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年轻人宣扬做自己的权利,极力摆脱亲人和社会施加给自己的束缚,电影将同样的话题聚焦到老年人身上,整个影片围绕着“老年人有没有做自己的权利”展开。
面对斯波的“代替安乐死”行为,无论是深感解脱,因而隐秘地心存感激的子女,还是无法理解无法原谅,在终审现场大喊“杀人犯”的子女,实际上都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父母做决定,他们处在被伦理道德所束缚的第一层;而斯波的父亲自主选择,“授权杀人”,由老人自己决定生死,即便如此,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心里道德和情感这道坎也足以让子女痛苦挣扎,面对这样的情况无论身处底层还是安全区已经全然没有差别了。
“判处我死刑的你是对的,而我也是对的。
”斯波过于善良,共情能力太强,以至于他能够深重地理解这一切,为了解脱更多的人,为了让子女不必面临道德困境,不必经历情感挣扎,他站出来“施以援手”,由他一人的死换取更多人的拯救。
斯波敬畏法律,面对死刑他心甘情愿,而他明知违法却依然在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对于斯波“请你救救我”的再进一步思考。
(触及亲情关系了:))。
“羁绊有时也是一种束缚。
”社会的共识是:既然父母用一生的力量全力抚育子女,那么子女就应当在父母年老时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来有往这才公平,问题在于亲情真的可以用平等这种买卖关系来衡量吗?
公平本就是理想,而亲子关系更是承受不住天平的砝码,毕竟追根溯源,一切子女身份都源于父母的自作主张。
#第25届SIFF# ,我的2023上影节收官了这个题材本身就很好哭,男主和男主父亲的戏份很有情绪共鸣,我眼眶湿润了,有听到影院里哽咽和拿出纸巾的声音我其实很喜欢看日本社会议题电影,因为发展原因,他们或多或少会比我们早几年遇到一系列东亚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的确值得反思老龄社会的困境,3个护工+1个家人的配置也远远不够照顾一个失去自理能力并失智的老人,除了财力体力上的消耗外,还有更多是情绪压力。
人道主义的确高尚,但现实不是满嘴主义就完事了,很多问题执行起来自有它的困难男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暴力and原始,并没有从制度根源上起到什么作用,但多数家人的确也有了这类想法,“久病床前无孝子”,如何在制度上去保障老人呢并且不只是照护老人,还能让他们享有生的尊严女主和男主两个阶级对立,一个主张程序正义按部就班,一个则是自行行使“正义行为”。
他们之间的argue撑起了电影的一半,不过内容并没什么深度,可以很快讲清楚,却拖了很多时长有钱人跟穷人可能都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安全区的人无法理解各种困难之人的无奈铃鹿央士好帅呀片尾曲很好听
在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最近突然就开始思考有关家庭、家人的事,一想到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句话的时候突然就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公司用3-5年为单位做目标计划,人生用10年为单位来衡量,年纪越大越发现其实20年的单位才是如常。
而我们短暂的一生,也只有4个20年的里程碑。
生的时候是快乐的,而死亡却是不得已,不受控那般丧失对人生的掌控力,丧失对一生的记忆。
古话说“养儿防老”,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枷锁,但这也许就是家人之间的牵绊和责任。
妈妈是从这个过程走过来的人,而现在突然有了一种能感同身受的代入感,才知道这样长年累月的是有多么不容易。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伴侣。
“伴侣”这个词可能比那些美好的甜蜜的词汇更准确。
选择一个人意味着选择承担必定会发生的这一切——要面对丧失行动力最失去尊严的一面,要面对最不受控制的一面,以及繁琐且不能摆脱的照料。
谁和谁在一起,无非是“我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给我添的麻烦,即便是痛苦的,因为想你在一起,而愿意去承受未来的这份痛苦。
”看完电影只想和爸妈在一起。
我们终究都会迈向这份不得已,但无妄这一生来到世界走一遭,相遇相爱共同快乐和拥有过彼此。
男主可以说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了,辞去工作,减衣缩食,每天照顾时而痴呆时而清醒的老爷子。
三年,三年啊!
