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八岁

那年八岁,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

主演:罗京民,杜俊豪,邱林,吕亚萍,焦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那年八岁》剧照

《那年八岁》长篇影评

 1 ) 《那年八岁》:你我不过是茫茫人生中的盲人

1.这是一部平淡的电影。

《那年八岁》按本片导演杨瑾的话来说,就是一部“没有什么矛盾”的电影。

片子讲述了一个八岁小孩,被父亲强迫给算命的盲人先生领路的故事。

一路上,小孩与算命先生从陌生抗拒到熟悉相依。

故事情节,只像溪水般缓缓细流,向观众娓娓道来,不见一丝焦急与张皇。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部电影,“朴实”二字或许是最适合的形容。

从故事背景的设置(乡村)到故事情节,乃至于脱离了电影故事本身,其导演的态度、上映(无任何的宣传),都离不开“朴实”这一个形容词。

电影导演杨瑾甚至在访问里,直言不讳地说这就是“玩儿一下”的作品,并无什么主题可言。

或许就是因为无主题,所以才导致《那年八岁》有着那样一种无华和不争的味道。

也正因为这种“不争”,才能够使得导演得以好好地、慢慢地讲好这样一个无甚矛盾而又毫不华丽的故事。

或许这样讲吧,《那年八岁》相比起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而言,更像是一个夏夜里,从庭院里纳凉听来的家长里短,絮絮叨叨,软软糯糯,无关痛痒,却又那么地让人动容。

2.《那年八岁》讲好了一个故事。

电影主角小小作为家里的长子,八岁那年便肩负起养家的责任。

在父亲的强迫下离开校园,并以一个月5块钱的工资,被“卖”给了算命的吴先生,为其领路。

尽管他识字,但在面对吴先生质问其能否辨识钱币价值时,却闭口不答,以示抗议。

至于吴先生,尽管盲了眼,却似乎有着一种能知晓天下世事的本领。

即使小小从未开口,也早已知道:“小小,不愿意来”,而且还直言:“这孩子没福气”,并且方死自己的生母。

电影未播到十分钟,便已经把小小与吴先生两人对抗的因由交代清楚。

节奏明快,毫不拖沓。

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把故事讲好的原因之一,起承转合清清楚楚,不浪费一丝笔墨在其他无谓的情节之上。

尽管《那年八岁》的情节平淡似水,但其讲故事(叙述)的手法却极其稳妥并优秀,不仅能够把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处理恰当,还能够在整个电影里插入极多的铺垫与对比。

而这一点,正是一部好电影、一段好故事所需要的基础(也是市面上极多电影所忽略的一点)。

3.你我都不过是这遥遥人生路上的盲人。

小小领着吴先生到附近村落为人算命的路上,二人斗智斗勇,小小也试过把吴先生一人落在途中,逃跑回家。

这种种的抵抗,都源自于小小对于读书的渴望。

读书,是小小母亲生前对他的嘱咐:只有读书才能够有出息。

因此,在小小的背包里,一直放着母亲送他的铅笔盒。

这个铅笔盒,便是小小对其母亲怀念的一个象征。

电影里,小小曾做过两个梦,两个皆与他的母亲有关。

第一次是吴先生在夜里为人唱曲子时,他趴在桌子上迷迷糊糊所梦见的。

梦境之中,小小的妈妈与吴先生同样唱着曲子,只是吴先生唱得是市井低俗的民谣:“只说女婿比奴强,又秃又瞎又尿床,头一道尿在象牙床,二一道尿在红被上......”,而小小的妈妈则是用温柔慈爱的歌声唱着:“正月里来雪花儿飘,来梅花儿红,小小荷包哟,鱼儿游来波儿动”,并教小小算“小九九”。

这不仅仅可以看出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更能知道为何小小对吴先生是如此的怨恨与无奈。

然而,在第二次的梦境中,小小梦里所建筑起的课室、母亲以及学校,都在一瞬间坍塌,变成颓垣败瓦。

这或许是因为小小心里知道,他再也逃不了了,他再也不能够回到从前那个有母亲、有知识的地方了。

也正是这个梦境,才真正让小小面对现实,知道再也逃无可逃,因为尽管小小像从前一样,再次把吴先生扔在半道中,吴先生还是可以回到家里,告诉小小的父亲,并让他爹把他“揍死”。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领悟,使得小小在之后一次的“诈尸事件”里,与吴先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小小在面对“诈尸”的情况下,尽管早已逃脱,却依然选择回到屋子里找吴先生,带他走。

这也使得小小成为了吴先生心中一个可靠的陪伴与方向。

在吴先生那看似精明、狠毒的表面上,实则蕴藏着温柔敦厚以及孤寂无依的心:“我这一生啊, 有什么人呢?

