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衰老和爱情,其实我们并没有过多选择,衰老以后,死亡之前,我们需要好好爱自己。
本周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的周限定影片是由法国导演萨菲·奈布指导、著名影星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剧情片《你觉得我是谁》,共有15位团友参与,收到14条短评,平均分为7.3分。
这部电影讲述了法国版乔碧萝事件,看过本片,我很好奇如果乔碧萝粉丝过10万,她要以什么面貌示人,不过事情背后,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那位为她花10万元刷礼物现在已经注销斗鱼账号的男粉丝。
(纯属调侃,其实我不太信那个中年大妈是真身)岁月对女性的残忍显而易见,中年之后吸引力不再,心气又被生活消磨殆尽,甚至没有激情做自己,每天疲于奔命。
女性的中年危机要比男性的更凶猛吗?
不好比较,不过年龄对女性来说绝对算头号敌人,这也才有了那段海清对于中年女演员难混的言论。
面对容颜逝去,女性显得更加敏感脆弱,她们需要更多的肯定与支持,而此时被抛弃无异于雪上加霜。
50岁的离异教师克莱尔被年轻情人抛弃了,机缘之下,她依靠虚拟身份重获一份爱情,却因此差点走向悲剧的终点。
在伪装身份背后,尽是中年女性对年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焦虑。
马克龙竞选总统时,有法国媒体用“美洲狮”来形容布里吉特,意指“喜欢比自己年轻的男性的年长女性”,本片中也有人用“美洲狮”来开克莱尔的玩笑,这里有对婚姻中女性弱势地位的批判,提出“为何老夫少妻比老妻少夫更能令别人和自己接受?
”的疑问,但同时也在提醒克莱尔年龄危机,借此可以看到她在整个爱情中的卑微,“原来爱与被爱竟是如此的卑微和短暂”(扶不起先生)。
有趣的是这段感情在她的课堂上也有表现,提到的几本书都映照了她的恋爱心理:在被前情人抛弃前,克莱尔发现征兆,在课堂上她讲了拉克洛的《风险关系》,并强调他的革命精神最终让他入狱,意旨自己不要玩火。
当然这一段也在用记忆衰退表现衰老。
新恋情初期,儿子在学习雨果的《写给一位年轻的姑娘》,男孩评价这首诗是写给老年人的,而母亲说这首诗押韵又充满的隐喻,这不啻于在说自己的年轻面具在男孩眼中一戳就破。
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则完全说出了克莱尔对年龄的恐慌,“才十八岁就已经太迟了····”。
随后一段课程(没找到出处)反映了她的反击,在网恋趋于稳定之时,她对前夫、对同事实施了报复,“我用不着假装24岁,我就是24岁。
”重获爱情的克莱尔确实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谎言堆砌出恋情,忙于运营编造填补,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真实的模样同样有魅力。
”(Alex),她根本没有必要用厚重的妆容和虚拟的形象遮掩现实,因为她的美丽其实与年龄无关。
不过这部电影好的地方在于,较为完整的揭示了中老年女性心理,失去爱和欲望都可以,乃至可以无惧生死,但终究无法忍受被抛弃的命运。
男人的专一是属于18岁女人的,20年的婚姻不比24、5岁的面庞,这是可悲的现实,却不是掩藏真实自己的借口。
“如果你渴望年轻,请务必确定是为了自己。
”(Alex),其实克莱拉并不明白这一点,追求年轻并不是给谁看得,而是让自己更愉悦。
所以不要为了一时之快而拼命逃避,因为“当幻像被揭开时,流露的自然是激情与欲望破灭后的绝望。
”(蚂蚁)在心理医生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我们终于得知克莱尔心理创伤的源头,电影最终落在劝大家放下不幸福的回忆,与现实和解,拥抱自己的脆弱,并活的像个成年人,接受遗憾的美妙。
当故事反转又反转,其实可以看出身处爱情中的人是没有选择的,克莱尔始终活在克莱拉的阴影之下,而亚历克斯则永远活在那个声音中。
不过从各位团友的短评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这样的结尾设置都不太满意:团友Cinedreamer表示“凡事都不止有一个结局,小说‘虚构’的这款对我来说则更微妙更奇特,反倒是现实中最后添加的小反转比较多余,感觉并无太大必要。
”嘉措和143.也有类似观感“后半段频繁的真假切换与最后的反转没有什么必要”,“就好像为了反转而反转”,一级特工认为“前后两段有割裂感”。
得知真相假象的克莱尔,反应都太过随意,得知情人去世后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去写本小说(是霉霉吗),不过也算符合职业特点。
三段故事结局更像导演没有考虑清楚该以何种方式结束这个故事,而偷懒耍滑的产物,观感秒变悬疑片,甚至有一度让我怀疑是克莱尔将谋杀伪装成恋爱未遂。
刻意反转反倒冲淡了如何面对女性衰老这个主题,算是有点遗憾。
“最后的频繁反转其实有点累赘,还不如前面意犹未尽的故事结尾。
”(mdr skywalker)“三种结局的反转和演绎也让人耳目一新”(蚂蚁)。
单说这个形式上还是有点意思的,也算紧扣题目,你觉得我是谁,这不仅是克莱尔问亚历克斯、问心理医生,也是导演在问观众,你们是要韩剧还是要反转!!!
另外,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是绝对无法忽略不谈的,50岁的身体如何演出20岁的精气神,那段忘我的狂舞令我印象深刻,也传递出太多感情,从尝试接触到自信24岁,不知如何出现再到最后无法收场,比诺什的表演实在是细腻有余,尤其大段特写,更是让比诺什的演技表露无遗,眼神、微笑甚至皱纹中,都隐藏着对人生的体悟。
“比诺什演的太好了,把一个陷入矛盾的女性的迷失和疯狂都表现出来了!
