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喜剧,明明看哭我好多次,刚开始的男主让人无奈,让人着急,感觉他过的是什么生活啊,年纪一大把了,还活成这个样子,但其实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又不是呢?
身负家庭的压力,不敢辞职,不敢换工作,不敢跟无理的上司顶嘴。
他比我们正常人更喜欢做白日梦,但是最后他拿出勇气了,终于去实现梦了那么久的事情,那一刻简直太爽了,不仅是精神上的,更是视觉上的。
他玩滑板的那段,奔向飞机的那刻,太多太多美好感动的瞬间,哪怕最后得知底片就在家里,那又如何?
该得到的人生已经经历了,此行无憾。
真的想起立为他鼓掌,也为自己注入了无尽的勇气,虽然这说明我还不够强大,但是我依然做出了改变,我选择辞掉了那份厌倦已久的工作,去认真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起的比上班还早,依然感觉时间不够用。
以前我也会做梦,后来不会了。
可能知道的太多了,就不会想象了。
为什么学马克思的时候说,一切的想象来源于现实。
我们知道更多才有想象的基础。
以前我也写影评乐评,看完一个想很多。
后来不会了。
看过了,心里激起一点小小的想法,看完就消散了。
似乎有什么,又似乎没了。
所以我写不好了。
我懒得写了。
我不再想了。
影片的主人翁是一个公司里闷头干了16年的员工。
回忆他父亲还在的日子,他留着很酷的发型,滑板玩得很溜,潮味十足。
可是现在,他只是一个有点小驼背,干干瘦瘦矮矮的男人。
自卑,被人趾高气扬的欺负。
他总是在跟人说话的时候走神,也许幻想着很厉害的东西,但是这样更显得他的无能。
这样的白白净净的干瘪的男人,公司里太多了。
不知道他哪儿来的勇气,也许是工作上的尽职。
为了追一张底片,他做出了最疯狂的举动。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美国的护照和钞票,还有英文真是好用,不过还是要钦佩他这一路的胆大)什么也不带就出门,格陵兰,冰岛,要爆发的火山,阿富汗喜马拉雅,那些美丽而壮阔的东西,让他变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人。
(这是很多人去西藏的原因吗?
我说你们去了也变成这样,因为你们是旅游,没有修行)化妆师很厉害,演员很厉害。
100多分钟,我对这个男人的印象改观了。
最后他和要寻找的狂野摄影师看起来很像。
还要说到他的妈妈。
父亲去世后妈妈的辛苦并没有被提到。
只看到妈妈留着爸爸的钢琴,最后为了他卖了。
妈妈给他做桔子蛋糕,全世界都爱,可以用来贿赂军阀(我妈妈的饭菜可以贿赂全世界!!!
)。
妈妈从垃圾箱收起他扔掉的钱包,那个象征着装了生活的精华的钱包。
以为影片卖了好大个关子,最后都不好意思抖出底片是啥,结果很勇敢的抖了出来。
我也很服!
因为摄影师一定是深爱着他的!!
那么前后的照片有什么关联?
没有。
妈妈那张,有。
摄影师很任性。
最好的,不一定会拍下来。
因为,我自己看到了,就很嗨。
所以,如果我没有写。
因为,我打算自己嗨。
大部分时候我愿意分享。
因为我没了,这想法也没了。
多可惜。
不过也有不分享的时候。
没关系。
有更出色的人会做到的。
我不用担心太多。
毕竟我来到这世上的时候没有带指令任务。
ALL I NEED TO DO IS ENJOY AND MAKE MY MIND.对了,做了疯狂的事后,主人翁的白日梦补偿程序就停止了。
也许,我没有做梦,因为我正在做。
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是因为李欣频老师曾经在网上推荐过。
迟迟未看是因为电影的海报让我觉得是中年男人肤浅寻爱的过程,可是今晚看了才知道,原来是充满着诗和远方的电影。
男主角Walter Mitty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上班族,平凡到上司不会专心听他讲话,平凡到相亲交友网站的资料无聊到无法填满,平凡到有超高滑板技巧却不被督见。
可是正正因为他平凡,他勤恳,才让他执着地逐一拜访了格陵兰岛,冰岛和喜马拉雅山,只为了寻找一张讲述生活本质的底片。
他出发的初衷是不想丢掉饭碗,还有从女主角那里获得了远行的勇气。
谁知道回来的时候,饭碗还是保不住,女主角还是跟前夫复合了(他本以为是,后来发现不是)。
可是他最后获得了更多,因为他得到生活本质的真谛。
不知道大家对电影中,男主角幻想中的女主角拿着吉他唱的major tom有没有留下印象?
