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中午出去吃饭,饭后消食散步时看到了贩卖DVD的小贩。
于是一次买回10多张电影。
都是以前落下的功课,还有一些本次奥斯卡的获奖影片。
把大片儿们都留在了姑姑家里,留着下周过来再享受。
然后我只带走了一张《亲密》。
曾经在影院的宣传页中看过一点简单介绍剧情的字,大概是讲一个办公室恋情的故事。
配上DVD上暖而压抑的色调,男女主人公的眼神,在印上“岸西”两个字,对于片子的定位已经有了谱。
汤少的车里,局促的空间,拥挤着5个人。
汤少是另外四个的老板,每天把他们依次送到家。
这次也一样。
两个吵架的年轻员工珠珠和阿松先下了车,但是他们之间的一点小情愫已初见端倪。
球叔下了车。
阿佩坐到副驾驶。
车里的人少了,空气却反而似乎不够用了。
两人情绪紧张,心思游离。
汤少的车甚至闯了红灯。
到了阿佩家楼下,汤少终于说出了酝酿了一路的话。
他说要把她“介绍”到更好的公司,那里有更好的福利,更好的环境,更好的老板。
阿佩委屈、气愤、失望,“你要炒我?
”。
汤少眼神中是无奈还有些焦躁。
没等她下车,他重新启动了车子,开到了附近的花园。
两人对望眼神变得开始迷离的时候,汤少的电话不合时宜的响了起来。
是汤少的老婆。
阿佩生气弃车离去,步行向家的方向走。
汤少的车子缓缓的跟在后面,直到目送着阿佩回到家里,汤少才离开。
看到这里可以明白,阿佩迷恋上了这个已婚男人,知道没有结果却无法自拔,而这种迷恋不知道算不算爱。
算又怎样。
汤少似乎对阿佩也萌生了感情,或多或少,或许没有。
但那点到为止的小暧昧,却怎么解释都是有道理的。
想起很多讲婚外恋+办公室恋情的作品,总是把人们演的太肆无忌惮,把爱情演得太轰轰烈烈。
似乎为了爱情真的伟大的可以付出一切,尽管最后的结果可能未必圆满。
其实人是懂得克制的。
即使不为道德而克制,也会为自我保护而克制。
所以,克制和若有若无的爱情融合,就有了暧昧 - 位于爱情旁边看似安全的地带。
后面开始用倒叙的方式,一点点的交代阿佩、汤少、阿佩和汤少。
还有那些游离于主要剧情却又关键的人物:汤少妻子、爱着阿佩母亲的医生(曾志伟)、与阿佩萍水相逢后成为朋友的出租车司机(许志安)。
故事的主线是阿佩对汤少的暗恋,支线里分布着各种若有若无的小暧昧、或真爱情。
X月前,大家喝醉的喝醉,护花的护花,回家的回家,只剩汤少和阿佩。
汤少喝了很多酒,于是求阿佩帮忙开车,阿佩欣然应允。
替汤少开车时,她的脸上出现了少有的幸福表情。
暗恋别人的人,是不是都很容易得到满足呢。
汤少因为喝醉,眼神变的温柔了起来;阿佩因为此时拥有着小小的幸福,也显得格外可爱。
我觉得他们接下来也许会对彼此说些什么,不可能是表白,只能是含蓄而温暖的话。
然后进一步理解或退一步解释都有理的那种。
就在这时,卡碟了,距离结束还有20多分钟。
挺faint的一件事。
不过《亲密》本身就是一部给人无穷想象空间的片子,没看完就没看完吧,就算看完结局也是要去想象的,而且凭着前面的基调推测,结局注定就是不完美 - 涉及到三个人的爱情,结局不可能完美。
从头到尾都没有听到汤少表达过对阿佩的感情,只有眼神里某几个刹那间的流露而已。
而阿佩对汤少的喜欢又究竟能有多少呢?
