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们的大和》,2005年上映的日本电影。
本来日本人拍的二战电影,也不可能期望其深刻按照中国人的思路反思战争,所以本来只是抱着看一场海战片的想法看这部电影。
不过没想到的是连战争场面也比较令人失望。
本片的cast相当强大,主演有反町隆史、中村狮童、松山健一还有苍井优。
但是这些主人公的职位不过是兵曹、伙夫长和水手之类的低级士兵,连军官都算不上。
虽然号称本片复制了大和号主炮的模型,但是其实大部分战斗时间都是描写了几个高射机枪操作手。
更令人无语的是影片为了展现战争的血腥和残酷,这些操作水手大部分是被机枪子弹打死的。
导演搞搞清楚大和号是吃了无数枚航空炸弹和鱼雷沉没的,美军的战机应该主要扔的是炸弹,美军战机哪有这闲工夫用机场扫射甲板上的士兵?
最后还是提一句,虽然有人认为,本片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所以是反战电影。
但是我不是很认同,所有战争电影都会展现战争的残酷,那么所有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电影吗?
本片其实没有任何反思日本会败给美国,也没有反思这种把大和号和士兵送上死路的日本内在机制,只是一味的展现这些士兵是忠诚的,善良的,但是为了祖国不得不最后做出牺牲,整个思想格局还是局限了一些。
片子拍得太煽情,有点洒狗血的嫌疑,言语之间无不洋溢着对老鬼子们英勇作战的倾慕与敬佩之情,不过毕竟那些侵略者都是今天日本人们的先辈,指望他们批判臭狗屎一样描写先辈们的战争也是不现实的。
残暴对外,柔情对内,孙子们怎么能想到慈祥可亲的爷爷会是当年杀人不眨眼的鬼子呢?
片中日本军官说“日本不断繁荣进步,但为什么要进步?
我们过往一直都注重精神主义,但是我们知道没有进步是赢不了的,历史已经证明一切,幕府末期,在萨英战争(1863年,英国为报复“生麦事件”,炮击鹿儿岛湾)大败的萨摩藩和在马关战争被打败的长州藩,他们放弃了旧政策,在欧洲引入新的武器,推翻幕府政府。
在失败中觉醒,除了这样之外并没有办法拯救日本,当日本觉醒之后,未来便有希望,而我们就是令日本改变的先驱,可以这样死是求之不得”日本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获得成功的,日本视战败为重生,反省对外侵略对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变经济科技领域为战场,用和平的方式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终于实现了侵略战争未能达到的梦想
这个片子我感觉叫男人的大和不妥,该叫男人的高射炮台,但是这是合理的——大和在战争后期出去裸奔的情况下,除了高炮兵有点事做,其他人也就是打个酱油。
我先说说这个片子里考证的一些硬伤——首先,大和号二番主炮上的高射机枪平台是在昭和20年1月大改装时加上的,片子里昭和19年的很多场景,这些平台不该有。
与之类似的还有舷侧的高炮,昭和19年的明显少。
然后,大和号进行菊水特攻时,甲板是灰黑色的,不是漂亮的木色。
在昭和20年4月7日,美国飞机没有一架被大和号击落,那是冬月和凉月的功劳。
还有其他一些考证的问题,不剧透了。
但我觉得这个片子还是值四分的——不当纪录片,不当特效片,当剧情片看好了。
片子当中有一个在战争电影中被经常提及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战,为什么而死。
在昭和20年,那个面对必败之局的日本,那个基本就剩下大和号的联合舰队,面对一次携带单程燃料有去无回的自杀冲锋,大和号的水兵们如是问。
我记得,森下参谋长(应该是他)这么说的——战败才能觉醒,日本别无出路。
为了日本的新生,你们要做赴死的先驱,这难道不是你们的夙愿么?
