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扎的雨靴

旺扎的雨靴,Wangdrak's Rain Boots

主演:周拉多杰,朋毛样专,金巴,先玛吉,尕代扎西,东主才郎,完玛多杰,尼玛太,才多,乐加才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8

《旺扎的雨靴》剧照

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2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3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4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5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6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3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4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5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6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7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8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9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20

《旺扎的雨靴》剧情介绍

旺扎的雨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该片由北京电影学毕业生拉华加担任编剧、导演,著名导演万玛才旦担任监制,著名摄影师吕松野担任摄影,青影厂陈中国和文学系孟中担任制片人。 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场大雨从而能够在雨天穿上这双雨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时光之桃以吻封缄。不死者之王第四季神枪狙击我想结束这一切末日侵袭相信我:被诱拐的丽莎·麦克维纳瓦尔尼90年代秀第二季逃离今日计划大话神捕死亡之雪绿皮书少年三恶魔弹道鬼娘子2妈妈家园曹操丢心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工厂在路上风云战国之列国商谍2变态生理研讨会OAD达子的春天闽南名流世家缘·梦

《旺扎的雨靴》长篇影评

 1 ) 孩子和麦子的区别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一年级的旺扎想买一双雨靴。

旺扎的父亲却只关心麦子的收成。

作为一部儿童电影,《旺扎的雨靴》予我的最大印象,或者说,制造的观影错觉,是藏地的时间,好像倒拨回到了过去的东部乡村。

而且这一拨,就是二十年前。

所谓二十年前,是物质上的匮乏,与县城的距离遥远,靠天吃饭的年复一年,是对话靠喊、买东西靠赶的上个世纪末。

父亲买了一只铁皮青蛙。

旺扎的玩具,惹得周围同学羡慕不已。

但是,全班唯一没有雨靴的人,也是他。

铁皮青蛙这个玩意,属于很早以前的玩具。

拧紧发条,它就扑哧扑哧,在课桌上跳。

那股欢快劲,正是记忆中,课堂学习间隙,没有老师大人参与的自在童年。

那年头的人们,当然需要穿雨靴。

电影也提了一个穿雨靴的细节:天气热,穿久了容易脚臭。

与之对应的童年记忆,如果没有一双雨靴,恐怕会是光脚不怕穿鞋的。

只是一旦怀疑买雨靴的必要性,那么,这部电影就无法成立了。

我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旺扎的雨靴》的年代感——譬如人们信赖天气预报,电视机里永远不停在放1986年版的《西游记 》;空无一人,倍感孤独的学校操场,连课桌椅都不需要做旧处理;课中的孩童们情感饱满,跟着老师大声朗读。

光线明亮的画面,并不会制造过去的还魂。

一个没有野心的儿童故事,也不会引出民俗猎奇。

一如既往,《旺扎的雨靴》倒更像藏地电影在中国电影的位置,是一块珍贵自留地。

明亮的画面,令墙壁的黄土发白,马路平整,似乎加重了数字摄影的特性。

我的错觉,一大部分就是来自于这里。

想回到安静过去,又总感到一些诧奇。

买双雨靴的故事,其实不外乎这家子人,差那么几个钱。

一个铁皮青蛙,一张羊皮,一双雨靴,搁在那个几乎没有家具摆设的小屋之中,完全成立。

好比消费主义盛行、攀比成风的今时今日,你很难相信,还有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易。

