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都行》的主角是个老头子,大概和伍迪艾伦的年龄差不多,加上片中间离效果的着力运用,让人疑心这是导演在现身说法,类似于黑泽明用《梦》总结他一生的艺术历程和对世界的看法,不过当金发美女从角落里蹦出来,就知道伍迪还在玩他的老把戏,这不过是温和的讽世小品而已。
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曾经写过一篇谑而不虐的绝妙短篇小说,名为《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说的是一个数十年潜心研究斯宾诺莎伦理学的老哲学家,境况凄惨、贫病交加,但和一个老处女结合后,却尝到了人生乐趣,新婚第二天早晨,老博士感到宿疾痊瘉,精神舒畅。
这位老博士和片中的鲍里斯虽然同为哲学家,但却处在两个极端,老博士皓首穷经不问世事,鲍里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老博士不近女色,鲍里斯桃色不断;老博士是生活的弃儿,鲍里斯是命运的宠儿;老博士困苦多年,在衰朽之年人生才有一抹亮色,鲍里斯的问题却是从“生活完美、精神舒畅”开始的,如果说老博士是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话,鲍里斯就是莫特街的第欧根尼。
鲍里斯本人是高知中的高知,差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老婆是富家千金,儿子在耶鲁读书,对常人来说,一生有这样的际遇会乐得从梦里都能笑醒。
鲍里斯不是常人,他自称:我是一个拥有宏大世界观的人,而我的周围却是一群微生物;他对美国的看法是:可耻的、暴力的、偏见的、无知的、性压抑的、自以为是的国家。
于是他生出一套“怎样都行”的哲学,只要不伤害他人,其余的怎样都行。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最常说的两句话是“怎么样都行”和“出路是没有的”,存在主义者是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和人反抗荒诞的徒劳才主张一种不抱希望的行动哲学。
而鲍里斯倒没有这么高的层次,他看到了人们的愚蠢狭隘和无知无能以及这个世界的非理性,但是并不变得心如死灰冷漠处世,而是积极改变生活方式,热切的挑剔、刻薄国家、社会甚至他的国际象棋学生,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
他践行自己的哲学,跳楼,离婚,搬家,收留金发美女,和金发美女结婚、离婚,随即又跳楼,又找到新的女人,似乎要尝尽人生百味,这位哲学家是相当入世的。
金发美女梅乐迪为什么心甘情愿嫁给一个老头子?
是因为这个老头子让她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浩瀚世界,老头子知识渊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见解精辟,常常一针见血的戳破各种谎言假象,和这样的神人在一起,仿佛给她的每个脑细胞都开光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大者大,无疑梅乐迪的眼界被鲍里斯扩大了无穷倍。
尺蠖 、蠕虫,都是世界很小、眼界很窄的生物,这就是鲍里斯教会梅乐迪看待世人的方式,老头子把她的眼光拉升到了云端,宛如上帝一般俯瞰芸芸众生,鄙薄一切人间的蝇营狗苟。
视野被极大拓展后,梅乐迪看到同龄人,就像是看到一群蠕虫一样,优越感不免油然而生,在她眼里,那些无知无识只会玩乐的年轻人真是夏虫不可语冰、蜉蝣不知四季。
鲍里斯的哲学后继有人。
梅乐迪的爸妈来到鲍里斯的小屋,很有情景喜剧笑果,鲍里斯照例把他们都挖苦了一番,并有意无意的促成了他们的改变。
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里,sex and city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这个欲望之都,无人能够幸免,两个来自比较闭塞的州郡的古板人也经历了世界观的大换血,他们的世界也得到了放大,梅乐迪妈妈投身摄影艺术界并过起了三人行的生活,梅乐迪的爸爸终于出柜和男友甜甜蜜蜜。
讽刺的是,这两个上了年纪的人思想的解放是由性解放触发的,刻薄的鲍里斯就是要摧毁一切假正经,让压抑多年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性福,鲍里斯的哲学功德无量。
鲍里斯洒脱旷达、百无禁忌、解放身心的哲学也遇到了挑战,像他这样脱俗的人,最为庸常狗血的剧情还是照样发生在他身边。
他的优秀学生兼妻子梅乐迪出轨了,刚开始梅乐迪很能拒绝世俗诱惑,把搭讪者拒之于千里之外。
但是,所谓烈女怕缠郎,她遇到了帅气的男演员的詹姆斯,和詹姆斯相处时,鲍里斯教给的一切都不能抗拒青年男女天然的相互吸引,梅乐迪用熵理论来讨论和詹姆斯的接吻感触,接下来大谈海森博格的测不准理论,所有这些物理学的高深名词都浇不灭情欲之火,两人还是自然而然的上床了。
期间,梅乐迪提到她带了伟哥,显然这个年轻男人不会像年迈的鲍里斯一样需要它。
事实证明,一大堆玄虚理论都比不过一具青春的肉体。
鲍里斯处之泰然,放手让梅乐迪和詹姆斯结合,这符合他一贯的处世哲学,怎样都行嘛。
不过,不久他第二次跳楼。
他的两次跳楼基本上都和他的女人出轨有点关系,鲍里斯还是没有勘破色空,不能像中国的哲人一样脱离一切羁绊作逍遥游。
鲍里斯二次跳楼后砸到了继任女友,一个漂亮的女通灵师,通灵是属于知识之外的神秘领域,是理性无法到达的,鲍里斯无法凭借其知识诘难凌驾新女友了,收起嚣张气焰的他和通灵女相处得似乎颇为愉快。
影片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每个人都得其所哉,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无上高贵,尺蠖的世俗生活也有其价值和乐趣,总之,世界一片祥和。