”(Lumière)“大片独白、情绪、面部表情,是非常精彩的表演。
”(鱼麦麦)、“真实和虚假穿插,全靠朱丽叶比诺什阿姨撑起”(-MeilleurEager)、“朱姨威武,那片刻的悲嘶、哀嚎,凄凄惨惨戚戚。
”(143.)团友完整评分及短评汇总(按分数高低排序):1.Lumière:8.9/10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在试图逃避自我:从前,人们通过宗教;如今人们在网络的帮助下,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聊以自慰。
两者相同的一点是,它们都会使人们在虚幻中迷失自我,麻痹自我。
此片的结尾就陈述了这一点。
比诺什演的太好了,把一个陷入矛盾的女性的迷失和疯狂都表现出来了!
2.cinedreamer_:8/10“死去我无所谓,但是我被抛弃了。
我们随时都可以变年轻,但我渴望被照顾、安抚,即使是幻觉”表面看是一场欺骗性质的游戏,实则却是对中年女性孤独心理的一次充分展现。
凡事都不止有一个结局,小说“虚构”的这款对我来说则更微妙更奇特,反倒是现实中最后添加的小反转比较多余,感觉并无太大必要。
并不复杂的一个故事,但拍出来的质感真的好迷人(确实有点欧容的感觉)另外zqsg给比诺什阿姨的演技跪了,情绪表达也太棒了!
3.渡辺dudu :8/104.Alex:8/10如果你渴望年轻,请务必确定是为了自己。
两段故事,巧妙地用小说的形式将平行世界的故事展现。
第一段故事完美刻画了一个中年女人的形象,衰老,疲于工作和小孩。
伪装是获取生活乐趣的前提。
谎言堆砌出恋情,忙于运营编造填补,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真实的模样同样有魅力。
贴着年龄的脸庞似乎就已经对她的未来宣布死刑。
这段对于中年女人的心理拿捏很精准,而这些症结似乎在后边就被忘了。
如果配合心理地转变连同第二个故事拉扯出同一条世界线,想必会比这样跳脱的剧情来的更震撼吧。
因为他开始喝酒蹦迪,也因为他回归了日常的生活,为自己活这样的人生信条总是容易被遗忘,不知不觉就成了附属品。
5.mdr skywalker:8/10 用小说的方式塑造了两段平行故事,个人尤其是喜欢前一个故事,将一个疲于工作和生活的中年女性形象表现得很出色,宁愿伪装也不愿意真诚以待,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闪光点,后一段是女主为弥补谎言创造的情节,实质上是另一重虚伪,最后的频繁反转其实有点累赘,还不如前面意犹未尽的故事结尾,最后大赞朱丽叶比诺什的演技!
6.扶不起先生:8/10 那人如沐春风般行走,像少女一样心动、羞涩、失恋。
犹如一颗枯萎的小草重获新生,渴望着太阳的照耀,即便身处在虚拟的土壤里。
女主怀揣着最大的善意去述说这段过往,渴望而不可及的意境表达,自我矛盾下的问答与解脱,原来爱与被爱竟是如此的卑微和短暂,网络只不过是现代的发泄手段,毕竟故事的结尾是一个玩笑罢了!
7. 嘉措:7.8/10 超爱前半段 ,以一种溺水的姿态作为开始已预料剧情,用假意来找真情,用她人的人生去对抗自己的命运,用想象的自己把真实的自己封闭起来就如同溺水的木筏划来划去却没有出口,年华消逝,容颜老去,前半段用虚假来对抗,后半段用真实来面对,前半段看到的是孤独后半段看到的是狼狈,那面对面却不相识真的最痛莫过如此,伤害他人又何尝不是伤害自己,哪怕最后同样的堕入爱河,却不再是一样的人,恐惧塑造出的她是必然的,因为虚假才是完美的,还是坚信一假得不到一真,后半段频繁的真假切换与最后的反转没有什么必要,实在太可惜了,这可能会是一个无疾而终的故事,假的代价应该出现在真的结局里。
8. -MeilleurEager:7.5/10 一个“你年轻美丽抢了我丈夫,于是我偷用你的身份来监视情人,最后爱上情人朋友”的故事。
全片主要讲述中年妇女的心理写实,真实和虚假穿插,全靠朱丽叶比诺什阿姨撑起,演技给跪了,和心理医生哭诉那段让我思考如果我到了她这个年纪会变成什么样,好在她最后找回了自己不再活成别人的附属品,剧情方面我总感觉很早就看过类似的剧情(可能是在哪本书里……) 9. 一级特工:7/10 三星半,是属于当代的黑镜式故事。
前半段用现时的评价去回溯一个关于用社交网络的谎言性来填补现实中情感空虚并不断陷入最后彻底崩坏的悲痛经历,用时间地点的连续跳换来直观地展现新身份对主角生活的逐步侵入与改变,进入叙事的推镜与叙事结束的拉镜很有感觉。
后一段则是主角为弥补内心缺憾而创造的虚构情节,即另一重谎言,和前一段略有割裂感。
两重谎言带来的教训让人意识到要学会接受事实,拥抱自己,可真相大白后换来的却是新一轮的谎言,不禁让人疑惑。
因此,问题不在于“你觉得我是谁”,而是“我想成为谁” 10.Supremacyacron:7/10 女主的情欲随着荷尔蒙的复燃愈发膨胀,最后却陷入到无法自拔的泥沼。
渴望在笔下的另一段平行空间舍生取义自我救赎,最后反转意外的结果也只是旧情人用谎言跟她开了个“玩笑”。
11.昨日之岛:7/10 任何与幸福的接近都会唤醒青春期的焦虑。
一位正在衰老而自认卑微的中年女性以虚假的网络身份引诱年富力强而欲火焚身的青年男性,她从这段通过虚妄又忸怩作态的形式牟取的爱恋关系中获得的仅是短暂的身份认同,即使其基础是自残性质的欺骗。