一个小朋友想要的刚需物品,却不可得。

电影并没有一波三折,甚至称不上好事多磨,而是反复在上学路,课堂上,家中和田间。

一家之主的父亲,根本就没有把儿子的心愿放在心上。

下不下雨,雨势大否,它影响波及的,是快收成的麦子,而不是上学路上的儿子。

从头到尾,父亲都没有想买。

好在呢,旺扎有了雨靴之后,他也没有生气——我们把他的反应跟田间地头打架相比较的话。

也许是父亲脾气暴,旺扎年纪小也听话。

旺扎没有表现出电视剧戏码的哭闹,总归还是一个好哄骗的年纪。

不知何处飘来的塑料袋,是旺扎的红气球,也是肥皂泡的雨靴梦。

买了雨靴之后,母亲还故意不告诉他。

晚上睡觉,旺扎还把雨靴放在枕头底下,这些称不上故事的细节,都是单纯的幽默,有股天真傻。

电影前半段,讲旺扎想要一双雨靴。

有了雨靴,后半段变成老天要不要下雨。

小孩子的事情,让渡到了大人的世界。

一个小孩踩水洼的顽皮日记,变成了老天要不要下雨的大远景。

《旺扎的雨靴》的镜头,始终保持着固定机位,保持一段较远的观察距离。

吕松野的距离感,在麦田放水一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打架的场面,完全被隐去。

电影同样有情感的节制,但这是观看过程的陌生,还是我们有意无意制造了情感的屏障,毕竟那是一个偏远,发展滞后的藏地乡村。

阿卡雪达尔说,明天有暴雨,不过我应该可以挡得住。

结果,他无剑可持。

《旺扎的雨靴》制造了一场蓄谋已久的童年暴雨。

你想吃佛祖的糖,想要铁皮青蛙,想要一双雨靴,那都不过是小小的,希望能被满足的愿望而已。

有成年人看来,觉得可笑,那是太轻而易举。

但大人的世界,求水祈雨,又希望天气不要影响丰收。

那就好像,麦子的收成是个麻烦,小孩子的成长就不是麻烦。

就好像在放养的状态下,他们,我们,都曾经那样子长大。

为了吃糖,《旺扎的雨靴》安排小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不是抢,不是偷,是跟您要的。

”能把小孩子的愿望实现,处理得如此烂漫天真,这一年的华语电影,还有一部《米花之味》。

它们有着同样的生命亮色,还有与山川大地原野天空的古老对话,最后结束于与神同行。

童年之于成长,时间之于生命,何等之漫长。

遇见喜欢这部电影的人

 2 ) 寓言故事

片子本身没有太多内容,我觉得半个小时就够了,如果这是一个文本故事应该是3-5分钟就讲完的寓言,开放式结尾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答案。

电影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没有雨靴/得到雨靴。

雨靴是一个物质符号。

在【没有雨靴】的部分,对于旺扎首先它具备切实的使用功能,其次它是融入群体的身份认同。

自尊被寄托在物质化身上,物质条件本身也奠定了旺扎的自尊。

资源有限,父亲只给旺扎一个选择。

铁皮青蛙这个物质符号满足玩具的使用功能和【全校唯一】的炫耀功能,满足虚荣心。

父亲是非常理性的,如果让旺扎充分认识到欲望并不能被无休止的满足,人应该妥当地处理欲望,就不会有坑爹熊孩子了。

此处慈母上线,败儿养成,影片进入【得到雨靴】的下半段。

得到物质却不等于欲望的满足,妄念起心魔生,没有雨靴时期待晴天,有了雨靴期待下雨。

这是人人都经历过的心态。

没有理智克制的欲望就会使人迷失。

看到旺扎晴天穿雨靴上学被同学笑老师批,心中不由得警铃大作。

这是被欲望蒙蔽的初级非理性行为,目前只危害自己,如果能意识到并挣脱妄念回归理性,就问题不大。

对我来说影片到这里就够了。

所有的欲望,都必须经过理性检验。

物质就是物质,不要附加过多含义,使用它而非被它役使。

 3 ) 雨季不再来,但爱和希望却在

发现《旺扎的雨靴》,去年七月份我就在豆瓣标记了,最初是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宣传,可是去年上映遭遇一再推迟,直到今年八月份终于上映,当时还在朋友圈为它冲作自来水,可是上映后,却没能够走进影院去支持一下,我感到非常遗憾。

今天心血来潮想翻看自己的第一部影片标记,就翻到了这个电影,而且才刚刚网络上映才不久,于是毫不犹豫就去了网络平台观看,看得过程中充满温馨和会心一笑。

当母亲终于用换镰刀的羊皮给儿子换来了一双雨靴的时候,就哭了,其实影片本身并未有丝毫刻意和煽情,哭的却是我自己。

我想起了儿时母亲在夜半轻轻的替我掖被角,父亲沉重的呼吸和磨牙声音,连绵起伏的麦田以及村庄中绵长悠远的狗吠,想起了童年的时候我也想要一双雨靴却终于还是没有等我拥有就已经长大。

