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安静的婚礼>(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精彩至极。
幽默与冷峻,让人联想起铁皮鼓。
对前socialism时代的讽刺辛辣至极,对post-socialist资本开发的讽刺也是入木三分。
(之前是“电从东方来,人家说给电,才有电”。
现在是“路是欧洲给钱修的,但没给修完”。
)前者是以夸张渲染的方式完成的,后者则是以沉默的方式完成的。
热闹的婚礼因斯大林之死而被迫“噤声”,这是最好的时代造像。
人们创造性的逃避统治,充满艺术,却无往不在大他者(Tank)的凝视之中。
而post-socialist萧条的工厂景观中,早已成为老妇人的婚礼女主角,以顽固的沉默控诉着持续的剥夺。
采访与记录成为一种尤有意味的动作:这是最后的剥夺——对记忆的剥夺。
“从前有个村庄要共产主义为了建厂,把这儿的村子毁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度假山庄。
”
倒叙的方式,一个村庄被毁灭后留下了一些寡妇,缘由是被共产主义推平。
在推平前,村庄自己想办法进行婚礼,因为斯大林哀悼日期间不能有活动,于是在房子里进行无声的婚礼,没有语言声音音乐,大家敬酒吃东西鼓掌奏乐传话给钱等等,这些描绘地很生动。
但灾难就要来临,村庄被毁灭,男人被带走只剩下女人和小孩。
这个电影的风格比较独特,人物夸张的笑声、下流黄色的玩笑、逗趣的片段、人物表情等等都很生动,需要细细品味。
霍拉蒂乌•马拉埃雷(Horaţiu Mălăele)生于1954年,是罗马尼亚著名演员,出演过40余部影视作品。
2008年他导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长片《无声婚礼》(Nunta Mută),影片讲述一个摄制组前往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取材,听到当地的村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53年的故事。
那年一场准备在村子里进行的婚礼因为斯大林的逝世而被禁止,而心有不甘的村民们趁夜深人静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所有的人,包括乐队,都不得发出声音。
后来因为雷雨到来,以为安全的人们开怀畅饮放声大笑,招来了苏军士兵,结果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屠杀,所有的男人都被带走,当地只剩下女人和孩子。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自2007年浮出水面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一部,简单追溯一下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是自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工业跌入谷底以来,以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先导,在国家电影基金支持下一批年轻导演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长片作品,而这些作品从电影语言风格比较相近,题材也都有关于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现实或齐奥赛斯库治下的红色历史,因而获得了“新浪潮”之名。
再追溯自法国电影新浪潮以来各国电影新浪潮的传统,可以发现罗马尼亚新浪潮也符合一以贯之的三个特点:1)民族电影工业处于危机之中2)一批新人新作集中出现3)在电影语言或电影理论上有所创造。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罗马尼亚新浪潮是由国际电影节命名的,而更进一步的考察会发现,实际上也是被国际电影节呼唤和建构的。
从视听语言方面考察,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普遍采用手持摄影机、自然光、低调布光和长镜头,这可以追溯到新浪潮导演们早期的获奖短片,基本确立其语言方式的一部影片是克里斯提•普优2001年的《无命钱》(Marfa si banii),而也正是普优2005年的影片《无医可靠》(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使得这种语言成为其他导演仿效的对象。
而在题材选择方面,我认为罗马尼亚新浪潮影片有着明显的“自我东欧化”的特征,也即无论是对历史还是现实的书写,都是符合着国际电影节的某种期许和想象——在“后冷战之后”的今天,已经并非冷战末期和后冷战初期那种对社会主义极权暴政的揭露批判,而是对红色历史和后社会主义时代的深刻反思。