死亡是终结一段畸恋的完美形式,账户注销宣告着社会关系的消亡,并将残留着的情愫赶进回忆里成为悔恨诞生的养料,象征无从联络的残忍和决断。
克莱尔是可憎的匍匐在永生幻想上的寄生虫,她在陷入情感关系时的自残倾向是嫉妒与复仇意识的延伸,她是无良的猎手却伪装成猎物,用谎言击杀无辜的目标,最终谎言也被谎言埋葬12.董小__:7/1013.鱼麦麦:6/10算是朱丽叶·比诺什的独角戏,全靠女主撑起。
大片独白、情绪、面部表情,是非常精彩的表演,也有很动听的配乐和迷人的摄影,却没能有一个让人意犹未尽的故事,有点可惜。
14.蚂蚁:6/10一场荷尔蒙复燃下的中年妇女返春记。
归根结底是女性中年危机下对衰老的焦虑和对青春的怀恋,嫉妒于侄女的年轻与美貌就创造一个类似的虚拟人格来作为救赎的解药,沉醉于自我营造的假象。
当幻像被揭开时,流露的自然是激情与欲望破灭后的绝望。
三种结局的反转和演绎也让人耳目一新,最后的电话甚至让人感到一丝惊悚。
就像片中的比诺什所说,第二种结局是最适合电影的结局,但现在的安排也是个好的探索性的尝试。
15.143.:6/10甚至有给两星的冲动,就好像为了反转而反转,一言不合死了,一言不合又活了,有那么一会儿居然感觉女主在天国和心理医生忏悔自己的人生。
对爱的偏执的渴望让人迷失,又没办法避免,我们需要对重视的人坦诚,却永远做不到。
朱姨威武,那片刻的悲嘶、哀嚎,凄凄惨惨戚戚。
戳这里→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往期周限定观影记录春天的放牛班,一个好玩的线上观影团,团员们都是沙雕,平常就随便看看电影聊聊天,写短评也没有堆砌术语、故作高深的,想加入我们的朋友可以豆油班主氯化银溶解喔
与女主相似的是,我也刚刚经历过一段漫长恋情的消亡。
所以在电影的每个阶段都多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
克莱尔在男友温吞暧昧的态度里得不到想要的重视、在儿子面前说出我已经不在乎她时故作淡定的逞强以及在前夫面前说起新男友的样子,大概是每个女生在感情里浮沉的真实写照。
克莱尔,年届50,在自己的领域发展的很好,有着让人引以为傲的职业,在面对感情的滑铁卢的时候,依然还是崩溃的不堪一击。
我觉得她是有一些恋爱脑的,在爱情里充分享受甜蜜,在不得不分开时也不愿意放手,用翻倍的想象去惩罚自己。
所以其实在电影的最后,当她得知Alex没有死反而已经开始人生新篇章的时候,我是不太希望她给他打电话的。
我其实也不太明白导演为什么这样安排,如果是我的话,我想也许我会掘地三尺再次找到Alex新的账号然后偷偷围观他的生活,或者就是直接把手机卡抠出来扔掉,彻底和这段人生告别,而不是再次取得联系再次藕断丝连。
可能这就是思维差异吧,我是太不浪漫的人了。
有人说,电影名字《你觉得我是谁/别问我是谁》是指在虚拟网络中大家的感情也是虚幻,所以不要问来处归处,不要问皮下是谁,只管互相取暖就好。
但我觉得或许这个名字也在说明女性在感情中的迷茫与脆弱,你觉得我是谁呢,我不过也是一个在人海迷失的人罢了。
我在小红书上看见过许多中年女性的焦虑,她们发出自己的素颜(或者淡妆)照片,问这是断崖式衰老吗?
评论区里有人说看起来很年轻,有人说比实际年龄显老。
评判她们与真实年龄相比是否年轻没什么意义,存在于现象背后的女性心理危机更值得关注。
相比男人,女人的青春逝去地似乎更早更快,当她们翻过四十岁的门槛衰老马上来临,令人猝不及防,就在某次不经意照镜子或者不经意浏览照片时,忽然发现额头和眼角有了皱纹,法令纹也好像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嘴唇和头发也变得晦暗无光。
这样的发现怎能不让人焦虑呢?
因为她们的心理状态还朝气蓬勃,精力也如从前一样充沛,身心发展的不匹配令人错愕无助。
和面容的衰老相比,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害怕失去关注、失去爱、失去自我。
就像《你觉得我是谁》这部电影中的主角克莱尔一样,她是一位50岁的大学文学教授,有两个儿子,当青春流逝、容颜衰老,特别是面对丈夫和情人的抛弃,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愤怒和不甘可想而知。
她注册社交账号运用虚假身份结交年轻的摄影师让他爱上自己,当摄影师要求见面时她退缩了,因为她知道吸引他的是网络空间里那张别人的照片,她甚至心存侥幸的出现在他面前,渴望他能如心灵感应般的认出自己,可现实是残酷的,他连看也没看她一眼。
在现实世界里,大多数男性会选择年轻女性,好像当女人衰老,就应该只剩下社会意义上的身份标签:母亲、奶奶、大妈,要庄重的像个长辈的样子,不能考虑内心真正的需求,得不到从身体到思想的肯定。
片中的女主是勇敢的,没有压抑自己的需求,但她又是自卑的,不敢以真面目示爱,在这种极度渴望爱又极度厌恶自己的撕扯中伤害着自己。
作为女性,我觉得真正重要的是认清现实,不管是衰老的真相还是自然演化操控下的男人,还是社会文化中定义的女性,要相信根本没有什么年轻的女性更好这回事,无论多少岁,女性也应该充满自信,凭什么要被别人贴标签,爱我的人才是值得我爱的人!