小时候,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双雨靴,可是大概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太近,大概路面还没有那么原始,以至于父母也像影片中的父亲一样,并没有为我买一双雨靴,一个童年的画面:我穿着母亲的雨靴,从家中北屋到西屋,十几米的距离而已,我却和影片中的旺扎一样,在雨中故意耀武扬威的跑来跑去,挑战那些落在地上洼地深处的水坑。

当时我不会知道,长大后,我再也没有机会穿一双雨靴在雨中肆意的踩水。

居住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马路纵横之中,再也不需要雨靴这种在农业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了。

有些只属于童年成长过程中的小小经验,如果没有机会去体验,过时不候。

这一切,在童年是生活的触手可及,长大后成为愈渐遥远的梦境。

而电影提供了这样一个梦境,让我重新返回童年,去和旺扎一起在雨中轻浅的水洼地中肆意的踩水,谢谢导演和所有创造梦境的造梦者。

其实,身处都市的现代人,在观看藏地系列影片时候,依然需要有一个前提和共识,即哪怕在今天的社会,还是要意识到藏区发展的缓慢和滞后,看这部影片依然如此,不能以都市人的思维和都市的发展衡量片中出现的剧情设定。

我们的童年其实快乐的很单调。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西游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影片以这种画外音的方式插入这些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深刻记忆,带着我们走向童年,于是,小时候全家人看《西游记》的画面出现在脑海,而新闻联播和之后紧接着播出的天气预报,则是父亲的时间,在我眼里,那是他的权威体现的最深刻的画面。

因为遥控器电池不灵光,我也很多次为他去调台,除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我比旺扎还多一个《哪吒》的记忆......

能看到的是藏区牧民在以一种缓慢的脚步追逐现代社会的步伐,当《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早已被《汪汪队》《小猪佩奇》取代,当我们看天气预报只需要从手机上浏览就可以的时候,他们还守着7:35的那场预报,甚至我们就连新版西游记都早已不感冒,他们还津津有味的守着87版西游记,除此物质与讯息的滞后之外,藏区文化一直遵循遵循远古的父系社会传统。

影片中的旺扎父母,是藏语电影中严父慈母的典型形象,母亲角色的扮演者,其实看不出任何的表演成分,浑然天成一般。

她只是在镜像般的呈现而非表演。

而金巴男神,就明显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成熟演员的表演技巧。

我看过他好几部电影了,《皮绳上的魂》《塔洛》《撞死了一只羊》《阿拉姜色》等,从粗狂的卡车司机到这部影片中严厉却默默付出粗线条的父爱的父亲,个人认为,这绝对是他影片史上的突破。

打破了他给人只能塑造硬汉的固有印象。

这次,他塑造的藏区古朴的农民角色,一个感动我的细节,是他浇水一天之后回家,坐在火炉旁边的时候那双手的姿态,一个农民的一双手,是一个家庭的天,犹如作家手中的笔,建筑师手中的测量工具,一双手理应有表情和姿态。

而我太熟悉那样的姿态。

那是一天过后手指麻木,休息下来时候带着迷醉和微醺放松的松懈,是结束劳动之后带着奄奄一息的倦怠和木讷神情,我曾经不止一次从外公,从爷爷,从父亲的双手上看过这种表情,从无数西北黄土高原的农民那里看到过这种满足的松懈,好演员,是连这一点细节也生根在肌肉里面的。

金巴是近年来藏族电影人中的佼佼者,他之于万玛才旦,就像秦昊之于娄烨,而珍贵的是。

似乎他的生命力还在生长,我在去年就希望他能有更多元的角色,继续在藏地电影中展现他的精湛的演技。

小演员旺扎和影片中的拉姆姐姐,在镜头中,他们被调教的极其自然。

其实在观看儿童电影的时候,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是带着极大的从容之心和童真去看待的。

儿童本身就是一张白纸,只要他们展现真实、生活的一面,摄影机在背后捕捉记录就已然成功。

拉姆像白月光,善良温柔又懂事,我想除了母亲带给我们的治愈之外,另一个就是拉姆了。

希望这两个孩子健康长大,在未来有所成就。

周拉多杰在2017年的first被提名了最佳演员,同时还看到他们两还出演了拉导另一部未上映的《小鹤卓玛》。

期待这部电影与观众的见面!

