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幻影# 《家和万事惊》,披着喜剧的皮囊,把惊悚演绎到底。
有些欢喜是藏在荒诞的悲哀之中的,一抹阳光的明媚下,不是微笑,而是暗箭。
电影《家和万事惊》以喜剧的骨架登上了院线的舞台,在内地的市场里以一种小众的身份展开了自己的序幕。
全部香港演员组装,粤语演绎贡献,几乎都是明星出演,其实这么有看点的影片应该口碑比较奇特的,但事实上最后却成败北了。
被念烂片之王的我不会放过他们,于是我进了电影院,选了粤语版,我就想看看,到底哪里不好看。
被说不知所云,结尾很迷,喜感全无,这具体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事实上,我觉得这就是一部背锅侠。
没有哪里不好看,就是影片拼接缝隙太大,应该是被迫改了结尾或者做了调整的特定版本吧。
于是孜孜不倦的我又跑去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信息显示,国内上映的版本和原版结尾有出入。
嗯,那好吧,我懂了。
这部电影中,敦厚老实的中介卢伟文(吴镇宇)与家庭主妇妻子淑贤(袁咏仪 )、失业愤青儿子(吴肇轩 )、沉迷网恋的女儿(蔡颂思),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张达明)一家五口过着每月要还房贷的节衣缩食生活。
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还不完的买房贷款,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处境,都成了这个家随时爆发争吵的源泉,而他们唯一舒缓焦虑的方式就是那一扇窗外的海景,望出去一片宁静。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一块飞来的广告牌完完全全阻挡到了整家人的视线,他们再也没有办法看见海景舒缓压力了。
而这块广告牌的主人王小财(古天乐)却不以为然。
解决无期、焦虑升级,卢伟文一家的疯狂计划就此展开。
这段电影内容介绍是来自豆瓣的,微微调整了下。
故事简单清晰,演员演技在线。
古天乐好好看,请允许我花痴一下。
吴镇宇的内敛式不喜剧感喜剧其实还是很有看点的,虽然实实在在是他以往自己一直以来的风格,没有突破,但是诠释的也是很好的。
袁咏仪这几年的选片,绝大多数都不是用来展现演技的,大多数都是保持着作为演员职业的正常表演过程而已,大概是不能期望着她完全的调动情绪变回鼎盛时期的她,但是承接这样一部接地气的调子的喜剧还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
张达明饰演的父亲倒是出彩多一点,只是没想到还是我记忆深处的黄金配角今天已经成了三代人之中的最老年,宋世杰的光彩变成了轮椅上的年迈,表现的还是不错的。
依旧觉得古天乐最好。
这几年来,古天乐在扮演变态的路上越走越远,已经快演出花样儿来了,也挺好。
这里的心理变态感更强,人更普通一点,但是丝毫不妨碍他发挥。
全体演员都是优异的,剧中还有无数香港黄金配出现,作为接地气类型的喜剧,这部电影其实是合格的。
这部作品据说是改编自张达明一九九几年编写的作品的。
按照影片中的虐杀感,在结尾处的凌厉,虽然最终放弃了恶行,做回了普通人,踏踏实实的生活,这样的结局有点仓促和平淡,但是其思维的超前还是有点狠手的。
而影片中有一段梦境臆想,是这一家人对古天乐痛下杀手,最终却没有让这个结果发生,而是好声好气的再去面对,可是据说原著,包括港版,这个结尾其实是在血腥中完成了的。
内地版考虑到种种方面,结尾处的残忍被改编成了臆想,于是也就有了电影中的不自然和强行结尾的莫名其妙。
这么看倒是说得通。
但是我真正沉沦的是那个原版的结尾。
根据梦境臆想来看,这个手段是残忍直接的,是普通人小人物的一次逆反与癫疯,意境划到那里了就让人忍不住一惊,如果真的是痛下杀手,那才是一个经典的剧本之作吧。
可惜这里的版本弯转让整部影片的意境瞬间掉了几个档。
一部生活残酷喜剧,和一部生活泡沫喜剧,哪个更来得犀利呢,肉眼可见。
因为看的粤语版,全程感觉原汁原味,虽然结尾处强行结尾,看的时候略有懵圈,但是感受之下也是觉得惊悚。
如果把梦境和现实颠倒,那故事大概也能颠倒众生吧。
还是有趣的,如果能看到原著作品,或者非梦境类型的结尾的版本,我觉得一定很有趣。
作者:小佛搞特
《家和万事惊》绝对是今年被低估的一部血统纯正的港片。
豆瓣上目前仅给出6分的及格分,其实影片的成色远远高于这个得分。
怪片之王邱礼涛加上香港喜剧明星,舞台编剧大咖张达明的组合绝对不可能只是一场简单玩票。
加上一众香港老戏骨接连露面更是港片近来最有“看头”的一部,能看到吴镇宇和黄秋生同台对戏,已经让港片影迷情绪亢奋,暗自惊喜。
后面还跟着一大批黄金绿叶和红花,比如袁咏仪的女主角,顺便赠送了古天乐等“全家桶”套餐阵容。
编剧张达明还“扮老”演了次吴镇宇的老爸。
从导演、编剧到卡司,《家和万事惊》都带有纯正的港片血统,也注定了影片的“癫狂”风格,以及夸张表演,以及香港社会性话题作为基底。
熟悉邱礼涛的影迷,自然知道他对于香港社会性的观察,纪实性的叙事风格,以及强烈的个人表达。
邱礼涛喜欢在常规类型元素中夹带私货,有时甚至有些不管不顾,让影片风格前后大跳转,炸裂你的审美期待和类型预判。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邱礼涛几乎以一人之力扛下了香港影像书写的大旗,表面化的商业类型包装下,他永远是竭尽全力、见缝插针地做出个人表达与现实关照。
《家和万事惊》的“家和”是假,万事惊才是真。
卢伟文(吴镇宇 饰)和李淑贤(袁咏仪 饰)一家五口人,挤在高层小户里,一个月吵架二三十次是起步价,青春期的女儿和儿子,一个在上学喜欢扮靓,一个是无业游民沉迷音乐,还有一个全身是病,瘫痪在轮椅,生活不能自理的爷爷。
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跑租房销售的丈夫卢伟文,顺便靠爷爷的救济金“打牙祭”。
影片一开场就是一家人结算每月的省钱大赛,一家人常常会为了各种小事起摩擦,甚至大打出手。
邻里之间的些微也会因坏情绪而被放大,成为影响社会的大事件。
全家人唯一的“安神药”就是透过客厅窗外可以看到的海景,随着周围高楼的不断林立,虽然海景越来越窄小,但有总胜于无。
直到有天,广告公司的销售王小财(古天乐 饰)租下了对面的楼顶房,然后立起了广告牌,全家人的海景被挡到无影无踪。
忍耐力极强的一家人终于爆发,开始想方设法拆掉王小财的广告牌,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如何拆,怎么拆,结果怎么样?