最后讽世者的总结陈辞温柔敦厚,伍迪•艾伦在把银幕内外的人都损了一顿后,临去抛了个媚眼,撒了个娇。
伍老师的电影看得不多,但每一部,都觉得有些不同寻常的意思,似乎他时刻都要把自己的任何一点想法安插到电影情节当中——他不停地思考,尽管上帝在微笑。
当年偶像和我聊伍先师的做派,常提到他和养女的故事,他之特立独行,并不见得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情爱可以压倒一切,不伦只是外在。
爱情与情爱,在理性的人类面前,从来不曾理性过,这大约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终极话题。
我们每天叨逼叨地过生活,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哲理和意见,但每逢现实,又往往避开自己过去的哲理和意见,做一些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事。
悖论因此而生,贯穿始终,影响我们的一生。
感情如此盲目,遇到或者邂逅,都是某种偶然的结果。
爱的萌发也多种多样,此一时彼一时,原先爱得死去活来,现在恨得咬牙切齿。
此前发疯地为异性而活,现在却要跟同性到荷兰完婚。
没有不变的真理,也没有永恒的价值观。
看透了人生,容易陷入虚无,看透了爱情,亦会发现这不过成年人的游戏。
老夫少妻,同性相吸,或者一王二后,说到底只是形式不同,本质却如此相似。
生活很荒诞。
牢骚发不完。
在我收藏dvd生涯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woody Allen还没有死。
其他大导演大部分死的死退休的退休,所以可以很轻松的把它们所以经典作品收齐。
但是woody老是不死,而且还倚老卖老每年继续拍一部片子,最让人无奈的是丫居然还拍得都很经典,去年居然还凭借午夜巴萨罗纳获了一堆奖。
所以多次碟商引诱我买一套woody全集我都拒绝了。
因为我感觉这厮还挺能活的,而且也挺能拍,估计还会出不少精品。
当然他的每部作品基本上都不错。
最新的这部自然也是。
请出了和他一样神经质的的Larry David出演绝对是最好的替身。
也许woody确实也老了。
本片结构上非常反好莱坞,第一组镜头就直接把目光直视观众,把梦境破坏,告诉你的生活和电影里一样无聊。
或者明白告诉你, 你丫花了20美金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本身就是脑子进水了。
人生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所以别太强求完美, 怎样都行,whatever works.你强求完美最后只能自杀,但是Larry自杀两会都没死成,反而被社会再次接纳,最后的大结局也就够cliche的,不过也许这就是生活,生活本来就是cliche。
Woody更多地去考虑人生了,那么他确实也老了,不过不像伯格曼那么早衰,老早就去考虑死亡和死神相见的主体(《第七封印》)。
只能继续等woody拍片了!
另外片名的正宗翻译应该为爱咋咋地!
I just watched the new Woody Allen & Larry David movie--Whatever Works.All I want to say is that I just want Woody to live longer and keep his one-year-one-moive pace for another 10 years.It's hard to imagine this man is 73 years old now and still make those excellent movies every year. Sure Michalengelo Antonioni is still making movies at the age of 92, but he is either the codirector or only directing the short films like Eros(2004).Plus he only shot one movei in 7-8 years. I adore Woody's energy,even though he still looks like an impotent scholar.Woody Allen is the only shame I have in my 10 years DVD scavenging experience.It's easy to get a whole collection of Hitchcock, Bergman,Stanley Kubrick and even oliver stone. But Woody Allen with his 45 and increasing movies are not easy to collect. I refused 4 times to buy the box set of Woody Allen DVD box, for I know this old man is going to have some new surprise. Well, Whatever Works is definitely a surprise. Even though the moive is about Life-is -Cliche and the ending is unbearable cliche, it is still freshy. I don't want to ruin it by telling details to the one who haven't watched it.It's now in my top 3 Woody Allen movie list, probably better than Annie Hall, Manhatton,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and Everything You Need Know About Sex.
