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Quo Vadis,突袭安全区(港),阿依达的救援行动(台),艾达,怎么了?,艾达,你往何处去?,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主演:亚斯娜·久里契奇,伊祖丁·巴伊罗维奇,Dino Bajrovic,约翰·海尔登贝格,雷蒙德·提哈瑞,鲍里斯·伊萨科维奇,埃米尔·哈齐哈夫茨比哥维奇,雷豪特·比瑟马克,

类型:电影地区:波黑,奥地利,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波兰,法国,挪威,土耳其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英语,荷兰语,塞尔维亚语年份:20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照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7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8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9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情介绍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艾达是联合国的一名翻译。当塞尔维亚军队入侵波什尼亚克飞地并接管那里的权力时,她和她的家人和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激烈的政治谈判开始了,阿伊达不得不进行翻译,通过翻译她得知了致命而残酷的信息。但尽管信息的爆炸性极强,她还是坚持着逃脱迫在眉睫的命运的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隐天子之大话江湖山杏树篱女巫恶魔来到堪萨斯城热血少年玫瑰行者糖果神探警视厅零系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爱与泪的告别另一种蓝隔窗未了缘最后生还者第二季狼雨济公传魔王学院的不适合者第二季女子监狱第六季化剑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俄国新娘窗台上的男人乐坛毒舌嗡嗡鸡第九季学校奇谈:八年抬头见喜地下铁亲爱的艾琳遥远的他女子落语OAD飞虎队liar撕开你的伤口神秘匹兹堡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长篇影评

 1 ) 一部平平的政治电影

斯雷布雷尼察并不是座和平的城市,战前三分之二的居民是穆族,三分之一是塞族,因为在西方的挑唆下要求独立,穆族从排挤到开始屠杀塞族,那时的穆族可没有影片里那样可怜兮兮,屠杀男人强奸女人干的挺欢实,最后斯雷布雷尼察成为了穆族不断攻击塞族的前进堡垒,那么多原住民塞族都到哪里去了?

塞族占领后,一下子穆族的男人们都成了乖宝宝了?

所以这部电影是以非常片面的角度来展示那段历史的。

尤其这部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平平的电影还获得了那么多奖项,更说明了是一部政治电影,和莫言的丰胸肥臀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异曲同工之处。

 2 ) 《艾达怎么了?》:笑着笑着他们就不笑了

《艾达怎么了?

》是波黑女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的新作,一部直面斯雷布雷尼察屠杀的电影,日巴尼奇的前作《格巴维察》也是反映波黑内战创伤的电影,波黑的电影人很难从这个令人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题材中抽身而出。

影片的主人公艾达,一开始她似乎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翻译,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与塞族武装沟通。

当姆拉迪奇将军的部队占领斯雷布雷尼察,穆族难民涌向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时,她成为了一个焦灼的母亲、一个奔命的母亲,一个为了两个儿子的安危苦苦哀求的母亲。

然而,历史没有改变它的轨迹,她还是成为了一个心碎而绝望的母亲。

当黑漆漆的枪口向室内喷射出火舌时,当母亲、妻子在哭泣着辨别那一堆堆遗骸时,任何人都难以抵御影像所带来的沉重压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段那一张张在欢快舞曲下毫无表情的脸,预示着人们将要面临的浩劫。

在影片最后,这个感觉到了极致,艾达回到那个族群依然混居的城市,继续当她的老师教可爱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时,坐在下面的一张张脸上洋溢着笑容,可是笑着笑着又一次变成了面无表情,诡异地让人恐惧。

战争和屠杀已经在不同族群之间制造出难以填平的鸿沟,伤痕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即使善良暂时压制了邪恶,但邪恶永远不会消失,像幻想小说的大魔王一样等待着重启的时候。

