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ducation.最近看的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
这部片里,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家庭,爱情,梦想,青春期。
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小女生,爱上了个老男人,为他放弃了学业,放弃了未来。
他带她去巴黎,出入酒吧舞会,她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告诉她,University of Life才可以学到真正的东西,于是她开始鄙视学历和读书。
她以为自己得到了她梦想中的生活。
直到她发现,她放弃所有的一切换来的,全是谎言和骗局。
振作以后,她用一年的时间,重新努力追回了她曾经的梦想。
我喜欢她最后重新回到学生模样的样子,她不是那种适合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她从骨子里就是学生,她就应该是那种坐在图书馆安静读书、和人们谈话时无意识的说几句法语、心静如水的女孩,这是她的天性。
她后来之所以还能以优异的成绩走进oxford,也就是凭着她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
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默默的读,然后面无表情的起身离开。
她一个人坐在台阶上,听着她母亲用欣喜的声音读着录取消息,她微微扬起嘴角,她知道,她终于重新赢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她说,The life I want, there's no shortcut. Moi aussi.
文/布宜诺斯[成长教育]的故事来自卫报《观察家》栏目女撰稿人林恩·巴伯回忆录,尚未开拍之前,《综艺》杂志便已经将其评为“2007年未被拍出的最优秀的英国剧本”之一,但放在当今现实中的东方视野下,不禁要让人先问上一句,纯真的16岁女孩被多金怪叔叔诱拐感情,还不是《喜宝》那一套,有什么新鲜的?
是的,[成长教育]的故事就是很老套。
那是60年代的伦敦,女孩珍妮成长在一个稍稍与中产阶级搭边的普通家庭,为了与中产阶级甚至上层社会更近一步,父亲为她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要成绩优异——考上牛津,要有兴趣爱好——以防面试官问起,要有合作精神——至少用参加管弦乐团“秀”一次。
直到遇到英俊多金的中年人戴维,珍妮被他带入一个梦寐以求的世界:听真正的音乐会,参加艺术品拍卖,去牛津,游巴黎……他甚至向她求婚——稍稍调戏了一下一路都在怀疑他动机的观众,但是美梦还是随着珍妮发现他有家室的事实戛然而止。
故事老套归老套,但贵在代入了作者回忆和反思的视角。
表面上,影片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来渲染戴维为珍妮带来多少美好时光,但稍微对“怪叔叔模式”有些了解的观众都会轻易看出,这其实是原著作者多么齿冷的一段回忆——戴维和珍妮之间其实没有所谓的爱情,只有猎取与索取的关系。
至始至终,戴维给予珍妮的只有两样东西:物质上的升级和底线上的挑战;珍妮向戴维索取的则只有一样:一份“罗切斯特先生”的幻想。
我们看到戴维精准地看出珍妮的需求,反复用“生活要有乐子”麻醉她,甚至想用香蕉来省掉珍妮“第一次”的麻烦,求婚的举动是在发现丹尼对珍妮有企图时的应对政策,在珍妮发现真相后更是销声匿迹再无出现……戴维是一个中年人,讲求快速有效一击正中的中年人,有过太多类似的案底,从不在“难搞”的女孩身上浪费时间,而沉浸在幻想中的珍妮根本无法发现戴维温文举止的背后的玄机,却落入一再为他圆谎背黑锅的漩涡。
二人相处的画面越是美好,对于回忆的主人公便越是讽刺,戴维一句“不管我给你倒了什么,你都能一饮而尽,然后把杯子砸在吧台上,要求再来一杯,那多棒”让画面中的珍妮感到十分自得,轻易原谅他偷窃的作为,同样也让人感到作者以如今的心境投射在银幕背后的冰冷目光:为什么当初我会那么蠢呢?
