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很热的中午,我在一条小巷子中遇见了一个没有双臂的青年,看见后我下意识地避开他,让他先走。
但是从我旁边过的时候,他却突然用他的肩膀使劲撞了我一下 。
后来我总是想,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芬努力地想和普通人一样,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弱势,拒绝别人的帮助,无视别人的嘲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这个世界大概是友善的,很多人并非怀有恶意,只是不知道如何与芬相处。
有的时候人们怀有的善意成为了敏感的芬最讨厌的地方。
还好芬遇见了Joe。
Joe是一个很多情的人,无论芬拒绝多少次,他总是会主动和芬说话,和芬一起散步,送给他一杯牛奶咖啡。
但我最喜欢的是Joe不动声色的善良,我始终相信芬门前的信箱是Joe装的。
或许和芬相处最好的方式就想Joe一样,把他当成普通人,但却不懂声色的帮助他。
时至今日,我始终对那个男青年抱有歉意。
愿你遇见Joe。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想要掩饰的特质、障碍、记忆或处境不是吗?
否则也不会有双眼皮贴、美白霜、生发剂、束腹带、高跟鞋,不会有修颜类App、情绪管理类培训班,甚至不会有可供隐遁的竹林和无限向往的桃源。
但这样的人生不大至于被怨恨,因为即便不掩饰也不至于很异类,即使有点异类也可以掩饰成不那么异类。
但如果上天给你的就是无法掩饰的异样呢?
该如何面对各种目光,该如何面对生活以及无力的自己呢?
影片《心灵驿站》又译作《下一站幸福》中的芬,成年的他却没有小学生高。
“侏儒”这个无法掩饰的标签几乎吞没他的一切,喜欢火车的他不能学驾驶、甚至上火车都会被调侃该买什么票,可以想象他被吞没的一定也包括无数次的挣扎和努力。
他无可选择地成为善意或恶意调侃取笑的对象、有意或无意被忽视的存在。
这当然不能怪他,甚至都不能全怪那些捂着嘴议论他、举着相机对准他的人们。
芬慢慢成为某种“光疏介质”,本能地反射掉所有不尊重、不友好的目光,甚至,所有的目光。
可即便如此,生活也没有放过芬。
他唯一的同好、“Golden Spike”店主,他唯一可以一同参加火车社团活动、可以用吸烟和听火车打发漫漫时光的朋友,同样孤独的亨利突然去世了。
亨利在遗嘱里把其拥有的位于纽芬兰半英亩土地上的一个老火车站留给了芬。
于是终于成为孤独星球的芬,沿着铁轨前往陌生的城市,以及并无期待的新生活,毕竟即使是新环境也可以猜得到他人反应与目光。
可即便如此,生活也没有放弃芬。
火车站外面横着的热狗摊、那个一而再再而三冲向芬的汽车,把两个不期而遇的人带到芬的生活里。
从曼哈顿过来,替父亲看热狗摊的古巴小伙乔奥拉玛斯;从普林斯顿过来,为疗愈丧子之痛的女画家奥莉维亚;两个不同经历,莫名吸引,同样孤独的人,在芬不断地拒绝下,飞蛾扑火一样尝试着靠近芬的生活。
一个人的独处时光成了两个人的尬聊、三个人的聚会;一个人的梦想成了两个人的疯狂、三个人的分享。
人烟稀少的纽芬兰却也不缺少故事。
沿着铁路收集道钉的小女孩,因为男朋友脾气暴躁不敢告知怀孕的图书馆女服务生,因为前夫纠缠而伤心欲绝的丧子母亲,因为父亲身体不好而奔波辗转的儿子……在别人的生活里,芬同样看到了孤独,原来谁都带着伤痕与彷徨,谁都揣着秘密与沉重,只不过有些人摆在脸面上,有些人拖在影子里而已;只不过有些人选择惺惺相惜抱团取暖,有些人选择用虚张声势粉饰不堪罢了。
如果不是得而复失,芬也许都没发现,常常挂在嘴边的否定变成了肯定;看见就头大的热狗摊不见了竟然会怅然若失;沿着铁路散步的终点竟然成了她家的门前。
那些上赶地陪伴竟然无奈无奈就成了牵绊,那些无端地主动忍耐忍耐就成了想念。
如果不是失而复得,芬大概无法体会,无法摆脱的不同竟然成为拯救自己的安排;曾经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竟然也可以没什么大不了地挑战;昨天还如坐针毡的相处竟然成为怡然自在的今天。
