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最赞的是导演。
能把那么作的故事拍得这么让人同情水平可嘉。
前八集的节奏和剧情都很好,第九集略空虚,第十集最后一半有点精彩。
音乐、摄影之类的都达到了应该营造的氛围。
当然,很大的功劳归于仲间由纪惠这个真的很美的演员,她的笑让你如沐春风,她的哭让你心痛刀搅。
换一个不太讨喜的演员的话,这部剧就成了灾难,绝对的!
看剧的时候一直在揣测后面的走向。
后来莎希会在仇恨和同情中挣扎吗?
毕竟她报复的,是一个和自己类似的女人。
在讲述萤火虫之夜的时候,她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渴望,以及看到绘里子流泪时候的心疼,都不是假的吧?
可人就是这么微妙残忍的动物,对于先天颜值、出身远高于你的,你只能羡慕;对于远低于你的,你多半同情怜悯,只有和你差不多的,如果得到了上天眷顾,生活远优于你,最让你意气难平。
电影的情节虽然夸张了些,可其中的心理互动,却非常真实。
喜欢的一个细节是第九集撒掉的牛奶,它真实地证明了莎希的话:“你对儿子是厌倦和不耐烦的,对吧?
妈妈就是那么回事,大家都知道的。
” 对内心坦诚的妈妈们看到这里大多能会心一笑了。
多少人对闺蜜抱怨过孩子的麻烦?
不过大多数人风平浪静地度过一生,慢慢记忆中美好的事遮盖掉了那些小小的不快。
那些在火车车厢里任熊孩子吵闹的父母,不就是懒得付出关爱引导孩子做些有趣的事不让他觉得烦闷吗?
甚至于,有些人潜意识是不是有:我在家里一直忍着,公共场合你们就和我一起下地狱吧的黑暗心理?
;)不过看到这里的父母也不必过于沮丧,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说回剧集,莎希的愤怒其实一部分来源于自责。
因为对孩子的一点厌烦而没有关注,导致悲剧发生。
所以她特别擅长在孩子被冷落的时候伸出招魂手,能对别人的孩子怀着无限耐心,因为她知道这种厌烦对孩子带来的伤害。
当然,也因为她失去过,且现在得不到。
这部剧集探讨了女人很多细微的心理学,有的黑暗到甚至编剧也不愿意明说,仔细回味,很有意思。
美丽邻居,仲间由纪惠主演,又译作邻家美人。
有几个人了解自己隔壁的邻居?
记得小时候住大院里头,差不多所有人互相都能叫出名字,但是现在住的地方,我都不知道对门邻居一家几口人,长什么样。
其实生活有时候比电视剧更悬疑。
你知道你的邻居是什么人吗?
就象这部电视剧一样,邻居是个友善的美女,有气质,有深度,重要的她对你的生活特别的投入,热诚无限。
但是太投入了——投入到想取代你。
第一集里沙希讲述在缅甸,夜间的河畔看到萤火虫,那一瞬间我也被打动了。
虽然明知道她不怀好意,但是生不出恶感来。
喜欢这种温情脉脉的悬疑——好吧,我承认,我其实是被美人吸引的。
仲间出场时一身血似的红裙,还有另一女主角檀丽的居家优雅打扮。
夏天的太阳,池塘,夏日祭,冷饮,蝉声,萤火虫……很真实,热风仿佛吹拂在脸上。
PS:看这剧对我的影响是,我居然在冬天买了好几件夏装~~
其实剧情也很拖沓;其实也没悬疑到哪里去;其实仲间由纪惠的表演还是带着她一贯的味道,但是这是除了《极道鲜师》以外唯一让我觉得很适合她演的角色。
所谓有魅力的女人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演出那种味道的。
可是仲间就是可以演的让你觉得她就像海报上的那些开的如火如荼的曼珠沙华,妖艳无比令人不敢直视却又移不开眼睛。
片子后面希沙坐在窗台上笑着流泪的样子,令人看了心碎不已。
直到片子最后,希沙这个女人人就如她的出现一般,神秘的消失,最后的那段是什么意思,希沙是死去了吗,还是平静的走了呢,最后她给绘里子打的那通电话是什么意思呢。
但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很好,总比拍个大团圆大家和解的无聊结果好吧。
看到不止一个人说这片子太拖,一点点事情搞得那么大,但我觉得这片子就是要细细品。
对檀丽我实在了解不多,这是我第一次看这个美丽的女人演戏,查了资料原来是宝冢过去的当家花旦,她的长相实在太适合这个角色,绘里子就是看起来捏一下就能滴出幸福精华的女人,美丽恬静、小鸟依人、有丈夫、有孩子、参加萤火虫的俱乐部,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就如同圣洁的百合花,可谁能看出她实际已经是个快40岁的女人呢。
(保养的真好啊)其实她演的很好,可惜被仲间的光芒掩住了。
最后,随着东方神起的曲子响起,绘里子静静地看着那光碟慢慢蜷缩卷曲,她在想着什么呢。
她是否能理解希沙所谓的伤害呢。
看完这部片子我就一直在想,怎么样去评价它呢?