于是国际电影节表彰的是《四月三周两天》、《布加勒斯特东12点08分》和《加州之梦》,而非《无声婚礼》。
因此,我感兴趣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何在2008年,还会有《无声婚礼》这样老旧的、一望而知的意识形态表述,这部影片跟冷战终结初年的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影片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没有任何区别,苏联军人在影片中被塑造为恶魔,他们强奸并杀害纯洁的少女,他们禁止举行婚礼,他们驾驶坦克冲破墙壁并开枪行凶。
而村支书等几个共产党员作为罗马尼亚共产党的代表,在影片中被塑造成愚蠢、滑稽、趋炎附势的小丑。
而勤劳勇敢智慧的罗马尼亚人民——村子里其他人,则跟前两种人从不分享画面空间(例如苏联军官宣布禁止婚礼的那个对峙的时刻),以表达与之的势不两立。
并且更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主体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而并非齐奥赛斯库治下的“黄金时代”或是后社会主义时代,由此这部影片也呈现出某种与同代影片的游离状态。
做作家作品论式的考察就会发现,马拉埃雷实际上与“罗马尼亚新浪潮”并无直接关系,因为新浪潮导演们大都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并且基本都毕业于布加勒斯特戏剧与电影学院的导演专业,这部影片严格地讲应当属于我所谓“罗马尼亚新电影”——罗马尼亚电影工业复兴之后的一批制作较为精良的影片(如赛尔玖•尼古莱耶斯库、尼古拉•默尔吉内亚努等老一辈导演,以及内•卡兰费等较为年轻的导演于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
但另一方面,马拉埃雷又着实是一名“新导演”,在影片的开头,摄制组去寻访村庄的段落具有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明显视听语言特征,这大概是被“误认”的主要原因。
因为马拉埃雷是演员出身,这部影片最迷人的段落也是二十分钟的“无声婚礼”上诸位演员的精湛演技。
我们当然可以认为马拉埃雷的不同叙述是因为他实际上并不与小字辈导演们分享同一个情感结构,反而与如捷克影片《科里亚》的导演杨•斯维拉克,或者此片模仿的对象库斯图里卡分享类似的历史记忆(因为后来有了政治明星齐奥赛斯库,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关系大为改变)。
再做一点形而下的考察,本片的资金来源既有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基金,又有来自法国和卢森堡的国际艺术投资,据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罗马尼亚电影年鉴》2009年),本片在罗国内的观众人数是14039名,根据imdb的资料,本片在主要欧洲国家以及巴西、加拿大都有上映。
从国际(艺术)电影市场的角度考量,此片在罗马尼亚显然不可能收回成本。
我并没有进一步的数据表明此片的上映范围和票房情况,但是从叙事策略和视听语言角度考察,《无声婚礼》显然是以较大范围的市场为目标的。
本片在视听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是很容易指认出的对塞尔维亚导演,国际艺术电影明星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模仿,包括表演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如死尸还魂、借助人造翅膀飞上天空),吉普赛人马戏团等等。
而同时库斯图里卡的长片里必有一个婚礼段落,此片正是以婚礼作为叙事重点,连婚礼上演奏的音乐都十分相似。
大约是因为库斯图里卡成名已久,甚至已经打入好莱坞(《亚利桑那之梦》),这种电影方式显然是为观众所熟悉的(一个例证是在国内著名的网站豆瓣网,一半以上的观众——超过500人——都清晰地指认出了本片中库斯图里卡的痕迹)。
略作追溯则可以发现库斯图里卡在冷战末年和后冷战初年是怎样作为一个东欧导演被塑造成电影大师的,所以这种模仿是有意为之的。
而从叙事策略来入手,本片的海报清晰地说明了其意识形态诉求:一对新人,头上则是一个巨大的红色镰刀锄头标志,占据整个海报一半的篇幅。
毫无疑问地说明了本片的立场。
若将此片作为罗马尼亚民族寓言来解读,那么这个故事则是50年代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暴力、罗马尼亚共产党及政权的软弱可笑,以及罗马尼亚人民的反抗。
而本片最具寓言性的情节则是“无声”,新人、家长、亲友、乐队统统沉默,但是婚礼照样进行——这大概是高压的言论管制之下的社会生活的一个寓言性表达。
那么问题仍然是,为什么?