那些坚硬的冰壳温暖温暖就春风化雨,那些固执的坚持松动松动就萌发改变。
所以,不用灰头土脸又急赤白脸地与生活争辩,也许和解就在幸福的下一站。
影片在细节中埋下了生活的暗喻。
笔直看不到边的铁轨也会在某处交叉,彼此孤独的灵魂也会不期而遇;而“Golden Spike【注】”的芬也会辗转到NEWFOUNDLAND,被不友好对待的生活也终会找到新途(new find land)。
注:“Golden Spike国家历史遗址”是纪念历经千辛万苦参与从加州圣克拉门托到普罗门特里段700英里铁路施工的华裔劳工。
Golden Spik拱门在华人呼吁要求下由“中国佬”(China man)更名为“华裔门”。
一个侏儒,一个丧子的母亲,一个父亲病危的厨子,一个意外怀孕被原生家庭抛弃的图书管理员,一个黑胖丑的小女孩。
他们的弱点太明显了,比冠军手里的奖杯还要引人注目,而且还无法改变,连努力都没用。
这些悲情色彩的人会莫名其妙的相互吸引。
也许是出于亲切,也许是共鸣,也许是能得到安慰,看着还有比自己更惨的人,心里舒服些。
他们不用认识,便已经成为朋友。
所以,你的弱点还是一种社交工具,不必为弱点发愁,去找同样悲情的人吧,你们更容易成为朋友,那种很珍贵的朋友。
对正常人来说,示弱才能有朋友。
芬巴是一个只想安安静静过日子的普通男人,而他天生四尺五寸的矮小个头却格外引人注目。
在众人的指指点点和嘲笑声中,芬巴只得避开人群。
当唯一的好友过世,芬巴搬到纽泽西乡下朋友留给他的废弃火车库房独自生活。
接二连三出现的意外访客,让原本希望离群索居的芬巴不情愿地开始了他的邻里生活。
1️⃣导演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给小恶魔饰演的男主芬安排了五个对他很友善的人。
2️⃣第一个是他的黑人好友,去世之后给他留下了可以容身的车站小屋。
3️⃣第二个是卖热狗的小贩,在芬搬到小屋时主动向他示好,又是端咖啡又是做饭,还拿出大把时间陪他四处闲逛,即使遇到冷脸也不放弃。
5️⃣第三个是失去儿子的画家奥莉薇娅,她们的相识有点喜剧色彩,也许就是这段让豆瓣把这部电影归类喜剧片,其实一点也不喜剧。
奥莉薇娅气质非凡,喜欢他我估计是觉得自己和芬一样是上帝不眷顾的人,一个失子,一个是侏儒。
6️⃣第四个是图书馆员工,这妹子对他有好感,还把自已怀孕的事告诉了他,原因我也不知道。
7️⃣第五个是黑人小女孩,邀请他到自已的学校参加节目。
我猜可能是孩子太小,还没到青春期,比较单纯,也没啥朋友。
8️⃣这五个人把处于压抑郁闷孤独被歧视生存状态中的芬拯救了出来。
作为侏儒,可以想象芬从小到大一定承受了太多世态炎凉,他对别人的冷漠正是他向这个世界的回应:你们都别来烦我,我不需要笑脸,当我不存在已经很感谢了。
9️⃣通常像芬这样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他的能量并被吸引。
如果自绝于人际交往,那我觉得能交到朋友的概率很低,导演设计的这五个人可以说是专为芬,他们是芬的天使,要不就是这五个人也同芬一样极度孤独,所以需要报团取暖。
🔟从这部片子可以看出小恶魔的演技的确不错,芬的克制、郁闷、愤怒和渴望都拿捏到位。
我站在废弃的火车顶,遥望远方,寻找那里是否有同样的影子,却慢慢的被蔚蓝的天空吞噬生活的贫瘠,总让人连说话的力气都耗完了我不想有人过来,我也不想走去,就这样孤独的走完这苍凉的一生,因为我怕来呼吸都会招来周围的目光有人说生活是美好的,人总的充满希望可是否你走过那荒芜的路,不曾有人走过的路,只留独自的自己消耗一生有人能走出自己的困境,有人却永远颓废在困境里,能否治愈,都需要自己鼓起勇气去对抗日益消沉的意志
巴芬是个侏儒。
所以注定会被人关注,怜悯地或者嘲讽地。
巴芬是个火车迷,以装配火车模型为生,所以他的朋友和雇主教授去世后,留给他一处小小的房产废弃的New Found Land车站的一间小小库房。
小小的车站库房虽然破旧零落,但是站旁的铁路并没有废弃,每夜都有火车隆隆开过,巴芬可以站在窗口,看火车从窗外掠过,而光影也绵绵密密地从他的面颊上匆匆掠过。
