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惊爆!
凶手真的太……让我完全没想到了。
我真的理解米勒在知道凶手的时候惊得缩到墙角呕吐的反应,是我可能也吐了。
“How colud you not know?
”这句质问曾由米勒警官的口中说出,现在被用来质问她自己。
真是讽刺又令人痛心。
发生这样的惨剧不能归罪于她,但她作为受害者,同样也是牵动这场风暴的其中一环。
精神压抑的出轨家暴父亲,同样心理状态不好的疏于看顾的母亲,互相推诿着让丹尼走向罪恶的结局,投向幻象中“幸福的怀抱”。
聪明的男孩不会不知道,可他脆弱又幼小,如何抗拒?
在生活中不被重视的男人对11岁的男孩产生不恰当的感情,又该如何定义?
(丹尼这个角色选了一个跟汤姆有着明显差异的正在变声期的漂亮男孩来演真是别有心机)人们在生活中对自己过于在意,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私。
如果不停追溯,就会有很多人无法脱罪,这当然没有意义,因为这都不是他们的本意。
所以“How colud you not know?
”这个问题才如此振聋发聩。
因为只有在你亲身体会过悲剧之后你才能真正地开始自省,你也才会明白这个问题有多无稽。
这部剧的优秀在于不仅限于扑朔迷离的案件,而是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逐渐将每一个串联案件的人物丰满。
小镇人际关系;家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媒体的质问;对恋童心理的探讨。
最后的篝火传递其实没有安慰到我,那会儿的我更加想着在食腐媒体恶意煽动下的小镇居民们是如何催化了老杰克的死。
人啊,多么无常,人性又是如此经不起推敲。
但人性诚然就如同阴冷潮湿的小镇海岸终日刮着深不可测的腥咸海风,也总有星火明灭的时候吧。
从一半开始越来越进入剧情,开始引人入胜然后欲罢不能,编剧有才华很酷,开头不像以往的侦探小说那样,一条两条线索环环相扣,伴随跌宕起伏的情节,最后直指凶手达到高潮,然后结尾。
它的开始,相比下有些缓慢,甚至是平淡到人打瞌睡几乎可以让人弃剧。
进入第四集开始觉得之前的铺垫都是值得的,所有的线索都细碎而杂乱,而这才是真实推理的必经之路,没有一气呵成、一鼓作气抓到凶手的爽快,展现的是抽丝剥茧的“枯燥”,不断的质疑,疑问,无解,失望,死循环一样的反复,磨着耐心、信心和信念.......压力伴随舆论相继而至.......它所花一定篇幅在舆论的煽动上,人性的弱点上,有一定社会意义,很少有推理剧能兼顾此,而非只是投其所好地给出精彩绝伦的推理。
--越到最后越扑朔迷离,似乎线索已经开始连贯地串起,案情开始明了,嫌疑人开始浮上水面,但同时动机和缘由却始终藏在水下,到底是谁?
是为什么每个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人都在隐藏着属于他们的秘密和故事,虽未详述,却很有味道。
--揭开谜底之后,反而一时没了兴趣,所有为此贮备的力气一时消散,意识开始模糊,还没看到结局,却已然了然,困得睡去。
因为答案往往比起过程闷太多,也简单得多,答案出来的那个人是谁也在一瞬间变得不重要了,最后米勒曾问过susan的问题也落到了自己身上:“你怎么会不知道?
怎么会?
”你身边意为熟悉的人可能可以是最陌生的。
每一个看似平静之下的地方都有着不测的暗涌,而这暗涌也可以在每个人心底。
2015年具体不详
开篇便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广教镇的大概容貌。
这个稍许闭塞的小镇,每个人都相熟,甚至多少有些沾亲带故。
在厨房打个嗝,邻居就能听见,不多久其他镇民就可能知道你晚餐吃的究竟是炖牛肉还是咖喱鸡。
生活在这样的小镇,一言一行都需谨慎,一点风吹草动也会遭人口舌。
有人说情节太过拖沓,其实一点不,每一个场景的处理,每一个人物的存在都有他的理由。
英剧在刻画细节上总是拿捏得很精准,看似不起眼的一个画面、一句台词总是埋下一条通往真相的线索。
在找出真凶之前,放出太多烟雾弹,让每人都都背上嫌疑犯的标签。
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又把每个藏在最阴暗中的小秘密暴露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而通过这些秘密的浮出水面,又把人性最荒唐的一面无限放大,给予狠狠一击。
马克不知为何,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我认定他就是凶手。
他那意味深长的笑容以及飘忽不定的眼神,哪怕在出轨行为被揭发以后,我依然固执保持着这个念头。
出轨面对贝丝的质问他只能回答"She's special." 爱一个人多久会厌倦?