还算不错的回答——因为大家就沉默地跟着大和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日本海军学的是英国海军,其传统是舰长与舰同沉,因此大和号沉没时,伊藤司令长官和有贺舰长都选择了死,片子里没有这个细节——有贺舰长命令水兵把自己绑在舵轮上——我水性太好了,不把我绑起来我死不了。
但是就算他们死了,带走的也还有1000多年轻人。
剩下的,就算活着的,也都什么都没有了,家没了,什么都没有了。
悲壮之余,有谁记得雪风舰长寺内正道中佐在出发前质问草鹿参谋长的话——既然是大家一起送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准备在那艘船上指挥作战?
回答是——丰田司令长官在鹿屋的防空洞里——混蛋么。
什么菊水特攻,什么一亿玉碎,什么天照大神,都是扯淡。
人死了就是没法复活,死者如何我不了然,但死亡,许多的死亡,给予生者的创伤是很大的,这不是漂亮的“生命如樱花般飘落”可以解释的。
让我感动的是幸存的内田守战后还是照顾了许多战争遗孤——他要替死去的人们照顾这些孩子。
临末,想起前一段日本的电视台采访他们的青年一代——再有太平洋战争,你们会不会像前辈那样如何如何。
我听到了一句极漂亮的回答——让国民为国捐躯的国家,让它先去死。
《男人们的大和》这部高成本的平庸之作,因为题材的敏感,又一次成为中国关注的焦点。
与导演和制作方声称的初衷“呼唤世界和平”这一主题大相径庭的是,中国青年则多认为这部影片不过是在“鼓吹军国主义”,是一部彻底的军国主义影片。
他们认为,影片在美化皇军,美化侵略战争,并用强烈的煽情手段,淡化影片的思辨力量,强制推销作者观点,为军国主义招魂。
很容易的,《拯救大兵瑞恩》被用来作为反面力证,“有一个死了哥哥的水兵不顾军官的好意,要留下来与大和共死。
很像《拯救大兵瑞恩》里詹姆斯选择留下来坚守大桥是不是?
或许有日本人看到这里会感动,但我真的快要笑死了!
人家留下来战斗是为了解放欧洲人民,TM你个小日本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送死还是杀害更多的盟军?
”《男人们的大和》是不是一部军国主义电影呢?
作为一部“旨在”鼓吹军国主义的电影,必须符合军国主义宣传需要,必须要为侵略扩张,思想灌输,军事独裁寻找合法性。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通常采用善恶二元对立的做法,就如《上甘岭》《闪闪的红星》《鸦片战争》,将自己要美化的形象置于我们赋予的正义的一边,用对手的恶来反衬我们的善。
可惜的是在《男》中,只找到挺身反抗不公待遇的下层军曹,为了荣誉和家人而不是天皇战斗的青年,还有被迫执行自杀任务的舰队长官。
这部影片甚至没有对手的有机形象,盟军被物化成一群飞机,一种强大力量,却没有赋予更多的含义。
显然,制作者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鼓吹什么或者批判什么上。
如果有,也和战争没有太大关系。
《男》希望把自己打扮成一部关于男人而不是军人,关于士兵而不是军阀的反战电影。
当然,这一点它也没有成功。
由于采取对敏感问题的回避策略,实际上也留下了足够给予误读的空间。
日本影评人山田和夫很容易就能上纲上线:“这种感伤的追悼与宣传相呼应,结果就让这种惨死在感情上被美化了。
特别不能忽视的是,电影本身就存在迎合宣传语言和观众朴素“感动”的问题。
……如果要对这种毫无理性的自杀式战法追根问底的话,实际上可以借此揭示出那场被称为亚洲——太平洋战争的非正义侵略战争的反人类性和反科学性。
但这部电影对于有关责任的思考却非常的缺乏,这正是该电影最大的缺点。
如果大和的死者们像电影公司宣传所说的‘只是为了守卫爱人、家庭、朋友和祖国……’那么这样残酷的战斗就被美化了,亚洲——太平洋战争也就成了日本生存和自卫的战争。
这难道不是为我们最应该警惕的侵略战争肯定论张目吗?