在观影过程中,两个孩子拿了佛龛下面供奉的糖,姐姐拉姆对着菩萨说“我们不是抢的。

也不是偷的,我们和您要的,”说完后对着佛龛叩拜。

姐姐对旺扎解释道“阿妈说过,小孩子非常想吃佛龛前面的糖时,就说这句话然后磕三个头就可以吃,但不能贪心,只能吃一颗,”屏幕上一闪而过一句弹幕:【你们是神的孩子,神的糖也是你们的糖】

每一个孩子都是神的孩子。

理应享有神的供奉,不管是一双雨靴,一颗糖,还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的赤子之心。

雨靴是象征性的符号性的,在所有人的成长中,肯定有失望,有没有得到的满足,那些愿望为了一个孩子小小的愿望去付出爱意的帮助,是智性和人性的闪烁,它保护的是一个孩子的童年和对世界的渴望。

我没有得到一双雨靴,在长大后,我发现,得不到的东西非常多,怎么权衡,怎么取舍,怎么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漩涡里面,试着找回当初只想要一双雨靴的纯粹之心,铭记那份不得,才能坦然面对所有自己得到的。

影片被誉为中国版的《小鞋子》,还是五六年前看得《小鞋子》,现在依然能回忆起细节和剧情,而这部《旺扎的雨靴》db显示7.1,观众打分显示了一定的诚意,在我心里,它值得一个八分。

希望藏地电影在拉华加,在万玛导演的努力下,越来越好,在一个小众的范围内,有更多的人看到。

我非常喜欢影片结尾两个孩子在麦田奔跑的长镜头,从近景到远景,画面逐渐缓慢,旺扎可能终于等来了一场大雨,他终于可以穿上雨靴去上学,不再担心自己是所有孩子里面在雨天穿球鞋的那一个。

什么时候,我自己的民族,也会有属于讲述本民族自己生活和个体生命的电影呢?

 4 ) 旺扎的雨靴

看完电影心里有点酸酸的,孩子的世界总是单纯的,他们要的东西总是很简单,快乐也总是很容易,一旦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心爱之物就期待下一次能用上它,体验心爱之物带来的双倍快乐。

旺扎就是如此,他一直都期待能够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雨靴,拥有了雨靴之后就希望有一场雨,能穿上新雨靴出去玩。

 5 ) 希望我也能够勇敢

有幸看了《旺扎的雨靴》的点映场,在“动荡”的7月电影档里“厮杀”出来的片子,果然是符合主旋律…电影的宣传语:还记得童年的愿望吗?

看到宣传海报上的这句话时,很久我都还没有想到我那时的愿望是什么。

是铁皮青蛙,是新买的文具盒,还是最新款的手动卷笔刀?

对于,旺扎来说都不是,他只心心念想要一双属于他的雨靴。

只有我有,只有我没有,二选一,你选哪个?

我想我会和旺扎做一样的选择。

旺扎有着全校唯一的铁皮青蛙玩具,但也是学校里唯一一个没有雨靴的学生。

然而有着独一无二的玩具并没优势,连续的雨天还是让旺扎成为了班里小朋友的笑柄,因为只有他没有雨靴穿着湿透了沾满泥的鞋子上学,骄傲的自尊心令他渴望拥有一双雨靴。

终于母亲用本应该去换镰刀的羊皮为旺扎换到了他心心念念的雨靴,他兴冲冲地穿去学校,却再一次的被同学笑,因为大晴天的日子里只有旺扎穿了雨靴。

所以旺扎开始盼望雨天,雨天里他就能变成大多数的“大家”。

旺扎甚至用自己的铁皮青蛙去交换雨天的到来,我想故事的最后,跑着的旺扎一定是笑着呢,第二天他会和拉姆姐姐一起穿着雨靴去学校。

小时候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多是来自和其他人的对比,你有我没有可以,你们有我没有却是格格不入,或许这些在大人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小心思却是小孩儿过不去的心理阴影。

电影看完后我对旺扎太能感同身受了,我和他一样,在一些小孩子心思里敏感自卑,既是是到现在长大成人还是这样,事事谨小慎微,害怕成为焦点,害怕成为异类,哪怕成为平凡的大多数又能怎样,安全就好。

可是我知道这样的性格并不好,因为内心很渴望阳光大方,所以我想童年的我要是很勇敢很勇敢就好了,但是我想我不会责怪那个孩子,你已经很努力的做好自己了,谢谢你。

 6 ) 我们的童年

这部剧就是我们的童年啊!

