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片已具备了走向世界的实力。
全剧我认为是悲剧,连悲喜剧都不是。
小宋、看车人和他的儿子都很惨。
连结局都不能算上美满。
他们三的悲剧根源就是刘三(赵君饰演),赵君把刘三这个流氓演得太逼真了。
面对这样一个流氓,小宋、看车人和他的儿子采取了不同的反抗手段。
儿子的手段激进;小宋害怕被杀而屈从,看车人从一再忍让到忍无可忍最终自首入狱。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憎恨的流氓竟然是法律的盲点。
最宗还要看车人入狱赔偿。
可悲。
这是一个小人物绝望的反抗。
这部电影是继《卡拉是条狗》后中国大陆导演关注小人物生活的又一力作。
不明白为何几乎所有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影片,都要选择以夏天为背景.是不是因为夏天更能表现汗流浃背的艰辛,而大雪纷飞的戏往往让人误以为回到万恶的旧社会?总之,在我看过<卡拉是条狗>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底层小市民题材影片之后,感觉还是<看车人的七月>的导演最残忍,想尽各种办法折磨杜红军,到最后还非要把他逼上绝路.当看到几十块钱买来的蛋糕被碰到地上,估计所有观众都和我一样抓狂:"这日子没法过了!"此类影片的第二个共同点是,都给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儿子,而且这些儿子都比较叛逆,到最后都在亲情的"感化"下变得温顺而懂事.说到这儿又想起<十七岁的单车>里那个偷父亲钱买二手自行车的小健,不知道经过一番生活的磨砺,他是否也变得不再叛逆.
崩溃还不容易,难的是活下去
2021年12月16日,一张公布的疫情下浙江市民的活动轨迹图,戳中了许多中年人的心房。
这次浙江绍兴不幸感染的市民大多是最普通真实的中年劳动者。
一个男孩感染了新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外地回绍兴参加奶奶的葬礼,葬礼上还有附近菜市场的摊主,病毒就这样在很多的卖菜商贩和普通市民中传播开来。
这些人的轨迹将真实的平凡人生展现在大众面前。
52岁的的哥多日未合眼,连续多天工作20小时,从早晨6点至次日凌晨两点。
吃饭是在途径的快餐店里匆匆扒拉几口,每天过着出租车、菜市场和家,三点一线的生活。
52岁,正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的哥的这般不要命的辛苦忙碌也似乎有了答案。
也许他的家中有老人需要治病抓药,有孩子即将结婚买房,他不得不抖擞精神,早出晚归,用一己之力托举起家的全部。
可就是因为他去了一次菜市场,有人说,这下大叔终于能歇一歇了。
可他真的能在隔离酒店里心安理得住下去吗?
生活,过着过着就变成了活着。
这一波的绍兴疫情中,像的哥一样拼命活着的普通人还有很多。
确诊前的一星期,一位57岁的阿姨在一家游乐场里,从早晨9点到晚上9点,每天上着12小时的班,无比规律。
确诊前的九天里,一位50岁的阿姨,凌晨三点出门,用一小时的时间进货,然后回到超市的生鲜市场上货,开始全天的营业。
傍晚要抽出时间去接放学的孩子,随即匆匆赶回摊位,直到晚间八九点回家。
人们从这份公布的轨迹报告中,发现一个有些残忍的事实:大家都过着一成不变的辛苦生活,起早贪黑,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为了维持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他们在家、出租车、菜市场之间来回奔波,重复着和每个凌晨东方的启明星、每个深夜道旁路灯的见面。
疫情再度来袭,大城小县已经有了丰富的抗疫经验,于是媒体争相报道这里关停封闭禁止了多少市场交易,那里劝离清退了多少小区居民,交口称赞,掌声阵阵。
