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San Francisco Chronicle和New York Post的评论中写道,这部戏确实更适合舞台而不是屏幕。
影片的话剧感很强,甚至有点过强...导演的经验更多在话剧上,使得影片像是一幕幕展开,但情节串在一起却并没有一部投资2000万美元的电影的感觉。
强大的卡司成为许多观众观影的理由,但很有可能变成观看本片的唯一理由。
不过这毕竟是一部由奥斯卡获奖制片人,奥斯卡获奖导演,和奥斯卡获奖演员完成的大戏,亮点足够弥补缺陷。
例如影片上映起就开始被广泛膜拜的Viola Davis。
有人说她吞噬了斯特里普,有人说她偷走了整部影片。
戴维斯所扮演的黑人母亲和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校长的对手戏确实是全片最出彩的部分之一,可以说全片的焦点都集中在这一幕,深度全集中在这一幕,精彩最集中在这一幕。
但她的出场时间也只有这一场戏,如果说她可以凭这一场戏入围最佳女配,那么多次出场都保持高水准的Amy Adams在我眼里也完全配得上一个名额。
至于影片所要表达的信息,我个人认为,霍夫曼的角色是被广泛定义为“反面”的,斯特里普的角色是“严厉而正义的”,这是影片初始便“要求”观众达成的共识。
但影片却让女校长这一角色处于一种由于过于自我认可而导致的与多方的矛盾中,即使是与小男孩的妈妈和小男孩自己。
而神父虽然做了一些“可疑”的事情,他却已经承认犯过错误,并且展现出对小男孩真心的保护与照顾,这一点从小男孩最后不舍的表情中就可看出。
再加上当时严重的种族歧视,和小男孩的父亲经常打孩子这一背景,这时神父中立的一面就得到了放大,全片中都没有被任何人击溃,没有被揭露真相,似乎也没有越过底线,最后以“升职”与“有尊严”的方式悄然并自然地离开。
而校长的固执却使得她处于被小男孩、小男孩母亲、和修女共同敌视的境地,以"I have doubts!" 一句话而草草收尾。
神父没有承认究竟犯了什么错,因为有些东西是“打死也不能说”的,但他毕竟忏悔了、离开了。
而所谓“正义”的校长最后却以撒谎而达到了赶走神父这一原本被认为是“正确”的目的。
这一目的本身是为了保护小男孩,但却随着影片的发展,随着黑人母亲的出现,随着故事背景的展开,越来越偏离轨道。
校长以一种错误的方式,换取了内心继续的纠结。
关于善与恶,关于爱与恨,关于正确与错误,这之间产生的“Doubt”,我想才是影片所要表达的矛盾的核心,也是角色和观众们无法解开的谜团。
而神父究竟干了什么,这个“Doubt”在更宏大的主题面前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
这部电影,说实话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没看懂。
如我这种没耐性的人,分了两次才看完。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结构紧凑,是一部“没有赘肉”的电影。
虽然宗教气息浓厚,叙述的事件也属黑暗领域,电影却难得的客观而自省。
这也是我没看懂的原因。
由于自省,导演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是否虐童事件是真实的。
MERYL STREEP的怀疑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怀疑。
如罗生门一样的。
不过,这次是自己的罗生门。
我们有的时候,最不相信的是自己。
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事情发生了,一些证据摆在眼前,凭最基本的联想功能也知道事情真相是什么,但我们到最后,还是会有一些怀疑。
自己真的做对了吗?