还是需要等另一个特别的人出现?
无论如何,这段错误的关系随着丹尼的离去走向尾声。
而因为午夜偷情没去丹尼房间的内疚会跟随他一辈子。
乔猜得到凶手,却猜不到杀人动机。
一个中年男人爱上一个11的孩子,没人能理解,连乔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特别当他处在艾丽的丈夫、汤姆和弗莱迪的父亲、马克的朋友,这些角色关系中。
你的人生是否也曾出现过这样一个人,如中毒般沉迷于这种道不明的关系中,逃不开放不掉,把所有理智都抛之脑后,只为换来那人对自己的依赖。
所以到底是他把自己的感觉浪漫化了,还是真的爱上了丹尼?
应该也没人会在乎,从今往后他只会背上“杀人犯”的头衔。
艾丽当第一眼看见丹尼尸体时流下的眼泪,是作为贝丝的好友以及一位母亲的身份。
正是这一份理解让作为警察的她比任何人都想抓住凶手。
可当真相被揭露,贝丝对她说出“How could you not know”时,多讽刺。
她也一定回想起当日在审讯室她用同一句问句,同样的语气质疑苏珊时,苏珊犀利的眼神渐渐暗淡。
是啊,为什么你们会不知道?
凶手是与自己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的枕边人。
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在这刻消失殆尽,在贝丝和其他小镇居民眼中,她不再是参与破案的米勒警官,永远只是"凶手的妻子"、"疑似共犯"。
除了离开,她别无他法。
哈迪与爱丽一样,他从原来的城市离开,或者应该称为"逃离"。
面对所有质疑,他选择沉默,在发布会宣称一定捉拿凶手的承诺,不止是为那个不幸家庭寻求正义,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所谓擅离职守只不过这个"无能"警官为了守护妻子的名誉不惜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
从世界上最出名的王子哈姆雷特到伏地魔的死忠食死徒,大卫演起边缘人物总是那么贴切。
贝丝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小镇,和少年时代相爱的男人结婚生子相濡以沫15年后,等待她的竟是痛失爱子以及丈夫出轨的双重打击。
周遭众人同情询问的眼神并为减轻它的伤痛,相反让她更想找到一个出口逃离。
犹如你在任何一个sns社交平台写下一句心情语录,下面那些"怎么了"、"发生什么了"的回复,究竟是善意的关心还是随意的好奇。
无论在哪个国家,孩子遭到谋杀后夫妻的离婚率颇高,如果剧情不是安排了贝丝再次怀孕,让这个新生命去延续她对丹尼的爱,简直无法想象她还能如何继续。
杰克17岁的马克让15岁的贝丝意外怀孕,之后两人组成家庭,共同生活了15年,这叫作"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46岁的杰克爱上16岁的女学生就是"猥亵未成年人"。
人们是忘记还是故意无视,他一出狱,等她到达法定年龄也娶了她为妻。
在丹尼一案发生后,人们蜂拥而至,拿当年他入狱的罪名将他指认为凶手。
这个曾经与每个人相熟的孤独老人,除了背负这一项莫须有的指控,还必须重新翻出对妻儿的沉痛回忆。
选择在发现丹尼尸体的海滩结束自己的痛苦,是否可以用这条生命唤起小镇居民的良知和清醒?
丈夫猥亵并杀害亲生女儿,剩下的孩子又被强制领养。
苏珊本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母亲,而她竟可以如此冷漠地在丹尼尸体边徘徊,隐藏证物、隐瞒看到凶犯犯罪过程。
奥利为了自己的前途,把本该封闭的信息发到推特,让这个不幸的小镇暴露于媒体的聚光灯下。
而她的母亲,作为爱丽的姐姐,却提出在获得借款后才肯提供证据。
小镇上的每个人都守护在自己不愿北外人所知的小秘密。
包括一度有酗酒恶习的神父和做着走私买卖的奈杰。
但所有的暗物质却在这座如同平静湖面般的小镇被投入一颗小石子后被染黑。
案子是结了,也留下一颗颗等待伤口愈合的心。
相当慢节奏的一部剧,不过很容易就能看下去。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大概渴望也很难想象小镇里那种“人尽皆知”的熟人社会,这部剧第一集就完美地展现出了这一点,吸引人看下去。
这部剧实在是一部不太明显的“侦探剧”,它关注的中心是小镇的社会特点,其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所藏匿的东西。
看到一半我才猛然意识到这其实也是个破案剧,但相比于理想化浪漫化的神夏来说,简直是太现实不过,探长和米勒警官在破案时的无力和对人性的灰暗的无奈直面才是这些普通人的真实感受。
探长作为一个外来者“空降”到这个熟人社会,一个案件和探长的假设每个人都有罪的查案方式(感觉换作米勒可能不会这样做?
