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

Mary and Max,巧克力情缘(台),同是天涯寂寞客,玛丽和麦克斯,玛丽与马克思,玛丽和马克斯,玛丽和马科斯

主演:托妮·科莱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巴瑞·哈姆弗莱斯,艾瑞克·巴纳,贝塔尼·维特莫尔,蕾妮·盖耶,伊恩·莫利·梅尔德伦,朱莉·福塞斯,约翰·弗劳思,克里斯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美国语言:英语,意第绪语年份:2009

《玛丽和马克思》剧照

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2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3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4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5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6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3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4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5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6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7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8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9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20

《玛丽和马克思》剧情介绍

玛丽和马克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贝丝妮·惠特摩尔 Bethany Whitmore 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配音)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配音)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本片获2009年法国昂锡国际动画影展最佳动画长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及渥太华国际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疯城记:万圣节特辑感谢您的服役众里寻他让我为你靠点谱年轻人们2014世界奇妙物语2011年秋之特别篇从未在此三个朋友狩猎夏尔马吉的小吃何处是我家鬼镜皇家圣诞惊喜红蜘蛛5:本能诱惑金属霸主隔墙有眼对你不止是喜欢陪她一会儿致命吸引神探默多克第七季哈啰少女哈瓦那三日危情决味厨神冒牌恋人龙珠·改嗨友记萨赫蛋糕之恋东京怪奇酒拳霸疯狂丑小鸭

《玛丽和马克思》长篇影评

 1 )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loser

这个世界有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下的winner,而loser恐怕都差不多自闭型loser,他们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的特征,程度轻重视成长环境而定:1.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不善于察觉自己的复杂情感因而沮丧混乱。

尤其无法正确处理异性的相处关系。

2.不会迅速适应环境来为自己挣得优势,对挑战会第一时间选择退缩3.从小到大,持续性地为自己的笨拙或丑陋感到难堪4.有内心的一套规则,对涉过自己底线的行为一直压抑的愤怒,熊熊如地狱之火5.有长期收集或者执迷的某样东西,在某方面的知识渊博得不可思议。

6.为克制焦虑对甜食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易陷入超重和形体问题导致焦虑的循环困局。

7.爱自己的父母,又为同样是loser的父母感到难过。。。。。。。。

Max是这样,Mary也是这样的。

如果我并非李开复那种明眸皓齿清楚口齿好好努力天天向上的,我对做最好的自己这件事便会觉得遥远且永远不着边。

或者我有时也热血励志一下一切皆有可能,光芒四射的瞬间也可以混充舞台主角,但会有幻影消失的一刻,好像早晨的露珠蒸发在夏日太阳下。

我的思虑过多,但很少人注意这点;要看命运安排,我才能在什么时候恍然大悟明白自己的个性,再试着接受自己的人生,不再为自己做不到别人能做的,收到别人怪异的目光,而感到抱歉。

享受人生,挥洒现在,我是世界之王?

这是做成了阿凡达的卡梅隆才会说的话。

这时候,如果你,我的朋友,出现了,即便是我们有年龄,阅历,生存状态的差距,有异性之间微妙的感应和偏见,但你关心我的悲伤,坦荡接受我的奇奇怪怪,对我的宽容甚至超过你对身边的人,我们来讲一些全无用处但是有趣的事情,交流我们共同痴迷的爱好,某些时刻,我们的心的的确确真真正正是相通的。

事实上,到头来我发现,你比我想的还要重要。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

我看了两遍,第二遍从头哭到尾。

一个看起来似乎万年loser的阿宅,简单浓缩的故事,有着超细腻的心理质感。

Max这种人很神奇的一点,是能看清主流价值和情感的漏洞——用纯逻辑的眼光看,我们所执着的生活显然是华美的爬满虱子的袍,轻飘飘全是缺点的镂空纱。

世人都在渴盼返璞归真,Max才是真正用小孩童真眼光看世界的。

Max中彩票的情节是神来之安排,Maz不拿去治病购房旅游却买了一辈子份的巧克力,加上热衷的玩偶全套,已经满足了他毕生的愿望——我们都知道,普通人的物欲无穷尽。

Max将用剩的大笔钱送给照顾过他的老太太。

神奇的老太太去狂欢,镶牙以及尝试喷气设备。

这笔看似能扭转Max人生的奖金,最终被不相干的人贪污滥用,继续成就着世人眼中的winner。

这简直是人世间的一种典型吊诡。

处理你人生轨迹的,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么?