在电影里,导演没办法直接的告诉我们MERYL STREEP是对的,但有时候自己可以告诉自己,你是对的。
就像我在做裁判的时候,有人反复地告诉过我:要坚持自己,相信自己是对的。
就算你错了,你也是对的。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明确的结果,有时候大于事实。
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效率和准则使生活继续,而不是为了追寻虚无缥缈的真相。
况且,“真相与快乐不可兼得”。
本片最与众不同和成功之处在于它隐喻了人世间真实的生活。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没有人能够看到事情的全貌,所谓的‘真相’不过是每个人‘自以为是’的部分。
就算有上帝存在,也不可能看清每件事物的全部真相。
人生更不是一个由导演和编剧事先编排好的剧本。
人活于世‘random’的事情远远多于‘certain’的事情。
并且大多数事情都不会按照人们事先预想或算计的方向发展,所以会出现像片中结局那样因为对结果出乎自己的预料而产生的对自己和自己所谓信仰的深度怀疑。
第三点,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既是自己人生的演员也是导演,生活就是在自己不断导不断演、再持续修改剧本并继续演下去中进行的过程。
所以‘疑惑’‘怀疑’‘没有答案’‘出乎意料’‘一切皆有可能’‘在自信和迷失中摇摆’……才是人生常态,而这就是我看到的影片深层隐含的寓意。
=============我逐渐发现,善与恶的界线并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而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穿过,在一切人的心中穿过。
这是一条移动的界线,它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摇摆不定。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圣诉》(Doubt)在本年奥斯卡金像奖中共获得五个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女主角、男配角以及两个女配角。
《圣诉》原为John Patrick Shanley创作的戏剧作品,2005年夺得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 for Drama),去年原作者自导自编再搬上银幕,人物自然多了。
戏剧版本中只有四个人站在舞台上——艾修女、费神父、珍修女和穆勒太太。
四个奥斯卡演员提名就是这四个角色,据说饰演校长艾修女的梅丽史翠普和琦温斯莉、安祖莲娜祖莉现在是三强鼎立。
Shanley为《圣诉》的剧本定位为一个寓言,寓意确需索解,若然我们将《圣诉》化约为办公室政治,甚至乎性别、种族的权力运作——不。
不是。
这是简而化之的读法——更核心的是宗教问题,关乎人性与道德现实处境,我们妄图架空的重要范畴。
《圣诉》的争辩源于人的缺点,也源于人的优点——珍修女的无知、艾修女的偏见和费神父的偏爱。
吊诡的是,珍修女的无知实在无可厚非,因为她资历尚浅,而且心地善良简单,毫不隐瞒自己有疑心;艾修女的偏见实在无可厚非,因为她满有经验,而且对错误敏感,毫不留手;费神父的偏爱实在无可厚非,因为他认为关爱人重要,对有志成为神父却没有朋友的黑人男孩穆勒特别爱护。
《圣诉》的争辩也源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艾修女代表传统,重视垂直秩序,管教严苛,她不满孩子用圆珠笔写字,感叹书法灭亡;费神父代表现代,重视横向关系,关心学生,他认为圣诞庆典中可以加入世俗歌曲,最后他更愿意走下圣坛步入信徒之中。
及此,我们作为现代人难免易于认同亲切的费神父,站在他的一方批评她的古板固执,但是——不。
不是。
吊诡的是,在等级制度(hierarchy)中,费神父在艾修女之上,传统守旧的艾修女以下犯上,「闹革命」赶跑了费神父,她在校长室甘心掷下十架不惜下地狱与费神父斗争到底的气概,可见她能够比费神父更像一个反叛权威的现代人。
艾修女代表的传统在当刻自行瓦解同时自我逆反,神父们其实早已不大重视等级(从吃饭的场面可见一斑),当权力关系一下子就越过了土崩瓦解的等级关系,令人难免追怀往昔传统的稳定秩序与合一精神其实可以控制乱局,令问题可按部就班解决。
《圣诉》的争辩当然源于怀疑(Doubt)——艾修女怀疑费神父有娈童行为,虽无证据,也不确定,但她站在审判者角度主观地看费神父,产生了必然意识,怀疑他人,深信别人有罪,直至最后才坦诚怀疑自己,追踪恶事远离了上帝。
人们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但所谓确定不是真理和真相,而只是单方片面的观念,我们是否太快审判他人而缺乏自我审视及审时度势?
回头看电影一开场费神父讲道,主题正是怀疑,他指出人在困惑中对上帝怀疑,不肯定上帝的引导,难免孤单失望,但他安慰人们,怀疑也使人连成一线,即使迷失了,也不是孤单一人。
费神父明显地放下权威,站在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自身也有一些问题,因为他似乎遗忘了神父的工作包括宣讲上帝全能全知的本质、基督十架上的困惑以及圣灵的同在。
但愿这一句富有深意的结束句不是普通的惯用念白,而是认信的告白——奉父、子、圣灵之名。
阿们。
——好象影片最后的镜头,俯镜:悲天悯人。
准确的说,这是一部让我郁闷的电影,它让我与我一闺密跟我说起的前不久她的一个故事联系到一起。
我这朋友是个漂亮而善良的女孩,到了婚嫁年纪,她对另一半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对方人品好,有上进心就算可以了,前不久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男人,俩人挺来电,通过了解知道了那男人的底细,绝对是个浑身镶满钻石级王老五,事业有成,而且外型也够得上一级啊,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白马王子么?