毕竟米勒一直因为“太善良不怀疑”被探长吐槽)将小镇闹得天翻地覆,很多人深藏许久的秘密都被无情暴露,很多深藏已久的矛盾集中爆发。
丹尼之死是导火索,引爆了整个小镇,且再也回不到以前。
若说不足之处,大概就是最终嫌疑人自首的这种结案方式太过草率,可能会让一部分比较关注结果的观众认为浪费感情。
p. s. 吐槽:DT在这儿终于不用尖着嗓门演戏了哈哈哈哈哈,要不演什么都像博士,难以突破。
以及十三姨的演员真的可塑性太高了!
三颗星,不能再多了。
作为一个推理悬疑剧,节奏太拖沓了,推理查案的逻辑也很弱。
有很多BUG逻辑都无法闭环,6集就能讲完搞了8集。
首先,演员选的就很没有说服力。
女警官艾莉表情懵懂眼神脆弱非常感性,缺少作为警官的客观冷静坚韧,共情能力特别强,眼泪流的比丹尼妈妈还要多,我天,看上去就很像被家务事缠身、老公出轨、孩子叛逆、生活一团乱麻的家庭主妇,在整个查案过程中专业度几乎等同于0。
男警官艾力克瘦弱颓废,看上去像终年酗酒分分钟要倒地的落魄中年男子。
和女搭档艾莉全程配合默契度约等于无。
其次,很多剧情槽点看剧过程中都打着大大的?
1、小男孩汤姆和死者丹尼是好朋友,但是全程只对汤姆做了一次笔录,演了快8集了才想起来去查丹尼的电脑,拜托,难道不应该开篇就要去查手机、查电脑、做笔录吗?
2、房车车主苏珊告诉艾力克悬崖上的小屋水管从来没有爆过她也没给过马克钥匙,但是马克说他接到报修去修了水管并且从苏珊那拿了钥匙,且有档案记录。
这明显口供对不上,但是没有细察。
3、报社女老板查到苏珊改名了,告诉警察,但是置之不理。
4、既然要排查嫌疑查很多关联性人物的不在场证明,为什么不查乔?
其实乔和丹尼他爸情况一样,丹尼死的那晚,马克从外面回来他的妻子在睡觉没有察觉他是几点回来的,乔也是,艾莉晚上八九点吃了安眠药睡了,所以她老公乔什么时候回来的有没有外出其实她也不清楚,也就是没有不在场证明。
但是警察只差了马克,没有查乔。
5、最后破案并不是警察查到了线索逮捕了凶手,用证据逼凶手承认,而是凶手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主动曝光自首了。
恋童癖的梗还用了2次,不能再说了,否则三颗星都多了。
一场谋杀案在平静无波的小镇里搅起了浪,泥沙浑浊。
卷进漩涡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点自己的秘密,但在查案过程中,这些秘密一个接着一个无情地被探照灯打了个通亮。
看剧的时候,会突然对记者的言行感到特别愤怒,觉得他们太过于冷血,在谋杀案面前,就像一群闻着腥臭而来的秃鹰,盘旋不散,等着一场盛宴。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大家需要知道些什么。
但问题是,他们能忍住不把故事讲得太戏剧化吗?而且,大众真的需要知道所有真相吗?
离事件很遥远的大众,远离真正伤害的人们,需要知道的到底什么?
而他们(我们)到底消费的是什么?
事件漩涡中心的人的痛苦,是安全地带的人们所不熟悉的。
看完全剧的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探长说自己是来赎罪的。
问题来了,Hardy到底有什么罪?