只是在这些雷厉风行的政策下,多少人的生计被忽略不计,也许只有在喧嚣过后才能看见。
刘翔是唯一一个在直线跑道上真正打败黑人的运动员,创造了连白人都没做到的记录。
他参加了48次世界大赛,获得过36次冠军,6次亚军,3次季军。
然而有些人却只记得他退赛2次。
明星如此,普通人更加逃不过。
人们往往更愿意把艳羡和赞叹的目光投向山顶上光华璀璨的“成功者”,而不想多看那在山脚匍匐挣扎的“失败者”。
然而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凡人的生活。
当年,还处于发展初期的Gala乐队没有钱,仅有的资金用来请钢琴家演奏副歌,结果钢琴家的调高了。
后来钢琴家离开,他们也没钱再请钢琴家演奏一遍,只能竭尽全力跟上曲调,直至破音,没想到因为这破音居然成就了经典《追梦赤子心》。
平凡人的生活,也正因为承认自己平凡的同时,默默用韧劲直面种种坎坷磨难,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才能在至阴至暗的角落开出动人的小花。
电影《看车人的七月》里,范伟饰演了一个“面瓜”男人老杜。
老杜中年丧妻,同时伴随失业,在酒店看车为生,供养高中的儿子。
老杜结识了美丽的花店女主人小宋,就在两人对将来生活无限憧憬的时候,女人的前夫刘三提前出狱。
刘三撕毁离婚协议,砸烂花店玻璃,家暴小宋,威胁老杜,堂而皇之搬走两人为结婚新买的家具。
老杜上门理论被推搡羞辱,他落荒而去,回家恶狠狠做了一盘拍黄瓜。
有人说,电影看得好压抑,为什么老杜不豁出去跟流氓刘三拼?
电影后半段,刘三在半路揍了老杜的儿子。
这一回,老杜没有再忍。
他朝刘三的脑袋抡了两板砖,把人送进了重症病房。
在此之前他还在骑车回家的路上,一边手扶车把,另一边拎着买给儿子的生日蛋糕。
镜头一转,后面风风火火赶上来的几个小孩子打落了蛋糕,花花绿绿的奶油摔在马路上就像脑浆。
即使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得如此莽撞,行动前他还是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他用公用电话打给120,让他们来花店救人,“伤者不是一个就是两个。
”拍了两砖,看见刘三倒下他就收手了,因为他还想看着儿子将来考上大学。
整部电影里为数不多的笑点,这也许就是所谓喜剧的内核为悲剧吧。
电影结束,老杜自首,维持了自己老实人的最后一点体面,倔强又心酸。
电影大部分都在描画一个为生活隐忍甚至到了苟且地步的中年男人,却有一个细腻的特写镜头贯穿其中。
老杜每次出门办事前,都要从晾衣绳上取下洗晒好的袜子,仔细穿上。
那是一个平凡人对自己生活的肯定和打理,对自我的接纳和鼓舞,这份认知,体现在他去花店见小宋的欣喜里、去学校接受老师训诫的过程里、握起砖头砸向无赖的宣泄里,以及打给派出所电话自首的平静里。
老杜不是不敢拼命,只是他还有儿子的羁绊,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关于理想我从没想过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你我既非天赋异禀,也无万贯傍身,但有一双勤劳能干的手,以及一颗不停跃动的红心。
只要生命不息,奋斗便不止。
小时候困惑什么时候才能长成大人,做大人可以做的事情,等到时光牵引我们来到成人的世界,才发现这里并没有“容易”二字,但有一种英雄主义,它教我们在认清了生活的种种真相之后,仍然满怀热忱,去爱生活。
【文章首发公众号:燕妮日记】END
《看车人的七月》 是部好电影,小人物的苦涩生活,影片题材普遍,但很尖锐。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不都像杜宏军那样,唯唯诺诺,不敢惹事吗!
最终杜宏军的爆发以及最后监狱内解释为什么这样事,杜宏军没有后悔,没有忏悔,告诉所有人我没错!
就这点来看,这是无政府主义,以暴制暴!
潜台词很多!
安战军牛啊!
