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孔子:决战春秋(台),Confucius

主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任泉,陆毅,姚橹,张凯丽,王斑,许还山,马精武,毕彦君,李欣汝,刘峰超,李文波,阚金明,马东延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孔子》剧照

孔子 剧照 NO.1孔子 剧照 NO.2孔子 剧照 NO.3孔子 剧照 NO.4孔子 剧照 NO.5孔子 剧照 NO.6孔子 剧照 NO.13孔子 剧照 NO.14孔子 剧照 NO.15孔子 剧照 NO.16孔子 剧照 NO.17孔子 剧照 NO.18孔子 剧照 NO.19孔子 剧照 NO.20

《孔子》剧情介绍

孔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姚鲁 饰)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陈建斌 饰)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马精武 饰)和大夫黎鉏(王绘春 饰)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颜回(任泉 饰)、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获俸粟6万石。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周迅 饰),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 本片主题曲《幽兰操》为歌后王菲息声多年后复出之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堡垒选择传播者WIXOSS若虫:森林之歌黑色推销员NEW爆笑虫子无人岛黑猫鲁道夫学校怪谈言灵的诅咒不要脱轨龟兔赛跑超隐形男友长江往事冰血暴第三季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仓皇一夜毒枭矮子第二季鸣鸟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再见,将来信任之危第一季明天也要作伴传奇与蝴蝶近敌美人镖局白夜地球死亡病毒可爱的中国最强罗曼史致命36区ComeComeEverybody夫人

《孔子》长篇影评

 1 ) 《影迷为何要...》影评部分

  原豆瓣评论头名《影迷为何要...》的后半段影评部分你的文章"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不是关于 孔子 的评论(),它已被转成了你的一篇日记,相关的回复和推荐也一并作了转移。

你的日记 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里所述的内容含有《社区指导原则》中不欢迎内容,现已转为 仅自己可见 状态--豆瓣现贴 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之后半段影评部分,是影评啊,网管别删了别再帮我写日记了。

----------------      (有人说这不是影评,那么关于电影本身:      1:电影比较平淡,容易打瞌睡,看的时候易走神,要集中精力,要有耐心,台词半文半白尚可回味。

感觉电影的教育意义不明显,挖掘的不够,不如认认真真看本孔子的传记书。

反过来想偷懒把本片当作纪录片或者传记书来看的人,其实也只能蜻蜓点水的看点孔子后半生皮毛故事选集而已,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2:演电视剧的演员熟脸太多,所以影片的电视剧的味道比较浓,有种“打开电影看电视”的感觉。

还算中规中矩,总体比《花木兰》好,却明显不如《梅兰芳》。

画面追求精致,音乐很不错,怎么总感觉是电视剧背景上了电影水平的音乐,企图硬把画面拉到史诗水平。

     3:如果大银幕上播放一部CCTV10的孔子纪录片也许更吸引人,这种题材拍成故事片本来就是个难题,难免乏味      4: 电影里周迅演的南子很傻B,一点不觉得其美艳(台词说其人美艳),怎么总觉得周迅很难看,表演痕迹重了,也太用力。

这段剧情不知所云,难道是表现这个女人是孔子的知音?

看电影还是要看导演,胡玫这些年远离电影,过去一直没有非常成功的电影作品而转战电视剧,这次重返,对大电影还是控制得不太得当,材料取舍混乱,主题围绕不清,过渡并不流畅,前半部很明显,不过感觉本片还是很有诚意和艺术责任的,只是实在到不了那种令群众全满意的水平。

     5:其实根本不必花钱排什么战争场面什么乱箭齐发的,看得很累,观众早被《赤壁》搞疲劳了,和这个文圣人的传记片不搭调。

不如多阐发下孔子的思想和这种思想的来龙去脉。

影片关于孔子的教育功能和学问思想,展现不足。

镜头上好像总是别人在“代课”,孔子办学却不讲学,该不是校长吧。

人物刻画的都太平淡,弟子全象是粗人。

整体并没有那种所谓的史诗感,人物也没有“圣人”的厚重,孔子只是一个不得志的怪蜀黍而已。

在描述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只见其颠沛流离不见其万世师表。

奇怪,通过这个电影,看不出孔子是如何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圣人。

  6:剧情就是:鲁国当官不得志-被排挤到处游走-晚年回国,这是一部再剧透也无所谓的电影。

疑问:他的老婆孩子呢?后面也不交待一下。

     7:即使你不抵制,本片确也属于可看可不看的片子,闲着的话看看也绝对不会有看完《三枪》后的挫折感。

孔子是中国在海外和熊猫、长城、功夫同样知名的元素,这也是投资拍片的动机之一。

不知本片在海外是否能吸引人,制片方加入战争戏也是这个目的吧,相信广大的孔子学院、驻外机构会包场的。

画面还是很“中国”的,但确实没有《英雄》中画面的质感,总觉得差口气,难道还是导演习惯拍电视剧的原因?

这种电影大概应该李安拍才行。

     8: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起字幕的时候王菲的歌声响起,安宁,好听。

     9:孔锂(应该是“鲤”)还是孔锂,没改。

那时代没有“锂”字。

雷人台词只有“按第二套方案”。

     10:说实话,个人认为电影本身可以打3星,考虑到....就2星吧,再说打1星其实很不安全,可能集体被和谐。

最后很羞耻自责的说:我不是人。

全文在时光网博客,原豆瓣贴1400人推荐,700回复,可惜了(liao)了(le)http://www.mtime.com/my/spanisheyes123/blog/3219873/与本文相关新闻 南方都市报http://ent.sina.com.cn/m/c/2010-01-26/10112856162.shtml

 2 ) 到底谁是大牛逼?谁比谁牛逼?