在这个有趣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剧情片中常规的人物弧光和转折,以及家从分崩离析、各自为阵到重归于好、齐心协力。
这是邱礼涛为影片制定的常规娱乐性任务,他不同之处在于在娱乐包装下非常强烈的诉求欲望,借题发挥说出自我心中的感受和判断。
当年在香港电影的“限制级”时代,要求“腥膻色”齐全的制片人们千方百计要邱礼涛“完成任务”的压力下,他还能拍出辛辣无比的《伊波拉病毒》和让黄秋生封王的《八仙饭店》等cult经典。
连当时的商业片鬼才王晶都不得不拜服在他的脚下。
《家和万事惊》同样有着cult的邪典趣味,那些家长里短的喜剧是为最后的悲剧、悲壮打下伏笔,提供张力,抬升情绪。
在喜剧包装之下,邱礼涛也刻画出了香港人压抑密闭的空间危机和躁动不安的愤怒。
卢伟文一家要为这个已经开始破旧的屋子牺牲几十年最好光阴不说。
从小家走向大家,跟着卢伟文的租房工作,我们了解到香港年轻人租房的窘迫和辛酸。
廉价的出租屋纵然这里不行那里很差,但因为价格优势,就连死过人都能够接受。
从中年人到年轻人,都被房子问题压得喘不过气,这就是喜剧表面肌理之下的悲剧现实关照。
邱礼涛还不满足,在围绕拆广告牌的过程中,社会机构的办事效率,邻里之间的冷漠无情,还有家人之间的隔阂渐次发力,把人逼向死路。
最心酸的一点是,想死的老人不能死,不想死的年轻人却只能死。
卢伟文一家自然不能放弃“想放弃”的生病家人,只能谋划杀死王小财,拆掉那挡住视线和“生机”的广告牌。
影片随即拐入黑色电影的范畴中,炸裂出令人心悸的反差。
邱礼涛一注入无常,影片就开始发力。
观众在道德前提上陷入两难,杀人被是罪过,但因为剧情中的各种原因反而获得观众的同情甚至认可。
但王小财就真的可恶可恨吗?
恰巧相反,他也是社会的受害者,也是亲情的缺失患儿。
杀与不杀,如何去杀,由此陷入辩不明,道不清的地步。
邱礼涛从喜剧开始,由悲剧落幕,从个体发力,引观众走到群体迷茫,最终似乎只有牺牲和死亡才能终结一切。
内地版的《家和万事惊》用梦境代替了真实的谋杀,用断裂的和解完成了大团圆。
港版结局很可能就是《维多利亚1号》的残忍暗黑。
但这个结局太违和,注定无缘内地银幕,只能以后有机会才能一睹真容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邱礼涛在影片中对于空间上的限制加以利用后,反而形成了很好的效果。
片中,主要的空间就是几个角色的“家”,固定空间的设置,在调度上颇见功底,由此所带来的局促和挤压,也刻划出当下香港心理现实令人不忍卒读的内景。
在有限的空间内,施加非常密集的对白和表演的强烈反差来塑造人物,更是力透纸背。
曾经因为制作仓促和成本所限,邱礼涛在这些喜剧的戏剧处理上常常不会很细致,表演的节奏也有问题,但这种粗糙反而意外地造就了某种无厘头的感觉。
无厘头需要在片段剧情符号意指清晰明确的前提下,让人物实施断裂式有悖前述常理的突兀反动作,把影片的内在逻辑和情绪纹理猛然带离常规现实而攀升至另一个维度,这是影片内在的情感冲击力来源所在,也是喜剧外表包裹悲剧内核,两者无缝切换的功能性要求。
吴镇宇、古天乐、袁咏仪、黄秋生这群在香港演艺界摸爬滚打多年的戏骨,对和港式喜剧表演有着渊源关系的“无厘头系统”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自然能顺势而为,借力打力。
邱礼涛的粗糙,依靠这群演员,完成了断裂到缝合,形成了强烈的无厘头之感。
《家和万事惊》作为如此“香港”的电影,错过实在可惜,受到轻视更是让人叹息。
卢伟文, 一个耳熟能详的粤语名字,就像春光乍泄里面的黎耀祥和何宝荣, 是那么的普遍,任何一个在油尖旺区的匆匆人流里面,都可能有一个男人叫卢伟文,他又是那么渺小, 以至于随时消失在街角的一个小男人也叫卢伟文, 他是个成功人士,因为他有房,不仅有房,而且还是海景房, 在香港有海景房可是非同小可。
但同时他也有一个中风瘫痪的老爸,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儿子, 一个模样和成绩平平的女儿,一个买打折菜的老婆,齐齐整整一家人没够,还有可爱的左邻右舍, 隔壁喜欢叫床的大陆二奶,对面三天两头被银行追债寻死觅活的大陆母子,楼上为了吃梅菜肉饼天天剁肉馅的肉贩,楼下肺癌晚期仍天天抽烟的烟鬼…某天他们开省钱会议, 这样会他们每个月开一次 ,爷爷吃了一个月的过期面包省了500得到表扬, 女儿说用番茄黄瓜代替化妆品省1000, 结果被老婆批评浪费食物, 老婆说不去和姐妹去泰国省了5000, 好野!