范伟用这个片子拿了一个多伦多电影节的影帝。
所以我想看看,不过很难把他的形象和影帝联系起来。
其实片子看起来没有我期待的好,自从他演了卖拐之后,他现在演的东西都走这种路线。
这个片子里也明显的看出李宝库和范德彪的影子。
小人物的故事,由喜到悲。
参加同学的婚礼,同学家电视机前摆放几个碟片,其中有一张就是《看车人的七月》。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在地摊上买了本余杰的书,书里一个段落描写《天真》的几句话:“天真与人类的童年、人类的原生状态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里,本应是人人拥有的天真却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天真太容易受到伤害,许多人宁可不要。
对于那些为名利而活着,而且只为名利而活着的人来说,天真确实是天大的负担。
而对于那些渴望‘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来说,天真却是一对让精神飞翔的翅膀。
” 范伟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充满天真的人,故事演绎着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一个城市里最常见的小人物,一个下岗的职工,一个离异者,一个单亲父亲,一段不痛不痒的爱恨情仇。
不过一件接着一件的遭遇,让我都有点吃不消。
范伟还是那张略显呆滞的胖脸,还是那口药匣子味道的东北方言,不过这里不再靠俏皮话来逗哏,不再摆出一系列夸张的动作来解构自己。
这里如同我的那个远方在矿山工作的老父亲一样,宁静善良,逆来顺受,老实巴交,靠着几碗廉价的盒饭,积攒明天的生活。
片子里有几个镜头值得人回味,范伟教育儿子还要保持父亲的威严,说着说着泪流满面还试图用洗脸来演示自己;本以为是一段的爱情马上实现,哪曾想她的老公刘三释放出来了,还是一个泼皮,他几番忍让委曲求全;刘三砸坏了他工作摊位上车的玻璃,警告他,范伟把小人物那种满脸的惶恐与愤怒惟妙惟肖;看到儿子满眼血污的样子,立刻提高了嗓门,不停的追问,“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还有儿子为了三百元和社会流氓打群架,被学校处分,检讨书怎么都不写,这个当父亲没有办法只能趁着老师不在,自己去替儿子写检讨。
在这样一个烦闷的夏天,外面一对新人正在拜天地,我坐在屋里因为一出人间悲喜剧,心情格外的沉重。
心里同时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
我的透心凉是感同身受,因为同是身处底层,注定永远难以摆脱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
有一次儿子对父亲逼问,和我生活有点似曾相识,讥笑父亲的懦弱,为什么不去找刘三报仇。
他一直对儿子说打架是流氓做的事情,是不懂法律的表现,一定要做一个守法的人。
自己被人欺负,受尽委屈可以忍,看到儿子被刘三欺负,他爆发了。
故事的最后,他和刘三理论,用砖头偷袭猛打。
然后自首,对于这样一个人,做出这样的举动,那是因为承受了多大的委屈。
飞扬跋扈的刘三成了植物人,影片没有明写他和小宋爱情最后怎么样?
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电影里的范伟就是那种到处点头哈腰,息事宁人的性格,这是所有的小人物的缩影。
几次徘徊在那个泼皮刘三家不敢进去,后来他终于鼓气勇气勇敢了一次,豁开胆子对刘三说。
应该是鼓起勇气对那个满脸横肉的刘三说:“虽然我没什么本事,但我疼她,不欺负她,如果你不想离,你必须做到疼她,不欺负她,如果做不到,痛痛快快赶紧离,要什么条件我全都答应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要不然老这么不明不白地掺合算怎么回事?