谁又能说清。
在车里狭小的空间里,看似亲密,日久生情。
其实那可能只是用于慰藉孤独、弥补爱情饥渴的东西 - 暧昧,仅此而已。
期待这部电影好久了,因为主演都是我很喜欢的。
电影的里的人很生活话,说真的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在车里,汤少睡着了,阿佩自言自语说了一些话,这一幕让我很感动。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要把一个人的爱说出来是多么的困难,不能当着面表白,但是又很想让对方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爱他,可惜的是,她爱错了人,爱了一个有家事的人。
这种痛苦,她压抑的好累,或许通过辞职她觉得才能解脱,但是真的辞职了又能怎样,心里上能把一个人就这样忘记嘛。
一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忘记一个人要花一辈子。
甜蜜蜜和男人四十都看過,再加上親密,似乎岸西很喜歡表達苦澀的感情,無論甜蜜蜜裡因為時間地點不對而兜轉的愛情,男人四十裡中年教師的掙扎,和親密的婚外戀。
比較之下,覺得林嘉欣還是在男人四十裡演得最好,那種荳蔻年華的情懷,神態舉止也拿捏得很好,演得恰如其分。
但在親密裡,林嘉欣對於飾演第三者就顯得沒那麼手到拿來了,尤其是第一幕,她坐在車裡,跟情人在一起,卻因為心裡的苦澀不安而顯得很無奈,那張往車外看的臉,憂鬱卻顯得不太自然,有一點做作的感覺。
如果她每天都跟情人一起,應該早已習慣了這種狀態,而不會刻意地把悲傷寫在臉上吧,這太引人注目了。
如果我是她身邊的同事,大抵會忍不住問問她為何心事重重,愁眉深鎖了。
也許是導演故意要希望製造的唯美的效果,但在我看來似乎不怎麼成功。
鄭伊健的戲份相對來說應該比較少,這部戲是從林嘉欣的角度去描述她心裡的掙扎和不安的。
個人覺得他在第一幕裡表現得最好,有激動有矜持。
其中一個畫面是他下了車,站在外面看著河、背對著坐在車裡的林嘉欣,很真實。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知道這位演員的真實背景,有點覺得他演不出一個已有妻兒的男人背著家庭的包袱的那種應有的穩重和滄桑。
不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會不會有一個疑問,就是他們的婚外情到底發展到甚麼地步?
戲中很清楚地描述林嘉欣對鄭伊健的款款深情,但卻不多見鄭伊健的明確態度,也許他們只不過是處於一種曖昧的狀態?
又或者,二人就止於情感的交流?
電影沒有很完整直接地交代二人的感情交流,但這樣感覺卻更接近現實,讓電影變得讓人回味。
故事故意用了倒敘的手法,也讓人看完以後會把錄影帶倒過來想著事情的發展經過,是比較特別的表達方式。
其中一句對白說得很對:「兩個人在一起,一定有盤數要計的。
」乍聽是市井的味道,從女主角口中說出,就帶有很無奈的感覺,但這句話確實是不容否定的。
鄭伊健和他的妻子兩個人在一起,以及他和林嘉欣兩個人在一起,都得計一盤數,林嘉欣願意計下去,是鄭伊健不想糾纏於兩個算盤了。
又,球叔(駱應均)的一句「放左工一條心番屋企」,聽起來是故意安排的對男主角的提醒,也是對各位觀眾表達的一種價值觀吧。
原本婚姻是可以這般簡單的。
這是值得一看的電影。
女导演岸西创作执导的电影《亲密》,大部分场景都是在车内完成的。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车戏,一辆车从凸面镜中驶过,随即看到车内整整齐齐地坐着五个人。
很快,镜头就由车体外部给到坐在后排座位上的女主角阿佩,这时候阿佩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状,这个表情暗示她并不仅仅作为一个乘客的身份在这辆车上,这一幕也就给了阿佩和这一辆汽车联结的情感纽带。
这一辆车不是随机的一辆,这个人也不是随机的乘客。
当车里的同事们逐个下车,阿佩和汤少在车内独处的时候,镜头一直在前方给阿佩完整的正面特写,而属于汤少的镜头则只存在于后视镜中,景别和拍摄角度的不同,说明了此时的二人并不在同一个思维环境中,汤少是作为一个司机存在,而阿佩之于这辆车,“思索者”的身份是先于其乘客身份的。
随后,阿佩惊觉汤少闯了红灯并提示后,两人开始同框,出现在正面近景里,这时二人才重新将车作为环境,回到同一思维中,为接下来的对话或情感发展作铺垫。
特写镜头在对话场景中是必不可少的,而车戏中特写中对人物“站位”的安排,男女在面对所谓情感的抉择的画面里,应该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位置编排:强势一方在左,弱势一方在右。