起初,王老五对我朋友百依百顺,呵护有加,遇到这样水平的,她当然倾心喽,就在我们女孩子羡慕不已的时候,我朋友却总也高兴不起来,至于原因,当时我们也很纳闷,她又说不清楚。。。
没过多久,我们却听说她跟王老五提出分手了,事情是这样的,我朋友出差频繁,那几天又出差了,到了外地,总觉得王老五有事瞒着她,而自己这些天本来就矛盾着,因为王老五太完美了,在外地的前几天寝食难安,再加上几个朋友轮番给她讲现社会有钱人的诸多恶习,她想到如果以后每天在猜疑中度日,岂不是痛苦一辈子?
所以一狠心,就提出了分手!
而从那以后王老五也销声匿迹了,朋友就更加怀疑那人的品质,为此也伤心了一段日子。
我听了之后觉得好笑,但也理解朋友的心情,我劝她说,为什么非要弄清楚别人在做什么呢?
做好自己就OK了啦!
其实她不是在怀疑王老五,而是在怀疑她自己,怀疑自己的魅力,没有自信。
现在再回头说说这部片子,这是一部反应人性的片子,在大家都在为老修女的古板,甚至是为了那点私欲不通人情而耿耿于怀的时候,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我也不会由于剧情中的牧师对此事提出辞职的行为而自然推理到牧师本人的人品就是差劲的,就像片中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
在别人眼里,作为校长的老修女是那样的自信,专制,独断,利用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用她那种不能被周围人接受的方式“统治”着学校,而其实这正是因为她的疑心所致---与其怀疑,不如就告诉自己事实就是看到的那样!
惟独这件事,她似乎开始在怀疑自己的直觉,因为那是受人尊敬的牧师,不管在孩子、同事、还是教徒的眼里,牧师是那么有人缘,别人对他的喜爱远远胜于她。
老修女骨子里是仁慈是善良的(看她对待年迈的修女就可以看出她是个善良的人,只是方式有些直接),当她发现一点关于牧师不良作风的端倪的时候,本能地扫平了能让她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的一切障碍,并通过牧师不自然和不反抗的反应“臆断”事情的真相就是她想的那样,宁可没有任何证据!
所以,她真正怀疑的其实是她自己!
她的内心深处是及其脆弱的---不管是对是错,不管是不是会伤害到别人,她只做了能让自己不再怀疑的事!
最后她哭了,我的理解是因为牧师升职了,在之前她是那么确凿自己的判断,而因为主教对牧师的肯定,又开始让她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
在老修女的心中,做出错误的判断,远比事情的结果,也就是是否把牧师赶出这个学校更加纠结、拧巴。
而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那样呢?
我想,电影有续集,我会给老修女一个她想要的答案,不然她会拧巴终生。。。
我觉得这部片子想告诉我们的是:要包容,追求真相只能痛苦自己,如果决定了,也就不要再怀疑自己了。
这也是我想跟我闺密说的话。。。
Doubt,这是这部电影的命题,并非是虐童,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被肯定。
神父有没有性侵犯这个黑人孩子已经不重要了,事实上他保护了这个孩子,即使侵犯了,也是相互情愿的,神父还是善良的,从他的教育方式上就能看出来。
善良的人会做这样的事?