”虽然说话结结巴巴的,眼神中都夹带着一点慌张,内心是要鱼死网破。
也许有些女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着各种美轮美奂的爱情模样,现实里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儿。
年龄大了那梦也碎了,才明白不求大富大贵,遇到一个能从心里疼自己的人才最幸福。
范伟真是一个好演员。
他质朴的大脸上除了质朴还是质朴。
那不断穿上脱去的棕色袜子,代表了一个中年男人疲惫而忧愁的生活。
既离不开,也卸不下。
和一个女人在一起,马上要结婚了却来了一档子乱事,自己的儿子在青春期上做了青春期能做的所有事,先是把妹,然后是打架,最后差点就出事。
当然最后这个事不是他搞出来的。
看电影的时候就很替这个小男孩担心,他一直在风驰电掣的在机动车道上骑车,一点都不给汽车面子。
真是危险。
陈小艺虽然一副大妈脸,但是你别说有时还真能容我遐想一下。
范伟和儿子一起在夜市的摊子上吃卤煮火烧的画面真好,那个演坏人的演员也演得好。
end
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
有时候,拥有的东西越多,内心的恐惧越大。
所以现代人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毛病,有的很可笑,有的很矫情。
幸好大部分人还会反刍式地自省。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一度加入了一个豆瓣小组:“想起往事一阵恶心”。
哈哈。
《看车人的七月》,朋友的推荐语是:有点堵,我却从结尾看出了一点颇为积极的东西,一种同《活着》一样,面对生命的态度。
笑得很苦涩,但希望是有的。
这部电影成本不高,不搞噱头,说的故事也很琐碎:七月白花花的太阳底下,一个有点窝囊的看车人怎样面对生活的层层施压。
说到这里,我想起杀人者杨佳,从读到的报道中,始终生活在底层的他也是在一根根稻草的逼迫下,走上了不归路。
看车人的生活真是窘迫,老婆早年离婚,正在青春期的儿子老是和生活拧巴着,好容易在一个女人那里寻找一点温情,却又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子不公平,好人往往活得左支右绌。
而小人物的脆弱性,又往往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愈演愈烈,最终达到难以收拾的境地。
励志电影的套路是,人物从难以想象的绝境中,以常人难以达到的坚韧程度,回答生活的种种挑战,最终海阔天空,一往无前。
不过就生活来说,往往这是不大会出现的结局。
因为普通如你我,脆弱如你我,学不来那种百折不回的超人。
平常人需要懂得一个重要的生活原理,那就是,概率这种事儿对我们是很管用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倒霉,那我们十之八九也会一样一样地倒霉,并且,面对倒霉,我们会绝望,会哭泣,会失措,会彷徨。
生活总是在绵密地挤压,并不会为任何人放轻力度。
所以这部电影和励志片差得有点远,但它挺像励志片的前半段:这倒霉孩子啊。
如何去收尾,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的问题。
如何去排遣那些无可回避的难题?
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答案,似乎太轻浮了,导演的聪明之处就在这里,那把剑到底落不落下去,由你自己去猜想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善良和自持,是可以支撑乃至挽救一个人的。
正如我刚注意到的一句广告词:只要你正直、善良、脚踏实地。
看车人的生活和你我一样,有高潮,有低谷。
随着时间的流逝,希望在漫漫增长。
儿子懂事了,善良,努力,年轻,这可不就是希望吗?