电影完了这首歌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这首由80年代英国歌手David Bowie所创作,据说是受到人类首次登月所受的启发。
实际上,我曾经在一部香港电影《那夜凌晨我们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也听过这首歌。
原来Major Tom是一位太空人,是一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太空人。
因为他太爱宇宙了,比妻子家庭甚至生命还要爱。
空洞孤单的太空舱,其实满载着理想,勇气与爱。
这两部电影都引用了这首歌,我想,生活真的把他们压得不再年轻有梦了。
曾经那个踩着滑板的他,梳着庞克头的他,早就收拾好行囊的欧洲之旅,都早已丢进风中了。
而此时此刻,Walter Mitty试图联络心中的Major Tom。
在喜马拉雅山的顶部,他终于遇到了摄影师肖恩,本想询问第25张底片究竟是怎样的一张照片?
究竟关于生活的本质的照片是什么?
但肖恩却邀请他跟当地人一起踢球一起笑。
后来,回到美国的Walter终于知道,生活的本质就是踏实地为你所热爱的事情所付出,正如他为这本杂志倾注的16年,也如Major Tom为太空献出了生命。
你好吗?
住在心里的Major Tom。
Bob Dylan有句很经典的歌词: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虽然来自于一首反战歌曲,却觉得无比适合《白日梦想家》这部电影。
毕竟,男主沃特实打实的走了很多路:在格陵兰岛骑自行车,与他为伴的只有自己前行的影子而已;不小心跳入了海里,没想到阴差阳错地揍了鲨鱼;为了赶时间,他在冰岛空无一人的马路上玩起了滑板,顺便还体验了一把火山爆发;最后他甚至去爬了喜马拉雅山……
这个原本生活乏善可陈且毫无存在感的男人,在相亲网站上没有一点精彩的事情可以拿出来炫耀。
但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受到了异性的狂热追捧,两三个小时就能收到好几百个“wink”。
Finally, we can call him a man。
这一切之所以会发生,起因是一张消失的25号底片。
这张底片带着锋利的边角,划开了沃特死水般的枯燥生活。
他在装满各种各样档案的地下室一样的地方工作了十六年,平常几乎不会与别人交流,那些超出他舒适圈的事情全部靠脑海中的幻想来完成——遇到意中人,就在脑海中幻想和对方的对话;被刻薄的上司嘲讽了,脑海中立马开始了一场恶斗。
沃特太不起眼了,大家只有在想找乐子嘲笑别人的时候才会想起他。
原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没想到,那张重要的25号底片失踪了。
沃特所在的杂志被并购了,杂志社将印刷最后一期杂志,25号底片将会是封面。
沃特怎么也找不到这张底片,上司也威胁他必须找到,沃特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寄出底片的摄影师肖恩。
可这个肖恩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存在,沃特只好凭借着零碎的信息去追寻肖恩的足迹。
于是就有了沃特那一系列的冒险。
最后当他找到肖恩的时候,却惊讶地从对方口中得知,25号底片就在随信寄来的皮夹里,只是他没有往里面看。
这样一个兜兜转转的故事,其实很老套,但这部电影的评分并不低。
可能除了风景确实美好以外,它妙就妙在你很难从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得到确切的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你可以说它和勇气有关,沃特在决定登上直升飞机前幻想了意中人演唱“Major Tom”鼓励自己勇敢追逐的场景。