最后老父亲哭着求儿子杀了他。
我拳头紧了好吗!
儿子为你付出了那么多!
你最后还要把儿子变成杀人犯!
你要死自己死啊!
说没有能力?
实在想死翻个身把自己闷死也可以。
(剧情只是说他腰受伤了,不是全身瘫痪)即便如此,儿子还是选择帮他,而且选择尽量少痛苦的方式。
他真的是很温柔的人。
戴在大友妈妈脖子上的十字架墙上反射窗户形成的十字架检查官大友读教会学校的背景斯波床头的圣经没有最终审判的结局我相信导演试图在影片里开启一个关于罪的讨论检察官大友最终在监狱与斯波的对话让人开始意识到虽然斯波在现实世界的律法下犯了重罪,但身为检查官的大友在面对孤独死的父亲时同样无法逃脱内心的不断谴责。
从某种程度上影片的观众通过检察官大友的自述开始感到并没有触犯现实法律的大友在行为和心灵上反而不如犯了重罪的斯波。
影片通过大友和斯波的几次单独对话将什么是罪思考以及检察官大友认识自身也同样犯罪的过程徐徐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可谓是用心良苦。
在领先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东北,我身边就有两起老人把两个女儿(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媳妇)活活耗死的!
这两个老人都是那种生活不能自理但身强力壮(矛盾的描述却是事实),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每天晚上隔俩小时哭号一次,每次一个多小时,左邻右舍深受其害,从小时候被欺负到骂土匪鬼子再到死了好几年的故人再到丈夫子女(俩老人都是老太太),骂了个遍!
照顾老人的两个女人也都60多了,20多年没有一天的安稳觉,没有假日,没有休息!
老人吃饱了就骂你,饿了就低三下四求你,你强硬一下她先服软,然后拉床上吐沙发上故意折磨你!
只要有外人来,必须告你的状!
街道社工每年重阳春节上门探望,送米送油就赶紧溜,生怕被拽住能大舌头呜噜呜噜说一天,哭天喊地抹脖子,满面油光、声若洪钟地声称遭到了虐待!
奇怪的是嗓子就是喊不坏!
街坊都说,那个儿媳妇受尽磨难而死,终了体重不到八十斤,她居然还能得意洋洋地说自己的一条腿都比儿媳妇全身重!
感恩?
屁!
老太太半夜骂的人里,又多了一个死人成为她的“骂材”罢了!
请保姆?
呃。。。
女儿和媳妇在人家眼里都跟奴隶似的,要是保姆……得成啥了啊?
这样的老人也没多少退休金。
这俩老太太最后都是22年末的“放开”带走了。。。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此类故事只多不少。
本片社会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
不由得联想起12的片子《爱》,和《爱》相比,本片观点交锋太过于显露,以含蓄著称的日式风格这次不含蓄了,或许现实已经让人们含蓄不起来了。
见过检察官和罪犯共情吗,然后好像被戳到痛处而生气,当场摔桌子。
见过法庭等罪犯自述完感人的台词,受害者再怒喊杀人犯吗?
见过检察官助手感动到流泪吗,然后说不懂夫妻关系,想象不到父母老了咋办?