小鸡变成小鸭,小鸭变成小鹅,小鹅长大了,换成小羊和小牛……我觉得《看车人的七月》真是一部很温情的电影,它不动声色地关照着卑微但绝不卑贱的生命。
其实,许多人最承受不了的,是从高空蓦然落下的失重感和哪怕稍稍想象一下的恐惧感,而并不是下落后的状态本身。
正如看车人,在被逼到无处可退的时候,反而能够在谷底,寻到一点安身立命之地。
神经不要那么脆弱嘛,有个朋友说得好啊: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这部影片我在当初他们拍摄的时候就有所耳闻,但是并没有很大的热情去欣赏,因为我觉得范伟饰演的都是喜剧角色,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今天看过之后,发现该片并不是“水货”,应该被评为佳作之列。
第一,影片比较真实的描写了大城市中边缘人的境遇。
范伟饰演的是一个从东北到北京的下岗工人形象。
他爱上了美丽温柔的花店店主陈小艺,并和她幸福的筹划和憧憬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她的丈夫刘三的出狱使一切美梦化为泡影:不但陈小艺重新回到了刘三的身边,就连范伟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
刘三不但把家具给搬走了,还打伤了他的儿子,最后迫使范伟丢了工作。
第二,影片对亲情、对爱情也刻画的比较深入。
当父亲在停车场低三下四求人让路的时候,当父亲在流氓的欺负下无力反抗的时候,作为儿子的晓伟为父亲感到难过,以至于后来拿了一块儿板砖去替父亲出头;当儿子被人欺负的时候,父亲去赔罪,去道歉,当儿子被打之后,父亲的眼中充满了关切之情。
在爱情方面,影片突出了表现了范伟和陈小艺这对中年恋人的款款深情,也描写了他们在恶人威胁下的无奈和苦闷。
第三,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影片可以使我们反思我们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暴力文化。
刘三这种流氓恶棍出狱之后仍然可以行凶闹事,他拒绝和陈小艺离婚,并使陈小艺和范伟处于他的淫威的控制之中。
当他暴打妻子的时候,碰巧到场的警察也不过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当他去砸了汽车之后,并没有受到应当的惩罚。
范伟的儿子晓伟很显然深受这种暴力文化的影响,当他被人抢劫之后,他首先想到的确实“以暴还暴”,而没有诉诸法律手段。
在这种暴力文化下,法律似乎显得苍白无力,最后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恶人并没有受到惩戒,而好人却进了监狱。
但我在想,这样拍摄不是在教唆那些恶人们继续行凶作恶吗?
难道恶人就没有恶报了吗?
我总是感觉范伟在片中饰演的其实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的缩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生活是平凡的,有时也是艰难的,躲不开各种各样的事情,写不完许许多多的悲欢。
生活总有遗憾,即使很不完美,也要求良心的安宁。
胡同、小院儿、自行车、中学生、流氓、板儿砖、打群架……这个片子看了之后虽然感到很沉重,但却很真实!
人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于世上,不仅取决于身份地位,还在于是否有一颗坚韧的心。
如若失去希望,谁不是在苟延残喘?
《看车人的七月》看的人不多,很早之前想看来着,但一直没能得空,只看了开头幸福地拍婚纱照的一段,本以为是幸福的看车人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的片子,但随着剧情不断深入,不断给主人公看车人设置障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得老实且自称懂法的看车人以暴制暴,将所有的怨和恨化作那块愤怒的板砖,拍向了刘三的罪魁祸“首”,故事在全片压抑的氛围中达到高潮,看车人也由此完成自我救赎并锒铛入狱。
影片充满关怀意味,正直老实的老杜本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却接二连三遭遇打击,从几个小细节戳刺着观众的心,比如停车场遇醉汉、哭完洗脸、买蛋糕和蛋糕被打等等。
影片试图将城市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灯红酒绿豪车遍地的酒吧门口是老杜的工作地点,而老杜家里也用冷色光营造出一丝压抑悲凉的气氛,屋里的阳光仿佛总是不够,就算有也是煞白的冷光。
没有人不会心疼老杜,就像没有人不会心疼父亲。
而老杜的悲惨来源于刘三出狱,所以刘三就聚集了观众的狠。