都是我自己,因为眼前一片黑,我这一辈子呀,就在这一片黑里边儿,走啊走,走。

不知道后面儿是什么,也不知道前面儿是什么......”,直到小小说他:“你不会算!

”时,他才又道:“谁会算啊?

老天爷会算。

”是的,在这天底下,谁又会算呢?

只有老天爷会算!

我们永远不知道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是何风景,茫茫的人生好像一片荒野,你看不到我,我看不见你。

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只是这人生路上的盲人罢了,“眼前一片黑”,我们就在这“一片黑里边儿,走啊走”,走啊走,甚至连哪里是终点也不知道。

我们各自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但求有个依靠和方向,好走得安稳。

 2 )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白描少雕琢。

不能说平淡,它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还是强的,主线情感和单元串联都挺明确,也抓人,同时主体又很简单,望一知十,看见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画面美。

枝节处理由于说话务穷尽而缺乏留白。

老人与幼童的叙事虽说各国都有,不乏经典,然而剧本选择聚焦偏远山区走街串巷吃百家饭,挣苦哈哈钱的算命瞽者,地域特征就容易锁死。

吴老头精,口毒,心善,操着最贱的业,却总想帮人,还想挣点体面。

小小倔,头铁,皮实,哪怕白眼儿翻上天,也不妨碍他一头嚎叫着追晃晃悠悠亲娘的魂,一头扯懵懵懂懂幼妹的手,两头不拉。

穷到极处,谁又不是一朵苦汁子灌出来的黄秧菜呢?

少失所养,老无所依,一开始这一个也没想救那一个。

喜欢倒的确可能是喜欢的,否则老头子不会老是逗他玩儿,拿话刺他,想小孩儿跟他亲,但那份喜欢里更多的还是给自己找个便宜徒弟鞍前马后的算计。

直到老头儿送小小回学校,真心终归将岁月提纯成涓薄的甘醴,喜欢变成了爱——他不再想着拘一个小领道在身边,“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而想成全娃娃的愿望,想他出息。

所以一开始村童起哄架秧子扔石子儿,他可以冷冷“你就是天生挨骂的命”,压小小也厌自己,后头却立刻恶向胆边生揭竿而起了——再老的狗子,那也是要护一爪犊的。

是了,世间至贫至贱亦可生情,亦可讲义,亦可相依,生命不是要在无边苦海里拧出那一点点蜜水,咂着嘴闭着眼拼命说甜,而是即便预知野草将在人世遭受所有践踏,也无法取消此刻出芽的喜悦。

另一个我喜欢的点是导演明显也有田园牧歌般的乡土情结,这让他镜头里的黄土地沟壑纵横却青碧星点,荒凉贫瘠却宁静悠远,但他却没有像很多其他作品般,以寓褒于贬的手法稀释农村淳朴表象下的血泪,美化愚昧精神里的残酷。

吴老头算命第一幕,即是他善意的谎言,说这家正奶孩子的媳妇子“奶子上有红痣,吸一口有大前程”的杜撰,招致了女人惨遭公公侮辱的悲剧。

第二幕,另一家不堪家暴上吊死了的儿媳尸骨未寒,病痛缠身的婆婆已经迫不及待领同眼睛发光的儿子公公追问:“儿子什么时候能再讨回一个老婆?