朱丽叶比诺什的演技杠杠的👍👍
当第一个镜头出现,我已经被这部电影俘虏:朱丽叶·比诺什沉浸在水中,苍白憔悴,脸上有岁月的痕迹,但仍然精致。
她睁着她的眼睛,眼神却空无一物,仿佛灵魂正在脱离身体,缓缓飞升。
直到第一个气泡冒出,我才安下心来,她还活着。
类似镜头出现了三次,从第一次完全浸没,到第二次浮出水面,到第三次在雨中欢呼,可见她最后虽然心中仍有阴云,但已走出了压抑。
年过半百的女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是祖母辈,甚至在工业文化中也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身体的衰老,社会职能的失去,似乎意味着女人到了这个年纪只能在家看电视,照顾孙辈,与儿媳妇斗志斗勇。
她们的影视形象不是诈骗受害者,就是封建残余的加害者,难以看到一个全面的人物。
而这部法国电影中的主人公Claire是一位年过五十的女文学教授,有两个还在少年的儿子,虽然刚刚经历离异但是不愁吃穿,更没有社会压力,那还有什么故事可以讲呢?
故事以Claire与她的心理医生的对话展开,分为三段,也对应着三层状态。
最浅的层面是描述中年女人的欲望。
故事一开始就是大尺度的激情戏,年岁相差的20岁男女共赴云雨,似乎意味着Claire是一个追求刺激的开放人士。
然而,追求刺激的其实是年轻男人Ludo,无法放手的是Claire。
在被百般推脱之后,她急于了解Ludo的近况,在Facebook建立虚假身份认识了Ludo朋友Alex。
随着交流深入,Alex与Claire的假身份Clara相爱了。
这一段故事中,Claire作为年轻女子Clara陷入爱情,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光。
她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好奇,脸颊红润,眼含笑意。
她变得离不开手机,时刻与情人私语,在课上也会分心。
她变得冲动,在儿子球赛上公然讽刺裁判,在学术聚会上热舞,甚至在车里phone sex。
这些在她这个年纪被认为出格的事,赋予了她活力。
但是,当Alex想要进一步时,她退缩了。
当他执意要见面的时候,她不敢上前,只能接受爱人对他视若无睹的擦肩而过。
这终究不是办法,他们分开了。
之后Alex车祸而亡,Claire心如死灰。
第二层故事只存在于她的书中,表述这她对自己的怀疑,对年老的焦虑。
她在书中勇于追求,希望会改变结果。
于是她用Clara与Alex分手之后,以Claire的身份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他们慢慢也有了愉快而激情的日子,可惜她不确定Alex爱得是真正的自己,还是在她身上找寻Clara的影子(因为她们有同样的声音)。
而书的最后当Alex发现秘密,就要做出决定是分手或是原谅的时候,Claire车祸而亡。
在这段故事中,Clara和Claire共用着同样的灵魂,却有着不同的脸。
“如果我还是我,但是我已经老了,你还会爱我吗?
”两性之间是否就是源于生物本能的追逐,当一个女人失去充足荷尔蒙的时候,是不是不配有爱情、激情、男人的关注?
她在课上信心百倍地在课堂讲述着女性的觉醒,却对自己的自卑也束手无策。
所以她让自己在关键时候死去,不配得到幸福。
故事的第三层开始于心理医生的追问,为什么一个女人允许男人爱上另一个女人的面貌。
那副假面究竟是谁,为什么选择她。
到这一步,才发现Claire对年轻男子认同的痴迷源自自己婚姻的失败。
她的丈夫因为一个年轻女子离她而去(而且是关系特殊的女子),她不得不用情敌的面容和自己的灵魂让别人评价,到底是灵魂重要还是皮囊重要。
可惜Alex的结局另有隐情,她也没有找到答案:她是假的,他也是假的,爱情是假的。
但是她的快乐也是假的吗?
这部电影用大量模糊远景的方式营造私人的氛围,仿佛恋爱中的女子,除了自己的恋人,一切都游离于自己的注意力之外。
这种贴近拍摄,注重气氛的细腻手法,我以为导演会是个女人,但是Nebbou导演很显然打破了我的想象。
而比诺什在中近景镜头长时间注视下也持续迸发出耀眼的光彩。
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既演出了开始时克制的忧郁,又有之后青年的活泼性感,甚至还有一点点羞涩,连与心理医生挑衅而刻薄的交锋,都是恰到好处。
我大爱这部作品毫不掩饰地描述女人,尤其是50岁女人的高潮和失意。
无论如何,正如Claire的在课中所说,当脱去种种社会标签(如教授、母亲)之后,女人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
是恐惧或者渴求,都是人的基本情感表达。
而年龄给女性带来的焦虑,在两性关系中难以被财富或经验的累积所冲淡。
尤其当婚姻受到年轻貌美的情敌威胁,更容易感到自己对男人的无能为力,更容易自我否定。
无伦身份背景,只要是婚姻爱情的失败者,都无法躲过Claire的心理过程: 渴求异性对自己身体的肯定,对自己思想的肯定,对自己的肯定。
毕竟每个女人都会经历年华逝去,想必也在一定时间对自己产生疑问。
而能超脱这种自我怀疑的人,不是有大智慧的洒脱之人,就是默认年老女性已经过期,不该奢求。
而我希望每个女人,每一个慢慢老去的女人,都要敢于表现爱情,敢于怀疑,敢于冒险,敢于正视自己的失败与渴望。
毕竟,繁殖或许是来自自然的奖惩机制,在50岁的时候自动过期,但爱情与欲望不是,它属于每个女人。
因为推荐的那句话,多大年纪的女生喜欢人的时候都是一个样子嘛立马在网上找了资源观影。
电影很明显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她以克拉拉的面孔,用着克莱尔的灵魂与克里斯沉迷于网恋,那个上课分身,时刻抱着手机在聊天,露出甜蜜的微笑,整个人容光焕发,那不就是谈恋爱时的我本人嘛!
