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某些人还是很怀旧的,去年引进了“防火墙”,今年则是“16街区”,要是“洛奇6”也引进的话老一辈动作明星就差不多全了,毕竟施州长短期内不会复出了。
“16街区”比“防火墙”看的顺眼多了。
布鲁斯威利比哈里森福特高明的地方就是,老了,要服老。
一样的孤胆英雄,老哈还要卖弄他的身手,和小年轻肉搏上阵。
老布就聪明多了,咱不是老了么,索性就演个瘸了条腿腆着个啤酒肚的酒鬼警察。
不过,还是凭着经验涮了全部NYPD,成功的表现了巨大的反差。
不过这也是老布片子的一贯风格,他总是演一些小人物大英雄,只不过将本片与他的年龄联系起来看,令人更有感触罢了。
剧情上,“16街区”也比“防火墙”更丰满一些,动作片的要素掌握的很到位,孤胆英雄,限时设定,枪战,飞车等等一个不少。
甚至,片子还能捎带了一些关于善恶的辩论,当然,不是文艺片,所以只是捎带而已,不足以让人感动,但也不会破坏影片的整体风格,刚刚好。
老布的正义感不仅仅通过拳脚来表现,而且加上了自我救赎的勇气,高,实在是高。
结局还玩了一些花样,让人猜不到,编剧有用心啦。
又是警察,又是脏警察,影响警察形象啊。
限时限地点,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从汽车到地铁,从地铁到步行,从步行到巴士,从巴士到胜利,一次一次都在布鲁斯·威利斯的计算之内,邪不压正,最终证人还是走向了法庭。
整个影片更像是布鲁斯·威利斯一次自我救赎的过程。
一个小混混可以怀揣着开蛋糕房的梦想,但一个警探却背负着无数的罪行,人是否可以勇敢的站出来将自己从过错中解脱,成为了影片的命题。
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布鲁斯·威利斯的思想变化也太快了,并且缺少了一些flash back,没能造成前后的对比,可能这种手法比较惯用,理查德·唐纳已经不懈使用了。
影片最后的温情时刻,真是让人感动,看看勇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多幸福啊
又是一个描写美国警察腐败的电影。
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饰演一个老迈酗酒的警察,奉命押送一个证人到法庭,不想途中遭人袭击,于是从警署到法庭需要越过的16个街区就成了他们的生死战场。
电影看起来还过得去,但大家都知道,美国这类电影也就那幅德行,好人永远能化险为夷,时不时地显露一下对家庭的感情以及个人英雄主义。
剧情上大部分都过得去,就是结尾处的大转弯拐的太急了,生硬的让人咽不下去。
所以,本片的结尾,如果布鲁斯·威利斯能够死掉就更好了。
还有,你看这几部电影的中文译名:《Banlieue 13》---暴力13街区、暴力特区、暴力街区《Assault on Precinct 13》---血溅13号警署、暴火线13、歼灭13区《16 Blocks》---16街区、狙击封锁线、冲击封锁线光看名字就咣咣当当子弹横飞,让人生厌。
怎可比我中华电影诡异多变的名字,《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墨攻》,都是王廷故事却没一个互相抄袭的字儿,瞧瞧!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54884
纽约老警探杰克·莫斯里(布鲁斯·威利斯)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心脏有问题、腿脚也不太利索,现在已经快到早上8点,也就是他该换班的时间了。
正当杰克准备交班,却被分配到了护送一个罪犯从监狱到法庭的任务,他心里满不是滋味。
偏偏护送的罪犯艾迪(莫斯·达夫)是一个爱喋喋不休的家伙,一路嘀咕个不停的他更让杰克一个头两个大。
路途只是短短的16个街区,杰克中途还停下来买了点酒准备打发时间,可当他从商店走出,却发现一个杀手正将枪口对准了艾迪。
毕竟还雄风犹存的杰克当即救了艾迪一命,他这才发现,艾迪并不只是一个小偷小摸的惯犯,而是一宗重大案件的污点证人。
要让艾迪再不能开口的,其实是警方的腐败势力,他们利用自己的警察身份无恶不作,这次还妄图将证人灭口于途中。
腐败势力的头目之一就是杰克的前任搭档,杰克必须在短短的1个多小时里,在案件审判之前将艾迪送到法庭。
本来简简单单的16个街区,变成了斗智斗勇、紧张刺激的场地……
刚看到这部剧的简介时,我觉得这部戏应该如同生死时速那样的紧紧围绕着片名展开情节,勇闯16街区对于我这个游戏迷来说就如同过一个游戏的16关一样:每关有不同的特点,极尽展示主角的强大与无畏。
然而整部影片除了在唐人街那段用了不少笔墨描写街区风貌外,其他部分基本上可以说与片名的16街区并无太大的联系。
影片一开始不断提到的16街区和2个小时的限制时间仿佛只是一个噱头,影片至始至终都没有给人一种时间和空间紧迫感,最后甚至用了一个游戏过关密码般的救护车就直接通关了,费了这么多事,他怎么早不用呢?
