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激光就是一种最常见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基本粒子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费米子。
另一种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玻色子、对玻色子来说,不存在彼此之分,你不能通过编号放在不同的格子里的方式来区分,宏观世界的区分方法在这里是不管用。
你也可以理解成所谓不同的粒子本质其实是同一个粒子所有玻色子的自旋要么为0,要么为整数。
而费米子的自选是半整数。
所以偶数个费米子形成的粒子对,也构成了玻色子。
对玻色子来说,它们可以被激发到完全相同量子态。
这时候大量的粒子集合体的行为就如同一个粒子一样。
通过这种方式能实现让宏观物体(假定这个宏观物体是由玻色子构成的)呈现出宏观世界可以观察到的量子效应。
这个宏观物体能够被一个粒子的波函数描述。
这其实有点类似刘慈欣球状闪电里描绘的宏电子,但实际电子是费米子。
但大量玻色子应该是可以聚集形成的宏量子。
量子效应一个最典型的就是波粒二象性。
也就是一个物理对象同时是波又是粒子。
所以电影里呈现的玻色爱伊斯坦凝聚态的人能穿越障碍物就不奇怪,这和光波能穿越玻璃是一个道理。
能高速移动也不奇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体具有超流性能,流动时候不受任何阻力,没有任何粘滞力电影里的描绘还是很符合科学原理的。
其实既然其满足波粒二象性,应该还有许多神奇性质,比如不被观测时波函数发散,被观测时波函数塌缩。
还应该满足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无法同时确定其空间位置和动量。
对其空间位置定位越准,则其动量变化区间就越大。
这电影中似乎表现得还不太充分。
电影里描写的凝聚态人,本身是没有意识,男主角通过破坏某个开关,导致所有凝聚态人停止行动并解体。
这个许多观众觉得无法理解。
其实电影最后应该已经交代了原因,男主走到最里面,发现许多装置里放着人的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凝聚态人本身其实就等价于一个量子,能够用波函数描述。
那么片中的设定应该是在人的意识活动和凝聚态物质之间建立了量子纠缠。
人的意识的自我观测能使得凝聚态人的的波函数塌缩,形成稳定的实体,并且受意识的支配而运动。
而片子里男主角破坏的那个装置应该就是维持那些容器里神经系统的意识和凝聚态人体之间纠缠态之用。
破坏了量子纠缠。
波函数发散,就无法维持稳定的凝聚态了。
就呈现出最后全体瓦解的情形。
这个科幻电影描绘的凝聚态人,比大刘球状闪电里的宏电子和量子人,其实更靠谱一些,科学根据更充分点。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相当高质量的科幻片,一部很罕见能符合科学原理的科幻片。
Netflix拍摄的电视电影,2016年上映,《幽冥》。
影片展示美军在摩尔多瓦的军事行动(架空),遇到了无法看见,也无法击中的敌人,他们称之为幽冥。
不过影片是科幻类,而非玄幻类,于是美军的一个优秀科技人员,先是通过特殊摄像机拍到了这些幽冥,然后推断出他们是凝聚态的物质,于是逐步想到了破解方法。
影片虽然大场面不算很多,但基本还是营造出了末世感的科幻战争电影场景,值得看一看。
幽冥——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
(摘自《淮南子·说山训》)幽冥——最新一部Netflix原创的科幻电影,小成本、高品质的典范幽冥——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意义一部作品的名字可以衍生出这些内容,实属不易。
不过这正是这部小制作影片的主要特色。
在没有豪华特效,知名演员的助阵下,靠着电影的品质让所有挑剔的观众闭嘴。
在进入影评之前,再次提一下“Netflix”。
连续五次被评为顾客最满意的网站,世界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服务商,网络电影营收全美第一,这些光环足以证明Netflix的能力及影响力。
稍微啰嗦了些,快速进入影评,先来看一看专业影评网站的成绩,中上水准,作为小成本的科幻作品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
烂番茄新鲜度:80%IMDb评分:6.5剧情简介讲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科学家接受一项致命任务,带领一队j精英三角洲部队士兵进驻一个被战争摧毁的城市,却在无意间被“幽冥”(人间兵器)所击杀,而造成了大规模伤亡的故事
深层涵义I. 战争的伤害与控诉。
影片有一段情节是两小孩解释何为“幽冥”,他们说“是战争的死难者”。
这段对话让观众值得思考,导演与编剧设定这段插曲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控诉战争带来的伤害,影片中荒废的城市、士兵的残躯、空气中的硝烟味、残垣断壁的雕塑,一切的繁荣在战争面前化为了虚无。
“反战”的主题在影片中树立了起来
II. 科技是硬道理。
当所有美国军人没有任何头绪之时,科学家Mark开始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实际的状况总结出了这个“人间兵器”的正确学名——Bose-Einstein凝聚体,从而以此为契机,开始设计相对应的武器用来消灭这些“人造之物”。
这个桥段何意?