所以,在倒叙中二人的结局(也就是开场),镜头一直从正面拍摄二人同框的画面时,汤少总是位于左方,因为他是主动放弃的那一方,而到了倒叙中二人的情感开始(也就是影片的尾声),则是借由汤少醉酒阿佩代替其司机位置在左侧,因为她是情感主动的一方。
当然,根据剧情的需要,各个人物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他们忽左忽右,有时是进攻的一方有时是防守的一方,男主角更多地出现在画面的偏防守位置,因为他情感上并不主动,也由于他纠结的烦恼最多的缘故。
影片中另一场重要的车戏中,阿佩与出租车司机在暴雨天抛了锚的车内对话,镜头一直以正反打的方式拍摄两人一前一后的位置,这是标准的作为乘客与司机的关系站位,一直到结束也没有变化,以示二人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的关系,并没有情感产生。
然而,这场戏的最后,阿佩在大雨中下车,凝视着疾驰而过的一辆车,这辆车代表的是汤少,出租车司机此时下车,与阿佩同框,共同看着画外,这时他们才产生了情感上的互动,才有了后来阴差阳错的推进。
爱情片中的车戏,不难看出,导演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为之的。
镜头语言或人物站位通常根据两人的情感关系变化随之产生,为了不使观众对主角的这些变化漠不关心,反之能够为之动容,在车戏上的处理通常较其他类型的电影更为细腻,仿佛自己就是坐在车上的旁观者。
密闭空间。
满载的私家车,taxi,餐厅,细微的情感像病毒一样在狭小的空间中蔓延开来。
以倒叙的手法展开几个小的篇幅,每一个人的亲密,存在于距离的靠近。
所谓微妙的恋情,似乎只存在于阿佩的臆想。
再看不出什么了。
不只是婴儿肥而已。
无法掩饰我自身对林嘉欣的不喜欢,其实看起来也是沉静的人。
在很多人眼里是漂亮的人,皮肤白皙,唇红齿白,但我就是觉得她脸好大,嘴特丑,所有表情都让人不舒服。
而且觉得她每个神态都特别做,说话跟没气儿一样听得很没底,不踏实。
真的真的不只是婴儿肥而已。
其他的。
个人觉得这片子很一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大名气。
听林嘉欣讲话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另外,岸西的名字很好听。
透明/文这是一部奇怪的电影,用的是《记忆碎片》的倒叙方式,《落水狗》式的场景设置,《花样年华》式的暧昧基调,电影里没有出现一句“我爱你”,没有出现恋人间的“亲密”画面,可这却是一部爱情电影。
林嘉欣饰演的“阿佩”喜欢上了温文尔雅的上司“汤少”(郑伊健饰演),他们所在公司5人小组,貌似“新新人类”的珠珠,敏感爱哭的松仔,老资格的球叔,晚上下班后都要乘汤少的车回家,电影的一开始,就是5人在车上通过互相“摩擦”来迅速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当其他三人下车后,车里两个主角开始了“亲密”的内心戏,汤少想让阿佩另谋高就,推荐她去其他公司,而阿佩则认为汤少想摆脱自己,她觉得自己被伤害了,冷言拒绝了汤少并要求他干脆把自己辞退了,于是,两个人在香港深夜的街头“亲密”的冷战起来。
最后阿佩冷漠走回了家,一直陪伴的汤少也黯然开车离去。
一般的电影,看到这里,都以为是个开始,大家都想看接下来的结果。
可是这部电影,这个一开始的剧情,按照电影里的时间轴来说,却是最后的结局。
电影接下来的情节所提示的时间都是过去式的:“一个星期前”“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一年前”等等,这些情节的大致内容是将阿佩对汤少产生了好感,然后暗藏在心,后来两人心照不宣,直到各自暧昧并且尴尬的相处。
导演岸西或许觉得这种类似“爱情”的情感,如果按照普通的方法去表达,不一定能产生最好的效果,况且擅于编织爱情故事的她,在《甜蜜蜜》等许多爱情电影里,都用了各种方式去展现。
而这回在她自己导演的爱情电影,岸西大胆的用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讲述一个平淡的爱情故事,从“爱情”的产生到幻灭,岸西用时间轴的方式,将整个过程的某些片段用时间标签起来,从中抽取出来,这还不够,她还把这些抽取出来的片段,用倒叙的方式展现给大家,这样的感受就非常不同了。
因为倒叙的原因,一段藏在两人心里的“亲密”,从生到灭的过程感被淡化了,而是强调出了现代都市人之间那种似有若无的情愫,让观众通过那些过去式的片段,去感受一番难已言表的办公室暧昧情愫。
原来,爱上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爱上一个人可能就在一瞬间;爱上一个人后并不需要说“我爱你”;爱上一个人也不一定就要亲吻和拥抱;爱上一个人却也不确定这就是“爱”;爱上一个人也可以不需要在一起;爱,真的就是两个人的事情吗?