”立场混沌,态度暧昧,在反战和反动之间飘摇不定。
既可以理解为陈仓暗渡逐渐偷换概念的军国主义幽灵,也可以理解为中流砥柱坚持人性自由的反思作品。
在如此一个敏感的历史题材中,既要召唤日本民族自强自尊的精神,又不能标新立异越过雷池半步,带着枷锁跳舞,《男》的命运其实早就注定。
谁让你生为一部日本主旋律战争片?
但是。
为什么立场混沌不能成为堂而皇之的第三条道路?
这部电影反战,于是是好的;这部电影反动,于是是坏的?
为什么作为观影者一定指望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以替代对影片质量的判断?
为什么为了力图让这个判断更加清晰,需要不遗余力地从细枝末节处寻找蛛丝马迹?
就像我们对《武训传》所作的那样?
这让我想起《黑影降落》的结尾:历经磨难损失惨重的美国大兵疲惫不堪地奔跑在摩加迪沙的小路上,身边不时经过茫然的非洲妇女。
这究竟是在树立一个不远万里不辞辛劳“为非洲人民服务”的武装白求恩形象?
还是一种独立自主坚强不屈“谁请你们丫来了”的骄傲非洲精神?
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
2023年5月14日10:43:44《男人们的大和》是由日本东映映画制作、发行的145分钟战争影片。
该片由佐藤纯弥编剧、执导,反町隆史、中村狮童、铃木京香、松山健一、长岛一茂等主演,于2005年12日17日在日本上映。
该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的纪念作,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击沉的战舰“大和号”及其船员,讲述了一个关于军国主义梦想、信仰破灭的时代故事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军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战列舰“大和”号被美军击沉葬身海底。
这是一场与美军大批舰载机群决一死战的悲壮之战,也是三千余名年轻士兵守卫这艘代表着大日本帝国象征与希望的最后战役。
海军特别少年兵神尾克己怀着对大和号满心的憧憬,踏上了这艘超弩级战列舰的甲板。
神尾忍受着舰上严酷的训练,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实战——莱特湾大海战。
然而联合舰队事实上已经土崩瓦解,最终在冲绳战役中,战列舰上三千余名船员们与大和号同归于尽。
多年后,大和号幸存者二等兵内田的养女为了把其养父的骨灰撒回到大和号的沉没地,而找到了另一个大和号的幸存者少年兵神尾,要求其带她出海,从而引发了神尾对大和的一连串的回忆 [2-3] 。
(一)说什么美国是个人主义国家一盘散沙很好打,真是脑残了!
打仗看的是实力不是主义(二)从军事素养层面来讲,士兵动作紧张,他们等级观念还是非常强的,但殴打士兵是赢不了战争的。
对犯错士兵进行严厉殴打看似提升了战斗力,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比较可悲的无能狂怒的行为!
由此可见:在公司里面制定太过狠毒的规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三)困兽之斗,日本已经黔驴技穷了。
人死只有一瞬,在炮弹面前人和猪狗一样脆弱,一触即死!
(四)这部电影首先就三观不正!
日本要是敢于真诚的反思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错误,那这个国家还真的不容小觑。
但是就一直这种偷鸡摸狗式的洗白自己犯下的罪行,不仅很low,而且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二战日本就是在这种自欺欺人中才亡国的,靠着军国主义的幻想、意淫,说什么“日本必胜”之类的狗话,最终落得一个亡国的下场!
日本法西斯就像电影里面的“大和号”一样,已经不符合时代了,但上面的人还在幻想梦呓。
(五)没有对军国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说明还是不够痛,说明日本人的损失还是太轻了!