然后,关于loser如何剖白自己,引导自己我将不厌其烦地摘引大家已经反复引用的,结尾Max给Mary写的信: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

  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还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2 ) 《玛丽和马克思》:假如玛丽给我写了那封信

Mary(来信)亲爱的宋绪新先生:我叫做Mary Daisy Dinkle。

我现在八岁三个月零九天大了。

我最喜欢的颜色是棕色,我最喜欢吃甜炼乳,第二喜欢吃的是巧克力。

我有一只叫做Ehtel的鸡……这是他的画像。

他从来不下蛋不过有一天他会下的。

我妈妈喜欢抽烟、板球和雪利酒。

我爸爸喜欢在仓库里跟他的鸟类“死党”玩。

中国的小孩子都是从哪里来的?

茶杯里吗?

澳大利亚的小孩子都是在啤酒杯里的。

这幅画画的是我……我不太会画耳朵不过我画牙齿很棒哦。

如果你能回信给我做我的朋友那就太好了。

Mary Daisy DinklePS.随信附上樱桃巧克力棒。

希望你喜欢。

————————————————————————————宋绪新(回信)亲爱的Mary Daisy Dinkle:我是在被我领导叫到会议室,布置完下个月工作目标,回到我的工位之后,发现桌子上有这封信的,非常感谢你的来信。

我正在努力工作,工作压力也很大,导致我晚上经常失眠,最近不到凌晨2点,我一点困意都没有,前几天听我大学同学说了一些关于过劳死的相关信息,很多公司都有过劳死的例子,我现在觉得我非常符合这种标准,没准过几天我也会病倒的。

^-^你给你自己画的画非常生动有趣,很可爱。

目前为止我能确定亲眼见过的澳大利亚人(因为从口音上,我分不太清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

)只有两个,一个是我的大学外教老师,体态稍显肥胖的中年妇女,现在想起来长得有点像苏珊大妈;另一个是我在地铁里碰见的一个一边交中国人英语一边喝酒的澳大利亚男子,他个子高高的,长得很帅。

首先我要回答你的问题。

很不幸的是中国小孩子不是在茶杯里发现的。

我小时候问过妈妈,她说小孩子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如果我不听话,她就把我丢回垃圾堆去,让捡垃圾的老头把我捡走。

自从听了这个,我就变得很乖了。

现在和我一起住的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他工作比我还忙,我还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两个人一个礼拜都没见过面,因为我睡着的时候,他才下班回家,我还没睡醒,他已经上班出门了。

更确切地说是不清醒的见过面,也有这样的可能,他回来后看到我睡着了,没打扰我。

你的樱桃巧克力棒很好吃,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吃中国食物,我最喜欢吃的中国菜是宫爆鸡丁,我第一次吃这个菜的时候非常惊讶,心理想,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呢!

澳大利亚有中国餐馆吗?

如果有,你一定要去吃一回宫爆鸡丁,鸡肉嫩嫩的,花生脆脆的那种。

我的爱好不多,业余时间基本都花在了看电影上,我看了很多电影,也很喜欢澳大利亚的电影明星,比如妮可·基德曼、凯特·布莱切特、拉塞尔·克劳、休·杰克曼、希斯·莱杰等等最近我们国家查封了很多BT网站,你可能不知道什么叫BT,直白的说就是一个我们可以方便快捷而且免费下载到世界各国娱乐文化资源的网站,这样我们就不知道以后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世界了。

你平时看电影吗?

都是去电影院看吗?

还有没有什么其他途径可以看电影?

一想到澳大利亚,我脑海里第一个反映出来的画面就是悉尼歌剧院,你去过那吗?

我非常想去那看看。

期待回信,你的中国朋友宋绪新。

PS.宫爆鸡丁没有办法邮寄,我只能给你寄一袋北京烤鸭,用家里的微波炉热一下就能吃,希望你能喜欢。

————————————————————————————各位兄弟姐妹如有兴趣还可以接着用玛丽的口吻给我回信,估计渐渐的玛丽和我都会发现我们是穿梭了好几十年的时空在互相通信的...

 3 ) 感人至深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看到这里,泪流满面。

剧本精彩,寓意生动,这部电影让我开始思考,我是玛丽还是马克思?

还是两者皆有?

