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追了小戏骨红楼梦,真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好啊!
黛玉完全就是个原版啊,话说曹雪芹的原著中,黛玉进府时,年龄应该就是这么大啊!
宝钗也是演的很大气的样子;宝玉出来时,稍许有点小失望,因为个人感觉不够好看,但是演技弥补了一些;王熙凤和刘姥姥最让我惊喜,王熙凤的眼神真是很让人入戏了;刘姥姥的小人物样子,也是惟妙惟肖。
总之这部小红楼中小演员的演技,比之前那部红楼梦真是更让人信服。
为小演员们打call。
今天看完了小戏骨全集,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本以为只是小孩子们的玩票,没想到很走心,意料之外的好。
按理来说,在年龄方面,这才是最贴合原著的一版,大观园里的姑娘们本来就是一群不过十五岁的孩子呀。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阿凤不过十七岁,只是她一贯凌厉张扬有手腕,反而让大家忘了她其实也是个年纪极轻的少女。
黛玉不过六岁,进贾府的年龄有bug,各种说法都有,有说六七岁,有说十二三岁的,六岁嫌小,十三岁嫌大,折中一下十岁,也可以接受。
宝玉要大黛玉一岁,两者年纪相若。
宝钗进贾府时应当是十四岁。
不过李纨倒是要大一些,应该比阿凤还大。
总之在主角宝黛钗的年纪上,小戏骨的确是最符合雪芹原意的一版。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些十岁左右的小朋友年纪虽小,但表演的很有神韵,本来并没有抱什么意外的期望,只是假期无聊,又兼爱极红楼,所以对红楼的各方面消息都很关注,闲来看看,但没想到各方面都很考究。
片头便说了是致敬87,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聪明也太讨巧了,知道以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超越87,干脆来个cosplay。
演员们的服饰妆容,无不是脱胎87而来,连插曲都是十来岁的小朋友唱的,真是满满的诚意。
我很喜欢的黛玉双目含露欲流,童稚天真,有点婴儿肥,十分可爱,遗憾的是缺少黛玉天生的清愁气质。
三春的同框虽然服色相同,但很明显可以看出谁是谁,迎春温婉,探春大气,惜春尚小,小姑娘们用手帕捂住嘴咯咯笑,很有大家女儿的娇俏矜持之态。
宝钗确实演出了大姐姐的感觉,小戏骨红楼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观众,所以砍掉了所有的感情戏,我们所能看到的宝黛,完全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一派天真,宝钗更是真心的喜欢黛玉,在这版里恐怕没有人敢再说宝钗阴险了吧。
演李纨的小女孩实在很美,宛如一枝小古梅,典雅大方,素淡雅致,简直美如画。
宝玉的演员我不太满意,太呆板了,一点也不淘气。
演贾母、王夫人、薛姨妈、以及贾政这一代人的小朋友,虽然一本正经的故作老成,但又可爱又可敬,看起来并没有违和的感觉,反而很舒服,可能是因为全剧都是由孩子们来参演的吧。
就连87中没有的角色,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也就是板儿的父亲,也表演的十分生动。
真是不知道剧组从哪里找出这么一群灵动的小女孩,灵动,就是灵动,眼波顾盼之间,举手投足之间,一颦一笑之间,一言一语之间,都透着未经世事的纯真,这种纯真是无法矫饰的,大观园本就是红楼女儿的青春乐园,和雪芹的原意很契合。
就好像87,王扶林坚持启用新演员,绝不让观众有跳戏之感。
我之前从来没有看过小戏骨,因为有红楼的题材才慕名一观,相信很多观众都和我一样,看着小朋友的新面孔,感到更多的是惊喜和意外。
想必不用我挨个介绍,大家都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是谁,是哪个场景了。
但是也并不是没有缺点,完全照搬87,连87受到诟病的地方也模仿了,比如晴雯歌总是作为喜庆气氛的配乐,元春省亲,众芳进大观园,听的我实在一脸黑线,因为87的配乐不当,每次听到晴雯歌我就感觉特别喜庆,有好事发生一样……晴雯我对不住你。
以及小朋友们背台词很明显,很生硬,不够流畅,确实是有“演戏”的感觉,剧本让黛玉哭,黛玉就哭,剧本让黛玉搂住宝钗叫好姐姐,黛玉就按着这么表演,剧本让阿凤笑先闻,阿凤就得夸张的一路笑过来,剧本让探春动怒,探春便怒,当然也不能够太过苛求,小朋友已经是很出色的完成任务了。