其实看这个剧的时候我偶尔不经意间就会联想到《真探》(我联想能力比较强),尽管这两部剧有迥然不同的气质。
一个让我立刻把两个剧联想起来的是晚饭剧情,双主角中看起来很边缘的那位被看起来人生赢家的那位“出于礼仪”请到家吃饭,并且在聚餐中,大家才知道了Rust和Hardy的家庭情况。
另一个则是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主角去追寻凶手的责任感。
Rust因为漏抓了真凶而痛苦。
而Hardy因为辜负了受害者家属而饱受自责(虽然没有直接责任,但作为上司他觉得自己也没法找借口开脱吧)。
说到底都是过不了自己良心那一关。
尽管在外人看来他们有一千个理由可以放下。
最后为了争取破案的时间,Hardy对记者妥协了,说出了之前不肯说出的真相。
可以说,此时此刻这个案子对他的意义已胜过一切。
他需要抓到凶手,来救赎自己。
就算死在任上也没办法。
真正喜欢上男主,是在杰克自杀后,面对媒体推卸责任将过错归于警方的说法,Hardy坦然自嘲自己是全英国最差劲的警察的那一刻。
觉得第一季的结构已经相当完整。
期待第二季如何发挥。
PS通灵人说Hardy以前来过这个小镇,准头真不错哈。
如果有人说这部剧只值得看开头和结尾,幼稚!
如果你只是看看怎么破案的那就别看了。
这部剧真正想表达的不是这个杀人案,案情只是贯穿整部剧的线,整部剧里充斥着人性,伦理;小镇里,小圈子,一眼看到头的生活,还有鸡贼的媒体。
其实每户人家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是这个案件让看似平静的小镇突然炸了锅,案情调查不得不揭开这些个秘密。
英剧很少让我失望,何况这萌萌哒的英剧口音。
①营造的气氛,故事的铺陈,都围绕“疑”进行。
②害怕空气突然安静,害怕镜头突然放慢。
③没有神乎其技的探案能力,只是忠于正义和责任。
④表面的和谐,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言说的秘密。
⑤不能说的秘密,不一定是黑暗下的罪恶,它可能是人性的弱点,也可能是个人的悲痛。
⑥自以为是揭露真相的新闻人,一再为吸引眼球,获取关注,肆意造谣,一旦真相大白,就将错误推给他人。
⑦打破小镇平静的一件凶杀案。
⑧一步错步步错。
即使是三人成虎的流言蜚语,也可能夺人性命。
⑨给了许多主要线索,同时也埋下许多干扰信息,以至在认定凶手后一再被“疑”带偏方向。
⑩最不像坏人的往往就是我们要找的凶手。
PS 蛮喜欢牧师!
百夫长!
看这部剧的时候是我春季过敏最严重的时期。
比如今晚看最后一集时,我几乎是在无法用鼻子呼吸的状态下看完的。
四肢无力,眼睛干涩,外加脖子痒的厉害。
之前看了很多评论说“剧情拖拉、进展缓慢”。
作为一个推理小说和推理剧爱好者,我真的很想为这部推理剧辩解一下:你们真的错怪它了!
推理方面:长达8集的故事只说了一个案件:在僻静的小镇Broadchurch,11岁男孩Danny被人杀了,沉尸沙滩上。
警长Hardy带着本地女警探Miller负责这起杀人案。
看上去很无趣,是吧?
那么我们来这么看一下:把这起案件想象成一个密室杀人。
没错,是密室。
这个密室就是整个小镇。
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偏远僻静的小镇死了人,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本地人作案。
小镇就是个开放式的密室,而嫌疑人就是小镇上的某个人。
之后是嫌疑人的设定。
探长和警探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切入方式。
女警Miller的方式是大多数人惯用的:在特定人群里假设每个人都是无关的,通过证据确定嫌疑人;探长的方法是完全相反的:在特定人群里假设每个人都是有罪的,通过证据逐个排除。
我看过一些现实刑事案件侦破的纪实报告,在已经锁定的特定人群里,刑警会选择逐个排除的方式破案。
但如果是流窜作案或是随即作案,这种逐个排除的方式就不适用于初级侦查了。
而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万人口的小镇,它基本具备逐个排除侦查方式的条件。
随着故事的发展,探长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位top级的嫌疑犯。
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逐一排除。
有些人说他们在第三集甚至第二集就猜出了凶手。
这个很简单,我在第二集也猜出了凶手。
但是,警察破案不是靠猜的。
不论是警察还是福尔摩斯抑或是东野圭吾笔下的汤川教授,他们都要说出“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
推理不是猜测。
作为观众,如果喜欢推理,那就跟着探长Hardy调查出的线索自己思考破案吧。
在第六集后,我开始这么自娱自乐了。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四位嫌疑人。
那么一号嫌疑人被排除的时候,我给出了我觉得足够信服的理由;依次每位被剔除的嫌疑人都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而这些证据恰恰是前六集零散的提到的。
