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讨论一部电影之前大家得看看这剧组的班底,第一个看导演,风声的导演是高群书 跟陈国富,王牌的是?
搞微电影的,还是数字电影的,在东京得了个奖,就连摄影的活都没干明白。
然后讨论演员,风声的演员几乎都是戏骨,就连一开始那立刻被折磨死的龙套都游戏,反观王牌,除了一个没有多大发挥的梁家辉之外,我再也看不到其他的,什么,你跟我说林志玲,你快拉倒吧,胶原蛋白没有了,长得跟个大马猴子似的。
坏蛋演得像变态,卧底演得像弱智,反复的插入回忆的画面,力土营造张力,大哥,张力是你之前就铺垫好得,你倒了紧要的关头,回忆个头啊。
还有那个小姑娘要去被墙壁了,突然鬼附身似的大喊着,我都17岁了,还没有被人亲过呢,谁要亲我!
您一学生怎么突然变成了红楼依墙卖笑的了,如此正义的片子,加入这样的 元素,你脑子被驴踢了么。
剧本漏洞摆出,导演忙着感动 ,演员神神叨叨的,总而言之,这好似一个部烂剧本加上一个烂导演,再加上一堆烂演员,炮制出来的烂片!
真庆幸他的投资不多,真是万幸
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去看了这部片子,本以为和《风声》的题材一样,主旨是在审讯、虐打、极刑...之后,找出传说中的地下党最上线。
实际上,两部片的内容相差甚远,以至于很多观众发现到最后竟然看不懂了,王牌到底是什么。
看完之后,说实在我也没弄懂导演想说的究竟是什么玩意,不禁为自己的智商捉急了好久。
抱着疑问,我昨晚上网查了一晚上1934年上海的历史,才明白了整部片所设定的大环境。
1930年的上海属于各方势力混战博弈的场所,是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刻,各种抓捕、告密、叛变都是各方势力博弈过程中的诞生物。
在混乱的时局下,造就了电影中:母亲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是下线、兄妹俩在国共两党火拼时互相交代遗言、男朋友在狱中见到怀有身孕的女朋友想到的不是营救自己女朋友而是让女朋友顶替王牌、上下线被同时抓在狱中互装不认识、死了女儿的卧底内心不忿就叛变让自己的好朋友陪葬...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这些惨象,不得不说是当时大环境的派生物。
不了解这段历史,也就不能了解导演在这部片中人物关系设置的意义。
但是,坏也就坏在导演太想把这些人物关系都表达清楚,太想表达清楚当时的大环境大格局以及整个故事的意义,以至于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停留在表面,反而沦为笑柄。
就拿其中的小红来说,片子想表达的估计是一个不经人事的纯洁少女就要被枪决的悲哀,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妈的,老娘连恋爱都没谈过就要挂了,求关爱,求接吻...但是这样一部谍战片,枪决前满监狱求接吻的桥段,真的让观众看着十分错愕,甚至有点好笑。
导演的表现方式实在有点为了表现而表现。
剧中,每个演员的表演都不出彩。
女士的造型也过于单一,风月场老板娘是个手推波纹的发型, 施老师也是手推波纹的发型,就连卧底在国民党中的邬君梅,一开场也是手推波纹的发型,除了化妆和服装的不同,一眼看过去简直都是一样的头型,分不出谁是谁。
导演,你是有多爱这种手推波纹的发型,既然设定了那么几个不同职业的女性,敢不敢在造型上用点心?
整片看完完全没有给观众留下一个值得回味的人物形象。
片子后半段林志玲的回忆,以及片末梁家辉和邬君梅的对话让我觉得,片子的主旨不在于找出谁是王牌,而在于面对查找王牌这件事,各人在所表现出的自己最真实的样子,有的为了怕死而说谎,有的为了不忿而出卖,有的为了信仰而坚守,有的为了同志而营救,而所有的选择又都在几十年后反映在了不同的人各自的生活状态上。
总而言之,生活充满选择,选了就要承担后果,人生没有后悔,真相必然还原...