儿子说没买新款iPhone 省了9000,伟文话,这个就真心不算了,不通我今天看到一台法拉利没买,也是省了几百万?
正说到兴头儿上, 对面大陆母子被银行上门逼债闹着要烧炭,为免对方烧炭影响自家楼价下跌,伟文帮对方还了一期月供,9000块!
这下老婆大人不干了我和闺蜜玩失踪不去旅游省了5000, 你大剌剌一给别的女人就9000, 最重要的我居然不知道你还藏了9000!
顿时闹着马上要去泰国, 女儿也闹着要买化妆品,儿子要买新款手机, 老爸吃了过期面包开始上吐下泻, 楼上又开始剁肉馅, 一家人鸡飞狗跳,这时,窗边看看那片海景就成了他们的救星,他们会走到窗户前,看着那片小小的海景平静下来可但是!
有一天,一块夸张的广告牌挡住了这片海景, 也挡住了一家人唯一的慰籍出口, 于是卢伟文这个优秀员工兼成功人士决定放弃全勤奖为自己看海的权利好好争取一番,一家人上演了一番啼笑皆非的故事时至今日, 香港人已经不关心谁是英雄谁是贼了,谁是无间道,谁是江湖情了,现在香港只关心卢伟文他家窗口的那块挡住海景的招牌拆了没, 笑中带泪的好片子!
片中有个片段很有意思, 推着瘫痪的老爸在河边散步,老爸挣扎着要要跳下去,我死了你们早点供新楼,伟文抵死拦住, 但心中却闪过一丝念头,就这样跳下去也好, 自己的阻拦的缘故可能也只是因为周围都是摄像的缘故,孝子有时也是论心无孝子吧
为何难忘?
因为看完后决定以后都不看电影了,太伤了,连睡觉都嫌吵的烂片,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烂的印象深刻极了,感觉这部影片完全有实力让我对所有电影绝望。
看完之后那种失望和绝望感,至今记忆犹新,真是太惊了,但不是惊喜的惊,是精神病的精,是惊呆了的惊,还我票钱,还我车油钱,还我时间,还我对电影的那么一点点期待……
这多半也是你的生活。。。
“香港人为了买房有多拼?
”这是前不久微博的热搜,恰好也看了这部《家和万事惊》,思绪上涌。
电影说的香港本土的故事,反映的其实是民生。
作为荒诞喜剧,久违的全港星阵容的作品,善于荒诞幽默的张达明编剧,擅长反映现实的邱礼涛导演,完成了这部手法夸张却笔锋犀利的作品。
而身处内地的你我,还是有所共鸣,因为买房这件事,天下都一样,看完之后,其实挺难受的。
电影改编自张达明创作的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当年还获得了当年香港演艺发展局杰出创作剧本大奖,而且舞台剧出身的张达明也是凭借这部作品名声鹊起,正式打入香港娱乐圈。
故事很简单,一家五口在面临生活中各种高压问题时,唯一能舒缓焦虑的窗外海景,结果被一块广告牌所遮挡,为了反击广告牌主人,在崩溃边缘的众人做出一系列疯狂的计划。
一块广告牌从剧作来看,这是一出荒诞喜剧,这是张达明的一贯“作风”。
是的,回想一下当年张达明在千禧年前后主演的几部小成本电影,都是这样类似的风格,比如他跟黄子华合作的《亚李·爸爸两个大盗》,自己编剧、许冠文主演的《创业玩家》,跟彭浩翔合作的《买凶怕人》都是典型的荒诞讽刺喜剧。
PS,电影中看到张达明老态龙钟的样子,感觉五味杂陈,战胜病魔的张达明,希望未来会更好。
如果没记错的话,该舞台剧在97回归之后,也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左右,在香港演出很火爆,因为故事内容很应景,说的是买房的故事。
那个时候金融风暴香港楼价暴跌,很多供楼的市民苦不堪言,一面还贷,一面要面对下跌的房价。
别说市民了,就连很多明星都深受其害,比如王菲就4800万港币买了一栋豪宅,结果两年后只能半价出售,这算不错的,还有一些干脆破产了,比如钟镇涛。
当然了,现在那边房价又涨了回来,但危机感依然蔓延到今日,没买房子的人希望房价跌,买了房子的期盼房价涨,生怕哪一天“返过来”。
而且电影描述的是香港的故事,但我们也能感同身受,这里不再多说了,这种焦虑个中体会。
电影开场,就是全家的省钱计划,跟例会一样一一汇报,谁省了多少钱,谁赚了多少钱,子女们省下九千块,耄耋之年的白发爷爷,也要靠啃面包度日,为每周省下一百块,女主人更是在闺蜜妈嫂面前逃匿,来省掉四千多元的旅行消费……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勒紧裤腰带还房贷,电影中给出了期限,35年的房贷。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又赶上遇邻不淑,楼下老烟枪吞云吐雾、楼上天天剁猪肉,对面邻居家终日来要债砸门的,所谓内忧外患,您说家庭氛围好的了吗?