电影到底有多牛逼?

2010-01-27 16:09:44我用通俗的语言简单讲下130分钟表达的事吧一个牛逼的中年男人,他的周围有一群觉得他十分牛逼的小牛逼们,牛逼男人国家的君主说,你真牛逼!

牛逼男人说,对!

我很牛逼!

有个大官觉得他并不牛逼,但是他嘴上也不说,等着一个机会才说,你才不牛逼,你给我走开!

于是牛逼男人就走了,很桑心,那群小牛逼们跑过来要跟随他,说,我们要跟着你变成大牛逼!

于是牛逼带着几十个小牛逼开始了流浪天涯,过了十几年,那个当初说他不牛逼的大官快死了,突然觉得他确实很牛逼了,请了其中一个小牛逼回来帮忙,赢了,说小牛逼你真牛逼,小牛逼说这不算什么!

我不是牛逼,他才牛逼!

于是就又把牛逼请回来了……中间有个女粉丝仰慕牛逼,见了一面,女粉丝差点害得牛逼性起,但是牛逼很牛逼,忍住了,女粉丝说,我懂你!

牛逼感动的热泪盈眶,一出门对弟子说,走!

国之将亡,逼出妖孽!

心里想着,她懂我,555,她懂我。

嘴上说,妖孽!

妖孽!

心里又说,只有她懂我啊,5555然后女粉丝被路人甲手臂杀了,边死边幻想着自己和牛逼的幸福生活……然后牛逼到底有多牛逼,看了电影还是不知道……我们意淫吧

 3 ) 给个话儿

昨天晚上去看的《孔子》,18:20的场,万达影院CBD店,上座率还可以(俺不是托儿,只是陈述事实)。

还有,我很不是人的没哭简单来说,《孔子》就是披着圣人的外衣对人们进行奴化主义教育。

孔子觐见都是一拜三叩的,仪式一般……让我实在是欣赏不了。

还有颜回死的时候,那个画面那个音乐啊,真是主旋律啊,那个和谐啊,我浑身不自在了。

更惭愧的是,我竟然开小差的想到,四大发明真是好啊,纸张一发明,以后出门都不用带这么重的竹简了,真方便就电影本身来说,散的要死,就像是一个人被剥了骨头,浑身的肉都堆到了一块儿,没节奏,没主题的。

尤其是后半段,周游列国。

说好听了是周游列国,难听了就是逃难。

这个逃难过程毫无故事性可言,就是一群人漫无目的的到处走走,就像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当然了孔子倒是没带武器,带了一群傻呼呼的学生,其中还赔了俩。

要非得找个逃难过程中的故事的话,就只有孔子见南子那段了。

古时的女人真勇敢,古时的男人,尤其是孔子这样的,真压抑自己,压抑的观众都憋的慌。

后来还莫名的交代了南子的死亡,够莫名其妙的。

如果不喜欢《孔子》的话可以这样安慰自己。

1、《孔子》是商业片不喜欢是因为我就喜欢晦涩难懂的文艺片,有高深的主题,暧昧的画面和色彩,不明不白的结束。

很显然,《孔子》太浅显,不是我的菜。

2、《孔子》是文艺片不喜欢是因为本人欣赏不了文艺片,就喜欢商业片的娱乐精神和肤浅的感官刺激,男女之情,华丽动作或是壮观的战争场面。

很显然,《孔子》过于高深,讲什么周朝的礼,一堆的大道理,文艺腔,不喜欢。

…………悲哀的是,《孔子》什么都不是

 4 ) 不会拍你丫就别拍!

记者问胡玫,在《孔子》这个电影中,你表现了他是教育家、政治家甚至军事家,但就是看不到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

“思想家你说应该怎么拍?

我不知道该怎么拍。

拍一个人的思想?

思想!

怎么拍思想?

就每天坐在那思想?

思想是不能拍的。

对不起,我认为故事和思想是矛盾的。

”胡玫说。

你丫不会拍你不能不拍么?

谁tmd说思想家就要每天坐在那儿思想的?

 5 ) 不吐槽就吐血!

刚看了孔子的预告片。

雷的外焦里嫩,鸡皮疙瘩簌簌的往下掉……吐槽!

额一定要来吐槽!

有兴趣群吐的看这里:孔子的学生一个赛一个得呆,个个都像是三鹿牛奶泡大的。

穿了粗布衣服之后更显得目光呆滞。

拜托!

孔子虽说弟子三千,但是经常出来露脸的也就那么十几个,胡玫大婶你就不能找几个看上去干净稳健点的?

一个个贼眉鼠眼,像是随便从中戏门口拉出来的领盒饭的。

最不能忍的是额家颜回居然让任泉来演!

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可到底还是被雷了,不是说君子就要是小受耶!

尊敬老师就要让小受在风雪里冻的小脸发白的赶马车……赶马车这种活摆明了是子路他们干的……为嘛不用颜回吃碳那个事情?

这个事情在论语和家语里面都是额家颜回的重头戏。

拜托!