好像从前没在豆瓣吐槽过电影。
说的对不对的,同学们多批评。
进入正题。
--其实这个故事很不错,但是全都被中国的渣编剧给毁了。
无名英雄、尘封的记忆、隐藏的秘密、逆转的人生,这些因素都不缺,缺的是逻辑主线。
电影叙事和记叙文是一样的,顺叙、倒叙、插叙。
本片编剧用了最“烂”的顺叙,当然不是说顺叙不好,而是对这个故事简直糟透。
既然选用了志玲姐姐来做女一号,那就应该确定以她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
所以,1953年的部分明显该放在开头。
但是如果以她的视角叙事就会限制住故事的走向,因为她最关心的不是“王牌”的身份,而是丈夫的荣誉。
那么,男一号,梁家辉饰演的王峰就有作用了。
因此,应该定下两条主线来撑起这个故事。
然后是剧情设置。
5个女人被关在同一间牢房?
上海第一监狱连几间单人牢房都腾不出来?
提审她们的真的是个博士,还是个满清十大酷刑里穿越来的衙役?
我认识的博士们(心理学和法学都有)恐怕不会用那么野蛮的肉刑来盘问他(她)们的病人或嫌疑人,但是依然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信息。
突出敌人的愚蠢、野蛮,这手法倒退了30年。
志玲姐姐饰演的美术老师是怎么沦落到河北平山山沟的?
这已经不是开脑洞所能解决的了。
印象中好看的“杀人游戏”的一个要素就是玩家一定是同时出现的,就像是《风声》或是《暗算·捕风》。
角色目标明确,不论是男主还是女主,整部戏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军统行动队的逮捕目标明确,就是茶馆周边的年轻女人。
你确定不是戴老板抓去充实后宫?
这里又开脑洞了。
这部戏,推动剧情的是编剧不停的给观众“喂”线索,这种方式根本就是把观众当傻子。
下面吐槽幕后后期。
整部戏配乐简直糟透了。
根本就是在吵。
嘈杂?
阴鸷?
灰暗?
都不挨着。
感觉就是导演追求“大片”的感觉,然后把管乐团的人绑架后的产物。
至于整个拍摄地…… 上海影视乐园实在有点被玩坏了。
看到教堂,我直接脑补了周崇光的葬礼……还有摄影,不拉远景不爽?
但是还是给了两颗星,一颗是给志玲姐姐,真的蛮拼的,女神啊。
另一颗祭奠被毁掉的这个故事。
最后解释下为啥不是今年最差……没看到我说“脑补了周崇光的葬礼”么23333333
结合《【原创】《王牌》电影剧情解析》摘自“胡先生”:我推断,应该是这样的王牌在扑克牌里意味着最大的牌,是胜利的关键。
为了争夺或者保护王牌,其他牌都可以被牺牲。
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那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准备长征的时期。
目前的史料披露,其实长征并不是仓促准备,而是有一个长期的预案,包括物资,策略、情报等多方面的准备。
(具体可参见论文《中共、粤系、蒋介石:1934年秋的博弈》lt.cjdby.net/thread-1545817-1-1.html有详细的史料论证)当时,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关系还非常密切,长征这样全局性的战略规划,需要与共产国际磋商,也需要共产国际的支持和援助。
而在当时,上海是实现这种交流的重要窗口。
观察电影,有欧洲人参与会议,必定是这种原因。
另外,长征必须打通行军路线,当时老蒋的中央政府,缴共态度较为坚决,分别从东北南三面压迫苏区。
中共中央转移,必须获得两广军阀的默许(当时桂系与粤系结成联盟,与蒋介石貌合神离,对抗老蒋的中央政府。
中共中央的苏区其实是两广军阀的屏障。
两广军阀与老蒋都打共产党,但都希望对方和共产党拼个两败俱伤,自己好渔翁得利。
前几次中共反围剿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在于两广军阀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所以苏捷那个广东来的党代表必须加入磋商,调整并知悉长征的战略规划,回去好向两广的军阀开展工作。
根据上面的分析,什么是王牌那就很清楚了。
王牌指的是中共中央,王牌行动指的是“长征”的战略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共中央战略转移的路线、方向、目的地、协助者等一系列信息。
这需要经过过多方磋商,规划也要审慎修订、布置执行,而且规划的内容必须保密。