但欺骗开始之后,就需要用无数个谎言去弥补。
克莱尔编制各种无法见面的借口。
直到克里斯出现在她面前,她一路小跑,却在最后把正在响的手机关机了。
这是用谎言开始的恋情,她永远无法见面。
第二段,在听说了克里斯的死亡之后,她写了一本小说,改写了结尾。
他在克里斯出现的时候,用克莱尔的身份与他相见,接近他、夸赞他,并邀请他来给自己拍写真,而后与他相恋,你会发现原来女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权利享受恋爱所带来的的甜蜜,那真的会让整个人充满活力,就像是在阳光下发着光。
克里斯在做爱的时候,告诉她,最喜欢她的声音,在那一瞬间,她一整个人又失去颜色,变得苍老起来,她意识到,她的声音就是克拉拉的声音,他是否仍无法忘怀。
于是,她再次用克拉拉的身份给克里斯发了信息,约他见面。
看到信息的克里斯正在与克莱尔约会吃饭,忽然说要回家增添一件毛衣。
回到家后,他拨通了克拉拉的电话,发现克拉拉与克莱尔是同一个人。
克里斯再次奔向克莱尔,想要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就在此时,克莱尔发生了车祸。
心理医生反复询问克莱尔,你在试图伤害自己,到底是谁伤害了你?
此刻的克莱尔痛哭流涕,说,我可以接受死亡,但我无法容忍被抛弃。
我们很难不把上一段感情受过的伤带到下一段。
影片看到这里真是难过极了,曾经有一张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很火的图,此刻借用一下。
这种感觉就好像最近很火的电影《隐入尘烟》,马有铁原本可以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无趣的生活,贵英给了他爱,给了他家的感觉,而后离开了世界,悲伤无以复加。
如果不曾遇见过,那这一辈子这样过去也无妨。
他是她的希望,她是他的未来。
希望没有的时候,这一生也就无所求了。
被抛弃是一件比死亡更加可怕的事情,我们会在很长的时间怀疑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开启一段新的感情,不是因为放不下前任,而是我们太害怕亲密之后又变成陌生人。
林宥嘉唱着“拥抱过后,我的双手应该放在哪里”,起初听不懂歌词,再听已是曲中人。
或许,我们该学会的是,在爱过之后如何与曾经相爱的人说再见。
影片的最后,克莱尔与医生诀别后,拿起手机再次拨打电话,不知道结局如何,但我希望一切都好。
性别歧视无国界,年老色衰无国界,渣男喜新厌旧无国界,网络撩骚无国界,见色起意无国界,大婶不愿老去无国界,摄影师容易走偏无国界,做了才爱无国界,7.6分应该是打给女主演的,综合起来不够7.0分。
本以为会送给大婶面对衰老和渴爱的心理一本励志指南,结果心理医生全是废话还装模作样反复出来。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没有一样男女交情经得起颜值和时间考验,导演仍然有贡献。
散场的时候听到一个影迷评论:“女主最傲慢的地方就是觉得男主一定会因为她的年龄和容貌而抛弃她”。
我不完全同意。
表现出的傲慢更多的是一种被伤害之后的敏感和对再次面对受伤可能性的恐惧。
一个被自己亲爱的侄女抢走了丈夫的女人,要怎么相信,又怎能有勇气将选择的权利完全交给一个人,再承受一次背叛…不知不觉中同一个故事讲出了三种结局,将女主身上的脆弱、失落、妒忌、坚强和隐忍都展现了出来,她会因为自卑而忍受恋人擦肩的失落,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衰老和失败而剜肉般断联;在她的故事里,她将勇气补足,于是获得了一段短暂的美好,替身的担忧,怀疑的种子,试探人性最终仍以伤害自己为结局;最喜欢的还是真正的结局,她又拿起了电话,想要改写自己的结局,给自己一个坦白的机会,一个真正面对自己的机会,一个寻找曾经失落却不曾丧失的爱的能力的机会。
你以为你是谁,你不一定会成为谁,但你一定会朝那个方向迈进更多一步。
就算年华易逝,青春不再,追求爱的脚步永不停歇。
如此法国的故事,法国的浪漫,法式的哲学,来讲一个关于爱的、关于寻找的、关于自己的故事。
我真喜欢这种对衰老的探索,对人本质的讨论。
比诺什是我深爱的女演员。
只是再才华横溢的演员仿佛也逃不过角色的选择。
年轻时她出演《新桥恋人》,后来演卡蜜尔•克劳岱尔,都是需要毁坏光鲜亮丽的外形,把一个女人最崩溃、最失体面的一面展现出来,虽然也有点让人心疼,但还没有在新片《你觉得我是谁》里如此让我感到深深的伤痛。
在这部影片里,比诺什需要扮演一位50岁、渴望性爱的离异妇女,为了接近年轻男子克里斯,在虚构的网络空间里用自己侄女的面孔作为自己的形象,和克里斯“网恋”。
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剧本,让比诺什来演克莱尔这个角色,到底是对影迷的伤害还是馈赠呢?
为什么我会有伤害和受赠这同时两种的体会?
电影貌似在讨论网恋的问题,但如果只是网恋的问题,这部片子就太过时了。
网络已经是个古老的概念,网恋已成往事。
该片说的是另一个主题: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一个衰老的女人,是否会被情欲的市场排除在外?
在影片的开头,克莱尔是有一个固定的性伴侣的,他也很年轻。
他们彼此都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文学老师、不愁生计的女人,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换自己想要的性爱?
像任何一个处在她这个位置上的男人那样?