曲肱高卧,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人不是苦情戏的范儿好不好……其实,没有最不能忍,只有更不能忍。

看了半天没搞清楚子贡是哪个。

实际上,子贡应该是孔子的所有弟子里面最亮眼的一个,有才华,有气度,有口才,长得好,又有钱,完全是宰相范儿。

该是扔到人堆里也会闪闪发亮的那种。

结果,真正闪闪发亮的是周迅姐姐的头饰……南子的那个太空装差点让俺以为第五元素里面那个飙高音的姐姐穿越了……那个,周迅姐姐和孔子的对望可以列入本年度最拉风的穿越言情戏榜单。

同理,也没搞清楚哪个是子路。

话说,子路先生该是那种身长八尺,风度翩翩的儒将,拉出来比关羽多一点文气,比陆逊多一点英武。

并且,姿色肯定不错……因为,子见南子这件事的主角本来是子路。

明明是子见了子路不让见的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孔子指天发誓,我要是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老天惩罚我!

结果……结果……泪奔……话说,不能让子路两千多年之后还做朱丽倩吧?

人家刘德华也就藏了二十多年,就被口诛笔伐说对朱丽倩不公平,额也要为子路兄喊冤!

最后,赞一下周润发的孔子,那个大额头很有爱,化妆化得很像,凯丽的孔子他老婆看上去也很舒服。

就是这帮弟子选的太不像样。

这些人啊,颜回,子路,子贡,子夏,冉有,公西华,曾点,随便拉一个都是不世出的牛人。

要跑龙套,也要好好选人跑隆重的龙套耶。

这样才能衬出孔子的牛逼撒。

 6 ) 《孔子》:知音难觅

据说《孔子》卷入了一起政治阴谋论事件之中,网络上几近兵戎相见,蔚为壮观 。

我带着轻易被舆论影响的,那种不怀好意的批评心态走进影院,看完电影我才发现,自己终究是小人之心了,电影中的孔子原来在现实中遭遇了戏中一样的局面——不过成为了若干人泄愤的手段与工具,“被误解”的局面无法避免。

而戏中他尚且能够“改变内心”,用于应对世界的不公与纷乱;而对于电影外的遭遇,他就真的阳痿了——“老二无力”。

但这种境遇却出奇得与电影本身互相照应,因为电影中的孔子虽然一直寻觅“知音”,但结局却知音寥寥。

《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圣人传记,说到底是一部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

“孔子众门徒与孔子的关系”和“子见南子”是《孔子》的两大部分,无论是众门生还是南子,都是在彼时为数不多的孔子“知音”。

而惨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们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怅然落幕。

所以本片着墨于“子见南子”与“颜回救书简”,孔子明知南子赏识他,亦无法留在卫国;明知颜回落水性命堪舆,亦无法营救——通篇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关于人物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这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孔子“无为”的由来。

电影中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

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近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

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背影一袭白衣,与老子相若无几,他最终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

”电影看似描摹了一个理想主义失败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是叙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开朗”:以“传道授业解惑”来终其一生,用“无为”来“有为”,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正与此心态相得益彰。

电影讲到尾巴的时候已经立意鲜明,《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

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

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

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

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

”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

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但这也是关于电影本身的缺陷而已,至于那些阴谋论的攻击者,当然他们不会关心电影本身是什么。

 7 ) 孔子散场观众眼睛红红

由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国家一级导演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已经连续在全球演出了10天,10来有数以亿万计的观众观看了这出电影中一幕幕真实感人的故事感动着前来观看电影的普通观众,很多观众都表示电影的最后一段,孔子在弟字病危时还能心系群众,到群众中家访的情节最为感人。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看完《孔子》的很多男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位年轻的观众看完话剧后红着眼睛告诉记者:“我们年轻人都应该学习《孔子》一心为民的精神,作为一个男人我轻易不会哭,可是电影看到最后我流泪了,孔子能够在弟子病危时还心系百姓的精神真是令我感动。

”同是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马先生告诉记者,“看完《孔子》我觉得很鼓舞人,孔子虽然是一个圣人,但是他却是小把大关。

电影的最后孔子既然答应就一定要去做的精神也很有教育意义。

孔子所做的是关系百姓最普通最实际问题的事情,但是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他太不容易了。

”一位坐在第一排满头白发的老人在看完《孔子》后激动地站起热烈的鼓掌,他说:“这个电影太激动人心了,我还要再看一遍。

我觉得整个电影每段都特别好,电影中有一句话说:‘老百姓要有1%的上访理由,我们就要用100%的力量去办。

’这话真是太鼓舞人心了。

我还要告诉我身边的人来看这部电影。

”还有一位观众在看过《电影》后边走边打着电话激动地说:“真的特别好,特别感人。

”记者采访这位观众,她特别不好意思地说:“别让我说了,我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我觉得特好,特别真实,像孔子这样的人现在真是少见了,我们现在就是需要多多的像他这样的人。

”据悉,电影《孔子》还将计划在全球180个国家上映,让孔子的先进事迹深入人心。

该片导演胡玫是全球屈指可数的优秀女性导演之一,她追求个性化的视听语言、独特的视角、悠缓的叙事风格,使她游刃于艺术与现实之间。

胡玫作为艺术界名人,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女导演,双十佳电视剧导演。

获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电视剧奖。

飞天奖,优秀电视剧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奖。

获得2003年第八届莫斯科“爱之恋电影节。

获得2005年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获得2005年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胡玫获得中国政府影视大奖“飞天奖”最佳导演奖。