所有人物的结局都草草交代在这简短的三十分钟内,难度太大,完成的也不令人甚满意,一个人物顶多几个镜头,不过十几秒,根本无法说明问题,也不足以向没看过红楼原著的小朋友们交代清楚故事结局。
我很爱红楼,自从少女时起读红,便误堕红海,一入大梦,终生不醒,我有一个极深刻,也是极主观的感受是,红楼这样悲凉的一部书,写尽人情冷暖,富贵无常,很容易让人沉迷进去,张爱玲梦魇,俞平伯梦辨,吕启祥梦寻,很多人读进去红楼,便一生也走不出了,而且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红楼的悲剧气氛容易令人消沉,敏感,多思,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这并不是积极方面的影响,我觉得读一本书太痴迷,不是好事。
红楼非是经历过一番人生苦涩不能读懂,我到现在也不敢说对红楼也多深刻的看法。
不知道这些小朋友们对人物的真正理解有几分,我倒希望她们现在千万不要懂得。
87以来,演戏带给演员们的影响几乎是萦绕终生的,甚至致命,多少人演了这出红楼梦,再也没能走出来。
小戏骨的最后一集真是不忍看下去,她们实在是太小,太脆弱,太美好,本来是鲜妍明媚的一群小姑娘,转眼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对这群孩子而言真的能够承受的来吗?
先给分→8.5分与整部剧的演技状态相比,一些配角呈现的不够好。
然后。
个人强烈反对某些一星的观点。
例如→“这是模仿,不是表演”。
表演就完全和模仿脱离吗?
哪一类表演是完完全全凭空想象呢?
以及→“小孩子就该有小孩子的样子”、“别在这儿装大人”、“小孩子拍什么情情爱爱”……等观点。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童年。
那么我们应该在不触及法律的条件下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
或许你认为孩子拍红楼是对童年的扼杀,是大人逼迫诱导等等。
所以你认为这是我们对他们童年的不尊重。
但是不是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必须自在玩耍才是对的。
会有孩子喜欢演戏、喜欢音乐、喜欢舞蹈、喜欢写作……他们会在很小的时候为之付出可能你都做不到的努力。
然后你觉得这是被逼的,是在扼杀他们的天真美好。
但这其实是他们的选择,他们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你不能要求你心中童年的样子,就是他们要有的,就是他们必须且只能有的。
他们的童年很珍贵,没有错。
为服化道打call,为小演员们疯狂打call。
也不知道导演上哪找的这些宝贝,一个个都成精了!(绝对是褒义)周姑娘不光眉眼有几分晓旭姐姐的神韵,气质台词妆容服饰无一不加分呐,对着雪雁指桑骂槐的神态,怼李嬷嬷时的牙尖嘴利,羡慕宝姐姐有妈妈自己还嘴硬酸人家时的傲娇又心酸……所有的角色都给力,宝姐姐美到融化啊,一脸的大家闺秀,凤姐小眼珠那么一转,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夸,头一次见刘姥姥时候的处处看不上却也不曾缺了礼数,政老爹生气的眼神我看了都心里一紧啊,原本觉得宝玉脸太尖,没有“面若中秋之月”,但是人家演技好哇,面对政老爹时候的胆怯和面对女孩子们时的神采飞扬,还有王夫人在宝玉被打后的那场哭戏,真的闻者流泪啊。
定位明确的87版致敬之作,诚意满满,最爱的除了小演员就是化妆,妆容提气质不少啊。
一想到林妹妹刚进贾府时也就十来岁的样子,就是孩子们的那个年纪,就无比地有代入感,讲真,我半夜追完,哭了好几次。
激动的观众再一次语无伦次地为小演员们打电话!!!
只看了一集的开头,没有看全,就关掉了。
给三星是因为这个片子的制作还是有诚意的,服化道还算是精美。
演员基本上都是按八七版红楼梦的演员来选,表演也基本上都是,复刻了八七版红楼梦。
不得不说,这群孩子都是有灵性的,模仿得也惟妙惟肖。
但是如果拿他们的演技,来踩大人的话,我觉得就有点过火了。
模仿,总是比原创要来得更容易些吧。
我想说的重点其实是,我并不是特别鼓励用这种方式来,让孩子们参与到影视制作中来。
因为小朋友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觉得他们应该有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影视作品。
小演员应该去演更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影视角色。
在这里,我真的对我们国家的面向少年儿童影视作品的制作非常失望。
为什么我们被西方文明的渗透那么严重?
