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对美国政治充满了冷嘲热讽的黑色喜剧。
与其说它讲述的是一场战争,倒不如说这是一个游戏。
从阿富汗回美国的飞机上,查理给他的助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3岁的时候,他有一个爱种花的邻居,但是他种的花总是被周围的小狗们踩烂。
一天,查理回到家,发现自家的小狗满嘴淌血惨死在院子里。
原来这个邻居把玻璃瓶碾碎拌在狗食喂给他的狗吃了。
于是,查理拿汽油烧了邻居的花园,但是还都不够解气......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
两年一度的选举时间到了。
原来他的邻居是他们这个德州小镇的镇长。
就在选举的这天,查理一早起来去贫民区免费接送这些选民到投票现场。
他总是等到他们要下车的时候,对这些选民说:“我不想干涉你,不过觉得你应该知道,这个人曾经故意害死了我家的狗。
”......那一年他们选区一共有400多个选民,他亲自接送了其中的96个。
结果,他的邻居以16票之差输给了对手。
查理说:“自从那一刻,我爱上了美国。
”很显然,查理从那一刻开始理解了美国政治。
此后,他大概一遍又一遍地利用这个道理一步步爬到了国会议员的位置。
在影片的开始,查理被他的两个朋友邀请去拉斯维加斯泡妞,并游说他为一部三级片圈钱。
而没过多久,他就又被全球第五大富婆找去上床,男欢女爱后富婆提出要求,让他帮阿富汗人圈钱攻打苏联。
而实际上,大多数美国人根本搞不清阿富汗到底在哪里。
在片头,脱衣舞女把新闻里的阿富汗的当成印度。
而片尾,国会议员开会时竟也把阿富汗说成巴基斯坦。
所以说,从老百姓到国会议员,大多数人关心的不过都是一己私利。
只有金钱、权利、美色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永恒万用真理。
《查理的战争》给政治脱去了高高在上的皇帝的新衣,只剩下一个个赤裸裸的交易和道貌岸然的儿戏。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但是却让人觉得充满传奇。
实在是佩服编剧的功力。
剧情紧凑到你稍不留神就跟不上节奏。
几乎每个对白中都隐藏着一个桥段。
而每个桥段又都颇具讽刺意义。
现实中的Charlie Wilson比任何一个美国政要或者明星都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而Julia Roberts大概是本片唯一的败笔。
看到Joanne Herring的原型后觉得那位大嘴美女简直可以说是粗俗无比。
我相信但凡能够一统天下的铁娘子,一定是优雅迷人的十足女人。
她们无比的坚强来自于内心,而不是流露在脸上或者言语中的冷酷。
她应该比任何一个女子都性感。
唯一的区别是,她不会在缠绵过后为男人做上一顿饭或是端上一杯茶,只不过是要求他奔走筹钱,为的是拯救一个国家。
评分有点低了,7分左右应该是合理的。
并不是编剧亚伦索金的最高水平,甚至不是正常发挥。
主角Charlie Wilson缺乏一个足够的动机去支持他为阿富汗做的这些,只是去了一趟难民营是远远不够的。
虚构的角色往往很容易被给予一个背景故事去推动主角,但是从真实人物改编就有些束手束脚,人类的很多行为很难解释。
同时,这个角色的缺陷和优点有些割裂,观众感受不到他风流的私人生活和在政治上的建树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他如何去争取给阿富汗打苏联的预算也并没有得到太多表现,而且在最后想要建学校的提议被否决后编剧也没有给故事更多空间探讨这一行为所代表的意识形态。
主演汤姆·汉克斯也没有拿出他最高水平来,可能是被故事限制住了。
配角存在感很低,像艾米·亚当斯演的秘书感觉好像和查理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但实际上的作用还是个花瓶,茱莉亚·罗伯茨也是一样。
不过电影里好看的小姐姐还挺多,几个秘书和那个肚皮舞娘都很漂亮,还有艾米丽·布朗特。
真的是难得好片子所谓好电影买就是你在看完电影之后会感慨,这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过得真值得呀。
有更新的思想或者自己被真的假的画面震撼。
这部片子明显属于前者。
改变自真人真事,查理威尔逊因为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上,因此可以利用手中看似不大的权力,撬动庞大的美国政府。
巧妙地斡旋,得以把自己的意志实现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之间,用一己之力,困住了50万苏联雄兵。
这是即便希特勒都无法做到的事,这是连老布什都会梦想的事,他,做到了。
查理威尔逊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他看似玩世不恭,迷恋女色,甚至调侃众多貌似世俗标准中一个合格政客的样子的标准,但是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他恰恰是议员这个位置上最称职的。
这个该怎么和已经被世俗和道义洗脑的你们解释呢。
你可知贝卢斯科尼?