人都会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也可能是不道德的事。
影片关于种族关于同性,黑人小孩就是同性,至少对对他好的男人(神父)又种安全的依赖感。
而神父平时较为随性的行为,爱留长指甲,喜欢吃糖,经常和男孩子们有身体接触,这些在今天的人看起来毫不注意的行为,在当时修女的眼里,就会演绎推理出一个结论,在当时的社会,尤其是在教会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时有发生的,所以才会有样的推理。
今年的奥斯卡确实算精彩,看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Doubt》,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这与前个公司的经历有关。
影片重点放在人性对DOUBT的探究、掩饰和迷茫上,片中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一个非常鲜明的揭开谜团的情节。
片中的人物则各自带着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将Doubt诠释出来。
从评审的对此片演员的偏爱也或多或少的可以看出,奥斯卡对于传统戏剧宠幸,出镜率不高的Donald的母亲扮演者也获得了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合计后最佳演员的提名显得有些夸张了,最佳女主角和三枚最佳男女配角。
作为第三者眼光的观众会因为梅丽尔的演技,而对于影片中真相的理解倾向于她这边。
其实,导演的想说的应该不单单如此,修女james的角色演绎有种让人恍然大悟的感觉。
james相信flynn神父,或者说,她是站在他那边;donald的母亲则完完全全站在儿子这边,当然也可以说站在她自己这边。
对于doubt最真的理解,我觉得似乎miller女士的想法才是最应当重视借鉴的。
在影片的最开头,flynn神父的布道其实阐述了他对怀疑的看法。
对信仰的怀疑人人都会有,当长时间处于某种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都会或多或少的失去信心去坚持他们的信仰。
他所要传达的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所以大家不用怀疑自己的这种怀疑是不对的,这样就足够了,其实这是在为他自己的犯错的开脱罢了。
James代表的是另外一种人,是活在一种常规的条条框框里。
当她的生活产生怀疑的时候,她会尽量用条条框框去规范她,然后得到一种心安。
神父所犯的错误对她来说,常理中简直就无法接受。
当她在自我的意识范围内接触到种种片面的表象时,他会完全用这种假象或者是自己营造的意像来打消疑虑。
现实中,这种人最多。
Aloysius修女是影片的核心人物,她是对自己信仰坚信而勇敢的典范。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她能够那么决绝的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应当值得所有人的敬佩,尽管最后她也产生了怀疑,在一个人那样坚持了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之后产生怀疑有多痛苦呢,至少比搬砖头砸自己的脚还要痛,因为是对自我人格的鞭笞,而非皮肉之苦。
Miller女士,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
她有疑问么?
当然有,但在她和aloysius修女的最后谈话便可看出,怀不怀疑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得到的是什么。
她所要得到的是6月danold能够顺利的毕业升入较好的高中,然后升入较好的大学。
换言之,如果是转移到flynn神父布道里的那个故事,水手已经对方向失去了信心的时候,那么他所要坚持的就是如何生存,在一切自己掌握的信息内,做对生存最有利的所有能做的。
什么是怀疑?
前公司的项目总监,在离职的当天,很泰然的跟我说:“我在什么地方坑你了,我怎么想也想不到我做过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
”“想不到你小子是一个奸猾的人。
”“猫猫给你的承诺没有兑现吧!
”……这一串串比电视剧还狗血的台词彻底的把我怔住了,一个从来都不会和自己有什么交集的人,然而却大义凛然的下了这样那样的多个论断。
言辞激动的就像这一切比事实真相都还要真实。
在公司宣布注销的当天,一位曾觉得相互很信任的同事对我说:“你找好下家了么?
”我说:“没有。
我今天刚刚才知道!
”“放屁,你和她关系那么好,你会不知道?
”是什么东西让他觉得我一定会知道呢?
是什么让三个毫无利害关系冲突的人,产生这么荒谬的误解。
那这就是怀疑!