联系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其他影片,这部有些不合时宜的影片,大约也并非仅仅是导演个人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
我认为本片是典型的“自我东欧化”的叙事——而且是一种冷战刚刚终结之时的,如今看来有些过时的东欧叙事。
那么如果本片的目标市场是整个东欧,以及西欧,北美,那么这种叙事策略似乎可以理解:于东欧而言,这个地标并不显著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东欧有苏联驻军的任何一个地方,这当然是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伤痛。
于西欧北美而言,这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没有什么差别,当然地符合着“东欧想象”。
故事讲述的年代如此,而讲述故事的年代又如何呢?
于是本片开头寻访村庄的段落里面的一句话变得意味深长了起来:“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这大概透露出了些许信息:罗马尼亚如今的凋敝,是苏联人造成的,但是苏联人走了共产党倒了,资本主义来了,生活却没有变好。
这倒是与《加州梦想》相似的主题,也许正是开头结尾这个采用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视听风格拍摄的段落所传达出来的现实状况。
而结尾,故事讲完,摄制组开始采访的时候,故事里的新娘,如今已是穿了五十多年丧服的老太太,她和主持人有这么一段对话: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又一次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
这里从前是一个村庄,被共产党推倒了,然后原地建起了工厂。
但我们并不对那些工厂感兴趣,我们致力于揭示背后的故事,揭示这个村庄如何消失。
我们想问几个问题老太太:我听不见啊,孩子。
主持人:我们想了解一些情况老太太:你们还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什么?
故事的讲述者是当年的小男孩,大屠杀后村子里剩下的唯一一个男人,整个故事的目击者。
而故事的当事人,已经在沉默之后继续沉默。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很意味深长,俯拍的大远景,工厂的废墟中,穿着白衣的新娘于其间行走。
这倒有了些“历史的幽灵”再度归来的意味。
大约这便是本片对现实的关照,以及它表达的裂隙所在。
按: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我今年看的最优秀的一部电影。
满分十分的话,我会打到9.5分,扣除的0.5分只是出于我与影片价值观的一点分歧,当然这是我的主观原因,与电影的质量完全无关。
1 这是一部罗马尼亚的片子,罗马尼亚的导演,罗马尼亚的演员,罗马尼亚的历史。
罗马尼亚是一个东欧国家,这是我在看电影之前唯一所知的事实,我对它一无所知,此为前提。
电影以倒叙切入,一个电视台记者与其团队前往一个村庄参观,询问镇长“这镇上有什么值得拍摄的?
” 镇长答道“现在没什么值得拍的,我给你讲讲以前发生的事吧…” 然而电视台一行人并不感兴趣。
继续行进,在路上一位穿着破烂不堪、言语下流放荡的老妇的出现以及躲藏在破败建筑后的全身着黑衣的女人们的注视,让这一行人意识到这个村庄曾经遭遇过并不寻常的历史,于是他们要求镇长讲述过去的故事,此处正式入题。
2 中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吵闹却又祥和的村庄即将为一对新人举行婚礼,然而俄国政府(当时统治罗马尼亚)的士兵前来告知因斯大林同志的去世,任何葬礼及婚礼都不允许被举办,不准笑,不准聚会,否则以叛国罪处以死刑。
村民们因已经杀鸡宰羊不宜久放所以约好夜晚再秘密举办婚礼。
婚礼这一部分是这部电影的重头戏,也是着重刻画的部分:假装演奏的乐团、不出声音的祝酒辞、撤掉刀叉的手抓饭(刀叉会出声响)、被绑上毛巾堵嘴的孩子们,还有那串长屁,集齐了喜剧电影应有的元素,整个场面仿佛一场滑稽戏。
然而这些元素、这种场景却是在一个宏大的以民族历史苦难为背景的叙事下展开的,被俄国统治的罗马尼亚和其他任何东欧国家一样,受到俄国政府的严酷统治与管理。
拉开却不能出声的手风琴、用毛巾堵住出声口的圆号、围上粗布的酒杯,表面指代的是禁止出声庆祝的俄国要求,深层次指代的大概是彼时在俄国高压统治下的不被允许的自由,背后指向的是《1984》中的无处不在的老大哥,也是《动物农场》中的那只有政治意味的小猪。
3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道“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这部电影是完全契合这段话的:和气融融的村民、欢声笑语的婚礼、美丽年轻的新娘,朝气热气生气,在影片的最后都被毁灭掉了,只留下一座没有男丁的村庄和一段惨淡而悲凉的记忆与历史。
这究竟是怎样一段历史?