上海的两个会议,应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针对长征的战略规划,在中共、共产国际、两广军阀之间达成默契,而且可能涉及一些与两广军阀之间的私下利益交易,促使桂系和粤系不打击红军,或者至少置身事外(这可能就是第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二、是在中共内部布置任务,派遣党员分别与共产国际和两广军阀之间维持联系,协调执行长征的战略规划(这应该是第二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代表广东党委出席的苏捷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参会的,可是第二次会议被特务打断了。
)至于被抓住的几个人,应该就是长征战略规划的信息联络员,承担着执行规划,协调各方的任务。
这些人必定掌握长征战略规划的详细内容。
这些内容绝对不能被蒋介石的中央政府破获,否则“长征”将面临推迟或是流产的危险。
在电影剧情发生的时候,第五次反围剿本身就快撑不住了,红军和苏区有被消灭的危险。
所以,中共中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后果。
人被抓住之后,梁家辉列出了三个必须被保释出来的人名,应该就是中共中央、两广军阀、共产国际三方关系的主要协调人员。
推测应该就是:王霞芬、施敬东、还有苏捷。
这三个人了解全部内情。
关于电影时间节点与长征时间节点,关系密切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电影中,茶楼抓捕事件发生于1934年11月10日,此时红军正在试图突破国军第二条和第三条封锁线,这两条封锁线在粤军和紧挨桂军势力范围。
事后,大概在11月15日突破了封锁线。
由此可见,这5天,和电影情节发生的时间完全吻合。
合理推断是,被抓捕的几个人了解红军最近数天之内的行军策略,苏捷应该是负 责协调广东军阀的党员。
这几个人,要么被营救,要么全部死去,如果此时泄密,红军突围行动很可能失败,生死存亡就这个危机的紧急处理,梁家辉执行的营救行动,其实有三种策略:1、上策:所有人都营救出去,这样可以让他们继续执行之前的计划,因为再次磋商、布置将会浪费时间,增加风险;2、下策:让他们全部死去,这样虽然会导致计划被延迟执行,但是可以避免泄密,免得蒋介石拿到打击桂系和粤系的口实,维持中共中央与两广军阀之间的合作,留下战略转移的线路;3、中策:利用敌人对王牌的认识错误,让敌人误以为王牌是一名重要首长,低估王牌行动的意义。
让被抓住的人中的一人作为王牌死去,解救其他人。
上、中、下三策其实都可以保证“长征”战略规划的秘密性,只要战略规划没有泄露,就可以说王牌(中共中央)存活。
目前来看,电影中实现的是中策。
我看有人说王牌行动是党内为了清除叛徒而设计的一个诱饵行动,我觉得这低估了这个行动的意义,也没必要搞这种行动。
观察资料,那个时期是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加上中央政府对待投诚共产党员的政策很宽大,落网的共产党员有大部分都叛变了。
当时红军岌岌可危,中共中央自顾不暇,没有余力搞这么个大行动,牺牲那么多好党员就为了抓叛徒。
保存革命火种,保护中共中央,牺牲再多人都值得,丢卒保帅,正当;为了抓叛徒,牺牲那么多人,根本不值。
关于王霞芬的死和赵碧薇的责任。
如果王霞芬没死,那么就实现了上策,但是她死了,意味只实现了中策,还是对王牌行动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要追究责任,为什么她会死?
是有人出卖?
还是有人胆怯,没有执行好掩护任务?
这里涉及了赵碧薇。
对这件事, ”蟠龙“不知道王牌行动的内容,估计只知道王霞芬是个重要人物,为了救女儿而出卖了她。
王霞芬的死,由三个因素(证明)导致,1、王霞芬自己说自己是王牌(第一个证明)。
2、”蟠龙“的出卖(第二个证明),3、赵碧薇掩护王霞芬行动的失败(第三个证明)。
如果主因是第三个原因,那么赵碧薇要承担责任。
但是蟠龙的自首,让党判断,第二个原因才是王霞芬死亡的更重要理由。
赵碧薇的懦弱,并不是致使王霞芬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她被放回来了。
因此,梁家辉说,差点没放回赵碧薇。
其实正是他跑去上海获得了蟠龙的自首,救了赵碧薇。
梁家辉问蟠龙是不是查过王霞芬的行动路线。
加上王霞芬跟施敬东说她刚从老家回来,两人之间意味深长地对视。