——于是,众多正在沉迷或曾经拥有的“大叔控”女青年们共鸣了动容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年轻美貌的珍妮,也有太多英俊多金的戴维,这样的故事在当今的现实中依旧大肆上演,[成长教育]提供了一份情绪精准的范本,不似《喜宝》那般价值观混乱。
但[成长教育]也并不仅是一个“怪叔叔不可信”和“女性独立”的老生常谈,表面上,其用了简单的二元论来分隔珍妮的“歧途”,影片最后15分钟,珍妮悔过,彻底否认与戴维的爱情和物质,以一句“生活是没有捷径的”为注脚重新读回书,直到终于考上牛津作结……这里对“捷径”的否认让影片主题显得很微妙,联系原著作者林恩如今与名流为伍,出入时尚酒会的生活,似乎让人感觉,无论是勾搭怪叔叔还是发奋读书,最终的目标终究是华服、美食、上流阶级、巴黎。
而在珍妮父母身上的支线处理却能暴露些许作者矛盾的心态——当风度翩翩的戴维开着名车到来、肯为他们的女儿花大钱、肯娶他们女儿的时候,二位大人把“牛津”二字抛得比珍妮还快,因此发现真相后的珍妮一句“愚蠢的小女孩总是被年长男人迷惑,那时候你们干嘛去了?
”堪称妙笔,那不是一个小女孩对父母任性地迁怒和推卸责任,而是作者经过多年反思后,对整个时代的阶级意识、女性价值观身陷其中又无力反驳的无奈批判。
这便可以让我们的思路又到“教育”的议题上,回到影片开头,伴随着字幕和音乐,我们看到珍妮一般年龄的女孩们头上顶书行走练习仪态,上交际舞课、学做蛋糕的家政课,指向的还是男权社会背景下对女性的需求,而非女性自我价值的体现。
教育对于女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你开始思考了,影片就成功了。
原文载于《看电影》2010年2月下
喜歡開頭俏皮的音樂和圖畫。
結尾太匆忙了,删了很多。
看了附贈的刪減片段,也太重要了吧:開頭那個推嬰兒車的就是他老婆和孩子。。
還有最後他又去找她的情節,被拒絕了結尾是在她在Oxford告訴他“I'm going to Oxford”然後畫面在Oxford大樓前拉遠結束。
還附贈了劇組人員在LA走紅地毯的情況,完全沒有認出演Danny的演員,聽出女主演,她是配音的么?
The life I want there is no shortcut.Silly schoolgirls are always getting seduced by glamorous older men.
技术上无可挑剔,尤其喜欢其中的灯光和摄影。
音乐也很好,加上Mulligan出色的演出。
但是,一个很大的但是,电影情节上有很多不能让我忽略的问题,非常可惜。
首先故事太简单了,而实际它可以被丰富很多。
前面太长结尾太短,在Jenny发现之后David就没有在出现,也没有反复,只是和父母有几个片断,最后她还照样收到牛津的录取,就以画外音的方式结束了。
对David的演员选择也不能苟同。
Peter Sarsgaard把绅士风度演出来了,但欠象Colin Firth的那种魅力,不能说服我他会让Jenny要代表的女孩儿喜欢的那么深。
实际有几个场景(脱衣和香蕉)都变creepy了,Sarsgaard中间演得也有些别扭。
他的表演很大程度上让我进不到戏中去,只是感觉在欣赏一件艺术品,而非身在其中。
同时剧情中有那么几个我不能忽略的漏洞。
第一,当Jenny明白David的真正职业时,她只upset了那么一小会儿,被他几句话就拽回来了,有悖她的智慧和她代表的纯真。
更严重的是后来她在车中发现信件,太容易了,剧情交代David已经不是第一次欺骗,怎么会这么随便,把证据和烟放在一起,好象就为了那时剧情需要。
另外我注意到为了突出Jenny,剧中没有任何另外的人在思想上和她是一个层面的,有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Emma Thompson的角色没有突出,降弱了整体力量。
应该有人和她debate教育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Mulligan绝对值得被提名奥斯卡,但电影的许多硬伤让我些许遗憾和失望。
Jenny 的气质如此出类拔萃一边是绝顶成绩优秀一边又是怀着华丽丽时尚巴黎梦,年纪轻轻会抽烟,会不慌不忙和老男人对话,言语处处显出睿智特别的早熟怪不得 David 被迷得神魂颠倒,鬼迷心窍。
然而就像她自己所说,她的人生没有捷径。
小女生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唯有靠自己才是真的安全,靠男人,不能说 David 不优秀,只是总有一些现实的阻碍,让那些华丽丽的幸福感瞬间破灭。