车站外是安静的原野,废弃的一节车厢,住着胖胖的黑人小姑娘的房子,以及一条公路。
巴芬在他的房子外面,不得不面对乔,因为他是热狗男,他的热狗车,就停在他门口公路的路边,营业。
巴芬在他房子外的公路上,邂逅奥丽薇拉,因为她是冒失的司机,巴芬每次遇上他都不得不跳进草丛躲避她。
这部电影就是关于他们三个的,关于孤独、脆弱、寻找、支持、友谊和爱的故事。
我最爱的是热狗男,他是这个黯淡世界的“搅和者”,没心没肺地开心,不折不饶地寻找开心,善良。
逃避人群的巴芬被这个避无可避的邻居“搅和”得没有办法,只好带他去看火车,一个大个子,一个小个子,坐在池塘边的长椅上,等火车从他们面前如画的景色中那条静谧的铁路上隆隆驶过。
热狗男问巴芬,为什么你不去酒吧,巴芬说,我喜欢一边喝酒一边看书。
热狗男说,酒吧也可以看书;巴芬说,不能,你会找我聊天。
第二天热狗男开来他的热狗车,也拿出一本书,对巴芬说我们一起看书。
于是两个人坐在野餐桌边看书。
但是不久热狗男开始跟巴芬聊天,巴芬说你看你找我聊天,热狗男说我二十分钟没有说话了,巴芬掏出链表,说:“九分钟。
”热狗男悻悻地说,“cold blood.”只是,这部片子里,似乎没有cold blood.奥丽薇拉是不同世界的人,她所住的房子是前夫买的度假屋。
她是画家。
但这并不能改变他和另一个世界里的巴芬及乔一样,有孤独与脆弱。
她离婚了,她的儿子因为她的疏忽而死于意外。
她只有将自己自我放逐在这个小镇上。
于是,三个人一起去看火车,在废弃的铁路上行走,坐在铁路大桥上,看风景,咀嚼巴芬带的牛肉干。
大 家都不说话,只是咀嚼牛肉干,但是我能感受到河面的风从他们的身上吹过。
电影几乎没有情节,但用大量的细节表达情绪。
这些细节片段似乎都没有太多关联,但组合在一起,却让人从心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种关联。
巴芬在另一个镜头里和热狗男坐在他家门口的椅子上看书,巴芬把自己的短腿放在一个油漆桶上,热狗男也想搭一脚,巴芬从他的书上抬起头来看热狗男,再跟他一起看自己的脚,再把自己的脚摆放好占满整个桶面,热狗男只好悻悻地把自己的脚拿下来。
没有一句台词,却让人在温和的气息里忍俊不禁。
黑人小姑娘也爱火车,在废弃的车厢里独自玩耍,自己扮演列车员,大声地报站名,查票。
整个画面从车厢外的田野拍摄,没有小姑娘的身影,只有她清亮的声音,和她的白日梦。
那种宁静甜美,无法言说。
我们也曾有那白日梦的年龄。
然而任何人的人生都有挣扎吧。
巴芬与自己的身形挣扎着,奥丽薇拉与自己的过去挣扎。
当她得知自己仍然爱着的前夫又有了孩子之后,她服药自杀。
因为目睹她与前夫冲突而担心她的巴芬发现了她而救了她。
巴芬电召因为自己的伤痛而疏远了的乔,两个人一起去医院等待需要治疗的奥丽薇拉。
憔悴的奥从治疗室出来,一高一矮两个男人从等候区的座位上站起来,奥踮起脚亲亲乔的面颊,又俯下身亲亲巴芬。
那画面里三个身高差异不小的身影,让我眼眶发热,这是唯一的一次,我在这部电影里产生比较强烈的情绪。
没心没肺的热狗男乔,用一个词评论只有一面之缘的奥的前夫,“拘谨”。
这个词太传神。
在繁华世界里生存战斗着的人们,他们的每一根汗毛无时无刻不是竖着的,他们的每一个毛孔都紧闭,这样如何能感受到,这个世界里那些温暖的细节?
查找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时,看到一个观者的影评,说“没有能力感知生活细节的人,无法喜欢这部电影”,而另一个激进的影评者写到“犯贱的狗男女不用看这电影”,(http://www.douban.com/review/1567983/)我虽然不喜欢他的出言不逊,但对他的观点却非常赞同。
“ 普通大众的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主调就是琐碎。
”不甘于平淡琐碎的人们,总幻想自己是电视剧的角色,“必须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得死去活来的激情,此生才不枉后悔白活一场!