直到最后一位嫌疑人,我没有有效证据可以剔除他,那么按照排除法,他就是最大嫌疑人,基本就可以肯定他是凶手。
有些人说“剧情拖沓”,大部分源于对“无关人员”的演绎。
但你要知道,现实中,没有人在警察眼里是“无关”的。
所以,那些最细枝末节的人物也会被展示在剧情里,随着剧情发展,“搜查”这张大网逐渐收缩,剩下的就是探长认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们。
这个过程看上去很拖沓,但我认为它很真实。
观众自我推理的过程很有意思,像是一场猜谜,也是一场分析。
我是推理小说和推理剧爱好者,平时看小说或剧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
经过十几年的自娱自乐,我想我的推理能力至少在看新的推理作品的时候还是挺有用的。
本剧在英国本土的收视率超高,在社交网站上观众讨论的超级欢脱。
我想大部分原因就在于编剧设计的剧情让观众很好地参与到推理中。
每个星期,观众都在推理分析,乐此不疲。
从这一点上看,这是这部很传统的推理剧成功的地方。
关于表演:我很想说说演员的表演,尤其是女主演Olivia Colman。
记得之前看过演员采访,Olivia说接这部剧真是"Bloody hell"....演员本身是一位母亲,在剧中扮演一位两个孩子的警察母亲,同时她要破的案子是邻居家孩子的谋杀案。
她说,作为一位母亲,即使知道剧情是假的,可还是忍不住在拍摄的时候难过哭泣。
在最后一集里,女警探Miller独自站在受害者的家门前,黑夜里空旷的草坪上,只有受害者Danny的妈妈Beth和Miller,面对面。
Beth问:Why could you not know? Miller无言以对,唯有泪流。
我看表演,首先看的是演员的眼睛。
眼睛可以表现所有感情,甚至是你要说的台词。
Miller的眼睛里充满了痛苦、委屈、不解、悔恨、负罪感。
在那一刻,通过演员的眼睛,作为观众的我与Miller产生了某种共鸣,我明白了她说不出来的苦。
所以,我和她一起流了泪。
就为了这一个场景,我愿意为这位女演员起立鼓掌。
再来说说DT吧。
一如所有报纸媒体的评论:一如既往的好。。。
哎,“一如既往”这个词蛮害人的。
探长Hardy这个角色,在案子没有破之前一直独占着本剧第一苦逼人物 (破案后这个“殊荣”就给Miller了)。
之前的案件把他折磨出了心脏病。
整部戏里,演员要演出一个需要接受心脏支架手术的病弱样子,呼吸不畅,走路摇晃,神情恍惚。
Broadchurch的案子是一场救赎,对他的职业,对他的灵魂。
其实,以DT的表演风格,他多善于外向型的张扬表演,而探长Hardy这个苦逼角色要求他把表演往回收,但又要恰到好处。
这也许对演员本身也是个考验吧。
我极喜欢最后两个人坐在海边长凳上的调侃。
Miller要远走他乡带着孩子重新开始生活。
探长说他要退休了(救赎过后他最需要的是一个心脏支架手术)。
然后Miller苦笑着说:看看我们,两个前警员的落魄。。。
无言的定格,在黑夜的海边,远处是人们为死者点燃的火把。
这两个人真是极好的搭档,所以我是真的希望在第二季两位主演能够回归啊最后再说说剧组:如果你是英剧迷,看了主创名单(编剧、导演、主演),你会明白,这分明就是Doctor Who部分演职人员再集合嘛没错,编剧Chris现在还在给DW第七季写着剧本呢
以前的时候为了dt看过,嫌节奏慢,没看下去。
现在看,倒是有不同感受。
首先,它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推理剧。
对于看惯了波罗,福尔摩斯或者CSI之类美剧的人来说,会觉得该剧推理不够硬(凶手最后还是自首的),警探办案不够专业。
但其实案件只是这部剧的一部分,或者说背景,它的重点放在人和人们。
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讨厌丈夫的角色。
的确,他出轨了,但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唯一一次因为晚归没有顾看床上的儿子,结果当晚儿子出事;唯一一次打了儿子,结果把儿子推向凶手。
最后他和凶手对质的一幕,我不仅看到了他的悲痛,更加看到了他的悔恨——演员演技极富感染力。
悔恨这种情绪,可以说是所有负面情绪中,杀伤力最大的,我很怀疑这位父亲一辈子都摆脱不了了。
他出过一次轨,但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个好丈夫;他打过儿子,但也不能随便就扣个家暴男的帽子。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这座祥和的小镇上会枯燥,在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中会不自觉的漫不经心。
从一些细节,比如开头他和街上人打招呼,认尸路上还尽量招呼了一个聊球赛的路人,阻止愤怒的Nigel等,可以看出他性情还是不错的。
既然说到了丈夫,那么说一下妻子的角色。
首先,演技真的打动人心,害得我都抑郁了。
其次,她很真实,特别是她和受害小女孩母亲见面的场景,她有理由愤怒,对于丈夫的不忠,对于周围无用的同情,对于上帝的安排。
最后她在火中看到了danny,我想这也意识这她的某种解脱吧。
DTT的男主!!!!