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好。
看电影一开始很喜欢Jenny ,然后到中断看着她被那些物质虚华完全迷失了方向,那么嚣张的对待着她的校长老师和家长,我自然讨厌起她。
我对她说,你终将为你现在这样的高傲和嚣张付出代价。
果不其然,最后是 David 没有勇气,什么可以提出离婚,我们都会被爱情冲昏脑袋,但是敲一敲也很容易就清醒过来。
所幸Jenny 到底天生原本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姑娘。
经历了这些并没有一蹶不振,也敢于承认自己的Stupid ,并且重新奋发,终于还是考上了牛津。
电影的最后那个自白相当 real 也发人深思吧。
她装作她从未去过巴黎一样对约会男生的邀约表现出万分惊喜。
到底是成熟乐了的女孩子。
有所经历没有什么不好,education 是教训也是教育,帮助我们成长。
我们知道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好比知道那一条清规戒律:女人永远不要向自己的男人真实透露你有跟多少个人发生过性,永远都对他说一,就一个。
不过反正也是赚的,年轻人,多走点弯路没什么,更何况她确实享受到了很多。
如果不遇到 David ,她通向牛津的道路中只会有日日在书桌前的苦读,而不会如此灿烂丰富,什么都有过。
这个时候是否可以说,最终结果才是重要的,至于过程么,中途吃点苦,算什么:)
青春的迷茫许多影评把珍妮的选择解读成了自己的奋斗和享乐之间的选择,因此有人说这是英国版的蜗居,然而对于珍妮来说真实的情况要复杂的多:一方面是一成不变,单调而压抑的学习;一方面是内心涌动的对新鲜和浪漫的渴望。
这时候大卫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珍妮的缺失,让她模糊的需求成了现实;其实在慢慢陷入的过程中,她也有过犹豫(在牛津看房知道大卫和丹尼生意的真相之后),但最终因为经验的缺乏和分辨能力不足,她并没有脱身,而这又是每个年轻的人都容易犯的错误。
所以我更愿意把这部影片解读成在青年时期自我意识迸发但涉世又不深的状况下特有的迷茫以及对价值的寻求。
珍妮的独立意识很强烈,她敢于和传统决裂,而且在真相没有揭示之前,她似乎快成功了;但事情的真实发展逻辑,让我们发现盲目的反叛和盲目的顺从是一样的不成熟。
而在珍妮的抉择的时候,不论是她的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没有做好他们应该做的参谋:父亲的功利和短视对珍妮最后的订婚简直是推波助澜了,而学校的校长只是一如既往的以权威者的人士在说教和警告,而完全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从这点我们可以认为珍妮的反叛是因为环境而起的,又因为环境而越走越远。
教育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缺位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中可能都会有珍妮这样的经历:因为我们的出生牛犊不怕虎而向父母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说不,但又因为我们的不成熟而磕磕碰碰,如果足够坚强我们又会再一次回归。
这才是青春的色彩,其实每个人都在这一次次的历险中寻找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教育的困境从珍妮父亲开始要她上牛津到欣然同意珍妮嫁人就可以看到家长们完全都是功利的看待教育;而学校的校长对珍妮的警告也只是想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珍妮,而没有站在珍妮的角度看问题,最后拒绝珍妮的求助更说明了这一点。
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从一开始就完全是大人们想要控制孩子的工具,而现在的我们所看到不也差不多吗?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珍妮的语文老师斯塔布斯女士。
她一直关注着珍妮的行为,也试图让她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找校长试图阻止她去巴黎,拒绝珍妮的香水又试图劝她。
然而这在珍妮看来却缺乏说服力的:呈现在珍妮面前的这位剑桥毕业生带着黑框眼睛,整天在批着“那些空洞的文章”,过着看似非常无聊的生活,如此看来上好的大学有意义吗?