影片的最后,马克思就这样静静离去了,悲伤万分,满墙的信件让我瞬间泪崩,这个故事较会我们要更爱自己,哪怕是自己的缺失和不完美。

两个互相慰籍的笔友,故事的最后真实的残忍,这就是人生吧!

 4 ) 不再孤独

2009年,在电影界,动画片颇为生猛,这一可以将一家老少一网打尽的形式引得各家电影公司纷纷亮出各自高招,而在2009年年末,我才发现自己心中的最佳,就是这部《玛丽与马克思》,这部在我看来很成人的动画,那份怀旧感,那份质朴感,那份温情感,那份孤独感都迅猛的将我击中,在这个寒冬感到一丝温暖。

哪怕在无数关心我们精神世界的部门拼命扫黄的年代,一提“成人”,大家还是容易往“色”上想,而《玛丽与马克思》的“成人”在于它从氛围到精神内核都不是一部孩子能感受的影片,比如,让如今越写Email,遣词造句能力越差的孩子们如何理解手写的邮件带来的那种感觉,那种构思时的绞尽脑汁;书写时的谨小慎微;那种寄出后的忐忑不安;等待时日思夜盼。

这是一部很不阳光的动画,阴郁的氛围,压抑的人生,被粘土这种在如今的动画技术下显得有些粗陋的形式表现的那么动人。

玛丽孩童时稚气的声音与她苦闷的童年形成令人心痛的对比,她有着少女常有的公主梦,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但是,在一个孤独的家庭中,这些注定只是梦。

是的,她有父亲,也有母亲,但是她依然孤独,她的父亲是孤独的,一个人做着机械的工作,直到退休,人生显得索然无味。

她的母亲是孤独的,一个人酗酒无度,脾气古怪,直到最后死去。

两个人,父亲的无趣和母亲的狰狞都从两个极端表现着生活压抑的一面,让人窒息,让人绝望,一家三口人就这样组成一个都感到孤独的“家庭”。

而马克思的孤独则似乎与生俱来,与年幼的玛丽不同,他以饱经沧桑的语调叙述着自己的生活。

他的一生在一种无人知晓的氛围中度过,仿佛他一直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长大,生活就是一个反馈系统,你越感到孤独,就越是会以孤独的姿态对待生活,进而陷入更深的孤独,马克思成了一个宅男,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他将这样死在家中的某个角落。

所以,当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玛丽和生活在美国的马克思,因为玛丽好奇心下的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成为笔友时,两个人的孤独终于有了出口。

这是一次偶然,但是更是必然,孤独的玛丽必然的想要寻找一份依靠,孤独的马克思必然要回应这样的呼唤。

影片让我很有感触的桥段就是,马克思在给玛丽回信时不断的“PS......,PPS......,PPPS......”,而手书一封信件确实有这样神奇的感受,仿佛那个远处的人就与你隔着信纸,如同隔着窗户般的接近,你的笔就是你的嘴,书写你对她的倾诉,倾诉你孤独中压抑太久的沟通渴望。

所以,写完一封信就如结束一段对话,马克思要不断的写,不断的说,唯恐结束这段书写,结束这段对话,重新回到那份孤独。

然而,这毕竟已经是有了期盼的孤独,玛丽和马克思跨越大洋的信件给了彼此生活的动力和好运,玛丽终于鼓起勇气走出生活的阴影,马克思的生活有了更多精彩。

哪怕两人曾经闹出误会,哪怕玛丽曾经抑郁,哪怕马克思曾经迷失,但是这份可以让玛丽放弃前程的友谊,甚至爱足以消散两人的任何摩擦。

这样的交织友谊和爱的感情就通过一封封手写的书信维持,显得不可思议,又显得理所当然。

说起来,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也就离现在不过三十来年,但是这个故事给我的确是一种古典的感动。

我们的时代发展走的越来越快,时代的符号更迭也越来越快,那种邮递员时代书信来往,巧克力和炼乳这样小礼品的彼此赠送,那种等待和惊喜的感觉或许已经很难再见。

今天,我一天就可能收到各类电子邮件数十封,还有不少垃圾邮件,邮件写的越来越“精炼”,下笔越来越随意,因为来往只是几秒钟,随时可以再发一封解释上一封的错误,更何况IM之类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更是随时可以互通。

我不想过度怀旧的大叹如今的沟通方式如何糟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浪漫与温馨,QQ来往中照样可以有无数爱的故事。