除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俄国在历史上究竟对东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4 首先:有关“东欧”的概念传统上,“东欧”便一直被视为“另一个欧洲”。
二战后,丘吉尔的“铁幕演讲”于1948年至1989年间定义着“东欧”。
总之,欧洲的这一部分一直被视为一个与西欧很不同的欧洲,一个较之很不文明和很不干净的欧洲。
其次:东欧在 “ 他者 ” 眼中的角色据理想国出版社和波兰裔美籍学者伊娃·霍夫曼的访谈,我们可得知:霍夫曼主张中国和日本是西方世界所认为的“遥远的他者”,而东欧却是一个“邻近“的他者。
东方在西方想象中作为他者存在是出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他者”意象在西方思想中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上帝与撒旦、地狱与天堂、共产与资本…东方与西方。
这种二元对立所造就的“对立他者”流传于世,实际上现在我们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时也容易陷入同样的陷阱。
(比如说:问题真的只能以零和方式解决吗?
不存在一个双赢局面吗?
)美国学者理查德·加纳罗在《人文学通识》中解释性神话和大众神话这两节中均提及过这种“分化现象”,他写道 “人们同样认为邪恶会寄居在一群人——‘他们’——中间,对抗另一群人,一群好人,又称‘我们’。
” -阵营的对立 “某一特定群体的敌人担当起‘罪恶他者’的神话角色,其含意是他们卑鄙、贪婪、冷酷、不可信,乃至理应灭绝。
” -罪恶他者,起源是神话中的恶魔,恶魔是人文学原型,此原型适用于任何对立的角色。
原型可以理解为母本,是后世可以被添加信息的原始版本。
比如说全世界的神话中基本上都有洪水那么洪水就是一个原型,在后世的故事中这个原型也屡见不鲜。
“人们想成为某一团体的成员,因而与另一团体的成员相对抗的欲望可谓根深蒂固。
虽说这种欲望会激励校风和家庭团结,但它同样也会导致地盘之争、暴民的暴行以及对于‘他者’终生的不信任和仇恨。
” -对他者的不信任与排斥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东欧,东方是西方的他者不足为奇(不论出于地缘还是出于文化差异),那么东欧这个亚欧大陆上的与俄罗斯同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地区又是为什么成为了欧洲的他者呢?
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时期的思想观念。
西欧对于东欧的了解甚少,认为东欧野蛮、未开化,受俄国统治所以满大街狂热的共产主义信徒(霍夫曼语)。
电影中也提及过这类“信徒”:当镇长问村民“你们知道你们应该信什么?
” 时,几个村民大喊道“上帝!
”,镇长大喊“蠢货!
”电影是以相反的方式表现了当时信徒的“狂热”,村民们信的不是俄国要求的俄国共产主义,而是与西欧一样的天主教上帝。
这或许也是东欧对于西欧对于其刻板印象的一种反击与解释。
也许像曾经日本想脱亚入欧未果一样,东欧,即使本身占有地缘上的优势,也不曾得到西欧真正的肯定与信任。
东欧的脱亚入欧是急切的、渴望的。
对于东欧来说,他们把俄国的残酷统治看作是对立他者,而他们本身却也是西欧眼中的“邻近他者。
”身份的迷失与焦虑,是东欧人的矛盾来源。
5 现在彻彻底底地回归到电影本身,影片首尾呼应,开头的黑衣老妇们是被掳走了的男丁们的妻女,现在的镇长是当年村中唯一留下的男丁。
面对记者的采访,老妇平静端庄神态自若、听觉却早已退化:记者问她“您对于曾经的历史还记得些什么?
