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结婚,生小孩,旅行世界,买个房子,享受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我想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感觉非常地成功,洗冰水浴,和海豚一起游泳,办一个很特别的生日派对,活到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拥有一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马拉松,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画出惊人的画,表现出真实感受,墙壁挂满画和深的我心的字句,拥有我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说话。
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个浪漫独特的求婚,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巴萨岩,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被人爱着。
”
离开戒毒所,安德斯一方面希望做更好的自己,能振作一些,受人认可多点;另一方面又徘徊于年轻时放纵、堕落引出的诱惑、悔过之怪圈,忘不掉海洛因和酒精的心魔。
这种摇摆不定,让他痛苦又清醒,焦虑异常。
他难以自我定位,找寻人生的出路,只有希望从朋友那里寻求答案和依靠。
这也是8月30日这天他所做所为的最终目的。
这注定失败的, 仅仅是因为没有人能替他人彻底解决解脱,电影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更遑论顾及别人呢。
life is suffering , 不接受这一点,恐怕没法直面人生。
据我所知,哪怕许多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自己奋斗),往往也经历常人不知道的痛苦,磨难,甚至时刻在忍受凡人难以忍受之事:或是维系自己的地位与利益,或是思想较一般人更为深邃。
所以成功学这种世俗的标准,在实际上并不能帮助于大多数人日常的心理状态,约是菁英,约是煎熬也是应有之意。
你对年青人说:“做更好的自己,相信自己,你其实不差"是没有用的;因为除却那些一以贯之的幸运儿,现实的痛苦和自我的软弱实在难以否认的,而求助于他人往往无用。
那要怎么办?
要么抛之脑后,沉醉于日复一日的享受与琐碎,当做自己忘掉了这一切。
迷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或是欲望之中。
像是绝大多数物质主义者的所作所为。
或者还有一种选择:必先要承认人生是痛苦的,不如意乃是大多数,自己时刻会犯错、会被伤害。
再想想这样是不是就要彻底放弃人生呢,变得和安德斯一样,感受到人生失去了意义,不能被人接受同样也不能被自己接受,所以就奔向虚无--选择自杀呢。
不,不是的,还有我想要的,还有我爱的人,我爱的世界。
倘若还有一些发自内心的渴盼和爱,那就去做吧,活着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心中的世界变得好那么一点,让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好过一点。
这样自己就有了救赎,有了一些幸福,有了活下去的一些意义。
安德斯爱的人没有接他的电话,失去了对这个凄冷的世界最后的爱,所以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权说这是个悲剧,站在高处评判安德斯的可怜可恨,因为我们又何尝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作为他的人类同胞,抱有一分同理心,或许是我们所应做、所能做的全部。
最后,评价一下电影语言本身。
电影节奏平缓流畅,留白和独白都恰到好处。
镜头写实客观地捕捉了主人公的无助、焦虑、遗世独立,浸润着一种寂静哀冷的情调,和北欧寒冷空旷的氛围相得益彰。
作为受众,整体的观影体验是十分出彩的,只是恐怕是因为太写实了,太平缓了,总有那么一分治郁的味道让我难以忘怀。
想看北欧电影,发现了奥斯陆三部曲。
这部《奥斯陆,8月31日》正好临近这个日期,恰好留在了今天来看。
这是一个悲伤的,模糊的,好像理解又好像没看懂多少的小众电影。
只觉得这部影片与同导演的奥斯陆三部曲中的另一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一样(想叫它北欧女青年故事),#更适合的名字是---「北欧男青年故事」。
男主从戒d所出来,跳河未果。
接着去见好友,去面试,去见姐姐,去试图联爱的人…好友在结婚生子步入家庭的喜忧参半生活中,似乎并不能理解他;去与社会建立生存联系,杂志社面试,却在起初相见甚欢,诚实作答空档期原因,被面试官的目光灼烧了他本就没剩多少的社会意愿,干脆愤恨地要走简历不干也罢…去见姐姐,姐姐避而不见;试图联系爱人,几通有去无回的电话留言不言而喻…北欧青年男女们,温饱后的精神痛苦。
一样不少…人生走了一半如何从头开始?
人诶,还是要被需要…好友,亲人,手足,挚爱…好像这样才能坚持下去...【感触部分】喜欢中间他在咖啡厅坐着看周围所谓正常生活的人们的那段。
正常的人都是怎么活的呢,他们的喜好,担忧,计划,此刻,明天,也混乱但却有序进行中…自己呢?
