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常马来西亚华语语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习惯性的以生活在大马社会中的华人为主,但是《迷失安狄》中的几个人物身份混杂,涵盖华人和马来跨性别者,华人残疾和越南非法移工,虽然几个人物的共同特性在于是社会边缘群体,但是也体现出导演在此片中对人物身份编排的“格局”之大,即便无法上升到马来西亚国族电影一说,但它也是马来社会一隅的缩影,又或是世界国家的缩影。
2.社会→个体→社会。
人物身体一面代表社会,一面代表个体。
《迷失安狄》一面展现社会对于边缘群体的主流压迫,甚至迫害,一面又展现了边缘群体的相互扶持以反抗现状,而电影结尾最终又回到了社会层面上的阶级迫害,这种迫害依旧来自于上层对下层,因为拥有了资本就意味着阶级转变。
影片的结尾转折很喜欢,导演没有营造一个乌托邦,而是回归了现实,互相扶持也许会有曙光,但真相则是弱势既无法向主流反抗,也存在相互迫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主流或是官方社会的一种狂妄表达,即它不生产希望。
3.悲剧美学。
人物各自有悲,悲剧的命运产生了固定的节点,即生产意义。
Avon不断从拥有到失去的命运,露西选择做自己的命运,苏荷选择新生活的命运,阿德选择爱情决然的命运,整部影片从悲→喜→悲,打破温暖,回归现实的凄凉,对个体、对人性、对社会的悲引发思考与反思,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悲,产生悸动即产生美学。
4.脱离了离散叙事,也没有急于融入社会的在地实践。
每个人关注于自身,但又前路渺茫,没有希望,每个人都如游魂一般,社会的幽灵,赤裸的生命,但活着就是他们最后的坚强,“等待呼吸,自由比死亡坚强”,只能也只有活着。
女儿婚礼那段有点刻奇了。
我作为女儿角度来看完全也是“你凭什么来打搅我的生活” ,非常自私。
我个人对于男性的共情能力甚至是品格向来都很悲观,不是某个男性,不是某类男性,是所有,包括mtf,我甚至有时候觉得我放当下互联网语境应该要被称为terf,可能吧(反正这段非常让我生理不适,完全是自嗨)。
(只要生理性别)男人不管忍受什么煎熬 经历什么苦难,就只能是男人。
(可能太本质主义)但是男根本不能真正共情女性的愤怒,如果将生理性别男身份认同女且并未激素治疗/手术的男 称为女,就是在掠夺女性生存空间+极大程度增加女性权益被侵犯风险。
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我在一种顺性别霸权、维护男权对女性塑造,whatever,依旧认为gender和sex不要混为一谈。
男跨女首先不能在sex上与生理性别女共享压迫,这种“寻求认同”本身还是在强化这种绝对选择权的叙事,还是很男啊,挺割裂的,既要又要也算被你们男的玩明白了。
推动大众意识对多元性别和身份认同的认知接受程度的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看不下去了。
尺度很大,题材生猛,但表达并不吸引人。
湾湾的影视作品,向来都喜欢拍一些大尺度讨论人性善与恶交界的话题;而这一次林心如将镜头探向了更边缘社会群体——跨性别者。
跨性别者遭到社会冷遇,遇到唯一心中的光时,却发现是一场骗局,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
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压抑就是愤怒。
不是没有看过这类题材,只是导演太着急把自己要拍的内容展现出来,很多内容都浮于表面。
安狄的外表是女性,但我感受不到她做女人的快乐。
关于这类跨性别题材的电影,其实港台还是拍蛮多的;比如2018年的港片《翠丝》。
里面姜皓文饰演的翠丝,也是一个内心住着是女人的男人。
但由于家庭原因,他只能每天在成熟的男士西装下,感受做女人的快乐。
但相比之下,翠丝是尽可能在生活化地去表现,一个跨性别者是如何从压抑到放开的生活。
反观这部电影,虽然能感受到影片中跨性别者的强烈诉求,但很多丧元素都像是刻意而为之,为了惨而惨。
片名虽然为《迷失安狄》,影片也大部分都在围绕“变性人”打转,但却始终没有提到电影真正要传达的思想。
直到最后的转折,电影很多东西都没有讲明白便草草收尾了,比如电影主题到底是什么?