然而最后当珍妮看到了她所迷恋的生活的真相之后,重新求助于斯塔布斯老师,走进她的房间才看到了老师的世界:温馨的房间里摆满了她的书和画,还有珍妮喜欢的伯恩琼斯的作品。
在珍妮看来相对无聊的外在生活之下老师并没有沦落为一个虚无和市侩的人,她的生活可以依旧精彩,她的房间的布置说明了这一点。
这不救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吗?
电影告诉我们不要妄想公共教育能够真正给孩子怎么样的生活理想,然而也提示我们不用为此而绝望,理想中的生活靠自己的理性就可以寻找得到,更何况身边其实并不缺乏教我们如何生活的人。
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女记者 Lynn Barber 的回忆录。
16岁那年,她人生的唯一目标、她处于下层中产阶级的父母多年来的唯一期待,是让她考上牛津大学。
某一天在雨中等公共汽车回家的她,引起了一个开着闪亮跑车的男人的主意,上前说可以搭载她――的大提琴回家。
这个比她大许多的潇洒男人,从此不仅成了她的男朋友,带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餐馆、音乐厅、夜总会、巴黎,而且还成了她家的座上客。
Jenny的父母对这个谈吐风雅、举止阔绰却身世模糊的David的喜爱,似乎比她更甚。
当他向她求婚时,Jenny尚在犹豫不决之中,她的父母却答应得十分痛快。
然而从始至终,我们总是觉得David来历不明,有着可疑的企图。
女主角所受到的“教训”,可以说是多层的,最简单是不要被人的表面所欺骗,更深一层的影响,是让她看到了成人的虚伪与背叛――她对父母的指责是“小女生被人骗,你们都是大人了,怎么也把我往火坑里推?
”这一点在 Lynn Barber 的原著中说得更为清楚,她感到最大的伤害,是来自她的父母:十几年辛辛苦苦培养她上牛津,教育她要自立有智慧等等,有钱人一出现,就立刻忘了所有大道理,把女儿推向他的怀抱。
女主角 Jenny 的饰演者 Carey Mulligan 无疑会凭本片成为一颗明星。
她的角色,在一个聪明勤奋的少女,和一个装扮出来的女人之间的转换,非常令人信服。
电影所展示的Jenny与David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并非“无知少女遇流氓”那么简单,Jenny 不仅知道 David的谎言,而且帮助他向父母撒谎。
与其说她爱上了David,不如说是她爱上了这个男人所代表的绚烂诱人的成人世界。
她是一个思想超过年龄的女孩,Carey Mulligan 的演出,展现了女主角性格的两面:一个“看人看走了眼”的良家少女,和一个心中永远有一块无人能够征服的土地的自信女性。
和Carey Mulligan 演对手戏的Peter Sarsgaard 也十分出色,观众当然第一眼看到这个角色,就觉得他非常可疑,在他用魅力征服Jenny一家时,我们总是在审理他的动机,总想看破他真诚无辜的表情,可是到电影最后,我们甚至对他还略有同情。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批出色的配角:Jenny 的父母、David的朋友Danny和Helen、关心她的老师(Olivia Williams)、只有很少几个镜头的女校长(Emma Thompson)。
这是一部在掌握步调色彩气氛,以及处理人物关系上几近完美的电影,但是在影片的最后一段,却似乎草草结束,我觉得女主角所受的影响,应该可以展现得更好,我想这是本片的唯一弱点。
后来我去看了Lynn Barber自传的缩略版,才发现她的自我剖析更为深刻,可惜电影嘎然而止,未能再深入下去。
An Education (2009)http://taohuawu.net/2009/11/30/an-education-2009/An Education (2009)地区 英国导演 Lone Scherfig编剧 Nick Hornby 原著 Lynn Barber主演 Carey Mulligan、Peter Sarsgaard、Alfred Molina、Cara Seymour、Dominic Cooper、Rosamund Pike
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成长教育》(An Education)就是一个小萝莉和怪蜀黍的故事。
同样的故事放在当下的中国也可以成立:高中女生面临高考,生活沉闷乏味,某天在街头遇到来路不明的帅大叔。
帅大叔的脸上总是挂着暧昧的笑,开始带她出入音乐会、高档餐厅、艺术品拍卖行,甚至带她去北大参观,去香港购物(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许买的还是 Chanel No.5?