同年9月26日,胡玫及该剧以观众选票总数第一名的名次,获得大众电视2005“双十佳”导演奖。

该剧还获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

  2006年8月《乔家大院》获得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这是中国长篇电视剧第一次在国际影视节获大奖。

2007年该剧获第二十六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及优秀女演员奖(蒋勤勤),本人获得优秀导演奖,也是第二次获得“飞天奖”最佳导演奖,而且是唯一连续两次获得该奖的导演。

  2007年2月,胡玫被中宣部、国家人事部、全国文联授予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2007年3月,执导22集革命战争电视剧《浴血坚持》。

  2008年1月,执导40集电视剧《望族》。

  2008年7月,执导30集晋商剧《晋阳老醋坊》。

  2008年10月,胡玫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中国电视剧辉煌30年最具影响力导演之一。

  2010年执导史诗巨片电影《孔子》。

 8 ) 作为一个没文化的人,洒家看得很无聊

十二星座之贱人篇里说双子女“大忽悠,假知性,爱装文青”,为了避免落入贱人道,洒家要先承认自己没文化,没有读过四书五经——这其实一件好事来的,因为除了知道他是“万世师表”之外,对孔先生(是的是的,我知道他不姓孔)没甚么了解,不了解也就谈不上好恶,好比一只空杯子,导演给我倒什么,我接过来就喝,不像一些半满不满的杯子搞不好会生出什么化学反应来。

外国人喜欢问孔子这这那那的,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究竟是典出《论语》还是《道德经》这种高深的问题也有(洒家只知道的确不是老子讲的,其他真当不晓得),我每次都是打哈哈“其实孔老夫子他在中国不做老大很多年了”。

那么,既然他不做老大很多年,而且还曾经被很打倒过,现在特意去拍的动因何在呢?

商业片的思路是这个题材有市场,文艺片的思路是这个题材有爱,我没看出市场只好猜测是因为导演有爱,有爱还拍成这样,就有点费疑猜。

不过作为一部以主角为名的传记片,无论是哪种思路,总跑不了两样基本要素:人和事件。

那么孔先生是位什么样的人呢?

虽然同样是老豆身份不明,同样带着一群弟子在艰难世道间游荡,但毕竟孔先生他母亲(我不是骂人)肯定没有创造处女生子的医学奇迹,所以孔先生也做不出把水变成酒,或者在水上行走之类的魔术,更加不可能死后再来个大变活人,所以他为什么被后世所仰望就需要一个与“我老爸是上帝,我为世人赎罪而背负十字架”同样有力的理由,不然显得中国人无厘头不是。

这部片里一开始就讲到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但周礼有甚么好处却没有讲。

好比现当代要大家对core恢复“三跪九叩”的礼节,却搬不出诸如“多跪有利于活动膝关节”,“多磕头有利于血液循环”之类的合理主张来,肯定被骂nc所以我从始至终觉得孔先生在这方面未免有点一根筋通到底,让人不大能理解。

但是他一方面在形式上很讲究把周礼模仿到十足十,一转头却又跟人争论说“我们应当推陈出新”,这边才讲完“仁者爱人”,那边就接上“如果你也肯去殉葬的话,这个小奴我就放他去死”(是的是的,我知道这是辩术,问题是这个提案或者说陷阱的出发点是违背了他所谓“仁者爱人”的立场的,不符合辩论之逻辑),又未免让人觉得有点精分的嫌疑。

接下来,相比于介绍“礼乐如何能兴邦治国”这个我很好奇的文治问题(只说孔子上任之后就“大治”,但他具体用了什么方式方法一句也没提,感觉比我都忽悠),影片更大的兴趣倒是在铺排他的谋略武功。

可能是《论语》里有记载吧,而且编剧明显认为作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先生的智商水平、战术安排和射箭本领比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更加重要,于是在齐鲁会盟的那一场戏里,我仿佛看到了诸葛武侯的穿越(发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补偿吧)——果然高大全的人物他都是同样的高大全啊。

同样的,三桓怎么个“做恶”“危害国家”我没看到——不就是围墙修得高了点嘛,而且人家还有合理解释(边境地区为了防止敌国来犯),不就是赋税重了点嘛,人家也有合理解释(kao,你鲁君袖着两只手想要兵的时候就问我要,用完了还回来还归我养,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啊),我只看到孔先生抢了人家地盘还霸着不还(我说这是人家封邑吧,难道按照周礼来说只要抢到了就不用还的?

),都交给自己学生了,这明显的党同伐异,拉帮结派,树立亲信,架空国君啊。

于是,结论就是:孔先生是个政客——还不配“政治家”,就是个政客,因为他最后阴谋人家不成反而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还不够阴啊。

在前半部介绍了这个政客如何具备了一个优秀政客应有的执着(伊动不动的“周礼”云云,一副“情人不如老的好”的样子很让我想起了一位同样执着的名叫“王莽”的同学,感叹这同一种思想,史官大笔一挥,不同人就不同命了),精分以及腹黑,却被比他更腹黑的政敌给打败(我不能用“陷害”,因为政治上没有对错,只有输赢)的过程之后,就开始进入“孔氏名言之基础教学”阶段。

前半截只闻其名不怎么露面的学生跑出来集体露了个脸,对于大家都一副没有老婆儿子要养,跟着老师四处打混也不知道是图个什么(也许大家只是浪子情怀罢)的状态我倒是不想追究,古人嘛,在中国电影里任性惯了的。

但就算你不肯告诉我孔子为什么在各国飘来飘去的(以本片的意思,好像他就是挨着想回鲁国,这跟他最初讲“匡扶周氏”也根本相抵触吧,再度精分了),那好歹也给个各国驱赶孔子的理由啊。

前一刻还是个香饽饽(不是还有两国写国书来要人灭?