”种种细节,不说批判,那也是冷得很的了。

查了一下,嗯,17年的作品。

 3 ) 一些突然袭来的回忆

外公去世已经六年多了,前几天有人来敲门找他,勾起了我的回忆....... 八岁的我和外公外婆第一次去北京玩。

早起在天安门看升旗,爷爷将我扛在肩上,在长城顶我中暑昏倒,爷爷背着我坐缆车下山,因为太急,小腿被划了一道口子,留下了一道永远的伤疤。

外公年轻时是抗美援越的军人,战争结束后转业做过医院的食堂厨师、财务,后来上培训班加上勤奋的自学成为一名牙医。

从医多年,外公的医术远近闻名,县医院和镇里牙医诊所里的牙医也有了些他的学生徒弟。

后来他退休了,又返聘了,又退休了。

退休后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找爷爷看牙,从医院问到家里,老人们总是愿意找更有经验的老医生看病,外公推辞不得,只得在家重操旧业。

家里搬进了一些略老旧的机器和工具,但是新的材料。

每天这栋老医院宿舍的人家里来来往往是从周边各地来做牙的老人们,外公偶尔象征性的收100,有时候分文不要,于是老人们提来一件件牛奶,而那些牛奶大多都进了年幼的我的肚子。

我关于外公的记忆已不多了,外公常年穿着中山装,一身笔挺;外公的背部有一整条蜈蚣的印子;外公爱在散步途中捡一些破烂小玩意儿;外公给我做了一个四个面分别是喜怒哀乐的铜弥勒佛;外公做的一个很好看的假山依然摆在家里的客厅...... 回忆直到2017年秋天,外公去世。

 4 ) 小小少年静好

一部中国式朴素风格的电影,没华丽的背景,没有酷炫的特效,质朴自然的气息深情灵动。

故事以一个算命的盲人吴老先生和一个八岁的小孩小小为主线,小小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八岁孩子,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却失去了欢乐,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相遇,从互相疏离到彼此相互依靠,在旅程中有悲苦也有温暖,一部让人深深感动的电影!

 5 ) 你是我的爷爷

平淡而又直击人心的故事。

小小被卖给算命的吴先生当“小领道”,被带走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好像只有对新家庭的恨,对爸爸和后妈的恨,家里唯一让他牵挂的可能只有小妹妹了。

吴先生带着小小四处说书算命,两人的感情也在慢慢走近。

小小总是一副很倔的模样,却也会在被“诈尸”吓得跑到几里地远后,再回到那可怕的地方带吴先生出来。

同样,吴先生对小小的好,不露于声色间,却也见于细微处。

他会帮小小打那些嘲笑他们的孩子,会背扎了脚的小小过河,还会把小小带回学校、给钱让他回去上学。

“我妈说要好好念书,才能有出息。

”“成天就知道你妈说,你妈说,以后不许再说你妈说。

”可吴先生心里知道,小小很爱也很想念他的妈妈,妈妈教给他很多有用的道理。

同样地,吴先生也教给了小小很多做人的道理,小小是吴先生前行道路上的眼睛,吴先生也是小小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吴先生最终还是把小小带去了学校,让他好好读书。

整片的故事细腻而平淡,原本以为会在平静中中带着回味看完,却被结尾一声声的“爷爷”击中,这时候前面铺垫的感情都被一股脑触动,眼泪会像豆子一样掉下。

这个曾经陌生的爷爷,或许比那个不再有牵挂的家庭,更能带给小小爱和未来吧。

 6 ) 八岁那年,我在乡下看人捡狗屎

法国有《蝴蝶》,日本有《菊次郎的夏天》,老人与男孩的故事总是让人投射到“爷孙情”上来。

《千里走单骑》也插了一段这样的故事。

但也许是中国男人情感比较内敛,“奶奶与孙女/姥姥与外孙女”、“爷爷与孙女/姥爷与外孙女”的电影受众会更多,像《我们俩》、《我们天上见》,还有《海蒂与爷爷》。

我从来没见过我爷爷,他在三年大饥荒的时候就因饥饿而离世了。

而我跟外公隔得远,不能经常见面。

所以对于“爷孙情”是不太能体会的。

这个剧情淡淡的,更像是一篇散文,带着编剧浓浓的童年回忆。

想起了童年时在乡下,村里有个识字的人,知道很多故事,如水浒三国,村里有几个孩子爱跟着他听他讲故事,而他最爱的是整个村子走着捡狗屎!