但是,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打动我的正是,它的古典情怀下更表现出一种到今天我们仍有的渴望,我们都曾有过孤独的时刻,也不时感到生活的郁闷,乃至绝望,在终日内心的自言自语中,也多么渴望一天,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能与我们沟通。

他不必近在咫尺,可能远在天边,依然带来远方的温暖;他不必富足,炼乳和巧克力,依然表达彼此的关怀;他不必美丽,可能臃肿呆滞,依然带有爱的情意。

当玛丽终于来到纽约,来到马克思家中时,本片最令人五味杂陈的时刻到了,他静静的长眠,留下玛丽哀伤的坐在一旁抬头却望见马克思收藏的两人往来的书信,玛丽笑了,我也笑了,这算是悲伤的结尾吗?

或许是吧,他们最终没有相视而笑,共叙友情;或许不是,马克思没有死在世界的角落,而是带着玛丽带给他的友谊的温暖,度过了那么多年,最终安然的躺在沙发上去世。

想想在十几年前的一天,玛丽偶书的一封信到达马克思眼前,他和她的生活从此改变,一份爱就此伴随两人一生,看着最后死去的和活着的人都面带笑容,仰面而笑,再想想,玛丽来到马克思寓所的一刻真的算是晚了吗?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fcb6a27a560b608908f9df0.html

 5 ) 你会不会在有些时候,谁也不想搭理?

很多时候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遇见了一些问题,就会问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很多显而易见的愚蠢的事情,两面的做法,浮夸的演技不断地上演,很多时候,你也不能免俗,融入了这一场人生肥皂剧。

可冷静下来的时候,一面幻想着一些不可能的美好事情,一面又为自己这甚至可以称得上肮脏的现实想法而感到悲伤。

那么,是不是世界上只有我自己,就会好起来?

这样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就忍不住地想要写点什么,想了一圈,最贴切的地方,是写在这里。

>Mary and Max我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人就是你,尽管我们没有见面,但我的心却对你无比的坦诚,这样干净又纯粹的精神上的感情,多美好。

两个世界上孤独的灵魂,竟然可以通过最原始的文字来互相倾述,而这互相的倾述中没有任何的虚拟和捏造(你大可以进行一场角色扮演游戏,在网络上你可以是任何人,只要你不露出马脚,只要你没有累,创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和一些人进行一些精神上较为纯粹的交往,完全是可以的。

)。

这种真实又百分百投入的交流,才是两个孤独灵魂最宝贵的东西。

你可能会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但一想到有个人,他懂你的一切——即便他会因为你的一些错误而对你愤怒,但为了保持纯粹的交流,那些愤怒的确是应该有存在的必要——那,你知道有他的存在,你会不会很开心?

你身边的人来了又去,你带着的手表绕了一圈又一圈,每天人群从地铁里涌出涌进,车辆在窗外的三环上永无止尽,但至少有你。

可惜的是,孤独的灵魂,往往到死也是孤独的。

>Mary and Max你们多么幸福。

你们的灵魂从相识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孤独。

 6 ) 普通人与真实的生活

昨晚看《Mary and Max》,前半部分令我很有感触。

Mary的家庭和她的童年生活,孤独的Max,不知道怎么让我想起了一些别的事。

我每一次回老家,都会彻底转换一次生活的视角。

今年10月底我又回去过一次,感觉尤为明显。

在那里,我彻底离开网络、几乎不看电视、接收不到多少外界的信息;我和奶奶在乡下过日子,身边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真实的人们。

奶奶不停地跟我说乡下的人和事:村头那家的婆婆精细地过日子,田里种菜,河边斜坡上种菜,甚至在自家房子前面的空地上都种上了黄豆苗,而收黄豆后却铺到我家门口的平地上晒打,弄得我家门口灰尘弥漫,门窗都不能打开。

村里的人们都戏说,这位婆婆恨不得在自己额头上都种两颗黄豆。

隔壁家后院的树长势太猛,把我家后院的瓦都捅坏了,奶奶跟他说了几次他也不愿意砍掉几根树枝。

而我家门口的桃树树枝伸到了他家的地界,他就直接将桃树砍了半边。

这就是乡下。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总是觉得自己在北京的生活非常不可思议。

很难想象人和人会有如此不同的生活。

在城市里,你会操心一根树枝被人折断了吗?