同样是关于诱拐孩子的题材,它没有《Mother》那样感人,也没有《第八日的蝉》那样颇具深度的探索,仅仅是一个失去了自己孩子的“偏执狂”母亲疯狂迫害他人的故事。
但我却想对这部剧说上两句,不只是针对剧情,也针对它出色的拍摄手法。
《邻家美人》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建立在一种让人颇感抑郁的基调之上。
大范围冷光氛围的运用,镜头的远近旋转以及颇具惊悚风格的拍摄处理,都让它在众多日剧中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气氛一直持续加上阴暗的剧情,确实让Kira君有弃剧的念头。
对于看剧是为了放松的客官们,最好还是不要看下去为好。
《邻家美人》另一个出色的闪光点在于对人们心理极其精准的把握之上。
一个扣子,一把梳子,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可以用来作为破坏幸福的工具,突然让人意识到想要使坏竟然可以有这么多种方法。
仲间由纪恵颇具腹黑气质的外形,和檀れい贤妻良母的形象,都极佳的传达了人物应有的气质特点。
同时这两位女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其他配角同样具有细腻入微的演技,让这部《邻家美人》具备了颇有冲击力的情感复杂度。
全篇有两个镜头我记忆颇深,一个是绘里子在雨夜找自己被沙希さん拐走的孩子,回到家看到出轨的丈夫和沙希靠在一起的镜头,本以为一幕狗血的鬼哭狼嚎就要上演了。
不料绘里子只看了一眼他们就匆匆地跑到楼上,而她失踪的孩子正躺在被窝里安恬的睡着。
一开始觉得这挺奇怪的,但转念一想,这样的处理难道不是最符合当时绘里子的心理状态么?
沙希さん和丈夫的背叛令她心灰意冷,对于孤独无依的绘里子,孩子才是她现在唯一的支柱。
“怎么样都好了,我只要我自己的孩子” 。
另外一个镜头是沙希さん自杀的时候,那一刻对沙希恨之入骨的绘里子竟然喊出了“だめよ!
”。
善良,友情,恨,同情,不幸全部在这一句话中纠缠了起来,屏幕快被巨大的情感压力所撑破,虐心程度瞬间飙升简直令人窒息。
对于虐心党来说,也算是颇有感觉的一幕了。
总体来说,《邻家美人》是一部容易被人忽视的优秀作品,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日剧就是这种节奏啊,电影也是,而且这种节奏才能有在幸与不幸中挣扎的感觉,可以感到灵魂抽取躯壳的摩擦声。
片尾曲的确有植入的嫌疑,但是剪接得恰到好处,个人认为很给力,又一次在健身房听到片尾曲汗毛都竖立起来了!
女主本身的精神是有点分裂的,人格不是很健全,可以说是精神病,但是a面b面说得好,人人都是精神病,大家难道没有遇到一件触碰自己底线使自己极度暴躁的时候吗?
女主的间歇性暴力倾向明显是敏感、自制力差,这可能是她先天大脑神经有缺陷或者受过什么伤。
那句よかった,好吧,大家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人人都有比较之心,在一场事故中当别人的家人获救而你的亲人却死了,你难道没一点心理波动?
只不过正常人会克制和变相释放压力,但是女主天性敏感,所以她放大了几万倍变成所谓“复仇”模式而爆发出来。
最后她还是选择去陪隼人了,因为她即使打破了别人的幸福,把别人变得和她一样,她还是不快乐,因为类比环境的改变没有改变她不幸的事实,女二可以说用这句话捡回一条命啊。
大千世界的人各式各样,看完这部,你就会理解妒忌你的人,和你妒忌别人时的心境,就会主动去调节和别人的关系,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才是看腹黑剧的要点。
看腹黑剧,就要融入到腹黑者的情绪中,要不然都以精神病结论还有什么意义呢?