 3 ) 被误解的和平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战争的态度。

一战以前,虽然大仗小仗不断,然而在西方,从上到下对战争的态度远比如今积极。

年轻人被鼓励参战,穿上漂亮的军装,被民众夹道欢送,还有姑娘们的飞吻和鲜花,如果能在战场立功就飞黄腾达。

这样的对战争过度美化的憧憬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是第一次全民战争,战争不再是分工明确的活儿,职业军人和普通民众的界线变得模糊。

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范围阔大了,越来越多的平民意识到战争并没有征兵宣传和酒馆牛皮家们吹嘘的那么令人心潮澎湃。

人们亲身体验到了,战争是缺胳膊断腿,是骨肉离散,是物价飞涨和饥馑,是不尽的白虱和传染病,是来不及掩埋的死尸散发的恶臭,是日以继夜朝不保夕的提心吊胆。

宁做太平犬不作乱离人,两次世界大战后厌战反战情绪一路高涨,近现代最能打的美国人也在越战时代喊起了make love not war。

人民表示不要战争,无论如何都不要战争了。

战争这个始终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的巨魔,在核威胁下终于大规模偃旗息鼓。

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作品社会舆论每年不厌其烦地在封印上打卡盖章。

LOVE & PEACE成了绝对政治正确。

而《艾达怎么了》一片的背景,波黑战争就爆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波黑战争时,我年纪还小但新闻里总提到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这些名字真是想不记住都难。

在欧亚大陆另一头发生的这场战争离我们太遥远,很多关于该战争具体的残酷的细节,也是进入新世纪后才慢慢被揭露开来。

斯雷布雷尼察屠杀固然耸人听闻,但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仅一年之隔在非洲卢旺达发生的种族屠杀在数量上更惊人。

离斯雷布雷尼察屠杀在时间上相距很近的卢旺达大屠杀使得前者变得相形逊色。

然而屠杀对于受害者及其遗属并不只是数字,当事人所受到的苦痛从来是不可比较的。

关于卢旺达屠杀有部非常有名的电影《卢旺达饭店》。

在看《艾达怎么了》时我好几次都联想到《卢旺达饭店》,不仅仅是因为两者都描绘了针对平民的屠杀。

而是两片都着重提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所作为。

这里我首先要替UN辩解下,UN从来就不是什么实权机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维持和平的松散组织。

组织和联盟是有本质区别的,北约就算联盟,但UN不是。

UN的维和更多是出于人道主义。

当冤大头对抗地方武装从来不是UN的职责义务!

但世人似乎很多都怀错信,觉得有UN在,那事情就有人兜底,总有大国们替自己主持公道。

问题是,凭什么UN非要来给你兜底呢?

听上去很残酷,但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责任和义务是一对表里,没有义务也就没有责任。

而道德从来不是责任。

UN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长期和平不打仗的大国,对于贫弱战乱的小国UN更像是个慈善组织。

当然有人会说卢旺达的种族问题,巴尔干的分裂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谁造了孽谁就该负责。

可当殖民势力撤出,种族分裂已然形成时该怎么办呢?

世界的车轮向前滚动并不不会为了只有道义占优的人而有所停留。

当艾达伸开双臂企图把丈夫儿子挡在背后的小房间里,朝着不想救助他们的UN维和部队怒吼时,我只觉得可怜,这就是把性命托付予他人的悲哀。

维和部队来自其他和平国家,蓝盔士兵们在各自的国家有着各自的人生。

片中给上校开车的士兵曾说道自己的妻子就要生产了,他的家庭和生活都在荷兰。

凭什么要这些吃用本国人民税金的异国士兵为了一些素未谋面的异乡人去甘冒生命危险呢?

战乱地区,维和人员自身难保的情况很常见。

看过《卢旺达大饭店》的观众都应该有印象,大屠杀恶化的一个拐点就是比利时部队的退出。

而比利时人撤出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的士兵被杀了。

图西族人和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族人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没有人愿意保护他们。

在波黑战争中,拥有着最多人口比例的穆族人却占着最少比例的土地,没有像样的军队,缺乏自卫能力。

艾达因为害怕引来塞族熟人的仇杀,把家人的照片和丈夫的笔记本都毁掉。

双手抱头被装牲口一样装上车赶进大礼堂被集体枪决的穆族老百姓难道不热爱和平吗?