首先,为什么要强调“国际化”呢,因为“愤”也跟诸如某权,某主一样,在中国就有了和谐高雅的特色,跟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以美帝国主义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发达国家——都不一样,是以有中国特色的“愤青”不在此列。
其次何谓“愤”,就是“愤世嫉俗”的简称,对于“愤”一般英语里必须会用到两个形容词:cynical和sarcastic,简单的说就是看啥都不顺眼,外加嘴还特别的贱,比如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愤”Mr.Darcy(顺便说C.Firth本人也是个愤)最后“愤”也有一个成长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一般分为“愤青”(再次特别注明:有中国特色的不在此列),“愤中”和最高级别的“愤渣”。
本片中Larry David饰演的Boris就是一个典型的愤渣。
“ 愤”注定了是跟美好的中产阶级生活格格不入的,他们往往BS且不擅长社交(这里用“且”是因为BS与“不擅长”之间有因果、果因、并列等等几种关系,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连词表示,以下同),不在乎且没有积蓄,对以婚姻为联系的家庭体制乃至建立在此之上的社会体制嗤之以鼻且往往会孤独终老,自以为比别人都聪明都透彻且对其他人类带有从怜悯到鄙夷到仇视等等的“俯视”感。
所以很明显,“愤”不是一天变成的。
“愤青”和“愤中”还有可能脱“愤”,“愤渣”则是“赤(果果的)愤”,世界上八成心智健康的女/男性都不会想要这样一个伴侣,可是“愤渣”也不全是由“愤青”的老年进级版组成的,那要如何来识别一个潜在的“愤渣”呢?
第一、潜在愤渣必然声称伊喜欢贝多芬和舒伯特。
这里要注意两点:是“声称”还有是“和”。
伊是不是真的喜欢不重要,伊只要作过此种坚定的表示就足够了。
是否讨厌肖邦和莫扎特是因人而异的,但喜欢贝多芬和舒伯特必须缺一不可。
贝多芬中又以喜欢五号和九号的居多(喜欢七号的一般是小资或者文青),舒伯特则必然是“鳟鱼”和“死亡与少女”(个人强烈推荐)第二、潜在的愤渣一般不看电视节目,甚至家里没有电视机,并且强烈bs喜爱看电视节目的人。
即使他们有电视机也不会是很好的设置,往往只用来看古早的文艺片——注意必须是“文艺片”,或者discovery和“国家地理”,而且后两者通常会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一边号称他们在欺骗观众。
第三、潜在的愤渣通常爱看哲学类书籍,但对经院哲学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强烈bs之。
伊拉一定都读过以下这几本书:《资本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纯粹理性批判》和《存在与虚无》(近期的可能还会喜欢《结构与符号》之类的)。
伊拉对宗教有一定的了解,但必然是坚定的无神论者,bs所有虔诚的信徒,觉得这是智商低的体现,并且希望“帮助”他们摆脱迷信。
第四、潜在的愤渣喜欢发表“阴谋论”和“性本恶论”。
厌恶一切的社交活动,尤其是有着装code的舞会。
不喜欢参加户外运动,尤其是有对抗性的团体运动。
而且伊拉往往讨厌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画作。
同理也讨厌流行音乐,尤其是电子舞曲。
伊拉会喜欢蒙克的《呐喊》,重摇滚,还有某些经典的电影配乐。
如果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而那个人又正巧是你在考虑的结婚对象的话,那么请三思,伊很有可能在结婚二十年后突然有一条从窗户跳出去自杀——当然是未遂,然后不计一切代价地跟你离婚,那么你“找个老伴好过冬”的计划就必然会落空。
其实吧,据某个专业机构的统计说现在法国的离婚率维持在1/2,美国虽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成以上,中国大陆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曾经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的80后升到正午婚姻的破碎率步步高升有希望在五年内实现翻一番在十年内赶英超美。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会喜欢问“现代人是怎么了”,不过作为一个曾经的有中国特色的“愤青”,我的习惯则是问“是不是现行的婚姻制度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了?