负能量太重,终日争吵,唯一的慰藉,就是一扇可以看见海景的窗户,全家人一起看海,可以缓解争端。
与其说这栋单元是全家省吃俭用而来,不如说全家倾尽心力,只为长期拥有这一扇窗。
一扇可以看见海景窗户,有这么大有治愈力量吗?
这就是荒诞喜剧的魅力,就像《百万英镑》中那面额一百万的支票一样,功能性被极度的放大,这就是讽刺喜剧的特点。
所以当这扇窗户被挡住时,也成为所有事件的导火索。
港式荒诞?
提起香港喜剧,观众多数联想起来的就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也有部分老观众能想起成龙、洪金宝、林正英当年的功夫/灵幻喜剧。
但真正要论都市喜剧/本土喜剧,恐怕现在的观众了解的不多。
港式本土喜剧,尤其是荒诞色彩,其实是伴随着香港电影的崛起而诞生,也目睹了港片的夕阳西下而变化,只不过不同年代形式不同而已。
因为香港的都市喜剧很有特色,都是立足于本土,风格介于荒诞/亦庄亦谐之间,但讽刺味道一直很浓厚,从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开始便是如此,直到以许冠文为代表的《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这样的“许式喜剧”,反映香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内容当下但人设夸张,大部分以打工仔为主角,讽刺那些道貌岸然的小老板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恶气。
这些喜剧不但大受欢迎,更第一次扎根本土,建立了“香港电影主体意识”。
(以往的邵氏电影,还是偏于大中华区)。
这就是香港本土喜剧的第一种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新艺城”公司的鬼马喜剧,他们出品的喜剧电影代表着港产喜剧的另一方面,《鬼马智多星》《最佳拍档》《难兄难弟》等,以天马行空般的无限想象力吸引着观众,故事内容更多的是探讨如何与时并进,让观众真正的开怀大笑。
再加上后期王晶的《追女仔》系列的高志森为首的《八星报喜》《富贵逼人》等合家欢喜剧,因为这段时间香港经济飞黄腾达,市民暂时逃离现实中的焦虑,沉醉于欢乐之中,这些电影无一例外的夸张搞笑,不可谓不荒诞,但结局都是皆大欢喜,因为时代所需。
这是香港本土喜剧的第二种形态。
第三种是什么呢,那就是后来的无厘头喽。
以往香港都市喜剧要么讽刺现实,抨击丑恶,有钱人都是跳梁小丑,打倒他们;要么大家联合起来战胜对手,和气生财皆大欢喜;进入90年代,周星驰为首的喜剧,则有一种“逆来顺受”的味道,反正时代已经是无力回天,我们也只是小人物,只能依靠自己“努力,奋斗”。
与之类似的就是,张达明和黄子华的《亚李·爸爸两个大盗》,就算是当贼也要自力更生。
这就是港产喜剧的特点之一,就好像是武侠小说的新、旧派之分,而最重要的分别在于经济因素和社会背景。
而其中最大一个特征,就是以香港本土为背景立足于当下,从而造就社会冲突,突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家和万事惊》中,观众也可以找到这些港产喜剧特点的影子。
电影中,吴镇宇和古天乐都是被生活压迫的人,为了家庭和生活费尽心机,吴镇宇一家人也本性善良,但高昂的房价和强大的生活压力让大家都变得市侩和阴暗,这是生活的无奈。
找有关部门投诉,没人管;求助街坊团结,更没人搭理你;工作遭遇不顺暗无天日,这样的处境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所有的人生,仿佛就被囚禁在这样一栋破楼里的一间小房子里,实在是想想就绝望。
而到了后半段,我们也发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广告艺术家古天乐的过去,当年何尝不是与吴镇宇一家一样?