安全地带,哪有什么安全,只是忽视罢了。
很难共情,因为,电影中的有情和无情切换太刻板,太刻意了。
与其说《死亡护理师》这部电影是悬疑推理的故事,不如说是侧重展示纪实的视角吧,算是用比较极端的犯罪案例揭示了养老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困境,也带着深深的无力感。
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会不太喜欢这种明目张胆的设计和说教,但是最近一个月参加了两次葬礼,切身感受到了东亚文化对疾病和死亡的忌讳给人造成的矛盾心理,也因此好像理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直接的煽情和“呐喊”。
我们有时候承受不了疾病伴随的长久而痛苦的活着,却又很难愿意与死亡和解,这不完全是由人性善恶决定的问题。
社会需要直视老龄化的问题,而对个人来说,更需要的是进行合适的死亡教育,就像了解其他知识一样。
我们需要从生理层面了解疾病可能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也需要从心理层面了解如何保障病人的尊严、给予他们安全感。
这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上的付出,更多的是心态上的准备和成熟。
可能最可惜的事就是人还在的时候不愿意去面对这些问题,假装疾病和死亡都不存在,一边和病人一样痛苦,一边承诺一切都会好的;而人走了却连好好告别都没有学会,前一秒还在号啕大哭,下一秒就安慰自己这其实也是一种解脱,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有满满的遗憾。
不该是这样的。
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死亡这个课题吧。
2024-6-3
看着老人还想进监狱,感觉挺心酸的,但是对于她来说,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出路。
有时候会想,国家有那么多花钱的地方,怎么顾得过来一个人,还是把希望放在自己的身上比较靠谱。
护理院的员工斯波宗典 与 女检察官大友秀美 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父母是否有做够的钱养老,男主的父亲没有足够的钱,男主也没有机会找到工资比较高的工作,养老真的是问题。
女主的母亲靠做生意赚了钱,给自己的养老积累够了钱,所以女儿会轻松一些。
女主的父亲和母亲的养老差距也很大,就是有钱和没有钱的差距真的挺大的,看着真的会有淡淡的寒意,感觉什么都不重要,只有钱最重要。
但是目前我也找不到其他的理由。
女主面对冲突的处理方式是合作,就是要把老人死的原因找到,还不错。
男主面对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是迁就,一直在委屈,所以最后只能通过宗教获得解脱,可能一直的委屈让自己心很痛苦了,看真还是很心疼的。
里面没有男女间的爱情故事,但是感觉男女主都是园艺故事,爱情是需要不断的付出,他们被自己父母的无私付出感动了。
个人杀人就是恶,而国家杀人却是正义,这跟战争杀人无罪论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我杀的,还是国家杀的,都是人的性命。
像你这样在安全地带说漂亮话的人,只会更加折磨我们这些在坑底爬行的人。
家人之间重要的牵绊,不应该被我切断。
但是牵绊有时也是束缚,死亡护理,是从自己无可奈何的束缚中得到解脱的唯一手段。
那些爆发的,无情刺痛人心的话语,那些哭喊声,争吵声,那些深深的叹息,那些从紧咬的嘴唇间逸出的呜咽,都是现实。
他们必须要为了亲人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吗?
让他们脱离为人父母,为人亲眷的身份,有什么不好。
这个世间,有时需要明灭罪恶感去杀人。
主题很值得一看 诶…… 未经他人苦 希望有尊严的死去
#siff2023#17年后,L变成了夜神月
老龄问题是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做好了完全的应对准备。日本的老龄问题尤其突出,拍这么一部片子不足为奇。有尊严的活着是每个人今后要面对的事情,社会应该允许合法合理的死亡,人应该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国家可以对那些未做安排而突然失智或者不想死去的人提供更多的支持。但编剧和演出用力过猛,尤其是长泽雅美,检察官共情于罪犯的戏份过于夸张,还有那个娃娃脸助理,是意图过于明显的工具人。
好题材,片子看的挺舒服的节奏,但总觉得差点什么,有些浮于表面。|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就挺无语的,这种靠大段台词来表达观点的电影拍啥电影啊,写小说不行么长篇的自我陶醉式的发言,就突出一个不讲人话然后一个这么容易破防的检察官(还要拿一个离异后,20多年没有出现过的父亲来煽情)PS:好多日本作品总是有一种脱离现实的架空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所谓的耻感文化?