看这部剧的契机是海报和仲间JJ。
海报拍的就真心很诱人。
剧情虽比我想象中的稍微差一点。
但还算不错。
很有以前悬疑剧的味道。
剧情稍微有些拖沓。
但仲间JJ演技真心不错。
值得推荐。
但不适合第一次看日剧的朋友。
在她住过的与绘里子相邻的房子里,沙希跳楼死了,在绘里子面前。
至于为什么沙希选中绘里子跟她过不去,原因看起来似乎很诡异,一是沙希认为,“是隼人救了骏”;二是绘里子听到骏平安无事的消息,哭着喃喃地说了一声“太好了”,而这一幕,在当天播出的新闻中,恰好被痛失爱子的沙希看到了。
笕雅彦回忆说,刚认识沙希时,她是个很聪明有趣的人,作为室内装潢设计师,实在是优秀的人才。
但是结婚后“仿佛是认识了另一个人”,会因为一点点极小的事而受伤,且并不哭闹沉沦,而是变得攻击性极强。
绘里子曾经请侦探调查沙希,然后惊讶地发现沙希早年的生活经历与她如出一辙——曾经的沙希也是邻居们口中认真而温顺的女生。
我想起《风声》里安在天形容阿炳的一句话,“因为是天才,所以他们的神经被无限拉长,脆弱得不堪一击。
”我揣测一下,沙希……是否也是这样呢?
断电的晚上,她给绘里讲了那个虚构的、在缅甸附近划船看到萤火虫的感受,“传说萤火虫是亡魂的化身,但想着它也是自己的亲人所变,却也不那么可怕。
”绘里子动容,观众动容,那时的沙希,自己也骗住了自己吧。
沙希居然这样说,“幸福是有限量的,有人幸福了,有人就得不幸。
”即使确实是这样,又能如何呢。
可以把握命运,但谁能对命运颐指气使?
也许她不能容忍自己一路经营起来的完美的幸福当中,出任何岔子吧。
至少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幸,在别人的万幸旁边存在。
所以斤斤计较,容不下半粒沙子。
而最后,也逼自己走上了绝路。
沙希也许从前也不了解,身体里还有一个从未谋面的、完全陌生的自己,也许也不曾想过,那个未曾相认的自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以至于原本的自己,也被控制。
好啦,我不负责任的剧透到此为止。
最后再赞一句,仲间姐姐的容颜,让人觉得这位美丽的邻居,纵使善恶极致交织,也始终恨不起来,只觉印象深刻而已。
这根本不是第三者插足可以概括的故事。
继续“strong female leads"主题,下一部就是邻家美人。
就剧本来说,我有几点都不喜欢。
但是作为一个很consistent的人,因为还是很爱Nakama Yukie,所以还是非常喜欢这部剧!
先说喜欢的地方:1. saki,同样的名字,刚出现的时候让我很惊喜。
看邻家美人之前大概知道这部剧和saki有关系,但是没想到是这么直接的关系。
saki看得我很爽,结尾的时候觉得没有看够。
所以当Nakama在邻家美人里自我介绍自己的名字是saki的时候,超级开心 - 好像突然有了saki第二季!
2. 再次重申喜欢Nakame Yukie,可以一直盯着她的脸看不够。
尤其是眼睛笑成弯月,亮晶晶的,长直黑发(怎么突然觉得自己很直男。。。?
)。
日剧的厉害的地方,就是女主角从来看起来没有化妆的样子但是就是很美尤其是眼睛。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搞得我好想再也不画眼影。。。
还有那泛着光的眼白又是怎么做到的?
镜头旁边放几个大白灯?
眼白很白确实能让人看起来好看很多,也是人像photoshop 的最基础step。
总之,Nakame美美的,和saki的高还原度就是很赞,完全没有脱节的感觉。
3. Shinji和Eriko的选角也都是非常合适。
Watabe Atsuro的有点丧但还是清高的样子,很合适Shinji的设定。
不过他有点长的头发和文艺的气质,真的不是很符合typical日本电器企业课长的样子。
还有Watabe长得真的好像我们的社长。。。
或许50年上的帅气日本大叔都是往这个方向走?