当然不会了,因为那不是我们的树。

在城市里我们连一棵自己的树都没有,多无聊。

完了彻底跑题了,我直接进入影评部分。

★ PenpalMary的家庭并不幸福,爸爸在工厂做工,收入微薄;妈妈嗜酒,无心家事。

父母对她并不负责,也没有给予什么关爱,她长得不好看,更没有朋友一起玩乐。

这样一个家庭如果是在中国,小女孩最后应该就是默默地、正常地长大了。

而Mary是在澳大利亚,因此她居然写信交了个笔友!

Amazing!

而她的笔友Max远在美国,竟然给她回信,两个人开始沟通。

片头说这个动画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种故事只可能发生在外国了,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个老头子再空虚寂寞也不会给一个小女孩写信的,他没有这样的纯真。

(再次跑题地喊一句:儒家文化害死人!

)★ 友谊片尾字幕说:“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

”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并不应景,因为Mary和Max更像是彼此的精神鸦片,而不是朋友那么简单。

Mary以Max为例子,写作出书后,Max大为恼怒(这是肯定的,而研究心理学的Mary居然没有想到,我很惊讶),中断了和Mary的通信,Mary从此崩溃,连丈夫的爱都不能给她安抚,她就此沉沦,这就足以看出Max对她而言不只是朋友。

一个成长经历这么糟糕的女孩子,当然不可能因为从小拥有一位知心笔友就变得人格健全、乐观坚强,所以她的崩溃在情理之中。

★ 爱情Mary长大后嫁给了小时候的暗恋对象,可见她其实一直停留在幼年的阴影中,并没有真正走出来。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个看法可能有失偏颇。

在Mary最黑暗的时候,丈夫选择了离开。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惊讶,觉得这个男人好不负责。

随后就释然了,Mary原本就不是很懂得去爱一个人,被抛弃或许对她更有好处。

我本来想,至少她丈夫应该将她安抚好,待她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了再离开,呵呵,真是幼稚的圣母情结。

★ 心理问题Max是个有自闭症的老头,孤独终老。

话说,现在中国有4300万剩男,将来会不会出现许多个Max呢?

嘿嘿。

有外国机构研究说,中国人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比例极高(大约70%,我不记得了)。

可惜中国人都没有心理医生,而Max有(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啊就是圆)。

尽管医生未能完全治愈他,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至少给他帮助,令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其实我蛮羡慕的,我也希望有一个私人的心理医生,为我答疑解惑,可惜没有。

我能想到的自助方法就是自己去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但至今还没有行动。

★ It's always too late.我看到豆瓣有人评论说:“本以为是治愈系,结果看得我好伤心。

”呵呵,其实这就是我最欣赏本片的一个地方。

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啊,美好的结局是很少见的。

Max自闭了一辈子,最后他终于想通了——要爱自己,要接受自己的缺点。

但是已经太晚了,他的年龄、身体以及整个生活经历令他无力再做多少改变,甚至也没能等到Mary来看他。

这样也好,万一见面了发现彼此突然找不到话题了,那岂不是很冷~~但故事结尾还是给了人们希望,Mary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后一幕她是笑着的。

年轻的人们,一定要早点想通啊。

 7 ) 当孤独的我遇到神经质的你

一个半小时的动画,基本没有对白。

大部分的时间是打字机的“哒哒”声,乡间小镇的嘈杂声,城市的喧闹声,旁白声。

可是世界在玛丽和马克思之间,通过信件就穿越成了一条紧密的声带。

那样温馨感人。

不知道情感是否也可以负负得正。

两个灵魂,一个孤独,一个神经质。

一个渴求爱情,一个封闭自我。

两个残缺的世界,一个来自破碎的童年,一个来自冰冷的世俗,是否它们拼接在一起才完满?

玛丽是我们心底最弱小的自我,自卑无助。

但是充满勇气,给她一个地址,就能寄出追求温暖的信件。

而马克思则是自卑至上强大的自我保护伞,带着消极和神经质,用封闭来免受伤害。

终于这两种情感碰撞升华了,所有的冰冷烟消云散,原来,每个人都有寻求爱情的权利,原来爱是可以给与,可以传递的。

我想正如动画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裂缝,每个人的道路上都有烟头,垃圾,香蕉皮,很难说那些瑕疵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质还是我们深藏的内心世界。

好吧,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将孤独紧紧包裹在自我的世界中,用消极对抗人情冷暖,世间百态。