共产共妻也许正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也说不定呢”。
圣经里有亚当和夏娃,所以西方人始终坚持一夫一妻制,包括太阳王同学这样可以拉去实验室研究一下生殖能力的种马级品种也只能养情妇,别说皇帝了,就是连中国当时富贵一点的乡绅都赶不上。
其实如果真的去研究一下中西方婚姻体制的不同的话,我相信是跟优生学有关的,还是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使用这样的婚姻体制,西方使用那样的婚姻体制,同样把耶和华当成神的穆斯林和摩门教至今保持着一夫多妻的体制,都是跟自己的社会情况相联系,保持物种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繁衍所形成的社会习俗——或者叫做社会公约。
可是时代如果一日千里的发展,是不是这个沿用了千年的习俗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
既然那么多人无法维持传统的婚姻关系,那需要改变的也许并不是人,而是这种体制,人没有理由自己织个套子钻进去然后就不肯出来了。
“可行的”才是“合理的”,“适应的”才是 “道德的”Whatever works准确的译法是“怎么合适怎么来”,这是Boris的口头禅,意思就是不需要太过约束自己的需要而去适应社会的规则,因为那没有道理,社会的规则本来就是人类制定的,而且人类本身就是“堕落的物种”,自然制定出来的也是“狗屁规则”。
一妻多夫也好,变心离婚也罢,活了一辈子才发现自己是gay也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跟“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式生活做“合适”的事情有着“合适”的期许,这样起码自己的人生会快乐,自己过得会舒服,不会半夜里做梦叫着“可怕可怕”然后又跳窗去自杀。
至于人家怎么看,人家怎么想,人家怎么说——嘛,用Boris的话说,那些人都是些头脑简单的蠢货,他们根本没有看到本质,所以不用搭理他们。
Woody Allen大概是美国最“话痨”的编剧了,是不是最“愤”的咱还不好说,但他对“性”啊“死”啊的话题显然有一种超常的兴趣,而且更明显的是:他显然觉得自己智商很高,看得很透彻。
换则言之他一直是在“俯视”观众的。
这其实没什么问题——如果是在三十年前的话,可是现在观众已经长大了,已经由“愤青”开始往“愤中”乃至“愤渣”发展了,他作为“愤渣”却没有更早的阶段可“愤”,再想要“俯视”未免就需要在底下垫个上标“看不见我”的箱子才可以。
笑点其实有,故事也不错,老实说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我看得蛮开心的。
可是作为WA的电影来说,不能讲他退步了,应该是说如果想要一直“俯视”这个时代的话,你就要一直比时代走得远。
现在已经不是七十年代了,虽然我知道美国还有不少虔诚的基督徒,但跟一个南部上来的女生讨论黑奴的问题那显然就跟我老爹想告诉我抗战当中真正重要的战役是一样的意思——该知道的我早知道了,他们的资讯和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而他们以那种过时的方式来打量和定位年轻一辈的人这种做法就更过时。
Melody显然就是这种过时眼光下制造出来的角色,因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所以想嫁给一个看起来很聪明的人——这显然是性解放之前才会有的想法,美国是否有这么封闭我不知道,但毕竟坐在电影院里啃爆米花的主要观众群还是像我这样小学时候就看到过麦姐的MV的人啊,如果要用Melody作为当成某种人群的“代表”的话,在这个时代恐怕是很难有观众会有共鸣了——我老妈都未必有这么委曲求全的想法。
虽然像我这样上限是到Anthony Hopkins(就是大我四十多岁)的是比较极品,但对于婚姻中的年龄差距这种话题这几年实在观众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如果要搞另类的话女大男小可能还比较有效果。
至于伊老妈Marietta就当是和我妈一样大好了,那伊青春期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美国的七十年代在闹什么事mina都很了,所以我只能说WA的这个剧本,至少这几个人物设定肯定不是在本世纪完成的,不然就是他得了记忆功能性障碍。
Melody的爸爸反而要代表性强一点(除了那个宗教狂的症状之外),大概是男人几十年来都没什么改变的缘故吧,不过当他坐在酒吧里,突然跟一个男人搭上讪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下文了,所以这一段毫无惊喜可言,在后《断背山》时代,这个梗太旧了。
至于说到“三人行”(搞笑的是Mariette非要使用法语说这个词,搞到电影院里笑翻)甚至“一妻多夫制”是我不久前才跟人讨论过的问题,社会学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一妻多夫制既可以解决人口负担,又能够保证家庭的经济稳定,还可以防止家庭暴力(除非几个老公联手起来打老婆,不过考虑到雄性的竞争本性,这种可能性蛮低的),还可以协调男女比例(尤其是考虑到显性的gay比显性的les多四倍)从而减少光棍的数量降低犯罪率(暴力罪犯八成是男性,连环杀手基本上全是男的,而其犯罪原因有八成是因为“性”),是很值得考虑一下的。
而“正视自己的性取向”是十年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吧,多少中年男一夜come out啊,这都已经不新鲜了。
所以这部是还蛮好笑的,但你就是说它是九十年代甚至是八十年代拍的我也会相信的——可是它偏偏讨论的是“时代问题”,就有些不搭调的感觉。
Larry David演得很好,Henry Cavill很帅,里面出现过的电影插曲我都认得,以上。