)后一刻就变成个烫手山芋连个过渡也没有,理由也不给?

kao,古人实在太任性了。

当然孔子更任性,一句“我看卫国快要乱了”拍拍屁股就跑。

我当时就没有琢磨明白,人家君主请你回来不就是为了治理国家,国家既然眼看要乱,不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做人要有职业道德吧,人家在你流落的时候收留你,做人怎么也要有点义气啊,结果一看情况不妙拔腿就跑,这还有脸教学生说“我们只要恢复周礼,天下就太平了,百姓就安乐了,国家就大治了,连花草鱼虫也能多认识些”这怎么看怎么觉得虚伪……不过我这人三观不正,也许这种趁着巢还没覆搂着自己的卵赶紧跑,等跑远了才一脸淡定做悲天悯人状地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的是的,我知道这其实是〈孟子〉里头的句子来的)是一种美德与大智慧罢(望天ing)作为主角来说,孔子不讨人喜欢呐,没个性没point没特色,看完之后我反而更加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儒生吃饱了撑的喜欢把他的言行当〈圣经〉那么来研究,而且还相信研究透了就能够治国平天下。

作为故事来说,这电影无聊呐,没主线没高潮没题眼。

感觉好像某百集电视剧的加长版流水账,结束的时候我喝的一嘴寡淡味。

倒是拍到南子出场的时候,那草长的,那莺飞的,那大腿摆的,一瞬间我还当是要转走戏说路线搞个什么不伦之恋出来,好不容易打起点精神头来,想不到最后还是说教。

南子的意思根本就是想勾住孔子做自己儿子的先生,将来好抱着名人的大腿把现太子给废了上位,不过这going得也忒没水平了,going这种事情也讲个起承转合的嘛,人王婆还晓得“挨光”得有个一二三四五呢。

不过我说,“好德如好色”本身似乎不是贬义的话吧,“食色性也”,能像好色一样好德是说好德如天性,那是好事啊,为什么用在这个环境下如此邪恶的说(莫不是孔先生本意真是拿来骂人的?

这样的话孔夫子对自己也忒有自信了点吧,放发哥的颜在一边不说,孔先生你怎么就一眼看出南子是个大叔控,这才一见面就好上了您的色呢?

合理猜测原来孔子也是当时代公认的大帅哥来的呀,而且还是老来俏的那种)讲到这个,洒家差点忘了有槽要吐:1.孔先生你这个“画地为牢”是有问题的吧,我怎么听着觉得别扭。

2.孔先生你啥时候是老子的学生了?

这、这、这我怎么不知道哇。

3.孔先生你好意思把〈诗经〉删成这副德行,却不知道“君子好逑”的“好”应该做形容词解念第三声吗(还是洒家一直以来念错了?

)4.“用九,群龙无首,吉”的意思ms不是说“只要对方群龙无首就吉了”,而应该在说现在东风没有压倒西风,西风也没有压倒东风,五行各有牵制没有独大的一支,是在变的上位,所以才“吉”。

这一卦后面你接的台词居然是“只要让他们群龙无首”云云,你现在是要假装你没有像弄〈诗经〉一样的搞过〈易〉就是了。

PS:“以德服人”是个不错的idea,好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lahblahblah,天下大同”是个不错的社会主义理想一样,问题不是出在理想本身,而是出在“如何实现”?

敬畏敬畏,无畏就没有敬,人祭天地的初衷还是害怕灾难。

是以假如“不知廉耻,没有道德”而没有惩罚的话,光靠诱骗很难贯彻,而假如有惩罚的话,那“道德廉耻”不是已经列入司法系统而变为成规了吗?

这ms变成法家了。

这就是我很好奇孔子如何靠“礼乐”就能实现“大治”的原因。

难道一地发生饥荒,你给人讲讲经听听音乐大家就能不偷不抢不杀不烧啦?

其实按照〈中国哲学简史〉的说法,其实孔子应该是第一个提出“全民洗脑,和谐社会”主张的人,他要求恢复繁琐的礼仪制度并且强制执行,是要曲线救国,通过这一系列强制性质的举止让人产生约束感,进而生出习惯性和敬畏心,从而在生活中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至于什么是合理的“规矩”,什么是“善”,什么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道”么,自然是由他孔先生说了算。

我倒是觉得幸亏他没成功,不然中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统一。

不过倒过来说,逆反历史,不顾现实而行的人,注定了也不会成功的。

说到底我还是不懂为什么要崇拜他崇拜得好像神一样。

就是到现世纪还必须要把他塑造成这种高大全的形象。

人就是人,人要有缺陷,有短识,有弱点,像个人的样子,才有真实感的喜乐与悲催,才有萌点。

不然,就算导演刻意杀必死,我连腐都打不精神来腐可见这个人物设定是真的不可爱

 9 ) 《孔子》:丧家狗也有乡愁

“丧家狗”这话不是我说的,李零先生早就说过,而且孔子也说了——起码在《孔子》里,孔子是这么说的。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种看丧家狗的感觉,发哥白发苍苍的回到鲁国,踉踉跄跄的下车来对着城门跪拜,泣不成声。