在不断追寻肖恩的路上,他用手里的一个娃娃换取了用来前行的滑板。
要知道,沃特可是幻想过和上司争夺这个娃娃的战斗的。
他在这场貌似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丢掉了曾经那个蜷缩在电梯角落里的自己。
电影里也展现了生命中的一些奇妙:你所追寻的其实一直就在你身边,有时竭力去找反而会错过和他有关的暗示和细节。
无论找到与否,我们享受的就是整个过程。
就好像肖恩在见到自己追寻许久的雪豹时,却没有按下相机快门一样。
寻找雪豹是目的,但有的时候也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的结局又展示了另一种含义。
那张沃特追寻良久的25号底片最终成为了杂志的封面,尽管沃特丢掉了工作,他在封面中依然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这是每一个普通,但却始终认真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人应得的褒奖。
有点鸡汤,但平凡如我,依旧被最后的这一幕给打动了。
也许我们普通,也许我们究极一生都不会被铭记,可是总要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也活过。
认真对待工作,自由随性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勇敢地走出舒适圈,享受当下。
与其做个白日梦想家,不如成为现实生活家。
这大概就是沃特告诉我的吧。
做為賀歲的勵志電影,我最喜歡的劇情卻是西恩潘給「旅行勵志」這檔事打臉的台詞:「環繞半個地球才學到的收穫就藏在家裡的錢包,只是你沒注意罷了。
」這巴掌打得太響亮痛快,甚至讓我覺得結局十分鐘只是上層強制增添的喜劇收尾,真正的結局該是停在西恩潘一幕,發人省思。
中產藍領是一種很矯情的生物。
他捫渴望脫離都會生活的慣性,想嘗新鮮,卻又有種真正不能放棄的底線。
這種心態反應在提供給這類人的電影上,冒險的意義就變了調,抽換了意義,也拔去了毒牙。
「旅行」:到一個自己還沒膩的地方,但是最後一定會回來,除非當地給予你更舒服的生活。
通常是非北美歐陸的國家,以神祕東方大宗。
「異國」:自己還沒有去過的地方,當地充滿著最終會善待自己的居民。
通常都有種落後國家的氣息,比主角聰明成功的人物也不會出場。
「新朋友」:豔遇,通常是帥哥美女。
「新體驗」:不同於上班族生活,卻又巧妙的可以跟主流價值不甚衝突的開心遊戲。
通常這種體驗會成為日後茶餘飯後的話題。
「新收穫」:體會到異文化可以帶給自己甚麼樣的改變,然後一定帶著這種東西回國。
通常是精神上的收穫,偶爾是物質。
典型的當然是2012年,鳳凰老女演出的《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
集以上字眼之大成而凌駕之,充分表現了中產階級想要的旅行真面目。
灑錢買異國體驗,多退少補。
所謂冒險,卻無風險。
在這類電影中,《白日夢冒險王》算是好很多的。
班史提勒自導自演,找來了個懂反省的寫手編劇,讓電影中的主角不至於過得太夢幻,他還是會為了冒險之旅付上些代價,例如失業。
西恩潘只實際登場了五六分鐘,作為電影中像徵的旅行終點,又或著是神話學所謂的勇者寶物,他跟班史提勒的對白要比前一小時的無謂北歐旅行有趣多了。
你要找一個東西?
不在我身上喔。
你要找的東西從頭到尾都在老家,你只是沒仔細找。
你跨越了半個地球,丟了飯碗,實際上得到甚麼?
只是發現自己不夠細心。
所謂的冒險,到底是一廂情願的四處狩獵,亦或其實只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忽略的東西?