通俗的讲,不要惹毛技术宅,那种哥们的凶残指数可是要爆表的,所以以后走路办事遇到技术宅,直接闪人
III. 和平的愿景与追求。
影片的许多内容都充实着美军与“凝聚体”的厮杀,而且大部分都是美军被虐,直到最后,技术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才消灭了所有的“敌人”。
导演很聪明,他用战争的残酷来体现和平的珍贵,影片最后,孩子的一声“谢谢”,不仅仅是“感谢拯救其生命”,更是说出了自己希望,希望“和平年代的到来”。
可是影片中那座城市的未来是不是像孩子期待的那样呢?
没有,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揭示了一切,人们被争夺欲所吞噬,和平遥遥无期。
写在最后,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导演向观众展示了出人意料的视觉体验,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
最难能可贵的是主创人员对于世界和平的呼唤与愿景。
让人肃然起敬。
导演★★★★☆(主题很深,耐人寻味)演员★★★★☆(狂爱技术宅)剧情★★★★☆(战争与和平是永远的话题)视效★★★☆☆(小成本玩高科技)音效★★★☆☆(紧张刺激,中规中矩)推荐人群:科幻片爱好者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电影《幽冥》很不错的一部美剧,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上映的,也不记得在国内上映过,不过确实不错,讲的是和液态异形之间的战斗,首先这次的敌人是无固体形态,杀人于无形,还不被肉眼察觉的生物,暂且称之为生物吧,所以在开始,简直就是无所匹敌的虐杀啊,不过一切都在技术控的不断认知下,扭转了。
所以说人要有一技之长,电影里主人公简直就是技术控小达人啊,各种改造各种发明,而且还能通过一大堆物理学原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对手特性弱点,在这部分我虽然听不懂原理,不过看着很过瘾啊,而且,其实在故事设定上也是一直有线索的,比如第一次进入到建筑物中,幸存士兵是躲在浴缸里,其实这点来说,难道其他士兵想不到吗,肯定是浴缸的某种特性阻断了异形的攻击,这点很明显,再次就是遇到小女孩时候,建筑物外的铁屑,女孩的爸爸是做陶瓷的,可以组拦住异形的侵入,虽然不是万无一失,但是至少暂时,在这个时期,相比较于士兵的完全无方案进攻,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不过我觉得这点,完全是突出主角效应,别的士兵都是不长脑子设定,反正就是这样了,男主角发挥技术控优势,研制出武器,并且一定量规模量产,为最后的进攻创造条件。
在最后的决战,其实呢,最后关键时候一击定输赢成为电影常态,这点就不多说了,不过最后对于异形的解释和对待方式,也算是在位一切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算是把故事完整了吧,就像女孩说的,这些东西是因为战争而产生,我觉得这里面最知道,最明白的是女孩的父亲,不管怎么说,故事很完整,有起因有结果,有解释有过程,很不错的电影,在与异形对抗的场面也很紧张和精彩,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值得看!!
一直觉得,美国电影里,特别是有枪战或者战争片里面,最喜欢的对白是:“move,move,move”,士兵或者其他人这么说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帅,感觉训练有素的感觉,很赞!!
不错的片子,看着很爽。
BEC(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打印出的超物质人形武器,这个创意还是蛮新颖的。
最后还有男主武器专家对受难“母体”的关怀,让那些介于生死之间的灵魂rip,也算是有人性有思考吧。
唯一感觉有点瑕疵的就是男主想明白“幽冥”是个什么玩意有点太突然,还有其他人居然反应如此平静。
😐槽点就是本来以为tank可以装得一手好逼,结果分分钟被秒。
但是还是有作用的,除了有个光学探测器(真像红警里的光棱坦克)照啊照的,还有让男主想明白陶瓷可以阻止幽冥击穿坦克,进而在避难所里面建了支“阿森纳”(兵工厂),再进而最后核电站场景可以像玩FPS一样爽爽打鬼,这片子剪一剪可以推一款COD类扩展任务包了。
最后小女孩好评。
❤️
不经过实践检验的武器不是好武器理论上很黄很暴力的幻想武器,居然被小小的铁屑和电脉冲就搞定了。
听听这武器后面的理论吧,拿过诺奖,有爱因斯坦背书,分子级扫描,纳米级3D打印,还要搭上一个人的灵魂。
刚开始的时候正面肛坦克都不虚,后来呢?