为什么我们的小孩子,对迪士尼公主都烂熟于心,对我们民间传说中一些少年英雄却很少知道?
我们有那么多年灿烂的文化,却缺乏真正的面向儿童的编剧和导演来挖掘,来拍摄。
红楼梦虽然是四大名著之一,但我认为其实不太适合十来岁的小孩子。
希望无论是对这些小演员,还是对看这一版小戏骨红楼梦的小朋友,都能够有家长在一边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辅导。
虽然说是模仿87版但是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比87报还要符合我心中的红楼梦因为年龄符合原著,有的小演员颜值比87版的还高,妆容更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古典,现场收音画质更高就连欧阳奋强都开玩笑说比他们演的好希望小演员们大一点比如十三十四岁的时候能够演全本红楼!
另外配角也不容忽视!!
王保善家的 邢夫人 王夫人平儿袭人晴雯...简直活灵活现!!
再上美图小宝钗长相就很像宝钗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演技炸裂!
台词功底尤其好!
小熙凤三角眼,吊梢眉神态,台词都极好!
小熙凤三角眼,吊梢眉神态,台词都极好!
小元春戏不多但元妃省亲那场戏真是演技太赞!
当然戏里面其它演员也很好!
这些演员从五岁(惜春才上幼儿园大班)到十三岁(最大的就是贾政)宝玉也许形象不太足(倒有点像贾环)但是演技也可以整容!
黛玉很美(个人觉得有点像娜扎不太像我想象中的黛玉)探春协理家室,抄家那场戏张力很足!
老夫人,王夫人,赵姨娘,贾政也都活灵活现!
看到后面并不觉得他们是小孩子会跟着剧情同哭同笑小演员们眼泪真是说出就出!
总之这部剧画面精致,现场收音台词不棒读不尴尬 片头曲片尾曲是小演员们唱的连字应该都是小演员们写的!
虽然说是模仿,但是演戏都是从模仿来的而且极其自然!
(也许刘姥姥不太自然,但是考虑到她一个九岁的孩子去模仿一个老人)真是难为剧组了!
那些形神兼备的小演员哪里找来!
高中选修文科要求读红楼,当时可以说全班都到了痴迷的程度了,连一字一句我们都仔细琢磨讨论。
尤记得和邻桌看到黛玉进京不过六七岁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原来我们看的都是一些小屁孩的故事。
当时还开玩笑说,以后发财了,就从全国找几个长的好看又会演戏的小孩子,按原著年龄再拍一版红楼。
前几天看见小戏骨版红楼的预告照,我突然想起这事了,于是决定不妨去看看。
这一看,真把我惊着了。
原本看红楼说钗黛仪态如何如何,我是不信的,一个小孩能有啥好看的。
可小戏骨生生演出来了,一开场漾漾在船上的的那泪眼,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活脱脱就是小林黛玉。
还有宝儿出场的那一抬眼,就是大家闺秀,就是薛宝钗。
还有凤姐,李纨,探春,湘云,袭人,平儿,王夫人,紫鹃等等,都是一水的美人坯子,真是颜狗的世界,太幸福了。
演技就更不要提了,每人对角色的把握都不错,即使是只有几场戏份的小配角,演技都不是盖的。
虽然能看出有模仿87版的影子,但也倒可爱。
就只看王熙凤给刘姥姥讲茄子是怎么做的那一大段台词,就秒杀一大批小花。
语速快,台词难,咬字清晰,竟然语调还把握的特别好,真是天生做演员的料。
相较之下,有些流量吐字不清楚,挡住字幕就是嗯嗯唧唧根本听不清楚;有些全靠配音来撑,死背台词没有情感变化;有些普通话都不过关,还有方言土音;更有些,干脆就做个数字小姐,这些人看了这位小凤姐的表演难道不惭愧?