答案是否定的。
在没有征兆也没有什么矛盾的情况下,小男朋友就提出了分手,因为他只是玩腻了。
并且毫不顾忌地讽刺克莱尔的衰老。
但克莱尔还必须忍住这一份羞耻,继续挽留,因为她很清楚,这一份浮光掠影的关系,尽管它什么都不是,也已经成为她最大的慰藉了。
在一次偶然中,她认识了前男友的好朋友克里斯,并有意接近。
他们尝试了在不见面的前提下所能进行的唯一的性爱方式:phone sex,感情渐深。
可是,她的名字、年龄、照片都是假冒的,对克里斯要求的见面,影片做了一个对照实验:第一种情况,在火车站,克莱尔还是没有勇气曝露自己,之后和克里斯斩断关系,过了很久,克莱尔从前男友那里得知克里斯为失恋抑郁而跳崖自杀;第二种情况,在公交上克莱尔和克里斯亲切交谈,只是并未告诉对方她就是网络中的那个人,克里斯爱上了真实的克莱尔,而克莱尔却日益怀疑他只是借自己排遣失恋的痛苦,有一天克里斯发现了真相,痛苦而愤怒,在他们对峙前,克莱尔出车祸死了;第三种情况,他们没有见面,而克里斯很快就走了出来,和另一名女子结婚生子,徒留克莱尔一人独自回味。
这个对照实验也是对处于克莱尔境地的女人们生活之可能性的一种探讨。
电影用了“脸书”这种载体,不仅是网络的含义,而是喻指整个现代化的世界。
2019是新冠发生之年,生命科学、数据智能的进一步开发,也进一步地把人类生命奥秘的一面变成某种客观。
我们越来越了解作为一种现实的人类生命体,并不假思索地拥抱了由机器来代替人工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但很少有人看见,越来越多的活生生的人即将被整个系统排除在外:老年人,穷人,还有,女人。
克莱尔对“见面”的迟疑,正是因为现代科技让真实的情感沟通变成了遥不可即的过去,她很清楚,克里斯要求的“见面”不过是“验货”,是不带情感价值的一种选择,跟我们在购物软件上下单一样危险而简单。
选择将变得越来越便捷、低成本和即时化,而人们曾经珍爱的普世价值却和过时的通讯方式一起被埋葬。
电影很有意思,它在问:在这个系统里受益的会是女性吗?
克里斯无业、文化程度低,但是年轻,轻轻松松就处在选择的状态;克莱尔是讲台上光芒万丈的女教授,但是她老了,她无法通过上传真实的照片勾搭到现今的年轻人。
如今我们或许会关注到现代化技术对老年人生活的一种阻碍,但很少有人会发现或者承认:相比女性,男性更加容易从大多数的技术进步中受益。
在她勾选性别—写下姓名—爱好……的一系列过程中,一个50岁的女人第一次使用脸书进行亲密关系的构建,起初觉得很容易,对女教授而言一点都不难,进而她学会点赞、学会网络语言,技术神话却在这种隐匿性受到威胁时被打破了,她重新被要求回到男性的“验货”视角,这与她是否会使用现代技术完全无关。
而作为女性,想要站在相同的优势条件上却很难,当克莱尔神采奕奕地在众多学生面前讲课,讲述她对作品、作家的看法,出于她的知识经验,她面前的世界是具体、安全的,她是一个深受爱戴的观察者,可当她退回到一个男性面前——一个并无太多知识经验可以去掌握她的男性面前时,她却顿时失去了那种客观的视角,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她无法等同地去物化男性,把男性称为客体,像男性对女性所能做到的那样。
这是被现代性所试图掩盖的一面,人们总是相信,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朝各种各样的平等上靠近;一场疫情却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大到政治经济格局,小到两性的格局,技术对此无能为力。
需要重视的是,技术并不是中立的。
它对于这种无法导致必然进步的结局应当负有责任。
在第一种对照试验的情形下,克莱尔心生愧疚,因而选择了写作。
这个视点很有趣。
因为它把女人和写作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很多年前,在我刚刚知道比诺什的时候,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蓝》,在那里她饰演一位音乐家,同时也是男音乐家的遗孀。
在《蓝》中,比诺什不停地失去:丈夫车祸死去,丈夫的情妇出现,等等,但最终却获得了自由,在继续谱写丈夫生平未完成的乐曲的过程中,她为自己的这份自由谋求了一个出路,自由和创作有关;可在这部电影中,恰好相反,克莱尔也面临着失去:男友提分手,网恋关系濒临结束……但随着约定“见面”的时候逼近,她却一步步失去了自由,因而她选择了写作,写下了故事的第二种可能。
只是这个版本的写作是基于对爱情的怀缅、对失去的想念,因而是必然会失败的,第三种可能——我想,即是现实生活本身——毫不费力地把她写下的故事完全否定。
如果稍稍深入一点探讨女性和创作、写作的关系,你会发现《蓝》提供的“失去才能抵达创作的自由”和《你觉得我是谁》提供的“生活最终消解自由的意义”,都试图对处在不同时代的女性提出一种心灵问询:你要不要写?
你会不会坚持创造?
譬如萧红用一生的失去(包括主动的失去)为写作的自由寻找注脚,女性的写作,前提仿佛是被剥夺一切:爱情、婚姻,甚至孩子,而不是拥有一切(英镑、房间?
)。
在所有的客观都化为无的时刻,女性才从身体深处发出沉钝而清楚的声音。
在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猛然发现,这个角色只有比诺什才能赋予其生命。
我会想起片中她上课的场景,讲的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杜拉斯经典的、上个世纪的女性化的情爱书写中,我们时常会假借男性获得一种视角对换的错觉;诸如杜拉斯这样的女性书写,在如今是否能有一个更现代的版本?