每年总有那么几天伍迪艾伦便要让人小期待。
看他今年又讲了什么故事,又在拿谁开涮。
伍迪艾伦2009年新片《怎样都行》(Whatever Works),看的时候从头笑到尾。
上一部《午夜巴塞罗那》,看完后总觉不过瘾,可以说是一部没有伍迪艾伦的伍迪艾伦电影。
但这一部,却从头到尾充满伍迪式的调侃,揶揄,讽刺。
喜欢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一个原因是看里面人物关系,无论多么复杂的故事,在艾伦手中总是收放自如,人物之间多么微妙的影响一两个镜头一两句台词便丝毫毕现。
再一,便是看伍迪艾伦展示的生活,看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去看这个纷乱的世界被他黑框眼镜过滤后的样子。
今年的《怎样都行》伍迪艾伦重返纽约,终于又以这座城市为背景。
故事很像拍他自己。
一个纽约知识分子老头(拉里戴维饰演)。
曾因为婚姻破裂跳楼玩,命运只让他磕了下腿。
他于是独居在纽约中,有知识做基础,多年的生活阅历推波助澜,老头早已看透那个叫做红尘的东西。
平时教教小孩象棋,或者就和几个老友闲聊,说话口气基本上是见谁灭谁,看到不顺眼的就狠批一通。
老头如此生活自己觉的倒也不亦乐乎,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生活,等死。
随后出现一少女,特天真,误打误撞住入老头家,老头从一开始的严重腻味到慢慢接受。
女孩到底能陪着说句话,你要觉的老头是为了排解寂寞就错了,对于老头来说没什么寂寞需要排解。
老头有着自己顽固坚实的世界观,那就是生活就是如此,不抱幻想。
况且,女孩还能自己照顾自己,比种盆花养条狗方便很多。
两人就这么凑合住着,后来女孩以为自己爱上了老头,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后来结了婚。
大概所有观众都知道,女孩其实对老头并不是爱,而是类似那种叫做习惯的心理错觉。
老头对女孩爱的表示感到可笑,为她的纯洁感到生气。
但接着老头忽然似有所思的说道:我打小在纽约混,你是从密西西比河那边来,通过天文学来解释,就是在这广大黑暗冷漠的宇宙里,通过一连串事件,咱俩才得以相遇。
两人结婚后,女孩母亲父亲相继到来,生活又发生了变化,每个人的处境都意想不到的改变了。
最后结局是各得其所,倒也乐观。
这部电影据说伍迪艾伦在70年代就已经写好剧本。
但如今看来,倒好似他专为晚年而写。
剧中那个老头实际上就可以看成伍迪艾伦,只不过没由他演而已。
老纽约,知识分子,和少女发生一段情感,充满生活阅历,对生活有一套自己的哲学观......这些都出现在伍迪艾伦电影和他的生活中。
在以前的伍迪艾伦访谈中,伍迪艾伦强调过一切人与事的状态,都取决于“适时发生”。
什么意思?
他说:“我无比相信运气。
这一点在我的所有电影里都有体现。
......运气对我们生活的引导程度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要大的多。
只是由于生活在一个心理分析的时代,人们倾向于不这么想。
他们认为:‘我掌握着主动权’。
......运气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一个让人心生畏惧的作用。
”在这个电影中充分体现了这一小思考。
拉里戴维对着少女说道:“让我告诉你爱是什么,当然,我说的也不是绝对,肯定有例外存在。
但他们也只是例外,不会影响这套规律。
爱这这玩意,不管别人是怎么跟你说的,它不能战胜战胜所有的东西,也不可能永恒。
到了最后,年轻时的浪漫梦想会褪色成任何东西。
” 而当少女逐渐成熟,找到一帅小伙打算离婚时,老头说:“宇宙都会分裂,何况你我。
”这种想法看似悲观消极,其实不然,只有看透了生活才能有次感想。
我觉的,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有一种状态是不能去说的。
因为当你要去阐述一种状态时,首先你会利用生活经验去分类,先去把这人或这事‘定性’,然后再以某种态度来阐述它。
这就已经定下了不公正的调子,使人看不清实质。
其实,往往是这样的,就是说:“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没有什么喜悲,没有什么对错,它就是呈现了这种状态。
你接受也好,诅咒也罢,它就是这样。
而一旦当你认识到生活的实质,你就也许会少了些乐观,但绝不会是彻底的悲观消极。
好比电影片名《怎样都行》(Whatever Works)。
怎样都行,因我看到了生活,爱谁谁。
影片结尾拉里戴维的最后一句台词说:“无论你得到或是给予了什么样的快乐,不要欺骗你自己,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聪明劲。
运气在人生中,占着分量比你愿意承受的要大的多。
”让自己聪明点,如果自己实在不够聪明,就看看聪明人拍的电影也好。
何况这部电影到处充满搞笑的台词,随处的讽刺,还骂人不带脏字那种。
每句话后面恨不得跟着三个意思,看着很过瘾。
拉里戴维比伍迪艾伦小一轮,两人都属猪。
两人都是生在长在纽约的犹太人,拉里戴维编写的《宋飞正传》显示了他的喜剧天才。
而他也是伍迪艾伦影迷,这次合作,算是弥补了想看到伍迪艾伦亲自演出的小遗憾。
生活本质上是扭曲的,人往往不易一下看清。
一件事物一种关系后面隐藏的东西你永远无法彻底了解。
但当生活的图景被一个纽约老头黑框眼镜面上微微的弧度矫正后,便离着正常画面更近了一些。
导师办公室门口一直贴着一张海报,一个看起来很搞笑的人站在海报中间没有任何背景,看起来是一个standup comedy的show。
周五晚上我做完按摩路过洛克菲勒中心,又有好多人排队,我问他们在等什么,他们说“snl”。
今天早上我决定想去纽约的live show看一次现场,于是看了昨晚的the night show, 嘉宾是snl的前制作人larry david——也就是伪装成standup comedy的,贴在导师门口的,电影的主角。