是为跨性别者平反,还是非法移工的艰难?
真心希望大佬们不要过度消费这个群体了,如果真的要站出来,请拿出诚意。
《迷失安狄》是一部探讨人性与身份认同的心理科幻片。
电影通过细腻的场景刻画和缓慢的叙事节奏,展现了主角安狄在记忆迷宫中的自我探索。
尽管剧情平稳,缺少传统意义上的高潮,但这种平淡正是影片独特的魅力所在,它以更加贴近现实的方式,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迷茫。
整体而言,《迷失安狄》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它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引发了观众对生活、性别认同和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底层之下的底层,代表了跨性别者的悲凄世界。
尽管男主一再选择相信,到底还是败给了人性。
什么是爱?
怎样才能做到永恒?
我们常常听到鼓励的话语,诸如加油做自己,却在取向问题上相形见绌。
大的环境根深蒂固,勇敢踏出那一步便无法获得绝对的尊重。
谁能够彻底拯救一个人的内心?
男主和自己达成和解,却遭到亲人孩子的恶意揣测,是他不对吗?
还是错的本就应是刻意的冷漠。
善良会变质,亲情会破碎,人生终是艰辛,所以不用太过取悦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就行。
假如你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到别处,支持不住就会坍塌,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麻烦多点理解和包容吧。
偶然在网络看到电影片段,忍不住被这个非主流题目被吸引,《迷失安狄》其对应的英文名《Miss Andy》也是恰到好处的妙。
在传统观念文化的环境下长大,我们对 上学—工作—结婚组建家庭—培育下一代—老去 这样的人生轨迹太习以为常,有时也忘记了社会中还有一批人有不一样的情感需求。
Andy按普通人的生活路径到培育下一代,在妻子过世后选择勇敢做自己,成为变性人Evon,遭到众叛亲离,身边的朋友也只有和自己一样的社会边缘人物。
即使这样,他还是温暖待人,愿意对需要帮助的单亲母子提供帮助,并且靠自己的双努力赚钱。
关于一些思考:1. 看过部分影评认为李李仁在影片中没有体现出变性人该有的女人味,实际我认为这样的状态反而说拿捏恰当的好。
她在一步步从Andy却换成Evon,从妆面衣装,再到纠正其他人叫错她的名字。
她说她的愿望是有稳定的收入,过安稳平淡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里也包括勇敢追求爱,这样才塑造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反而不是Lucy那些略显夸张的表演。
或许也因为Evon和Lucy公开做变性人的人生阶段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两人不一样的呈现。
总之,接受人物角色的多样性。
2. 变性人需要多大的勇气跨出这一步?
影片中的2个变性人都没有受到亲人的接受,孤单的她们抱团取暖,同时也更加能有怜悯心。
因为淋过大雨,所以愿意给他人在雨天撑伞。
这个是时候还是Miss Andy吧!
3. 迷失。
何为迷失?
是失去了原来的社会标签身份?
还是迷失了初心?
那一颗还愿意保持善意,温暖待人的心?
Lucy惨死了,阿德和苏荷在金钱利益前选择背叛。
独坐在地板上的Andy在思考什么?
她是会继续相信?
还是会和原本那个自己告别,去“下海”,去和肥婆说的一样传播艾滋?
影片就那样结束了,我们没有答案。
社会对这样的少数人群接受程度是有限的,以至于原有的很多善,变成了很多的恶。
多希望影片的结尾会是:安迪利用彩票的奖金把家具全部换新,大家幸福开心生活在一起,越来越好。
但这或许这样的结局过于美好·······如果我们是安迪又会选择什么?