玛丽失去了爱人,甚至渐渐披上母亲的阴影。

马克思狂暴消极,用内心的挑剔折磨自己的灵魂。

当然这是你的剪影,也是我的写照。

我们曾经忘记了在千里之外,还有彼此的相依为命。

但所有的阴霾会过去,当彼此静下心来,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可原谅,所有纠结的痛苦只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对抗,所有消极的出口也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

终于面对了生活,马克思选择了原谅,玛丽选择了走出房门,她看到了宽恕,看到了克服恐惧的力量。

最后的一刻,玛丽来到纽约。

但是马克思却永远的离开。

也许就如同他所说:有朝一日,我们的道路会相交在一起,我们会共同分享一罐炼乳。

我愿意相信他的梦想实现了,玛丽握紧了他冰冷的手指,她看到马克思的镜子上贴着自己第一封自画像,桌子上还有送给马克思的眼泪,她看到天花板上贴着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

那一刻我的泪水喷薄而出,这一定是最美的结局,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马克思说过的话: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我唯一的遗憾是马克思作为无神论者,他将永远上不了天堂,而玛丽有一天会成为天堂的巧克力掌管者,也许道路交织的前方会是更永恒的分离吗?

而我真的希望这个故事还有以后。。。

真的好喜欢温柔的马克思。

 8 ) 心是孤独的猎手

文_谢长留如今这个年代,笔友已逐渐被网友取代,而网友又实在是个声名狼藉的词。

很难想象那么令人动容的故事,是通过真人真事改变而成的。

玛丽和马克思,这一对,远在天涯海角,又近在眼前的笔友的故事,在这一小时多的粘土动画片里,一次又一次不动声色的打动我们。

如若我死了,谁会来扫墓;如若我失恋,又有谁听我的哭诉。

那封飘扬过海的幼稚信件,源于九岁的Mary,童稚的提问:澳大利亚的孩子是从啤酒杯里捞出来的,那么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呢,他们的孩子是从可乐瓶里出来的吗?

年届不惑的Max,自然知道孩子是怎样出生的,但他不想破坏Mary的奇想世界,他告诉Mary,父母在自己幼时提出者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

于是,这段跨越二十年的,书信往来,便从此开始。

而,两个人的命运,就像放在桌上的地球仪,开始旋转。

故事发展到后来,小孩子到底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的问题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两个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度探究。

一个是被人孤立的丑小孩儿,Mary;一个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中年肥胖男人,Max。

一个在满地都是脏烟头的美国;一个在安静的墨尔本。

即便是毫无交集的两个人,也有生命曲线相交集的一天,从此命悬一线。

相信我,这不是平淡如水,一般的感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Mary,也都是Max,我们从小到大,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各种质疑。

减肥失败,对美食永远没有抵抗力;害怕受伤,不敢和心爱的人说出心里话;分不清周围人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因为怕孤独,而强迫自己陷于闹哄哄的环境,但无论多么热闹的环境,还是让我们感到彻骨的冷漠。

Max讨厌人们随地扔烟头的强迫症,和我憎恨人们随地吐痰,简直如出一辙。

每当我在街道上行走,我就会问,一次次的问:为什么那些人总有无穷的痰要吐,为什么走在这么繁荣的街道却好似走在梅花桩上,要躲避那些痰渍,就好像要躲避枪林弹雨。

当影片后面,Max几近爆发时,抓起流浪人的衣领,恨不得掐死他的一刹那,我深埋于心底对那些随地吐痰的人的恶恨也被表现得入木三分。

说到随地吐痰的问题,让我的思路又变得偏颇了,恨不得专门写一篇讨伐他们的文章出来泄恨。

害得我的文章里到处都有不好看的字眼儿,文字是没有罪的,罪的是那些没心肝的人。

Ok,言归正传。

从前,我总是时不时就放狠话,吓唬自己说,虽生尤死。

今年开始,忽然间无端开始越来越怕死,再也不敢无所顾忌。

怕,活着却没有运气,不敢乱谈恋爱像做游戏了。

说不出来为什么,大概真的如人所说,人越老越怕死。

Max一定不怕死,因为他做好了必死的决心,他只是在游荡,放任自流的生活。

他表面上每天都去看心理医生,每天都参加减肥聚会,但是他仍然无所谓周围人的意见,也肆无忌惮的吃巧克力汉堡。

他们都是单纯的人。

单纯到,没有目的。

Max获了彩票头等大奖,竟然真的只是像最初的梦想一样,买了一辈子吃不完的巧克力,而剩下的钱,全部送给那个可爱的老邻居。

Mary明明可以一举成名,凭借她对Max多年来的潜心研究,扬名立万,却因为Max,而自毁前程。

扪心自问,我们中有几多人,可以做到像Max和Mary这样,义无反顾!

