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觉悟”加个形容词的话我选择“窒息的”,如果也给“绝望”加个形容词的话我也选择用“窒息的”.米兰昆德拉说:一个女人应该能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我想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窒息的压力下,很真实很现实.有段时间我一天里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地铁里度过.我在地铁里吃叉烧,喝奶茶.满心期待自己的这段生活能和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中的某段情节重叠.日子久了才明白我这么做有多愚蠢.带着这种觉悟还坚持继续在地铁里过了半个月,后来我把这种"窒息的觉悟"叫做"不甘".现在想起那段日子,觉得自己无非是想体验一段安静,一种深埋地下的安静,我们在地铁口买票,然后在地下穿梭往来,又在另一个地铁口出现,唐突的冒出来,陌生的冒出来,重生般冒出来.越堕落越快乐,越寂寞越冷漠.他们说我是绝望了,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我整夜整夜的失眠,选择一个礼拜刮一次胡须,每隔七天我对着镜子那个满脸秽物的动物说:喂,你认识一个叫iFromoso的人吗?
他最近脑子浸水了,你能不能帮帮他?
当我刮完胡须,我又对着镜子那个曾经满脸秽物的动物说:我顾不了他了,他已经没有希望了,下个礼拜再说吧.出门前,我选了一条银色的领带扎在衬衫里,当我在偌大的镜子中再次遇到我自己时,我再也说不出话,窒息的,终于镜子里的他说话了:请你过来,抱抱我吧.
死亡这件很“普通”的大事,满满的蕴含了:当事人的挣扎矛盾,亲人的痛苦不捨与稚童的天真无知。
双胞胎丢下玫瑰说著“bye,爸爸”时,印度男孩拒绝去丹麦说著“你可以常来看我”时,都浑然不知“死亡”与“离别”的深意。
这个世界,在每个人眼裡都是不一样的。
男主一方面心怀大爱,愿意帮助无数孤儿;另一方面却也放荡不羁,不肯承担家庭的责任。
再不想死去时要死去的人终究还是会死去,男主最终还是承担了他的责任。
片中人物的人生分为两部分,婚礼之前与婚礼之后。
婚礼之前的梦幻,与婚礼之后的残酷。
在盛大甜蜜的婚礼之后,才揭开生活的真相。
影片运用了大量沉默的长镜头画面,逆光的黑色植物,湿润黝黑的动物眼睛,无处不传达著压抑悲伤的情绪。
并且片头有出现印度式的出殡,与片尾的丹麦葬礼微妙呼应。
爱这个命题,无论是在小说,电影,还是日常生活里,都被演绎到疲软烂俗。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男性形象。
仪容不俗,在陌生而偏僻的地方做义工。
为了给孤儿们提供更好的环境,不得不回到故土募捐。
他看上去仿佛穷途末路,除了一颗赤诚的心什么都没有。
对富人的敌视偏见和对孩子的温柔贴心,成了对比。
然而面见那个富人,理所因当的被要求参加他女儿的婚礼。
在婚礼上重遇初恋。
并在新娘致酒的环节,意外发现,这个新娘很有可能是他的女儿。
然而他从不知晓,这个孩子的存在。
这剧的题材并不新颖,放在中国使狗血伦理剧里也算是说得上的桥段。
然后而后的演绎,却让人无比动容。
原来事情峰回路转,真正的主角,是那个喜当爹的“富翁”。
包括从一开始看见妻子和男子重遇时的余怒警惕,在二人对视时上前怒道【这是我老婆。
】再到几次和男子见面时,暴躁,易怒,发脾气。
似乎随时都在崩溃的边缘。
再到日常生活中钟爱妻子和儿女的表现。
他是如此爱着这个女人,以致于亲吻都有一种哀伤窒息的意味所在。
他的眼神,时刻都是窥探试探的,似乎也要有意促成两人的见面。
每一次的行动,都是慌里慌张又莫名奇妙。
看得出,他和这个女人,在一起过了数年的好时光。