拍戏时是炎夏,孩子们都受了不少苦,但各自都完成的非常出色。
看的出来幕后工作人员也都尽心尽力,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小戏骨版红楼是成功的,观众从未奢求更多,好的服道化,好的导演,好的改编。
好的演员,好的表演,你们已经做到了。
最后私心表白小宝钗,呜呜呜,太好看了,想偷孩子,图源自网络,侵删。
文/夕四少 期待了很久的小戏骨版《红楼梦》,终于在10月1日国庆节当晚首播,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从晚上九点到凌晨一点半,前后一共9集,平均一集30分钟,一共四个半小时左右。
第一次看小戏骨的作品,源于《白蛇传》,初看就被小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所叹服,后来小戏骨团队又陆陆续续拍了不少作品,我一直都有关注,所有的主角、配角全部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单就演技而言,这群孩子完全可以与娱乐圈的任何一位成人演员飙戏。
这不是溢美之辞,看看小演员们演过的戏就知道,每一个角色他们无不用心去演,唱跳俱佳者有之,伶牙俐齿者有之,表演精湛者有之,外形姣好者有之。
他们天真无邪,单纯善良,情感真挚,三秒之内能悲伤流泪,令人跟着心痛;三秒只能能破涕为笑,令人心生怜爱。
因此,在微博上看到他们要拍红楼梦时,我心里一开始是雀跃的,也许小戏骨版的红楼梦,将又一次掀起读红楼看红楼的热潮,这是我所期待出现的。
我们都知道87版《红楼梦》早已是无法超越的经典,所以这一次小戏骨《红楼梦》比较讨巧的一个地方,就是向87版致敬,从演员到音乐,从服装到表演,可以说,都完全是按照87版拍摄,尤其黛玉和宝钗,简直跟87版一模一样,所以网友们看后大呼“神还原”。
但也有不少网友有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觉得,拍的好是好,但《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血泪之书,是人生所有生活经验的沉重总结,是一出厚重的悲剧,比不得其他的文学作品,这么一部厚重的作品,让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来演绎,显得太残忍了些。
对此,我深有同感。
虽说红楼梦里的宝黛钗等人初见时,也都是十岁左右的年龄,与小戏骨们的年龄相似,从年龄上说,小戏骨版红楼梦可以说是最接近原著的一版,这群孩子里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也不过13岁,但看到这群孩子不停地因为生离死别而痛哭流涕时,我还是于心不忍。
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但这群孩子却过早地体会了红楼梦的大悲大恸,体会到了事情冷暖,人情凉薄,人心算计,虽然节目组的初衷是为向更多青少年推广红楼梦,但用一群孩子演绎这么一出悲剧,我还是觉得太过残忍悲切了,这不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承受的了分量,也不是小戏骨拍过的其他任何剧集所能比拟的。
因为挚爱红楼,看任何有关的影视作品,难免带着挑剔的眼光,小戏骨版《红楼梦》只有短短9集,自然砍掉了太多精彩内容,比如宝钗扑蝶,湘云醉卧等原著里最美的情节,这里都是一个镜头带过,转的有些突兀生硬。
另外,可能因为是拍给青少年看的,自然过滤到了有关男女之情的情节,比如宝玉宝钗成婚,红楼大结局中就没有出现。
因为对原著太熟悉,所以熬夜看小戏骨版红楼梦时,我有些跳戏,无法沉浸其中,时时会觉得这个地方错了,情节完全是乱搭。
有的本末倒置,比如湘云醉卧在宝玉挨打之前发生;有的台词不够讲究,比如平儿不说“大太太来了”而是直呼“邢夫人来了”…… 诚然,我知道这是编剧所为,因为集数限制,因为不得不砍掉太多“少儿不宜”的内容,所以,9集红楼梦是看不出多少真正的红楼真意的,要看的不过是小戏骨们用心的表演,用心的笑或尽情的哭。
对于选角,我给小戏骨剧组打98分,几乎所有的小演员,经过训练,都非常精准恰如其分地扮演了他们各自的角色,这是值得肯定的,比如黛玉,比如宝钗,比如贾母,比如王熙凤,比如刘姥姥,都跟87版如出一辙,就连87版没有出现的人物,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也演的非常棒,但有2分我给扣了,这是有原因的。
2分是因为宝玉的选角,我先声明:我不针对小演员们,他们都还小,不解人事,所有的角色都是剧组定的,我针对的是选角这件事,不是小演员个人。
宝玉这个角色是原著里的核心人物,当年87版红楼剧组就曾为宝玉一角犯愁,还曾发文全国寻找宝玉,可见选角之难之严格。
小戏骨版的宝玉,形象非常好,但整体上与87版及原著仍旧差了不少,表演上显得太呆板,太严肃,不够灵动,不够活泼,少了些气质,且跟其他小演员搭戏,明显有些生疏,不够自然。
当然,这不是小演员的错,是剧组没有更好地引导,没有让小演员找到宝玉的那种感觉。