也许,爱,真的就如同潜水一样陌生。

而疼痛,却像不小心将嘴唇钉起来一样清晰。

这颗心,曾万籁无声的静,因为生活里始终没有歌声做配乐,如今却花香鸟鸣,阴霾的世界似乎也那么动听。

谁想到追求了一生的伴侣,到头来,只是命运弄人一般走开。

这爱情故事,短得过五月的晚霞,只因为是个孤独的人,便也不感到惊讶。

失魂落魄的Mary,开始走上她妈妈薇拉的老路,整日酗酒度日,那个曾经光彩照人,前程无限的姑娘,被丈夫抛弃,也被自己抛弃了,仿佛从光芒万丈的舞台上坠下。

Mary自暴自弃,恍惚度日,甚至想到去死。

但是,一旦这么任性的走开,是否还有路回来!

心是孤独的猎手。

而,爱一个人,首先要先爱自己。

终于明白人无完人的Max,及时挽救了一心赴死的Mary,就像那位几十年来一直有恐人症的老邻居一样,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

Mary终于整顿心情。

这次,再没有任何理由可让她踌躇,无论前方有多少阻碍,她都要去,漂洋过海的去见那位用爱托起她未来的人——Max。

但往往,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始料未及的。

就像薇拉曾在Mary年幼时说的一样,Que,sera sera。

所有的观众一定都哭了,在Mary背着孩子拖着行李来到Max的公寓的时候;在马克思仰面安详的睡过去之后;在看到那一面墙惊世骇俗的信纸时;在那面镜子上历久弥新的笑颜,几十年风雨不改的时候。

那是Max的爱吧!

是Max临走还不能割舍的情意吧!

 9 ) 你就是你,没什么不好

有个朋友在看完《玛丽和马克思》以后写了一篇短小的日志:两个loser的故事。

看完了影响心情,压抑。

阴暗的色调(只有一点点亮色),悲伤的故事。

也许对于性格明朗的人来说,《玛丽和马克思》是这样一部伤感的悲剧。

一个童年灰暗的小女孩和她自闭症患者的笔友,同病相怜、相互安慰的一生。

但我却从心底认为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故事。

因为也许那些天性开朗的人无法理解,一个人没有很多朋友,只满足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怎样的欢愉。

而我想说,因为我是我,所以这没什么不好。

马克思说过:“我觉得做一个自闭症者挺好,要治疗我就像要改变我眼睛的颜色。

”他只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觉得他怪异,而他也无法理解别人。

他不明白为什么印度很多人都在忍饥挨饿,而人们仍然会扔掉大堆的食物;为什么明明需要氧气,还要乱伐雨林;公交车不按时运行,为什么还要制作时刻表。

等等马克思也有许多与正常人不同的爱好。

比如,他喜欢“收藏”街道上行人乱掉的烟头;能够飞快的拼好一块8面魔方;喜欢自造单词;经常给市长写信提出千奇百怪的倡议;常年购买乐透时选同一组号码,并且在40多岁的时候中了乐透大奖……所有这些与“正常人”不同的特征却让我更加喜欢起马克思来。

甚至“疯子和天才只有一步之遥”这句烂街的话,对于马克思来说都显得太过平淡。

就像《革命之路》里的疯子弗兰克一样,他们只是太过智慧,而把世界和问题看得太透彻、太犀利,以至于突破了平常人平庸的底线罢了。

而从马克思对于可怜的小女孩温和的宽慰与智慧的引导来看,谁能说,马克思不是一个谦和并且高尚的人呢?

所以,即使马克思最后并没有见到他可爱忠诚的小朋友玛丽、也从来没有用过一个安全套、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从来没有一个真实世界的朋友(除了玛丽)、从来没有瘦身成功过,也并没有什么可遗憾。

因为他是一个自闭症者,不需要别人去理解;因为他和玛丽之间真贵的友谊即使只有文字传递也足以温暖彼此;因为他没有复杂的欲念,乐透大奖只要用来买可以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就会满足。

他只是自己。

像这样一生保持真我,不为了迎合任何人来扭曲自己,不为了赢得任何人的眼光去追求所谓幸福与财富,难道不是最可贵的幸福么?