他对她婚前带来的孩子也是爱如珍玉,填补了全部的空白,以致于女儿爱他胜过于母亲。
如果没有疾病,如果生命不是剩下仅有的三个月。
这个男人,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放手,将挚爱和家庭,交到他选中的那个人手中。
即便是交托的过程里,他的不甘心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垂首顿足的伏在床上嚎啕大哭,宛如孩子的时候,这个男子的光芒,掩盖过暗影里的男女主角,成了全电影最真实的一个人。
如果不是这么竭斯底里的爱着,临到告别的时候,也不会这么辗转反侧的痛着。
凌迟一般被生活的无力感碾压成粉末。
亲爱的,我舍不得你,我爱你。
我所有的心机,自私还有伟大,都是因你而起。
这个男人在临终时的深爱和告别,都美丽的让人喘不过气。
像是突然邂逅的清泉瀑布,玫瑰花海。
年纪小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会遇到白马王子,到了后来,幻象失败,生活浮现。
我们希望有个人,能够张开羽翼,遮风挡雨,肆无忌惮的爱着。
事实上,我们遇见那个人的可能,微乎其微。
可是依旧对爱,心存幻想,不愿将就。
他不是那个人,就不可以乔木以托。
片尾时候的葬礼,初恋替失去父亲的孩子拉起衣服拉链,这个动作是富商曾经做过的。
他曾替他照顾女儿,而今一个轮回。
命运又把他的孩子交到他的手里。
唏嘘温暖,且以永日,这就是爱的全部定义。
它足够让我们寒冷,也足够让我们温暖,足够支起乏味的生活,也足够建立温暖的襁褓。
爱是淡蓝的伤悲,也是粉红色的花蕾。
婚礼之后,生活以前。
祝每个心怀期待的人,都能最终遇见爱情。
先不讲电影的目的和内涵。
起码在对待印度的态度上,丹麦其实是比美国人更公正些。
男主角问印度小男孩,是否愿意和他去丹麦生活,看官们肯定全部在内心中帮他回答,愿意,愿意,我非常愿意。
这是种美国式的回答。
而小男孩的回答,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他说,我不想去,你可以想我的时候来看我。
这个回答维护了印度人的尊严。
虽然电影展示了印度的贫穷和落后,但是也给印度人一个机会表示自己成熟的一面,而不是西方国家给它的一贯印度阿三的印象。
因为西方国家的嘲笑,连邻居中国都落井下石,争相恐后的职责印度人丑拉,臭拉,怪啦,穷啦。
简直是美国点谁坏,谁就一辈子别想好。
除了这个原因,这个电影好看的在于,丹麦的人不似我们熟悉的欧洲人,更具自己的特色。
《婚礼之后》★★★ 导演:苏珊娜比埃尔。
主演:迈兹·米克尔森、拉尔夫·拉斯卡尔德。
2006年这又是部超出我理解范围的影片,并不是因为复杂,而是价值观认可的背离。
影片由一场慈善的捐赠引出,去窥视捐赠者的内心世界,并循序渐进的为观者展现一个有关生与死,及家庭伦理的道德故事。
一个彻底的凡人是很难理解厄根面对死亡时的表现的,当死亡不可避免时,厄根尽力去安排自己身后的事情,维护自己的家人不受伤害,尽可能将自己死亡的影响减到最小,甚至为此不惜使用一切手段让妻子的前夫融入到自己的家庭,因为他了解,这是个好人,可以替他照顾自己的家庭,恰如某人说过的,高尚的人都避免不给其他人惹麻烦。
然而厄根对死亦有着恐惧,在生日晚宴后的卧室里,厄根痛苦的呼喊,演员出色的表演让一切真实的惹人心酸。
或者导演要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死亡不可避免,我们至少应该让活着的人很好的生活下去。
导演在影片中频繁的给出一个眼睛或者嘴唇特写的画面,很有新意,但似乎也没有很强的所指性,或者导演以为这些面部的细节更容易表现情感的流露。
故事写的很好,爱有时必须自私,有时又是奉献。
丹麦电影看得很少,估计也拍的不多。
男主角的表演很有特点,多是不苟言笑,一张严肃的面孔背后是一颗温暖的心。
看完电影后我是有点久久想大哭的冲动,因为实在太感人!