很有意义,童年的心愿和梦想非常简单和童真,但往往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我们再小的时候,常常幻想过这个那个,但每当真正让你选择的时候,你可能会犹豫不决,你明明之前非常想成为那样的人,但现在因为现实打破了你的梦想和童真。

但同时打破这些的不只只是现实,你的家人父母是更容易打破你梦想和童真的。

 7 ) 我们的童年,也曾经渴望着那双普通的“雨靴”

PS:7.17更新。。。

惊闻因市场原因撤档,实在可惜。

艺术电影太缺乏支持力度了,唉~又要到一年first来临的时候。

今年的first没有太大亮点,并没有多少特别想看的影片,而在本届上影节参展的所有first影片,竟然全都入选了我的片单并买了票,实在是一种运气。

这部《旺扎的雨靴》是去年first的入围作品,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生作品,又因为本身是艺术影片,还是比较对我胃口的。

这是一部青海本土电影。

故事内容本身比较简单,并不难理解。

全片围绕着青海的雨季进行的。

主人公旺扎所生活的村落有些闭塞:有些失修的街道和房屋、时不时的断电、连个像样的商店也没有、电视节目内容比较单调等等。

这也正好反衬了旺扎的精神世界。

旺扎做梦都渴望着能够有一双雨靴,然而由于正值秋收时节,旺扎父亲没有时间出去买。

为此和姐姐拉姆上学去的时候,不断地对雨靴抱有羡慕的眼神。

一次下雨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身上弄脏,换来的却仍是父亲的固执。

此外,旺扎每天蹲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央视新闻联播,为的就是等待天气预报的出现,知道是不是会下雨。

又通过电视剧《西游记》来表现出此时旺扎的心境。

然而父亲却不这么想,他不希望雨季持续下去,因为会影响他的收成。

终于有一天,一个人开着电动三轮,来村落卖东西,而被路过的旺扎发现了一双合脚的雨靴。

这时候的场景与配乐,仿佛是在向上世纪的儿童电影致敬。

来回穿梭于两边,最后好不容易同意用羊皮换,却发现那双雨靴早已被买走。

而旺扎由于这件事也使得上学迟到了。

而当下一次商人来临的时候,旺扎终于买到了雨靴。

然而雨季已经结束了,这双雨靴也失去了作用。

他再去穿雨靴就显得格格不入,被老师指指点点,也被身边的同学所嘲笑。

此时的旺扎失落至极,十分渴望能够下一场雨。

外面的天气开始变得阴郁了起来。

当他看到《西游记》里求雨的片段时,便和拉姆姐姐一同到寺院里去祈祷,希望能够下一场大雨,让自己能够名正言顺穿上雨靴(话说老版的《西游记》真的是经典,在少数民族的频道里放的次数也相当多的)。

但是,天虽然变得看上去像要下雨的样子,但就是不下。

这时一个老法师要作法,要散去这片阴沉的天气,保证村落里农作物的丰收。

旺扎急了,他把那个作法的东西偷了出来,从而让雨来得更快些。

当然结局也并没有如旺扎所愿(藏族还是特别有信仰的一个民族)。

看到旺扎的经历,其实也能联想到我们的童年时代。

曾经疯狂地想要拥有一样东西,而大人们却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另外近期一些致敬经典的影片像《千与千寻》《扫毒2》《狮子王》能卖得这么好,也离不开童年我们曾经拥有,或者是失去的东西。

尤其像《千与千寻》都快20年了,仍有这么多人为情怀去影院买单。

但是,也由此看出,我们的精神世界其实相当空虚。

不仅是因为学习或者工作忙,更多的是信息泛滥,我们已经变成了像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研究中的那些人。

近些年影视剧整体太浮躁,演员们也不好好打磨演技,甚至某流量小生观众都不知道有啥代表作。

另外虽有一些创新的作品,但就像片中旺扎看的电视节目一样。

《西游记》固然是经典,但我们的文化绝不仅仅只有孙悟空。

虽然雨靴本身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对于一个像旺扎这样的孩子来说,这已经十分珍贵了。

我们的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雨靴”,只是我们需要勇敢地表达出来,为了丰富祖国文化,更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而成长!