这么好的题材被辜负了,整个片子几乎没有起伏,情节和台词又过于完整直白也苍白,完全没有留白和余味的空间,后半段几次感觉可以收尾都还在继续叨叨……没看过书,可能书好些吧
像是AI写出来的剧本,剧情感觉只是为揭示问题的对话找了一个由头和路径,不是完全言之无物但是实在太顺拐太机械化了,女主个人线对于主题的扩展几乎是完全的失败。柄本明用不多几场的表演就碾压了主角团。结尾探视的镜像点题已有那么多精彩先例,远的不说,和[第三度的嫌疑人]相比,这个就显得拙劣了。
SIFF 25th。现实伦理恐怖片之《如何保障卧床老人与子女共同拥有高质量生活》、《如何体面地老去离开》,也是老龄化社会的写照。看的时候浮想联翩,忍不住代入,太窒息了。但是片子本身乏善可陈了,抛开讨论的深度和维度,有些手法让人过于难受了。男主演技超神。
拍的人无解,只能戛然而止。看的人无奈,只能回避开来。
#HKIFF46@KG只把笔墨聚焦在“杀死看护老人的对与否”上是极度偷懒的,以无效的推理作包装,煽情的父子情溯源动机成因,而对于看护师的多侧面呈现,护理制的弊病,老龄化的严峻等都没有挖掘。
#siff25 日本人,放弃说教煽情吧!看困了
以温吞的节奏,弱化的推理过程,早早揭露凶手,来探讨一个沉重的社会议题,剥开医疗制度,养老诉求,阶级差异的现状痛点,通过男女主之间大量繁杂冗长的对话,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换位思考,呈现价值观的碰撞思辨,并抛出诸多痛点下的责问,如何体面的离开世界,谁有权利决定生死,如何看待挣扎里的解脱与救赎,凶手是恶魔还是天使,电影给了个开放式的结局,一个永远无法解释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一个你无法批判又无法认同的灰色地带。★★★
溫吞到爆炸。本來想看喜歡的cast互飚演技,也確實更想跟松山研一和鈴鹿央士(西裝.ver)3P……但真的就陳舊無比,長澤女士像是從上季elpis(還沒看,但想象裡都比這片銳利得多)串場過來隨便拍拍一樣,松山研一在覺得“好帥”之餘被劇情拖得像是花小雕一樣,結果最後大飚演技的居然是柄本明…………其實這個議題聊到最後都只能聊演員,已經足以說明它的失敗了吧……………………2.5歸2。
人只活那几年
为什么没有安乐死,当老人最后身体逐渐失能意识逐渐模糊,苦的是自己还有身边的人,人世间最残忍的事。揭露了一角吧,他做的当然不完全对,有的老人可能不想死。但人应该有选择,痛苦的老人应该有选择,陷入崩溃边缘被责任煎熬的照料人应该又选择,不然真的太太太苦了。
题材很有现实意义,可惜剧本实在孱弱不堪。整体情节合理性存疑,对人物性格的发展起不到该有的推动力,人物根本立不起来。大量谈话似说教,毫无力量。选角也有很大问题,在角色的对应性上完全错位。
悬疑杰作搞出来成了社会现实流水,制作上又达不到要求,女主一眼出戏,差。如果照小说拍,再怎么说也比这个好。
要是有办法,谁会走到那一步。。。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成为这样的老人,所以我打算攒够一笔安乐死的钱,如果真的到了屎尿屁都兜不住的那一天,我会趁着自己意志清醒时,让自己体面安稳得离开
本来是来看长泽雅美的,没想到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实在是太压抑太绝望了。照护失能、失智老人,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对某些承受能力弱的家庭来说,足以将其拖入深渊。看过一本名叫《看护杀人》的书,说了日本很多类似的案例,爱情、亲情都不足以挽救这种生不如死的绝望。中国也需要这样直面老龄化社会之痛的作品,而不是《我爱你!》那种用爱发电,逃避矛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