人不服老真的不行,想当年在虎胆龙威里我行我素,不顾一切的无赖警察到这部戏中成为也开始反思自己年轻的所作所为了老警,形象的变迁一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
但近年来威里斯的片子倒一直传达出一种英雄迟暮,有心无力的意思,打戏越来越少,感情戏越来越多。
这部也一样,只不过那个黑人的形象有点过于猥琐,又过于聒噪,本来感情这东西,一句话就行,点到为止,像祥林嫂那样没事就说,只能给人一种想踹你的冲动。
创意没有,动作戏又不精彩,感情戏流于表面,很难说这是一部佳片,只能勉强算及格。
如果说60年代的动作片属于肖恩 康纳利,70年代属于罗伯特 德尼罗,80年代属于史泰龙和哈里森 福特,90年代属于布鲁斯 威里斯,但却很难发现新世纪的10年,动作片系列能拿得出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现在大部分的动作戏基本上还得让老一辈的人来撑场面,一方面我们在虎胆龙威4,夺宝奇兵4,洛奇6,第一滴血4等近乎于怀旧片里看到往昔的英雄们老态尽露,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不了一个能替代他们的人。
难道说动作片如同影片中的这些老头一样,已经到了英雄迟暮的时候了?
世纪初,黑客帝国,指环王的横空出世,使得电脑特技从之前作为辅助技术,一越成为电影业的新宠儿,动画片,魔幻片成为电影的新主流,而其他的类型片不管有没有也都想跟特技挂上点钩。
以前史泰龙,州长秀着肌肉,扛着大炮满街跑,现在各种超人,变型人用着各式各样的超能力满街飞;华丽的格斗,各式的枪械,火爆的追车早已不能再满足观众的兴兴趣,之前机器人还得人演,现在不但机器人不用人演了,连人的角色也基本沦为花瓶了。
新事物的诞生必定伴随着旧事物的淘汰,当年的西部片不就是被都市的动作片赶下台的吗?
或许现在又是一个更新换代的年代?