一个字,“惨”!!!
虽然这部剧中基本人人都很惨,但是看着他那阴郁的大眼睛,看着他摇摇晃晃的身影,简直不能再想给可怜的Hardy开外挂了。
前妻真心眼盲心瞎!!!
特别是看到当同事都出去喝酒,他一个人孤零零,又不能联系上许久未见的女儿,看着凌乱的案件资料,看着受害男童的照片,他发病蹲在地上,哦!
心都要碎了!
我发现英剧侦探\探长这种角色,就没几个不毒舌,情商低的,这大概是一种特色吧!
其他人物,joe,舆论害人的又一个典型案例,huh?但我很怀疑他的自杀是否真的证明了他的“清白”?
也许在那些被克制引导关注片面的家长心中,他还是一个有嫌疑的恋童癖。
这位老人在接受质疑时很不可思议,为什么他的那些关爱行为居然被如此污名化?
为什么我们在仅仅知道一条“事实”而没有更多细节的情况下,就可以随意批判辱骂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的如此脆弱。
神父,小记者,光头男的角色感觉都可以深挖,有第二季也是合理的。
结一个尾吧!
有的作品,虽然给人感官刺激,但阅后即忘;有的电影,虽然故事很庞大,但角色都流于表面。
我还是愿意看并且推荐这种有深度,有思考的电视剧。
第一集很棒…很美又很慢的剧,人物之间的各种关联影响讲的好多,不过还算部好剧吧。这海边太美了。看到最后就是谁都讨厌不起来呢,you never know some people really are 这小镇各种小秘密 DTT和ANDREW和ARTHUR在同一部剧里实在太养眼= =
好拖,以侦探之名行伦理之实,诡计没有、动机狗血
以为前面的线索都是伏笔结局可以把一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为剧情发展慢是拍得细腻,结果没想到结局那么突兀莫名其妙,吊足了观众胃口后面编不下去的随便拉个路人来做凶手胡乱搪塞,最后一集的真相和前面说的那大堆事情一点关系也没有,两个警察主角磨叽了8集结果凶手却并不是他俩查到的而是自己跳出来认罪的,太烂了。
(s01e01)棄。
为十三姨还有DW新总裁重拾第一集就弃的本剧...我居然猜中凶手了...
这运镜和节奏实在太不刑侦剧。非典型语言也许意味非典型动机,吧。
有英国式谋杀的味道
一开始就猜到跟the killing是一个套路的,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结果是凶手。但是节奏也忒慢了点。
作为一部推理剧来讲,人物性格展开的很好。虽说凶手有点出乎意料,但是也在情理之中。其实最让我喜欢的还是刻画的心理戏。
平静的小镇因为一起谋杀揭开了众人心中的秘密,虽然最终案子破了,但是大家再也回不到过去了。结局比较坑爹,但是每个人物都拍的挺有戏的。8集稍稍长了一点,缩成6集够了。
看了三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看的我很游离
八集一个案件、、、结尾狗血、、、
剧情还行 但这个节奏还是建议去看the killing
全剧充满着绝望。
这结尾可真是……
线索过于凌乱。警方毫无方法论。唯一亮点在于:你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这个小镇的设定叫人好兴奋,哪里是这一秒知道下一秒的人生嘛。
实在是有够抓马的,拖拖拉拉了这么都破不了案,最后还要靠凶手一句我忍不住了就自首了。。我也忍不住了看完第4集直接跳到第8集,发现我并没有错过什么。。真是一个又臭又长的故事,为演技加一星
3-,编剧很差,虽然用意是以疑点来揭露平静小镇背后各种秘密、表现各种荒唐现象,但两头都不够精致,刻画、发展都很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