我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伍迪艾伦的电影。
为了顺应所有的巧合,我看了这部电影。
在纽约有很多好处,其中一个就是对在纽约拍的电影都有了更多维度的兴趣,比如这个格兰特什么墓我发现他旁边还有一棵李鸿章吊念他而种的树和中文的碑,什么时候去拜访拜访。
也会更聚精会神地看唐人街有哪些店铺还在有哪些店铺已经不在了。
如果说纽约人是一个whole vibe,那我觉得我的土耳其导师身上就有这个气质:没有孩子,感情生活成谜,对我无语的的时候会说im too old, 别人对我无语的时候会帮我说thats a new gereation man.电影里的纽约人随时都有艳遇,随时为爱,艺术和私奔而准备。
我get不到这些,跟那些刻板印象里马不停蹄难以commitment的纽约人相比,我更害怕这个世界,在街上的遇到的那些人,我为他们的开心而开心难过而难过,我为他们祝福,但我我不信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很难追逐这些短暂的情缘。
一方面我和他一样无欲无求,只想自己呆着。
一方面,我又对世界有着很强的爱。
但我和他最像的一点是,我们都怕死,怕死可能也是我爱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依恋我可以抓住的所有一切:我的今生。
他的症状跟我是最像的,我们会突然从床上起来,吓得什么也干不了,心脏砰砰跳,有时候还很怕黑,要开着灯睡觉。
我因此给他打五颗星,因为每当我再心悸的时候我都可以想想,伍迪艾伦或者larry david说不定也跟我一样,我甚至还可以想想我生活在谁的屏幕里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合理通顺地跟着剧本往下读就好了。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我学会什么,我觉得我明白了陪伴有多么重要,一个人多特立独行也会需要同类的陪伴的。
不管是男主,导师还是我,我们都身体力行的寻找一个同路的人。
同时我也知道遗憾和悲伤是什么,知道为什么大家会对爱情失望。
但无论你多失望,这可能是你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了。
nothing in the world belongs to me, but my love is mine all mine.
看了一眼海报就知道这将是我看过最棒的Woody电影,观影后我那该死的直觉又对了一次,没错,这是Woody把资本盈利等问题全都抛脑后,完全放开拍自己想拍的题材,没有知名演员,男主更是没有半点男一标配魅力的普通糟老头子,而正是这样的编排,成就了一个绝妙的文艺喜剧;男主是高手藏民间,凭着渊博的知识,高端学术背景,在纽约过着高尚的生活,然而中产梦寐以求的一切在他心里却打了问号,没有宗教信仰,却比任何人都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洞悉宇宙奥秘的世界观,更让他接近开悟,他的台词就像在演绎Woody Allen对人生的真实看法,在悲观中乐观的活着,有何不可?
生活就是这样,老天爷关了你一扇窗的时候,就给你开另一扇门,真正的神存在虚无,却又无处不在,岳母被女儿嫁给糟老头现实冲击的同时,又间接认识了老头朋友做了她的新男友从而被发掘了艺术天赋,做回真正的自己,更发展到三人行模式!
老岳父做了一辈子虔诚信徒,却是离上帝最远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心都逃避的人,最终还是一次偶然的酒吧相遇找到那个隐藏多年的自己!
喜剧的结尾也是很讽刺,第二次跳楼的糟老头子竟然砸到了一个单身女灵媒,不信命运的人遇到了一个可以预见命运的人,冥冥中的安排就像宇宙在开玩笑…宇宙的不确定性,存在的必然性,并不冲突,在经历过疯狂的人生后,才会发现其中的真理,可能这就是我们打败了其他无数个精子竞争者,从而拿到出世资格的原因吧?!
😄
我真的很爱伍迪·艾伦这个唠叨的疯老头。
他的喜剧是诙谐戏虐的,是来自生活的,在我看来他是敢想敢做的导演,他的喜剧点在于把人们幻想的又或者很平常的事放在荧幕上用戏剧般的方式讲述,其中参杂了生活的智慧。
虽然是个唠叨的导演,但是他所想表现的并不是靠大段的独白展现而是剧情,慢慢的把他想展现的放在你眼前,他的内心他的想法他的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虽然很多时候所展现的表面观点是悲观的愤世嫉俗的,但我却觉得他是一个乐观的人,又或者他和我们一样是个又悲观又乐观的人,怎样都好。
这部剧讽刺了生活、宗教、不可变的信仰,以及以表面对任何事下的定论。
剧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相信事物的巧合、不确定性和万事的变化,却是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和生活方式才会心安的男主;来自南方小镇,对一切充满新鲜、可吸纳包容任何事物的女主却在一开始爱上了愤世嫉俗有智慧而顽固的男主;当然事情不会那么平顺,因为丈夫与闺蜜劈腿而被分手,传统的宗教信徒,对性只能称为忍受的女主的母亲到了这里,却成为了性开放的情欲艺术家;在为这些感慨的时候女主的父亲来了一个更顽固的宗教信徒,央求女主母亲复合,却在酒吧邂逅了gay,而彻底打开心扉承认了自己的性取向;从前对爱情坚信不移的女主也邂逅了另一位年轻的男演员而坠入爱河。
我觉得最妙的是最后男主第二次跳楼压在了一位正在遛狗的女人身上,男主毫发无损,而这次厌恶人类、相信变化无常的男主遇到的是灵媒。
剧中越是对自己信仰深信不疑的人,他们的反差也就越大,最后抛弃所谓的信仰,我觉得是他们跟随他们所在的环境去压抑自己信奉上帝,虔诚祷告,但是他们连为何这样做也不清楚,这样所谓的虔诚是最容易动摇的。
可以把他理解成对宗教和人糊里糊涂信仰的讽刺,也可以是对世事无常带来的美妙赞美。
所以活在当下便是常态,变化也才是最稳定的常态,我们所唯一确定的就是无时无刻的变化。
我将来要做什么工作?