我能说什么呢布鲁斯给我的感觉就是真实我再也找不到比他更现实更人性的动作影星,周围看电影的一帮人总瞧不上动作电影,特别是女性,总认为只有在她们所构件的那些电影里,文艺片或是其他什么的,才有人性.在一些人眼里,动作无非是打打杀杀情节简单就想史瓦信鸽拿着霰弹枪乱冲或是史泰龙拿着M60没人打得死他我不知道他门看过布鲁斯没有最早接触他当然是从虎胆龙威1,倒霉警官麦考伦一直是我新中的标准负责任,充满人情味,有胆力,也会受伤,会软弱,封闭的大厦内独自一人的奋斗,鼓舞了我很长很长,教会我怎样孤军奋战,怎样在没人理解的时候支撑到最后接着就是2.3,说实话并没有什么太多惊喜,只能说是他一惯戏路的延伸当中的tears of the sun,hostage也都凑合但比不上16很真实,叙述故事也很简捷,我高兴的是重点不是枪战,更多的是对人生生命的思考人生走到18岁,我感觉我在不同的岔口做不同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影响着我的方向,电影中的jack也在做选择他年轻的时候也选择了错路,如今,年纪已高是功成名就抽身而退还是反省自己走上重生之路他的伙伴选择用更大谎来遮而他选择了拯救,拯救eddie,拯救自己本来故事在酒吧就能结束,一声枪响过后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他选择了离开,带者eddie和自己,离开摆脱不了的泥潭电影的大部分,他的话很少,寥寥几句与eddie的喋喋不休反应他内心的矛盾人是会变的,说起来是容易的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改变了多少对犯下的错我门补了多少,我门敢于面对自己吗我们真的有勇气来改正自己的错,即使知道是不归的路?这就是电影给我的思考这样的布鲁斯,难道不够人性?只是因为太直白,太坦率就觉得这样的电影没有新意,非得曲折绕了半天才能有答案?我不明白
Bruce Willis在这部影片中很老,估计是为了突出他那颓废的形象。
影片一开始那段留言,让我以为Jack在车上会死,其实我觉得这样的结局会更经典。
看了这部片子让我觉得有很多事情我们并不了解,有太多的事实被掩盖。
所以,不能轻信别人的一面之词。
现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云亦云,就说电影,别人说好就跟着一起说好。
特别是有的人上网看看评论就跟别人胡吹乱侃。
看到别人发布个什么消息,就信以为真,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忽悠的。
同样是小格局,是比防火墙精彩。
老哈死不服老,然而英雄已老,风采不在。
老布能安天乐命,不掩饰自己的老态,反而将疲惫辛劳的迟暮老头作为新的戏路来开拓,豁达又智慧。
时间是最无情,岁月的刻刀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任何忽视或掩饰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弄巧成拙而已。
老老实实想法子把时光的痕迹演绎出味道才是正途
从来不主动看动作片 从来不相信教科书电影 从来不喜欢主旋律 今天却被这三者的结合打动说起来不是被情感打动 而是被好莱坞的产品模式打动徐浩峰的课上说 好莱坞商业片的主要受众群体是蓝领和学生 所以好莱坞商业片要求给这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共鸣 好片子并不是各种技术的牛逼 而是情感能直通观众内心 所以我们喜欢看衰人 我们一看这个人好衰啊比我还倒霉我们就感到满足这个道理和戏剧观众喜欢看喜剧一样 其实观众就是观众 不管是看戏的还是看电影的 我们喜欢看别人犯傻逼 喜欢看别人在自己面前毫不掩饰的出丑 这种看客心态 是绝对的缓解压力方式 因为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 我们不能让自己看到自己喜欢的人犯倒霉而哈哈大笑 即使看到了 我们也是要理所当然的同情 此时如果有一点点想笑 道德会告诉自己删自己几个嘴巴子告终 而看戏,看一个纯属虚构的人犯倒霉,哪怕是一秒钟的相信,由这个相信而引发的嘲笑 也是道德范围允许的 笑成神经病也没人指责因为是假的 看假的倒霉事件倒霉催的 不犯心理法同样 生活在泥泞不堪的职场和家庭中的人们 本身不具备实现真正梦想能力的人们 实在是太需要一场虚假的英雄梦来给自己打鸡血了 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杰克 比大部分人看上去都没用 做着没有人愿意做的凶杀现场看管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 开着警局的破车送个犯人去马路对面都会遇到塞车 在那场塞车中仿佛可以看见他的人生之路一直是堵到现在 再也不会有一往无前的时刻了 所以当这样的灰色人士毫无缘故的卷入到一场阴谋中 如果是俄国戏剧 基本表示这一切就是永恒就是常态了 被生活本身吞没 就是生活的本质 可以参见《大雷雨》和《万尼亚舅舅》可是这是好莱坞电影!
本身灰色下坡路一下子转入到黑色悬崖 屌丝居然逆袭了。
这就是好莱坞给观众造的梦!