像是局外人。
世界的熙攘与他无关
"I want to marry, have kids.Travel the world. Buy a house.Have a romantic holidays.Eat only ice cream for a day.Live abroad.Reach and maintain my ideal weight.Write a great novel.Stay in touch with old friends.I want to plant a tree.Make a delicious dinner from scratch.Feel completely successful.Go ice bathing, swim with dolphins.Have a birthday party, a proper one.Live to be a hundred.Stay married until I die.Send an exciting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get an equally interesting reply.Overcome all my fears and phobias.Lie watching the clouds all day.Have an old house full of knickknacks.Run a full marathon.Read a book that’s so great I’ll remember quotes from it all my life.Paint stunning pictures that show how I really feel.Cover a wall with paintings and words close to my heart.Own all the seasons of my favourite shows.Attract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issue, make people listen to me.Go skydiving, skinny-dipping, fly a helicopter.Have a good job I look forward to every day.I want a romantic, unique proposal.Sleep beneath open skies.Hike on Besseggen, act in a film or play at the National Theatre.Win a fortune in the lottery.Make useful everyday items.And be loved."- Oslo, August 31st (2011)
世界上有無數苦難會從四面八方找上門來,讓人疲於奔命。
世界上也有一種憂傷是從心裡長出來,它不會要你一滴血或一塊肉,卻讓你再也想不起來為什麼人會渴望看到陽光。
片中昂納許拜訪了一些老友,他和他們的對話,尤其是和那個喜歡引用普魯斯特的傢伙,每一句都像細針刺在我的心上。
我為昂納許感到難過,更為他的普魯斯特朋友感到悲傷。
回想昂納許沒入水中的畫面,我感覺到他的孤獨、迷茫、憂鬱、虛無,我覺到,彷彿這些抽象又講不清的東西是一顆一顆滴水的冰塊碰觸在我最敏感的指尖。
我可以理解這樣的靈魂為何選擇沉沒,但找不到藉口拉他上來。
人為什麼要活下去?
我有我的答案,而昂納許的答案,卻是我一生中巨大的難題。
1、安德斯:我其实不喝酒,但是来者不拒。
2、安德斯:最后一句总是会说“我爱你,安德斯,我原谅你“。
3、托马斯:通过看裸女来懂得欲望之本,就像孩子拆开钟表来了解时间。
她:天哪,这是什么胡扯,他有他自己的秘密。
4、安德斯:不好,要是成功了,我就不得不长期呆在那里。
5、安德斯:当我手上有钱了,我便想用它来买海洛因。
托马斯:只是条件反射,并不代表你真的会去买。
安德斯:但这其实不关海洛因,看看我,我如今34岁了,却一无所有,我不可能白手起家吧?
我不想留下遗憾。
6、安德斯:我来这里不是,我不需要你告诉我该怎么做。
7、安德斯:我只能绝望的祈祷。
8、托马斯:我脑袋里装的都是琐事,分不清主次,背了一个烂摊子,可能是坐的太久了,现在我们住的公寓正在翻新,其他住户总是找我麻烦。
9、安德斯:你的评论有点模棱两可,让我觉得这是一篇研究媒体学的论文,就像欲望都市里的萨曼莎如何看待叔本华一样。
10、安德斯:我女朋友在纽约工作,所以我略有所了解。
11、安德斯:他们认为智力上的成就胜于体力上的。
他们对捍卫自己隐私的名人深表同情。
12、约翰·斯坦贝克曾说过:“悲伤的心灵能让人很快的死去,远比细菌快得多。
”
最近在看马原的新长篇《牛鬼蛇神》,序言里提到,王朔曾一度抑郁,每天最大的理想是想自杀,看不起任何人,一天要付之行动,想起了女儿,从此放弃理想。
马原也曾说,我要向上帝叫板,绝不等自然死亡,选择一款非常态的死亡方式——自杀。
而序言作者龙占川说,那就是上帝的安排。
此后,马原不再说自杀的事。
虽然,自杀的原因可能是无端抑郁、反抗命运或者生理上的痛苦等等我们能够想到的,但其实,人们很难全面深入的理解那些心怀自杀“理想”的人,因为真正的纠结深藏在当事人内心。
而这些人谁又有那份心情愿意把那些想法的细枝末节拿出来谈论示人。
众所周知,海明威自杀是因为他不愿再忍受病痛和性能力退化的折磨,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川端康成的那句“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可能是他选择自杀最自然的原因,而海子执迷于“天才早夭”的浪漫诗意,让他深陷其中并最终付诸实施。