当年87版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就是不够灵动,有些生涩和拘谨,后来导演王扶林就给了他一个特权,可以捉弄剧组的任何一个人,让他到处恶作剧,为的就是培养他这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的性格。
此外,单就表演而论,这群小演员似乎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那就是“背台词”,小演员彼此之间的对话交流,总是不够流畅自然,我有一种小时候被老师提问背书的感觉,他们更多的不是在演绎,而是在念台词,在背剧本,且各背各的,表演偶尔显得有些吃力,有些上气不接下气,跟不上节奏。
还有不少地方抢戏,毕竟是孩子,沉不住气,总想着要赶紧完成自己的“作业”,小戏骨之间的搭戏有些“自说自话”的感觉。
这部剧的核心人物其实不是宝黛钗,而是刘姥姥,所以说是《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说的是刘姥姥先后三进进荣国府,见证贾府由盛转衰的故事。
扮演刘姥姥的小演员,明显是全部模仿了87版沙玉华奶奶扮演的刘姥姥,虽然是模仿,但从其表演来看,是小演员中演技最好的一个,应该是体会和摸索到了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性格精髓。
9集的红楼梦,剧情略显单薄,除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有些铺陈,其余基本都是一个镜头带过,尤其王熙凤病倒,转的太突兀,且最令我无法接受的是,剧组把所有的人物结局全部安排到了最后一集上,黛玉死亡,迎春探春出嫁,惜春出家,贾府被抄,王熙凤死亡,巧姐被卖,妙玉被掳……这一集太重了,三十分钟的时长,这些原著里最重要的情节,只能是一个镜头交代了。
我想,如果不是熟读红楼,让青少年们看到这样的结局,应该都是一脸懵懂不解的表情,除非是大人孩子一起看,孩子有不解的地方,需要大人事后“补课”,这还得大人正好是红迷,这就与剧组的初衷产生了矛盾,本是为推广红楼梦,但最后可能会有很多小朋友因为看不懂结局而茫然。
当年,王扶林要拍《红楼梦》其实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甚至有专家扬言“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动”。
因为红楼梦不是别的名著,编剧怎么改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为了剧情需要,观众都能理解,但红楼梦有红学一派,是许多红学家研究一生仍旧魂牵梦萦的心头之好,是许多红迷一生最钟爱的文学作品,它太经典,经典到每个角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不能擅自改动,处理不好,就会被骂的万劫不复,后来的10版《红楼梦》成为众矢之的就是很好的例证。
由此可知,要拍《红楼梦》有多难,所以如果不是向87版红楼梦致敬,如果不是有87版这座高山在那里镇着,我想小戏骨剧组是没有如此大的勇气和把握来拍《红楼梦》的。
让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红楼梦》,显然是很大的挑战,这是只有经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彻大悟才能真正读懂的文学作品,要把它的厚重感,悲剧性拍出来,而且让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演绎出来,显然是对小演员提了一个比登天还难的要求。
所以,它定位于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主题,正是避重就轻,删繁就简,只选取了红楼梦里最为欢快的一个场面作为切入点,选取最好表现的情节画面进行展现,把这些天真烂漫的小演员放到设计好的框架里,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如果真要按照原著去拍,我想没有一个小演员能够胜任这么庞大这么复杂的戏份吧?
毕竟大人的世界,小孩子是无法真正窥破的。
他们只能按照剧组的要求,按照剧本写好的台词,在该笑的地方笑,该哭的地方使劲想难过的事哭,这就非常不容易了,他们究竟对红楼真意了解多少?
也许这就不是小戏骨该考虑的事情了。
注:以上是我一口气看完小戏骨版《红楼梦》的真实感受,我并没有要苛责某个小演员,更没有要怼小戏骨剧组的意思,我只是说出了我最真实的想法,就像网友说的,小戏骨拍的其他剧都好看,但是红楼梦太复杂了,不适合小戏骨。
我也这么觉得。
很不错,很多人都说模仿,殊不知模仿就是学习,就跟我们小时候练习写字一模一样,也是一笔一划的模仿,很多人都说没新意,没创新,但我认为,首先得是传承与积累,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没学习明白,就想着创新,可能吗?