这与技术、与宗教、与阶层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我相信,必须要依靠更多女性对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给予持久的关注,甚至主导力。
单纯靠获得男性的岗位和男性的视觉位置,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50岁 离异带俩娃我老公和我侄女好了但我一点也不生气因为我也有情人我情人不理我了(怎么不分手啊)我和情人的室友网恋了要奔现了 我做不到他生气注销账号了我问旧情人打听出来他自杀了(我被他俩蒙在鼓里)我崩溃了去看看心理医生吧再写个小说吧人物 心理 探索(侧重点)50岁人的这样做未免有些幼稚,爱情让人变傻。。。
进入30岁之后我就会开始时不时在脑海中规划退休后的生活,尤其是想着若孤独终老,该怎么充实度过。
变老是一个无法逆转且挽回的事实,对于女人而言更是如此,看着不再年轻的容颜、浮肿变形的身躯和不再旺盛的精力,我也许可以心虚着感叹依然会爱每一条皱纹,但该如何真正打心底和自己好好相处且不陷入抑郁绝非简单之事。
在和一个年过40依然单身的女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年轻的时候无法想象自己40的样子,觉得可怕极了,转眼也步入不惑的年龄圈层后,发现也不过如此。
内心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老,但是,容易劳累倒是真的,身体还是发出了清醒的讯息。
朱丽叶∙比诺什在电影《你觉得我是谁》里向我们演绎了这样一个不怎么被人所关注却又的确不容忽视的群体:50岁,离异,大学教师克莱尔。
整个故事都是从她看心理医生为主线展开的。
而所有的故事都是她和心理医生的对话,以及心理医生的剖析。
但在电影中融合了层层的转折,甚至到最后都埋下了开放式的结局。
她其实完成了一个女性在人生中不同角色的切换,她有一段长达20年的婚姻,所以她曾经是妻子;她有两个未成年的儿子,所以她又是一名母亲;她还是文学教授,有内涵有修养有体面且不繁重的工作。
虽然离婚了,但状况远远算不上悲惨吧。
况且她身材苗条,相貌姣好,虽然眼周有清晰的皱纹,但整体给人一种高知优雅感。
婚姻这件事吧,靠的是缘分,离婚的原因老掉牙到食之无味,老公最终选择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而离开家,谁料到这件事竟是她无法愈合的伤痛。
她或许可以和情敌在其他维度上比拼,但年龄是硬伤,怎么比都无法和岁月抗衡,这样单维度比较也不公平,因为即使现在年轻的情敌,也会有衰老的一天。
难保前夫不会再变心。
只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公,女性要怀孕生子,会身材变形,随后会失去宠爱;而男性即使大腹便便,依然可以找年轻貌美的女子坠入爱河。
现实的无奈离了婚的克莱尔偏偏不死心,非要在爱情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水塘。
于是在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她和面容姣好的年轻男子LUDO滚床单的场景,但重感情且渴望爱的她注定是要受到伤害的。
第二天醒来后男子立刻撇清关系,床伴而已,何必那么认真?
随后就把她拉黑了。
她不死心,在facebook上建立虚假账号想联系LUDO,但对方只接受认识的人好友申请。
于是她采取了曲线救国,先去加了他的朋友ALEX,并把自己的出生年份改成了1993年,并上传了自己侄女的照片。
ALEX是一名摄影师,同样年轻英俊,一来二往的这两人竟谈起了网恋。
这个桥段像不像现实中一个老婆婆假扮靓妹在网络上撩汉骗钱的筹码?
但人家克莱尔是正儿八经走心的。
她藏在年轻女子的头像下和不知情的男子谈着见不到面的爱情,和对方聊音乐、聊摄影、聊生活,当然也聊爱情。
爱着的时候,整个人都是发光的。
走路带风,讲话有底气,神采奕奕,感觉回到了20岁。
把对方撩拨了不行了,但又在几次三番要见面的时候打退堂鼓,不是家里有事,就是有男朋友,最后还说男朋友求婚所以要离开法国了。
ALEX最终心如死灰,消失在人群中。
得知失去爱情后的她哭得梨花带雨,是真的犹如丧失了最爱的人一般的小女生,哪怕自己的小儿子在外面抱怨说家里没吃的,她还是陷入了自己的情感中。
她太关注爱情本身,且太渴望被爱。
她不是没有想过也许对方也会爱上50岁的她的心灵,但可笑的是即使她站在对方面前,ALEX的目光都不会在她身上停留一秒。
那一刻,她明白一切的幻象只是脑海中勾勒的美好,现实生活就是残忍的。
ALEX注销了账号后便消失在了人群,而一开始和克莱尔滚床单的男子欺骗她说ALEX为了她殉情了。
她顿时不能自已,同时又万分悲悯地祭奠自己的爱情,由此写了一本小说,在小说中展开了故事的另外一个局面。
虚构的假设影片在第二个阶段里,演绎了克莱尔在自己小说里想象的场景,那就是ALEX爱上了现实生活中的她。
小说里一切都是脑补的虚构的画面,因此可以肆无忌惮。
她安排了自己在火车上与他相遇,请他来家里拍摄新书的作者图,并且在一来二回中让对方发出你真美的感叹后陷入热恋和同居了。
在小说中,他欣赏她带有皱纹的脸,她的博学内涵和每一寸的肌肤。
他们在小说中度过了快乐的日子,但她也知道纸终究包不住火。
觥筹交错中,她看到了虚构的年轻女子的脸庞。
于是在小说最后,她安排了让ALEX发现自己就是他网络中的年轻女子,让两个女子合二为一,但还是在结局中让ALEX发现真相的那一刻自己被车撞死。
没错,即使在小说中,她都不让自己幸福。
她就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重感情的女人注定是会比其他人吃多点不必要的苦。
男人总是健忘的心理医生对这个故事的真假产生怀疑,于是拜访了LUDO,告诉他克莱尔在接受心理治疗,希望了解到真正的事实。
LUDO这才袒露,其实早在ALEX给他听声音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是克莱尔在假扮,并且及时告诉了ALEX这是个骗局,而所谓的ALEX为情自杀也只是LUDO虚构出来惩罚克莱尔的,现在的ALEX早已结婚生子,步入正常的生活轨迹,一家子可好着呢。
真相总是残酷的,当心理医生结束完最后的疗程也要离开时,和克莱尔分享了这个事实。
她无需自责,因为并没有人因为她而死亡,而她也应该从过去的失败婚姻中走出来。
克莱尔在课堂上讲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杜拉斯的《情人》,女性自我意识的独立,她读着杜拉斯的情人: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我原来的容貌早已不知去向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我从来不曾问过什么人好像有谁对我讲过时间转瞬即逝在一生最年轻的岁月,最可赞叹的年华这是非常法国的电影,不管是画面的色调还是拍摄的手法。
但故事的走向还是基于现实,并没有发生奇迹。
最后克莱尔拿起了和ALEX一直联系的手机拨通了对方的电话,但电话声一直响却没人接…影片在最后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但也暗示了,其实克莱尔并没有走出来,内心依旧极度缺乏安全感和需要他人的重视。
这里提出了一个议题,如果女性没有爱情,那么该如何和自己讲和?