对于小女孩玛丽而言,马克思对于她的意义,就像是这部电影对于大多数人的意义一样。

她懂得了,即使自己不够漂亮、天资不够聪颖、甚至自己的父母亲也不那么喜欢自己,这世界的某一处也必定会有那么一些人懂得自己,欣赏自己的可贵、甚至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怪癖。

所以,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接受自己,毫无保留的一一接受。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我想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

”我想很多人都曾经感同身受。

比如,我为什么没有XXX那么漂亮?

没有XXX那么聪明?

没有XXX勇敢?

没有XXX那么招人喜欢?

如果你也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质疑,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一个不必要的存在时。

不防就去看一次《玛丽和马克思》吧。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太胖、不美、太孤立、不够开朗,不过是你天性中的一部分。

而这世界本来就需要丰富多彩的存在,何必去追求千篇一律的认同呢?

所以,也许你只是自己而已,这没什么不好。

 10 ) 丑朋友

你曾经嫌弃过你的朋友吗?

“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

”“你刚才说的话好丢脸啊!

”“你怎么这么不make sence。

”你可能说这不是嫌弃,是关心,但是你不可否认,你试着改变你的朋友成为你想要的朋友。

Mary想治好Max的“病”。

事实上,这是一种伤害。

感谢上帝,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朋友,同样感谢上帝,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朋友亦然。

影片的最后没有两人相视而笑的那种温馨动人的大团圆,但是却是最完美的结局。

就正如我们不愿意和多年没见的小学朋友见面一样,我们不愿意破坏那美好纯洁的回忆。

《玛丽和马克思》短评

这是第一部结尾处让我痛哭失声的动画片。总有一种感动你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温暖就在你心中。——你可以选择你的朋友——结尾让人悲伤却又充满温馨,感谢MAX感谢MARRY

9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失望

12分钟前
  • Mahi Mahi
  • 较差

动人的故事|技术尚未成形

13分钟前
  • SickDouban
  • 还行

不得不说这个导演实在不是我的菜……难得的居然他两部高分电影我看完都没有感觉,我身上也是有很多阴暗面的人,按道理这种题材我本来一般是会感动的,可是似乎是讲故事的过程和人物的描写方式让我实在无法引发共鸣…………

16分钟前
  • kikiya
  • 还行

不是我的菜

21分钟前
  • zy
  • 还行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24分钟前
  • 陌生人
  • 力荐

无感,还是更喜欢飞屋环游记,另外这片不适合小孩看

2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不知为何无法喜欢这片子...

31分钟前
  • Katrina
  • 还行

等了好久好久才听到Toni Collette的配音,值得。客观来说,一般,Adam Elliott几个短片看下来也一般。主观来说,想起了一个七年中断续联系的网友,没见上一面就得知其离世。另外,看完本片第二天马上去买了炼乳。

36分钟前
  • 复印
  • 较差

我不喜欢

37分钟前
  • K
  • 较差

和这么多打五星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我感到压力很大。。

38分钟前
  • Bryant
  • 较差

在评价如此高的情况下,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片头直至今日完整的看完。电影带给我的就是无聊,看不到成长经历看不到任何慰藉心灵的成分。不过粘土动画很精致。

40分钟前
  • 王加一
  • 较差

貌似很深刻

44分钟前
  • Freggieg
  • 还行

没错,这是个疯狂的,混乱的,总有人乱扔烟头的世界。可如果我们彼此照耀,或许能够不那么孤独。

47分钟前
  • 殷羽sama
  • 力荐

当初找了好几个网站找不到,终于找到了。只能说我不喜欢这样的画风,这样的画风讲这样的故事是炫技吗

48分钟前
  • SYWh
  • 很差

动画版查令街84号。。。但总有些陈词滥调的东西,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表达。。。

5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可能很好看,但是我实在 实在 实在 实在 看不下去

57分钟前
  • 我的名字叫初恋
  • 还行

上帝赐给我们亲人,感谢上帝让我们选择友人。孤单的水泥世界里,一片汪洋相隔,两个被生活和苦难折磨的人,终于得以通信、安慰、取暖。时隔N年,玛丽打开马克思房门的刹那,似乎一切已经确信。他们从自己的岔路上错过了,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友情,却如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错过。永远地错过。

5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粘土温情文艺片 片头简直莎莫500日

60分钟前
  • nothingtosee
  • 力荐

看完无感,只觉得写信比IM好

1小时前
  • neoc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