于是追求与期待在所难免,然而就在遇到并开始美好的激情的霎那,最终还要回归平淡的生活这一页!
吃喝拉撒,柴米油盐一样都避免不了!
当激情攻不破平淡现实这道墙,过不了一起生活这道关,唯有分开。
”这样平淡而毫无刺激的片子是不合适他们看的。
“那就让已经明白了生活凌厉本质的人们,懂得白开水好处的人们,在有空之余品尝一下,看能否在你享受孤独时光又想同人分享点什么的时候,发现点什么?
”这部片子的英文名叫“Station Agent”。
中文一译为“心灵驿站”,而另一个比较愚蠢的译法是,“下一站,幸福”。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不要过度憧憬将来,低下头你可能会发现,幸福就在当下。
标题中的“new found land”是那个废弃小站的名字,我很喜欢。
低下头,也许我们都能发现一片“new found land”。
平缓如小溪流的剧情,竟然看到最后哭了。
很喜欢故事的最后,以芬、奥莉薇,还有乔的聊天为结束,正如这个故事的开头,悄悄地切入故事,到了最后又轻轻地切走,那么平淡,那么自然,那么不留痕迹,就仿佛一切都不曾来过。
乔是一个话痨,9分钟不发出一个声响就已经是他的极限。
他应该是那种内心特别空的人,需要不停与别人说话,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也许他陪芬一次又一次地去看火车,只是为了有个人作伴吧......芬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他孤独一个人站在废弃的火车顶,镜头拉得很远很远,他就显得更小更小了。
仿佛一个天空的重量,都压在他瘦小的肩膀上。
他的话语总是很少,能用一个字回答的,不会多用一个字。
但他的内心又是无比真诚。
他担心奥莉薇的时候,会主动把她购买的杂货送到她的家中,只为确定她一切安好;他会带上干粮、书,还有烟,静静地坐在奥莉薇房子外的那棵树下,只为能看到、听到她的一声一息......奥莉薇的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但她也能体贴地默默对芬着想。
她知道他细小的身体内有一个高大的自尊,她为他做的事情,总是默默地,不当着他的面的......噢,你们都是孤独的人,当你们抱成了团,就能相互取暖了吧。
7.8/10有着各自故事且个性鲜明的三主角抱团取暖的温情小品。
前一小时带入感很强,会随着主人公或忧郁或开心,时不时被小情趣触发笑点。
再加上铁轨与周围自然融合的美丽景色,美好得真像个Wonderland。
但可惜,虎头蛇尾,矛盾的出现仅仅附上一层阴霾,而矛盾的解决似乎软弱得令人回忆不清。
火车轨道从一个站通往下一站,抬头坚持走下去,景色会大不同。
芬这个角色,他所代表的不是生活中小众存在的侏儒(残疾人),我想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是许许多多心灵受创、逃避现实的成年人。
就像中年丧子、面临婚姻危机的奥利维亚,也像独自流浪、与父亲关系恶劣的年轻人乔。
这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对生活无意义的展示,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甚至算不得一部完整的电影。
但是,直到最后,你仍不觉得这90分钟的漫长,好像给心灵放了个假,真的如译名一样,来到了一个“心灵驿站”。
芬是个火车爱好者,他热衷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追逐毫无意义的火车,计算列车到站的时间,修补废旧的火车车厢,在铁轨上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着,……,多么无意义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弥补了他残破而冷漠的心灵。
电影名为The Station Agent,直译过来就是“车站管理员”,说的就是主角芬。
芬这个角色想必是编剧的心血和结晶,他所代表的不是生活中小众存在的侏儒(残疾人),我想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是许许多多心灵受创、逃避现实的成年人。
就像中年丧子、面临婚姻危机的奥利维亚,也像独自流浪、与父亲关系恶劣的年轻人乔。
这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对生活无意义的展示,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甚至算不得一部完整的电影。
但是,直到最后,你仍不觉得这90分钟的漫长,好像给心灵放了个假,真的如译名一样,来到了一个“心灵驿站”。
芬是个火车爱好者,他热衷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追逐毫无意义的火车,计算列车到站的时间,修补废旧的火车车厢,在铁轨上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着,……,多么无意义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弥补了他残破而冷漠的心灵。
奥利维亚是个神经质的画家,习惯喝咖啡加两勺糖,脾气古怪多变,独居在一个森林小屋中,反反复复地画着同一张奇怪的人脸,……,后来她与芬相遇,一瓶酒、一顿晚餐,换来一个吻和一次拥抱,日子又在无数个无意义中悄然改变着。
乔是个热情开朗、喜欢做饭的多动症患者,他在枯燥的生活中把日子过得自得其乐。
开着一辆咖啡车向零星的路人兜售快乐,和路旁踢球小孩玩得不亦可乎,像个跟屁虫一样黏着芬和奥利维亚,偶尔也会对漂亮女人意淫,……,最重要的是,电影末尾,他坐在医院的长廊里,安静地阅读一本小说,等候看完病的奥利维亚。
这许多的无意义,至少教会了他认真地阅读。
李元胜在《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写道:“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全部被吹到窗外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一样无意义,像被虚度的电影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我想和你互相浪费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我想,导演托马斯想表达的,就如同这首诗一样,美好的生活和虚度的电影一样,充满无意义。
好看的人都关注咯
作为一部探讨孤独、友情和自我接纳的电影,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和情感共鸣。
对于根本就懂得享受孤独的人来说,遇见能够一起分享的人真是幸运的过分。
一个年轻的侏儒,芬,自我放逐到一个偏远的小镇,热爱研究火车的他,本想在这里与世隔绝,然而有另外两个年轻男女,乔和奥丽维娅慢慢走近了他,三个人在互相的交流中彼此逐渐贴近。
小恶魔叔Peter Dinklage演技超棒,很治愈的电影
讲了个啥?