尤其是发型,百分百copy不喜欢的地方: saki的智商下降这个剧本走向。
Since她的目标是破坏eriko的幸福生活,第一要旨应该是让shinji完全爱上自己。
成功诱惑shinji和自己发生关系并不够的,shinji说saki是非常特殊的--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是马上saki就成心暴露了自己早就知道一切的事实,shinji一下子就崩溃了,一举一动都是很害怕saki的样子,觉得她是个疯子,仅有的一点爱马上烟消云散。
这么精于计算的saki,为什么不计划成自己完全不知道shinji的妻子是Eriko呢?
然后装作自己一直蒙在鼓里的样子,发现后很受伤但是处于对自己好友的尊敬,刻意避免和shinji见面。
但是因为是邻居,又因为和shun关系很好,所以时不时还是见面,走美丽新口味的nanny和孩子爸爸的forbidden love路线。
这一定会成功的啊,然后尽量在eriko面前瞒住一切(而不是还没怎么样的就直接在她面前炫耀接发自己),最终一定会Eriko走人或者变疯。
越想越觉得这个路线难道不是看起来更过瘾么?
想象一下,saki露出那种“我真的爱你,但是我要隐忍,不能被你碰”的脸,shinji完全招架不住,两个人都这么忍着。
人性就是越忍就越能大爆发,某一天Eriko回老家看父母,saki过来帮忙照看shun,和shinji重复旧情是一定能 轻易发生的剧情。
之后的走向,自然地变成Eriko背对着他们准备吃的,saki和shinji拉手或者腿碰腿。
不过Watabe的气质非常的不轻浮,所以可能更多是看到saki偷偷哭然后立刻又爱上了。
不过saki和shinji之间没啥chemisty,感觉shinji小小一只,完全无法想象他和saki在床上的样子。
真的是完全没有性爱气味的两个人。。。
总之,如果saki是这样计划的,她完全可以夺走shinji。
然后她已经很成功地俘获了shun的爱,这样自然地就取代eriko了。
不过我想编剧不这样写,是因为这样就不会是个saki的悲剧了。
或许我想看到的是saki再一次的成功吧。
看着她的计划一步步成功,我觉得特别爽。
相反一步步崩溃,自然就看着不爽。
不过这只是我的偏好,不能算剧本写得不好,因此不影响评价。
有了孩子然后失去孩子的saki,智商下降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么大的打击,让自己变得不再sharp,失去理智,这么想也说得通。
从最后她直接跟邀请自己date的男人说我们住在大房子里一起抚养我的儿子吧那个剧情就能看出来,这时她已经疯了。
不过我真的不喜欢“变疯”这个设定。
那么聪明那么强大钻研了那么多心理书的saki,怎么会变疯呢?
不过这么想的我,既没有经历过犹如saki一般的童年,也没有经历过自己的孩子溺水身亡,所以并不能体会“变疯”的合理性吧。
如果结尾停留在eriko从医院里跑出来,看着抑郁青年和shun一起玩耍的样子很开心,然后突然看到长发飘飘的saki - 这个令人汗毛耸立的moment,那就是最好的结尾了!
之后的追逐情节和自杀情节,没有就好了。
从讨厌saki,到帮助saki和shun见面,抑郁青年的转变非常让我喜欢,非常符合saki的能力范围,也令人impress。
看到第7话奇怪怎么没后续了,度娘了一下才发现是2011冬季档,囧里个囧,那些池塘啊连衣裙啊太阳帽啊短裤啊是神马,好久没看剧的我以为是旧的夏季档呢。
虽然在寒冷的夜晚仲间JJ的表情不时的让人毛骨悚然,整部剧又充斥着夏天温暖的感觉,很矛盾。。。
不觉得情节拖沓,感觉很流畅,看惯日剧的人应该会很喜欢。
当然如果是美剧控任何日剧都很难看下去的。
3番男总让人自动代入白夜行里的角色,演绎好男人各种违和。
仲间JJ和檀JJ都很美,虽然有时略显疲态,但两朵玫瑰各有各美,各种赏心悦目。
内心戏的表现也非常好,很久没看到这么给力的日剧了,想要看编剧怎么收尾,感觉这剧不太容易画上句话。
早在很多年前,就听过一个关于变态者的故事,堪称是变态行为模式中的经典之作。
说的是有一个女孩,去参加一个家族葬礼,其间她认识了一个男孩,她非常喜欢这个男孩,于是,回到家之后,她就把自己的亲姐姐杀了。
故事进行到这里,讲述者一定会用很肯定的口气问所有听讲者同一个问题——“请问,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什么?