撒上一把废铁,再加上一把电击枪,K.O.。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战争推动了科技,科技又反过来革新了战争、方方面面。
好比希特勒闪电战中的斯图卡、四号坦克、V2火箭,一开始无往不利,后来被抓了痛脚,对应的出现了喷火、T34、计算机。
更不要说纸面上光辉灿烂的定远镇远之流。
你喜欢和平,只想做sheld,好吧,先去搞出spear来,再杀掉一两百号人,然后你就可以打包回家享受和平。
不用于现实的理论/理想永远完美,不经过检验永远不知道哪里短腿,哪里需要补救,现实永远缺憾,永远需要前行。
1、认知偏见 马克•克莱恩说人们总是用偏见的眼光对待看到的东西,对于未知的东西人们各有不同的解释。
牺牲了很多人后,基地长官把责任丢给了设备制造商,所以他认为是仪器坏了;迫于CIA高层的压力,女调查员选择了一个最能使高层信服的理由,所以她认为是敌方的隐形武器;而饱受战争痛苦的本地居民,则更愿意相信那些是幽灵,有种盲目的相信被救赎或神力消灭敌人的幻想。
马克•克莱恩则选择了实践的方法,他只相信考察的结果。
2、夜视镜 电影里的夜视镜能够呈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其原理大概是温度检测辅以成像设备。
当然这种级别的科技早已实现,算不得惊奇。
但把原先的眼镜片成像替换成投影仪成像,就高明的多了。
3、人体上传与凝聚态3D打印 这个就属于科幻了,也亏的编剧能想象这么一出戏。
把人分解到原子级别再重组,现在是做不到的,未来或许可以。
两百年前玛丽·雪莱想象造人的过程就是简单地把胳膊、腿儿、躯干组合一下就差不多了,而现在人们的想象中已经用上了3D打印,真可谓是时代不同幻想各异。
有趣。
最近有部美国电影<<幽灵>>高清版资源出现在国内各个盗版网站上,不怎么知名。
本以为是3D动画电影,看了才知道是好莱坞最新出品的战争电影。
《幽灵》这部电影出彩之处在于敌方研制的一种前所未见的全新武器突然在战场中出现致使美军所依仗的先进装备打遍天下无敌手,肆无忌惮干涉别国内政,势如破竹斩获敌方目标的傲慢戛然而止,前线士兵伤亡惨重,被打得扑满大街了。
一时之间美军懵了,从上到下束手无策,军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寻找对策便成为美军火烧眉毛之痛。
这种武器仿似鬼魂,有点独立意识,三五成群。
几乎沒有任何物理特性,子弹如同打在空气里,穿身而过,却沒有任何伤害。
但它对人类却有巨大的杀伤力,白天黑夜对其行动毫无阻碍,更让人恐怖,不寒而栗的是这种鬼魂越来越多,几乎遍地都是,轻轻松松飞檐走壁,蜂拥而至。
到处追杀美军,紧咬不放,。
而其又具备隐身能力,来去迅速,无影无踪,人一但触碰旋即挂掉,无一幸免。
如果没有特殊的探查设备,单凭肉眼无法识别。
坦克,飞机等诸多武器被其视为无物。
几乎找不到其的任何弱点。
无庸置疑,美军一败涂地,总部基地都被其完全摧毁,甚至总司令将军也沦落到难民营与平民一起躲藏。
他哀叹到世界末日真的到了吗?
(微信公众号:历史挺有趣)第一次对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产生了质疑。
与《独立日》一样的套路,幸运的是到了最后某个军方尖端装备科学家依据自己的判断和验证找到了来自敌方鬼魂的弱点,并且发源地也被其挖掘到了。
美军借此契机重振旗鼓,展开绝地反击,直捣敌方总部,一举反败为胜,将敌方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强大的美国军队的自信心又回来了。
这部电影也深深的反映出美军对未来战争的忧患意识。
(微信公众号:历史挺有趣)不知道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历史又不悠久,又沒有文化的积累沉淀。
只能面向未来寻求素材,人为的制造威胁。
这部科幻,恐怖类型的电影,并不是什么大制作。
但情节紧凑,层层推进,高潮迭起。
尤其是开始时鬼魂在黑暗狭窄的空间中突然出现,扑于人身上。
勾起了观众巨大的观影好奇心值得称道。
悬疑,探究电影剧情的发展结局便成为观影的动机,前后呼应完整,麻雀虽少,五腑齐全。
细节的处理相当到位。
比起国内某些所谓的大制作,看了开头就不想看下去的烂片要好上不少。
相对而言,恐怖片的制作成本是最低的,但收获的票房却是不成比例的高,非对称获利。
迄今为止,因题材的限制中国并没有完全严格意义上的恐怖片。
不是没人想到,而是政策的红线闯不了。