期待了很久的片儿,看完有点失望,以下几点1:男主李李仁演的很一般,而且太man,完全没有演出变性人的感觉,感觉很出戏,甚至有时候想笑,相反演男主闺蜜的lucy演的就非常好,非常生动,以至于我怀疑他生活中就是变性人。
2:虽然我很喜欢心如小姐姐,但觉得心如演的一般,作为出品人和监制,有种硬生生给自己插入了苏荷这个角色,对于这部电影苏荷这个角色完全是多余的。。
而且里面林心如柔顺的秀发,干净的衣服,干净的包包,细皮嫩肉的脸,完全没有非法劳工留宿街头的感觉,还有一些细节演的也不好,比如在给客人按摩的手势一看就不像做按摩的。
人设也不成立,苏荷在给客人按摩的时候,很明显的排斥被客人的性骚扰,以及 Andy 招待苏荷, 苏荷要把对她很重要的项链送给 Andy ,这些都说明 苏荷是一个有思想,有原则,独立的人,这样一个人为啥又莫名其妙跟阿德搞在一起,并且跟阿德一起把彩票偷走了?
如果林心如演出绿茶白莲花、心机婊的感觉,我还能接收。
3:阿德演技很好,但人设不成立,前面演的很实诚,以至于我认为阿德是真心把Andy当朋友的,后面莫名其妙的嫌弃Andy和投彩票的行为让人不解。
4:编剧功底很一般,我更想看到 Andy和 Lucy闺蜜的线,闺蜜那么点戏份就GG了,以及想看Andy和阿德的感情线,最后阿德欺骗Andy感情我更能接受,剧本没深度,甚至觉得无聊,有些情节也比较矫揉造作,比如雨中摔倒还有看家具的情节。
必须承认的是,这样的影片目前确实少。
尤其是以整个亚洲的视角而言,《迷失安狄》算得上一部极为少见的类型片。
但是吧,从影片本身的而言,我是无法共情的,而这不是因为我缺乏共情心,而是影片本身那太过工整而又极力表现的宣泄点,实在是太做作了。
从我们的主角安狄讲起,本身人设就是个很不讨喜的存在。
不是因为她作为性少数群体的一员,而是其中她闺蜜一句台词,“你是等她(安狄妻子)死了才做的你自己啊。
”这样“过去被迫结合”的意义不言而喻。
那相对让我比较舒服的解释就是主角同时是一个双性恋特征。
(这多少有点把buff叠满了吧)虽然这为后面影片第二个宣泄点埋下了伏笔,解释子女为何如此不欢迎自己。
但还是让我觉得细节描写太少。
让本应该有个良好铺垫的、足以让人潸然泪下的高潮,显得苍白无力。
主角可以从头到尾以一个弱者的态度去面对,但她绝不应该是个没有任何自知之明的状态。
再怎样想见到女儿人生重要时刻,也多少明白女儿对自己的态度。
同样也使女儿的态度完全滑向了一个较为疯癫的状态。
所以纵观整部影片,跟随主角的视角,我本想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边缘人群的存在。
可结果看到了歧视与偏见的堆砌,生硬地塑造了一个颇为凄惨的边缘人群世界。
尤其到影片结局时,我看出的不是凄惨,而颇有一些荒诞感。
甚至让我感觉主角有点咎由自取的荒诞感。
当然,这多少有些“居高临下”了。
但影片前后衔接点不当也不止一处,比如前面明明林心如饰演的苏荷说的是“只按摩,不做其他。
”片尾镜头一转就成了老板娘还说她以前就在吊花场(看到这里还以为影片背景在新加坡)工作。
言内言外又揭开了苏荷真实而黑暗的一面。
合理的解释也有,比如确实在按摩店卖艺不卖身,但不代表她不会骗她人的“夫人”与钱财。
但这种反转真的太生硬了。
我甚至本来希冀于从苏荷的强迫症洗刷细节中凸显那种人生的无奈与痛苦。
结果好家伙,洗衣服就是单纯洗衣服,刷厕所就是单纯刷厕所啊,不会真为了赞扬林心如连厕所都敢刷这种演员的敬业精神吧。
甚至这些到头来还是为了主角服务,体现主角善解人意搬来洗衣机的一面。
反正相当多本可以细细打磨从而体现人物性格的地方,都白白浪费了。
主角人物性格也显得相当单薄,剩下善良,同情和懦弱。
(好像有个什么什么心,三个字的词形容这种人来着?