 8 ) 柔韧的妈妈,作恶的孩子

特别喜欢电影中的妈妈,她对丈夫是在他面前好像怕他,其实心里不怕他。

她是一个柔韧又有智慧的女人,而且非常美丽。

从演员的角度来说,她真是太自然了,就像是生活在这个家里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

扣了两分实在是不喜欢后一半情节。

小孩子只是为了穿雨靴就希望不下雨,不只是希望,甚至还用行动来进行破坏,他们破坏的可是父辈一年辛辛苦苦的忙碌啊!

而且这个收成也是一家收入的来源,别忘了妈妈说起没有钱时的无奈!

一张本可以换镰刀的羊皮,特地给他换了靴子,这孩子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还想让家庭雪上加霜,我觉得这不是藏族人的思维,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剧情而设计的情节。

但导演也是藏族人啊,他应该最了解藏族孩子。

我去过藏区很多地方,也有很多藏族朋友,就觉得他们敬畏天地,感恩父母,心地非常善良,而剧中孩子做的事情让我觉得很可怕,这不是调皮,而是自私,甚至为自私而作恶……写到这里忽然又想到一个细节,就是这孩子弄丢自己的铁皮青蛙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同学偷了,甚至都没有丝毫想一想自己可能忘在哪儿了。

后来母亲对他的指责是对的,让他以后不要再随便怀疑别人。

这孩子的内心真的很危险。

所以呢,如果一个主角让我不喜欢,这个电影在我心里就立不起来。

 9 ) 孩子的原罪,是纯粹

万玛才旦今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被后辈们永远的继承了下来:今年,其子久美成列在藏地进行的类型片探索《一个和四个》在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后,终于登陆了国内的大荧幕,为藏地新浪潮带来了新的风气。

而在早期,同样有一批影人,创作了组合成藏地新浪潮的重要作品,拉华加《旺扎的雨靴》就是其中一部,拉华加由万玛才旦带入电影创作之中,和万玛才旦一样,其电影文本极具文学性的表达。

《旺扎的雨靴》中,雨靴和铁皮青蛙一样,都是从商贩、县城来到闭塞乡村的外来物,它们让年幼的孩子牵肠挂肚,成为自卑或自尊的护身符。

为了穿上雨靴,挽回自己的自尊心,他甚至不顾秋收时的庄稼,破坏挡雨的仪式。

人是在社会中完成教育的,我们都明白为了不伤害他人,人很难单纯的为自己而活,因此,在复杂的社会,儿童的单纯会让我们觉得可贵,也同样会让我们觉得不寒而栗:面对他人,他们很纯粹,面对自己的欲望,他们同样很纯粹。

为了展现这种纯粹的恶,导演在结尾,用升格拍摄,破坏挡雨仪式成功的孩子们,在还没有收割的麦田里,欢快奔跑的样子,迟缓的动作里,是我们对这种纯粹自私而产生的恶行的费解与不寒而栗,此时,bgm响起,是一个大人领着一群小孩的合唱,那么这个时候,对于孩子的错误想法,导演又是在批评谁呢,不言而喻。

故事的镜头语言背后,或许有着更深的寓意:通过电视屏幕的反射拍摄旺扎回床睡觉的动作、天气预报与《西游记》、《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中小头爸爸找不到合适帽子桥段的粘贴、村长借补贴项目生硬的压抑村民的矛盾,挡雨时仪式与科学的两手准备……现代化之下,媒介的教育与同化中,一些东西也正在退出藏地的舞台,但从全片大部分都以带框架构图的窥视视点来看,导演只是试图客观纪录这个运动的过程,并不一定有意臧丕。