于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导筒下的戈尔恰科夫,那个周游于意大利的俄罗斯人,故土始终在他的梦中萦绕:那所乡间的木屋,那条黑背大狗,那一坪风吹草低的俄罗斯田野……可惜戈尔恰科夫最终倒在了意大利的土地上——那部电影叫《乡愁》。

《孔子》所展现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开的乡愁。

正好跟鲍鹏山老师一起看了《孔子》,出了电影院跟鲍老师交流,才发觉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识错误,回到家来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个头绪。

第一场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

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整个场景颇有点古罗马元老院的意思,演员的服装、布景也都不错(不过与《无极》似曾相识),而且孔子的辩论术跟苏格拉底有一拼,三两下就让公山狃丢盔弃甲,那句“给个话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枪》恶搞到底后,这句台词终于让我在国产电影里看到了久违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来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鲍老师还指出当时鲁国并无活祭制度,不过拍电影,适当虚构总是允许的,这场戏把孔子的“仁”学直白(当然失之浅薄)的展现给观众,而且符合当下电影中的人道主义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个漆思弓也是子虚乌有(原型是漆雕开),他的来历显然不是片中这样。

不过这小子放在片中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留着,希望影片后半段有用。

接下来,孔子开始他在鲁国的事业上升期,夹谷会盟,军队不听调遣,孔子率弟子巧施惊鸟记,登时吓得齐王千乘战车屁滚尿流,还讨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拍大片嘛,会盟台总要筑高点,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适吧;而那些展现军队的CG动画虽然跟《阿凡达》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国产电影里绝对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

问题是,惊飞几只鸟就吓跑了早有预谋的齐军?

好吧,总比《赤壁》里张飞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军骑兵强。

至于汶上三城,实际上齐国才占了三年,所以要回来还有可能性,真要占了三十年,早就是齐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好吧,为了凸现孔子的外交谋略,我也认了。

但是,得知鲁军不听调遣时,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办”,立马让电影院笑了场。

这种历史片,孔子动辄抛出《论语》名言,不能太穿越,一会儿文绉绉,一会儿又满口大白话——我当时就想喊一句“你过时了”。

然后,掌了权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强制拆迁,要“堕三都”,触了三桓的底线,便被季孙式老谋深算的变相流放了。

这时孔子独自上路,但颜回死乞白赖的第一个出现了,要死要活的非跟着老师走。

接着,子路、子贡、曾参等人悉数到场,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知识分子驴友团横空出世(史实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积极,力劝孔子离鲁)。

之前已经打好了南子的伏笔,周迅还是《画皮》里的狐狸精模样。

子见南子一幕随即在影片中出现,但谈不上精彩,坦率的说,周迅有点太用力了,淫荡有余而富贵不足,在表演前观摩下伊丽莎白•泰勒的《埃及艳后》应该更好(周迅戏分不多,在海报上却很扎眼)。

之后最大的杯具来自孔子驴友团行走于冰湖之上,几个水下镜头就已经让观众明白,要出事。

真的出事了,拉着书简的马车压破了冰面,颜回为救书简,溺毙于冰水中。

《论语》里怎么说颜回?

《雍也》记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着实是个超凡脱俗的精神贵族,后世称其为“复圣”,与孔子配享。

但在电影里,任泉的演技没问题,可一张脸总也不老,而且整日苦瓜扮相,哪有半点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影子?

再者,颜回明明死在孔子归鲁之后,而且归鲁后还开宗讲学,整理《易》经,发轫出了被称为“颜氏之儒”的学派——影片何苦改成这样呢?

颜回死时,水下摄影那个煽情啊,明显走的是纯爱剧的路子,再加上发哥脸贴着任泉的脸半晌不肯离开,估计一干腐女又得乐了。

不是颜回一个人的问题,总的来讲,孔子的弟子们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爷们儿,纯是很纯,但太缺乏委婉了。

要知道,这一票人首先是知识分子,然后才各有特性,书卷气毫厘不现,不真(称呼也有点乱,按常规,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的弟子被孔子称为“赐”为宜)。

至于孔子的家人,张凯丽饰演的亓官氏还是刘慧芳的路子,看着倒还行;但是孔子的儿子叫“孔鲤”而不是“孔锂”,这个字幕错误就算是笔误也不可原谅,孔子那个时代,怎会有“锂”字?

还好影片没把“子贡”笔误成“子宫”(据说片方在公映时会做紧急修改)。

而孔子见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戏,俩人坐在山峰上霞光万丈,我还以为发哥要改唱《神话》了。

这段故事是桩史学公案,不过按司马迁的写法,孔子去周都洛阳见国家图书馆馆长(守藏史)老聃,按照那个场景拍挺不错的,现在这样改,我总联想起洗发水广告。

这个场景其实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圣化的艺术旨趣——当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讲究。

人家拍《小活佛》《基督的最后诱惑》和《耶稣受难记》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径通幽的造神,我们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脑袋上加光环,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后的小半段历史,若比起《甘地传》讲述人物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来,在素材删剪上也殊为可惜——孔子曾有“致学、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阶段论,扔掉前半截,总让人不满足(当然片长也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漆思弓后来总算出场了,跟着孔子颠沛流离一番,也出落成了个糙老爷们。

而且没别的用处,报个子路的丧就算完了——其实子路也死在孔子归鲁后,你要说这是拍电影不必较真,那好吧,我也接受。

不过既要改,那改得比史实更有可看性也行,孔子归鲁后接连孔鲤卒、颜回卒、子路卒,都是大事,然后孔子卒,照着这个拍,不也挺戏剧的吗?