当最后刘三倒下时,观众心中还是畅快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替老杜的命运捏一把汗,在那个老杜最终都没有得到的花店里,老杜完成了对刘三的审判,同时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老杜的牢狱之灾恰是牢狱之福,铁牢之中的老杜劳作着,可监狱之外的老杜也未曾获得自由。
全片中最明亮的部分就是片尾儿子骑车的场景和小宋花店的一片花海,儿子和小宋是老杜的希望所在,老杜最终还是看见了希望,还是保留了理智。
即便身处泥沼,依然仰望星空。
老杜尚且如此,你我更不应苟且偷生。
所有倒霉的事情碰到一起,还让不让人活了。
评论里很多人在探讨小人物的不幸,窃以为,这就是一个不幸的七月,如电影标题所述。
看车人的七月正值水逆期间,各种倒霉的事情串在一起,构成了他爆发的一瞬间。
欺人太甚的刘三,态度暧昧的那谁,用父辈的话说,就是,这样的一家人你惹都不要惹,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我看也是。
倒霉就倒霉在,最讨厌惹事的人,把一堆事儿带回了家。
儿子是自己的,而且到最后,也只有儿子是自己的。
这不是小人物的心酸,这就是把你憋屈死,无数个憋屈的事件集合在一起,告诉你,有些事,你越怕,它越要找上门来。
原来是个小人物的悲剧,让我想到了偷自行车的人。底层的人,任何不顺心都能落到头上,受了欺负申诉无门,最后诉诸暴力,生活和社会的悲哀。#夏日观影
小孩子的世界只有对与错。大人的世界是能忍则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越长大越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越长大越怀念曾经无所畏惧的自己。
儿子是个好小伙,爸爸是个好父亲。两位演员分别将生猛和辛酸演的出彩,范伟洗脸掩泪的时候我也哭了。整部影片就像里面唱但愿人长久的王菲一样,透彻且情真。
人生原本就是有很多事情我们都无能为力 特别是身处底层的小人物更是如此
什么意思,流氓是无敌的?女主不报警不打官司,砸车的人证物证聚在,,,,最终害男主不断倒霉。范伟说要不找公安吧,女主说再等等,等到最后范伟蹲监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什么叫害怕他把你杀了,从来都没有反抗过,你有资格害怕吗。压倒普通人的不是生活,而是阿Q式的愚蠢
中国有着无数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很善良,他们很勤劳,他们很安于现状,他们。。。也很伟大!
法律不治憋屈,只管抓进去。在沉默中,爆发即是灭亡。(我的怪cp:大男孩跟班主任在一起吧😭(自行车➕最后一击,真是像极了耳朵大有福;耳朵大更憋屈,无力反击的时代阵痛,这部终究是情感成分居多,女人和孩子;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老实人不能一直欺负,总有爆发的时候。
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接着另一个悲剧,所以不再沉默中爆发,就要在沉默中灭亡,怕的是有时候爆发了同样也会灭亡
以内地电影水准还算很不错~
压抑隐忍,表现的似乎是一个群体而非个人。现实的种种无奈,看似与社会的大环境无关,但人物的性格上有时代的深刻烙印。如果这样的片子能出现在当下的电影院线里,国产电影还有希望。只是人们,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们不愿意看到这些。他们本来就处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更不愿看到比他们生活更为真实的残酷。
拍的太浅了点啊
最近看的现实题材电影最喜欢的一部,
放在04年的背景来看,本片倒是挺真实的,只是我是20年后才看的本片,怎么看怎么别扭。首先,对女主毫无好感,从搬家具那时开始怎么洗都洗不白了;其次,范伟一顿操作差点没把我蠢哭,最后居然还觉得自己机灵,嗯,真是小机灵鬼;儿子的所有举动和反应倒是很真实,没什么可吐槽的。就差不多三星水平吧,老看范伟演这种怂蔫的角色确实也有些疲劳了。
表意是小人物的挣扎,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个单一讨论什么叫怂的命题作文,那仨儿板砖下去对于一个人来讲,这是爷们儿汉子,还是更大的怂货,本身影片提供的人物困境是无法解决的,在其内盘旋的人儿,像是周而复始的圆环,这个问题才更值得人深思。
想平凡无奇地生活着 但生活就是七月 热得四脖子汗流让你躁动不安
38分钟止损。俗套牵强且墨迹。评论区里一口一个小人物、底层的高分点评,怕是没经历也没见过这种生活吧,鼓吹这种烂片来彰显贵族身份。
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那个时候是真的多
陈小艺这个角色真的太委屈了,丈夫家暴,好不容易找个看车的,没钱也没胆,想想就绝望。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