遑论欧美大热门的《电锯惊魂》系列电影,日本的《午夜凶铃》等等。
这些电影的相继出现,绝对是迎合电影市场上观众的需求。
这部电影小而细致,有兴趣的影迷可以观赏下这部爆米花电影。
不得不承认,美国人的科学精神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
整部电影的前三分之二怎么看都是三角洲部队PK不死亡灵的后现代主义惊悚片。
忽然万能的理工博士话风一转愣是用一堆凶猛的科学术语解释清了幽灵的“制作方法和运作机理”,于是这又成为了一部不折不扣的现代军人直面新概念武器的战争科幻片。
故事本身讲的还算是有条有理,从遭遇时的不知所措丢盔弃甲,到冷静下来分析与学习并制定对策,再到最后拿着牛逼哄哄的武器进行战略反击。
脉络清晰,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对新概念武器提出了伦理探讨,抛出了即便是杀人的武器也应该有道德底线这么一个观点。
给整个故事的立意小小地提升了一把。
相信这部电影会很对许多军迷和科幻迷的胃口。
看这电影名以为是部恐怖片,结果是部科幻片,而且很有意思的科幻片。
套路虽然很美国,都是科学家和美国大兵打死了怪兽,这个怪兽的出现让军方很困惑,找了科学家,科学家在一次次的挫败后来个顿悟,然后组织了反击,打败怪兽。
这一部科幻的亮点是能把鬼魂或者说幽冥引向另外一个物理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为以后的鬼片和科幻片互通开了一道门,亦鬼亦幻的局面即将开启。
鬼片里,鬼魂将会赋予科学的定义,科幻也在鬼魂的基础上更加天马行空,没有科学不能解释的鬼魂,也没有鬼魂达不到的境界,科技加鬼怪,啧啧啧,这要能无限扩展的意思啊,哈哈哈!
虽然这些年看了不少企图用科学解释鬼魂的片子,但都很牵强,这部片子有点不一样,从理论到实践,包括技术手段都很充分地展示了一个鬼魂从科学的角度的由来,而且毫无违和感,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结尾在意料中,但最后展示幽冥的由来这段还是很脑洞打开的,分子级的人体扫描,1:1的凝聚态人体打印,科研员神经系统控制,都很有料。
看到最后,居然还有一层反战的意思,体会到电影最初科学家的一句话:你现在还有科学家同情心吗?
值得推荐。
捉鬼敢死队版本的僵尸围城,难得工程师当了一次主角,结果配了个苦瓜脸女主,还有一个莫名的结局……
新武器还行
盲目反战的愚蠢思维,毁掉了一个好点子。奈飞的异常左倾需要警惕,以为它在扼杀青少年对自由的天然理解
玄幻片,为了省预算也是够讨巧了
远程操控人造幽灵一个断电操作全宕机,真没啥意思。
这么平庸的男女主角是怎么选出来的,抽签吗
惊喜之作,吹毛求疵的就别看了,就喜欢虐杀米国大兵,特效场面相当不错~8.0
全是自己喜欢的点,赶紧出兵人吧!
微微一硬
男主很眼熟,最后发现原来就是钢铁侠2中的实验对象:高能爆炸人。这回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实现了角色互换。总体还是不错的,军械装备控的福音。虽然总体剧情挺套路的,但是作为奈飞网大电影,实属不错了。
节奏毫无轻重缓急,人物太NPC,任何一个角色,哪怕是演到一半换角了,观众可能都不会察觉。
享受这部很有诚意的电影就好了,请无视那些科幻电影上避免不了的小bug和一些细节上的不足。这个世界需要《星际穿越》,但这个世界不只需要《星际穿越》。
细节槽点数都数不清,和湄公河有一拼;只不过这个电影背景设定的比较大,需求高,做成这样远远达不到需求,所以感觉比同样是细节恶心的湄公河更差劲。另外,感觉至少改把战争更完全的交待一下;电影里就几个士兵,各种被四处游荡的幽灵杀死,还有铁防幽灵,叛军交战根本没有,完全就是生化危机的赶脚。
看网飞,长知识。
美国大兵再一次用智慧打败了老毛子的黑科技!
除了装备帅点,总觉得这个电影没啥灵魂,场景基本在废墟,音乐一直是那种很老套的让人听的心烦,尤其反感拿小娃故意煽情的情节!其实电影里有的设定还是可以的,比如设备里的人脑操作装备这些,就是没拍好
完美符合你国审查制度的电影竟然被米国佬抢先一步拍了!岂可修!
来豆瓣看了评论,解释了一些科学上的疑点后,该片还是很不错的科幻片的。另外我感觉马蒂尼和法鲨太像了吧……
抄袭题材,微电影特效,辣鸡
最令人厌恶的女主们又添新成员。给鬼片找了个勉强的科学解释,仅此而已了,全程快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