)。
高三女生的成绩开始下滑,她也忽然弄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在校长面前她勇敢地质问:高考到底是为了什么?
可是这故事不发生在反乌托邦的后现代的中国。
电影里没有粗糙的现实,也没有惨淡的未来,有的只是淡淡的有点哀愁的小生活,年轻的主人公会抽着烟,和伙伴们坐在咖啡馆里谈加缪——其实是非常小资的一部电影。
它发生的年代,不是别的,正是华丽丽的1960年代。
随着电视剧《广告狂人》(Mad Men)在时尚界的大红大紫,09年出现了强劲的向60年代回归之势。
复古不仅成为街头时尚的主要潮流之一,也为好几部“时尚电影”抹上了浓浓的怀旧色彩。
有些影片直接把时代背景设置在60年代,比如《成长教育》《摇滚电台》《单身男人》,也有像《与沙莫的500天》这样的片子,故事虽然发生在当代,但是女主角的穿着打扮却时不时地回归60年代。
导演甚至还让她骑着自行车,模仿了一段特吕弗的Les Mistons,像新浪潮前辈致敬。
更确切的说,这次的回归指向的并不是那个很多人熟悉的轰轰烈烈的60年代,不是那个革命的、嬉皮的、反战的、民权运动的60年代(虽然这个60年代似乎在《摇滚电台》中少女的迷你裙上若隐若现),而是一个更平静更保守的60年代早期。
在《成长教育》里,战后一代baby-boomers还没有到向往革命的年纪,女人的连衣裙把腰收的紧紧的,也把她们束缚在家庭主妇的角色里;主人公的母亲深更半夜还在刷盘子,父亲得知女儿很快将要出嫁,便立刻放弃让她考牛津大学的打算;白人老太还会害怕有色人种,中学校长提起犹太人还是一脸怀疑的样子——09年突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一个60年代。
也正是这样一个中产的、古板的、压抑的60年代,在几年以后的“革命”浪潮中首当其冲,成为年轻一代痛恨的对象。
风水轮流转。
一个在意识形态上平淡乏味的时代,如今却成为艺术家的灵感来源。
Tom Ford这个服装设计师甚至为这个年代拍摄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单身男人》的预告片充满了感性的细节,似乎比《成长教育》更加宣告了这个年代的保守与暧昧的情欲之间隐秘的联系。
而也许恰恰因为政治的短暂缺席,时尚在这几年里显得尤为优雅、华丽、单纯。
那时候,女人都穿着美美的裙装和高跟鞋上街,和她们相比,牛仔裤人字拖的我们简直就是灰头土脸的小乞丐。
然而,牛仔裤人字拖也许正意味着她们从未有过的自由。
一条裙子可以折射出很多。
本雅明在裙子的褶皱里看见了记忆,看见了永恒。
我无法理解他。
可是他让我知道裙子也可以如此慑人心魄。
裙子的轮回,时尚的回归,都是短暂却不断重复的故事,就像怪蜀黍一次又一次地勾引小箩莉,让她不得不长大成人。
何止jenny这样青春年少的女孩,华丽的梦幻一直存在于女人的心间。
在女人的一生当中,只要一点点的诱惑就足以唤醒她的公主梦。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有悖于现实的,所以在理智与感性间纠结。
jenny送她老师香水,在她面前炫耀自己的婚戒,她以为这是精彩的人生,也许她的老师这辈子都很难去昂贵的餐厅享受美食,去拍卖行看名人真迹。
那个埋头读书甚至表情有些木讷的老师被枯燥的教育工作毁掉了人生,她的心已死了。
曾经怀疑过突然降临的幸运,但是jenny一如既往地投入他的怀抱,即便她知道这个男人是靠什么为生。
我知道这个小女孩已经坠入了爱河,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甚至为之感动,我想,瞧,他们是很相爱的,就算david赖以为生的职业并非道德,但比起爱情,那算得了什么?