在“一个星期前”,阿佩拜访了曾志伟饰演的“赵医生”,并说出了暗藏心中多年的疑问:赵医生和自己的母亲有“暧昧”,阿佩从当年赵医生对自己的母亲说的一句话,一个特别的眼神里看出的。
在“一个月前”,许志安饰演的“的哥”来公司找阿佩吃午饭,坐电梯巧遇和朋友在一起的汤少。
阿佩和汤少“碰撞”出了尴尬的气氛,阿佩也同的哥倾诉了自己对汤少的爱恋。
在“两个月前”,阿佩和珠珠在餐厅里吃饭,巧遇上了汤少和他怀孕的太太还有女儿,这回阿佩和汤少“碰撞”出了的是暧昧的气氛。。。。。。。
电影里时间就这样一直往前推移,直到电影的最后,也是故事的最初,在“一年前”,已经准备好辞职信的阿佩,因为公司大楼出现火灾,和汤少两人跑到大楼天台上,汤少突然说了些生与死的话题,阿佩莫名的对面前这个不怎么了解的汤少产生了情愫,像个小女孩绕着汤少转圈圈,并哼起了自己最喜欢的《鳟鱼》。
这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至少在结构上,它的留白和给观众的想象空间是很多的。
阿佩是个文静淡然的女生,她把许多话都放在心里,只有当汤少因醉酒睡去,才敢在一旁自言自语吐露出来。
阿佩明明知道汤少是有家室的人,也知道他们两人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但是在她的心里,就是喜欢上了汤少,而且她也不清楚这样的喜欢到底有多喜欢,会喜欢多久呢?
阿佩估计不是不去想,而是不愿意多想,因为在她的繁忙且平淡生活里,心灵一直都是空虚着的,这或许就是她在一年前最初想辞职的原因,因为喜欢上了汤少,她似乎感受到了生活里的喜悦,也断了辞职的想法。
阿佩是因为空虚,而产生了对汤少的好感;还是因为她喜欢上了汤少后,生活反而多了许多烦恼,她自己似乎也分不清了。
其实爱情这个东西,谁又说得清楚呢?
可是汤少呢?
似乎他并不寂寞,他有自己的家庭,还有刚刚出生的小儿子,还有公司一大摊的问题等着他去签字,可是每次面对阿佩时,他总是显得那样克制和镇定,而恰恰是这样强装出的克制和镇定,暴露了他对阿佩说不清楚的感觉。
他也无法分辨出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不是喜欢上了阿佩。
直到最后他推荐阿佩去其他公司时,才彻底的证明,他害怕自己喜欢上阿佩,因为他对现在的生活已经满足了,他不想破坏现在的安静和平淡,他知道再和阿佩相处下去,他们的关系会控制不了的,在电影有个情节里他们差点就情不自禁的吻上了。
汤少是个成熟的中年人,他把他和阿佩的“亲密”在还未萌芽前就将扼杀了。
而阿佩呢?
她在自己暗恋的世界里似乎越陷越深了,在她自言自语中坦露自己梦见过汤少,汤少在她心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填补心灵空虚的符号了。
因为寂寞空虚而产生的爱,是爱吗?
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而产生的爱,是爱吗?
这或许就是许多发生着和已经结束了的办公室恋情共同疑问了。
电影里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结束,人们的生活还将继续着,阿佩或者真的去了其他公司,汤少或者真的把阿佩当成过客看待,只是许多人生中的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是怎么样,这或许只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电影有个地方我看不太明白,就是在台风暴雨那天阿佩在的士上一直拨打的电话,是拨给谁呢?
还有那辆飞驰而过让阿佩呆立在雨中的车里,又是谁呢?
是汤少吗?
难道他们真的发生了什么?