是不是这个人的存在让你很诧异?
怎么会一个堂堂大国的政治首脑,可以做事情像个无赖,放纵生活像个流氓,而在公众面前像个小丑?
这怎么可能?
在你的头脑中,是不是政治家都应该像那个和谐社&会的创立者一样?
当然不是。
在西方的成熟的民主国家中,一个躲在正大庄严仪表之下的政治家,看起来是无比可疑的。
人民不知道自己的选票是不是投给了一个阴谋家,一旦当权便会倒行逆施。
相反,让一个性格优势和弱点都很明确的人上台,至少他的优点会看起来像他的弱点一样可靠。
而那些弱点通常是,可以被容忍的。
所以,这样的领导者,就才真是被人 民选出的。
我们可爱帅气的查理威尔逊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爱女人、爱美酒,爱大大的胸脯。
但是他是一个好政治家,就是因为他会在事情需要决定之前,第一时间想到自己一旦这样做,自己的选民会怎么想。
他的爱好,对于做一个议员来说,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只是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原来一个政治家,可以生动如斯。
查理威尔逊是一个之身用弹弓打败歌利亚的大卫么?
其实准确意义上讲,不完全是。
他所做的事情,是他的位置实际上可以完成的事情。
因为他手中的那些选票。
他知道自己的州,是唯一一个选民没有政治诉求的州,他的情,所有人都要买。
他的力量,本来就是巨大的。
所以其实查理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用自己的力量,做了这件意义深远的事情,而不是贝总理那样放浪形骸的事情。
说到这里,突然觉得,贝总理真有些魏晋名士的意思。
威尔是一个软心肠的人。
很难想象一个这样岁数这样阅历的男人,还能被难民营的情景打动。
其实查理最可爱的地方就在这里。
被打动,能接受,同时还能为这些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人奔走呼号,这多么难以想象。
怎么会有查理这样的人?
是不是很难相信?
你相信雷锋么?
是不是也很难相信?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从本质上说,雷锋就是中国的查理,查理,就是美国的雷锋。
雷锋原来是个孤儿,中国的解放让雷锋有机会上学,有机会看到自己未来人生的道路,那些和给地主放牛而病死的哥哥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查理用自己国家的制度,为自己的爱犬报了仇,在13岁的年纪,便让一个自己小镇里根深蒂固的统治者,成了彷徨失措的人。
从此,查理不爱那个叫李 刚的爸爸,不爱自己祖上的家事,他爱上了这个能让一个失去了爱犬的小男孩为自己的爱犬伸张正义的伟大联邦的制度。
如果是你,你会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么?
我好羡慕那个坐在农用拖拉机车上的一脸稚气的查理。
查理,你生在如此美好的一个国家。
查理完成了亘古未有的功绩,影片也一直向我们传达“福祸相依”的道家理念。
美国果然报应不爽,日后深陷阿富汗泥潭。
片子以一种美好的充满思辨意味的方式做了结尾。
我突然发现我的好多影评都看起来想读后感。
比起评述镜头语言,我更喜欢做内容上的分析。
但是,这次,多少也说说啦。
片子是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拍摄,没有跟在查理身边,而是用一种诙谐的调侃的方式,看涉足这场事件中的每一个人,这么大影响的事情,看起来就像那些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一样。
现实生活,其实更像这样。
历史的样子样子,不是都伴随着巴洛克式音乐的伴奏的。
人物关系极其美妙。
议员和他的情人之间互相欣赏的微妙的关系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种图景,两个人放纵身体,却精神上互相欣赏。
如果在我们的礼法中,这样的关系,真的是会被谴责的。
但是这两个人之间,却没有一点肮脏。
那么的自然而美好。
嵇康和他的嫂子有情,嫂子担心世间闲言碎语,嵇康说“礼法岂是为吾辈所设耶?
”。
你可以理解么?