最开始忍气吞声,最终竹篮打水。
我们都很讨厌争吵和斤斤计较,但是生活总是把我们变成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这恐怕是香港喜剧的第四种形态了,“努力,奋斗”也没有用了。
所以当看到吴镇宇崩溃的那一幕,这个一家之主,到处唯唯诺诺,大风大浪都挺过来了,但最终还是出现最轻的一根稻草,压垮了最强壮的骆驼。
更绝望的是,哪怕不需要为了一块广告牌和人拼命,这多半也是你的生活。
而且你家的窗户还不一定能看到海景。
终于爆发了。
结局《家和万事惊》如果放在90年代,恐怕会是另一种结局,导演可是大名鼎鼎的邱礼涛啊,他90年代那些片子我们都见识过。
所以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拍成喜剧版的《维多利亚一号》(彭浩翔导演)、或者住房版《的士判官》(邱礼涛被忽视的作品)。
尤其是吴镇宇黄秋生同框的时候,总觉得下一秒吴镇宇要变斯文禽兽,黄秋生就要回归八仙饭店。。。
但如今,导演最后给他们一个闪亮的结尾,一看就是被阉割的,因为在字幕彩蛋里,我们看到很多没有出现的镜头。
被改的结局,不知道是否有所谓的港版,或者将来蓝光碟里能否收录真正的结局(因为广电有规定,内地和香港公映的电影不能出现两个版本,但影碟中可以以删减片段的形式收录),单说现在这个结局,有点像“许式喜剧”的过程,加上“新艺城喜剧”的结局,主题还是努力奋斗。
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终究而言,这是一部喜剧片,电影也是每秒24格的谎言。
要论现实,电影真实的结局无非三种:“成功后”被警方抓住、对峙时自己被对方吃定,或者自己主动放弃。
这与生活中的我们何其相似,面对生活,我们最终也是三种结局:被征服、被打垮或者继续默默忍受下去。
你的选择呢?
在这个现实的视觉,这个结局,才真够荒诞、讽刺。
故事讲述吵吵闹闹的卢伟文一家人为了还房贷而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们居住在香港典型的数百尺“豪宅”中大儿子沉迷音乐,追逐着音乐梦想没有工作女儿则还在学校念书家中还有一位被儿子称为“废物”的老父亲贫贱夫妻百事哀,家里少不了争吵但是每次争吵,只要到窗边远远望着高楼夹缝中的海景一家人就会平静下来这海景是一家人维持“体面”的底线是提醒他们还要有理智的旗帜然而有一天,家旁边的小楼房顶一个叫王小财的人立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挡住了这家人唯一的追求
于是后面的故事就围绕着这一家人如何想办法重新夺回海景而结尾,则有一个分支据我了解,本片是有内地特供结尾的原版的结尾应该是这样这一家人费尽所有办法也还是没能拆掉广告牌最后他们决定杀掉了王小财院线版的结尾里,卢伟文醒来发现这是梦其实他们并没有杀掉王小财紧跟着因为一起意外大家和解了王小财失忆了,Happy Ending
本片的初观感是过于浮夸尤其是家里儿子的表现每一场戏都在大喊大叫家里的每场群戏,最后也总会落到令人崩溃的闹剧但是仔细一想全片其实是个极为压抑极为黑暗的故事这是一个被压迫到几乎顶点的家庭每一个人都就正站在崩溃的边缘就差一点,就差那么一点那一点就是窗户外的海景所以他们要竭尽一切救回海景所以他们甚至为了海景杀人如果不这样癫狂、闹剧般地拍这片会让人彻底喘不过气但是即便这样拍了当观众回过神去想也依然能感觉到故事里的压抑这种反向操作却并不消解的做法就是我印象里港片很喜欢搞的一套
我想起雷神 3 上映的时候很多粉丝会说,索尔的遭遇如此这般不拍成喜剧,你想想会有多压抑但其实雷神的故事里总归有超自然力量存在那就是希望而本片这样的现实故事里希望是名为奇迹的不存在的东西爱音乐的儿子不会被签约拉关系找到的政府部门也提供不了任何帮助最后他们只能杀人杀人的一场戏里,用疯狂释放的压抑也达到了高峰一家人唱着象征着团结的歌齐心协力将古天乐扮演的王小财活活勒死不带一丝“这是个人,我们不该这样做”的犹豫那是为了达到过去“最低层面的体面”之前的兽性追求先杀了他,有了海景,我们再谈做个人的事
那是一场初看过于浮夸已经不好笑的戏但是越回想,却越觉得毛骨悚然非常 cult这也是老港片里我非常爱的一点顺带一提,今年春节档的 新喜剧之王其实也隐隐透出这个感觉但是最后却一路拐向了完美结局当然可以试着往做梦的方向去理解可是官方没有给唯一指向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实际上本片的导演和新喜是同一个人他叫邱礼涛他最出名的作品叫作 人肉叉烧包
上图中的这场戏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一家人围着昏迷中的老父亲说着咒他去死的话,虽然解释了是为了气醒他但是谁又能保证他们心中不是这么想的呢?
有句很土的情话(算情话吗?
)叫作:不知道有多少真心话是以开玩笑的形式说出来的。
当你真的把一句话说出口即使是玩笑,我想你本身也并不是非常排斥的吧久病床前的孝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明白了
夸了一大堆为什么怎么好像就是个三星呢?