”她的回答是“ 你们还想夺走什么?
”这是一部涵盖了屎尿屁等黑色幽默元素的电影,但其背景和内涵却是宏观的、宏大的。
和韩国著名的“主题先行”(以热点话题切入,主题大于情节)的电影不同,这部罗马尼亚电影主题后发,却引人深思。
那扣除的0.5分在于我对于丧葬习俗和对于斯大林同志的地位认同与影片不一致,但我想这于影片的质量本身是无关紧要的。
总而言之,强烈推荐这部电影:《无声婚礼》看电影,走进一个国家,也走进一段历史。
再说,不论主题怎样宏大,它作为一部喜剧片也是极其优秀的。
奥斯维辛之后还写诗吗?
罗马尼亚电影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起初是一个村子,像我们熟悉的那样满溢质朴的爱憎、粗俗的欢乐、未加掩饰的蓬勃欲念——土地被公有化的农夫懒洋洋地度日,醉醺醺的妓女坐在酒馆里打瞌睡,因为日子乏味,所以有开不尽的玩笑恶作剧,只有年轻人不抱怨生活,他们无休止地追逐打闹,在田野、在森林、在谷仓里欢爱,尽情享受生命的美好。
村落宛如生命体,有自己的规律、法则和好恶,当生生不息面对陌生而粗暴的极权制度,它笨拙地应对着,帮助苏联人的人成为被嘲笑揶揄的对象,电影放映前插党旗的宗教化仪式,被顽童赋予了玩笑般的性意味。
生活在继续,那庞大的机器一步步推进,人们从未察觉。
只有畸零的边缘人,站在离怪兽最近的地方,疯子少女用荒诞的语言警示大家,欢乐的侏儒则坐上马戏团的车子一去不回头,像《铁皮鼓》里的男孩一样用流浪逃避成长的危险……可俗世的人只关心眼前的欢愉,金童玉女终于要在一对冤家父亲的争争吵吵中喜结良缘。
第一个黑色信号降临,疯子少女惨死在森林里,手里紧握着苏联军官的勋章,而这时那怪兽还尚未露出一点真容,这只能算他临近的足音。
村人的悲伤像一阵风掠过,临近的喜事很快冲淡了每个人的哀恸,不甘心的鬼少女从坟墓里出来试图再次拯救大家,无奈依然像生前那般无足轻重。
第二个黑色信号是“各民族之父”的死亡,胸口带着被拔掉徽章的痕迹的苏联军官来到,仿佛不详和死亡的信使,让所有欢乐陷入停顿,从此后,静寂无声。
哑剧一样偷偷摸摸的婚礼,应该很好笑,但笑都在还曾有阳光的时候用完了,透支了。
人们无声地动作默契荒唐,却再引发不了内心的笑意。
女人的眼泪总能激发男人的血性,男人的血性总能引来怪兽的胃口,欢乐的歌声还来不及收场,坦克(熟悉的坦克)已经推倒了家园的墙……我想,不管结局怎么急转直下,这终归是一部喜剧片,幽默对抗极权,就像前苏联和罗马尼亚数不清的政治笑话,高压下人们找不到别的途径宣泄不满,开始用类似段子和三只小熊的歌曲这种轻松俏皮的途径来对抗暴政……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喜剧的最高境界是“笑着流泪”;也记得我最初很不喜欢《美丽人生》这片,有了孩子以后才明白它的宝贵;俚俗的东西忘记了故弄玄虚,往往如稚子一般,看到皇帝赤裸的身体。
只可惜是肉身对抗坦克,最终结局,不过是螳臂当车,留下一个黑衣岑寂的寡妇村。
喜欢一开始的那句话:社会主义把村子夷为平地,变成了工厂,资本主义现在又要把工厂拆掉,建成村子。
各种主义风里来火里去,轰轰烈烈一场只留下断壁残垣,而一个个人的鲜活历史,祭奠其中,如孤魂野鬼流离失所,曾经鲜活的村庄只残留在记忆蒙尘的角落,影片一步步走入灰暗的色调,仿佛前一段看到的那个解放前昆明、重庆、上海的影集,惊讶于曾经还存在那样缤纷的色彩,只可惜后来,也一样沉沦在灰黑暗淡的历史深处。