在看这部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阿佩和汤少发生了更为“暧昧”的事情,可是,一直都未等到。
作于病初愈3月30日
都市里,亲密是一种状态。
电梯间、地铁中、公车内、桑拿房、大型超市、写字楼、人们过从甚密却又内心疏离。
导演岸西试图传达一种常态,并通过细节,捕捉林嘉欣和郑伊健感情逻辑。
故事往往有章可循。
而生活本身透着一种游离于逻辑之外的诡异,任何结果都是显而易见又遥不可及的镜头。
可能性,造就了个人宿命,与各种超脱的可能。
用工工整整的倒叙,带出一个故事模棱两可的脉络和各宗推波助澜的人物与桥段。
于是,导演把某些生活转角穿起来,留给观者下结论。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什么时候喊cut,有你的份。
评论也得言之有物 简单粗暴的说差的该去贴吧灌水剧中二人在车内默默相对,在夜色中疾驰的桥段如此熟悉,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记忆,或许没有车开,但是两人在公交车里,甚至是骑着自行车都可以啊。
半年前,阿佩望着汤少,因为醉酒在副驾驶睡着了的汤少,说出了心里话,我们对着爱人也这么傻呆呆的幸福过吧。
“怕你知道 又想你知道”。
真想把阿佩这句话录下来,寂寞时听。
“你在做什么”,嫌暧昧“想约你吃饭”,太做作“我想你”,不敢说“我梦见了你”,只好趁你睡着了同你耳语人和人的关系,越大的城市便越复杂简单的谈天,要避嫌直接的约见,要考量暗生的情愫,不断的三思而后断——不错,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绝望的地方其实这是部很奇怪的影片,片子的架构和梗概早已在杂志上看到(电影杂志的鸡肋之处),全片不免静默和絮叨,就好像跟陌生人同处一室,或是跟亲戚朋友拉家常;却又很贴近现实,办公室关系,性格鲜明的人物。
只有两个主角是模糊的——也许是因为他们隐忍淡然的性格,这样的人身上往往会发生不太一样的故事。
其实最喜欢的两段,是阿佩在台风天淋大雨,心系某人心思复杂又被困在TAXI,同司机生硬的聊天,后来看到某人的车,追出来,淋着大雨,司机出来给她打伞。
这一段喜欢是因为那场大雨,还有那件疯狂的小事叫做爱情。
再有就是汤少微醺在车上小憩,阿佩开到了目的地又不像惊动他——显是想多相处一些时候。
然后,她开始讲“我想你知道又怕你知道”“那一晚我梦见你,那一晚我又梦见你”。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喜欢自说自话,那么多的心思,却不知道讲给谁听。
暧昧总是没有理由继续的事情,于是到最后只有“我想要你好,你去吧”这样的亲密,也许曾经是内心的吧
观看亲密这部影片首先不能抱着太多“野心”:惨烈或香艷的婚外情、火爆的床戏、“小三”的痛苦心路历程,或者正室与“小三”之间的争锋相对等等诸如此类的。
我认为,这部影片不适合在影院观看,尤其不适合情侣。
亲密适合放在电脑里,一个人在午后的闲暇时光或者深夜百无聊赖的寂静时分观看,同时你也可以一边上网聊天或者做着别的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部影片很淡,它不像碳酸饮料那般刺激,也不如果汁饮料的甜酸,是犹如白开水一般的淡然无味,只是在心底轻轻划过,却什麽痕迹也不曾留下。
两个人之间的暧昧情感也始终是淡淡的,即使在亲吻(而未成)的那一刻,除了淡也未让人觉得有任何其他感觉。
而当他们的爱情无疾而终时,观者并不会为他们悲伤。
同样的,他们短暂的快乐时光也不会让观者跟着欣喜。
到最后观看完了,甚至让人怀疑爱情是否来过,连那暧昧也让人不禁起疑了,因为影片太淡了,一如风过无痕。
林嘉欣的声音很轻柔,还带有台湾腔特有的一丝甜腻。
尽管有人不喜欢,我却觉得很搭影片的风格。
PS:我竟然到现在才发现林嘉欣的甜美可人,真是被她那些参加颁奖礼时的失败造型所蒙蔽了。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染缸。
暧昧的婚外情,不知为啥要叫亲密!!!!!
淡淡的,连暧昧都淡淡的
紧张的亲密,值得细味
不愧为金牌编剧。幕后阵容也很强大。
暧昧让人受尽委屈
当阿嫂遇上铜锣湾揸FIT人
到底没表达出来啊
拍的不错。让人挺有感觉的电影。剧情还行。但最后的结尾让人以为。就这样。不知道怎么说。。这结尾
有点儿无语
伪文艺未果
侮辱人智商
灰常受不了林嘉欣。。剧本好,但找错演员了吧。
英文名很贴切。
3.5
真是好友意思的片子,时间顺序跟下车顺序,曾志伟的那句“我也想知道”,搞好可以解释女主的一切问题。林嘉欣真是眼波流转,声音软糯,美女。我是注意到了她慢慢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岸西的在江志强公司的这两部片子都好有意思。
喜欢剧情和配乐
这个电影和爱情的关系真淡。这个电影想要表达的状态太简单,不值得用一本电影的长度。或者说,一本电影竟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内容。实在有点单薄了
绝口不提爱你,未必没有情谊。
略闷,但我还比较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