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儿奋不顾身地维护一个对自己作下乱伦行为的父亲是错吗?
在道德伦理的范畴当然是错的。
但放到爱的范畴,女儿的错并不错的那么离谱。
母亲离去,女孩被懦弱的父亲当成了替代品。
父亲把女儿装扮成成熟女人的模样,是对妻子的替代,也是情欲无能的向内施展。
女儿是最没有反抗能力的对象(不会反抗,因为更依赖也必然更顺从)。
父亲也不用担心情感辜负也可以更大胆的施爱。
一个十几岁少女怎么可能做到“残忍”的拒绝相依为命的父亲。
但达尔瓦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博取同情。
为什么会发生的追问,藏在细节背后一直在被展示,一直在被探讨。
仅仅是家庭?
仅仅是社会?
把所有的仅仅都加在一起也不会是正确的答案。
正发生也是一种答案,一个永远在变的答案。
电影中女孩一直想在见父亲一面,女孩为父亲盛装打扮,女孩为父亲辩护。
“病态”的细节让人看的揪心。
真实世界就是这个充满压抑的世界,有比乱伦复杂的多的病态和难解。
女孩是无知的,无知的爱即便错漏百出,也是可以宽恕的。
在心理和感情上来伤害别人真的太容易了于受害人来说,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如果学不会分辨是非对错,那一生将会生活在自责,恐惧,迷茫之中小女孩是勇敢的,是敢于面对的,直到她所有的迷茫、恐惧、逃避、都在她撩起刘海,想象自己是个女孩时,在暴揍出言不逊的女同学时,在赢得同龄人的尊重时,在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被伤害时,她有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勇敢的突破内心的枷锁开始了自我救赎,很庆幸治愈的过程得到了那么多的帮助
瓦尔达最初的妆容,衣着,如同青少年中心里的同龄人所评:哪里来的芭比娃娃。
她觉得自己是个女人,但实际上她还是个孩子。
看到后半段,她不再化妆,不再盘发,不再穿着蕾丝,才让人惊觉她的稚嫩和天真,才深切意识到在她身上发生过什么。
尽管电影没有描述她和父亲在一起的场景,但通过她出场时的装束和言谈举止,还有对于成年男性不自觉的依赖和献媚,可以想见她是怎样被培养成为一个性玩具,这就是现实中的“养成系”。
就很难不让人想到木下总统的名句:生活中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
达尔瓦的父亲为什么可以将一个女童塑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因为他是父亲,他天然拥有对这个孩子的抚养权,监护权,他运用这些权力,将达尔瓦视为个人私产,任意妄为。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会面临社会的监督,所以他不停搬家,远离人群,最后还是被发现,被判罪;社会接过了瓦尔达的抚养权和监护权,青少年中心虽然环境差一些,但没有人运用手中的权力去伤害她。
瓦尔达受到过严重的伤害,虽然她不自知,但她被解救了出来,就有纠正和愈合的希望。
没有人有权力将另一个人打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或者其他什么,没有人或者群体有这种权力。
如果他认为自己有,那就要把这种权力夺走或者夺回来,我觉得这就是瓦尔达所讲述的故事。
两个都是法国人的作品,都描绘了一个在单亲“父亲”塑造下的女儿与父亲相恋的故事,两个作品里的女儿都完成了自我的觉醒,一个发生在没有保护系统的战前的法国,一个发生在有完整介入保护机制的当代法国。
两个少女选择完全不一样的结局,一个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选择了继续战斗下去。
《达尔瓦》的表达更轻盈,贴近生活,聚焦于少女爱情观转变的那一段时间;《田园交响曲》更沉重,宗教的概念塑造了盲女的价值观,是少女短暂一生的故事。
《达尔瓦》从侧面谈话的只言片语中呈现了一个父亲用杜撰的价值体系塑造女儿爱情观的结果;而《田园交响曲》则是完整的直击这个价值观塑造的完整过程,如何从学习盲文,教授天文地理,聆听交响乐,到成为一名虔诚的宗教徒,是整个人价值观的构建,价值观是建立在宗教的价值体系以及刻意隐瞒的罪恶和死亡的概念之上。