会变成什么样子?
未来十年在哪里生活?
他以后还会和我在一起么?
我怎么知道呢?
明天太阳会不会升起我都那么不确定呢。
跟着心走吧
最近接连看了一些Woody Allen的电影:《怎样都行》《安妮·霍尔》《纽约的一个雨天》。
原来还看过《赛末点》,那是几年前高中的时候了。
其实《怎样都行》第一次是高中毕业的暑假看的,那段时间看《西部世界》,感觉Evan Rachel Wood长得极美,于是几乎把她的电影全都看了。
《怎样都行》《安妮霍尔》《纽约的一个雨天》,风格都极其相似,几乎都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话痨男主,一个老头,一个中年人,一个年轻人。
毫无疑问,他们不是Woody Allen自己演的,就是Woody Allen的化身。
背景都是在纽约,Woody Allen的故乡。
我常常把大导演之间进行比较。
对于我而言,我喜欢历史,文化,看电影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了结学习历史文化的过程。
因此我最喜欢看的电影,一般是历史片,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
科幻片有的我也喜欢看,但必须是有深度的,比如Ridley Scott,他擅长拍科幻片《普罗米修斯》《异形》《银翼杀手》,也擅长拍史诗片《天国王朝》《角斗士》《出埃及记》,都是我喜欢的。
科幻片如果上升到哲学,审美,思辨的层次,还是很棒的。
其实那些东西讨论的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哲学命题,关于自身和宇宙的思考,比如《圣经》《弗兰肯斯坦的恶魔》之类的。
按照我的标准,李安则是最好的导演,主要在于他对中西方文化都十分精通,各种类型的电影都能拿的来。
也许西方导演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拍了《末代皇帝》的贝托鲁奇。
武侠,科幻,历史,悬疑,家庭,情色,李安都能拿的来。
清朝中叶的西域江南和北京城,90年代的台北,18世纪的英格兰,70代年初的美国,伊拉克战争,南北战争,抗日战争,他都能涉及到。
想必这要做巨大的工作,大量的阅读历史,文献,资料,文学相关的作品,否则很难做到细节如此考究。
李安电影的跨度真是太大了。
在我眼里Woody Allen就是完全的相反面。
李安几乎每部电影都寻求突破,无论在技术上,题材上,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剑,几年才能出一个作品;Woody Allen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
如果说李安的作品是用心雕琢的油画杰作,Woody Allen的电影就如同小品大杂烩一样。
2000之后他确实到了罗马,巴黎,巴塞罗那,伦敦,但还是几乎差不多的剧情。
就我看的这三部电影,都是大量的俏皮段子大杂烩。
有的话说的也确实搞笑,也确实引人深思,而且不得不说,很有纽约的地域特色,但是不停地堆砌也会使人生厌。
看完《WHATEVER WORKS》,我得出一个广告式的结论: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嫁给了拥有诺贝尔级智商的老头;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有搞艺术以及睡两个男人的潜力;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终究是个同性恋……去纽约吧……Woody Allen是真的偏爱纽约。
Woody Allen是真的偏爱运气这个话题。
从他的《罪与罚》、《赛末点》等影片通过“运气”对“常识”的道德进行骚扰的进度来看,是应该有一部宣扬古典功利主义的影片出现了。
拥有诺贝尔级智商的老头Boris在影片开始时说:我的原则就是“Whatever works”,只要你不伤害别人就好了。
在这个残酷的、狗咬狗的、没有任何意义、毫无希望的混乱中你可以用任何方法找点小乐子(My story is Whatever works, as long as u don’t hurt anybody. Any way U can flich a little joy in this cruel, dog eat dog, pointless, black chaos. That’s my story)。
但是也正如Boris在影片最后所说:Whatever works的前提是“不要欺骗自己”,而这需要真正的聪明才智。
所谓“Works”是你得真感觉到爽才行。
比如,你就想嫁给一个拥有诺贝尔级头脑的瘸老头,尽管他不仅龟毛而且话唠;你就想同时拥有两个丈夫,尽管未来如何不能知晓;你就喜欢同性,尽管你的信仰告诉你这样做等于找死。
然而你真的快活,这就够了。
话说回来,“爽”是多么难得的感觉啊。
之前有信仰、道德、舆论、惯性这些东西阻拦你去爽,之后又有空虚、愧疚、困惑、厌倦这些东西削减你的爽。
变聪明吧……要不,去纽约吧……
oh these high IQ left wing Jews in show biz in New York
點解咧結局很cliche喔明明開端不錯的... 笑得挺開心倒是.