(六)电影质量给五星,但因为价值观不正确只能打3星。
无论电影好坏,纯粹从大和号这艘船来说(我是船舶工程师),大和号不得不说是大炮巨舰时代最完美的舰船,极具美感和视距冲击力。
很完美的作品,它能早出世五十年一定是纵横大洋的无敌存在,电影里有一段从船艏到上层建筑的镜头,让人震撼至极。
那时候没有电焊,只有铆接,却造出了这艘线条明朗流畅 优美自然的军舰,日本的造船技术令人心惊。。。
日本电影《男人们的大和》(2005),作为一部日本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60周年之时所拍摄的电影,其政治立场怎样,我不想多说,但对这部影片,我只想从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是关于电影本身,有网评说电影的名字不应该称为“男人们的大和”,而应该称为“男人们的高射机枪”。
对于这样的评论,我认为应该是比较中肯的。
大和号战舰是日本帝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军舰,在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和号被击沉也标志着巨舰时代的结束。
如果作为一部立场客观的影片,我个人觉得其重点应该放在大和号是如何被击沉这一核心事件上。
但影片对大和号战舰的展现是非常有限的,对大和号全景式展现也只有远景式的少许镜头,对战舰内部展现也仅有厨房、卧室,而多的镜头用于战舰上的高射机枪塔,这也难怪会被戏称为“男人们的高射机枪”。
因此,看完整部影片,观众对大和号的内部结构一无所知,更不明白这艘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是如何被击沉的。
相比于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导演运用长镜头的手法,借着男女主角在这般巨型邮轮内不停地奔跑穿梭,向观众展现泰坦尼号的内部结构,对于机房、排水舱等邮轮上的核心部位,影片通过船长与手下的对话论讨进行展现。
因此,在看完《泰坦尼克号》之后,绝大多数观众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是怎样沉没的。
而在《男人们的大和》中,我们只看到美国飞机不停的飞来轰炸、扫射,而大和号的高射机枪奋力地还击中,然后一批批的日本士兵被美国飞机打得血肉模糊,然后舰体就发生了倾斜,不久就沉没了。
——可说是看得观众一头雾水。
另外,高射机枪还象征着男人的性器官。
大和号作为日本军国主义时代日本大和民族的象征,“男人们的高射机枪”就无形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讽刺日本大和民族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如同男人们的性冲动,变成一种低层次的动物性行为,被世界人民所鄙视。
二是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当前的俄乌战争。
前面说过:大和号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大的军舰,大和号被击沉也标志着巨舰时代的结束。
大和号战舰的制造,完全是日本军部内的思想保守派,对“航母时代”的到来视而不见,坚持“巨舰主义”,认为军舰越大,战斗力就越强,就越能给对方造成越大的威慑和毁灭。
但自从1941年大和号下水之后,至1945年被击沉期间,大和号在整个二战中却表现平平,没什么战绩可言,前后共参加了两次海战,一次是在菲律宾的莱特湾,另一次是保卫日本本土的冲强绳岛海战。
在这次海战中,大和号很快就被击沉了,而美军一方仅损失了20架飞机。
因此,大和号战列舰可说是日本军方保守主义思想的产物,其巨大身躯最多只能象征日本日益膨胀的军国主义野心,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而当前发生的俄乌战争,其情形与此有些类似。
就目前的世界来说,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其军事思想也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进入数字化时代。
而在这场俄乌战争中,我们看到的俄方在军事思想十分保守,还停留在上世纪二战时代,仍然是“人多为王、狗多为恶”的观点,把集团化作战当作战主体。
面对有欧美支持乌方数字化精准打击的战略,俄方处处表现被动,逐渐由盛转衰。
这两天的全俄征兵总动员,说明俄方在当今的数字化战争中,士兵消耗很大,兵员明显不足。
长此下去,俄方必然会败。
至于俄方是否会使用核武器,则是另一个话题。
如果俄方真的发射核弹,其落后的引爆装制,在对美方数字化的干扰下,并一定都能成功引爆。
最后,总结为一句话:世上任何事,只要思想保守,不与时俱进,其必然导致最终的失败。
先亮明观点,这绝不是一部反战片。
身处立场不同,因此绝不可能与影片共情,所以只好以旁观者看这出闹剧。
片中单个人物的故事,表现的人类复杂情感让人动容,人性光辉的情感还是可以共情的。
影片最后亲情爱情,都幻化为泡影,什么也不剩。
犹记《菊与刀》中观点:你以为战争剧片尾战败,疯狂表现战况惨烈是为表达反思反战?