我暗想这音乐是如此的和谐,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不应该包含邪恶,也不包含犯罪,要知道邪恶、犯罪以及死亡一直是我在热特律德面前的禁忌话题,我还没有勇气向她说起这些,总之,这个世界跟真实的世界皆然不同。
《达尔瓦》里面的父亲自己承认了自己的“恋童癖”的罪行;而《田园交响曲》侧重在批判神父的虚伪,即使全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读者能时刻能感受到行为上的爱意,但是心理描写神父一直回避承认自己对盲女强烈的爱意。
父亲和母亲对达尔瓦表达赞美之情父辈对于年轻一代价值的塑造,有的塑造是无意之间的,父母之间的日常点滴相处会在细水长流间塑造年轻人自己的婚恋观和价值观;有的塑造则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有意为之,颠覆价值观的塑造,《达尔瓦》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达尔瓦对于爱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扭曲。
达尔瓦与社工的对话《达尔瓦》中的少女认为只有“做爱”才能去表达自己的“爱”,只有通过性,自己才能被肯定。
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里面,她也对学校的男老师使用同样的亲密方式去获得肯定,导演非常善良,男老师坚定的推开了她,并因此触发了她的自我觉醒,但是现实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她陷入这种扭曲价值观下面的恶性循环,少女重获新生需要男性的帮助者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然她们会一遍遍寻找伤害她们的爸爸。
结尾法院上,达尔瓦握住母亲的手《达尔瓦》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社会保护系统之下,一个重生的少女。
少女经历了爱情观的崩溃,但是在系统、在朋友、在母亲的帮助下(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她跳出了原来加害在她身上有毒的爱情观,她自己获得了力量,甚至在法庭上勇敢直面父亲,保护脆弱的母亲。
《田园交响曲》中失明少女经过手术恢复视力之后,虽然第一次看到人世间生灵万物的美好,但是她无法直视人心的丑恶,当她在黑暗中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之后,更加无法接受作为引路人的神父的虚伪,神父勾引了她,随着信仰的愈发纯粹以及重获视力,,当双眼看到神父的妻子以及在神父教唆之下她辜负的神父大儿子亚科,她感受到自身罪孽无法洗脱,她只能选择自杀。
(和安德烈·纪德到《窄门》中女主角相似的命运)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女性的命运,一个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一个批判人的虚伪。
过去不存在戒条的时候,我活了下来;其后罪恶伴随着戒条的出行重获新生,但我却死了。
橱柜里面的一竖光*《达尔瓦》的觉醒说服力比较单薄的,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重塑不是经历几次挫折就能发生的,但是导演可能为了回避更残忍的事实而选择将镜头对准戏剧冲突不那么大的事情;《田园交响曲》里面觉醒说服力十分有力量,这是一个盲人从「看不见」到「看见」的巨大区别,这个会带来价值观全方位的冲击。
所以《达尔瓦》我打了4星,如果能看到转变过程更决定性的瞬间片子会更有力道。
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首场,看完后被影片的冷静刺骨深深触动。