这部电影我没有一口气看完,因为原以为剧情有点无聊,但当我越看到后面就越发感动得不可收拾,充分感叹制片人的别具匠心。
可能好电影总是这样迂回曲折,最后总让人回味无穷。
电影里的厄根从一个有钱人到得了不治之症即将死去一无所有,实在需要让人反思。
现在的人一心忙着赚钱赚钱。
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钱的意义。
其实,就像厄根在晚会上发言说的:“最重要的还是珍惜身边所拥有的,好好去生活才是根本!
”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时日,我们还会去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和竞争吗?
我想我们都会想多呼吸几口空气,多陪陪家人朋友,多看看这颗美丽的星球几眼吧。
所以把生命当做为时不久来活着,真的很必要,因为这样就不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而去在乎很多不重要的东西。
电影里面还着重写实了一些印度条件恶劣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有和平,吃饱穿暖,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条件却是千千万万印度儿童梦寐以求的。
珍惜上天的恩惠吧,好好生活,记住微笑。
电影里面还有一幕是背叛爱情的画面。
就是当安娜发现自己的新丈夫和别人上床的那一幕,让我愤怒得破口大骂起来。
过后想起来自己好像是反应过了,因为我很讨厌花心的男人,可是花心确实男人的死穴,或许我应该调整下自己,重新审视爱情。
总的来说,爱情充满了绝对的不确定性。
电影是以印度为开场镜头,娓娓道来,剧情波荡起伏,让人落泪,让人反省,让人敬佩。
同时,充分让人佩服生活的戏剧性和戏谑性。
影片摄影视角很独到,很多镜头都在捕捉人物的眼部细微表情的变化。
感情入微,不矫情造作。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并不是为富就一定不仁,同样是富翁,他不仅接纳和全心去爱了妻子的女儿,而且在病重之时也不忘给妻子儿女找到日后的依靠,并且还建立了慈善基金。
在逝世前,对公众对家人都有了交待〜很感人!
故事的开始,拔叔在印度“支援”。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印度的贫民区为孩子的生活而努力,这看起来很励志。
可是,任何事情,到最后都得是“钱”说话。
拔叔这“人道主义”的行为,可不会生钱,钱从哪儿来?
类似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找金主。
还真是巧了,拔叔这边正为钱发愁,那边金主就来了好消息,唯一的条件,就是拔叔得亲自回去。
怎么样,有没有嗅到一丝“阴谋”的味道。
这次的金主,看故事交待,完全是个完美先生,对家庭相当负责。
但是,他好像有点小秘密,隐瞒着家人。
金主和拔叔的见面很愉快,对于花钱这种事儿,金主好像一点都不在意。
反而是竭力的想着拔叔参加自己女儿的婚礼。
拔叔虽然有个性,但看在“钱”的份儿上,好像也没办法推辞。
在婚礼的现场,拔叔看到了金主的妻子。
俩人眼神中尽是故事,一看就是不寻常。
金主的妻子自从看到拔叔,婚礼现场就有点心不在焉,这一切,可都被金主看在眼里。
眼看着,这场婚礼,就会演变成一场“情杀”。
这时候,金主的女儿,在婚礼现场更加送上大瓜。
哎呦,这女儿可不是金主的亲生。
婚礼现场没炸锅,拔叔的脑子里可是炸了锅。
对一对以前的“旧账”,这女儿十有八九可是自己的。
自己在印度关爱别人的孩子,却把自己的孩子丢在一边,拔叔心里头可是百般滋味。
而另一边,金主和妻子也开始开杠。
这有钱人就是会玩啊,挑这么个时刻,搅和这么一大摊子事儿,当真是居心叵测。
当年的往事,也就在争辩中渐渐浮出水面。
原来,当年的拔叔,也不是个什么好人,女朋友对他的评价就是“心里头有理想,但从来没行动”。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俩人的分手。
有意思的是,故事中的女儿知道了拔叔,就立马和老妈翻脸。
那这么多年,金主和妻子有没有寻找过拔叔?