电影告诉我们的是:女性如果一旦执着于爱,就会被爱情伤害且会搞砸自己的生活,不管多少岁,50岁爱起来也和24岁没有差别,甚至更疯狂。
而我并不认同克莱尔需要这样的结局。
她本可以活得更潇洒、更忠于自我、更包容自己,但问题是在她的人生中,爱情的比例太重了,她被这个易变的不可控的情愫控制了自己的人生。
沪上50万粉丝人气公众号“上海智慧出行”主编。
世界500强品牌传播、公关。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赋予她虚构的名字,赐予她真实的面孔,投入我最炽热的欲望,逃避我最隐秘的恐慌。她是你遥不可及又挥之不去的华丽梦魇,我是你近在咫尺却视而不见的丑陋谎言。在虚幻的面具背后翩翩起舞,只求你的心跳再次为我而乱。当遗憾把岁月捆绑,当衰老让面容沧桑,我们不再害怕死亡,因为我们更怕被抛弃的绝望。
@2024-06-02 16:01:29
好像闫妮拍的那部美容针
法国人可真爱这种将虚构和现实交织的叙事…(详见登堂入室和西比勒)谁不想永远年轻呢,结尾有点little twist
快60的比诺什还能演这样的剧,着实厉害。换其他人早就尬得弃了吧~前半段现实网恋真的棒,后半的小说就垮了…
最讨厌这种叙事方法。
太太太法国了
导演压不住这个奇情故事,我都能想象欧容来拍会多么大放异彩。最关键的情感演进,竟然是靠琼瑶戏一般的台词、吻戏和配乐硬煽,屡次反转的发力也都不太对。而在言情剧和八点档交替上演的情况下,依然可见极其出彩的人物弧光,因为比诺什的表演是完美的。/ SIFF第21场
前后都铺得沉甸甸,中间的文本重心反而轻飘飘,不懂这些视听是在宏大个什么劲
心理扭曲老女人的意淫 然后强包装文学 就不能正正常常喜欢同年龄段的同成熟度的人吗
一個故事,三種結局。這個題材在這個時代顯得有點突兀卻又有種令人懷念的美好。一邊是對自我身分認同的焦慮,一邊是對曾經擁有過的熱烈和純粹極端的渴盼,還有一邊是在復仇的快感中與沈淪糾葛的苦難。對於這種帶有一絲夢幻色彩的愛情故事,找 Juliette Binoche 這個雙魚女來演這個角色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導演對於 Juliette 那些細微的情緒捕捉也十分到位。P.S. 我以為這個導演也是雙魚座,結果一查他金牛座。但也太會拍人了!#SIFF2019#
网恋部分让人误以为这是十年前的电影,真会有这么天真的年轻人吗?反转之后有点意思了,但又觉得节奏差口气。结局不错,哪那么容易放的下。
女主因在婚姻中被背叛而自我怀疑,爱情之中是否年龄和外貌才是无往不利的?然而真实生活中她吸引了小二十来岁的男朋友,虚拟世界中又吸引了另一个帅哥摄影师,虽然借用了别人的外貌身份,但相处谈吐毕竟是她自己的,最后这两段感情有没有治愈女主的焦虑沮丧虽然是开放式的结局,但本片的确呈现了一个五十岁女性对爱情对欲望的渴望,她可以有五十岁的生活也可以追求二十岁的爱情,毕竟优雅老去也是一个伪命题,她可以选择如何去折腾自己的中晚年生活。这当中的网恋、背叛和怀疑,情节上的互文都很有趣,镜头也很棒。
年轻小哥没死,太好啦!
50岁的朱丽叶·比诺什也能把我迷死!!!
Un mélo d'une bande de psychopathes.
满残忍的
不用扯什么女性啦,中年危机啦,网络时代的孤独啦神马的。这就是网恋梗心理梗包装之下,一个传统两性关系的经典故事:渣男催生作女,作女伤害暖男,全世界都一样。只不过在世界大多数地方的情感故事中,还是愿意要么让渣男受惩罚,作女醒悟和暖男团圆,要么让渣男悔过,和作女团圆,让暖男成长;唯独法国人讲这类故事,最后一概都是要收在渣男更渣,作女更作,暖男也变成渣男的结局上,所以最后比诺什打电话一点儿不意外,因为小暖男还没变渣男呢,得加把劲儿。教授第一堂课就讲《危险关系》已然剧透。不过这个故事不好看倒不是因为旧套路,而是因为,既然新瓶装老酒,我看的就是你这新瓶设计得如何巧妙嘛,结果用FB玩网恋,照片视频都已经上传了,还一直在通电话,根本不成立,全程不能接受,后面怎么翻转都看着可笑。
“We’re never too old to be little.”
缠绕,解开,直到结尾了又做了一个打结的动作…………可怕。这确实非常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