后劲非常大的导演处女作,细腻温柔、冷酷严肃,在社会议题是恋童癖与儿童援助社会服务中心的背景下,以12岁小女孩「达尔瓦」因母亲离开而被恋童癖父亲作为性客体的错爱童年为切入点展开叙事。
随着儿童援助督导员的不弃帮扶,她在收容所遇到了珍贵的友谊,伴随着母亲角色的最终回归,为她带来了正向的价值与爱,达尔瓦在此过程中逐渐找回自我,并意识到她对成年男性的“爱”是被恋童癖父亲控制和教化的曲意迎合。
裹挟着爱的性对于不谙世事的少女来说宛若一颗毒药,在她没有形成健康爱情观和世界观的年纪,任何超越自身认知范围的压迫关系都是一种权利剥削。
自我意识:自己世界的局外人女性导演在同一题材的表达方式上和男性导演有着不一样的视角。
比如在呈现瓦尔达痛苦且不自知的内心世界时,不着重刻画施暴者作出的行为,而在于呈现这些行为已经对她造成的后果,让观众以第一视角带入达尔瓦扭曲的爱情观:父和女为何不可相恋、爱一个人就是要和他发生性关系、他从未强迫都是我自愿的。
这些自述她讲得轻巧流畅,全然没有意识到是她恋童癖父亲灌输的来自父权的思想体系,她在自己的世界是一个局外人。
另一个让人痛心之处是,达尔瓦在收容所的非裔舍友萨米亚告诉她,在收容所和在学校是完全不一样的,收容所你说什么都可以,但学校不行。
这句话令人伤心,无法选择原生家庭的小孩已经从心底将自己划分为“局外人”。
身份转换:悲惨世界的开场,也会有天使降临片中特写镜头占全片大部分篇幅,成熟着装、性感表现、在见父亲前像见情人般化妆的微焦特写,丰富地展现着她内心畸形的爱,直观呈现着恋童癖父亲对女儿真实内心世界造成的深不见底的摧毁。
电影场景中出现多次的柜子、阳光,是达尔瓦完成身份转换的场景。
第一次躲在柜子里睡觉,是她的舍友萨米亚用香烟戏谑着把她熏出来,告诉她女人也可以吸烟,而不是她父亲说的“吸烟的女人不优雅”;第二次躲进柜子睡觉,是达尔瓦熟悉地将来自成年男性(督导员)的安慰拥抱视作爱的表达时,被对方推开拒绝后的应激反应,她一路狂奔回和自己父亲住的残破小屋的柜子,将自己锁起来,但是第二天睡醒后,阳光洒在凌乱地面,化妆镜折射出一道灿烂光谱,瓦尔达拿起剪刀彻底减掉被父亲精细设计的“棕色长发”,终于让她彻底完成身份认同转化:从女人变成了女孩,从超越她年龄的欲望凝视客体,变成了属于她的12岁模样。
“柜子”,是她极度缺乏安全感时的避难所,“阳光”,是她每一次冲破内心防线时的指南针。
在督导员的车后座,一缕阳光打在熟睡的达尔瓦的侧脸,像是她错位童年的一丝希望。
她将来自外界的挑衅转化为攻击,收获了收容所其他朋友的大力支持,这时的萨米亚和所有同伴是她的阳光。
她每次搞砸一切,督导员的不离不弃也是她的阳光。
最终母亲终于找到了重新成为“女孩”的她,母爱是她最温暖的阳光。
电影场景从昏暗到明亮,达尔瓦从桀骜不驯变得温情柔软,悲惨开局的她也值得拥有守护天使。
影片是开放式结尾,是关于她恋童癖父亲的庭审戏,可以从更加正能量的角度去理解,即法律是所有不公的底线,人心如太阳般不可直视,但正义与爱永远像阳光普照大地。
也对应着影片里那句台词:“你说了不算,法官说了算”。
社会议题:家庭尚存最小单元的权利剥削,真实世界的恶只是冰山一角恋童、儿童虐待话题在西方国家的热议程度一直很高,这些行为遭受的法律量刑一样备受争议,尤其在揭露惩处一些身居高位、手握权力的精英阶层、政治团体时将更加困难,只要有需求,灰色利益链就永远存在。
“那些虐待儿童的人, 用权力掩饰暴行,没有任何良知,也没有停止的意愿,他们不受法律控制, 因为他们就是法律”。
《达尔瓦》这部片子只是一个很小的切口,足以窥见“恋童”犯罪的潜在性、普遍性,甚至发生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最小单元,而受害者不发声,犯罪就如同冰下暗涌的冷水,就像深藏在柜子里的黑暗一角,永远无法见到光明。
从女孩的角度拍摄,完全是女孩自己的心理,而不是已经成熟知晓很多是非对错价值观的旁观受害者的角度。
他让她染发,穿黑丝高跟鞋,穿深v蕾丝吊带裙,他让她不穿内裤,他让她以为她是女人,可是她连月经都没来过。
她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选择,当选择给她的时候她的第一想法是你要给我什么好处,她面对可以自己选择时候的很无措。
对她而言喜欢和爱情就是与性沾边,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勾引,她并不懂什么是爱,她从一开始的抗拒收容所到后面收容所到其他孩子们对她的包容让她慢慢接纳了这里,也慢慢接纳了自己。