这些自杀之因是人们对死者作品的解读和亲人朋友的了解中得知的,但真正的原因没人知道,因为自杀是件很私人的事。
《奥斯陆,八月未央》讲的是一个人自杀的故事。
电影在人们关于奥斯陆的回忆中开始,那些质朴的片段式的镜头,让影片有一种忧郁的碎片一样的,但还不是乡愁的情绪。
那里边有一个男孩对着镜头踢球微笑的画面,那男孩看起来就是电影的主人公安德斯,那时候他应该是简单快乐的,但那种快乐如今只存在于不快乐的安德斯的回忆中。
不管当初的奥斯陆生活是黑白的、琐碎的还是嘈杂的,都无法掩盖回忆带出来的人们当下现实的精神状态,而那也奠定了电影冷郁的基调。
安德斯,34岁,无业。
电影中,他在一家风景优美的乡间戒毒机构里即将完成最后的疗程。
那天,天气阴沉,大片的云层低低的压下来,在和一个女友过夜之后,安德斯选择溺河自杀。
整个过程操作起来蹩脚而难受,所以,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方式。
这种放弃是一种自然选择,也是电影呈现一个最终自杀的人在精神上再次争取也注定挣扎的合理剧情。
所以,这部电影是安德斯始于自杀,终于自杀的最后的人生历程。
一个报社编辑的面试机会,似乎要给电影和安德斯的人生带来转机和起色。
但在面试之前,安德斯和自己最好的朋友说,如果有人想毁灭自己,社会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安德斯已有决死之心的表达。
但随后他说,我是一个被宠坏的一事无成的家伙,如果你(朋友)也如此无情的话,没有人真的需要我。
这话的背后是安德斯对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后表现出的软弱和自我否定。
此外,一方面,他否定了朋友作为学者存在的意义和他琐碎的婚后生活,另一方面,他也对上班结婚生孩子的普通生活和常人的快乐没有热情。
所以,安德斯始终在寻找的是一种有绝对价值,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总会在人生意义上纠结,而无意义的结论是最好得到的。
有些人在得到结论之后,会在这个结论里,徘徊很多年,有的人最终会去寻找相对意义,有的人在生活洪流中忘记当初的纠结,而淹没在理所当然的生存里,还有人和安德斯一样,在徘徊之后选择结束。
从我的生活体验来看,有时候真的感觉糟透了,但是这不代表在之后的某个时刻你又变得心情舒畅。
如果这样理解,生命就是上天给你的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
而电影里主人公所谓的成功,其实还是现代社会赋予人得一种焦虑。
我这样说可能感觉轻描淡写,但身处其中,所有的人都深有体会,国人如此,而在发达国家如挪威也是一样。
记得之前有媒体将成功学解读为当代社会的毒瘤,那也许曾在一时能给焦虑的现代人减减压。
但说到底,追求成功还是主流。
而大多说的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怎么可能在主流之外放松下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仅有的一次体验,那么彻底的放松还是有可能的,而那时反倒可能更接近成功。
但那些我们眼中的成功者的自杀,又当作何解释,我相信终究还是对人生意义相对与绝对的不同看法所致。
所以,即便是在全球最宜居,幸福感最高的挪威自杀也一样存在。
刊于《看电影》
安德斯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
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
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
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人了。
安德斯今年只有34岁,是一个仪表堂堂,头脑聪慧的家伙。
家庭条件不错的他有点纨绔的公子范儿,浪费了大把的机会,错过了大量的机遇。
最后,是他自己堕落到了今天这般田地。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
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
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一句话评论 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
真希望能在银幕上多看到些这么有个性的,和一般欧洲电影不同的影片。
——好莱坞报道者 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
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indiewire.com.幕后制作 挪威导演Joachim Trier的第二部作品《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在他的处女作《重奏》中,开篇是两位好友分别把自己的作品投进邮筒,其中一人被接收了——接下来两人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该片获得了06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奖,入选《综艺》杂志十大新人导演,08年在北美上映后登上知名影评人的年度佳片榜单。
至此,Joachim Trier(1974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位远亲)的新作备受期待。