 10 ) 关于冰雹、大炮的记忆片段

记忆中的片段看完电影,我知道我大脑里的有些片段是真实的记忆,得以求证了。

我的老家在山西,小时候我们那边会下冰雹,记忆中趴在窗户上,看到黄豆大的冰雹珠子打在玻璃上。

那会儿我家种苹果,我大伯、二伯、村里很多人家都种苹果。

记忆中有一年,我妈带着我,拎了一篮子苹果去村长家“哭诉”,我妈说,冰雹把树上苹果都打了,一个个都是黑色的点子,苹果卖弄不出去了,这样子的没人要。

所有的苹果,都烂了。

我妈哭没我忘记了,我后来想起,村里有个大炮,好像在兽医站附近的荒废院子里,不对,是在村长家附近的院子里。

下雨天要打炮,打炮了就不会下冰雹。

因为不知道这里边的科学原理,所以一直不确定这些片段是真的假的,我妈为啥收成不好要找村长。

今天我明白了,原来那是防雹打炮,村长没打炮,我家没收成了。

那会儿的我妈该是多么的无助啊,只有苹果能卖出去换钱,只有种地这一条路子。

那会儿大概是1995-1997年,我大概3-4岁。

最后苦了的,都是这些看老天爷吃饭的农民。

今年2024年春天,老家一直不下雨,我爸种玉米浇了5次水,往年只要浇3-4次。

没办法,玉米长个子的黄金期就那么一个多月,吃到水,可能长得好点。

而今年南方,广东一带一直下雨,深圳的特产荔枝收成也不好,因为下雨见不到太阳,果实结不了,要么就不是不甜,所以今年卖荔枝的周期短、又贵、又不好吃。

我妈每次打电话给我,我说深圳在下雨,她说,要是把这雨运送到咱山西就好了。

老家有个亲戚,在附近祁县的山上散养了牛,因为不下雨,山上草都不长。

牛找不到吃的,母牛没有奶水,活活饿死了十几、几十头牛。

一头牛,也要卖个上万元了吧,死了那么多头牛,得多少钱。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牛的饲料,玉米啥的太贵了,那么多牛,喂不起。

村里人,真的是苦,还是做小孩好做小孩会好一点,不用操心那么多事,无论收成好坏,家长都会紧着给孩子一口饭吃。

无论家里贫穷富有,做父母的总会辛苦自己,满足孩子的小愿望。

希望旺扎一样的小孩,可以懂事点,明白大人的苦心;又希望他们做孩子的时候,就快快乐乐的,不用成为成熟的小大人,只需要珍惜那几年的童年时光就好了。

《旺扎的雨靴》短评

万玛才旦的执行导演、北电毕业的藏族青年导演处女作,这部也改编自文学作品。一部很纯净美好的儿童片,很难不令人想起伊朗电影,但这不是什么贬义。小孩子单纯得不行的小心思,他不懂得农耕人家靠天吃饭的忧虑,就是怕雨天因为没雨靴/有雨靴了就盼下雨好炫耀,让我想起小时候念念不忘至今的玩具棋,真是金色年华啊,片中严父慈母的有爱家庭氛围也很温暖。总体来说是一个很简单也很普世的故事,有藏区民族元素但无文化隔膜,开放式结局见仁见智。两个小朋友主演很可爱,群演状态也都比较自然,淡淡的幽默把我旁边人逗得N次夸张大笑...国产片类型丰富一些总是好事

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作为一个在西藏已经工作6年多的人,觉得故事的时代背景要是再提前几年就好了

4分钟前
  • Chuck0924
  • 推荐

#桃花岛观影团#导演处女作想看~ 看过之后有很深的共鸣,不只是小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十分期盼却得不到的东西,儿童的视角让原本内心的这种伤感变得有趣的表达出来,喜欢~

9分钟前
  • 佟九七
  • 推荐

最近这几年饱受好评的“艺术电影”几乎都是藏族等少数民族方面的,说不好那股慢的藏民之中的情感。很难有情感上的共鸣。影片在描绘儿童的细节上非常好。长镜头运用特别多,一个场景中尽量用一个镜头。

14分钟前
  • nordgreen
  • 还行

小旺扎为了穿上新雨靴受了不少委屈,掉了好多次眼泪,去寺庙里祈雨,还去偷防雹师的木剑,连贴身的铁皮青蛙最后也弃之不顾了。小旺扎的爸爸更是没少受锤,为了家中的田地,挨邻居打、还失了镰刀。天空的雨究竟来没来没人知道,可是小旺扎童年的委屈,会伴随他很久很久,直到他也成为父亲那一天。