太宁静了,太无聊了。平淡中想要表达什么那种无可奈何的即视感,靠着风景强撑的没有任何答案。不知道这评分怎么了?!豆瓣疯了?
生命不乏孤独,生活也时常困扰。所以需要在这样一个僻静小镇,遇三两知己,无需倾诉烦恼,只闲聊就可抵消烦扰。早晨的牛奶咖啡,夜晚的电影和冰啤酒,午后伞下小憩,漫步轨道,听火车呼啸而过。治愈系的美式小清新,有可爱之处,整体比较平庸。
对准侏儒这个“弱势群体”光影也运用得很好就是,故事也太寡淡了叭
很少看到这么平淡的美国电影,平淡却充满细节,很适合周六上午
有点类似于小森,但是还差得远。小森最起码说明白一个事,你喜欢这块地方,才配待在那,如果是为了逃避什么东西而躲在这,那对它是不公平的。
小恶魔十多年前的惊艳出演。失意的失落的边缘的一方温暖的天地与真情。
我完全能共情美女为什么会喜欢侏儒,那种治愈的感觉,我懂。。。还有中间尬着的乔,哈哈哈,笑死我了,太逗了
2008-2-14
养眼、养心的电影,铁道迷的辛福生活,“小恶魔”气场太强了,孤高,善良,坚韧,自立,新泽西州乡下外景太美,绿荫如盖,处处葱茏,活水淙淙,铁道漫长。一般来说很多著名导演的精致小品,都很值得看,拍得比较松弛自由,甚至比代表作迷人,汤姆·麦卡锡这部也不例外。
I am alone most of the time, but I do not feel lonely at all.
03年因Ebert 的好评去影院看了场,感觉不深。2021年随机再温一遍,竟然从淡淡的日常叙述里看出不少兴致,进而喜欢了这片。矮主角挺深沉,有范儿~
美好,温暖,平淡,缓慢。总有一些人跟你合拍,也总有一些人愿意跟你合拍。一起坐着,尬聊,也不觉得尴尬。那一幕只有对家人才能做到
1、高一在CCAV6看到的电影,也很惊奇多年后还能忽然想起,还能看一遍 2、当初就是被他们仨走铁轨的场面感动了,这次也是,先是一人走,然后两个人,然后三人行 3、感觉相当好,那条绵延交错的铁轨,那个铁轨边的小站,那辆小站边的便利车,孤独的三个人抱团取暖。
当看到一个人站立在他能够站立的最高位置——天台上略显淡然地抽着烟的时候,我们望见了一份淤积在他心底沉默如金的忧伤。当看到两个人身处在他们能够身处的最清净的地方——铁路边一起抽着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那句形容孤独的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然而穿过阴冷的隧道,驶向《心灵驿站》的迷你火车却为这句寒凉的话带来了一个积极而温暖的解释。彼得丁拉基的身高显然限制不住他的魅力和才华,这位小个子演员能够成长为行业里一个标杆式人物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他擅长以内敛而细腻的表演征服观众,也正是由于其身材的特殊性使得影片将成人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了联结,并让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发展成为一部成人童话。三辆人形火车最终肩并肩在终极孤独和必然与人交流的悖论里相伴而行。
电影散发着一股冰冷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