这个女孩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姐姐?
因为什么理由?
她的姐姐和她在葬礼上见到的那个男孩究竟是什么关系?
记得当时,与我同桌听故事的还有另外三个女孩,我们这四个被蒙在鼓里的人,立刻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且,各人说出来的理由还真是不一样。
——一定是那个男孩喜欢的是她的姐姐,姐姐才是那个男孩真正的女朋友。
——一定是那个姐姐长得比她漂亮许多,她害怕那个男孩见到姐姐后,会选择姐姐而不是她。
——一定是那个男孩本身有什么问题,她的姐姐反对妹妹谈这样的恋爱,为了除掉障碍而杀掉这个姐姐。
一定吗?
一定,是个什么东西……那个被我们围住的讲述者究竟是我班上哪一个同学,到现在为止我已经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可是她揭晓答案时萦绕在嘴边的那一抹微笑,那样胸有成竹,那样诡谲乖戾,那种恐怖的面貌和所谓自信的推理,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一辈子也忘不了。
她说,“你们全都错了,真正的理由是,她只想再举办一次葬礼。
”“她”是在家族葬礼上认识那个男孩的,“她”认为只有在家族葬礼上才能再次见到那个男的。
这就是真正的变态的心理世界。
我和另外三个女孩愣怔了一会儿,为了排除胸口那股子难以遏制的恶心,我们非要强词夺理,立即便乱七八糟地反驳开了。
“怎么可能?
他和她既是同一家族里的人,当然除了葬礼的场合,还会在其他场合见面的啊,你这个故事的客观条件本身就有很大的漏洞!
”可是那个讲故事的人面对怒气冲冲好像上了大当的我们,不急不缓慢慢悠悠地说道,“如果,她会如你们现在这样思考,她,也就不是一个变态了!
”所以,有着三条五缕各种各样理由的我们,不是变态。
有着唯一一个深刻而执著的理由的“她”,才是变态。
“她”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意识仓库。
那个空间和仓库与“我们”这些所谓标榜的正常人所拥有的,也许是并道而行的,也许是背道而驰的。
无论如何,像“她”那样的人,是从来没有和“我们”走在过同一条路上。
“我们”无法理解“她”,于是群起而攻之地切割她、解析她、结论她、隔离她。
而与此同时,有手有脚却言行裹挟的“我们”,正被哭笑开放、手脚伸展的“她”所嘲笑和看不起。
以上所说的这个故事,其实和我近段时间看的一部日剧《美丽邻人》在主题和情节上一点搭界也没有。
只是我竟会在看电视的同时,想到很久很久之前在记忆中存贮下来的那个变态故事,借此探讨一下所谓的“正常”与“非正常”,“应该”与“不应该”,“精神病”与“神经病”。
在这部日剧中,究竟是遭遇非人、内心暗黑的仲间由纪惠是变态的,还是生活幸福、贤良淑德的檀丽是变态的?
也许也曾看过这部日剧的朋友,会嗤笑我的愚钝与白痴,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嘴角边总是挂着一抹若有若无的微笑,黑亮的大眼睛里总是泛着细长却妩媚的光泽,披散的头发总是时而遮去精致入骨的五官处的阴影、时而被迎面吹来的夏风撩拨得露出光洁的带着明确目的性的额头,这种一出场就笼罩在女人周身的气质,很明显在昭示着她背后隐藏的故事,以及用标志性的话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你,她是从属于恶的,相反,檀丽的笑容却毫无心计,檀丽的日常生活光鲜亮丽得让每个认识她的人,要么拼命地感叹于她,要么拼命地羡慕于她,她思想单纯毫不设防到让人简直要以为她是个白痴或者脑残,所以,她的被离间、被背叛、被伤害、被抽剥得鲜血淋漓,便显得水到渠成,毫无疑惑,那么,是的,所有看过这部日剧的朋友,一定要训斥我的这声“不应该”一问。
原来,仲间由纪惠的“非正常”是有恰当的理由的,她的儿子在一年前不慎溺水身亡,在她陷入长达一年的暗无天日的痛苦中时,她的丈夫终于忍受不了她,在儿子一周年祭还没满时,就与情人过早地有了小baby,在仲间儿子溺水的那天,小镇还发生了另外一个男孩的失踪事件,那便是檀丽的儿子,最终却是虚惊一场,檀丽的儿子只是困在树上而下不来了,仲间花了一年的时间,从事件发生时已经不成为一个人,慢慢地站起来,以一个深怨到几乎恐怖的理由生存下去的人——凭什么她的儿子要死,檀丽的儿子好好活着!