有些東西聽起來不如旅行浪漫,卻正才是我們需要,而且渴望已久的,只是我們忘了,也不願意去找。
《白日夢冒險王》以旅行為故事核心,卻不是個那麼鼓勵自我追尋。
儘管結局還是美夢成真的套路,卻也夠比一票盲目勵志片,多了幾分不俗。
看完这部《白日梦想家》,像是映照出当下的生活一样,逃避了压抑窒息的工作,逃离了憧憬向往的城市,感受自由,给我无限遐想,感动与思绪······幻想在压抑的工作日常中发生超乎寻常的事,鼓起勇气,勇敢行动起来,真正打破日常,实现一直以来的幻想白日梦,挣脱束缚,逃离城市,去见识美好和谐大自然,感受自由新世界···城市面貌一览无余,自然美好尽收眼底,「沉浸在那个时刻,享受当下」真好啊,拍的真好!
故事记录:沃特Walter鼓起勇气对约会网站上心仪的异性发送wink,但却因为经历贫乏导致资料填写未完整而无法发送。
公司转型准备进行裁员,而沃特经常不合时宜的白日幻想习惯给初到公司的转型期经理留下非常不好的经历。
沃特喜欢的是公司的一名女同事谢莉尔Cheryl,幻想着与其发生美丽邂逅,一起拥有幻想的美好未来。
一直以来拍摄杂志封面的摄影师肖恩寄来了一组缺失25格底片的相片,而这张相片恰好是下一期的杂志封面,转型期的经理一直追问此事,沃特面对缺失的底片惆怅着,沃特联系不上肖恩,于是从其余底片中寻找线索。
心血来潮搭乘飞机去往格陵兰,寻找摄影师肖恩,在酒馆遇见潇洒嗜酒的直升机驾驶员,犹豫之后奋力一跳乘坐直升机去寻找身处海上轮船上的肖恩,纵身跃进冰洋之中,获救,搭乘轮船去往冰岛,骑行在自然之中的公路上,与沿路的孩子交换滑板,像是回到童年一样踩着滑板滑行去往下一个目的地:火山。
火山喷发之际望向天空,屹立在滑翔艇上的人与灰烟形成不可思议的画面。
回到纽约,被公司开除,失意黯然之时,意外发现一张相片底片拍摄之物是家中钢琴,从母亲口中得知肖恩来过的消息。
重新启程出发,去往喜马拉雅山寻找拍摄雪豹的肖恩,历尽千辛跨越冰川山脉,终于遇见肖恩,得知丢失的25格底片是肖恩善意的玩笑,底片藏于一同寄来的皮夹之中,而自己未曾领会,无可奈何之下索性与肖恩一起在高原上踢球,感受最后的自由旅程时光。
回到纽约,卖掉了父亲给予母亲的那架钢琴,意外从母亲手中拿到自己丢弃的皮夹,找到了那张底片,在没有查看的情况下回到公司,将底片交于转换期经理,并将心中所想传达给讨人厌的经理后离场。
领取遣散费的时候,遇见同事谢莉尔,解开误会,走在夕阳下的纽约街头,若有似无的闲谈,路过报刊店时,看见新一期的生活杂志封面,那是身处白日梦之中的自己,惊喜过后坦然释怀,像是告别了过去,牵起谢莉尔的手,一起走向崭新的未来。
海报与剧照:
整个片子节奏感很好,轻松愉快又有点荡气回肠,加上格陵兰冰岛阿富汗各种体现人类极限的美景铺垫,插播亲情爱情小泪点,很舒服的观感体验。
主线讲一个42岁中规中矩的大龄单身猥琐男,患有严重的白日梦症状,梦里常做英雄,现实却很挫,追个妞发送个wink表情都障碍半天,跟上司面前显得犹豫无能。
后来故事渐渐展开,才发现原来男主以前是个阳光朋克少年,父亲去世后压抑情感才变得畏首畏尾,没有信心。
他心中有梦,却勇气不足,只是自己做做白日梦。
追25号底片事件,使男主在强烈的爱的驱动下勇敢出发,用实际行动实现心中所想。
行动起来了,就不做梦了!