去跟塞族谈判的三个市民代表没有一个参与政党,校长只想教书,商人只想做生意,这难道还不够和平吗?

但他们并没有逃脱被战争所害的命运。

什么招致了这些和平者的死亡呢?

原因当然很多很复杂,但其中一个答案我们是避不开的——因为其他国家的人民也热爱和平,大家都不想卷进战争。

一战过后民众的厌战情绪高涨,所以纳粹德国撕毁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时,英法虽然跟波兰有安全保证协议却还是全程装睡。

谁想打仗呢,你是战争狂吗?

当然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没有发生战争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没有人比我们更热爱和平”的。

顺从的犹太人排着队去洗澡。

直到盟军打进集中营才发现,好家伙,还有这?

可即便到了现在,头脑清醒的西方人都明白,盟军为什么会攻击纳粹,根本原因可绝对不是为了解放犹太人。

哪怕文艺界再不厌其烦地拿着集中营做文章,也改变不了一个冷峻现实,拯救犹太人只是盟军顺便完成的一个隐藏的支线任务。

在二战吃到大苦头的犹太人,战后终于意识到钱赚得再多没有武装保护,那就是在帮下一个加害者赚钱。

他们痛定思痛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从此世界上有了个名声在外,仇恨度不低,不讲政治正确,但谁都不敢惹的国家以色列。

也许现实如犹太人,在德国人的浴室里醍醐灌顶,金钱未必买得到平安,委曲求全的爱与和平只会成为装点坟头的美丽鲜花。

近年来我经常看到欧洲人嘲讽老美听到石油就打鸡血,用纳税人的钱把美国人自己的子弟兵派到鸟不拉屎的异国他乡去欺负别人国家的老百姓。

这种针对美国的嘲讽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可不带偏见地看世界格局,热爱和平的欧洲人对世界的影响正逐年减少。

旧势力撤出的地带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真空。

卢旺达屠杀,波黑战争其实都是这种真空导致的灾难。

为什么塞族可以把比自己人口更多的穆族吊起来打?

因为塞族背后有南斯拉夫,而其他两家只有UN聊胜于无的空头支票。

比如片子开头总也等不来的空袭打击。

片子看到后面我不禁想,艾达的孩子们如果真逃进了森林打游击,存活率是不是比在难民营里来得高多了?

有枪有炮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给了难民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让本有一线逃生机会的人双手抱头交出了性命。

这样的说法也许太冷酷太事后诸葛亮,但这里头有个道理是颠簸不破的——交给了外人的性命就不由自主了。

大马士革爆炸后,马克龙去叙利亚时被群众拦道抱住告御状,叙利亚人哭诉他们受够了贪污无能的当局,求法国人回来接管。

马克龙表面上十分动容,心里算盘打得可响。

传统殖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美国人玩代理,驻军赔钱完了还要挨舆论骂,谁都不傻,这种接盘侠狗都不当。

叙利亚的国泰民安干嘛要法国人来维持?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大国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谁也不想吃力不讨好。

好日子不过,非要被自家白左媒体追着戳了脊梁骨骂,欠不欠啊?

你为什么不热爱和平?

在这样热爱和平的大环境下,生活在战乱地区的人会有什么遭遇是可想而知了。

人们厌恶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但又无人愿意涉手,仿佛如今国内,哪儿有老人倒地立刻周围形成一圈真空,家里没矿都不敢扶。

扶还能扶出一身麻烦来。

法官要问你,不是你撞的你扶什么呀,你可怎么回答?