记不记得那个镜头,茱莉亚接到查理报喜的电话,她的床畔,窝着一个熟睡的不知为谁的后脑勺演员。
很喜欢导演的画面语言。
演员的演技无可挑剔。
茱莉亚的表现尤其可圈可点。
很庆幸我看到了这部好片子。
我不喜欢这个电影,不是它不精彩更不是演员不好,事实上,我很喜欢茱莉亚罗伯茨和汤姆汉克斯。
只是我不喜欢这部影片中美国人宣扬自己做好事不留名的调调。
把他们自己说的是那么伟大和光荣,救世主一般的勇于奉献。
可我相信,对于这一点,巴拿马的人民不会同意、越南的人民不会同意、朝鲜的人民不会同意、伊拉克的人民更不会同意。
人总是会文过饰非,国家也不例外,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会或多或少被篡改或美化。
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所了解的世界、所了解的那些著名的人或事,有多少真实多少虚妄呢?
恐怕没人说得清。
那么,我也只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以我有限的知识,以我社会主义小青年的身份去说这部片子我不喜欢,简直是讨厌。
神奇的片子,一下子就将矛盾的国人情绪给检验了出来。
在冷战中间,2个大国没有一个是正义的,战争是嗜血的。
但是人性是永远都是闪烁着光辉的,无论是不是神的子民。
刚看了电影,然后在豆瓣上看影评,有很多人,人云亦云的说这是美国主旋律,大概是被主旋律的电影伤害的太深,自己觉得自己很有免疫力,却未发现,自己的脑子已经变成了单细胞的东西。
很现实的问题,美国政府有美国政府在冷战的现实意义,这个片子里面也没回避。
处处在讽刺政府,主旋律是不可以讽刺政府的,对么?
比如有个小角色,大概是美国驻巴基斯坦的大使,丫一直反对查理开展这个没必要的战争,只有查理在想如何把罪恶的苏联飞机干下来,为啥叫查理的战争呢,因为查理用天使的心,却行魔鬼之事情将魔鬼的钱搞定。
没有钱怎么干飞机呢?
大国侵略小国不出于国家利益谁去制止?
比如卢旺达屠杀美国就没制止,如果克林顿有查理的良心就好了,那个cia胖子不是说了么,我靠,这个国家竟然有选举出来真能办事的官员啊,查理很欣慰,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也是本片对美国政府的又一讽刺。
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说这个片子的牛逼之处,就是一边歌颂人性,一边用人性的求善来讽刺冷战双方政府的邪恶官僚的傻逼。
官僚的傻逼就是战争诞生的起因啊,而收拾这个烂摊子,利用美国冷战投入结束战争的,就是花花公子的善良。
最大的讽刺在于,赶走了苏联,换来了塔利班,影片最后交待了,查理也尽力了,如果有学校,那些无家可归的14岁孩子也不会变的叛逆邪恶还有疯狂了。
这不是宗教的错,其实,多几个学校就够了。
但是傻逼政府,还是断送了人性的善。
查理的伟大就在于此。
比很多看着白沙瓦抱怨美国抱怨苏联的傻逼强多了,他在干,干下一架飞机修一所学校,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谩骂有什么用呢。
说这是主旋律的,拜托再多思考一点再多看一次片子啊。
感谢豆瓣,这么多靠谱的声音涌现出来。
这就是喜欢豆瓣的原因,无论任何声音,其实大家都是言之有据,但无论如何清醒的人还是太少啦。
现在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看完一本书都会来这里看看影评,看看其他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这样能看到更多我看不到的东西。
这部片子一开始就有先入为主的概念。
认为它有美国人的自大与狂妄。
所以到后来一直都是快进,快进。
结果真的觉得就是这样。
不过看了大家的影评之后,决定不仅要再看一遍,而且得温习一下历史。
历史上许多事情就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我们在指责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同时,其实我们的教育一直也是采用避重就轻,掩盖历史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比如说国共两党在抗战的问题上,共产党的教科书会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贡献一笔带过。
甚至在考试大纲上都是不用考的部分。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越来越多好好学习的精英们忘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这是又想起了看到的一本《扫起落叶好过冬》一书中对美国内战的描述。
在我们的眼中,林肯是一个殉道士式的英雄人物,他的坚持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农奴。
可是,在这样一场战争背后又会有怎样的鲜为人知的背景和深意呢?