我和jenny一起沦陷了。
这就是女人的致命弱点。
在爱情面前,我们可以给非道德开一道后门。
一旦如此,危险将接踵而至。
通常,沉浸在甜蜜里的女人是很难察觉的。
这部片子,与已婚男人找外遇无关,尽管男主人公是已婚者。
这部片子,与诱拐未成年少女无关,尽管女主人公是未成年。
这部片子与jenny的老师相关,作为一名女性最起码要保有什么。
影片最后当jenny走进老师温馨的小家,才了解到老师一直以来的真实面目。
她可以朗读喜爱的文学,她是剑桥的高材生,并且有一份稳定而具有荣誉感的工作,她也会欣赏音乐,尽管是在家里,偶尔还可以弹弹琴,她甚至拥有jenny一直喜欢的画,而且是真迹,尽管那是一幅小小的尺寸,与拍卖行的那一幅无法相提并论。
但这一切,足以证明老师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她的心如此鲜活、仁爱、宽容、无私。
(她一直在等待jenny说的一句话。
)这样的女性看似无趣、枯燥,却是无与伦比的怡然自得,智慧,从不迷失自己。
这恰恰与穿高档名牌、作风奢华、享受主义的、讽刺牛津女学生长满痘痘四眼妹的海伦形成鲜明的对比。
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可以自己选择,就是父母也未必能帮你的忙。
我想,独立审视自己的心境,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
这有助于随时矫正要走的路,不至于迷失在灯红酒绿之下。
最后,jenny的新男友邀请她同去巴黎的时候,她以从未去过的心态答应了。
不消说,往往选择遗忘是治愈伤疤的最佳方法,遗忘的力量之强大,足以恢复少女失去的理智。
《成长教育》这部电影的情节颇老套,力度也稍稍欠缺,但两位主演很有魅力,所以在我看来整体还算差强人意。
看完之后回想起很多往事,真觉得很多电影往往在结尾处把真实简单化处理,貌似要对观众讲一个道理,或者给观影人一个教训,再或者给人一种希望,结果牺牲了思考的深度和力度,流于说教,很可惜。
与《成长教育》中珍妮的遭遇相类似的情节,在我身边上演了不下三次,大多在约十年前,我们这拨人跟片中的珍妮年龄相仿,十七八岁刚进入大学校园时。
都是从小县城里通过高考搏杀出来的学生,最初很正经地约定大学四年不谈恋爱,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份好工作。
青春洋溢的女孩子,就算穿着不合身的牛仔裤和T恤,也是醒目的,就算并无美貌,只需将头发刷得干干净净,也是沁人心脾的。
比起日日早起去上英语课和去图书馆占一个座位沙丁鱼似的闷一天来,花前月下手牵手漫步或者在校园里最幽暗的角落尝试一下青春的刺激显然要浪漫有趣得多,更何况,随着爱情而来的,是一个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个我们向往已久的世界陡然来到了自己眼前,触手可及,让人既惊喜又不敢相信。
于是女孩们纷纷脱掉了那不合身的、廉价的牛仔裤和T恤,纷纷知道了讲究服装的品牌,开始学着护肤、化妆,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体验着许多个第一次,就像片中的珍妮一样,第一次去高级餐厅吃饭,第一次听现场演奏会,第一次长途旅行,第一次穿小礼服……当然了,也包括第一次接吻,第一次make love。
这一切令人目眩神迷,女孩们掉进了糖罐里一样,连做梦都会甜到笑出来。
什么拼搏、勤奋,什么英语、工作,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就像珍妮一样觉得,辛辛苦苦地读书、考试,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更好的生活吗?