屠杀的受害者往往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屠杀的理由可以是千百样的,但归根结底其实就一个,谁让你那么好杀。

UN的军官要赶走艾达的家人时,呵斥她“难道要把别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

道德情操再高尚的外人终归是外人,没有外人吃饱了撑的为你去死。

金钱和委曲求全没有保护犹太人,但以色列的先进武器可以。

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长期和平中,维持它的不是美丽动人的文艺作品,而是核武器。

和平建立的基础不是绝对不战而是能战而不战。

理想主义者鼓吹的单方面主动放下武装并不会带来和平,反而很有可能招来祸端。

过犹不及的和平主义恰是对和平的威胁。

 4 )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Quo Vadis, Aida?

第一次聽到「波黑」這個國名其實是來自足球;印象中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球風向來強悍!

或者應該說,巴爾幹半島以強悍著名。

過去關於「巴爾幹半島」的電影題材,包括北約轟炸貝爾格勒之後的科索沃邊境安全問題;同時也牽扯到穆斯林、塞族等信仰、種族融合問題。

今晚看了最近即將上映的《阿依達的救援行動》,據稱是世界首部處理「雪布尼查大屠殺」議題的電影;它不是一部紀錄片,卻紀錄了人類最殘暴與泯滅人性的一頁歷史。

從電影的角度,我亦理解到今天的「波黑」,是如何走過90年代「雪布尼查大屠殺」,波士尼亞克人與塞爾維亞人的對峙,與平民百姓無端遭受的殺戮及迫害。

屠殺者將受害者關進一個密閉的空間,並將這場殺戮比喻成:「電影即將開始。

」可以想見1995年7月11日在巴爾幹半島,成千上萬的男女被殺害;這一段人類黑歷史,即使是透過導演潔絲米拉.茲芭妮奇 (Jasmila Žbanić)的鏡頭重現,都令人冷汗直流,直呼不可思議。

2020年適逢「雪布尼查大屠殺」25週年,由《旅行之歌》柏林金熊獎導演潔絲米拉.茲芭妮奇執導的《阿依達的救援行動》;電影開頭與結尾,都藉由人物細膩的鏡頭捕捉,呈現出極端、猶如地獄、天堂兩個世界的對照。

孩子們無邪的笑容,成人焦慮的臉孔,構成了一幅又一幅「人性」微妙的生存景況。

我想起了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著作《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可怕的是,劇中的女性、母親、譯者,也是這場殺戮下的遺孤阿依達,她並沒有缺席這場戰爭,卻同樣經歷了被強行掩蓋與奪走的人生,那真實地叫人不敢置信。

 5 ) 战争最无可奈何的就是无能为力

阿依达是一名受雇于联合国的翻译,她所处的斯雷布雷尼察是安全区,受联合国保护。

1995年7月,塞军占领了当地,而民众则聚集在联合国的堡垒里外。

阿依达在谈判中深知塞军的残暴,她想尽办法让儿子和丈夫进入堡垒。

但在联合国军官对塞军的错误信任和无能为力,所有的民众都被以男女的方式分开。

阿依达想要把亲人混入工作人员,也想要他们藏在堡垒中,但终究还是失败了。

男人们遭到了屠杀,这就是历史上的波黑大屠杀。

这种战争电影的选题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从一个边缘人物切入这场战争。

我看到了阿依达的努力,一边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去尽职的翻译联合国军官所说的话,一方面又要试图去争辩想要挽救更多的人;但我也看到了阿依达的自私,在她知道的信息比其他人多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一次又一次利用职务之便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她无暇顾及规则和任何的他人,她奔跑的身影里全是焦急。

可惜主角没有金手指,现实也没有特例和网开一面。

故事的结尾处理的特别猛,最后20分钟简直是电影最高光的一组镜头。

男人们的处决,冬天回家的阿依达,挖掘现场和让人痛哭的尸骨门,回到学校面对下面的家长们的熟悉的脸庞逐渐失去笑容,台上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们…缓慢安静但非常有力量。

阿依达痛哭崩溃的身影是众多失去丈夫的妻子和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缩影,而付出惨重代价的妇女们甚至在漫长的岁月里都找不到亲人,在未来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去治愈和缓解。