)所以这部影片观感真的很一般,再稀少,也是一般。
生硬的情节推动,没有太多意义的镜头和打光,单薄的人物性格,造就了这样一部总体质量在及格分左右的电影。
更何况现在拍这种体裁的片子的确比较容易收获舆论红利,但是影片本身质量必须过关才会更上一层楼。
否则,豆瓣6—7分的评分,还是颇为公允的。
(甚至在我心里小高了一些)
第一李李仁真的不能扮女装,太吓人了。
第二这部片是想表达人性的本质就是丑恶吗?
中间那段圣诞聚餐和雨中欢舞都是虚幻的假象,还有男主/女主 evonne 这种人如果现实中存在,确实也挺让人讨厌的,难怪ta儿子女儿都那么讨厌他。
永远一幅自己是世界上最单纯最善良的样子。
本来那个听障司机小哥只是把他当作同事,ta也明知道人家喜欢正常的女人,在小旅馆小哥宁愿睡地上都不愿意和他睡一张床,ta还觉得自己很受伤。
后来彩票真的中奖了,借着酒劲想跟人家发生点什么,小哥不愿意,她还委屈死了的样子。
难道ta还能指望小哥能喜欢ta?
最后知道小哥是为了彩票,ta竟然把彩票给了小哥,结果小哥带着母子二人跑了。
至此evonne才觉得自己的世界崩塌了,被这些一起有过温情时刻的人(苏荷母子儿子和阿德)背叛了。
反正作为旁观者觉得Andy/evonne这种人一点也不可怜,活到当了爷爷的岁数了还能这么蠢,只能说活该,完全是自作自受。
这部影片倒是蛮有教育意义的,这个社会的人现在就是如此,即使你帮了她/他,就不要指望人家打心里感激你。
毕竟谁也看不见谁的内心深处,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千万不能圣母心泛滥,不能当烂好人,不然受伤的势必就是自己。
不看简介不看任何信息、单单看名字、和剧照、会觉得主旋律应该是在跨性别这件事情上、但看完之后显然、跨性别只是开头、电影并没有深挖这件事情。
有一个好的点大家都是平等存在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显得开头片段和露西的被害变得比较没有必要!
没有中彩这件事的话、阿德和苏荷他们会是好人的存在吗、其实也不全然、阿德和苏荷都有着别有用心吧!
只是彩票这件事情彻底激发了他们人性里的贪!
我觉得彩票对于evon来说不仅仅是一笔钱而已、而是他对未来的希望、他说他想要有稳定的收入、好好过人生!
所以偷走的不是彩票那么简单!
看着四人的合照想着样品间的当下多么的伤!
剧有好有不好、我自己觉得evon的跨性别没有讲的很清楚、就会一只在想什么时候让他选择跨出去、而家庭的变故是怎么样变化的!
好的地方演员演的还是蛮到位的、李李仁不然从样貌形态看起来都很违和、但是那种言行举止又那么温柔!
林心如满满的心事、她不用说什么、眼神全演出来了!
愿世界温柔以待善良的人吧、也许他有稍微不同、但是他真的是善良的!