大部分美国影视中大部分孩子都抗拒收容所,而这里看到了收容所的另一面,当然收容所里也有好有坏,比如这里面的那个找达尔瓦的男孩。
孩子出生以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会决定画上去的是美好还是邪恶,而童年的一切会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
看简介深深合胃口,途中数次像被空气攥紧喉咙达尔瓦像飞舞的蝴蝶,跳跃在波浪蜷曲的发梢“语言”作为利刃,深埋“优雅”的腐臭土壤,无数个我们是织成达尔瓦的破碎丝袜但你不是任何人的欲望客体,不是洛丽塔,不是公主裙,不是闪着光的口红和精心盘起的头发,你的生活就在旋转的闪闪草地上一望无垠,只要反击,打烂他们的电脑和鼻子几个:抱着玩具熊关上柜门邻居公主女孩是另一个自我福利院永远的温暖和包容“Samia,很美的名字”女性导演处女作,主演妹妹也是素人,从镜头到表演都细腻到心颤,希望能看到更多作品
开场前五分钟,我还在等一张不知道会不会准时收到的电影票;电影结束以后,只想坐在里面狠狠的哭一会。
演达尔瓦的小女孩太漂亮了,而且情绪的表达很自然,有好多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能看到她眼睛里的坚定和害怕,但一点都不矛盾;成熟和童真同时存在在她身上,这也不矛盾。
有一些我很喜欢的细节,比如被要求脱衣服检查的时候,她颤抖的身体、从来没出现在镜头下,但总是能听到的高跟鞋声、她躲在卫生间疯狂的撞自己的头,通过伤害自己缓解心理上的破碎感、见到父亲飞速起身脱掉外套,才露出电影中的第一次微笑、给朋友画完妆之后真诚和肯定的目光…小孩总是可以很轻易就可以把自己的信任给出去,特别是父母这种角色。
对父亲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不用思考,可以直接依赖。
达尔瓦同步着父亲的情感,即使忘记了小时候的事,也只会偏信父亲描述的“真相”,去恨自己的妈妈,建立一层模糊的三观,把爱和make love混淆,把女人和女孩混淆……在信念塌陷之后,她很幸运的被朋友拉回了现实生活。
但达尔瓦的友谊来的太轻易了,甚至会有一些不真切。
她的转变也太快了,好像没有一个直接的触发点,在把自己的爱转嫁给老师失败之后,突然剪掉了头发,羡慕的看着邻居家穿公主裙的小女孩,对来接她的老师露出了和解的微笑,一脸天真的问“妈妈会喜欢这样的我吗?
”剪掉头发就标榜着一个新的开始,要和过去一刀两断,剪掉了自己从九岁就在不停补染的头发,放弃做所谓的淑女,不再把自己无处安置的爱寄托在别人身上……她成功了吗?
电影最后几分钟,等待审判正式开始的十几秒,在这样的压迫下,我哭了,因为她做到了——穿着朋友的衣服、握着母亲的手,对面是没刮胡子的父亲,她的目光没有躲避,是直接的、坚定的、勇敢的对视上去。
电影开篇呈现的是达尔瓦与父亲的强制分离。
一面是生父被警察逮捕,一面是女儿被儿童社工营救。
达尔瓦声嘶力竭呼喊着父亲姓名的画面,这是一个令人感到错愕又震惊的开场。
继续观看,观众才知可悲的真相,原来父母离婚后,判决给父亲的达尔瓦,自5岁至12岁,整整7年间都被生父灌输一种可怕的思想——父女之爱无道德界限,爱即男女之爱。
生父对尚处于懵懂孩童阶段的达尔瓦实施了“光源氏计划”,把幼女培养为自己理想中的女人,为此不惜长期不停搬家、远离人群,有意切断女儿与外界的社交联系。
父亲通过谎言建构了达尔瓦的世界,令她认为母亲是离家出走的,自己与父亲有着不可分离的羁绊,因此逐渐沦为父亲的玩物,并自我内化了这样的不正常的关系,以致无法融入同龄人中,也无法真正接纳母亲。
这样的电影对于高度道德化的国家的观众是不合时宜的,比如佛教地区, 穆斯林国家。
但它出现了。
作为观众我们只能顺从影像的娓娓道来,十二岁的达尔瓦从小被恶父塑造成一个芭比娃娃。
一个小女人。
他对父亲除了特殊的爱,还有依赖。
直到结尾法庭紧紧拉着母亲的手时,眼神中还是充满对恶父暖味的不详之兆,导演的视角是亲和的,但也是残忍的。
在她看来毁掉一个孩子的认知比毁掉一个孩子的身体更为残忍!
小演员的表演是优秀的,可惜剧中每次锐变,反复回到原点是缺少力度的。
回到故事开始一个真正的事件似乎没有完美形成那就是父亲如何把罪恶之手伸向女儿,迫使女儿变成了现在这样。
恋童癖心理怎么形成的?