波黑的这次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伤痛。

无论是联合国军队的无能还是塞军的残暴虚伪,都在两个民族心中埋下了更多仇恨的种子。

战争片的意义更多在和平,当我们直面这样的故事,我们就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是这位母亲,也都不该挑起战争。

 6 ) 冤仇宜解不宜结。战争就意味着杀人。所以永远都不要战争。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其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波黑地区,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这三个民族就是否独立产生了严重分歧。

而北约支持波黑独立的政策,则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塞族的极端对立情绪,终于爆发战争。

1995年7月,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惨案,约有8000 多波斯尼亚穆斯林男子,在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惨遭塞族武装的杀害。

这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

女主角艾达,虽然在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译员,但是她再怎么竭力,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儿子,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带走。

男人被一车一车地拉到礼堂里,被墙壁眼里伸出来的机枪扫射……多年后,艾达在清理出来的死者骨骸和遗物中,找到了儿子穿过的鞋……冤仇宜解不宜结。

战争就意味着杀人。

所以永远都不要战争。

该片曾获威尼斯金狮奖提名。

 7 ) 一场故意被掩盖的种族屠杀

尽管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在疫情阴影下举行,但是竞赛单元的影片质量不算太差,无独有偶地,有两部欧洲电影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黑历史,揭露了两场被掩盖或几乎遗忘的屠杀。

如果说《亲爱的同志》因出自电影前辈之手而备受关注的话,那么这部《艾达,怎么了?

》空手而归就有点意外了。

虽说这位波黑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Jasmila Žbanić)不太活跃于影坛,但是她之前曾获得过柏林金熊奖,成绩斐然。

这部新作不论题材,还是人物刻画,乃至批判的深度,丝毫不逊色于《亲爱的同志》,更出现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最后五强候选名单,实力不容小觑。

这部《艾达,怎么了?

》与《亲爱的同志》极为相似,故事核心同样是一位勇敢决断的母亲,她也是一位享有特权的人物,最终却也被身处的权力机构所抛弃而造成悲剧。

影片讲述在1995年波黑战争背景下,一名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女翻译为保护丈夫和两个儿子免遭杀害,在紧迫的时间内设法展开营救计划,但最终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无一幸免地被塞族军队杀害。

这场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最终造成多达八千多名波黑穆斯林男子死亡,事后一直被波黑塞族政府否认,直到2004年才终获承认……

▲令人共情的女翻译员相比起《亲爱的同志》的党内干部女主角,这个主人公更令我共情,原因在于其没有完全脱离民众,没有前者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利用手中仅有的权力成为邪恶的帮凶。

她只是一名身不由己的翻译员,这个角色的设定颇有深意,她充当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沟通桥梁,在后半部分却被迫成为邪恶的传声筒,切身感受到屠杀的逼近,却无力制止恶行的发生。

她的特权只能跟随维护部队一同安全撤离,多番恳求之下才被允许带走丈夫,却无法带走儿子。

于是,影片徐徐揭露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伪善和软弱无能的本质,面对丧尽天良的种族灭绝行为,不仅没有履行人道主义维护和平的职责,还把无辜的平民推向万劫不复的地狱,沦为种族屠杀者的帮凶。

无可否认地,波黑塞族军队是这场种族大屠杀的始作俑者,但从这段黑历史可看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与西方各国政府也等同于邪恶的同伴,维和部队的名字与其实际行动形成极为讽刺的反差效果。

而夹在维和部队和塞族军队之间的女翻译无法彰显正义的力量,像一只等待被捕获的猎物那样无依无靠。

▲软弱无能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这部影片比《亲爱的同志》更出色之处在于摒弃过多的戏剧化色彩,更接近于纪录片的风格。