因为狗屎是很好的肥料。

所以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会跟着他捡狗屎。

我跟过那么一两次,主要是跟他不熟悉(我们不同的生产队),另外我那时候太小了。

罗京民老师挺适合农民的角色,演市民的话就不太像,像《全能囧爸》里演得就比较假,当然是故事本事比较难建立。

 7 ) 那年八岁部分细节及感想

1、一开始,就是小小费力的打了两桶水挑回家,回到家,弟弟妹妹们已经在吃饭了,有些生气的小小在倒完水之后一把揪开猫开始吃饭,女人端上饼,小小先是一把抢了一个递给坐在旁边的妹妹。

小小丢下吴先生,跑回家骗另外两个弟弟杀兔子吃,结果被父亲拉到屋里揍,两个弟弟扒着门偷笑,一改之前拿着兔子哭的模样,但是妹妹站在院子里,嚎啕大哭。

女人是后妈,另外两个弟弟是后妈的孩子。

2、小小刚被领到吴先生屋里的时候,憋着眼泪倔强着不肯说话,唯一一句反驳,是反驳吴先生的“你妈是你方死的吧”。

3、几次前后对比。

吃饭:吴先生虽然看不见,但是夹起鸡蛋和肉来毫不含糊一夹一个准,一块大肉都不给小小留的那种,但是在诈尸事件后,吴先生会把鸡蛋夹给小小,小小会把鸡蛋再夹给吴先生。

熊孩子们的起哄:一开始,吴先生制止小小,跟小小说的是“人就是挨骂长大的,你就是挨骂的命”,诈尸事件后,吴先生先一步小小举起竹竿就打起哄的熊孩子。

(在第一次吴先生制止小小,让小小放下石头的时候,小小扔石头那个不服气劲,真的是拽劲十足。

)领道:因为父亲把自己租给了吴先生,书没得念了,妹妹没得照顾了,小小很大不满,吴先生也是和小小斗智斗勇,两人在路上就是一前一后一前一后。

后来,小小弄伤脚,吴先生背小小过河,一个看不见一个不能走,两个相互依靠,互为对方的眼睛和脚。

4、吴先生带着小小坐在打他们的人家门口,就那么坐着,他不为钱,为的是一个公道和一个尊严。

瞎子和盲人本事一回事,但是人们喜欢用瞎子来嘲讽去戏谑,而自称盲人,是吴先生维护尊严的一种方式。

5、诈尸事件是两人关系的一个转折,但是在之前,小小做噩梦,吴先生一直摸小小的头,这其实是一种安慰。

6、说是算命,其实有点心理游戏的意思,至于吴先生为什么挺神,肯定是因为能从周围的蛛丝马迹发现什么,他的说书是真本事,算命也是真本事,毕竟他靠算命养活自己。

一开始,小小只是吴先生花五块钱一个月租来的小领道的,但是后来,他自豪的跟牛车师父说这是他孙子,特别聪明,像他妈妈,就算是孙子放个屁,也是“听听,这屁放的 多有出息呀”。

以上,那年八岁观后感,以下,附图感想。

(电影很克制,没有大肆渲染这片艰苦环境下的贫穷和贫穷之下人们的迷信,画面拍的甚至有点美,真的是很难得。

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

但是绿是绿土是土,干净甚至有点美丽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人很穷也很迷信,但是也很善良。

说电影宣扬迷信的一定没好好看电影。

 8 ) 主题

童年是很残酷的,就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的分别一样,《那年八岁》的结尾小男孩刚刚在教室念完一首儿歌,冲出门,老爷爷的背影成为茫茫山坳里小小的一粒,从陌生和抗拒,像亲情又像友情的一老一少,迅速开始互无关系的新人生。

正在举行的第四节浙江青年电影节是《那年八岁》首次放映,放映结束后有人问导演杨瑾“你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他说“哪有那么多主题,儿童片最忌讳就是有主题,啥是儿童片,就是咱俩高兴了,咱俩就玩儿一下,就行了。

 9 ) 国产除了禁片,还有他的那年八岁

很多时候,我们把豆瓣评分作为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

仅凭一家之言就对电影打上标签,结果肯定不全面。

就比如《水形物语》吧,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豆瓣评分7.4。

再比如《战狼2》,上映后掀起一股爱国热,内地总票房冠军,豆瓣评分也只有7.2。

这两部可都是良心制作!