凭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痛苦,檀丽依然幸福地当她的小女人!
仲间想,是的,从此以后,她要以摧毁另一个女人的幸福而活着!
见到那个女人世界崩溃的同时,仲间才能获得无限的幸福!
仲间是个“神经病”吧?
可是,令我真正汗毛直竖、毛骨悚然的,不是整部剧里仲间的行为与眼神,而是第一集中,事件一开始的时候,在夜幕降临、繁星闪烁的小镇上,在警察局门口,在得知溺毙的不是自己儿子的时候,檀丽趴在丈夫胸前,抽泣地说了一句话,“真的,是太好了……”于是,故事由此展开。
在这个由大多数人制订规条而建立起来的秩序与伦理世界里,究竟是在听了檀丽那句话后展开心理大战的仲间的精神出了问题,还是以温柔良善的口气慢吞吞吐露那句心声的檀丽……在某一个故事里,历经风尘的女人总是羡慕生活安定的女人,好女总是鄙视着恶女;在某一个故事的背后,历经风尘的女人总是鄙视生活安定的女人,好女总是羡慕着恶女。
女人总是折磨着女人,女人总是伤害着女人,女人总是不让人好过着女人,女人的世界里,真正能摧毁女人的,还是一个女人,男人反而成了配角与背衬,无足轻重。
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一位我很喜欢的外国文学的教授,她说,为什么古希腊时期,悲剧总是出色于喜剧,人们欢迎悲剧胜过于喜剧,因为,人有一种爱看人受过的心理。
在平凡到乏善可陈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复一日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消磨得庸碌而烦躁的生命过程中,看别人受过,看别人不好受,看别人被伤害,看别人遭遇折磨,看别人的幸福被摧毁被建立然后又被摧毁,在这样一场享受悲剧的人生戏目里,人,借此而重视自我的追求价值,重筑自我的精神世界,重新斩获自我的幸福。
仲间在一开始只是一门心思地要“毁坏”檀丽的俗世世界与精神世界,包括勾引她的丈夫,杀害她的儿子,离间她的友人,到后来竟变成想要“替代”檀丽的这内外两重世界,想要一并拥有她的丈夫、儿子、友人、社区一系列原本属于檀丽的东西,仲间一步步地将目的转化为消融“檀丽”,侵蚀“檀丽”,爱上“檀丽”,变成“檀丽”。
也许,在我们每一个女人生活的屋所、社区、城镇上,真的存在另一个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女人,我们与她们,或许彼此憎恨,彼此报复,彼此相邻,彼此切合,彼此若无其事,彼此万般投缘,彼此牵扯着彼此的故事,彼此续编着彼此的人生。
那么,换了是你,在这个早已被大众设定好的秩序与伦理世界里,你要将那两个自己中的谁表现出来呢?
是眼神阴冷、笑寐恐怖的“仲间”,还是举手传统、投足善良的“檀丽”?
是一旦认准了一个目标,报复起来会疯狂到没完没了的“她”,还是无限乖巧只需轻轻地说一句话就能横生波澜的“她”……
仲间姐姐还是那么美~~~
这剧情俗套了。。。
后面明显无聊了=。=
本季最好的一部
必须要远离具备精神分裂倾向的危险女性,真尼玛不能理解哈
仲间神神叨叨的
底牌揭露非常漂亮!给五星。赞。
因为这部剧,爱上渡部笃郎。五星!(我突然想明白了,沙希那种迷之熟悉感哪儿来的,项青啊!这不就是项青身上那种对生活带着绝望的渴望之感嘛!)
还能看到最终话我好感动。。
女人..啊....
……………………
唉 看完沙希回過頭細想這部 不勝唏噓啊 所有的疑惑都明朗了
弃,看不下去。饿
一开始还很奇怪,明明是冬季剧,怎么是夏天的风景。。。
心理剧
作为心理恐怖剧,没有悬念,结尾没有逆转,怎么能这样呢
难道会有第二季?不!
弃之
为什么主卧里也是两张单人床? 用各种方法看掉渡部的戏份.
这题材我喜欢哎 不过拖成10集看起来实在太累了 插曲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