其实,很容易推理出这个结论,其实王霞芬是回中央苏区(老家)汇报工作并接受任务去了,她回来上海参加会议,是带着中共中央最新指示的,也有一定代表权。
蟠龙不知道王牌行动内情,认为王牌是一个人。
她又知道王霞芬很重要,而且是刚刚从苏区回来,所以推断她是王牌,将王霞芬出卖了。
关于王牌行动在”最后几年“的出现。
其实很简单,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只有最后一两年才实现实力的反超,之前都是以弱搏强,所以中共中央时常转移。
比如解放战争的那几年之中,最重要的转移就是胡宗南攻击陕北,大军压境,中共中央放弃延安,在陕北游走,与胡宗南大军周旋。
因此,很可能在那样的类似情形下,在情报战线又部署过王牌行动
线索乱七八糟,故弄悬疑,不值得观看.以下有3点我很迷惑1 第一个女叛徒在家被捕的时候,特务头子去拿菜刀的时候,特务头子副手,对着女的一阵类似撸管兴奋的表情是怎么回事?持续了1个镜头,下个镜头就换了个正常的全景.难道忘记吧这个镜头删掉了?2 河北山沟的那个瞎眼的,去北京自首,字幕打出的是府佑街, 是个北京人都知道,府佑街在天安门的西边,无法从正面升高的镜头看到正面的天安门的,我就奇怪了,女的进大门,然后镜头摇臂升高,北京的红色天安门和后面的北海是怎么回事?根据影片的位置,位置应该在前门的东南,八大胡同附近(好地方啊) 解放军同志真会享福..3 王牌是谁? 开始以为是小红他妈,后来他妈结果是叛徒. 小红他妈竟然对王峰同志说出了有2艘船? 难道有2个中共中央?所以这就不奇怪了,这个是一个反动电影..
在上海召开的会议,还存在着共产国际,加上有船,这就是中共一大嘛!
我对这个电影的理解就是,为了掩护真正的中共一大安全召开,组织特意找了一帮人开了一个假的中共一大,这个假的中共一大,就是真正的“王牌”,它并不是一个人,而是这整个事件,小红他妈也问过这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事?
综上所诉,这才是“王牌”的真正面目!
奔着梁家辉、邬君梅、林志玲,还有阿娇去看的这部电影。
影片从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疑问: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王牌”,这个问题贯穿了全片始终,观众们一直都在做着各种假设。
结果影片直到结尾也没有交代“王牌”究竟是谁,大概的理解就是只是一个行动的代号,目的是揪出内鬼。
然而即使是这样解释,结尾处依然没有交代这次“行动”的成果如何。
此外,影片有着谍战片一贯的紧张刺激感,一些情节有点类似经典谍战影片《风声》。
但从各演员们的表现来看,全片跟《风声》相差甚远。
看完后不太能明白影片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片子前面拖沓煽情,后段又草草收尾,以至于这么差的评价,一点都不意外,我同样认为这个影片只能值得一星的评价,因为剧本。
我很希望这个剧本原本是部小说,这样的话我还能去找原著来看看王牌是什么,大家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说法是王牌是一次行动,需要牺牲多人性命而掩护的一个行动,列出的证明从一大到行动小组名称等等不一而足,其实不是。
一个行动,比如说说X行动,那么会有一个相对应的行动组,也就是X行动组,这是没错的,但是恰恰忽略的一点就是这个行动也许就是以其最核心人员命名的,围绕这个核心人物而展开的行动,这个人就是X,也就是王牌我们先看看时代的背景,1935年,当时中共还未稳定下来,刚刚获得喘息的机会,跟共产国际联系还非常的密切,而且影片中多次提到共产国际施加压力,国产国际的大船就要到达,共产国际的船来这里是为什么?
给中共送枪送炮?
国军能干?
非但不接受试压,怕还会直接干上了吧?
可以想一下,共产国际什么时候对中国的革命如此上心了?
为什么这么直接,可谓赤裸裸的跟国民党交锋了?
仅仅是因为一次地下行动?
类似的地下行动可还有很多啊,要这么干,双方早翻脸了,而且当时是反围剿失败后长征时期,中共开了一个什么会议呢?
提示一下在贵州的某个地方开了一个相当的重要的会议,从而决定了今后的走向,而且决定了跟共产国际的关系,决定了中共军事力量、政治力量的权力归属。
这个会议时间在这一年的很早的时候,然后我们再算算时间,从贵州,辗转到上海,需要多少时间,结合影片中的时间,看看是否符合。
很多朋友应该推算出来了,这个王牌行动是要干什么,以至于共产国际如此紧张。
但是不对啊,这个事情不会持续到内战结束之后的时期啊,说这个行动还在继续是为什么呢?