多棒的寓言。
但追梦岂能一帆风顺,一旦受挫不知所措的时候男主又开始白日梦,白日梦是弱者的自我保护,停止行动立马打回原形做弱者。
千辛万苦后,终于在雪峰和底片主人shawn见面了。
shawn的角色有点上帝的隐喻,是一切的缘起你时时打交道却从来没见过,只有几度追寻并孤身一人爬上雪峰后才得以和他面对面交流,他却告诉你自己扔掉了机会上帝也没办法。
上帝就是那个孤独攀登后还不放弃的自己啊!
shawn 来到极寒雪峰为了拍摄雪豹,最后雪豹来了,他却说,最美的时刻他不想让机器妨碍,他只是感受那一刻。
这个比喻又挺深刻,过程大于结果啊!
跋山涉水九死一生的爬上雪峰终于捕捉到ghost cat的踪迹,最后按不按下快门已不重要,这份经历和感受,已经属于你了,这份人生财富锁定了,谁都抢不走,成就你绚丽夺目的履历表。
行动起来,本身就是实现梦想,和结果无关。
走过,经历过,就是意义。
片子还通过对25号底片的追寻,悉心的诠释“行动起来,改变生活”的几个要素。
23号底片是一片水,角落里有渔船名字在水中的倒影,象征了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女主也是他的方向,所以男主出发开始行动--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24号底片是手指,象征了人和人的联系-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导演别具心思的选择了人之罕至的地球之极之巅,不管在格陵兰还是阿富汗,都要积极参与生活,与人踢球唱歌喝酒笑谈,如果只是旁观,男主就无法和醉汉直升飞机驾驶员不打不相识,就不能辨认他戴戒指的手指,没办法继续追寻。
26号底片是钢琴落漆的一角,象征着家人的爱--to feel。
钢琴是父母感情的象征,因此综合了两个人对男主的爱,最后卖掉庞大而影响正常搬家的钢琴,意味着关于父亲去世带来的伤痛包袱最终被卸下,之前白日梦里男主一直变小也暗示他受困于父亲去世而心理停止成长;而老妈帮助他找回了底片,老妈做的蛋糕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暗示老妈一直以来都在支持男主。
家人的爱可以是负担伤痛,更是我们最可依赖正能量源泉。
前后都交代清楚了,25号底片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最后揭晓谜底的时候导演并没有表现太多surprise,一带而过。
白日梦,是鸵鸟藏头的沙堆,庇护着弱小未成年的心,几十年来阻碍成长,工作还算勤恳的男主,无法正常的去组建家庭,也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直到遇到女主后触发了强烈动机,有方向,有行动,有互动,有爱,男主学会了勇敢真实的生活,孤独困苦也不放弃,和上帝对话后,领悟生命的真谛。
从雪山回来后的walter mitty, 完成了迟来的成人礼。
之后的卖钢琴,找女主坦白,都是以成人理智优雅的方式。
在我看来,全片虽然围绕25号底片,但底片的底片,谜底的谜底是26号,也是secret life的真正含义。
情感,是我们生命的依托,是底片的底片。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不能行动,为什么我总在逃避和拖延?