尤其是后半段跟拍女主角在营地里东奔西走的镜头,刻画出她焦急不安的心理,渐渐发现自己被一直信赖的权力机构所抛弃。

平铺直叙的实录并不令人乏味,却在充满倒计时意味的情节里,令人嗅到愈加窒息的压迫感,观众不断为女主角捏一把汗,希望她的家人能成功脱逃。

塞族将领的屠杀计划也没有一早抛出来,而是通过情节推进和氛围感给出暗示,其中有一幕令人紧张不已:一边是联合国代表与军队高层谈判,另一边是塞族部队要带枪闯入营地搜捕穆斯林士兵。

高潮部分的大屠杀情节没有正面展示,枪口伸进窗子的镜头以及紧接的枪声留给观众震惊的冲击力。

而在多年后女主角认领家人的遗体,以及她和两鬓斑白的刽子手欢乐地共聚一堂的最后一幕,更是将战争残暴的本质展露无遗。

战争遗留下来的不仅是弹孔和尸体,还有植根于受害者记忆深处的阴影;不论是主动投身还是被动卷入战争的民众,迎来和平的生活后,依然难以摆脱残忍的心理创伤。

 8 ) 阿依达,你究竟用什么心情在生活

战争对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存在,但它就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过,也正在发生着。

阿依达就是这样一位生存在塞黑战争中的普通教师,因其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而更深入的了解战争究竟是如何在摧毁自己的生活,不仅是她,影片中与塞尔维亚军队谈判的维和部队军官、无法维护波黑民众安全的士兵、拥挤在安全区中的每一位平民,都无法为即将到来的灾难而抗争,而阿依达的心境,我是无法想象的,她是如何面对被带走的丈夫孩子,怀着什么心情回到战后的家中,又是何种心态让她找到了亲人的骸骨,真的无法想象。

其实我觉得,在战争中是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的,双方都有愤怒的魔鬼,也都有脆弱的民众,双方都是在维护自己的正义,又同时行使着各自的暴力。

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和平稳定,但这样的和平之中,也正隐匿着战争的暗流,而且这样的和平并不是因为世界人民都向往和平而和平,而是众多的武器在维持的和平。

所以,愿真正的和平总有一天能到来,就从俄乌停火开始,这也是战争电影应该带给世界的。

 9 ) 无人幸免

背景:3年半的内战。

双方都已经精神崩溃了。

相互屠杀平民。

塞尔维亚 部队和人口最多,屠杀得最猛。

然后,联合国 设立了的安全营地,反正各种黑幕猫腻。

安全区穆族打游击,可把塞族恶心坏了,就有影片里塞族武装强冲维和营地一幕。

最后将军授意,当地穆族男性,假意运往安全地区,实则全部清洗,关大礼堂里面,扫射,太血腥残忍 了。

我暂停⏸️了半小时,压抑坏了。

秋后算账,最后塞族总司令被海牙国际法庭,判无期徒刑,反人类罪。

小视角:母亲,做为第一视角,我们太熟悉了,各种的花式违规,谋取私利。

从开始的让丈夫当难民代表,到最后硬塞儿子们进工作人员室。

可以说,我们非常理解,人性,母爱 ‍ ,夹带各种各样的自私念头。

大视角:so tmd what!

小视角没用,在滚滚乱世中,小人物的各种努力 ,最后都被碾压成齑粉。

女翻译雪❄️中回家,白茫茫,老公儿子死了真干净。

靠联合国 决议,英美法德荷等出兵,强行压制当地战乱,分配国土范围。

不过,仇恨又将传下去,下次,说不定是穆族反过来屠杀。

心得:1。

学习门外语,可以当狗🐶翻译,逃过一命,但没学对方向,比如他老公,校长同志,学的德语🇩🇪,没用。

2。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立正是看得起你,不然就双手抱头 ,跪姿排队运走。

3。

祖国万岁!

 10 ) 不算影评,只是记录我和“艾达怎么了” - 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

2020年4月,我毕业实习,经理是个塞尔维亚人。

正值疫情期间,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常在中国媒体中出现,有次和经理提及武契奇,我说这人挺逗。

经理怒了:“我恨他,你知道他做了些什么吗?