这个疑问,妻子解释得很清楚,一直没找到。
然而,在女儿婚礼现场,拔叔出现了,证明如果真的想找,还是能找到的。
当年的事情说开了,拔叔也就解脱了。
他在印度那边还有承诺,自己的女儿有了好的归宿,也算是了无牵挂了。
可是金主偏偏不同意,拔叔不留在这里,他就不给钱。
这不是要命么,有钱人这么变态,看着别人痛苦才开心么?
而此时的女儿,又出事儿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得知自己的真正老丈人原来是个没钱货,刚结婚的女婿就和别人滚了床单,女儿除了找拔叔之外,竟然其他人都没找。
拔叔这下郁闷了。
一边是一帮孩子,一边是自己的孩子,究竟如何取舍呢?
故事的最后,拔叔还是选择了留下,至于印度那边,有了钱还是好办事的。
那回头再看金主,究竟是个什么目的呢?
原来金主患了绝症,命不久矣。
婚礼之后,就是葬礼。
金主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的,然后了无遗憾的去了天国。
之前种种猜忌,原来都是小人之心。
外国的有钱人,就是这么的“荒唐”。
自己死了,把妻子留给了“情敌”,这还不算,还把财产留给了“情敌”的女儿。
最后的最后,拔叔看来是继承了金主的遗愿,只能在空闲的时间去一下印度,关爱一下那里的孩子。
有意思的是,拔叔想带那个孩子离开印度那个“脏乱差”的地方,孩子的反应绝了。
金主和小孩,对待金钱的态度,狠狠的给我们上了一课。
选择看《婚礼之后》是因为电影海报上那个男人很眼熟,他给我印像深刻因为他在去年上映的《007之皇家赌场》中出演一个大反派,一个眼神相当诡秘的家伙,一个杀人不眨的黑社会头目,看到《婚礼之后》了海报和相关剧情介绍后,对这样一个一脸邪气的反面硬汉如何胜任一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男人,相当有好奇心,经过网上寻找才知道这个男人叫麦德斯·米科尔森,拍过不少好片片,只是俺都没看过。
麦德斯·米科尔森在《婚礼之后》扮演一位欧洲人杰卡在印度行事慈善事业,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孤儿的抚养和教育,在孤儿院面临财政危机时,一位丹麦富商愿意出资帮助杰卡。
一个意外的收获总会带来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常言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
杰卡在与富商会面商谈捐款事项间隙参加了富商女儿安娜的婚礼,在安娜的婚礼上还看到了曾经的恋人海莉,海莉正是富商的妻子也是安娜的母亲。
在安娜一段感人致深的婚礼致词后,杰卡发现安娜应该是他和海莉的女儿。
杰卡的出现让富商一家每个人内心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也让各自原来平衡的生活失衡。
杰卡重新反审这样一个捐资计划背后是否有什么不一样的动机,为什么商富对自己如些大力捐资做慈善业。
商富知道,杰卡是安娜的生父后,决定到捐资计划修改,成立一个基金会,一个资助印度孤儿的基金,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孤儿。
而这个基金将由杰卡一手管理,杰卡必须答应一个条件,那就永远留在丹麦,不再回度印。
杰卡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条件,因为印度那有他深爱的慈善事业,还有一个他一手带大的男生。
而这时杰卡女儿的新婚生活亮起了红灯,商富为了能让杰卡留在丹麦,把最后的隐情也向杰卡说明了,富商已身患绝症,所剩时日不多,所以寻找杰卡、捐资、参加婚礼都是商富的一个安排,富商希望杰卡能留下来照顾他的家人也是杰卡的家人。
每一个人在死亡面前无论你曾经多么强大、富有都变得渺小而脆弱,所以富商才会用捐资这样一个计划来换取杰卡对自己家人的照顾。
一边是自己曾深过的女友和亲生女儿,另一边是需要照顾救济的孤儿,杰卡会选择?