一个美到极致,似梦似幻,一个点燃了我这颗闪闪爱国心。

像这样评分不高、却是良心制作的影片多吗?

多!

先奉上下面这部——《那年八岁》

豆瓣只有7.3分,却是难得的良心制作。

导演把故事藏在生活细碎里,搞笑又温情。

小小八岁,亲妈死了,亲爸娶了后妈,亲爸也就变成了后爸。

八岁的小小就要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担着沉甸甸的担子走过一个山丘,又一个山丘。

才四五岁的妹妹就要独自洗一大盆衣服。

后妈带来的两个孩子,却能养兔子。

按理说,小小亲爸在村里做木匠,有门手艺吃饭,家里不愁吃穿。

亲爸却把小小从学堂揪出来,卖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领道,换取每个月五块钱。

还美名其曰,小小跟着吴先生能吃饱。

这亲爸真不是人,给人打木头箱子就能收20块,随礼能随出去三块,还非得牺牲小小换那五块钱。

自家孩子没学上,他还有心思跟女人上床。

小小年轻气盛,一心只想上学,自然不情愿。

吴先生问什么,他都不答。

给吴先生领道,背着书包,书包里装着文具盒。

也不好好领道,故意把吴先生往沟里带,让吴先生踩上牛屎。

常言道,瞎狠瞎狠。

这吴先生眼睛虽看不见,那张嘴却无比厉害,说出来的话就像一把利刃,能直击人心。

一见着小小,就说他方死了亲妈。

头不光嘴狠,心也狠。

去村里给人算命,都要留顿饭。

那年代没什么好的,韭菜炒鸡蛋就算硬菜。

老头一夹一个准,小小半口鸡蛋都吃不着。

趁着老头给人算命,小小偷了颗糖,也被逼着交出来。

老头算命、说书样样都行,看着厉害,本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却也有认怂尿裤子的时候。

诈尸传说,农村历来就有。

说是只要活人被追上碰到一丁点,那活人就没命了。

是以,一听说灵堂诈尸,人人都拼了命奔跑。

还别说,这一幕吓死我了。

小小也不例外,拔腿就跑。

吴先生想跑看不见啊,没人给他领道,门都找不着。

跑到半道上的小小,听了大人们唬人的话,还是决定回去找吴先生。

小小也聪明,还带上条狗,这要是真诈尸了,狗还能拖住尸体。

吴先生嘴里说着不怕,却叫小小快带他走,还吓得尿湿了裤子。

从这件事后,一老一少的关系来了个180º大转变。

小小在河里玩水扎破了脚,吴先生立马从衣服上撕下布条帮小小包扎。

小小伤了脚走不了路,吴先生就背着小小走。

小小本来只是个领道的,这下子成了“背上的指挥官”。

再去人家家里算命,吴先生把夹起的鸡蛋放进了小小的碗里。

碰见下雨了,吴先生就把小小搂在怀里,用背包替小小挡雨。

小鱼一直以为小小很懂事,像个小大人。

给家里挑水。

听亲爸的话,留下来给吴先生领道。

会照顾妹妹,给妹妹抢吃的。

看到这一幕才想起,小小还是个八岁的小男孩。

八岁才多大?

小学二年级,才只有桌子高,小手小脚,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

人人都说他们像爷孙俩。

我看也像,感情靠培养,两人也算是相依为命了一段时间。

比起小小那个亲爸,我倒宁愿小小跟着吴先生生活。

要是把吴先生算命说书的本领都学着了,以后也不愁没饭吃。

这个本领就是放到现在也很吃香,逢年过节算命先生的门前都会排起一条长龙,去晚了还算不成。

不过相比算命,小小更想上学。

妈妈曾是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妈妈说小孩子只有好好念书才有出息。

小小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有一次路过妈妈长满青草的坟前,小小哭的鼻涕眼泪一把。