他们笑过,后来哭了;他们爱过,后来忘了;他们活过,后来死了。
所有人都死了,一个村庄成了各民族之父的随葬品,一个国家成了一种制度的牺牲物。
看着片头灰蒙蒙的天空和倾圮的断垣残壁,我还以为这部是一场悬疑的惊魂记,没想到接下来看到的是一段段仰天长叹的不胜唏嘘,及一出接一出的人间惨剧。
1953年,在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眼里除了爱没有其他的男女主角决定在3月9号结婚,不巧,斯大林在他们婚礼前夕崩逝,苏联决定进行七天的国丧,在军官严厉的威吓下,婚礼只好取消。
山不转路转,一等到负责监督的军官离开,两人的亲朋好友偷偷跑了回来,静静地为他们举行无声的婚礼。
片中的罗马尼亚村民平日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肆无忌惮的玩笑满天飞,你没时间搞清楚这个梗究竟是粗鄙还是幽默,因为肚子早已笑的发疼。
一听到他们要办婚礼,我猜想热闹程度比起乡村的流水席一定有过之而无不及,讽刺的是,在这笑语充斥的生活中,最欢乐的高潮竟然只能哑然无声,别说村民,连观众都错愕的哭笑不得。
锣鼓喧天的婚礼想必看过不少,无声的瞧过吗?
婚宴上严禁使用会发出铿锵声响的刀叉,吉普赛乐队只能装腔作势的空弹,对新人的浓浓祝福只能用夸张的唇语传递,连敲隔壁二愣子的头都得隔着枕头。
偶尔来点情不自禁的意外声响,就算只是放屁也让宴客心惊胆跳人心惶惶…… 综艺节目上常有笑就挨打的桥段,演员忍俊不住的克制模样引人发噱。
一开始婚礼就如同综艺节目般,一切都新鲜有趣,尽管气氛诡异,仍藏不住每个人眼角的洋洋喜气。
不知道憋着怒气跟锁住笑意哪个比较困难?
但应该都伤身体。
只不过哪个新娘愿意大喜之日将欢乐五花大绑,眼里流露出的悲哀和感伤令人不舍。
“哈哈”是最不该被梗在喉头的文字,咽下笑意比吞下怨气更令人不吐不快。
心疼女儿的爸爸后来受不了婚礼的低气压,起身大喊:这是婚礼阿!
于是众人开始狂欢,罗马尼亚人的乐天性格在这声怒吼下完美诠释。
天塌下来也不要放过开心的机会,更何苦紧抓哀愁。
笑得合不拢嘴是如此难得,错过有多可惜。
明明时时处在政治压迫的氛围,你分不清楚支撑村民灿烂笑容的精神究竟是苦中作乐还是知足常乐。
导演相当内敛隐喻的处理负面情绪,将哀伤用层层笑闹糖衣包裹,你大口吃下尽管满嘴甜腻,但咽喉偏偏就是有一丝丝难以言喻的苦涩徘回游移。
他们不是为了对抗而跳舞,不是反骨作祟而高歌,只不过是遏抑不住内心那股奔腾的祝福而欢欣。
其实笑到下巴掉落地也无法掩藏不堪的现状,问题更不会随着嘻嘻哈哈消声匿迹,但却能拯救心灵在泪水里耽溺,避免情绪在哀伤中沉沦,然后阴霾黑夜将露出一线光明,日子会继续过下去。
结局一点也不难猜。
坦克开进了小房屋,第二天苏联军队抓走了所有的男人,仅仅是因为斯大林去世的禁娱令,新婚之夜变成了悲剧之夜,故事并没有这样戛然而止,而是转到了数十年后,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的说着: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被抓走的男人后来去了哪里呢?