我们被历史教科书奴化了这么久,应该有些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了。
呵呵后来的纯属感想。
一个不够格的评论。
原来以为只有中国才有这种影片,原来美国也有。
极力丑化对手,美化自己。
原来对阿汤哥印象极好,现在也不这样想了。
不是说这种题材的电影就一定是主旋律,但这部影片完全是一种宣传手段,而不是在讲故事。
政治电影不是麦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第一次尝试,之前影射克林顿的《原色》显得有些做作,反倒是早期改编自著名小说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有很多可供自由发挥的地方。
改编小说或戏剧是麦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的强项,他对舞台和演员的调动能力确实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作为一个巨匠型美国导演,难免给人无风格化(说白了就是没特点)的感觉。
但是作为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关于政治的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显然尼克斯没有很好的完成。
100分钟的影片除了几个主要人物,其他角色均像过场一样,身份交待不够,导致剧情的跳跃和叙事凌乱,对于真实故事有了解的人可能会会心一笑,而对于普通观众必定一头雾水。
2008-01-11
查理的故事富有浪漫气息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单枪匹马穿行在历史的画幅里支持弱小对抗残暴。
几乎可以拔到格瓦拉那样的高度。
但是关于查理的故事,我却倾向于接受另一种观点:无名的人在背后做事,而挑选一个平民英雄站在前台充做门面。
事成之后他拿走荣誉接受访谈,而无名的人们继续做下一件事。
结合以往一己之力对抗xxx的英雄们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这一个也不会偏离太远。
另外关于阿富汗战争,还是有一个观点要更正:就像死在玻利维亚的切一样,一场现代化战争不是靠游击队小打小闹能搞定的。
游击队有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但是真正的生意总是很严肃而又无趣。
电影中有旁白描述毒刺导弹和40mm机关炮给苏联人造成的损失:那对于一支庞大的军队来说其实什么也算不上。
苏联的覆灭和阿富汗的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苏联老兵们总是忿忿地说他们并没有输掉那场战争,用某个前特种兵军官的访谈说,他们不过是“一直压着一个小个子揍得他鼻青脸肿,却发现一分钱好处也捞不着所以就走了”——从解密的文件和数据来看,就战争的交换比来看,的确是这样的。
但是那又如何呢?
美国人在越南也没有经受过多少军事上的挫折,可是那场战争依然是失败的。
一本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真人真事下的故事,查理威尔逊的名字在从大洋彼岸的一端延伸到我们的视线里,真实世界中他叫“快乐时光查理”。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讲述正是这位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在美国议员史中最光荣的一笔。
当然他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
对于影片,总体倾向过于美国化的主旋律。
与早前影片《追风筝的人》描写的主旋律不同是这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旋律更多是,美国对于自我欣赏和自我安慰的情绪更加浓郁。
影片邀来两位影帝与一位影后,出演历史事件中关键的三位人物,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相对汤姆汉克斯与朱利亚罗伯茨,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的表现更为鲜活,其语言的表达张力和情绪把握较为完整的塑造了历史中的那个个性鲜明的中情局特工。
故事情节上,影片整体叙事清晰,人物关系明确,但由于政治倾向等诸多外在原因,影片的主旋律太过强烈,特别是影片结尾处的收尾,太过仓促与做作。
虽然汤姆汉克斯几近完美的个人表演,感动了一些观众,但却被主旋律的歌功颂德搞得不伦不类。
说实话,影片本身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震撼和感动,到是查理威尔逊、乔安妮海瑞以及特工盖斯特·埃弗拉考托斯三个真实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看完影片我花了很长时间搜索关于查理威尔逊这个人的资料,可以说,影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这个人,风流多情,做事冷静,处事为人较为有度,对于很多政客而言,他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这不是我所要说的关键。