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说过,舞台上不要出现哪些假丑恶,因为生活远比戏剧生动和残酷。
观众在苦水中喝饱了,才会来看戏尝点甜头。
如果不给观众吃糖,还继续喂苦瓜,观众是不乐意掏这份钱的。
戏文系要做的就是给观众创造梦想,梦是美的,即使假,人们也愿意相信梦的存在。
同样道理,好莱坞的屌丝英雄,就是底层屌丝的指路明灯和鸡血枕头。
看一眼灯,蹒跚往前走两步,睡一宿,哈喇子都是甜的。
醒来未必真能更有劲儿的多走两步,可是哈喇子很甜倒是真的。
所以这个片子和《风月俏佳人》等等爱情片没有本质区别。
风月里面有一个场景,在好莱坞的大道上,一个男人说:欢迎来到好莱坞,这是你梦想开始的地方(大意)。
很好的暗示了,这种女屌丝灰姑娘攀龙附凤的故事,只是一个梦而已。
于是看到一个比我们过的还不像样的人,都华丽转身了,我们感觉自己还有希望。
但是其实这是一群并不相信梦的人创造出来的梦。
给一群没有能力自己造梦的人来看。
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看着布鲁斯的电影长大,看着他变老,你会被这部电影感动的.平心而论,这不是一部上乘之作,下半部节奏太慢,有些情节也经不起推敲.布鲁斯塑造的最成功的银幕形象,是虎胆龙威中的落泊警探,和古龙书中的主角有很多的相识之处,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却和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生活颓废落泊.但这样有性格弱点的人物却往往因为他们内心对某种美好的坚持给我们感动.记得看到那个脾气暴躁,酗酒,老婆偷人的警探终于结束了战斗,拖着一条伤腿在体育场的聚光灯下快乐地跳舞,那一刻全场的观众都感动了,为他投入地鼓掌.这部片明显就是在揩Die Hard的油,布鲁斯的性格没有变,职业没有变,连背景都是在纽约,不同的只是变老了,老的走路都一拐一拐,自己哪间办公室都记错了.但当他要押送的证人命在旦夕时,他扣动扳机的手还是那么稳如泰山,当他陷入重围,势单力薄时他还是那样不会屈服.他不是超人,但他的确是英雄,一个打得倒打不死的英雄.在一个周末晚上,看上这样一部片,我的感觉还是愉快的.
一般般,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这剧情~
还算马马虎虎吧
一个警察的救赎,人物的情感刻画的还挺细腻。但光看布鲁斯就可以了,发觉他在这里有点显瘦。
烂
艾迪珍爱的食谱有点启发!
很中庸的电影,老酒鬼警探和黑人的转变缺乏说服力,人物扁平。
布鲁斯·威利斯真的很有型!
Bruce Willis 老了啊!!!
喜欢他那点无奈和坚持
I'm not a good guy.but the people can change.Brcue willis is really old but getting cool.
剧中的那个问题很有意思
又是一出好警察坏警察戏码。
可能是理查德唐纳最后一部片子了,有趣的是,这位时年76岁的老爷子在节奏和运镜上倒不显老派。双结局版本台词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一版是路人狙击手击中伏击布鲁斯的恶警,另一版是大卫摩斯在恶警下手时扑倒了布鲁斯,一版强调公义,一版强调友谊,都成立。100分钟的片长,和片里的时间基本同步(8:25——10:00),全片以快节奏特写为主,试图捕捉在极端情况下角色的顿悟(黑人证人的台词多次强调“预兆”),主角的设置符合布鲁斯“落魄中年面对底线被突破时的奋力一搏”的基本戏路,但这一部写的更加绝望,在绑架公交那节几乎自杀(这场戏的群演不错,还知道跟路上行人比划报警),这份带有赎罪的绝望和多次强调的生日元素,是有宗教逻辑的,但同时冲淡了布鲁斯两小时内摆脱困境的急智,枪战场面没怎么展开,沿路环境除了唐人街也没利用上
那个黑人的口音真重··· 真受不了他在旁边一直嘀嘀咕咕····
Bruce!
证人的声音太烦人了,还一个劲儿地说
不好不坏 没什么可说的 听说有两个结局 但是我只看了一个
为了你去看的
黑版赵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