父亲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
如果不了解反方的世界可能也难以理解正方达尔瓦的真正受到的伤害是什么?
重大事件的遗失使我们只能通过人物来推测,虽然达尔瓦言行举止表达了一切但不彻底。
走出阴霾的事件设置也浮只于表面。
内心的困惑蜕变没有找到准确事件能得以外化来推进,使得这个电影看起来简单而无深意。
重建,这样的自我修整跟之前看的调查报告确实有相同的地方。
电影开始没多久我就在想,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案例会如何处置,我是否会更有智慧和耐心?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根本不是智慧或者耐心的问题,而是你是否愿意去相信,相信人性,相信光。女孩是被拯救的,但更应该说是她完成了自救。爱不需要被教导出来,也不是可以被规训出来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或者一场肢体的冲突,都更能感受到爱。
看不下去
2025.03.08 yxh
咋法国啥破事都有
PC
用轻松灵动的影像描绘如此沉重的话题,令人难忘,催人泪下。but! 上影节百丽宫影城场的字幕还能再拉胯一点吗……
社会的冷眼旁观,自己的野蛮生长。人是一张白纸的命题,每一种选择都不成选择,内部的灌输,外部的强制,面临的是无能为力。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想法,只是依偎的那刻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将如此沉重的事件经由从受害者的主视角呈现,新颖下又是迷惘的状态。结局的“投靠”是治愈却远不是独立,或者说是另一种沉重。
情感虽有动人处,但某些转变太硬了。每年欧洲这类儿童议题片都不少,有一定社会意义,但在艺术成就上绝大多数都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了无新意。[230427]
别人嘴里的恶魔,自己眼里的爱人,羽绒服下黑色蕾丝的开背衫,不断崩塌解构着全新的世界,摧毁并重建着。躲在被子里照亮自己每一寸肌肤,擦掉了口红摘掉了耳环,新的棕色头发正在生长,社会边缘的孩子躲在衣柜里寻找着阳光照射来的方向,那不过是片破碎,不过是片能直面的破碎。那就一刀两断,斩断所有青丝斩断接受所有审判。
13th北影节第一场4.5☆各种微小的情绪,心理转变表现得细腻又扎实。看似是变体的Lolita,但其实从一开始Dalva就是a scared little girl .It's a story of how the order of one's whole world being shattered&rebuilt. And it shows marvelous courage.'I'm scared of being alone...of not being important to anyone again'But someone will come, and they will love u. 喜欢中间的那段醉酒舞蹈and OMG i love Jayden...
尽在不言中。留白比直接的揭露更合适。可能是篇幅所限,小女主最后的蜕变略显生硬。
为什么没有一所专门的学校来收纳这样的学生?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适应“你们”的社会!最后的审判现场达尔瓦把手主动的放在妈妈手上,她像天使一样美丽且勇敢。
她是受害者而又不自知。故事是从达尔瓦的角度叙事,所以可能大家无法理解女孩,甚至可能会因为她的无知而感到一阵愤怒。叙述视角的单一呈现导致情节有些松散了。
女孩探监时忽得站起,扒掉羽绒服,露出蕾丝连衣裙的时候,7年的禽兽残害历历在目。转变的有些生硬,我想这个思想上的阴影是跟随女孩一辈子吧。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达尔瓦是个男孩呢。
"I'm scared, of being alone, of never to be important to anyone again."
感觉被诈骗了。被父亲侵犯的未成年女孩居然被安排了一个男辅导员,而且还有两次暧昧镜头!!!真的很让人恶心。舞会上那个男孩明显就是在性骚扰女主,女主才刚来月经不久,而且被人渣父亲混淆了两性关系,她面对骚扰可以不知道怎么办,结果成年人也只是拦了一下,并没有后续的开导和教育。把人骗进来杀🫤另外女主的转变真的拍的太过呆板和突兀,一开始我看别人推荐的是说“女生自己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我以为能看到深刻的自愈过程,结果电影最后钻了一下衣柜,人就好了一大半了,我真服了。
不理解
新人前途无量。
相比于《情人》、《洛丽塔》,甚至《杀手莱昂》,本片的尺度都确实太小了。这是一种可能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爱是一个很好理由,但不能解释一切。尤其是是针对人类社会。科学角度讲,可能这是一种返祖现象。但伦理角度确实无法认同。本片出彩之处可能就在于不去重现犯罪过程,而是重在治愈和重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