非也,正是这种壮烈的悲剧更激起日本民众斗志。
只会重燃斗志,信心爆裂拉满。
这正是他们独特的十全大补鸡血汤。
一群十五六岁的明媚少年,人手不够不得不上,卷入二战后期的卫国战争。
乘着辉煌大和号全速驶向已被美军占领的冲绳岛试图打击美军,以报美军在日本境内轰炸之仇,保卫日本人民。
诶,你该醒醒了。
你诶!
是你!
手拿大刀的侵略者,将侵略地标插向了一个又一个国家。
末期被打到脸上了知道疼了;被回击到日本本土了,你告诉我要英勇卫国了。
我只觉得可笑。
你说你是英勇顽强惨烈战死为国牺牲,人家被侵略方冤不冤呢?
无妄之灾直怼脸上,人不防卫回击还有他法吗?
你不可惜,轰炸大和舰的美军飞行员可惜。
你不是被美军炸碎的,你是被贵国军国主义捅了刀。
战争惨状,我只能觉得痛快。
片里xx说的好啊【只有你们的牺牲战败,才能让国家清醒。
只靠精神不看实力是行不通的。
(来,我给翻译一下:实力行了的时候,下次还敢,时刻准备着。
)】深感悲哀,哀青春韶华永沉大海,哀人民被洗脑的彻底,哀军人没有立场,无脑守护。
说到底,任何战争都不值得,都不必要。
不过是钱财相争,翻涌政治罢了。
时至今日,我仍觉得日本做的最正确的是偷袭珍珠港。
联合舰队迅速瓦解;广岛长崎原子弹大礼包速递。
什么都不顶用,原子弹顶用,唇舌无用,铁锤可以,你终于闭上了獠牙。
人类纵有千万年进化历史,可时至今日也还没走出野蛮人身份不是吗?
文明、平等、尊重,不存在的。
欺软怕硬、侵占掠夺、奴役征服、贪欲妄念,人类劣根性展露无遗。
观现今各国之间的流氓行为,弱国无外交,没有真正的国际仲裁庭,2021年了,还是要靠国家经济和战备来外交。
只怕人类的下次交战即人类文明终点了。
再也没了人类叽叽喳喳无休无眠的闹腾,还地球妈妈一个清净。
地球从不需要人类。
明日再完成,先睡了睡了
大和号,在海战史上是“没卵用“的最高象征,造其一舰耗光全国相当大比例的财力,全无出场机会,最后就来个自杀式行动,被群欧玩弄至死(美军甚至现场玩起了投弹训练)。
大和号在菊水特攻没打下一架飞机,此片中男主角却打了N架,因而此片被嘲笑为《男人的高射炮》(男たちの高角机铳):“导演!
把击伤都改成击落!
”而此片中,大和沉没时,来救人的雪风号露了一下脸。
雪风号,可是网络上最著名的军舰。
响彻军史界。
也响彻了军史界以外的整个网络。
(然而是因为祥瑞梗。
祥瑞梗是来源于马亲王梗和日本网友近几十年“雪风死神梗”的结合换句话说日本宅男也吃这梗,但在日本主流眼里雪风是幸运舰,是武运长久的象征。
然而这并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雪风打完二战日军几乎所有海战从头打到尾,却毫发无伤,人都没死几个,而日本海军全军覆没,然而这也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想具体了解雪风可以查看这个百科词条 https://zh.moegirl.org/战舰少女:雪风 我要说的重点在这:让大和沉没的” 菊水特攻作战“,即让日本联合舰队剩余力量去送一波死。
“一亿总特攻的时候到来了,要你们作为模范光荣地去死”。
在作战会议上,小小的雪风号驱逐舰舰长寺内正道中佐,对着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站起来直接表达到了对自杀特攻作战的不满:“口口声声联合舰队最后的作战,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参谋长您呆在日吉台的防空壕里呢?
难道不应该从防空壕里出来,亲自指挥我们出击吗?