吴先生看得那叫一个心酸,就送小小去了学校,还帮小小交了学费。

这样一对比,小小那个亲爸就更不是人了。

小小爸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不如只相处了几天的老头对小小好。

这部电影除了故事感人外,还拍出了一个柔美的黄土高原。

黄色的土丘,混着稀疏的绿。

明明演员摔一跤起来就是满身土,却不觉得浑浊。

小小和吴先生的爷孙情更是难得,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两个需要被爱的人走到一起,是件幸事。

据说这是编剧林和平自己的童年经历。

他曾经跟过三个算命先生,都是嘴巴狠毒、心地很好的人。

下次再见到瞎子,千万不要叫他们瞎子,他们是盲人。

记住了吗?

对了,这老头还是《士兵突击》里头许三多他爹。

演员叫罗京民,妥妥地老艺术

 10 ) ?!!!!

老先生给新生孩子算卦。

说媳妇是贵人。

胸前有痣。

说媳妇是贵人,公公婆婆会善待它,说胸前有痣没痣媳妇也会想办法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人性人瞎心不瞎 没事谁算卦 把人往正道领 这也是正能量这个电影解开了我一个心结,为什么算卦的禁不了,很多人算卦就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通过算卦来强化出来,或者是借着算卦这层纱把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那年八岁》短评

小小八岁那年,亲妈去世,后妈对其非常不好,被爸爸卖给了算命先生吴先生当领路的,在饥荒的年代,素不相识的一老一小,从陌生和抗拒,到最后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老爷子最后把孩子送回学校上学,还给了他钱,孩子受感动而跑出教室远远的朝着老爷子叫爷爷。

4分钟前
  • jkkimi
  • 推荐

电影的核心还是故事,把一个好故事讲好,再谈其他的吧。

8分钟前
  • 哆啦A梦的口袋
  • 力荐

已经备好了纸巾以为是催泪大戏,没想到剧情很平缓,感动的点也不突出,但心疼山区偏远地区的孩子,也为那些地方闭塞的文化和思想感到痛心,希望早期发展起来。

13分钟前
  • 还行

为了标记

15分钟前
  • 雾海夜航
  • 还行

所以逐梦演艺圈能上院线 这种片子就只能在电影频道放?

20分钟前
  • 杨公子
  • 力荐

CCTV6 看简介还挺好的 但是铺垫太长 两个人冲突也少 场景转换有点莫名其妙 结尾很仓促

25分钟前
  • xxxmorri
  • 较差

杨瑾歇了吧

29分钟前
  • 小欧
  • 较差

诈尸这段真的有点感动到了

34分钟前
  • 同学
  • 还行

表达的原则上挺陈词滥调的,故事背景在旧时代,一个是被偏心后妈送去赚钱的孩子,一个是从小就孤苦无依的算命老头,所谓的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最后的落点在小小喊吴先生爷爷,完全在意料之中

39分钟前
  • 白日梦中梦
  • 还行

吕松野知不知道自己现在业界多红

44分钟前
  • 小温柔
  • 还行

这部电影平平无奇,没有太大的亮点。素材也不是很好

48分钟前
  • 豆友5UywUuehrE
  • 较差

一开始还以为是二十年前央六的那种电影 没想到时间这么新 内容还像九十年代末的样子

49分钟前
  • 思无邪
  • 还行

瞎子和小小之间打打闹闹的戏很有趣,好电影规格。但其它部分就很尴尬,让我想起雾都夜话。大场景尤其有种捉襟见肘,经费不足的窘迫感。

51分钟前
  • lovemachine
  • 还行

还好

56分钟前
  • 游走精灵
  • 还行

剧情太单薄了。类似题材已经很难拍出新意

58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质朴,但有着平铺直叙的乏味。

1小时前
  • oli
  • 还行

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

1小时前
  • 可爱三小只
  • 还行

短小,精干,自然,流畅,北方山区春夏之间的村庄、山岭,荒凉之中绿意点缀,很美,杨瑾和李睿珺一样很会片儿童,很会挑选孩子,吕松野的摄影加分。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还行,就是在河边那白白的腿有点假

1小时前
  • judygaven
  • 还行

他前面准的我以為他是裝瞎的

1小时前
  • 天雨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