查理威尔逊,有两件事情影响了世界局部的格局,第一件事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对于尼加拉瓜 Somoza 政府的武装经费支持,而电影中对于阿富汗的武装经费支持,被公众认为是其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事件。
从500万直至10亿,其通过个人的交际关系网,以及后来在乔安妮海瑞的人际关系支持下,为阿富汗反抗前苏联的侵略提供了保障性的武器支持,也因此让前苏联损失近乎五十亿的直升机。
直接影响到战争后期的苏联战略决策。
可以看出,查理最初的初衷是友善的,当然对于自己国家战略的考虑外,人道援助及扶持他做的比较完整而纯粹,当然他却没有想到多年后,这样一个善意的举动最终引来了另一场灾难。
或许,我的描述有些凌乱,对于查理我更多的是一种好感,我欣赏这样的人,有魄力有能力。
人们常说究竟是世界改变着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着世界,一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想以前的一个广告语,“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在我看来,一切都是相对的,一个人的能力与时代以及境遇都有着关系,谁改变谁的话题,没有必要深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着一件事情的发展,更多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这些才是能为改变做的事情。
我不愿过分的谈论战争和政治,因为这些的本质源于人,那么我更希望看到人的状态来判断事情的前因后果。
人们会说阿富汗的战争是查理一个人的战争,难么,查理在战争的初衷和前提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了,显然,最后,这场战争的结束引来了另一场战争,如同查理自己所说的,一个好的开始,却是一个糟糕的结束。
查理清楚究竟在这场战争中的位置和自己所做的一切。
只是开始的善意被外在的因素再次改变。
从这样的角度看,查理是无可奈何甚至有些可悲的。
乔安妮海瑞的身份较为丰富,第一任丈夫是地产大亨,第二任丈夫是石油大亨,选美冠军,本人是传统的基督教徒,因此电影中的一些场面,可以认为是迎合观众口味适当添加的,如抽烟喝酒共浴等生活细节。
历史事件中,乔安妮海瑞对于查理的影响至关重要,当然个人利益及人道主义援助是相互的,为了巩固石油王国的地位,乔安妮海瑞在这场秘密活动中,使出了浑身解数。
来帮助查理与各国政客牵线搭桥。
回到话题中来,一个女人,一个声音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正是这样的声音改变了很多,女人的独立和聪慧在她身上显现的比较突出。
至于特工,实在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很多资料,不过从一些短暂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判断力是很有说服力的。
写了很多,只是对于一些人的印记,或者说一些人的风景。
只是这个风景是被查理带出的,因此写下查理威尔逊的风景。
空手套白狼典范
失望....
“有些事情光荣而且改变了世界但结局却被我们搞砸了。”
查理是什么人,只是一个花花公子,搞女人泡秘书甚至还吸可卡因的老男人,看到老汤那张脸,我真不敢想象,这是那个演过阿甘的男人,电影极其沉闷,让我想起那部同样是战争题才的《狮入羊口》,同样是大牌云集,同样是唠叨絮乱,从头至尾,都在表功立德,导演给美国人民竖的这块牌坊,还真是有够难看的。
用两倍的《辛德勒名单》煽情也无法给军火贩子洗白,以至于能让观众代入与认同的价值哪儿哪儿不挨,如鲠在喉。
就像一首节拍没唱满的歌。
政治总是弄的观点不一,就当历史教材
很多东西都不是很懂,但是最后的查理仍然关注阿富汗的孩子让我感动
挺无聊的。埋没了那么多大牌。。。看在真人真事的份上+1
这部里Julia Roberts扮相也也太像鬼了吧
美人终会迟暮
一般一般
对于不擅长大场面的麦克-尼克尔斯,他选取了一个巧妙的视角来切入这场战争,将战火纷飞转化成了幕后的谈判争夺;阿伦·索金剧本中那犀利而密集的对白中蕴含的有力的反讽,一些细节中妙到毫厘的暗示,甚好。
shit
老实说确实挺没劲的,好在了解了一段历史,当然是靠看影评了解的
GOOD JOB
我喜欢这样的人,把肮脏的技巧用到较有益的地方。世人爱官如海瑞,但海大人除了是个直肠子的好人外,实则百无一用。但反面典型张居正同志却做到了。又是真实改编,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演技盖过影帝影后啊
導演把歷史和政治運作這些硬邦邦的題材努力弄成了一部尖酸喜劇,結尾又收的太快。從歷史課的角度來說兼具知識和娛樂性,還不錯。
这么个意识形态味极重的题材,很容易落入滥煽情和洗脑的窠臼。幸亏遇到迈克尼科尔斯与阿兰索尔金,剧本精炼,节奏轻快,不失观赏性。算是好编导挽救弱题材的一个案例。当然,这题材太弱,早个二十年,也许会有市场。
野心、政治、男人;红唇、翘臀、脱衣舞娘;香槟、威士忌、战争。