因为它本身底子还只是一个典型的港式喜剧如果它真得一黑到底拍成个踏雪寻梅那样的严肃片子那评价肯定会更高当然了,特供结局也是一方面我毕竟还没看到正式的结局严格来说我都不能算看完了这部电影所以最后该扣该加的分数也都先保留着吧
当然本片我还是推荐看一看的不仅仅是老港片爱好者们说起来现在好像不管怎么样的香港片子都能随随便便排出来一大堆熟脸客串如果你也处于生活或钱的重压下也许你也能剥开烂喜剧的这层外皮看到里面血淋淋的真实但是也希望你能一直看到自己的那片海景尽最大可能留住自己的体面吧
前面提到过内地版的结尾实际上是大团圆但是这个大团圆也同样耐人寻味众人不要求拆广告牌了反而认为广告牌上放上不同的海景其实是丰富了自己的视线原本只能看见那一方永远不变的港口可是以后能看见虚假的全球各地了我一直认为这个结局刨去故事上的烂尾其实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尤其是当你明确了,这是给内地的特供结尾后我想你会懂那层恶毒的 ZZ 隐喻(笑)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一锤子决定他的好坏。
楼上的猪肉佬, 每天都要剁猪肉,哪怕可以做排骨、肉片、腊肉,他都要按着自己喜好来,吵到楼下也不管,这么一看,作为邻居,他是属于让人讨厌的那一类了。
但是,镜头一转,他会每天给楼下的野猫喂吃的,甚至哥哥在录歌的时候楼下的猫叫声,他可能是下去看了,才会被哥哥砸到。
所以,对主角一家来说,猪肉佬是坏邻居,但是他本人,有另外的一面。
这么想,或许,他每天都要吃肉饼,是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会有人来看他,哪怕是来吵架。
“反派”为了赚钱,竖起巨大广告牌,挡住别人海景视野,各种诡辩,甚至到最后还想到了通过这个办法毁了别人房价,从中赚利。
但是,工作被朋友背叛、父母相继在其人生低谷时离去、看到主角一家的温暖想去自杀(最后不敢),甚至妹妹都说“他一定是小时候被欺负,现在来欺负我们”,一个又可怜又可恨的人。
主角一家,争吵不断,但是谁又离不开谁。
爸爸是辛苦的,一个人养一家五口,还要调节家里矛盾;妈妈是忍耐的,19岁开始普普通通地做个黄脸婆,不去旅游,不买漂亮衣服,照顾老爷、照顾孩子,生活只有眼前的家里长短,甚至还要继续忍耐20年;哥哥老大不小没有工作,一口毒舌,但是一伤害到家人就紧张不已;妹妹青春期学生妹,但是能给别人顺利接生这事是真的蛮厉害的(原版的镜头是一地血和手上血淋淋的婴儿);老爷虽然身体不好看似负担,但是时刻想着为家里人骗保,心态乐观。
最后一家人杀人也是非常团结一心地按手按脚。
(原版没有做梦,实际是先有爬天台再有晚餐杀人)
不考虑道德正义,因为里面本就没有,只有被生活挤压下的人性。
每个人行为,都能找到理由,再不对的事,也只是多原因导致下的顺其自然。
最后一家人坐在精神病院的长椅下,望着比以前更大更宽的海景,也算是实现愿望了。
继续记录豆瓣观影团的足迹,对港片真的没有抵抗力,尤其是喜剧或者犯罪悬疑类的,冲着导演和强大的演出阵容,也一定要去院线支持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总不会太差,尤其还是张达明的戏,看到很多影评人觉得这个戏很吵,是真的,从头吵到尾,但超级真实,从开头切入的“本周全家省钱记录”,全面展现了香港中产(也可能是中下)一家的生活为了供楼,香港人可以多拼?
吃过期食品,拒绝一切活动,一个人打三份工,为了一点零钱在菜场上跟人大打出手……那套房有多大呢?
祖孙三代,五口人,目测60平米到头,五十年的贷款,上有恶邻,下有疯子,这居住质量,在内地估计一般人都会拒绝,人家一家还其乐融融,为啥?
因为有一扇可以看到维港的窗户,四舍五入就是海景房了呀!
香港人民对房子的执念,远比内地人民要严重。
因此,当有一天,一个钻体制和法律空子的家伙突然出现立了个大广告牌挡住了海景,后面发生什么事儿我都不意外只是吵架就觉得受不了,哈哈哈,要不杀个人?
据说香港和内地版本对结局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我也觉得是,9120年了还有如此其乐融融的大团圆结局——共享广告牌,风景无限好?
别逗啦等港版出来要二刷一次,看看是不是和心里的结局相符突然想到,那些觉得吵的,会不会看粤语版好一点,毕竟我从头到尾听下来只觉得心酸
香港的贺岁片,今年不再是以喜剧,让人们爆笑的方式呈现,整部片子气氛压抑,刚开始就各种争吵,但却非常现实,被生活、房贷、车贷所压制的现代年轻人,在繁忙的生活节奏,融入不进城市,也回不去农村。
每天为钱所犯愁,为家长里短所争吵。
好不容易,在城市里买了一个房子,还要为几十年的房贷所犯愁,就像电影里,一家人省吃俭用,不去旅游,不用化妆品,就为了省钱还房贷,现实中不敢生病,不仅仅是因为医院的床位紧张,同时也害怕生病后,耽误挣钱。
看似搞笑的一家五口,为了看海,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视野,都想尽各种办法不断与“艺术品”抗争,而明显的广告牌也被美化成所谓的“艺术品”,从投诉无门,到王小财巧言辩解,到后来组织了一场无厘头的街坊艺术品鉴定会,一大通闹剧结束后,那件“艺术品”也没有被拆掉,但却被改成了一大张海景图,影片最后的结尾,说明天想看哪里的海景。
看完之后,唯一慨叹,这就是生活,但又却不禁思考在高楼耸立,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真的还能为当初的初心努力奋斗么,还能像一家五口面对来自世界的恶意,却仍待人温和么?