这个漆思弓太可惜了,拍历史片,总逃不过“正史”和“戏说”的纠缠,既是拍正剧,又不是恶搞戏说,加这么个虚构人物,其实完全可以透过他的视角来看历史人物。

金庸用韦小宝写康熙,用郭靖写成吉思汗,都是把虚构人物镶嵌在历史大背景中,不也游刃有余?

当然,我也不是说戏说就不行,不过真要像刘镇伟一样把《西游记》戏说成《大话西游》那样的经典,技术含量恐怕比拍正史还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没被人戏说过,蔡志忠的漫画谁不服气?

只怕中国电影人还没这个能力(费穆的《孔夫子》我没看过,但显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讲,发哥的演技让我折服。

陈建斌的季孙式也很牛掰,最后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里也很酷——不过史实是他死在孔子返鲁前数年,影片为了突出戏剧矛盾这么改,我也接受。

《阿凡达》来了,我们只剩孔子。

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论的史实,一定要慎重。

相对主义相对到孔子那里去,中华文化就彻底散黄子了——又不是康三癫变法的时节,现在不需要《伪经考》《改制考》那些东东(“批林批孔”就往事不要再提了吧)。

龙应台曾写过一本《古文观止》在六十年前颠沛流离的故事,一册发黄的书本,伴着五千学生度尽劫波,纵使在炮灰连天时,《古文观止》的读书声却从未断过。

最后九死一生,五千学子还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发老者,而《古文观止》书页虽黄,却无一页缺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靠什么想象?

归根结底靠文化。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能断,也不能乱。

文脉一乱,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

孔子,当然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

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传世,《孔子》突出他从政、领军、流放,而对其思想缺乏展现,委实可惜。

中国影人拍中国历史,竟还不如洋鬼子(有《末代皇帝》为证)。

再者,即使从纯粹商业片的角度来看,《孔子》的戏剧性仍嫌不足,虽然加了不少戏,还突出了战争场面,但通片看下来,局部刻意还是掩不住整体温吞。

不过挑了这么多《孔子》的刺,我还是认为,《孔子》是一部佳作,什么叫主旋律,这才叫主旋律,对这样的题材,应当动用行政手段包场给官员们好好看看。

此外,每所孔子学院也都应该给同学们放映《孔子》,也算多媒体教学嘛。

总之,胡玫担当起孔子的题材,我举双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错误,在大关节目上还是对版的;而且影片还让大成至圣先师走入了普通观众的视野,能让我们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点关于孔子的文史知识,就冲这个,也是功德无量。

此外,《孔子》的题材难度之高,是个不争的事实,能拍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比从日本漫画改编的《墨攻》强多了)。

回味《孔子》中的孔子,做过大官,搞过拆迁,玩过暧昧,还组过驴友团——而且在这些过程中,还有煌煌巨著传世。

可见,好好的一个知识分子,玩什么政治?

一玩政治,就玩成了丧家狗。

《孔子》里的孔子归鲁后,首先声明不许再拿政事来烦他,一心一意搞学问去了。

这是想通了,孔子管这叫“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识分子啊,珍爱生命,远离政治!

(南方网专稿)

 10 ) 关于《孔子》的两句话

《孔子》不是一部烂片据说现在孔子被批的很烂,我觉得不至于。

有的人说孔子的特技做的真差,和阿凡达简直不能比,一定要这样比,我可没办法。

《孔子》不是烂片。

2009年,无疑是中国电影的“烂片年”。

出的烂片不计其数。

我们曾经想就烂片这个话题做一档《影评联播》。

可惜没做成——托尔斯泰说过:“好片子各有各的精彩,但是烂片的烂都是一样的”——我们评来评去,对每部片子的评价都差不多,不是“看不懂”,就是“不敢看”。

珍爱生命,远离烂片,没必要为了做所谓的影评,而以身试烂。

拿《孔子》和2009年的“群烂”相比,还是高下立判的。

我不只一次的说,孔子的编剧和表演不错(注意,我谨慎地避开了导演)。

剧情很流畅,故事也比较精彩。

从孔子在鲁国受到重用,然后政治斗争失败,再颠沛流离于诸侯国,最后回到鲁国。

我觉得编剧是花了心思的:政治斗争的戏很紧凑。

“子见南子”这戏嵌在剧中也不突兀,分寸好。

虽然流浪的戏有些草率,但是最后的艰难回归还是非常感人的。

孔子离开鲁国,我为他委屈。

终于鲁国人认清了孔子的价值,希望接他回去使,又替孔子生出扬眉吐气的快感和何必当初的感慨。

当一个老头背井离乡恩多载,终于回到故土,还坚持在城门口施以当年的古礼……某不慎看的是一场媒体场,媒体人轻薄,发笑频频,可是我看着看着,还是泪奔了。

还有,周润发的表演还是相当到位的,从形象到气质我很认同。

周迅么就那样子了,南子也就该是周迅这样。

陈建斌,老戏骨也就这样子。

至于颜回不老么,谁让颜回叫“颜回”呢,另当别论。

所以说《孔子》是烂片,估计是受了2009烂片年的影响,骂得刹车刹不牢了。

还有的砖家叫兽说《孔子》有历史硬伤,比如颜回、子路之死,师生之间的称呼称谓等等,多处于史书不符。

说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一定要这样说我也没办法,不是还有人拿《孔子》与《阿凡达》比技术么。