” 当时没花心思去深究,这事儿就过去了。

偶尔还会和经理说起武契奇又上中国新闻了,塞尔维亚经理也总借机去怒骂她的总统。

2021年4月,毕业后我从实习公司辞职回国。

学国际法的我去了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远程实习。

实习的地方主要处理的就包括“艾达,怎么了”电影中的背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

可别说斯雷布雷尼察了,我当时连前南斯拉夫都知之甚少,便想着在法院边工作边积累知识吧。

2021年6月8日,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对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司令姆拉迪奇进行终审,电影中那个伪善的司令被判无期徒刑。

记得开庭前后,我每天都得在网上搜索关于姆拉迪奇的资讯,常看到有人提及 “艾达,怎么了”。

看多了,没法忽略我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

先去问了上一份实习的塞尔维亚经理,她向我大力推荐。

又问了在国际法庭的几个上司与同事,全大力推荐,看来我得找找资源。

正巧那几天上海电影节排班出了,这部电影位列其中。

与好友提及这部电影,一拍即合,抢票也非常顺利,实在和这部电影有缘。

2021年6月20日,上电影院看“艾达,怎么了”。

可能因为每天的工作与电影内容有关,电影里的真实故事,和我距离更近,直击心灵,电影结尾我哭到抽抽。

好友抓住我的手臂让我冷静,我一抽一抽地说:“可是大屠杀还在继续,联合国能做什么…” 我语无伦次。

我心里难受。

2021年,姆拉迪奇被判无期徒刑。

民众和各国都向联合国抱怨为何正义迟到,我的塞尔维亚经理和我说,姆拉迪奇都79岁了,无期徒刑对他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是无数克罗地亚人,波黑人,塞尔维亚人的心声。

塞尔维亚人果真是中国人的好伙伴,这点我这前经理倒是和她痛恨的总统相似。

抱怨完姆拉迪奇,她问我,你虽然年轻,但你知道你们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的事儿吗?

我直言知道但了解不多。

她感叹,姆拉迪奇被审判了,但美国呢,总有些国家会逍遥法外。

电影片尾字幕播放的时候,经理的话在我脑子里晃悠。

2021年,巴以冲突。

2021年,提格雷地区饥荒,更别说一场新冠疫情带走多少人的生命。

放映厅的灯亮了,该散场了,我心里还是难受,世界上的大屠杀结束了吗?

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

姆拉迪奇审判那天,有被害者家属入席旁听,一位被害者的母亲哭着说我要在死前,看到正义到来。

这位母亲可能就像艾达,这位母亲被杀的孩子或许可能和你我差不了几岁。

那天开庭前,上司对我们几个实习生说:我们要参加的是一场会被写到历史教材的审判,所以请大家尽全力融入和感受。

2021年6月30日,法院又要审判另两个与前南斯拉夫遗留问题有关的战犯。

我想联合国确实是在做些什么的,但还需要再去做些什么,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做些什么。

电影结束后,好友也很动容。

从影院走出来,她说:“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世界和平?

” 我说:“我也不知道,可能多读书吧。

” 和好友告别后,我在上海夜晚的街上骑行,看到养护绿化带的工人边做事边互相咧嘴笑。

我又想到好友关于世界和平的问题,我想,可能有一天共产主义会实现世界和平吧?

也不愿多想,暂且心里好受点了。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短评

大女主戏,比较少见的女性视角历史战争题材,结局令人心碎,平民永远是战争的牺牲品

8分钟前
  • 杏仁斯嘉丽
  • 推荐

被科普到了,屠杀拍得克制因而震撼

12分钟前
  • 黑桃生
  • 还行

这些获奖电影现在功利性越来越强了,故事基本就是人性套路

15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虽然很同情大屠杀遇难者,但二战至今的80多年间,塞尔维亚一直是巴尔干地区民族与宗教冲突的相对受害者。从二战中被亲纳粹组织“乌斯塔沙”大规模屠杀,到冷战中铁托打压“大塞尔维亚主义”,再到1990年代西方在巴尔干多场战争中“拉偏架”,这片土地本就是血与恨的交织

17分钟前
  • 軟漢子
  • 还行

嗨...