这些我现在轻易就能得到,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
男朋友们——那些来分享女孩青春和爱情蜜糖的人们,真的爱她们吗?
女孩们又真的爱他们吗?
现在看起来,那如火如荼的爱情不过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游戏,那烈火烹油的激情也不过是为了令彼此在短时间内更充分地燃烧。
结果当然也和珍妮类似,男朋友们以及他们带来的那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以各种理由或借口从现实中隐退,留给女孩的,除了入戏太深的伤心欲绝外,还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这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失误,是缺乏经验和运气使然,下一次,下一次凭着自己的美貌、智慧和爱情,一定能有所斩获。
是的,现实中的结局和电影结局不同。
电影里珍妮领悟到,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没有捷径可走,于是她静心苦读,最后如愿以偿考上了牛津;可现实中的女孩却会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有一天,青春的糖罐已空而她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时,才会发现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歧路。
我从来不反对女孩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谈一次或几次恋爱,也不反对她们去经受一些挫折和伤害,那是会变成美好的记忆和成熟的智慧的。
可如果将来我有个女儿,我一定会告诉她的是,别把你的未来寄托在易逝的青春和善变的爱情上,不要以爱的名义为自己谋物质的福利;如果我将来有个女儿,我会尽我所能给她漂亮的衣服,宽阔的视野,和多彩的生活,还有,付出的勇气。
最近罗玉凤红了,以遭到了网民一致嘲笑的形式,我觉得她就是在有计划地娱乐群众而已。
如果不是,罗玉凤的要求也不算过分嘛,清华、北大的硕士至少在人数上要多过豪门公子和富二代吧!
罗玉凤虽然不青春,不漂亮,手上没有那罐招徕精英的蜜糖,但她想走捷径的心理,和海藻是一样的,如果她不是在娱乐我们的话。
情节太老套,大叔不够老。
OST好棒
睡着了
为找片源不知道下了多少假冒版本。前面那么多的铺垫,原来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挺好看,但是觉得虎头蛇尾,然后非常滴政治正确。虽然我是认同这个价值观,但是认同之余依然觉得是boring的世界。
总要跌几次跟头才能明白其实从来都和爱情无关。Carey Mulligan锋芒毕露。
生活没有捷径
哎 。我还能说什么?
生活不是琼瑶,不是每一个成熟浪漫的帅大叔都叫费云帆。。。
只有女生才會覺得有趣的電影..
无聊的要死
这不是英国版的一半是海水一般是火焰吗
……看有评论说“珍爱生命,远离已婚男人”……真相了……
珍爱生命,远离已婚男人
男主角能挑个帅气一点的嘛?
主旋律片,简单但有诚意,可惜天朝没有
片子拍出来的调调很漂亮,但故事非常的虚伪,女主角最后重回校园,不是迫不得已吗,假如她没有发现男主角是已婚,或者男的离婚了,她不还是坚持认为这种可以到处吃到好东西,可以接近有钱人,可以漂亮衣服才是真正的生活。而呆在学校去大学也只是“死亡”而已吗。不过女主角非常漂亮,比在Drive里
Carey Mulligan真是惹人爱的妮子。
shit!
0.不要把高等教育当做约会上流人士的入场券,过于功利容易走歪路 1.不能拿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去换对方不那么宝贵的东西,被骗的几率很高 2.想靠男人翻身一要够漂亮二要够运气,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不少 3.最后十分钟真是多余,不过跟珍妮一样,生活不也给了我第二次机会吗
少女想退学结婚,跟虚荣关系不大,哪个少女没点虚荣呢?问题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把学习作为一种避免辛苦的手段,当目的已经实现时,手段就可以抛弃了。让人难过的是这一点,那么多有上进心的人,动机不是兴趣和爱,而是想要避免XX,哪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内心也是一辈子都在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