应该说电影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所以电影节奏不必太快,伦理片一定要够温情,有更多关怀。
电影中不时交换着两种生活场景,一边是印度贫民区的饥寒交迫,一边是欧洲上层社会生活,完全一派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的画面。
电影常会出现各角色面部特写,特别是他们的眼神,无论他们的生活是贫困的还是富足的,但当他们遇到情感分离、生离死别时的眼神都会有不安、迷茫、感动、怀疑的信息传达出来。
无论我们生存的状况如何都希望关爱,都希望充分享受亲情带来的温暖。
也许生命与财富都不是永恒,只有亲情才会永恒于心。
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的巧妙结合,运动镜头和快速剪辑的精彩配搭,还有华丽丽的演出,……不简单!
为了主角麦斯·米科尔森来的!故事感人,老父亲说自己是个好人,他确实一生都过得充满了爱。
女儿要结婚,父亲回来了。如果养父得癌症了呢?好大一盘棋呢!
女导演的感觉很明显,题材有,但感觉过于偏向,冲突不足,都是好人的电影缺乏一种力量好像是
麦德斯.米科尔森 太銷魂
第70分40秒猜到了结局和谜底,人生不会如此轻易,不会如此离奇。
真是个好人呐
某次影展看的,影片一直到最后才到了高潮,前面都挺闷的
现实是永远不会那么圆满的!最近要把麦叔的片子都看完!
3.3 上帝的乐趣就是玩弄人们,导演就是上帝。另外印度贫富差距太大,富人能秒了这个丹麦父亲,可贫民窟和非洲巴西等没什么差别。
所以说 对比着看才发现更好的世界成熟多了 丹麦女孩都这么好看么?sigur ros的配乐一出现就喜欢上了前半段几乎无可挑剔再来一顶伊斯兰的帽子我都快被这种典型的传承者洗脑了 可惜后半段实在太国产电视剧了。。 @2013-07-19 04:10:04
兩星半。。頂多了;可以換編劇么
all about family,all about love。作为丈夫、父亲责任的传递,导演拍得很细腻。ps:养父的表演太棒了,后半段注意力一直在他身上(结尾崩溃在妻子怀里哭喊“我不想死!“)
听到了四个螺丝,各种大特写,喜当爹的仁爱的Mads叔~ 长得像Yolande Moreau的富爸爸是个好爸爸,原来全程说肉丸语听起来还是比曲奇语好听点。。(羞愧地别过脸)我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狗血剧情,因为一直有配乐即使手持摄影也不当做刀割马。
Too melodramatic
部分俗套的剧情和清新画风略不搭惹,感觉这几年北欧电影也是开辟出了一条新路,清新风的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片,mads叔也接了不少这种戏了,看来看去还是没有能超过狩猎的
好多角度像在看mathias 特别是双唇紧闭的样子 开场搭sigur ros不能更赞
所以贫民世界的生死大事变成第一世界有钱上等白人狗血情感大戏里的筹码和点缀,这种慷慨好傲慢。我也不觉得只贡献了精子,既不参与生育过程,又没承担过抚养职能的男人有什么权利来认亲。家庭责任在两个男人之间传递,女人需要被照顾,看着温馨感人,但这观念实在太过时太阳刚了。一个家庭里没有男人没有爹又不会死。好崇高的勒索,好大度的责任转让。
人物刻画细腻,题材老套但所幸的是未落俗套,反而可以演出触动观众的一些真情
眼部特写超级多,拍摄手法很文艺,故事只有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