20分钟前
  • MusicLee
  • 较差

安拉~

23分钟前
  • 西域浪人
  • 还行

一看波黑电影就是塞族 穆族互相伤害 当年的南斯拉夫能把全部在表现上团结一起都是不容易。

24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真实的平淡感。

29分钟前
  • hmmux
  • 还行

塞尔维亚为了保卫欧洲和基督教文明价值观 被整个欧洲白猪背刺 瓦哈比黑旗插满欧洲的那天他们才会明白塞族是对的 最后还要致敬传奇将军拉特科姆拉迪奇 致敬传奇反恐行动斯雷布雷尼

31分钟前
  • 维多莉莉加
  • 很差

没什么意思,感觉什么都没讲,看了跟没看差不多

32分钟前
  • Arbatel
  • 很差

用不恰当的特写提供观测恐慌的切口,即是剥削。于是整部电影也近乎另一种从窗口观赏的“大片”。倒是从翻译这个身份进入是有趣的,替恶行传声却又无法发声,混沌的工具人。

34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2021上海电影节,看完就一个观点,要多学知识,要懂政治,要锻炼领导能力,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什么都不做是不行的,人不能被别人安排,然而在真正强大的敌人面前,先逃吧,然后再做打算。

36分钟前
  • 王小溪
  • 还行

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典出《新约》。跟暴虐的军阀、无能的维和部队比起来,女主就像是受难的圣徒。临近结尾时有人发生口角,散场时大吵了起来——电影院里的人跟电影里一样仇恨自己的邻人,简直就是黑色幽默般的讽刺

37分钟前
  • 不伺机
  • 力荐

战争是残酷的,人性也是

40分钟前
  • 通叔
  • 还行

3.5

44分钟前
  • 此在
  • 还行

给3星怕人说我冷酷,给4星这伪剧情片除了控诉塞尔维亚和联合国以外没什么深度,还不如花一半的时间读历史书。塞尔维亚因为米洛舍维奇搞这一出导致国际形象不好,下台之后塞尔维亚经济也越来越不行。不过故事从塞族人嘴里讲出来会是另一个版本,至少克罗地亚亲纳粹搞大屠杀的事不能一笔带过。土耳其人资助这电影有点欠揍,波黑塞尔维亚冲突的根源是奥斯曼苏丹亲军(Yeniçeri)制度,被征服的巴尔干地区要么皈依伊斯兰教,要么送7-10岁小男孩到君士坦丁堡经历魔鬼训练成为苏丹贴身侍卫,消磨斯拉夫少年的民族意志为奥斯曼效忠,导致波黑阿尔巴尼亚穆斯林群体兴起。塞族人讲起这段历史可是对土耳其人恨之入骨哟。

45分钟前
  • 小A
  • 还行

1995年7月11日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无数血的事实证明,永远不要把全部寄望寄托于国际组织的调停,只有利益的瓜分考量,人道主义是仅存在于个人道德层面,不适用于任何组织和国家。

48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今年SIFF最大惊喜!非常喜欢这样的女性主角,靠她一个人之力企图在种族屠杀背景下保护全家,剧本、镜头和表演都是上佳的,更重要的是导演非常克制,没有嚎啕大哭或者残忍的场景设计,就是因为这样反而力量更大。学到了

51分钟前
  • 陈裸
  • 推荐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是一部深刻反映战争残酷和人性的电影,通过主人公阿依达的视角,展现了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真实情景。

52分钟前
  • 豆友gD5HN68ADc
  • 较差

#2021SIFF# Words failed at this kind of topic.

53分钟前
  • Ink.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