我很喜欢邱礼涛,是他的脑残粉。
邱礼涛因为长期高产以及颇多低预算快拍作业,常常予人以“滥拍”的印象。
就算脑残粉如我,有些戏确实也难以下咽。
但我从来没有因为那些烂戏减低对他的喜爱,有人觉得他是香港的Ed Wood,但对我而言,邱礼涛其实要「劲」得多。
在我看来,邱礼涛是一个充满着香港性的导演,他拍的戏类型丰富,他本人则灵活多变、生命力异常顽强。
我后来有机会认识他,才知道他原来一直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有些跛脚。
但他作为摄影师帮徐克拍《七剑》时,在雪山上翻山过石,动作快速敏捷,就算摔倒也不用别人扶,片场根本没有人把他当成残障人士。
想象那个场面,已令我觉得非常感动,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印象中的香港特色——「乜都得」,非常茁壮,如何都打不死。
是故邱礼涛在电影工业中一直生存得很好,他常常以非常低的预算拍戏,迅速交货,很少令老板赔本;但只要资源足够,或碰上他想表达的社会议题(要知道,邱礼涛可是岭南大学的文化研究哲学博士),他一样能交出精彩的作品。
我以为《家和万事惊》就是后者,它不但具备了足够的资源,而且戏中议题的本地性和社会性,都非常适合邱礼涛发挥。
邱礼涛执迷于社会性,是所有熟悉他的影迷都了解的事。
他喜欢在类型中夹带私货,常常在电影中倾注其个人对社会的态度、看法,偶尔也有些不管不顾。
比如《变节:潜罪犯》,明明只是一部行货警匪电影,他在最后非要把主题上升到反建制和无政府主义,不免令戏剧分裂,也有些小题大作的嫌疑。
但只要题材合适,其实他的作者性与个人表达就会相对完整和有力,好比当年的《等候董建华发落》或《性工作者十日谈》。
《家和万事惊》的题材天然具备这种优势,香港的房屋、地产霸权问题从来都是最重要的本地议题,邱礼涛在喜剧包装之下,也刻画出了香港人压抑密闭的空间危机和躁动不安的愤怒。
其中吴镇宇的角色想投诉违建的广告牌,诉诸各个政府部门而不果,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踢皮球,看着有点像黑泽明的《生之欲》,更显示了邱礼涛一以贯之的批判性。
在一部娱乐电影中真的有表达,而且是对城市问题真挚的切肤之痛,是不容易的。
我其实很反感有人将《家和万事惊》和彭浩翔的《维多利亚一号》相提并论。
虽则《维多利亚一号》同样涉及的是香港人的居住问题,但这个议题对这部电影而言只是一个花招、噱头,《维多利亚一号》的本质是借此大开杀戮,真正要贩卖的是血腥的视觉刺激。
邱礼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因为资本或市场压力无法不拍一部类型或娱乐电影,但在娱乐包装下却非常强烈有表达的欲望,想借题发挥将那份心中的感受说出。
好比当年王晶找他拍《伊波拉病毒》,硬性要求就是要拍一部三级电影,「腥膻色」一定要齐全,但他却借此渗入自己的个人表达,造就了一部港产cult片经典。
这就是他与彭氏表达的真伪之别,我觉得邱礼涛的「作者性」是毫无疑问的,这同时也决定了他在香港影坛、乃至华语电影中无法抹灭的重要性。
当然,《家和万事惊》还有诸多我喜爱的邱礼涛电影中的元素。
比如邱礼涛对于喜剧的处理,常有种非常粗糙的荒诞感。
以前看《阴阳路》,印象最深的就是邱礼涛非常喜欢在电影中加入很多看起来有些廉价的搞笑内容,像《阴阳路》第一集中由他执导的部分《陀地位》,就是几个故事中最具喜剧性的一part。
他安排吴志雄与苑琼丹俩人cosplay《天若有情》,那种反差本身已经非常惹笑,而吴志雄那种全程走神的演技更令整个戏剧有种荒谬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制作仓促和成本所限,邱礼涛在这些喜剧的戏剧处理上常常不会很细致,表演的节奏也有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粗糙反而意外地造就了某种「无厘头」的感觉,而我就很吃他这一套。
这次的《家和万事惊》也是一以贯之,这部戏的笑料靠非常密集的对白和表演的强烈反差来塑造,听国语配音肯定是聒噪不堪,但粤语原声则能体会到那份邱礼涛式的幽默。
(所以,我是一定会去看他今年不挂名执导的《新喜剧之王》的。
)
吴志雄与苑琼丹在《陀地位》中cosplay《天若有情》其次,也许是因为邱礼涛多拍低成本电影,所以他在处理有限空间时尤其拿手。
他的很多电影其实场景变化并不算太多。
再举回《陀地位》的例子,戏剧的处境只有一家戏院,所有设计都要依循这个限制来发挥,而邱礼涛其实处理得不俗。
邱礼涛好似一早习惯了这种空间上的限制,在《家和万事惊》中,主要的空间就是几个角色的「家」,这次邱礼涛的处理甚至有了点儿《家族之苦》的感觉,整个小空间调度的技巧都非常成熟。
而且他通过声音串联起了楼上楼下的各住户,展示了一种香港式的群居形象,这种香港式居住群像的影像传统也许因袭自《七十二家房客》《危楼春晓》这些早期的香港电影,似乎唯有香港导演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这样局促的空间内讲述这么多人的故事。
