些坚持就显得一文不值了。小男孩的梦最后随着桶的破碎而心碎,那么多的金鱼洒在地上,那么久的坚持那么久的付出都随风而去,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很温暖、很感动
贫穷、勤劳、善良又自尊心强的父亲,早熟的孩子,西方式的文明降临不到他们身上,所以换助听器最终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