这是什么鬼结局啊
其实挺好的题材,但是感觉的有些东西错位了,跨性别者不该跟其他边缘人物放在一起,纬度差了一些,所以故事的合理性对比就差了点…不过还是不错的有戏剧性吧
农夫与蛇。赤脚的不怕穿破鞋的……
冲着跨性别题材来看的,没想到却是一部揭露人性的电影,对于trans来说我觉得有点减分,但总体还是不错的,起码剧情没那么拖泥带水,不拖泥带水的缺点是很多地方拼接起来很突兀
好扑街
其实这个切入点很棒,导演如果能深挖,即使拍成纪录片,都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口碑。。。但我以为,迷失安狄坏就坏在要表达的东西太多,然后就都讲不好。。。其实单单evon一条线足够了,就像闯入儿子女儿的生活那段一样,根本没必要去挖苏荷他们的。。。如果单是evon这一条,我觉得不错,当你选择与世界背道而驰的时候,就要想好会被世界所抛弃,其实一开始就说的很明白了,家人包容你的前提下都可能不会有好结局,更何况你还有一颗想要全世界的心。。。我并不歧视,也觉得可怜,但这样的安狄并不值得我们同情。。。
选角不行,TS很像伪娘,举手投足也不够女性化
为什么结局不是那两个偷彩票的人被撞死啊
也許在大馬有意義,但對台灣觀眾如我,得同意trans poverty porn評語。第一場戲就在講安狄(李李仁)成了Evon(越南話希望)後的慘,賤賣身體賺錢,警局扒光羞辱,好姐妹被殺;遇阿德(陳澤耀)重返貨車司機工作,越南母子(蘇荷與小康)上他貨車,住進他家;中點是參加生女婚禮,被怒驅(「是你害死媽媽的!」,關係如何裂痕等前情未細述);與淪落人重組家的寄望,在買家具戲達高峰,彩票中獎以為是實現,其實是毀滅——呼應開場畫面:攝影機巡弋拍攝掛著標價的各種貴重家具——聽障男女(有一場紅光下借用助聽器側臉貼臉的戲)偷彩票遠走,安狄空悲懷。電影花在讓觀眾感動/賣慘的力氣,更甚建立容易相信人的性格,導致後面突兀。美術、聲音質感有砸資源(廖慶松剪輯指導),但編導技法頗單調,大概是比較差的人生劇展等級。
边缘群体互相抱团取暖,但与跨性别无关,结局反转得那么生硬就只是告诉大家老实人活该被欺负吗?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从今天起做个尖酸刻薄的人吧。。。╮(╯▽╰)╭
当你看到后半段时,你就会知道第一场李李仁的出场戏的目的性但无用了,很糟糕,它暴露了导演的创作格局,涵盖社会问题的剧本总是这样,在开篇半小时里每个人的对白都是和主角所代表的族群,主角经历的社会问题息息相关的,不停的提示我的这个电影是在讲这个,非常失真,在社会影响层面也是一个坏榜样,所以我很不喜欢那些社会议题的国产剧,他们再次做得更过分,无法自然的展现有问题,要去编。电影中间一度抽风变成心灵鸡汤,难以下咽,到结局又神转折,抛主角于不顾,这在剧作上散乱不堪,利用了人物具备的动机刻意制造矛盾和问题。
本以为是边缘人的相互救赎。没成想是善良人被欺被骗的惨淡收场。
剧情太刻意台词太做作
跨性别的同性恋者喜欢上直男同事,同时收留被家暴女。最后同性恋者中彩票,直男同事和被家暴女卷款私奔。
女装大佬,听障少年,按摩大嫂互相护持然后又互相伤害
一部边缘人遭受来自世界的恶意。亲情,友情,爱情的多重背叛。
Um…
好压抑
7分 真实且尖锐 观影后的痛感像一把钝刀 非常depress
人生来平等,又被生活分成三六九等。本以为是三个灵魂的相互救赎,还是高估了人性。她为他,他为她。喜欢又怎样呢,还是会不见,看清现实就不要再交付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