说起来,这种局促空间的快速处理其实也成为了邱礼涛的某种「香港特色」。
再者,我非常喜欢邱礼涛电影中的casting,这是我看他电影非常大的一项乐趣。
早在《阴阳路》时代,邱礼涛已经非常喜欢用一些极具香港特色的二三线演员或甘草演员做配角,加上邱礼涛的电影很多时候是群戏或多线发展,于是这些演员的表演或本身的特色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每次看邱礼涛的戏,我都感觉是一场香港演员的大汇演,尤其在港产片式微的现在,有机会看到这样多的香港演员真的是买少见少。
《家和万事惊》中鳞次栉比登场的香港演员同样也是不计其数,每张面孔皆是港片迷耳熟能详的演员(这部戏的角色多到像罗家英这些人的戏份都得全数删除,只在结尾花絮中露了下脸)。
近年来,除了邱礼涛的电影依旧有这样多的香港演员,而且每个人的casting都入型入格外,几乎没什么机会再看到在香港制作中有这样的牌面,更遑论是合拍片(除了两年前许鞍华在《明月几时有》中比较多地展示了一次香港演员的群像)。
《家和万事惊》作为如此香港,如此邱礼涛的一部戏,我想真的喜欢邱礼涛电影的人,很难不喜欢吧。
如果你是忍受不了邱礼涛电影粗糙的人,当然不在此文推荐之列;如果你没看粤语版,那我还和你聊屁啊。
我爱邱礼涛,就这么着吧。
就靠这个来复兴香港电影吗?吴镇宇袁咏琳那么卖力地演,还是被一帮龙套配角拖着后腿走,要不是张达明坐在轮椅上,早就一个箭步上去扇死古天乐和黄秋生了。
这评分咋了…😂😂古仔现在接的片儿真是烂到没底…全片声嘶力竭乱吼…很吵很尬…也很无聊…我也是闯了鬼了来电影院看
第一场戏我都没看完就删了。如果邱礼涛还是以前的那个邱礼涛,尽管他是个猥琐丑逼,许多人叫我做胖版邱礼涛我还是可以接受的。可就他现在这个德行叫他瘦版戚某人他都不配。多余拍喜剧片,因为现在“香港电影”这四个字就是一出喜剧,在香港没什么比这四个字更令人可发一笑了。
前半段挺好的啊,香港人的生活压力,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痛苦,还挺在线的,除了儿子女儿只会大吼演戏。从广告牌开始,整个片子一路尿崩下去成为无厘头不好笑脱线乱扯淡。演员表倒是很强大,有贺岁片的感觉,但是这种故事到底贺什么岁?
开篇真的烦躁压抑得精彩
大咖云集的港产喜剧,有笑有泪没烂尾,中年危机接地气,电影感>舞台剧感,美中不足的是内地院线有删减,吵不散的一家人,最珍贵的不是海景而是彼此的爱,吴妈古仔靓靓丢掉巨星光环,演绎最普通的市井小民(其实算中产),再大音量都不嫌烦,最惊喜莫过于好久不见的黄秋生
哎。并不是我的菜,难以共感
秋生哥的演出要給4星. 一開場長鏡頭驚艷, 家居的細節太豐富, 兒子的貼墻紙是我常看的電影節發燒友經典放映宣傳冊子的封面. 投票那段很香江很正面, 當然要有東西吃才投.....
买房真的是太有共鸣了,生活不易啊。很欣喜港片貌似回春了,之前的无双开了个好头,加油。
既不荒诞也不好笑,剧情更是虎头蛇尾,尴尬。
现在只有邱礼涛才是苦苦支撑着香港电影一片天的人,虽然大家都批判他输出太快,不注重质量,但是我却觉得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对社会、对人文的看法,既能放开手拍《扫毒2》这样的动作犯罪片,也能驾驭恐怖片,喜剧方便也不逊色,不过这也离不开影片里一大众港片老熟脸。
豆瓣评分5.9分未免太低了,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片子的。纯正的港味,市井的悲欢离合。原作的舞台剧是九十年代创作的,但香港的现实依然没有太多变化。
港味很浓很惊喜,虽然是喜剧但是看哭了。小人物的悲喜剧,不堪重负的普通家庭,人生真是不易啊。映后见面会见到了袁咏仪和吴镇宇,都很可爱,吴镇宇演起这种焦虑的中年男人竟然意外的带感
有些地方好看。邱禮濤把屬於平民的喜劇拍出了真實社區感。比如略帶俯視的角度拍街市,比如和大廈管理聊天的時候兩人中間不停有路人進入。它還原了生活感,活化了過多的室內場景。硬傷是劇本,港版也不例外。舞台劇這種形式對荒謬比較寬鬆,在不斷強調句句上揚的對白之後,有限的舞台很輕易就可以製造出荒謬。但電影本身已經是無所不能的「形式」,要創造荒謬就必須有紮實的底,不能虛晃一槍。女兒的對白每一句都有問題,她的部分沒有一條合格。
无厘头。
1.5
电视看的删减版,完全是两个片子了
戏剧化在追求细节真实电影中水土不服的典型例子。如果香港也有小品,就是本片前十五分钟的样子。
天下小市民通见的鸡毛蒜皮却戳心戳肺的顽固社会问题,某些桥段的叙述非常有香港特色,对于体制的讽刺也是点到为止,但是在这个基本上没有新意的剧本中,从大牌到新人的表演都在欠费,导致最后成为一部吵闹又无脑的烂俗剧。
港版蓝光。喜剧版《维多利亚一号》,生活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