有比头哇啦。

《孔子》让人失望影片中有一场戏,看了很激动,就是孔子和老子的对话。

我知道让老人家爬山很累,可我觉得中国两大思想家的历史性会面,就应该是这样的。

不过,这只是老子和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使我感动的,和这部影片关系不大。

或者说在《孔子》里,孔子又被消费了一次而已。

没错,看《孔子》我是哭了,发哥,我还是个人。

但是,这部电影拍的是孔子,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

我以前看《小小羊儿要回家》、《妈妈,再爱我一次》,哭得比这个凶。

但是《孔子》,你不能拍成一部《一个老头要回家》、《国君,再爱我一次》。

我想知道:孔子的思想是怎么来的?

究竟是一种怎样光辉的思想?

在战国时期就产生这样的思想有多了不起?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会怎样?

可惜这部电影没有答案。

看完《孔子》,执手相看泪眼,这老头好惨。

可是却没有一种自豪感:“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孔子!

”有吗?

没有。

离《甘地传》这样的传记影片很远很远。

70年前,费穆拍了一部《孔夫子》,我看了简介。

费穆不愧是大师,有他自己的思考在其中。

《孔夫子》比《孔子》要站得高得多。

这就是导演的问题了。

还好我不关注影评,居说看了导演的访谈,你会气死的。

《孔子》短评

很感人 少有的有思想的国产影片

4分钟前
  • Zoe
  • 力荐

《孔子》不是被别人黑了 正是胡玫自己把他弄脏了这是一部悲剧

7分钟前
  • shmily
  • 很差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编剧导演以及上面某些老爷子如果连这句话的含义都理解不了,有什么资格拍孔子?孔子是电影能拍出来的吗?我甚至怀疑拍这部电影的人有没有看过论语!

11分钟前
  • 業火
  • 很差

精神是可以延續的。求你們每一個人去延續。我所做的東西根本就很容易做到,你們也能做到的。信、望、愛,真、善、美。多點鼓勵別人、支持別人、多點看看世界美好的一面、多點接觸、多點了解別人、多點了解這個世界、相信正面價值的存在、堅持原則、抵抗魔鬼。JESSIE.

13分钟前
  • 北狗最光阴
  • 力荐

干嘛把分打这么低 电影还行啊。

18分钟前
  • 从前有一只考拉
  • 推荐

我是来打1星的

20分钟前
  • Astroboy
  • 很差

顺应大潮流 我也来评一星

23分钟前
  • 要让自己变好
  • 很差

至少它让我们又认识了孔子。这不过是在更新你的记忆,哪里是在打开你的嘴。PS:特技稍逊。

26分钟前
  • mayfly
  • 推荐

还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影片,比什么三枪,刺陵什么好多了~~

31分钟前
  • oRange
  • 力荐

虽然不时被台词雷上一把,我还是觉得胡玫在拍这个题材的时候,是花了心思的。每个时代都会有适合自己需要的孔子,所以现在孔子又被抬出来教化人民。所以整个电影充满着论语,也不管用的合适不合适。要不是他生平早注定,胡玫塑造的这个男人很高大全很神圣。除了他不是政治家!

33分钟前
  • IRA
  • 还行

周润发演的很好有人敢拍已经勇气可嘉

38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还行

虽然没有周润发说的那么感人(更多的是他表演不到位),但是孔子的艰辛可以从电影的展现中体会

43分钟前
  • Bright Sun
  • 还行

同样《骆驼祥子》里 祥子曾说的:与众不同是行不通的。 行不通的原因是个人思想无法领导和驾驭整个社会,即便这思想清洁高尚,终究会自食其果尝遍疾苦和失却生命中至为重要的东西;再者,精神上无人能晓的孤独会让人流泪满面。但无论如何,之于爱,之于理想,一切承受甘愿。

44分钟前
  • Flicka
  • 还行

我们应该有部拍孔子的电影,不管拍的好不好,拍了总比不拍好。

46分钟前
  • 宋小夔
  • 力荐

孔丘诛杀少正卯,《孔子》击败《阿凡达》

49分钟前
  • 豆沙王子
  • 很差

这是孔子第一次被搬上大银幕,佩服导演编剧的勇气,敢于尝试,应该得到鼓励,更何况主创们真的尽心尽力去做。孔子就这样有血有肉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值得一看!

50分钟前
  • 渔翁
  • 力荐

文戏不精彩武戏很拙劣,编剧之过,未能展现出孔子思想大境!

52分钟前
  • YOHO
  • 还行

很搓!

54分钟前
  • 臣粉
  • 很差

发哥的演技还是很好的,但电影里孔子的形象实在太落魄了,犹如丧家之犬。导演太过突出孔圣人的平凡一面,对其光辉一面(比如教育思想)几乎没有提及,更加没有升华。我所期待的关于人文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周迅完全是跑龙套的,戏份少的可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服装不错。

56分钟前
  • 还行

为了孔子看的

60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