别急,我们回到影片中来,整个行动,除了上级派来的人,其实只有两个人知道王牌行动到底是干什么,这两个人也就是王峰和王霞芬,王霞芬是从苏区回来的,带来了中央最高的指示(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中央),当她和试老师对视的时候,施老师已经明白了有更新的指示,后面枪战的时候王峰和她打手势说的话,也证明了她身份特殊,她和王峰都是知情人,无论谁进去,都要以死保护这个秘密,也只有他们两个才能最后守住这个秘密,因为其他人一概不知内情。
我没记错的话,两次提到了王牌开会的时候在楼上,如果王牌指的就是一个行动的话,不会是在楼上。
王牌是一个人,展开的行动叫王牌行动,王牌行动的密级很高,以至于只有很少几个人知道,而王牌的密级更高,甚至不能跟开会的那少数几个人碰面,其身份之特殊,可想而知。
至于有朋友说到的,这是国共之间互挖卧底而设置的行动,请注意行动发现叛徒是什么时候,老七背叛,国民党知道王牌这个事情,于是雨衣人冒死行刺,消灭叛徒,却没能送出消息,继而抓住了021,确认了王牌的存在,于是才如此兴奋,也就是说,字幕也说到了由于没能送出消息,导致行动无法取消或者推迟,这个事情是临近最后执行了,才出了问题,才引起街上的枪战和枪战中的两兄妹的手语交流。
这个时候王霞芬才知道有叛徒,前面提到,王霞芬王峰两个人才是真正知情者,如果是互挖间谍这样一个行动,带着中央指示而回的高级情报人员王霞芬会不知道吗?
应该知道的比王峰还多。
因而互挖间谍是不成立的。
王牌为什么不能露面,成为绝密中的绝密,成为战后依旧要继续要掩藏的一个目标。
为什么说拯救了万余人的性命?
注意万余人这三个字不是随便说的,什么事情能够值得一万人(虽然当时人命确实如草芥,但上万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是个小数字,约莫是国军一个满编师),单纯以内鬼害死自己的人,导致战场上失利来说,这个数字十分之不严谨,情报工作着没这么多,战场的死亡不可估算。
这一万多人如果死了,应该死在哪里?
这一万多人应该是一片地方的力量。
每个派系都有自己的力量,就算下台了,也还有忠于它的力量,如果它不能彻底的、合理的离开,这支力量是否会出现问题?
那么,那年是谁下台了呢?
共产国际来干什么呢?
大家应该知道了。
最后,我们说王牌这个人。
共产国际这么消息灵通,断然不是地下党传递消息能实现的,影片中反倒是感觉共产国际倒过来给地下党信息,要知道,地下党想把情报传回中央都如此困难,更不说传递给共产国际,跟共产国际直接沟通做出决断也不是上海局的同志们能够承担的,那还要中央来干嘛?
共产国际之所以有这么灵通的消息,是因为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而能如此快速准确传递消息的,应该是某相当高层的人士,而且是当局的,由于是当局的人,因此更加要保密,因此退到岛上之后还要继续保护,因为王牌还在继续工作。
如果王牌是一个类型的行动,那么你书面的总结怎么写?
搞了十次都写王牌行动?
或者写某一次的王牌行动?
这样写,两次人家就发现问题了,就知道王牌不是一个人了。
因此真正的王牌,是国民党内部一个高官,也是中共和国际共产的核心消息来源。
看完以后苦思后才推断出王牌是谁。
根据客观分析:首先王牌是一直存在的,毕竟名声在外;其次王牌一直没暴露;再次王牌一直工作并服务至今(1953年)。
再从整个电影来分析发觉一直忘了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无法回避的角色。
最后从收获最大论来反推。
发现这个人就是从一开始就一直导致事件发生的所谓的“叛徒”,他(她)就是王牌!
整个局就是为了让这个“叛徒”打入敌人内部成为顶级王牌而设的!
这就能解释那么多谜了。
无论哪个被捕的自首自己是“王牌”,都不重要,因为都是棋子,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带孩子的女地下党员参与的“巧合”(利用母性供出对方或者觉悟高而自首)。
最终因对于棋子的愧疚而不追究女警察或林志玲反叛(事实上本身这些棋子就是用来互相出卖的)。
直到53年后王牌还跟去台湾继续卧底。
而最后为什么说林志玲53年还有可能被杀就是因为可能被组织灭口,为了不暴露还在国民党那的王牌.