一年一度例行公事,有点不适应男主角又稍有新鲜感。其实吧台词一点也不tbbt,结尾还挺温暖的,老头越发淡定了,男盗女娼到他这都和谐。看的真开心啊,我怎么就这么吃一套捣鼓来捣鼓去的呢。
伍迪艾伦的絮絮叨叨和瞎扯蛋……
愤世嫉俗的犹太老年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结构化意淫。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毫无任何进化的萝莉情结。继中年危机后是老年焦虑,那些长篇大论、唠逼叨的人生感悟,似乎唯有在自动送上门来的各种花痴萝莉们的仰视下才能得以畅所欲言,而永无自信、亦无兴趣从心智成熟、阅历丰富的同龄女性那里获得认同。
bro think he's Chen-Ning Yang
昨晚喝完自己煮的咖啡才发现速溶就是个糖水,大半夜连看了两部电影到早上6点都没睡着Orz 老了的5d果然没啥冲劲,桥段都耗干了大半,对白倒是写的越来越流畅,结局人畜无害的发指。
伍迪通过拉里·戴维之口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恶意”,金句频出的小老头打破第四面墙试图和观众建立联系,whatever works的态度就像纽约这座城市一样既能包容同性恋又能接受三人行,当然爱情从来不是永恒的,但是管他呢。
近几年,难得见到他的作品还能如此犀利不失幽默了。虽然难以与巅峰时相提并论,但是依旧有趣
三十年前把上Annie Hall这一招,三十年后依然奏效,不过比起三十年前,小老头已然愈来愈懂得了各得其所和谐才是王道。
Henry Cavill 好帅.....
滑稽戏 2009-10-17 其实我爱上了伍迪艾伦这般带点幽默,带点搞怪,带点哲理,又不着边际的絮絮叨叨。
上来就是连串台词,并打破第四面墙调侃观众,这很Woody Allen。愤世嫉俗老头拯救流浪傻白甜少女的开头,有些男性凝视与意淫的味道,所幸影片走向是《安妮霍尔》。女孩成长之后有了完整明晰的爱情观,这一次是从年龄到颜值都匹配的组合。其实影片的亮点在于打破爱情和欲望的枷锁,把人性从一些薄壳中剥离出来,寻求彻底的解放。家庭主妇华丽变身摩登女郎,闪光点被更多人发现;性取向觉醒的中年男人真的出乎意料;天才也没有孤独终老。你猜怎么着,新年的歌曲居然是《友谊地久天长》,甚至怀疑是贺岁片。贝多芬的交响曲和游离于社会中的天才老头,莫名绝配。
In a life full of random and chaos
这老头就这么拍电影拍了几十年还没被人揍过吗……………………🤬
充满酸臭意淫的贫民窟版《窈窕淑女》,足以入选伍迪艾伦职业生涯烂作top5,和《纽约的一个雨天》难分伯仲/我初中坚持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因为人性本恶,于是我拒绝学政治,我看到历史与书籍充满谎言与欺骗。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有抑郁症和焦虑症但拒绝吃药?原因是不想被化学物质操控情绪?伍迪艾伦的电影于我而言就像一面镜子。/伍迪艾伦电影依然很男凝,很好莱坞式权威,并且丝毫看不到有意识的修正,其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如既往地扁平,始终是男性欲望的投射客体。很多人批评伍迪艾伦自大,批评得对,他确实自大。/跨年时刻响起《友谊地久天长》的那种空虚感和《咖啡公社》如出一辙;人生如戏,GOD is watching?荧幕内外的观看与被观看关系或许暗示外星人与高纬度生物的存在,超自然元素也是伍迪艾伦的老配方了
哈。“你妈妈是女人么?”不得不说,这种老男人非常吸引我。
看完还是决定给五星,结局实在太荒诞太好笑了!还有那种温馨感人的七八十年代老电影插曲是肿么回事!配这么一个时代感的荒诞结局:gay couple, three way, 老夫少妻。太好笑了!Woody Allen对Scarlett Johanson执念太深,以至于在S结婚后上映了这本片子。八二老头二八女,whatever works!
我要给五星!!!Woody再次用他独有的哲学观深深地讽刺了全宇宙中那最复杂的“爱情世界”,人们始终都不了解自己的爱情观终为哪般…
尽管有着四十多岁的年龄差异,二人仍决定结婚。不久美乐蒂的母亲玛丽埃塔(帕特里西娅•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 饰)被丈夫抛弃后从密西西比来访,与鲍里斯的朋友凯文(亚当•布鲁克斯 Adam Brooks 饰)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