我自己也常常在思考这些很basic 的问题,为什么我成不了学霸,为什么我总是想得比做的多,看这部片子,很意外的找到了答案:因为缺爱,不够爱自己,不够相信自己是好的。
行动起来,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深层次的强烈动机具足才可以持久。
这个动机就是爱,我们常常会利己,但却不够爱己。
爱自己,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宠儿(此处可换做各种其他神佛或父母上司等),完完全全没有一丝怀疑。
当然,爱也许是另一个醒不来的白日梦
如果不是出于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华特不会去到处找寻底片找寻那个摄影师鸡汤看的多了就会反胃励志片看的多了也就无所谓了这年头谁还需要鸡血可是可是,生活总是需要那么一点点意外才能让我们觉得生活还总算有点乐趣不是喜欢那个喝醉酒在酒馆里面唱歌的胖大叔喜欢那个吃了蛋糕脸上露出笑容的大(四声)王喜欢那个应该算是红娘的电话另一侧的那个男生其实任何人的生活都避免不了单调无聊和到最后的几点一线习惯了,似乎都在重复着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一样可是,总有某个瞬间,某个事情,某些人会让你忽然有些想法有些勇气一个人去到一个地方,看一些风景,和某些朋友一起喝酒做一些从不会甚至想不到自己会去做的事情有些人把这个堪称一个中年宅男的一个中年危机的破解的鸡汤电影嗨谁在乎呢只要你看到了电影中你想看到的就足够了
一部表面上看着还不错的电影,但仔细揣摩,却只是一部空有其表的文艺片。
难怪IMDB上给这么低的分,也难怪北美票房惨淡。
美帝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表面上,这部片子是一部哲理深刻隽永带一点黑色幽默的文艺片。
电影的拍摄角度、技巧、取景实属上乘,格陵兰和冰岛旷野无人空灵大气的美景足可震撼每一个在乌烟瘴气的城市连太阳都不一定看得见的国人。
同时,电影的配乐也的确下了一番功夫,轻松深刻的Stay Alive与直接把电影配乐上升了一个高度的Space Oddity也着实让我感到了这部片子扑面、浓郁的文艺气息。
再加上斯蒂勒那张老脸,这部片子的确做足了成为深刻大成本文艺片的所有准备,也的确给大部分未加思索的观众一种蕴含无数人生奥秘看完即可悟道超生的感觉。
但,也仅此而已了。
这部片子的剧情,尽管加上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掩饰,说白了就是一抓一大把的屌丝逆袭剧情。
而且就算是在所有的屌丝逆袭片中,它的剧情也不能说是最好。
先看前期。
电影前期欲扬先抑的“抑”字把握的倒还是比较好,一些细节的处理鲜活地展示给了观众一位只苟于己任、被整个社会压榨、还得承担起不能承受之重养活家人的中年屌丝男。
前期夸张、戏剧性的表现手法作为整个戏的亮点,中肯地说的确起到了一定奠定电影基调、刻画主角的效果。
然而,前期主角的白日梦完全没有一点新意和幽默在里面,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想让我笑,但我只感觉实在是太冷(尤其是主角在办公室里面看到冰山的时候);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这种主角走神3分钟情况确实太过夸张,也使电影与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脱轨。
与《阿甘正传》的戏剧化处理方法比较,总还是欠缺一点现实与夸张的平衡。
而到了“抑”这一部分,我完全有一种编剧已经放弃治疗信马由缰了的感觉。
如果说前期只不过是与现实生活有部分脱节,后面已经达到了魔幻现实主义大片的感觉。
所有路人对主角无条件友好,冰岛上碰巧碰到那个酗酒大叔;阿富汗山区竟然搞定了那个军阀,而且雪山那么大一片地方竟然巧遇摄影男......只感觉感觉主角开了挂实在萌萌哒,没有感到任何一丝哲理气息。
电影允许戏剧化的处理手段,但这种揭示现实生活中哲理的电影,最好还是要源于生活,多靠点谱。
同时,这部电影后期的转折本意实在告诉我们生活要追求刺激、丰富,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电影说倡导的刺激?
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
难道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不能寻求这种梦想与冒险,难道我们必须都要跑到战乱的山区去升华我们的人生?