”此后,雪风的乘员并没有像其他水兵一样写遗书和收集遗发,船身上也没有跟随同行舰艇的脚步悬挂特攻的象征——菊水纹章。
最终出征队伍只有4艘驱逐舰生还:其中冬月、凉月重伤无法修复,初霜轻伤,雪风无伤。
寺内舰长后来回忆这次海上特攻时遗憾怨恨地说道:“简直是佛灭之日。
因为愚蠢的政治决断,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就这样白白牺牲了。
”雪风这条奇舰上有一个重要特点:氛围极其人性化。
几乎像一家人,等级观念异常淡薄,而且不像日本海军其他舰上老兵常常以各种理由“教育”殴打新兵(这种虐待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大舰上最为严重。
大舰和炮灰小舰几乎是2个世界);雪风甚至还在救助敌兵生命上也极为积极,比如在泗水海战带头救助英军落水士兵。
当时“雪风”与“初风”为一组,救助了“伊莱克特拉”(HMS Electra H27)号驱逐舰的一些英军船员(和似乎还有一些荷兰舰的船员,由荷兰人和爪哇人组成),并送至停泊于马辰(Banjarmasin)的盟军国的医院船上。
(被日军救起,要是没被送回盟军的话,那就绝对不是幸运的事。
日军存在极端严重的虐待战俘现象,例如美国总统老布什同队的4名战友被俘后被残杀[被日本军官做成人肉宴吃掉了],仅老布什一人幸存。
)又例如萨马海海战那次,美国驱逐舰为了保护护航航母,对庞大的栗田舰队发动几乎必定有去无回的英勇冲锋。
雪风号等驱逐舰跑得快,在眼看就要追上并击破美帝护航航母(他们以为是正航),结果栗跑跑怕美军飞机援军来,宣布撤退,气得雪风舰长几乎要抗命追击,但被强令叫回来。
然后撤回来时却放过了美军落水士兵:漂浮在海里的水兵看到一艘日本驱逐舰(雪风号驱逐舰)缓缓地从正在下沉的英勇的“约翰斯顿”号旁边驶过。
身负重伤的埃文斯舰长和他的舰员们等待死神的降临:这并不奇怪,特别是在节节败退的时候,击杀美国俘虏几乎是日军必然的泄愤行为。
突然舰长身边的水兵比尔·默瑟轻声把他唤醒,埃文斯抬头只见其舰长(寺内正道)身穿草绿色的军服,站在舰桥上,严肃而庄严地向“约翰斯顿”号行着军礼。
尽管浑身乏力,埃文斯舰长仍缓缓举起右手,向对方致以回礼。
……但是,日本战舰没有扫射,也没有投掷深水炸弹。
相反,一些船员抛下来一些食物给这些漂浮在海上的敌人。
许多“约翰斯顿”号的幸存者目睹了这一幕让他们终生难忘的事。
在这艘日本驱逐舰的舰桥侧翼上,站着一名军官,他看着“约翰斯顿”号这个致命的敌人沉入波涛之下。
在这艘高贵的战舰下沉过程中,这位军官举起了手到帽舌的高度,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在向敌人致敬。
————《莱特湾大海战》,【美】托马斯·J.卡特勒 著(此时其它几艘美军舰的落水者就正在遭到日舰枪炮射杀。
)之前瓜岛最后一次陆军大撤退的时候,为了救瓜岛上丛林里已经饿得全身长蛆的陆军,雪风舰长菅间中佐主动在会议上打破僵局说“我们驱逐舰们去救”(已经救几次了),几个驱逐舰长们也表示赞同,带头冲锋最终整场K号作战冒死在夜间从美军眼皮底下救回了上万名已经饿成几乎骨架、全身伤口长蛆化脓的士兵。
这次撤退战却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战术最漂亮、最团结默契的一次作战,连美军都夸这是一次奇迹的魔术,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坦言:“真是一场让人佩服的出色表演!