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后来苏联掀起的对斯大林的反攻倒算,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些妇女们是怎么独自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下来了呢?
不得而知。
我时常感觉历史的宏大,它让每一个人如同砂砾般不值一提,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构筑了这个人的全部,每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怎么漂泊的呢?
常常想了解普通人过去的生活,只有了解普通人,才会知道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历史。
电影最后,老妇人(曾经的新娘)面对记者近乎木讷,记者和摄影竟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笑声穿透了人的骨髓。
一些黑色的过往被笑声所轻蔑,被年轻人所不屑。
如果一个国家的伤疤被年轻人所嘲讽,甚至被曾经经历过的人拿来作为笑料,甚至因为这个伤疤,一个国家的大多人永远对政治失去兴趣,充满鄙视。
那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悲哀。
评分:9分是极尽搞笑的喜剧,也是长驱直入的讽刺。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罗马尼亚,当时,罗纳尼亚属于共产主义阵营,但广大民众对共产主义完全不屑。
他们在乎的只有生活,虽然这生活在最初看起来是粗粝的、下流的,甚至是低劣的,但其实这就是生活的真实,要比共产主义描述的那种虚伪的圆满要更加值得追求。
他们开粗鄙的玩笑,与妻子争吵,去酒吧酗酒,对荡妇调情,看马戏团,看电影,这些都是生活,这些生活与共产党毫不相干。
他们鄙视那无用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看来,共产党就是默剧里的小丑,总是在干一些荒谬可笑的事情。
1953年3月份斯大林去世,9月份消息才传到罗马尼亚,军官下令一周内不得举行庆祝仪式,包括婚礼。
可小两口的婚礼已经备好了,猪羊宰好了,酒备好了,连桌子都摆好了。
村民们决定悄悄地办婚礼,于是一场寂静的婚礼出现了。
场面十分好笑又可悲,讽刺又温暖。
最后电影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
整个电影拍摄手段是极具想象力的,能明显看出导演在故意将各个片段切分开来,每个片段以一种电影类型来表达,据我不完全统计,至少包括:伪纪录片、惊悚片、爱情片、默片、搞笑片、战争片。
为什么要用那么多不同的电影类型来叙述这个故事,我想,主要是为了表达在那样的意识形态统治下的生活的不稳定性,或者多面性。
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心绪来接受电影的下一幕,就像生活中不知道下一个政策指向何方,完全不知剧本走向。
对底层人民来说,生活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中,甚至快乐和悲伤的权力都不属于自己。
电影很好看,毋庸置疑。
体量紧凑,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一个「现在-过去-现在」的经典三段式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很漂亮,利落甚至有些污秽的东欧农村土话,大量嘈杂的聚会音乐,飞舞在空中的知识分子和游荡在废墟上的新娘。
导演挺会玩,把超现实主义使用到了极致。
如果你不认识库斯图里卡,一定会被这种反传统的叙事语言所着迷。
《生命是个奇迹》里著名的飞床镜头即使你看过著名的《地下》、《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对于老库对意象的执著,本篇导演更喜欢借用舞台剧的力量,将人物的动作夸张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娘老爸大手一挥:尽情歌唱吧!
但我想谈谈另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批判苏联?
导演是不是在讽刺共产主义?