我推断,应该是这样的王牌在扑克牌里意味着最大的牌,是胜利的关键。
为了争夺或者保护王牌,其他牌都可以被牺牲。
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那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准备长征的时期。
目前的史料披露,其实长征并不是仓促准备,而是有一个长期的预案,包括物资,策略、情报等多方面的准备。
(具体可参见论文《中共、粤系、蒋介石:1934年秋的博弈》http://lt.cjdby.net/thread-1545817-1-1.html有详细的史料论证)当时,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关系还非常密切,长征这样全局性的战略规划,需要与共产国际磋商,也需要共产国际的支持和援助。
而在当时,上海是实现这种交流的重要窗口。
观察电影,有欧洲人参与会议,必定是这种原因。
另外,长征必须打通行军路线,当时老蒋的中央政府,缴共态度较为坚决,分别从东北南三面压迫苏区。
中共中央转移,必须获得两广军阀的默许(当时桂系与粤系结成联盟,与蒋介石貌合神离,对抗老蒋的中央政府。
中共中央的苏区其实是两广军阀的屏障。
两广军阀与老蒋都打共产党,但都希望对方和共产党拼个两败俱伤,自己好渔翁得利。
前几次中共反围剿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在于两广军阀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所以苏捷那个广东来的党代表必须加入磋商,调整并知悉长征的战略规划,回去好向两广的军阀开展工作。
根据上面的分析,什么是王牌那就很清楚了。
王牌指的是中共中央,王牌行动指的是“长征”的战略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共中央战略转移的路线、方向、目的地、协助者等一系列信息。
这需要经过过多方磋商,规划也要审慎修订、布置执行,而且规划的内容必须保密。
上海的两个会议,应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针对长征的战略规划,在中共、共产国际、两广军阀之间达成默契,而且可能涉及一些与两广军阀之间的私下利益交易,促使桂系和粤系不打击红军,或者至少置身事外(这可能就是第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二、是在中共内部布置任务,派遣党员分别与共产国际和两广军阀之间维持联系,协调执行长征的战略规划(这应该是第二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代表广东党委出席的苏捷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参会的,可是第二次会议被特务打断了。
)至于被抓住的几个人,应该就是长征战略规划的信息联络员,承担着执行规划,协调各方的任务。
这些人必定掌握长征战略规划的详细内容。
这些内容绝对不能被蒋介石的中央政府破获,否则“长征”将面临推迟或是流产的危险。
在电影剧情发生的时候,第五次反围剿本身就快撑不住了,红军和苏区有被消灭的危险。
所以,中共中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后果。
人被抓住之后,梁家辉列出了三个必须被保释出来的人名,应该就是中共中央、两广军阀、共产国际三方关系的主要协调人员。
推测应该就是:王霞芬、施敬东、还有苏捷。
这三个人了解全部内情。
关于电影时间节点与长征时间节点,关系密切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电影中,茶楼抓捕事件发生于1934年11月10日,此时红军正在试图突破国军第二条和第三条封锁线,这两条封锁线在粤军和紧挨桂军势力范围。
事后,大概在11月15日突破了封锁线。
由此可见,这5天,和电影情节发生的时间完全吻合。
合理推断是,被抓捕的几个人了解红军最近数天之内的行军策略,苏捷应该是负责协调广东军阀的党员。
这几个人,要么被营救,要么全部死去,如果此时泄密,红军突围行动很可能失败,生死存亡就这个危机的紧急处理,梁家辉执行的营救行动,其实有三种策略:1、上策:所有人都营救出去,这样可以让他们继续执行之前的计划,因为再次磋商、布置将会浪费时间,增加风险;2、下策:让他们全部死去,这样虽然会导致计划被延迟执行,但是可以避免泄密,免得蒋介石拿到打击桂系和粤系的口实,维持中共中央与两广军阀之间的合作,留下战略转移的线路;3、中策:利用敌人对王牌的认识错误,让敌人误以为王牌是一名重要首长,低估王牌行动的意义。
让被抓住的人中的一人作为王牌死去,解救其他人。
上、中、下三策其实都可以保证“长征”战略规划的秘密性,只要战略规划没有泄露,就可以说王牌(中共中央)存活。
目前来看,电影中实现的是中策。
我看有人说王牌行动是党内为了清除叛徒而设计的一个诱饵行动,我觉得这低估了这个行动的意义,也没必要搞这种行动。
观察资料,那个时期是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加上中央政府对待投诚共产党员的政策很宽大,落网的共产党员有大部分都叛变了。
当时红军岌岌可危,中共中央自顾不暇,没有余力搞这么个大行动,牺牲那么多好党员就为了抓叛徒。
保存革命火种,保护中共中央,牺牲再多人都值得,丢卒保帅,正当;为了抓叛徒,牺牲那么多人,根本不值。
关于王霞芬的死和赵碧薇的责任。
如果王霞芬没死,那么就实现了上策,但是她死了,意味只实现了中策,还是对王牌行动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要追究责任,为什么她会死?