就算是在主角胶卷冲洗的岗位,也可以寻求人生的意义;就算是被认为浪费生命的保安或者邮递员,如果与邻里处理好关系并尽力帮助他人,也可以使生活很精彩。
这部电影的核心主旨,我觉得都是不切实际并且大错特错的。
大部分人甚至都不会有机会干主角干过的事情;而我个人认为,若论“白日梦”与现充,这部电影的主要目的,反而应当是让大家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与精彩。
总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伪文艺的空壳片。
除了场景与音乐外乏善可陈,不值得推荐。
主人公Walter见到摄影师Shawn的那一段,Shawn在喜马拉雅山上某个地方等着拍雪豹。
当雪豹真正出现时,Shawn却没有拍摄,只是看着,Walter问,你为什么不拍。
Shawn说,有的时候我是不拍的,那些我个人很喜欢的时刻,我不想被照相机分心,我只想在那里,在这里,这一刻,浸入到里面。
Shawn中间还说了一句,美丽的事物总是不想被注意到。
这一刻,让我想到了Walter。
在Shawn的眼里,默默认真工作了16年的Walter就是雪豹,或者说“鬼猫”,不经常被人注意到,却很美。
一个巨长的尼康相机广告,风景无限好,视效无限好,原声无限好,但就像漂亮的旅行手记,读了再多也不是你的。何况对于旅行的定义有点功利了。和Frances Ha真是小清新深度定制下理想照进现实的两种极端啊,家长和孩子一人一部看着好极了。【Adam Scott这个小坏蛋好萌啊嘤嘤嘤
赞改编,片头的credits打在建筑上太碉堡。。叙述文字融在画面当中,还有正面正反打!!这不是安德森标配吗??冰岛风光大片!音乐很赞!喜马拉雅上接电话,你以为你是中国移动吗?x光赞。另外那个飞机餐请告诉我是假的,谢谢
看不出哪里好,冰岛再美也坚持不下去。
8.28 看世界。“Sometimes I don't. If I like a moment, for me, personally, I don't like to have the distraction of the camera. I just want to stay in it”
1月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其实不喜欢前半部分经常脱线的Walter,但是从他坐上飞机开始精彩值瞬间爆表!冰岛的景色美醉我!配乐赞的没谁了!25号底片又太煽情!💯
欧美文艺片,看到男主把钱包仍垃圾箱后妈妈的眼神时顿悟25底片在老友送的钱包里。思想做白日梦不如行动去环球旅游。大概是这么个主题叭 …?
冗长拖沓地表达了一个毫无新意的视角和主题
看得有点懵
美国版《等风来》
我这个年纪本来就已经不太吃“走遍世界寻找自我”这一套了,何况我又宅又怕冷, 还是个起床困难户,被窝里看得是波澜不惊。
心灵鸡汤毁了多少电影。。。
非戏剧。非言情。本斯蒂勒哪里去了???2014.04.09 Beautiful things don’t ask for attention. 2017.11.26
我就是想问问打高分的各位,如果你也发白日梦,看完了这部电影,你是继续发梦还是行动起来?
如果你见过格陵兰,喜马拉雅和冰岛的火山,就再不会被生活打败。
非常差劲的篇章节奏感,无笑点,人物和叙事都儿戏般的含糊跳脱,相当矫情了
我难道看了一部假电影??其实早就听说过这个电影了,今天晚上才看了,说实话我看到了摄影的魅力,演技也不错,但是还是没想法,没感觉,没意思😥
场面很磅礴,典型大投入的好莱坞大片…而已。
白日作梦
全程几乎都是强逼着自己往下看,对于一部电影而言这种观影体验首先就输了。对男主完全喜欢不起来,因为父亲去世直接从莫西干男孩变成一个颓丧傻逼的中年人,这种诠释比海边的曼彻斯特不知差到十万八千里去了。所有白日梦的低幼剧情我都是快进的,实在看不下去。p.s.豆瓣星评都是屁~
影评人不喜欢的鸡汤电影,但一定触动了许多观众,长板速降的名场面也被爱好者津津乐道。本·斯蒂勒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摄影及构图很是考究。在传统纸媒没落的今日,一切更像是白日梦了。能够被本片打动的观众一定都还对生活抱有着热爱。不同于普通的励志片,结尾Walter历经冒险,冲破极限,回到现实,还是失去了工作,虽然生活还是没变,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不过Walter肯定变成了不一样的人。治愈系影片的top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