在别人完全毫无理由的坚信自己觉得是对的的错的东西的时候,你能做的应该就是漠视它。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终自己能够得到的又是什么。
1 [虐童疑云]观后感 这部电影看了三遍,是个好片子!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认为Flynn是无辜的,Sister Aloysius(修女校长)是个固执己见的人.而且许多细节没有注意到,台词也没有深入理解. 第二遍看的时候,我认为Flynn是GAY,Donald Miller也是GAY.Sister Aloysius不一定是错的. 这部电影优秀之处就在于它把观众也给忽悠了. 整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有许多地方能证明Flynn是GAY.首先Flynn喜欢留长指甲,爱清洁(有些牵强,但是也是一点).Sister Aloysius曾经骗过Flynn说她打过电话,那个电话是给修女的,Flynn当时担心的应该就是怕Aloysius打电话查看他的过去,所以自己辞职了(他的过去就是有过猥亵男童的历史).还有就是Flynn是个教父. Donald Miller是个GAY就很好解释了,认真点的观众都知道他母亲说过的话,她言中之意就是Donald Miller天生的GAY.他父亲所以很烦他.而且Donald Miller想当牧师也是因为GAY.这也就说明Donald Miller没有朋友,性格孤僻的原因了. Donald Miller对Flynn教父却是很有好感,我觉得不是因为Flynn想要对Donald Miller怎么样,我觉得Flynn教父从前确实做过坏事,对不起上帝,但是Flynn教父应该改了,从他的布道可以看出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Flynn教父对Donald Miller我想应该是他们彼此都是GAY,而且Donald Miller很孤单,确实是Flynn内心的爱心想帮助Donald Miller,所以Donald Miller对教父感情很好.也许真的Donald Miller和Flynn教父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只是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方关键的人物关键的过去历史导致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使得Sister Aloysius相信自己是对的.这也是Sister Aloysius对自己教会的尊重. 再者就是Flynn教父和Donald Miller之间确实有些什么.这也好说明,因为就算教父和Donald Miller有关系,Donald Miller也不会在意什么,而且还会反过来帮助Flynn.因为两个GAY凑在一起,真的很难得,有共同语言,彼此温暖啊...当Donald Miller的母亲知道他儿子和教父之间有可能会有关系的时候,却保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是因为她母亲是黑人,在忍,而是她的母亲真的是对自己的儿子好,因为Donald Miller没有朋友,有人能给自己儿子温暖,就行了.她母亲最后也说了,她的战线是和自己儿子和对自己儿子好的人站一起的. 作者:cs152652950 2009-2-6 22:39 回复此发言 我觉得Flynn确实想对孩子做什么但是没有成功,他自己也在挣扎中,他坚守作为神父的职责又不可以表现出疑惑,从神职人员的信仰角度来说Flynn明白自己是有罪的,他也能从自责中更坚定什么是对的,所以他进行了三次成功的布道。
我永远都记得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电影应该有中心,应该有思想,但是千万别有中心思想。
看后狂笑,喜欢异常看完Doubt我的欢喜不在于这个讨论了哲学宗教信仰人性家庭等等沉重话题的电影,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却欢喜于很久很久了,没有看到这样一部演员的电影——Meryl Streep和Hoffman,这样秀演技的电影,多年不见了。
电影还是在电影之中,抛开电影讨论那些形而上的主义理论哲学思想,其实都不过是一场打着“解读”旗帜的意淫而已。
误读,就是解读的本尊。
【疑罪从无】是法律术语,也可称之为“无罪推定”。
百度百科这样说:“‘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
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并不是要写法律论文,只是想借这个词,说说生活中的一个理儿。
前几天看了个电影《虐童疑云》,英文名字是“Doubt”,翻成“虐童疑云”听着象是港台人的手法,目的还不是为了吸引眼球?
后来查过才知冤枉了人家港台,台湾译为《诱·惑》;香港译为《圣诉》,都挺有文化的。
在豆瓣关于这个电影名讨论的帖子上,我发表了自己的译名——《疑·惑》,自认为这个名字似乎更能表达创作者的真正意图,况且,doubt本身就有疑惑之意。
这个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个教会学校,老修女校长对新来的神父老师横竖看着不顺眼,因为神父老师太新潮,不剪指甲、喝咖啡放三块儿糖、跟孩子特别亲近……说来也巧,小修女老师恰好碰到神父老师悄悄往黑人男孩的柜子里放了一件衣服,连带着此前神父老师曾专门跟黑人男孩谈话,并且孩子回到教室后嘴里冒着酒气等等不正常现象,小修女老师产生了神父“虐童”的怀疑。
小修女把想法向老修女汇报,不料恰好让老修女正中下怀——早就看你不是个好东西,你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
老修女展开调查,所谓调查,却仅仅是跟当事人核对事实,神父承认黑男孩喝了圣餐酒,但否认是自己诱惑孩子喝的,关于其他事实,他坦陈无法全部告诉老修女;在跟黑男孩母亲的交谈中,老修女得知,男孩的父亲有殴打孩子的事情,男孩心理上特别需要呵护,而神父对他很好。
事到如今,事实虽没有彻底水落石出,但也稍有眉目,老修女感觉到了,事情也许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但是,个人化的好恶战胜了理性的判断,她甚至说服自己相信并固守原有的判断。
片子的最后,老修女还是赶走了神父,并且为了赶走他,她还制造了谎言。
但是,她并没有就此心安,片子的结尾,面对更相信神父的小修女,她承认自己撒了谎,赶走了神父,似乎也从事实上“验证”了她所假想的哪些事实,然而自己却愈发困惑、无法解脱。
她,哭出了声。
片子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老修女校长)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神父老师)两大演技派精彩出演,两个配角亦十分出彩,尤其是男孩妈妈饰演者维奥拉·戴维斯与老修女交谈的一场戏,极为精彩,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也正因此,《虐童疑云》被称为演技教科书。
老修女对于神父的怀疑,起初是有缘起的,至少孩子喝酒、回教室后状态不佳等事实是存在的,神父也从来没有掩饰自己对这个黑人孩子的呵护。
但是,未经查证是否就把“假想”认定为“事实”?