是有人出卖?
还是有人胆怯,没有执行好掩护任务?
这里涉及了赵碧薇。
对这件事, ”蟠龙“不知道王牌行动的内容,估计只知道王霞芬是个重要人物,为了救女儿而出卖了她。
王霞芬的死,由三个因素(证明)导致,1、王霞芬自己说自己是王牌(第一个证明)。
2、”蟠龙“的出卖(第二个证明),3、赵碧薇掩护王霞芬行动的失败(第三个证明)。
如果主因是第三个原因,那么赵碧薇要承担责任。
但是蟠龙的自首,让党判断,第二个原因才是王霞芬死亡的更重要理由。
赵碧薇的懦弱,并不是致使王霞芬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她被放回来了。
因此,梁家辉说,差点没放回赵碧薇。
其实正是他跑去上海获得了蟠龙的自首,救了赵碧薇。
梁家辉问蟠龙是不是查过王霞芬的行动路线。
加上王霞芬跟施敬东说她刚从老家回来,两人之间意味深长地对视。
其实,很容易推理出这个结论,其实王霞芬是回中央苏区(老家)汇报工作并接受任务去了,她回来上海参加会议,是带着中共中央最新指示的,也有一定代表权。
蟠龙不知道王牌行动内情,认为王牌是一个人。
她又知道王霞芬很重要,而且是刚刚从苏区回来,所以推断她是王牌,将王霞芬出卖了。
关于王牌行动在”最后几年“的出现。
其实很简单,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只有最后一两年才实现实力的反超,之前都是以弱搏强,所以中共中央时常转移。
比如解放战争的那几年之中,最重要的转移就是胡宗南攻击陕北,大军压境,中共中央放弃延安,在陕北游走,与胡宗南大军周旋。
因此,很可能在那样的类似情形下,在情报战线又部署过王牌行动
林志玲简直就是老鼠屎,不过就算如此,这还是锅好粥
新年看的第一部电影 就这么惊心动魄 让人各种猜想 随着剧情起伏 年底好看的电影
2015.02.20
最少可以上6分的片子,很多人看不懂就乱写,既然这样,我也乱打个5星,帮着抬抬分吧。
似懂非懂 好残忍
勉强能看看!导演野心太大、步子跨大了扯着蛋!编剧漏洞频出,不合理处太多,悬疑到极致,就是到最后连编剧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合理编下去!5个卧底选一个王牌,居然反复来回多次,国军用尽酷刑也没审出来,我不懂为何不能全都杀了一了百了!结局莫名其妙反转,原来王牌不是一个人!
终于找到比蔡李佛拳更烂的片子了!
高端黑啊!反派说出了三观最正的话语。一个外围女人背负这么多东西,过得那么可怜竟然最后去平反时还要害怕回不来?里面的女人们不是牺牲了获得英名就是活得光鲜亮丽,而那个最符合人之常情的女人,也是落魄得被威胁小心你说的话。。。好恐怖。。。。
所以结尾谁能知道王牌是谁吗?王牌也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勿忘国耻。
过于血腥
狗血满地
志玲姐姐够拼的!不过18年后的声音能不能换换!
干革命,光荣啊——我很好奇,片方何德何能、用了何种手段把这么多港台明星召来“干革命”……
14.12.31cinema
#王牌#一个字:操蛋!学十二宫没有真相历史悬案,学记忆碎片复杂多线叙事,学风声变态邪典酷刑,却是近距离狙杀水准地下党烂片。打着谍战旗,不见间谍影。如果不是恰到好处配乐烘托氛围,悬疑感像模像样,碎片化倒叙扰乱视听,直接一分滚蛋
2014年12月31日
谁是王牌。。间谍战。
2017-4-2
开始以为是风声,然后变成了集结号,可惜最后也没把故事讲明白。
自圆其说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