先说答案:是,但不全是。
如果说导演对苏联没有成见,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电影封面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在这个东正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甚至连名字都继承了罗马的国家),只有十字架能置于一对新人的头顶。
但如果觉得该片导演得了冷战后遗症,是纯粹的自由主义者,那就有点太瞧不起导演,瞧不起罗马尼亚人民了。
二战时,罗马尼亚被迫加入法西斯同盟。
1944年,靠着苏联的反推,罗马尼亚共产党打退法西斯,解放该国。
1955年,加入华约。
1967年,齐奥塞斯库取得国家实权,并创造了该国经济的“黄金年代”。
1989年,东欧剧变,齐奥塞斯库被枪毙。
2004年,加入北约。
2007年,加入欧盟。
夹在西欧和苏联之间的罗马尼亚,要么给德国法西斯干活,要么听苏联红军的指挥。
要么进华约,要么进北约,要么先因为武力威慑进华约,要么被欧盟的利益诱惑进北约。
这就是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命运,他们在国内有足够的民族认同,但在国际上却无人重视。
大国们把他们当成旗子,有时候甚至只能当棋盘。
回到电影,还记得导演是怎么借市长之口描述这个村庄命运的吗?
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然后就是车里一群人的嘻嘻哈哈……如果寡妇村象征苏联对这片土地的物理破坏,那影片里媒体人的无知就是讽刺西方无脑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精神破坏,它虽然不像物理破坏那样直接和血腥,但对历史的不敬和对文化的戏弄,必然会引至同样毁灭的道路。
当无脑的媒体人碰到创伤后的寡妇,久经伤害的东欧势必再次失语。
于是那个永不消失的白色魂灵,又一次飘荡在这片废墟之上。
祝福被消音,誓言成了诅咒。小男孩或许会忘记那天的婚礼,但一定记得翌日在藕粉色的朝霞里看到鸟人自由地飞过。笊篱为壁困囿的百姓像那只提线木偶,一言一行或喜或悲都需要被权柄操纵。在循环的曲调伴衬下,片子呈现荒凉而悲情的味道,无声婚礼现场寓意极深堪称经典片段。屈服等同苟且,流血无惧毁灭。
政治讽刺故事....我觉得有些一方面有些用力过度,另一方面讽刺得有点粗暴直接的感觉。
斯大林去世应该是冬天,我记得当时很冷的照片。所以,这个细节当喜剧吧!其他忽略不计。本身这个灭绝人性的事件其实与历史背景不用联系,关键是那个时代是不是曾经发生过这样那样的“传说”和“传奇”
这种表达形式欣赏不来。。里面的一切太吵了,政治的一切题材拍起来总是这么让人索然无味要么就是莫名其妙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
无趣的黑色幽默,属于看看简介就能在豆瓣拿高分的水平。正所谓墙倒众人推,不会反驳的毛熊才是最好的毛熊。没经历过那段时期不好评论,但谁也别披上个真实改编的外衣来装历史。也许是东欧苦苏久矣,什么成分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苦难者沉默,推墙者狂欢。当一部影片的评分能被场外因素拉满,也只能说这部影片从电影的角度确实不咋地。
“无论什么主义,本质都是掠夺。这观点挺有虚无主义的味道啊。什么主义都是工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我们现在脚下走的就是用事实验证过最合适的,要自信”
挺好的话题,拍得不好,太嫩了。不喜欢过分的舞台腔调
很像一部命题作文。丑化是必须的,费里尼是必备的,夸张的,舞台剧式的象征主义。“自由”这个主题只要登场,必然就会赢得许多人的好感。自由是伟大的,但电影是小小的,它虽然有想法,但却刻意,虽严肃,却也单薄。我如一个屠夫,如此一来,电影只剩一具并不出奇的骨架。
让我不自觉的想起了{地下}这部电影。
欢闹与静默之间的反复切换漂亮,但黑的太刻意了,不是高级黑
导演是抽风男,偶尔灵光一闪——闪灵??
向作风彪悍,乐观豁达,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桌子的罗马尼亚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看了20分钟看不下去了,我反省下我自己...
我们嬉皮笑脸的幸福被尴尬了,我们衣不遮体的性欲被性冷淡了,这是因为全世界的共产主义都疯狂的失恋了,,
超级政治波普
带一点儿魔幻的荒诞剧。演得挺好,民风淳朴小村被铁拳暴击。讽刺很多,谈不上深度。个人比较怀疑这种片子的价值。
相似的元素 场景 音乐 东欧是什么样的?
伟大的电影
寓言故事式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