18分钟前
  • 邢早早
  • 推荐

旺扎小朋友为了求靴求雨操碎了心……哈哈~ 拉姆姐姐特别好>_<

22分钟前
  • 猫阿水
  • 力荐

以为会是一出苦情戏,没想到却是轻松加愉快,很难得的儿童视角,那点小情绪小心思拿捏还挺准确。你看,我们究竟有多健忘,分明都经历过童年,等长大了却都像那位父亲一样,忘了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5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男孩只想拥有一双雨靴,男孩今后还会想拥有很多东西,那些东西在大人眼中极其渺小,在男孩眼中却如此重要。无论有没有雨靴,拉姆都在男孩身边陪着他。男孩如我,却没有像拉姆一样的姐姐。

26分钟前
  • 椒盐伞菌
  • 推荐

7分,见长评。

31分钟前
  • 沉默
  • 还行

上映的时机不太好,感觉和《第一次的离别》有很多背景上的相似。雨靴可以代表很多大的或小的渴望之物,童年却永远短暂。少数民族的故事这么少,而且却只能通过这样的视角来呈现。

34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3.5。1、一则十分鲜活的藏地生活小品,影像平淡、克制,却处处透着源于生活的能量。2、本片由藏族导演拉华加执导,生活化的影像和悠然的场面调度大概源于此前《塔洛》《清水里的刀子》两部影片执行导演的相关经验,因此才能做到游刃有余。3、小男孩的不少举动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当然其中既有可爱之处,同时也透着辛酸。

35分钟前
  • 承泽明
  • 推荐

泛汉化真的好吗?打着藏语片名号 可这个故事甚至可以随便发生在汉区贫困乡村内 人物都太平面了 个人风格一点没有 自己师傅那么希望振兴民族电影 怎么徒弟有顶级团队加持 依然还这么平庸呢 唯一亮点就是红色塑料袋 那一下被孩子们触动到了 可是导演自己说这里压根就没啥特殊想法…

40分钟前
  • Cécile et moi
  • 较差

现在全国卫视里只有西藏卫视会放正版《大头儿子》了,感谢编剧&摄影师记录下这两集的珍贵画面!加一颗星!

43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还行

比早年的小鞋子差不少

44分钟前
  • 胡杨路远
  • 较差

當有一天,旺扎終於釋懷了對他的熱望無動於衷的父親、不由分說斥責他在撒謊的老師、急於驅雨趕走他的阿卡雪達爾..· 當旺扎不再畏懼水窪,無論晴雨都能隨時奔跑,他才不會為盼一場暴雨而藏起一柄劍; 那一天,旺扎會知道,母親是母親,而鄰家那位喚他上學、陪他吃飯、背他過河、把雨靴借他穿、替他問佛菩薩要把糖果,又把蘋果還給佛菩薩的拉姆姐姐,是專程來人間,陪他長大一次的度母。 《旺扎的雨靴》

47分钟前
  • 格雷斯
  • 力荐

很朴实的片子,3.6星。作为少数民族题材,又是导演处女座,藏语,青海化隆农区,给4星鼓励一下!很喜欢藏区人说话都说谚语~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资料馆1号厅。一大早爬起来去故宫又骑过来还以为会睡着!北影节刚放完 人可真多真看出来是免费的了什么大爷大妈都带着孩子来吃吃喝喝!

49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故事讲得乏味生硬,缺乏生动的镜头和贴近生活的情节,结尾简直莫名其妙。

52分钟前
  • 恋恋风尘
  • 较差

妈妈放下镰刀拿起雨靴的瞬间,眼泪就掉下来了。

56分钟前
  • 5:55
  • 推荐

确实还不错,前半段很像是《小鞋子》,对于儿童为了得到一件心爱之物的执念描摹,让从儿童阶段走过来的成人都能联想起当时那种从忐忑到兴奋的心态转变吧~后半段进入更为矛盾和现实的语境,父亲为了保住收成的挡雨和儿子为了穿上雨靴的祈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都将希望寄托于阿卡雪达尔代表的与神沟通的凡人身上,成人与儿童、亲情与矛盾,人类的悲欢似乎并不相通,正因如此,才有了同一屋檐下不同的世界之分~

57分钟前
  • 式微
  • 推荐

冲着万玛才旦看的,看时觉得稚嫩,看完一查才知道只是他监制,是一个学生处女作。影片拍得太过单调,缺乏丰厚背景,连广阔青藏高原都难入镜头,只知道一根筋讲述一个简单故事。故事很刻意,对儿童心理也缺乏了解。剧中主角小男孩形象塑造较差,其行为有些让人生厌。导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小时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