事实上,《奥斯陆,八月未央》的故事就是《重奏》中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扮演的那位年轻作家在24个小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改编自法国作家Pierre Drieu La Rochelle的小说《内心之火》,之前曾被路易·马勒拍成1963年的影片《鬼火》。
在得知入围戛纳时,Joachim Trier开心地表示自己的外祖父Erik Lochen 1959年执导的《骑手》也曾入围过戛纳电影节。
本片的主角叫做安德斯,这个角色和导演处女作《重奏》中的安德斯是同一个人。
只不过换了环境、换了年龄而已。
约阿希姆·提尔说:“安德斯这个角色又年长了两岁,在这部电影中,他是一个提问的人,追问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
因为34岁再期待有什么辉煌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他开始经历幻灭和痛苦。
就我个人来说,要去对比这两部电影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两部电影都来自于我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而且影片的主角和我本人又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只能说这是我的两部不同时期的影片。
有人告诉我挪威现在的生活很好。
然后他们就会说,好的生活就意味着缺少好的生活经历和好的故事。
我感觉到很无奈,因为没有了外界的烦心事,更可以在人们的内心发觉到冲突。
即使是挪威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也一点都不平静。
” 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带有一种浓厚的法国味,如果对白语言不是挪威语,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部法国电影。
影片主要以台词穿缀,情节并不是影片的主要内容。
对于这种风格,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说:“我从小就受法国电影的影响,从雷诺阿的诗电影到新浪潮的戈达尔,我都是他们的狂热的粉丝。
这部电影主要提台词为主,但是在主角的游历中,我又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的性格。
所以,侯麦早期在法国巴黎街头拍摄的那些电影成为了我的参考。
而且,新浪潮对我的影响巨大,所以我会喜欢让演员来表演符合他们自身性格的角色,并且在不同的电影中持续地展示同一个角色的变化和不同的生存状态。
”
奔三张的北欧哥们,自己已经毁了本该大好的青春。
快到中年--想死总死不成,想活又没力气活下去,更不愿自我欺骗地伪装出还有很令人兴奋的活头。
不合时宜的可怜虫,多余的人,挂起来被遗忘的人,无路可走的局外人。
”过去这些日子,我没有对任何事物有什么强烈感受。
”“如果结局是那样,那是我的选择。
”“会越来越好,会有用的,但是最终没有!
”“希望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被人爱着。
”“别干什么蠢事,会让我很难过。
”“我答应。
”普鲁斯特“透过看裸女,尝试去了解欲望,就如同孩子想了解时间,而去拆时钟。
”“如果有人想毁了自己,社会应该让他去做。
”垃圾食品或妓女有罪化。
“我是个被宠坏的混蛋,除去感情因素,没人真的需要我,没有人。
”他们认为知性上的成就,要优于运动上的成功。
他们从没有告诉我友谊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徒留姓名。
“是的,我在这里,但要干嘛呢?
试着想起原本应该要做的是吧?
”“我是个失败者,借酒浇愁。
但我真在是在寻求同情,希望有人为我难过。
”“我有比你更惨的朋友,但他们不会表现得像混蛋。
这跟你吸不吸毒也没关系。
”“你会有一千个这样的夜晚,你不会记得今晚的,一切都会被遗忘,一切!
很自然,那是自然法则。
”“那些幸福的人是愚蠢的。
”
如果说青春片有瓶颈的话,那么像《赤裸裸》,与这部《奥斯陆,8月31日》可以说是已经做到极致了。
前几天看《过春天》的时候,我就觉得现在大部分青春片根本讲的不是我们的青春。
在物质过剩的这个年代,情节的跌宕起伏就如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可以做的非常华丽,非常精致,但掰开外壳后才发现里面没有什么是你需要的,因为你的生活根本不像那样。
与《赤裸裸》异曲同工的地方在于,电影时间很短,对白写的很出色。
虽然说《奥斯陆》和路易马勒的《鬼火》改编自同一小说,但是我却讨厌《鬼火》里那矫情的自白和对话,(对路易马勒其实也不太感冒)。
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和麦克李的《赤裸裸》对比。
赤裸裸中充满哲思趣味的对话被奥斯陆里的音轨切换,录像带式插叙,以及一些视听方面的小动作所替代。
从寓意方面,其实是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度思考,托马斯在向安德斯讲述自己日常生活时,就说过,这一切很无聊。
尽管他的生活与安德斯是截然不同的,但当把所有东西变作日常的时候,一切都会失去生气,安德斯便是这样。
爱情成为日常,夜生活成为日常,酒精成为日常,毒品成为日常,不断地去寻找新的刺激,不断地丢弃。
托马斯问他,你不爱伊芙琳吗?