”雪风号的存在,从任何方面都是一个奇迹,还有操作技术、战斗技巧等等方面,不再赘述。
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因该知道,大型战列舰是需要护卫舰保护和空中支援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战斗力的,才是相对安全的。
我想大和号上的军人都知道这一点,但他们没有畏惧,忠诚的履行着自己的使命,诠释了什么叫军人。
看这部电影时我没有把他们当成那个国家的军人,他们就是纯粹的军人,有灵魂,有担当的军人,这里没有军国主义,只有不屈的战斗意识。
观影结束后我只想说他们都是军人的骄傲。
日本国民一定会为他们的军神们流泪。
全军攻击せよ,たた攻击せよ,武运は祈る.......
当时的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所崇拜、所维护的东西有多么罪恶。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电影人们也是
拍的不错,军国主义也有情
“战败才能觉醒,日本无其他出路,现在觉悟,早晚就会得救,为了日本重新活得新生,你们要做赴死的先驱。”没有美化,没有赞颂,只有对人性的刻画,对战争的反思,个人生命在战场上的卑贱,也正体现了对于和平的祈盼;为了荣誉,为了国家,为了兄弟,献给那些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勇士……
太磨叽
观感微妙。松山,池松和优酱都好年轻。
未凋谢的樱花,凋谢的樱花,始终都是短命的樱花。
霓虹人民还是自我意志坚定地在反战败啊,即便这种意识时不时就会透露出来,这次也是非常直接地台面上呈现。赤裸裸的海军招魂啊。片子还是久石让的配乐。
日本人自己的角度拍的战争片,喧哗的叫喊是一直以来日本电影的特色吧,战争场面效果还可以,血腥程度稍低,一发航炮足以把人炸碎吧?
大和号上唯二有事做的部门:主计和防空。拖沓、煽情,煽情程式化又空洞。都1945年四月了,对日本国内的影响就只是砂糖供给不足、做的点心不够甜?44年10月下水的信浓号就已经熟练工不足、抓学生来造航母了,主角老家的小妹子背着小书包快乐地蹦蹦跳跳、直到大和都要带单程燃料出击了才要去工厂干活,好像害怕拍出来会刺激观众。原子弹遍地废墟拍出来了,所以是反战还是反战败?!让一群15岁的孩子参加侵略战争送死,结尾还要用激昂的配乐渲染同样15岁的孩子接班。打仗从消灭敌人打到“即使消灭不了敌人我也想主动送死”,斯普鲁恩斯赶紧满足他们。这个导演居然是拍《追捕》《人证》的?!
日本要是像片子描写的那样,尼玛二战日本就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啊!大和是菊花前置的弱受!
美化军国主义
不开心就看个日本的灾难片~嚯哈哈~悲剧的大和~
愚蠢的招魂片
比较公允的看待了战争,除了伤害他人,自己也是伤害,三星!虽然5毛特效很垃圾!
海军敬陆军的军礼。。。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带任何偏见。电影为军国主义洗白的嫌疑巨大!通过战友情、亲情、爱情之间的生离死别来体现战争残酷,这没问题。但二战时期,日本上下都在做军国主义霸权梦,民族是战争的推动者和支持者,与日军相比只是没有亲上前线而已,当时的他们并不无辜!并不值得我们同情!大和号奔赴冲绳时,士兵抱着必死之心作战,渲染保家卫国的情怀,淡化日军追逐军国主义梦想的实质!为军国主义招魂,少年眼神悲愤地绑上白毛巾驾船,二战幸存者神尾欣慰的目光……毒蛇只是拔掉牙冬眠了,并没有死!整部电影像一个受审的抢劫杀人犯,面对法官不承认罪过,扯家庭困难、生活苦楚,再感叹生命美好……日军为什么上战场?导演和编剧在极力回避。反战?卖惨成分居多。
很早以前了 长浏刚的歌印象很深 也很喜欢 战列舰的谢幕演出 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反思在哪里呢?平成男孩从昭和男儿那里接过了船舵,大和精神也传递下去了?若论反思,甚至不及《阿基米德大战》。同样是讲大和号,起码态度是冷静的
君不见 南京大屠杀,新加坡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济南惨案,旅顺屠城,大隧道惨案,731部队,梅花惨案,平顶山惨案,阜新万人坑,野田毅杀人比赛,潘家峪惨案,厂窑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