显然不该。
在没有打任何一个调查电话的情形下,就妄断神父在前几个供职的教会学校有“前科”。
关于孩子喝酒等可疑的事实,她甚至连孩子本人都不去问问。
为什么?
就因为,出于对神父个人的厌恶,她更愿意相信,他是有“罪”的。
因此,对于任何可能有利于神父的调查,她并不愿意去做。
和黑男孩的妈妈交谈后,她得知孩子在家里因为不被父亲喜欢而遭遇家庭暴力,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有可能是误解了神父,但是她并不肯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原因很简单,那样的话,神父将继续留下来,这是她不愿意的。
如果说掩耳盗铃式的调查还是个自欺欺人的小错误,那么,后来老修女向上级机关举报神父时,则直接撒谎,说曾向神父以前供职的学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神父“有前科”,这,显然是个大错误。
用更大的错误来“修补”已经犯下的小错误,何止是错上加错,简直就是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这也正是,当神父如她所愿离开之后,她却再也无法解脱的真正原因。
这么看来,老修女的良知还算没有泯灭。
“怀疑”一词,实在没有褒贬之意,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怀疑,才使得真相能够大白于天下,才能让正义和公理不被黑暗所销蚀。
但是,当“怀疑”降临时,理性的求证该有多么的重要,当偏见战胜理性、好恶取代客观,真相不仅无法昭示,反而会走向反面,白的不仅不白,而且变成了黑。
《虐童疑云》最后并没有给出事实的真相,没准儿神父真有虐童的事实也说不定。
但电影中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反思,当我们起疑时,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疑罪从有”无疑是老修女的价值选择,“宁可错杀千人,不能放走一个”这句中国老话您熟悉吧?
可见喜欢对怀疑的事情做“有罪推定”几乎是最符合人性的了,通俗点说——就是不往好了想。
但,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往往是照见我们内心的镜子。
怀疑本身并无对错,也很自然。
但是,在求证的过程中,在求证未果的时候,能否坚持“疑罪从无”,也可以窥见智慧的高下。
“疑罪从无”对于被疑者来说,是公平的、正义的,即使事实确实是他有罪,但是,“放过一个坏人”与“冤枉一个好人”在天平的两侧时,你倒向哪边?
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我是被冤枉的那个呢?