他说不,托马斯说,得了吧,谁都看得出来你对她有多着迷。
他早就已经丢掉爱情了。
"他之所以喜欢他所建造的大厦,只是从远处看着喜欢,而绝不是在近处喜欢;也许,他只是喜欢建造大厦,而不喜欢住在里面" ——《地下室手记》
燈蛾撲火?!
不自杀也许真的是因为怕痛,又或者…只是早已迷失在漫长的虚无中。
或许那个人说得对,他的问题与吸毒无关。
A-
SIFF May19th
一个戒毒男的一天,到处乱逛,导演想表现什么呢?不懂,汗~~男主角倒是挺帅的
大量手持拍摄,看上去很真实。福利太好,父母放任自流,很容易就颓废抑郁,男主说快乐的人都是傻瓜,哈哈,有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
令我“怀念”的奥斯陆气质,一些光景重新回到大脑... 人生已经退无可退,每一种光亮都如此刺眼,眼前身后之景已与诸位两异,一个人可不可以毁掉自己,一个人是如何被毁掉。
演员跟导演都是天才!影片自然、流畅到爆,一气呵成。
我今年看过最爱的外语片. Cinéma vérité的终结者. 我看着电影, 感觉自己就跟着安德斯一起不停地游走奥斯陆. 最后跪坐在他床前看他结束8月31号这天. 太深刻的真实了. 太真挚的拍摄.这是我一直以来认为好电影的模板. 小故事, 大感悟.
没有字幕看不懂挪威语,不知所云
缓慢宁静的奥斯陆,一切都是美的,却又透着绝望的气息。男主角很厉害,看他的表情就好像看到他内心,那种深刻的无奈和绝望。影片最后,他曾出现过的地方,街头咖啡馆、能看到马路的小窗、和朋友聊天的长椅、抱着石块试图自杀的湖……都安静的在镜头里,只是不再有他,这个结尾太凌厉了!
平静入水的铺衬,绝望慢慢激起涟漪,最终被漩涡吞噬。
影片讲述了一个戒毒10个月,被戒毒所放假一天出来面试工作的人,在寻求友情、亲情、爱情的怀抱不得之后,孤独的自我了断的故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388618/
多加一分为了Anders ,弹完一曲后不也是死得其所吗.
能看到摄影和音乐的用心。摄影经常跟在人物后面,让环境由实到虚,让人物由虚到实,环境包围人物,人物初到时需要短暂凝视才能获得片刻的清醒。开头先是用几段家庭录像与旁白,拼凑出人物的过往,以及奥斯陆的某个私人化的小角落。从郊外到城市的喜悦,通过车载音乐便能体现。导演的一切设计都如此克制,在细节上的刻画却又十分充分,他有着不同于现代都市人的敏感,对世界充满好奇,又苦于34岁一事无成,24小时之内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他更像是城市漫游者,没有明确的目的,重新走访亲友也不是为了建立人脉,在不同的空间当中与对方对谈,在本质上还是颓废的,他自己并不会做出任何改变。在咖啡馆听到他人谈论自己的梦想会令自己痛心,最普通的日常遥远至极。在马路上坐着摩托,冲破灭火器的烟雾实在浪漫。
奥斯陆的一日梦游。从凌晨到凌晨;从自绝到自绝,Anders内敛的表演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命力加速滑坡的过程
美丽的镜头也没让奥斯陆更加有趣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很喜欢《奥斯陆,八月未央》这个文艺范十足的译名。片如其名,典型的欧洲文艺片,松松散散地叙述着人生,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式叙事的观众来说可能略显沉闷,但静下来心来细品还是颇多滋味,只是对于吃过太多“欧洲菜”的人来说,这滋味有些陈腔滥调了。
开罐,听气泡逐一爆掉的声音,然后喝掉没气的可乐/没有配乐,只隔一扇地铁门的熟悉。冷,友好,克制,平淡是欧洲前调,sale no.1/试图回去的地方让你失眠,试图毁灭你的让你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