没有积累与一定的学识,就想着创新,可能吗?
所以借用陈道明老师的一句话:中国的艺术需要传承与发展,但,首先是要传承!
所以模仿即是学习即是传承!!!
眼波流盼,吐文咬字,都正经是样;又因为是稚气未脱的小演员,而别有招怜气韵。
选的几场戏也很好。
元妃省亲,三姑娘当家,等等。
相比于87红楼梦,有机会多表现出更多的一点侧面,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更容易看到,真性情的人身处俗世的利害关系中,处处招忌,浑身不自在;大家族中勾心斗角、虚伪势利、闲言横生。
小演员们都很值得肯定和鼓励。
缺憾当然是有的,但不影响给出五星评价。
给我印象很深的几个人物简单说几句。
三姑娘,情态甚佳,缺憾在于情绪激动时咬字不清。
按三姑娘性格,激动时咬字虽快然准,方是性格。
宝玉、黛玉、宝钗这三个核心人物都很传神,没有太实质的缺憾,做到这很不简单贾母、刘姥姥、凤姐、平儿、贾政等主要人物也都很出色。
我曾担心小演员驾驭不了熙凤这样老辣又复杂的角色,但小演员还是合乎要求的,很不易。
次要角色里也很多亮点,比如狗儿兼赖大。
红楼梦是很深厚的作品,而原著很厚,人情世故隐藏又深,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直接就读。
这样一来,先通过87版红楼梦了解全概,再通过小戏骨加以别样补充,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去读原著,理解会更加透彻。
六一儿童节特别节目。真不知道从哪儿看出来的演技,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共情。没有一个演员是领悟了角色的,空洞都写在脸上。认为他们是演员就要接受演员的标准。哗众取宠,民智未开。平等对待不是因为孩子就优待看轻,而是真正尊重职业素养。
小演员们绝了!
这不是《红楼梦》,是《超级明星脸六一特别节目》。
细节处很有87版的神韵。宝黛读王维的诗是89电影版的。各取精华,小朋友们棒棒哒。
脑残导演,亵渎经典
小孩子很可爱,不过她们年纪尚幼,有的角色被她们诠释出来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就是强
被惊艳到!!钗黛太美了!刘姥姥和巧儿那段片花总共才几秒看得直接泪奔!据说还是现场收音,简直了不得!模仿秀能到这个高度,也是绝了。
这部剧的服装好好看啊,孩子们也演得特别好,而且因为是孩子,还特意没有演关于爱情的部分,黛玉和宝钗太喜欢了!!前途无量。
不过就是对87版拙略生涩的模仿而已,没有很好嘛
说实话开始看到好多的好评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没想到的是真的低估孩子的演技了,很不错
满脑袋贴黄瓜片子的雷教母版可以被这群孩子吊打一百回!
比白蛇传要差很多,很多小演员都尬演。关键是老版红楼梦演员演成精了,珠玉在前,一比较。。反正我是看不下去这个cosplay的。为什么白蛇传没这种感觉,因为叶童 赵雅芝那种舞台风格的表演比较好模仿。换成红楼梦这种浑然天成的,就不行了。。特别是那个宝玉,领导亲戚吧。。。
给宝玉、宝钗、黛玉、王熙凤疯狂打call!第4集 贾政打宝玉那里 贾母(陶冰蓝)的发挥惊为天人最后一集看哭(因为知道结局太悲,除了越剧版电影红楼梦,之前没有一部红楼梦忍心看完结局的)
不行,还是差点意思。
小孩子系列太奇怪了
抄袭得好就叫致敬?呵呵一句戏骨不知道他们当得起?白瞎糟蹋了这两字,也糟蹋那些磨练几十年演技才得了戏骨称号的人
本阿姨正式变为痴汉,里面的孩子咋都这么可爱又好看还会演戏呢?!!忍不住要为她们摇旗呐喊!!!
模仿痕迹很重,唉……
原以为一群10岁左右的小演员来演红楼梦会显得很滑稽,但没想到竟毫无违和感,小演员们演技到位,服装妆容、场景搭建、道具使用也很用心,是一部难得的电视剧良心作品。我以前没看过红楼梦,也是借这部9集的电视剧对红楼梦构筑一个初步的认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