这恰恰体现了“疑罪从无”伟大的法律价值。
显然,它不应只被用在法律审判上。
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我以为我早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结果在前几天跟同事吃饭聊天的过程中,它突然从被掩埋了二十几年的脑海里跳了出来,那场景如此的清晰,以至于我不敢再想。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上课时,我把凳子给坐翻了,发出了砰的一声(原因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是完全无辜的)。
老师正在板书,并没有看到凳子翻倒的过程,她回过头来,认定是我上课捣乱,斥喝我要我站起来,言外之意我是个淘气的坏孩子。
我不是淘气的坏孩子,我向来以自己很乖而自豪。
情急之下,我并没有顺从罚站,而是极力申辩,在跟老师顶嘴的过程中,句句都站在理上(现在想来,当众申辩本身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所不能接受的“不敬”)。
老师没了面子,内心里愈发把我认定为“淘气包”,愈发觉得刚才凳子翻了一定是我调皮捣蛋的结果。
她不好对我发作,但她让我的同学去叫我妈妈——我妈妈是我所在那个很小的小学校长——她要借我妈的手来惩罚我。
我妈妈来了,她也没办法不把手借给她,因为她要维护老师的权威。
我妈妈不再做任何调查,因为即使是调查,也似乎被视为对自己孩子的袒护,以及对于手下老师职业水准的完全否定。
我妈当众煽了我巴掌,一切不公正的后果,都由我来“买单”。
事后,我妈跟我聊天时坦言,根据她对于自己儿子的了解,她并不相信那个老师的说法,但是她没有别的办法。
老师有老师的面子,老妈有老妈的难处。
事情的最终结果是,真相如何不再被问及,在大人们的“面子”面前,给孩子一个公正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老师对我“疑罪从有”是个小错误,然而,她为了拒绝面对这个错误,而借用我老妈的手来打压我的申辩,乃是错上加错。
也许,此事在大人心理不会留下什么印记,但这件事对我肯定是个疼痛的伤痕,我能够在遗忘二十几年之后重新清晰地想起这件事,足以证明它对我的伤害。
写下这些,虽然多少仍有些不释然,但并非责难老妈和那个老师,还是想说,“疑罪从无”其实很难,并不容易做到,主观的、客观的理由都有,但还是要努力尝试着“疑罪从无”——为了被怀疑者的公正,也为了自己心灵的安宁。
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事情,多数都有一定的难度,去做,才有机会发现风雨之后的阳光,难!
但是值得。
“疑罪从有”即使不是人类天性上的弱点,至少也是出自内心的不良习性,你看你看,我看到电影名《虐童疑云》就怀疑是港台的翻译,这种生活中稀松平常的“怀疑”,其实不过被证明是一种偏见而已。
而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便是偏见。
既然“偏见”是人类骨子里的弱点,克服它似乎也不可能,但至少,别伤害他人,别动不动就“有罪推定”吧。
况且,大错误,往往是为了掩盖一个小错误所犯,人们总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走上那条不归路。
“疑罪从无”是一种救赎,救赎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救赎一个可能因犯错而不安的灵魂。
“疑罪从无”,为别人,也为自己。
I too have doubts
不好看
异曲同工的《atonement》 "i wish i could be like you,because i cant sleep anymore"...梅丽尔把更年期妇女的可怕演绎的淋漓尽致
很有深度的电影,比较应景的是讲到了“质疑”这个词,有个法律名词叫“疑罪从无”。什么词并不重要关键是让人思考。就是台词太过舞台化。演员的表演气场十足。
守旧又让人产生恐惧的Sister Aloysius,新锐的Father Brendan还有善良的Sister James还外加出场不多却颇有亮点的Mrs.Miller,四方把天主学校变成了一个价值观,信仰与认识互相激烈竞争的竞技场。让故事没有落入明显的关于黑与白讨论。而冷峻的色调和摄影,让这场“竞技”变得更加真实而又残酷。
真不知道谁可以超越MerylStreep~分不清楚,判断本身的标准也是无可确信的,对谁还不是都一样~无论受罪的还是施罪的,都一样……
表演没得说,故事载体弱了些。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很多人像修女那样,患了强迫症而不自知,奉行着自以为是,自以为永远正确,却往往走入歧途。
boring 烂烂烂!
显然改编成电影后没有语言的感染力了,但是不得不说,我还是爱这部电影
虽然觉得一般 但MERYL STREEP还是响当当的
这片里都是偏执狂。。
什么破玩意儿
看演技派飚戏挺过瘾。只是,还是没看明白,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儿呢?
让我想起了陈泰山老师...
about doubt
连着看了两部戛然而止的关于人性的电影。。
不太懂
看到后来有点无聊。又想了想觉得还不错,到最后也没给个明确的定义,留下无限空间,哈。
原谅我的肤浅,我到现在还没有完整的看一遍,很晦涩,结局还未能理解。
梅姑演得果然不错。那个FATHER怎么这么眼熟,可我没发现我看过他的其他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